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25張PPT)第4課 漢繡工藝我傳承(一)中國四大名繡CONTENTS中國中部湖南省的"湘繡",中國西部四川省的"蜀繡",中國南部廣東省的"粵繡",中國東部江蘇省的"蘇繡"。湘繡作為中國四大名繡之一的湘繡,向來以歷史悠久,工藝精湛,風格獨特,品類繁多而聞名海內外。迄今為止發現的最早的湘繡制品,是長沙馬王堆一號漢代(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墓葬出土的一件絲織品,它所使用的針法與現代湘繡所差無幾,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的漢代,湘繡工藝就已經產生了。此后經過漫長的發展,湘繡逐漸將國畫傳統特點引入其中,從而形成了自身的獨特風格。至清末民初(20世紀初期),湘繡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甚至超越了蘇繡,在中國刺繡業中獨占鰲頭。新中國成立后,湘繡工作者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致力創新,使湘繡工藝提高到一個嶄新的水平。湘繡主要以純絲、硬緞、軟緞、透明紗、尼綸等為原料,配以各色的絲線、絨線繡制而成。它以中國畫為神,充分發揮針法的表現力,達到構圖嚴謹,形象逼真,色彩鮮明,質感強烈,形神兼備的藝術境界。繡品中既有名貴的欣賞藝術品,也有美觀適用的日用品。蜀繡蜀繡也稱"川繡",它是以四川成都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蜀繡的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蜀繡以軟緞和彩絲為主要原料,針法多達100多種,充分發揮了手繡的特長,具有濃厚的地方風格。蜀繡題材大多為花鳥、走獸、蟲魚和人物等,品種除了繡屏之外,還有被面、枕套、靠墊、桌布、頭巾等等。 明式家具. 早在漢代(公元前206~公元220年),蜀繡之名就已譽滿天下,漢朝政府還在成都專門設置了"錦官"進行管理。漢以后至五代十國時期(公元907~960年),四川相對安定的局面為蜀繡的發展創造了有利的條件,社會需求的不斷增大,刺激了蜀繡業的飛速發展。到了宋代(公元960~1279年),蜀繡的發展達到鼎盛時期,繡品在工藝、產銷量和精美程度上都獨步天下。清朝(公元1644~1911年)中葉以后,蜀繡逐漸形成行業,當時各縣官府均設"勸工局"以鼓勵蜀繡生產。新中國成立后,在四川設立了成都蜀繡廠,使蜀繡工藝的發展進入了一個新階段,技術上不斷創新,品種日益增多蜀繡起源于川西民間,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由于受地理環境、風俗習慣、文化藝術等方面的影響,逐漸形成了嚴謹細膩、光亮平整、構圖疏朗、渾厚圓潤、色彩明快的獨特風格。蜀繡作品的選材豐富,有花草樹木、飛禽走獸、山水魚蟲、人物肖像等。針法包括12大類共122種,常用的針法有暈針、鋪針、滾針、截針、摻針、沙針、蓋針等,講究"針腳整齊,線片光亮,緊密柔和,車擰到家"。繡品的種類繁多,包括被面、枕套、衣、鞋和畫屏等,既有巨幅條屏,又有袖珍小件,是觀賞性與實用性兼備的精美藝術品。粵繡粵繡是"廣繡"和“潮繡”的總稱,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它是出產于廣東省廣州、潮州、汕頭、普寧、揭陽、中山、番禺、順德一帶刺繡品的總稱。唐代蘇顎《杜陽雜編》記載,唐代的永貞元年(公元805年),廣東南??h(今廣州)一位名叫盧眉娘的少女曾在一塊一尺左右的絹面上繡出七卷《法華經》,粵繡從此名揚天下。唐玄宗時,嶺南節度使張九皋進獻精品刺繡給楊貴妃而獲加官三品,可見當時最高階層對粵繡欣賞有加。到清代的乾隆年間(公元1736~1796年),第一個粵繡行業組織"粵繡行"在廣州成立,當時從事刺繡的藝人眾多,粵繡在工藝和針法上都得以不斷發展完善。英、法、德、美各國博物館均藏有粵繡。粵繡18世紀風靡了英國皇家及上流社會。光緒年間(公元1875-1908年),廣州開辦繽華藝術學校,嶺南畫派始祖高劍父任校長,專門設立刺繡教學項目,致力于刺繡高級人才的培養。1910年,在南京舉辦的“南洋勸業會”上,廣州繽華藝術學校選送的繡品獲三等獎,黃洪弟子余德(宗禧,1880~1970)的《孔雀牡丹》荷包獲二等獎。1915年,余德的繡品《孔雀牡丹會景》在美國舊金山舉辦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上獲一等獎,被行內譽為“繡花王”。1922年,余得的繡刮畫《瑞獅》在英國倫敦大橋開幕賽會上獲二等獎,著名藝人裴蔭、魯炎1923年在倫敦賽會上現場表演技藝,1923年和1925年參加倫敦賽會,得到國際上較高的評價。1929年,莫傅精繡得列寧頭像被莫斯科列寧紀念館收藏。20世紀50年代,梁紀設計,蘇文、朱開、許熾光等多人繡制的《紫荊孔雀》入選掛于北京人民大會堂。蘇繡蘇繡是以江蘇蘇州為中心的刺繡產品的總稱。蘇州刺繡至今已有2000余年的歷史,早在三國時期(公元220~280年)就有了關于蘇繡制作的記載。此后經過歷代的不斷發展完善,到明代(1368~1644年)時,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局面。清代(公元1644~1911年)的蘇繡以"精細雅潔"而聞名,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后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民國時期(公元1912~1949年),由于常年戰亂,蘇繡業曾一度衰落。新中國成立后,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后,國家專門設立了蘇繡研究所,并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余種。 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致、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郁。繡技具有"平、齊、細、密、和、光、順、勻"的特點。"平"指繡面平展;"齊"指圖案邊緣齊整;"細"指用針細巧,繡線精細;"密"指線條排列緊湊,不露針跡;"和"指設色適宜;"光"指光彩奪目,色澤鮮明;"順"指絲理圓轉自如;"勻"指線條精細均勻,疏密一致。在種類上,蘇繡作品主要可分為零剪、戲衣、掛屏三大類,裝飾性與實用性兼備。其中以"雙面繡"作品最為精美。蘇繡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蘇繡自古便以精細素雅著稱于世,其構圖簡練,主題突出,技巧精湛。僅以蘇繡所用最細的線以為一般人的肉眼所能看清楚為例,足見其精細之極。湘繡是在吸收蘇繡和其它刺繡的優長處發展而來的。湘繡使用不同顏色的線相互摻和,逐漸變化,色彩豐富飽滿,色調和諧。湘繡的圖案借鑒了中國畫的長處,所繡內容多為山水、人物、走獸等,尤其是湘繡的獅、虎題材,形象逼真,栩栩如生。 粵繡構圖飽滿,繁而不亂,裝飾性強,色彩濃郁鮮艷,繡制平整光滑......?;浝C的題材廣泛,多為百鳥朝陽、龍鳳等圖案。代表作品鑒賞讓我們來簡單學習一下刺繡哪位同學來講一下上節課學的縫扣子的方法點/擊/此/處/添/加/副/標/題十字繡一: 將面料對折兩次找到交匯的中心點,對照整個繡圖的中心點,在面料上的中心位置繡上第一針(每一個小方格代表一個十字針,要保證十字針的壓線方向一致)。二:每一幅十字繡圖紙上都有以符號或色塊標記的符號,不同的符號代表不同顏色的繡線,請仔細辨認線號表中的符號,然后按要求選擇繡線。三:針法主要有 全針(十字叉X),半針(half stitch),四分之一針(1/4X)和勾邊(back stitch),勾邊是走直線的,用來勾圖案的輪廓,一般是最后繡勾邊。一:繡線由6股線組成,取線的時候是一股一股抽出來,穿一股到針上對折即為2股。繡布的規格不同,格子的大小也不 同:14CT是說一英寸(2.54厘米)有14個格子,一般用2股線繡格子、1股線勾邊,用26號針繡;11CT是說一英寸(2.54厘米)有11個格 子,一般用3股線繡格子、2股線勾邊,用24號針繡。不作特別說明的一般都是14CT用2股線繡格子、1股線勾邊。二:起針或結束 時均不要打結,應留出1CM左右的線頭在面料背面相互壓牢,注意不要使線頭糾纏成團。繡的過程中繡線不應帶的過緊,否則容易把洞眼拉大。三:有些繡圖邊 上有2行陰影部分,表示與上下左右相鄰的繡圖重疊,便于連接,請不要把重復部分繡上去。你學會了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