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教學設計教材分析 本課選自《中外歷史綱要(上)》第八單元,上接中國共產黨成立和新民主主義革命的興起,下啟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主要講述在中國共產黨帶領下取得抗日戰爭和人民解放戰爭的偉大勝利,完成了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歷史任務,具有重要歷史意義。本單元中將抗日戰爭分解為23、24兩課,本課主要敘述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分為三個子目,分別是“局部抗戰”“全面抗戰的開始”“日軍侵華罪行”,包括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背景、經過及侵華暴行,以及中國人民從自發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開始的過程。學情分析 本次授課對象為高一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包括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七七事變、全民族抗戰等基本內容,有了一定的知識儲備。但是其缺乏科學的歷史思維與學習歷史的方法,故在授課過程中,側重于對學生能力的素養的培養。目標分析 課程 標準 了解日本軍國主義的侵華罪行;了解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的抗戰,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認識中國共產黨是全民族抗戰的中流砥柱。教學 目標 掌握日本侵華的原因、經過,了解日軍侵華罪行; 掌握中華民族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的基本史實,掌握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含義及其形成過程,體會中國共產黨在其中所發揮的作用。素養目標 利用時間軸對日本侵華史實、中國人民抗戰史實進行梳理,培養時空觀念的素養; 利用豐富的文字、圖片史料,培養史料實證、歷史解釋的素養; 通過在抗戰中涌現出的如十九路軍、一二九學生運動、愛國民眾的抗爭,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樹立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通過對侵華罪行的梳理,樹立珍視和平、反對戰爭的反戰思想;通過中國共產黨從局部抗戰到全民族抗戰過程中,號召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體會中國共產黨在全民族抗戰中所發揮的中流砥柱作用,培養學生家國情懷。重難點 重點 日本侵華罪行難點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過程中,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抗爭史實和精神,及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教學環節 教師行為 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課前準備 下發本課導學案,布置預習任務 學生認真預習課本,完成導學案內容。并積極展示自學成果 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發揮學生主體地位導入新課 新課講授 以單元線索“中國共產黨的百年征程”第二篇章“敢教日月換新天”引入本單元。 以歌曲《松花江上》導入本課,引入日本侵華的開始,展示習近平總書記對抗日戰爭的敘述“日本對華持續侵略是近代以來中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日本侵華是近代中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 整合教材,將第七至第十單元內容提煉一個主題,體現整體史觀,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 以歌曲導入,創設情景;設置問題引發學生思考。一、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刻 ——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從局部侵華到全面侵華 侵華之因 思考1:根據材料,結合課本,分析日本侵華原因: 材料一:“1927年,東方會議:惟欲征服支那,必先征服滿、蒙;如欲征服世界,必先征服支那。倘支那完全可被我國征服,其他如小中亞細亞及印度、南洋等異服之民族,必畏我敬我并降于我。使世界知東亞為我國之東亞,永不敢向我侵犯......” ——《帝國對滿蒙之積極根本政策》1927.7 材料二:“帝國內部現正痛切體驗:生產力之不足,生產設備之不足,原料之不足及積蓄資本之不足。凡此均需開始新的戰爭,俾有所補充;而國內不穩勢力之高漲,罷工之狂瀾,亦需發動舉國之戰爭,以期平靖。” ——摘自三十年代日本的一秘密文件 材料三:1929年歐洲各國忙于應付國內危機,無暇東顧,“九一八”事變前,日本與英美達成秘密諒解,英國支持日本的行動,美國表示“不聞滿洲事變”。 (二)侵華過程 合作探究,梳理日軍侵華的經過。 (三)侵華罪行 1、軍事上:發動侵華戰爭,占我大片領土 2、政治上:“以華制華”,在占領區扶植傀儡政權 3、經濟上:“以戰養戰”,對占領區進行野蠻的經濟掠奪 4、忽視中國人民的基本生存權、違反國際法則 5、對中國進行殖民統治 合作探究:針對材料九板垣征四郎的陳詞,材料十提供了哪些類型的證據,是否可以用于反駁板垣征四郎。為什么? 材料四:“簡言之,南京陷落后到1938年2月,我在上海期間,唯一聽說的事就是有傳言在1937年底大意是南京有一些非法事件發生,但我并未得到任何正式的報告。因此我有把握地說:所謂的大規模的屠殺和暴行……卻是我第一次聽說。” ——侵華日軍總參謀長板垣征四郎在東京審判上的陳詞 材料五:1946年東京審判開始前,美國檢察官員莫羅、薩頓等就到中國實地調查,歷時5個星期并撰寫了題為《來自中國的報告:對平民的暴行》的調查報告。審判開始后,薩頓再次到南京等地取證,搜集了大量證據,并邀集若干證人到東京出庭作證。 1946年8月委員會向審判庭提交了《敵人罪行種類統計表》中,共獲得日軍暴行材料2784件。其中:槍殺1159件,刺刀刺殺667件,集體屠殺315件,拉夫285件,燒殺136件,打死69件,先刑后殺33件,先奸后殺20件,炸死19件,強奸16件,集體刑罰14件,等等。 除了證人出庭外,法庭上宣讀、展示了許多檢方提供的其它證據。包括:“美國大使館1938年電報”、“阿利森致美國大使的信”、“德國西門子公司商務代表、國際安全區主席拉貝致日本大使的信”、“德國駐華大使陶德曼致德國外交部秘密電報”、馬吉牧師電影攝影機拍攝長達105分鐘的膠片等等。 ——摘編自銅仁一中吳金躍老師 二、起來不愿意做奴隸的人們——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閱讀教材p133——p136,梳理中國人民局部抗戰和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的基本史實,并分析下列問題。 小組合作:根據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材料六:日軍侵魯,已提出國際聯盟。此時我國應上下一致,嚴守紀律,確定步驟,勿為日人借口……以待國際之公理與國內之團結,須為有計劃之舉動。……此時須忍耐堅定,靜鎮謹守之…… ——蔣介石致劉珍年養午電(1931年9月22日)臺北“國史館”藏 材料七:“……應當停止內戰,以便集中一切國力……去為抗日救國的神圣事業而奮斗……只要國民黨軍隊停止進攻蘇區行動……紅軍……愿意與之親密攜手共同救國。” ——《為抗日救國告全體同胞書(八一宣言)》載于《救國報》,1935年10月1日 材料八:你們難道甘心讓你們的家鄉與父母妻子受日本強盜的摧殘與屠殺,使自己亡國滅種嗎?” ——紅軍總政治部對東北軍的宣傳單,轉引自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第437頁 材料九:(上午)十時許,周又來見余妻……余謂周曰:若爾等以后不再破壞統一,且聽命中央,完全受余之統一指揮,則余不但不進剿,且與其他部隊一視同仁。周答曰:紅軍必受蔣先生之指揮而且擁護中央之統一,決不破壞。 ——《蔣介石日記手稿》,1936年12月25日,轉引自楊奎松《西安事變新探——張學良與中共關系之謎》,第374頁 材料十:我們既是一個弱國,如果臨到最后關頭,便只有拼全民族的生命,以求國家生存……我們希望和平,而不求茍安;準備應戰,而決不求戰。……如果戰端一開,那就是地無分南北,年無分老幼,無論何人,皆有守土抗戰之責任,皆應抱定犧牲一切之決心。 ——蔣介石1937年7月17日《對于盧溝橋事件之嚴正表示》 (1)根據課本,結合材料六,分析侵華之初,日軍為何能長驅直入?此時中國共產黨做了什么努力? (2)根據課本,結合材料七,分析面對中日民族矛盾上升,中國共產黨如何應對? (3)根據課本,結合材料八、材料九,分析為什么中國共產黨主張和平解決西安事變?和平解決西安事變有什么意義? (4)根據課本,結合材料六、材料十,分析對比九一八事變與七七事變后,蔣介石態度發生什么變化,有何意義? (5)思考5:日軍侵華伊始,中國各族人民、國名黨愛國將領、海外華僑、共產黨等都在以自己的方式抗日,但卻收效甚微,為什么?有何啟示? 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建立 1、形成過程: (1)1935年,中共發表《八一宣言》,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中共瓦窯堡會議,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2)1936年12月,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3)1937年9月,國民黨發表了中共提出的國共合作抗戰宣言,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形成 合作探究: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什么作用? 2、含義:并不單指國共兩黨合作抗戰,而是以兩黨合作為基礎,包括各族人民、各民主黨派、社會各階層愛國人士和海外僑胞共同參加的抗戰行為。國共兩黨像兩面旗幟,起引領、帶頭作用。 根據材料,分析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原因。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梳理并展示日本侵華經過。 結合課本與材料,指出日軍犯下的侵華罪行。 分析材料五中提供了哪些類型的史料,其價值如何。 以小組為單位,利用時間軸,梳理國民黨、國民黨愛國將領與愛國民眾、共產黨、愛國民眾、學生等在抗戰中的表現。 閱讀史料,回答問題。 以小組為單位,整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探究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形成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發揮什么樣的作用。 通過對材料分析,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能力。以問題為導向,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小組合作,培養學生合作探究、歸納能力,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落實新課標理念與時空觀念的學科素養。 掌握日軍侵華罪行,突破重點,感悟日本侵華罪行帶來的惡劣影響,通過對侵華罪行的梳理,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戰爭責任觀,珍視和平,反對戰爭,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 通過對史料的分析,突破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擴寬學生視野。 通過在抗戰中涌現出的如十九路軍、一二九學生運動、愛國民眾的抗爭,感悟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精神,樹立愛國主義的家國情懷。 培養學生分析、歸納、提取材料信息的能力,突破難點,落實史料實證的核心素養。 通過梳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過程,突出中國共產黨的中流砥柱作用,突破難點。通過對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概念的解釋,落實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思想升華 展示日軍侵華罪行,引導學生銘記歷史,以《松花江上》做為結尾,扣問中華民族何時才能歡聚一堂? 前后呼應,完成情感上的鏈接,為下一課設下懸念。引導學生樹立銘記歷史,吾輩自強的歷史責任感。板書 設計 第23課 從局部抗戰到全面抗戰 一、日本侵華 (一)侵華之因 (二)侵華經過 (三)侵華罪行 二、中國人民的反抗 (一)局部抗戰: (二)全面抗戰:設計理念 本課以《松花江上》為起點,細數日本侵華原因、過程,強調面對家國危機中華民族的抗爭,中國共產黨在其中積極推動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凸顯中華民族英勇不屈的愛國主義精神。通過對日軍罪行的羅列,引導學生樹立正確戰爭責任觀,珍視和平,警惕日本軍國主義死灰復燃,以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為己任。以《松花江上》為結束,完成情感上的呼應同時連接下一課。教學反 思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