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十單元 改革開放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第28課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開辟與發展——選擇的智慧教學立意主題:漸進式改革中的中國智慧學理支撐1、價值引領我國是一個大國,決不能在根本性問題上出現顛覆性錯誤。我們堅持加強黨的領導和尊重人民首創精神相結合,堅持“摸著石頭過河”和頂層設計相結合,堅持問題導向和目標導向相統一,堅持試點先行和全面推進相促進,既鼓勵大膽試、大膽闖,又堅持實事求是、善作善成,確保了改革開放行穩致遠。——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學術支撐[1]劉曉晨主編.四川改革開放口述史[M].北京:中共黨史出版社,2018.[2]蕭冬連.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M].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19.[3]《中華人民共和國史》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4]李嵐清.突圍——國門初開的歲月[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8.[5][美]傅高義.鄧小平時代[M].馮克利,譯.香港:香港中文大學出版社,2012.[6]蔡昉.中國改革成功經驗的邏輯[J].中國社會科學,2018(01):29-44.[7]劉倫寶,陳暉.新中國第一個生產資料廣告[J].四川黨的建設(城市版),2008(08):42-44.……課標分析2020版課程標準要求:認識真理標準問題討論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認識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一國兩制”對祖國完全統一的重大意義;認識鄧小平理論對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指導意義;認識“三個代表”重要思想是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推進我國社會主義自我完善和發展的強大理論武器;認識科學發展觀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重大意義,認清我國發展新的歷史方位;認識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文化的形成過程及意義的系統認識。我的思考:本單元要求學生系統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發展和成就。所以在大單元教學的視域下,本課只有講清改革開放之所以能取得成功的邏輯,學生才能真正認同中國奇跡和中國道路。教材分析在大單元教學的視域下,教材既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篳路藍縷到步入新時代的歷史邏輯,又兼顧了道路發展過程中理論與實踐的內容邏輯。共同指向 “四個自信”。學情分析高一學生知道農村改革、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對外開放的基本內容,但對于改革路徑缺乏系統認識,也不清楚改革開放內容間的聯系。作為改革開放時期的“原住民”,他們雖然對現實生活的便捷、國家實力的提升等發展成就有所體會,但缺乏對“中國奇跡”背后原因的理性分析,難以理解改革過程中的艱辛,也就缺乏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所以,本課在設計過程中嘗試利用口述史、地方史創設情景,營造改革開放的“現場感”,從而讓學生學會去應對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問題,提升核心素養。教學目標1、通過口述史、地方史創設農村改革、恢復個體與私營經濟、對外開放和城市改革的真實問題情景,回到改革開放的現場,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認識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2、通過地圖呈現對外開放格局形成過程,通過時間軸呈現改革開放在理論和實踐上取得的成就,滲透時空觀念,學生能夠體會到我國綜合國力和國際影響力的提升。3、通過對口述史料等多種類型史料的分析,學生能夠從材料中獲取關鍵信息,提高判斷史料價值的能力,樹立史料實證的觀念。4、通過對改革開放過程的深度學習,學生在借鑒已有觀點的基礎上,生成自己對“中國奇跡”背后原因的歷史解釋。5、通過體會改革過程中的糾結與摸索、爭論與突破、徘徊與前進,理解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升華家國情懷,學生形成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提升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使命感。教學重難點重點:理解改革開放路徑的選擇,認識漸進式改革的邏輯。難點: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教法學法教法:整合教材、情景創設、精選史料、問題教學學法:總結歸納、研讀史料、合作學習教學設計明線:中央領導、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的上下互動暗線: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有機統一導入 情景設置 材料一 1981年大連理工學院的輪滑者(圖片) 材料二 “一種內在的無比解脫和面對著不明確未來的感覺?!?——劉香成設計意圖 從《時代周刊》記者——劉香成拍攝的照片切入,結合拍攝理由,引導學生體會改革開放初期變化與不安并存的社會氛圍。追問一:改革開放何以取得共識?一、實事求是 情景設置 材料一 1979年《時代周刊》封面——“鄧小平 中國新時代的形象”(圖片)教學活動 問題研討: (1)中國在1966-1978年所面臨的困境是什么? (2)以鄧小平為代表的中央領導為塑造中國新時代的形象做了哪些準備?設計意圖 1、通過《時代周刊》的封面引導學生回顧中國當時所面臨的困境,突出改革開放的緊迫性。 2、學生結合時間軸梳理中央領導為塑造中國新時代的形象在政治、經濟、思想、外交等各個方面所作的努力,從國內外形勢和改革精神的角度認識十一屆三中全會的歷史意義,厘清史實,滲透時空觀念。過渡 改革開放不只是中央領導的決策指引,還有地方干部的合力推動與基層群眾的自發嘗試。追問二:改革開放何以逐步推進?二、順勢守中——農村改革 情景設置 材料一 我們把全部田土都分包給了農民,讓農民自己種,好壞農民自己負責。從1977年至1979年,氣候連續干旱三年,但群利全公社糧食產量卻翻了番,農民的生產積極性空前高漲。1979年7月,中央農業部一個姓曾的處長等人來調查有關情況,他走的時候跟我說:你們的老百姓很和諧,在群眾中沒有聽到罵共產黨罵人民政府的。 ——摘編自鄧天元《遂寧市蓬溪縣群利公社農業聯產承包責任制改革探索》 材料二 鄧小平說這不會影響我們制度的社會主義性質。 ——據杜潤生主編《中國農村改革決策紀實》 材料三 目前實行的各種責任制,包括包產到戶、到組,包干到戶、到組,都是社會主義集體經濟的生產責任制。 ——摘編自1982年中央一號文件 材料四 據1981年初調查,全國農村剩余勞動力占農村總勞動力的30%~40%,約1.3億人。1983年底農民儲蓄存款已達228億元。 ——據蕭冬連《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教學活動 1、問題研討: (1)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在經營方式和分配方式上有何變化? (2)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取得了什么效果? 2、教師講述:黨中央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肯定 3、教師講述:農村改革的深層影響設計意圖 1、通過對比人民公社和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不同,認識生產關系必須適應生產力的發展,培養學生運用唯物史觀解決問題的能力。 2、知道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影響,通過了解黨中央對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的肯定,體會農村改革過程中中央領導、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的上下互動。 3、理解農村改革后出現的新經濟現象,體會商品經濟發展釋放出的市場能量對原有計劃經濟體制的沖擊。過渡 70年代末,大批知青返城給政府帶來了巨大就業壓力,加之農村改革釋放出大量剩余勞動力,個體與私營經濟順勢得以恢復。二、順勢守中——恢復個體與私營經濟 情景設置 材料一 土地包產到戶后,地里的活不夠農民做,農民除了干農活,就做柜子。1982年,有個打家具的袁木匠,在崇州辛集交界處做柜子賣,我去袁木匠家看他,袁木匠看到我來了,嚇得在房間里躲著不見我。 “你不用怕,我今天來是來支持你好好干的,沒有別的。” ——摘編自鐘光林《改革開放初期新津個體私營經濟的起步》 材料二 在法律規定范圍內的城鄉勞動者個體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 ——據1982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材料三 陳育新、鐘光林的回憶(視頻) 材料四 農業局的干部陳育新和其他專業戶當時養鵪鶉和搞飼料廠就雇了100多個人,我有一天去他們廠,陳育新說:鐘書記啊,怎么辦???我們這里雇了這么多人,會不會說我們是資本主義? “按照的鄧小平處理‘傻子瓜子’的辦法,看看再說。” ——摘編自鐘光林《改革開放初期新津個體私營經濟的起步》 材料五 國家允許私營經濟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存在和發展。私營經濟是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的補充。 ——據198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修正案》教學活動 1、問題探討:袁木匠為什么嚇得不敢見鐘書記? 2、視聽媒體體驗 3、問題探討:陳育新為什么擔心會被認為是資本主義?設計意圖 通過口述史料還原恢復個體與私營經濟初期的爭議,學生理解爭議的關鍵在于人們不知道①恢復個體經濟會不會導致資本主義復辟?②社會主義是否允許“剝削”?體會恢復個體與私營經濟過程中中央領導、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的上下互動。過渡 農村改革和個體與私營經濟的恢復緣于群眾自發嘗試,政府因勢利導。而對外開放則是在中央頂層設計加上地方大膽突破下推進的。二、順勢守中——對外開放 情景設置 材料一 1984年4月22日《新民晚報》第一版(圖片) 材料二 質疑一 合資經營就好比是“結婚”,共產黨和資本家能“結婚”嗎? 質疑二 外商重新進入中國會不會有損中國的國家主權? ——據蕭冬連《探路之役:1978-1992年的中國經濟改革》 材料三 1984年鄧小平為深圳經濟特區題詞(圖片) 材料四 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地圖) 材料五 我就扭著對外開放這個重點不放。記得有一次,菲尼克斯半導體有限公司的老總遇到幾個問題,晚上9點半到綿陽找我,我正在開會,就馬上把會議停下來,聽他說了六個問題,一個禮拜就給他全部落實了。 ——摘編自宋寶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川改革開放的回顧與思考》教學活動 1、問題研討: (1)在資金來源和管理方式上,特區與內地有何不同? (2)這些質疑的聲音有沒有合理之處? 2、教師講述:鄧小平前往經濟特區視察的相關史實 3、教師講述:逐步擴大對外開放的相關史實設計意圖 1、通過提取《新民晚報》上的信息,了解經濟特區“特”在何處,引導學生思考這種不同可能會帶來什么影響。 2、通過分析當時人們對經濟特區的質疑,學生理解出于在意識形態和國家主權方面的擔憂,這些質疑也有一定合理的成分,認識社會意識是對社會存在的反映,滲透唯物史觀。 3、通過了解鄧小平前往經濟特區視察的相關史實,學生理解“我們建立經濟特區的政策是正確的”這一結論是鄧小平是在實地考察后得出的,說明面對爭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 4、通過地圖直觀呈現我國對外開放格局的形成過程,培養時空觀念。結合口述史料,學生理解擴大對外開放是在中央領導、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上下互動的過程中推進的。過渡 “體制外”的有效競爭環境,進一步推動了“體制內”的改革進程。二、順勢守中——城市改革 情景設置 材料一 1979年6月25日《人民日報》第四版(圖片) 材料二 “所有制改革是改革的關鍵?!?——厲以寧 材料三 1985年《時代周刊》封面——“鄧小平正領導中國遠離馬克思?”(圖片) 材料四 蘇聯解體(圖片)、南方談話(視頻)、中共十四大(圖片) 材料五 (四川的股票)交易場所就在紅廟子自由市場,那是當時世界三大黑市之一。朱镕基總理指示說,這黑市發展下去不得了,3天之內必須關掉。 我到那一看,那些買賣股票的人,中間一杯茶一個小桌子,左手一摞股票,右手一摞人民幣,沒人搶沒人偷。我把一個老板叫到鋪里邊去,我問他,你們為什么秩序這么好?他說:“你們每天開會,我們也每天開會,大家說千萬別出事,否則政府把紅廟子滅掉了,我們就沒有賺錢的機會了,我們雇了300多人來維持秩序。” 結果我們一共是40多天把紅廟子規范了。那時候真是驚心動魄,因為你不知道會出什么問題,誰也沒搞過,誰也沒經驗,群眾是真正的英雄啊! ——摘編自宋寶瑞《20世紀八九十年代四川改革開放的回顧與思考》 材料六 中共十五大(圖片)教學活動 1、問題探討: (1)廣告說明寧江機床廠獲得了什么權利? (2)對于國企改革來說,還有什么問題沒有解決? 2、教師講述:厲以寧教授關于改革路徑的觀點 3、視聽媒體體驗+教師講述:蘇聯解體、南方談話、中共十四大相關史實 4、問題探討:改革開放的深化是否背離了社會主義? 5、問題探討:規范紅廟子自由市場的過程中體現了哪些中國智慧? 6、教師講述:中共十五大相關史實設計意圖 1、通過解讀《人民日報》上刊登的廣告內容,學生知道國企改革從擴大企業自主權開始,但擴權并未真正觸碰到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在這個過程中提高學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樹立學生史料實證的觀念。 2、通過講述改革開放從搖擺不定到堅定信心的過程,知道中共十四大明確了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目標,認識改革開放路徑的選擇,理解改革開放過程中的變與不變,認識改革開放是在堅持社會主義制度的前提下,對生產關系的局部調整,突破重點。 3、通過口述史料再現四川20世紀90年代股份制改革的驚心動魄,學生從規范紅廟子股票市場的過程中體會中央領導、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的上下互動,認識漸進式改革過程中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有機統一。過渡 1997年《時代周刊》封面——“下一個中國 鄧的繼任者能否把中國變成一個為世界所喜愛的超級大國?”追問三:改革開放何以稱之奇跡?三、中國奇跡 情景設置 材料一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理論和實踐成就(數字動畫) 材料二 中國經濟成就至少包括兩個主因:已成熟的工業技術和有利于自由貿易的世界秩序?!爸袊孥E”與其說是中國創造的“奇跡”,還不如說是世界給中國帶來的“奇跡”。 ——陳志武 材料三 農村、城鄉個體私人經濟和對外開放等“體制外”的突破,在計劃體制之外形成了很大一塊市場經濟,這就造成一種競爭態勢,倒逼國有部門改革。 ——蕭冬連教學活動 1、視聽媒體體驗 2、學生活動:分組討論——談談你對此觀點的看法及“中國奇跡”背后的原因。 3、教師講述: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智慧設計意圖 1、通過數字動畫,學生直觀感受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各領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突出“一國兩制”構想的實踐是我們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重要體現,增強學生對祖國的認同感。 2、通過小組合作總結“中國奇跡”背后的原因,理解漸進式改革的邏輯,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優勢,產生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認同,形成自己的歷史解釋,過程中鼓勵其他小組補充評價,進行生生互動、生生互評,實現教、學、評相統一,突破難點。小結 情景設置 四川改革開放過程中的人和事(數字動畫)設計意圖 通過數字動畫回望改革開放的歷程,學生認識到在發展的過程中,中國不會跟著別人亦步亦趨,不會照搬西方或其他任何模式,我們只會沿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繼續前進。欣逢盛世,當不負盛世,強調歷史使命感,滲透家國情懷。課后作業 內容 思考:在運用口述史料時應該注意哪些問題?設計意圖 引導學生認識口述史料的局限性,形成篩選口述史料和選擇其他類型的史料與口述史料相互印證的意識。板書設計教學反思1、大單元教學的嘗試。本課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形成、發展和成就為核心,重新整合了教材內容,著力于提升學生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而奮斗的使命感。2、“四史”教育的嘗試。本課是“四史”教育在中學歷史課堂上的落地。圍繞著改革、發展與穩定的有機統一,講述改革開放過程中中央領導、地方干部和基層群眾的上下互動,凸顯了改革開放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3、創設歷史情景的嘗試。本課的設計依據新課標的實施建議,“學生能否應對和解決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景,是檢驗其核心素養的重要方面。”嘗試在地方史視域下,深度挖掘口述史料,輔以其他類型的史料,創設陌生的、復雜的、開放性的真實問題情景,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關于真實問題情景,從情景本身來講,它最鮮明的特點就是非結構化,具體可闡釋為:①問題是否存在可能有爭議;②問題的產生原因并不明確;③解決問題的辦法不清楚、不唯一,甚至無法徹底解決問題或者解決這個問題后又有新的問題出現。從學生角度來講,當他們面臨這些真實問題情景,就必須調動綜合能力來解決,這其中包括跨學科知識、思維方式、價值觀等,很好地體現了核心素養培養的綜合性。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