資源簡介 2.1主權統一與政權分層 教案【課標要求】解析國家的結構形式;理解維護國家統一、捍衛國家主權的意義;引用實例,比較不同國家的特點及其發展狀況,闡明我國的總體國家安全觀。【教學目標】1.解析國家的結構形式,理解維護國家統一、捍衛國家主權的意義。2.明確主權國家的權利和義務。3.正確認識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核心素養】政治認同:我國在國際社會中堅定捍衛國家主權。科學精神:正確認識各國中央與地方分權的原因。公共參與:自覺履行維護國家統一和領土完整的義務,主動維護中央權威與國家集中統一領導。【教學重點】:國家主權的含義、地位、表現,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中央和地方權力劃分。【教學難點】:理解捍衛國家主權對國家的重要意義;我國中央與地方的職權劃分。【教學方法】合作探究法與講授分析法相結合【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組圖《臺灣問題》思考:中國外交部發言人的聲明為什么能贏得國際社會的支持呢?學生思考回答:教師總結導入新課:回答這個問題,就需要從“主權統一與政權分層”說起新課講授:出示課題——主權統一與政權分層第一幕:國家主權議題一:從中國反制佩洛西竄訪臺灣中認識國家主權議學情境一:觀看視頻《中國反制佩洛西竄訪臺灣》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從中國堅決反制佩洛西的言論及竄訪臺灣的做法中談談你對國家主權的認識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議學提示:一、國家主權1、國家主權的含義:(1)從對內表現看:國家主權是現代國家得以存在的法理依據,它是統一的、不可分割的,是一個國家對其管轄區域所擁有的至高無上的、排他性的政治權力。(2)從對外表現看:國家主權是一種自主自決的最高權威,沒有任何其他權力主體可以對其加以否決或駁回。獨立自主的對外交往是國家主權的重要體現。政黨的作用:2、國家主權的確認和重要性(1)確認:①對內:國家主權通常以法律形式在憲法中加以規定。②對外:國家主權對外則表現為國家之間的相互承認。(“宣示說”和“承認說”)(2)重要性:國家主權是國家最重要的構成要素,國家主權的喪失意味著國家的解體或者滅亡。3、主權國家的基本權利:對點練習:材料一:美參議院投票通過涉華匯率法案逼迫人民幣升值,我國外交部發言人表示保持人民幣幣值基本穩定 材料二:我國外交部發言人指出,中國對釣魚島擁有無可爭辯的主權,在該海域進行例行巡航,是完全正當的、合法的。材料三:聯合國的成員國無論大小強弱,都平等地享有在聯合國大會的投票權。1971年,聯合國大會以76票贊成、35票反對、17票棄權,通過了阿爾及利亞、阿爾巴尼亞等23國提案,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了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材料四:中印邊界自衛反擊戰是1962年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的一場反侵略作戰,保衛了中國西部的邊防,維護了祖國的統一和中華民族的尊嚴。上述材料中我國的做法體現了主權國家享有什么基本權利?參考答案;知識拓展:主權與人權①人權是指公民享有的人身自由和各種民主權利。人權享有的范圍和程度是和社會經濟文化水平及社會制度分不開的,人權要有物質、法律和制度的保障。②主權和人權是相輔相成的,國家主權是一國人民充分享有人權的前提和保障,沒有主權就談不上人權,主權高于人權,人權是主權的表現。第二幕:中央與地方議學情境二:觀看視頻《中國制裁美國對臺宣布軍售》議學問題:結合議學情境,我國為什么可以理直氣壯的反對美國對臺軍售?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中國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只有一個中央政府,臺灣只是中國的一個行政地區。那么,我國為什么都要進行行政區域的劃分呢?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包括哪些?行政區劃的界限和分層,往往需要考慮哪些因素?請閱讀下面材料回答這個幾個問題材料一:我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為了管理的便利,將全國劃分為34個省級行政區域,包括23個省、4個直轄市、5個自治區、2個特別行政區。這些行政區域組成了我們偉大的祖國。材料二:上述行政區域的形成,充分考慮了民族、歷史、地理、文化等諸多因素;另外,為了便于行政管理和經濟建設,國家可根據需要對行政區劃作必要的調整和變更。例如,為了推動長江三峽建設和西部大開發,1997年我國將原四川省重慶市、萬縣市、涪陵市、黔江地區合并,成立了我國的第四個直轄市——重慶市。問題提示:二、中央與地方1、政權分層的原因:一個統一的國家只能有一個中央政府。至于中央與地方的關系、整體與局部的關系,各國的情況不盡一致。①當今世界,大部分國家不可能通過唯一的中央政府進行直接的、簡單化的、事無巨細的管理。國家之內的行政區劃,通常是為了管理上的便利和有效而產生的。②行政區劃的界線和分層,往往需要考慮民族、宗教、歷史、地理、文化、經濟、軍事等諸多因素。1、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我國行政區域的類型包括一般行政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和特別行政區。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限行使自治權。議學情境三:閱讀材料于1948年1月1日生效的《意大利共和國憲法》,在第二編第五章中,專門規定了地方與中央的事權范圍。屬于中央政府的權力大致包括:外交、國防、造幣、移民、度量衡等。地方政府負責管理本區域內的經濟、治安、教育、衛生、體育等工作。議學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權力是如何劃分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議學提示:1、中央和地方職權劃分: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各自行使自身在法定范圍內的權力。中央政府與地方各級政府的權力劃分,往往通過國家憲法加以規定。一般而言,中央政府主要負責國家秩序與整體發展、軍事、外交等國家級事務,地方各級政府主要負責各自區域內的經濟發展、社會治安等地方性事務。議學情境四:閱讀材料材料一:《中國共產黨黨章》規定:中國共產黨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領導核心;黨是按照民主集中制組織起來的統一整體;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體黨員服從黨的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材料二:毛澤東在《論十大關系》中對中央和地方的關系做出了如下論述:應當在鞏固中央統一領導的前提下,擴大一點地方的權力,給地方更多的獨立性,讓地方辦更多的事情……有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比只有一個積極性好得多。議學問題:結合上述材料談談民主集中制原則在我國是如何得以貫徹,從而正確處理中央和地方關系的?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活動:點評學生的回答,引導學生糾正、補充,形成較完整的答案。教師總結:議學提示:4、我國中央與地方的關系:(1)在我國,中國共產黨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征,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最大優勢。黨員個人服從黨的組織,少數服從多數,下級組織服從上級組織,全黨各個組織和全黨服從全國代表大會和中央委員會。(2)中央和地方各級國家機構按民主集中制的原則劃分職權。一方面,地方利益是國家整體利益的一部分,地方必須服從中央; 另一方面,在保證中央統一領導的同時,必須考慮地方特殊利益,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本課小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