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綜合探究一 回看走過的路 比較別人的路 遠眺前行的路總議題:如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趨勢【課標要求】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分析資本主義社會的歷史地位;概述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現實的歷史軌跡;閘明人類社會發展的趨勢。論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當代中國發展的根本方向,表達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自信。【教材分析】本探究是對前四課的概括與提煉,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從內容上,一方面著重于引導學生能夠對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一般規律有著深刻認識,另一方面明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從而增強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堅持理論自信與道路自信。【學情分析】學生通過前面四課書的學習已經了解了人類社會形態發展的歷程,社會主義從空想到科學、從理論到實踐的發展,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以及社會主義制度在中國的建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由來、創立、發展、完善的過程等內容,為本節課的學習作了必要的理論準備。同時,作為高中學生邏輯推理和抽象思維能力、分析問題的能力有了明顯的進步,這有利于學生學好本節課內容。【學習目標】1.通過認識和比較各種社會形態,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進程,闡明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規律,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趨勢和不同軌跡,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增強道路自信;2.梳理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的歷程,理解走社會主義道路是近代中國歷史發展的必然,闡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3.通過本框的學習,讓學生反思所學所得的方式,激發學生努力學習,銳意進取,站在時代的新起點上,積極投身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去。【教學重、難點】重點: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趨勢、各國歷史發展的不同軌跡。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教學方法】議題式教學,自主合作探究,精講點撥等。【教學素材】通過展示、演說、商議討論、展板設計等方式,提升學生的交流合作能力,引導學生從“歷史邏輯”與“理論邏輯”角度梳理近代中國探索復興之路與中國走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歷程,且在知識的理解應用和遷移中認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然性,增強道路自信。【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同學們,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儀式的講話“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革命的成果,也是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的繼續,必須一以貫之進行下去。歷史和現實都告訴我們,一場社會革命要取得最終勝利,往往需要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只有回看走過的路、比較別人的路、遠眺前行的路,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苯裉?,就讓我們一起在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精神的指導下一起回顧一下人類走過的漫漫長路,一起來探尋人類社會發展進程的統一性與多樣性。本節課我們學習綜合探究一《回看走過的路 比較別人的路 遠眺前行的路》。新課講授:總議題:如何認識人類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趨勢議題一:回看走過的路——如何理解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探究活動一:閱讀材料要求和圖片,回答問題。通過網絡或實地參觀博物館等,搜集并展示人類社會發展不同階段生產工具的資料,比較不同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借助繪圖、表演等方式,展示不同社會形態的一些標志性場景,理解不同社會形態的特征。探究問題:比較不同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理解不同社會形態的特征。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比較不同階段的生產力發展水平,理解不同社會形態的特征。社會形態 生產力 生產關系 上層建筑原始社會 新舊 石器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共同勞動 人的關系:平等互助的關系 氏族制度奴隸社會 金屬 工具 所有制度:奴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并完全占有奴隸 分配制度: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保障 人的關系: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并被強制勞動 國家產生 奴隸主專制封建社會 鐵器 農耕 所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地主向農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貸、苛捐雜稅,農民占有部分勞動成果 人的關系:農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封建君主專制資本主義 機器 生產 所有制度: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 分配制度:資本家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人的關系: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資本家 自由平等博愛 民主政治制度探究活動二:讀圖,探究問題。探究問題: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說明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進程。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運用社會基本矛盾運動的原理,說明社會形態更替的一般進程。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社會基本矛盾。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的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依據生產關系的性質,社會歷史可劃分為五種社會形態: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和共產主義社會(其第一階段是社會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依次更替,不斷推動人類社會向前發展。探究活動三:觀看視頻,探究問題。視頻參見課件探究問題:結合視頻內容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角度,分析《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的必要性。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結合視頻內容從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關系角度,分析《家庭教育促進法》正式施行的必要性。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家長們正在面臨傳統家庭教育觀念的打碎與重塑。一方面,人口和家庭規模的變化(經濟基礎)對家庭教育(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另一方面,經濟社會發展(經濟基礎)對家庭教育(上層建筑)提出了新的要求。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都彝ソ逃龠M法》正式施行(上層建筑)是通過立法確立家庭教育的法律地位,將深入推進家庭教育發展,培養造就優秀人才,服務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經濟基礎)。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一個結論: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上層建筑對經濟基礎具有反作用。小結: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1.社會形態的更替社會形態 生產力 生產關系 上層 建筑原始 社會 新舊 石器 所有制度:共同占有生產資料 分配制度:平均分配勞動產品,共同勞動 人的關系:平等互助的關系 氏族 制度奴隸 社會 金屬 工具 所有制度:奴隸主占有生資并完全占有奴隸 分配制度:全部產品都歸奴隸主,只給奴隸最低保障 人的關系:奴隸毫無人身自由,并被強制勞動 國家 產生 奴隸主專制封建 社會 鐵器 農耕 所有制度:封建土地所有制 分配制度:地主向農民收取地租、徭役、高利貸、苛捐雜稅,農民占有部分勞動成果 人的關系:農民依附于地主,有一定人身自由 封建君主專制資本 主義 機器 生產 所有制度: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 分配制度:資本家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人的關系:勞動者有人身自由,受雇于資本家 自由平等博愛 民主政治制度2. 生產力與生產關系(1)生產力①含義:人類利用自然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勞動者、以生產工具為主的勞動資料和勞動者。勞動者是生產力中最具有革命性的因素;生產工具是生產力水平的基本標志。②重要性: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2)生產關系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和人之間的關系。包括生產資料歸誰所有;人們在生產中的地位和相互關系如何;產品如何分配。生產資料所有制是生產關系的基礎,決定著生產關系的其他兩個方面。(3)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①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有什么樣的生產力,就要求有什么樣的生產關系與之相適應;生產力發展了,生產關系就要相應地發生變化。②生產關系反作用于生產力:當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促進生產力的發展。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1)經濟基礎:即生產關系的總和。(2)上層建筑:是指建立在一定經濟基礎之上的社會意識形態以及相應的政治法律制度、組織和設施的總和。上層建筑包括政治上層建筑和思想上層建筑。(3)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①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②上層建筑反作用于經濟基礎。a.當上層建筑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它促進經濟基礎的鞏固和完善;當它不適合經濟基礎狀況時,會阻礙經濟基礎的發展和變革。B.當上層建筑為先進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它促進生產力發展,推動社會進步;當它為落后的經濟基礎服務時,則束縛生產力的發展,阻礙社會進步。當生產關系不適應生產力發展狀況時,就會阻礙甚至破壞生產力的發展。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社會基本矛盾。(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向前發展。5.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1)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是前進的、上升的,發展的過程是曲折的;(2)社會發展是在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運動中,在社會基本矛盾的不斷解決中實現的;(3)在階級社會里,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主要是通過階級斗爭實現的,階級斗爭是推動階級社會發展的直接動力。在社會主義社會,社會基本矛盾的解決是通過改革實現的,改革是社會主義發展的強大動力。6.社會形態的更替(1) 社會形態, 指同生產力發展的一定階段相適應的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統一體;(2)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議題二:比較別人的路——如何看待世界各地歷史發展的不同軌跡?二、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探究活動四:閱讀材料,探究問題。探究問題:查閱相關歷史實例,比較不同國家、不同地區在社會形態更替上的差異,如英國、法國、美國、德國、日本等國確立資本主義制度的不同方式,或者比較社會制度的不同形式,如當代資本主義國家在政治、經濟及社會制度方面的差異,撰寫小論文,分析導致差異的原因。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撰寫小論文,分析導致差異的原因。(1)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人類社會歷史進程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向前發展。社會歷史可依據生產關系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更替,表現了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3)受到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外部影響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表現。有的國家經歷了形態的依次更替而有的國家則跨越式地前進。(4)所以,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是由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的多樣性反映出來的。探究活動五:結合材料,查閱相關資料,組織課堂討論。材料:新中國成立前,四川等地的彝族地區大約有100萬人口保留著奴隸制度,西藏、云南西雙版納等地區大約有400萬人口保留著封建農奴制度。這些地區的少數民族群眾大都附屬于封建領主、大貴族、寺廟或奴隸主,可以被任意買賣或當作禮物贈送,沒有人身自由。例如,在舊西藏,形成于17世紀并沿用了300多年的法律——《十三法典》《十六法典》, 將人嚴格劃分為三等九級。法典規定,“上等上級人”的命價為與其尸體等重的黃金,“下等下級人”的命價僅為一根草繩。“下等人”占西藏總人口的95%以上。新中國為了保障人權,于20世紀50年代對這些地區進行了民主改革,廢除了奴隸制和封建農奴制,昔日廣大奴隸和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成為新社會的主人,西藏等地區進入了社會主義社會。探究問題:闡明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發展進程是一模一樣的。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結合上述材料,查閱相關資料,探究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外部影響等因素對一個國家或地區發展的作用,進而說明“沒有任何國家或地區的歷史發展過程是一模一樣的”。(1)人類歷史的發展既有統一性,又有多樣性,人類社會歷史進程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這一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的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向前發展。社會歷史可依據生產關系分為:原始社會、奴隸制社會、封建制社會、資本主義社會及共產主義社會。這五種社會形態的更替,表現了社會形態更替的統一性;(3)受到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外部影響等因素的影響,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表現。有的國家經歷了形態的依次更替而有的國家則跨越式地前進;(4)所以,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是由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的多樣性反映出來的。小結:二、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1.判斷是否進步的根本標準:一種社會形態代替另一種社會形態,究竟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判斷的主要標準,是看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要求,是否符合人類社會發展的總趨勢。2.影響社會發展進程的其他因素:受到地理環境、文化傳統和外部因素等的影響,各國、各地區、各民族的發展道路有著不同的表現。3.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進程是由各國、各地區、各民族歷史的多樣性反映出來的。社會發展歷史進程是統一性和多樣性的統一。議題三:遠眺前行的路——如何看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科學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探究活動六:觀看視頻,探究問題。視頻參見課件探究問題:觀看視頻,談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如何形成的?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觀看視頻,談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如何形成的?2018年,習近平總書記在學習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研討班開班式上的講話中指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在改革開放40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近70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是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97年的實踐中得來的,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7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得到這個成果極不容易。探究活動七:閱讀材料,探究問題。從歷史視角看:中國近代以來的全部歷史告訴我們,中國的事情必須按照中國的特點、中國的實際來辦,這是解決中國所有問題的正確之道。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是黨和人民歷經干辛萬苦取得的寶貴成果,我們得到這個成果極不容易,必須倍加珍惜。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強調:“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記走過的路;走得再遠、走到再光輝的未來,也不能忘記走過的過去,不能忘記為什么出發。”從黨的歷史看,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28年浴血奮戰,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新中國成立后,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社會主義革命和探索,取得重要成就,也經歷了嚴重曲折;在歷史新時期,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改革開放這場新的偉大革命,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使我國發展大踏步趕上時代。從世界視野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適合中國國情、符合中國特點、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的理論和實踐。與西方現代化發展模式相比較,中國的現代化道路不可能是資本主義道路。近代以來照搬西方制度的教訓已經表明,資本主義道路在中國走不通。與蘇聯模式相比較,中國可以開拓社會主義現代化發展的另一種道路。新中國成立初期,我國以蘇聯模式的經驗教訓為鑒戒,探索出一條適合中國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改革開放以后,中國共產黨人在解放思想的基礎上,以實事求是的態度,開啟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與其他落后國家的現代化發展相比較,中國的現代化是自主選擇探索的道路。一些落后國家沒能跳出所謂”現代化就是西方化”的發展標準和模式,不僅沒能實現發展,又喪失了自身獨立性。西方制度的“飛來峰”,并沒能有效解決當地人民在現代化過程中所面臨的緊迫問題。著眼世界社會主義演進的歷程,社會主義從空想走向科學、從一國實踐走向多國發展,雖充滿曲折,卻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巨大成功向世界宣告,社會主義煥發出蓬勃生機活力。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正成為21世紀科學社會主義發展的旗幟,成為振興世界社會主義的中流砥柱。探究問題:“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边\用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學生:思考、小組討論并回答。教師:點評、引導、歸納講解。點撥:“弄清楚我們從哪兒來、往哪兒去,很多問題才能看得深、把得準?!边\用上述材料,結合史實,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開創了社會主義發展的嶄新道路,實現了中國社會主義發展的歷史性飛躍,是科學社會主義與中國國情相結合的產物,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科學成果。2.馬克思主義在中國發展的生動實踐表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具體實際和時代特征緊密結合,就必定產生推動歷史前進的巨大力量,中國的建設和發展就必定取得巨大成就。3.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小結: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1.科學真理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是科學社會主義理論邏輯和中國社會發展歷史邏輯的辯證統一,是根植于中國大地、反映中國人民意愿、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的科學社會主義。2.歷史必然性①在改革開放40多年的偉大實踐中得來的;②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多年的持續探索中得來的;③在我們黨領導人民進行偉大社會革命100年的實踐中得來的;④是在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由衰到盛180多年的歷史進程中得來的;⑤是對中華文明5000多年的傳承發展中得來的;⑥是黨和人民歷經千辛萬苦、付出各種代價取得的寶貴成果;3.我們要把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就要有志不改、道不變的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是當代中國大踏步趕上時代、引領時代發展的康莊大道,必須毫不動搖走下去。【板書設計】綜合探究一 回看走過的路 比較別人的路 遠眺前行的路一、人類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和趨勢1.社會形態的更替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3.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4.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和基本規律5.社會歷史發展的總趨勢6.社會形態的更替二、人類社會發展歷史進程的統一性和多樣性1.判斷是否進步的根本標準2.影響社會發展進程其他因素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科學真理性和歷史必然性1.科學真理性2.歷史必然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