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9課 辛亥革命教學指導思想與理論依據中學歷史課程承擔著歷史學的教育功能,在探索歷史規律的過程中,不但要拓展歷史思維,培養學生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更要發揮中學歷史學科立德樹人的核心理念。本節課在教學活動設置方面,圍繞以“學生為中心”來開展,本著讓學生根據所學知識自主生成知識和學生自主學習探究知識的理念進行環節的設置,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在學科立意方面,本節課的環節設置都是以新課程歷史學科素養為指導,在本節課中,主要希望學生通過重大史實的發展脈絡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聯,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并通過學生自主搜集史料,以論證歷史問題,培養學生解釋歷史問題的能力;最后,通過對整個辛亥革命的過程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讓學生內心情感得到升華,培養其家國情懷。教學背景分析課題及教學內容分析本課上承第五單元的最后一課《挽救民族危亡的斗爭》中由資產階級維新派發起的旨在救亡圖存的戊戌維新運動,下啟本單元第二十課《北洋軍閥統治時期的政治、經濟與文化》中由資產階級激進派掀起的挽救國家、改造舊中國的新文化運動,因此,本課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學生情況分析1、學生智力因素分析高一上學期的學生,處在初中階段到高中階段的過渡時期。經過初中三年的歷史學習,學生自身具有一定的歷史知識和歷史思維,《中外歷史綱要》是對初中歷史的濃縮。對于《辛亥革命》這一課高一學生已經有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考慮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不應該只是簡單的復習初中所學的知識。而應該注重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尋找史料,學會論從史出,更加深刻地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偠灾咭粚W生通過義務教育階段歷史課程的學習已經搭建起了系統的通史框架,對中國近代史的走勢已建立的初步了認識,但對歷史現象的認識還沒有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所以在教學中應該創設問題情境,啟發思考,引導討論。同學們在課堂上全情參與,能積極投入討論與探究中,能夠通過收集資料和整理史料得出結論,需要老師進一步引導同學們形成正確的歷史觀。2、學生非智力因素分析 高一學生正處于青春期,比較血氣方剛,對很多事情都比較容易激動,對事情也極易產生興趣和情感。因此,教師可以通過講解孫中山等革命先輩人為反帝反封建所做的一系列事跡,激發學生的家國情懷。此外,高中學生的身心又較初中時期成熟,自控能力較強,注意力的深度、廣度和持久性也比初中時期要強,因此,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自主收集辛亥革命相關歷史資料,整理出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產生的重大影響。教學目標總體目標:了解孫中山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及局限性。知識與能力 1、知道清政府實行的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目的、內容,以及對當時社會的影響,進而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2、能夠借助時間數軸,自主梳理辛亥革命的大概歷程,學會從宏觀層面把握辛亥革命從開始到結束的時間線索。3、能夠分析史料,掌握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和局限性;并能夠根據提供的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習俗等方面產生的一系列積極影響,理解辛亥革命對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重要意義。過程與方法通過自主閱讀教材內容,采用讀書指導法,引導學生自行歸納整理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背景、目的和內容,從而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素養目標:唯物史觀)通過出示時間數軸的方式,引導學生閱讀課本,并根據時間線索梳理孫中山等人的革命歷程,建立宏觀的時空觀念。(素養目標:時空觀念、家國情懷)通過出示同盟會綱領和孫中山《民報》發刊詞等內容,引導學生分析材料,從而理解三民主義的進步性和局限性;并通過觀察資產階級革命派團體建立過程的圖表,知道同盟會是由幾個不同的革命團體組合而成,進而理解辛亥革命失敗的原因。(素養目標:歷史解釋、唯物史觀)通過出示體現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習俗等方面發生變化的相關史料和圖片,運用史料分析法和圖片演示法,引導學生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并且提供相關材料,運用小組合作探究的方式,引導學生根據材料小組內自主探究辛亥革命的積極意義和局限性,學會辯證看待歷史事件,培養唯物史觀。(素養目標:史料實證、唯物史觀)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會從唯物史觀的角度分析辛亥革命的勝利,認識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創造者,君主專制制度必然滅亡,人民群眾才是歷史的主人。(素養目標:唯物史觀)感受孫中山等人為革命事業奮斗終身的革命精神,增強民族責任感。(素養目標:家國情懷)教學重點和難點教學重點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意義。(二)教學難點理解三民主義的基本內容及其局限性;理解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教學資源和教學方法(一)教學資源 歷史圖片 歷史地圖 文字材料 多媒體(二)教學方法 講授法;史料分析法;自學導讀法;合作探究法;圖片演示法。板書設計教學過程教學環節 教師活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導入新課 出示辛亥革命時期資產階級革命派呼吁人民投身革命的著作和言論,引導學生回憶當時中國社會的狀況。 學生自行朗讀課件文字,了解辛亥革命時的社會現狀。 創設情境,讓學生初步感受辛亥革命的浪潮。一、烏云密布,暴雨將至 出示《時局圖》等相關歷史圖片,引導學生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時代背景。清末新政運用讀書指導法,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第一部分內容,自主歸納清末新政的背景、目的、內容、結果、影響。預備立憲①運用讀書指導法,引導學生自主歸納預備立憲的背景、目的、歷程、影響。②《欽定憲法大綱》和“皇族內閣”。出示《欽定憲法大綱》中的條約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條約內容體現的是“君主專制”還是“君主立憲”,從而理解革命爆發的歷史必然性。 1、觀察《時局圖》等相關歷史圖片,了解辛亥革命爆發的時代大背景。2、自行閱讀教材,并根據時間數軸梳理清末新政和預備立憲的內容。3、分析《欽定憲法大綱》相關條約內容,理解清政府的一系列“自救”運動,其實加劇了辛亥革命的爆發。 引導學生自主閱讀課本相關內容,學會提取材料信息。本部分為本節課非重難點內容,因此,主要設計為學生自主學習,教師適當指導。二、風雨飄搖,追光前行 運用時間數軸,引導學生自主閱讀教材,梳理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的“革命歷程”,從宏觀上了解革命之路。1、革命組織的建立(興中會、同盟會)2、三民主義出示同盟會的綱領和孫中山《民報》發刊詞中的內容,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民權、民生主義的內涵,并通過詳細分析材料理解三民主義的局限性。(提示學生可結合P109《學思之窗》內容進行分析)3、武昌起義再次運用時間數軸,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完成數軸,構建歷史事件的時間線。三大成果運用時間數軸,引導學生閱讀教材,自主完成數軸,了解辛亥革命的主要三大成果。中華民國的建立清帝遜位材料一 大清皇帝統治大清帝國,萬世一系,永永尊戴;君上神圣尊嚴,不可侵犯?!?908年《欽定憲法大綱》材料二 今全國人民心理,多傾向共和。特率皇帝將統治權公諸全國,定為共和立憲國體。即由衷世凱以全權組織臨時共和政府。今合滿、漢、蒙、回、藏五族完全領土為大中華民國。 ——《清帝遜位詔書》師:同學們讀一讀這兩則材料,同樣都是清政府頒布的,有什么不同之處?《臨時約法》第1條:中華民國之主權,屬于國民全體。第5、6條:中華民國人民一律平等,無種族、階級、宗教之區別。國民享有人身、言論、著作、集會、結社、選舉以及被選舉等自由權利。第16條:立法權,以參議院行之,可彈劾總統第51條:法官獨立審判不受上級官廳之干涉。第45條:國務員于臨時大總統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發布命令時須副署之。師:材料中的條約分別體現了什么原則和制度? 引導學生根據數軸自主學習課本內容,學會梳理并歸納信息。閱讀《民報》發刊詞和課輔系統《學思之窗》的相關史料,剖析三民主義的積極性和局限性。3、自主閱讀課本,完成時間數軸武昌起義相關內容。4、閱讀課本,了解并歸納中華民國成立的基本史實;閱讀史料,通過對比了解清帝遜位對中國的影響;閱讀《臨時約法》部分條約,分析其中蘊含的民主原則和民主制度。 運用時間數軸輔助學習重要的歷史事件,建立時空觀念。結合本課課文輔助系統《學思之窗》已有的史料和《民報》發刊詞部分重要內容,在運用史料引導學生分析的同時,也可減少學生學習負擔,增強教學和課本內容的關聯性。3、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和解讀史料的能力,客觀理性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三、塵埃落定,回望共和 提供相關文字史料,引導學生通過對史料的正確解析,深入了解辛亥革命在政治、思想、經濟和社會習俗上帶來的積極影響,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材料1 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反動政府,結束了統治中國幾千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了中華民國?!梁ジ锩谥袊鷼v史發展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中國人民為改變自己命運而奮起革命的一個偉大里程碑?!瓭擅裨诩o念辛亥革命九十周年大會上講話師:這則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哪方面的積極意義呢?(政治上)政治上:推翻了清王朝統治,結束了中國兩千多年的君主專制制度,建立共和政體。 材料2 從前皇帝自稱為天子,如果有人說皇帝是一強盜,可以打倒,別人一定把他看作瘋子。孫中山就曾經是一個被人家看作是瘋子的人。相反在辛亥革命以后,如果有人想做皇帝或者擁護別人做皇帝,一定也被看作瘋子。 ——《吳玉章文集》材料3 任憑你像堯舜那樣賢圣,像秦始皇、明太祖那樣強暴,像曹操、司馬懿那樣狡猾,再要想做中國皇帝,乃永遠沒有人答應。 ——梁啟超 師:這則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后社會哪方面發生了改變?(思想上) 思想上: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材料4 民國的建立提高了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地位,激發了他們振興實業的熱忱……辛亥革命前,中國平均每年注冊的工廠為21.1家,而在1913~1915年,平均每年注冊工廠就有41.3家,1916~1919年更達到年均124.6家。 ——選自岳麓版必修2師:這則材料反映了辛亥革命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哪一方面產生了積極影響?經濟上:促進了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材料5 新禮服興,翎頂補服滅;剪發興,辮子滅; ...愛國帽興,瓜皮帽滅; ....天足興,纖足滅;放足鞋興,菱鞋滅;陽歷興,陰歷滅;鞠躬禮興,拜跪禮滅; ....槍斃興,斬絞滅;舞臺名詞興,茶園名詞滅;旅館名詞興,客棧名詞滅。 ——1912年3月5日 的《時報》師:這則材料又反映了什么方面的變化呢?(社會風俗)社會風俗:推動了社會生活習俗的變革和中華民族思想的解放。2、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材料1 “未莊的人心日見其安靜了,據傳來的消息,知道革命黨雖然進了城,倒還沒有什么大異樣。知縣大老爺還是原官,不過改稱了什么,而且舉人老爺也做了什么——這些名目,未莊人都說不明白——官,帶兵的也還是先前的老把總?!薄斞浮栋正傳》師:這段話體現了革命潛伏著什么危機?這危機導致辛亥革命出現如何結果?(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既加快了革命的進程,也增加了革命的妥協性。)材料2 民國三年,戴季陶遇見一個老農,因戴氏身著日本服裝,老農遂問其國籍。戴稱“予中華民國人也”。老農“忽作驚狀,似乎不解中華民國為何物者”。當戴氏告訴老農“你也是中華民國人”時,老農茫然恍然,連聲說:“我非革命黨,我非中華民國人?!睅煟赫埻瑢W們閱讀一下這兩則材料,想一想材料中體現了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存在什么問題?反映了辛亥革命的局限性有哪些呢?辛亥革命具有不徹底性,沒有發動廣大人民群眾,底層老百姓對于革命成功后創立的中華民國一無所知,這也體現了辛亥革命沒有解決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3、小組合作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從孫中山先生開始的革命,五十年來,有它勝利的地方,也有它失敗的地方,你們看,辛亥革命把皇帝趕跑,這不是勝利了嗎 說它失敗,是說辛亥革命只把一個皇帝趕跑,中國仍舊在帝國主義和封建主義的壓迫之下,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并沒有完成?!? ——毛澤東《毛澤東選集》 師:毛澤東曾這樣評價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那么你認為辛亥革命是怎樣的呢?是成功還是失敗的呢?結合所學,和小組同學談談你的看法。 學生自主閱讀教師課件上提供的文字史料,詳細解讀每則史料所體現的辛亥革命之后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和社會習俗等方面發生的翻天覆地的變化。通過分析文字史料和歸納整理已提取信息,深入理解辛亥革命與中華民國建立對中國結束帝制、建立民國的歷史意義。閱讀魯迅在《阿Q正傳》中描寫的辛亥革命時期的內容,了解革命潛伏著立憲派和舊官僚投機革命的危機,既加快了革命的進程,也增加了革命的妥協性。分析“民國老農”的自述,了解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和歷史局限性。5、與小組同學一起合作探討“辛亥革命到底是成功了,還是失敗了?”結合所學內容,學會辨證看待歷史事件,并歸納整理。 由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因此,將主要采用史料分析法引導學生通過對相關史料的分析深入了解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進而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通過逐條出示政治、經濟、思想、社會習俗等方面的文字史料,分條解析能讓學生更加詳細把握重點內容,也能培養學生分析和綜合的能力。辛亥革命的歷史局限性是本課的難點,因此,也主要采用的是史料分析法。通過出示兩則的史料,讓學生直觀感受辛亥革命的不徹底性。4、最后環節設置合作探究,可讓學生對本節課內容進行回顧與鞏固,并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通過小組討論“辛亥革命時成功了還是失敗了?”,培養其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家國情懷、歷史解釋等素養。課堂小結 “由于歷史進程和社會條件的制約,辛亥革命雖然沒有改變舊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中國人民的悲慘命運,沒有完成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但開創了完全意義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打開了中國進步閘門,傳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極大推動了中華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響力推動了中國社會變革?!薄?016年習近平在孫中山誕辰150周年紀念會講話》 學生和教師一起朗讀紀念會講話內容,再次感受辛亥革命的偉大之處。 引用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內容,可拉近歷史與現實的距離,從而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情感,培養其家國情懷。教學反思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基本達成,學生通過學習本課內容基本掌握了辛亥革命爆發到結束的過程及歷史事件;對于重點內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生通過分析史料也詳細了解了辛亥革命后中國社會在政治、經濟、思想和習俗上的積極影響。本課采取重難點內容詳講,非重難點內容略講,且對于重難點內容主要提供史料引導學生自主探究并解析,而對于非重難點內容主要采用的時時間數軸串講和讀書指導法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這樣的方式能較好的處理本課內容,不是面面俱到,學生更容易吸收和掌握。再者,本次教學充分利用了新教材豐富多樣的課文輔助系統,將課輔系統內容融入教學過程,再減少學生學習負擔的同時,也能增強學生對本節課的歸屬感。然而,本課也有需要改進的地方,比如,以學生為主體的活動環節可以稍微再增加一兩個,本次設計只有一個課尾的討論探究環節,后續的教學活動可以適當增加。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