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時教學設計課題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1.教學內容分析(“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是高中思想政治必修模塊4《哲學與文化》第三單元第七課第三框的內容。本框所述的“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與第一框所述的“文化的內涵與功能”、第二框“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是理論(工具)——辨識——行動,逐層遞進、前后呼應的邏輯關系。這一框的主要內容包括兩目。第一目“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闡述如何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第二目“弘揚中華民族精神”,闡述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中華民族精神,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過程對民族精神的繼承和發展,中華文化集中體現為民族精神,民族精神植根孕育于中華文化。第二目是第一目內容的深化與聚焦。)學習者分析 (知識經驗分析:學生在初中階段已經學習了“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增強文化自信”,已初步了解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進入高中階段后,在學習本框內容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這些都為本節課教學活動的開展鋪墊了良好的知識經驗基礎。 心智特征分析:思想政治課教學,要以課程標準和教材為依據,以發展學生思想政治學科核心素養為目標。高二學生的思想活動和行為方式具有多樣性、可塑性,教師要創設合適的情境,設計有梯度的任務,組織有效的學生活動,通過問題的引導和討論,全方位、多角度給予學生參與學習的機會,在合作探究中落實學習重點,突破學習難點,落實核心素養。但是本課有難度偏高的文化概念,又有具體的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歷程,因此,本課授課具有一定難度。)教學目標 結合《經典詠流傳》,能夠闡述《經典詠流傳》深受喜歡的原因,從而理解到《經典詠流傳》背后所蘊含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能夠觀看視頻后談自己的感受,感悟英雄人物的優秀品質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力量。 能夠在你說我猜的活動中清晰表達以及準確回答,進一步總結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 能夠梳理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史,并對其中一兩個精神作出解釋。4.學習重點和難點 (重點:領會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難點:認識弘揚和培育中華民族精神的意義以及中華民族精神的發展.)5.學習評價設計(議題式教學法、案例教學法、討論式教學法。)6.學習活動設計 新課導入:圖片導入學生活動:認真聆聽。議題一:品味經典節目,挖掘文化傳承教師活動1 展示一組數據,表明《經典詠流傳》“火出圈”。 播放《經典詠流傳》片段,引導學生思考:(1)你喜歡這個節目嗎?為什么?試著從形式、內容、情感價值的角度進行分析。 (2)結合教材,概括我們應該如何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學生活動1 學生觀看視頻,表達觀點。活動意圖說明(通過該環節,學生能夠在生動的案例中分析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議題二:致敬民族英雄,感悟民族精神教師活動2: 教師展示“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沒有英雄,一個有前途的國家不能沒有先鋒。”點出《經典詠流傳》的致敬英雄欄目,與上一個議題進行銜接。 教師播放視頻,并引導學生思考: 談談視頻觀后感。 你說我猜。A同學描述他心中的英雄人物或者偉大人物的事跡、特征,并點名B同學。B同學結合信息進行猜測,并說出該英雄人物或偉大人物身上的優秀精神品質。 3.教師展示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史,并抽取一兩位同學選取其中一兩種精神進行簡單講述。 學生活動2 觀看視頻,進行小組討論。 觀看中華民族精神發展史,并能對其中一兩種精神作出解釋。活動意圖說明:該環節創新教學活動形式,通過你說我猜的方式一方面落實教學目標,另一方面提高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師的追問與學生的互動中突破中華民族精神內涵、意義與發展史。議題三:弘揚民族精神,樹立正確價值觀教師活動3: 教師展示關于中華民族精神的一段話,并點明弘揚中華民族精神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并抽取一位同學背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 引導學生思考如何通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進而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學生活動3: 回憶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內容。 談如何通過堅持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弘揚中華民族精神。活動意圖說明:一是為了情感升華,二是為了落實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弘揚中華民族精神之間的概念性。板書設計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造性轉化的要求:對傳統文化中有 借鑒意義的內涵和陳舊的表達形式予以改造 創造性轉化 與創新性發展 實現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對中華優秀傳統 文化的內涵進行補充、拓展和完善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中華民族精神的內涵:以愛國主義為核心,團結統一、愛 與民族精神 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作用 弘揚中華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的形成和發展 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的要求教學反思與改進 在談視頻感受時,學生語言表達方面匱乏;在你說我猜環節,學生對英雄人物的描述十分簡單。這啟示我們思政老師要在平時多給學生進行拓展,加強學生的知識、語言表達方面的儲備。 本次教學設計中,增加了生生互動的教學活動,更加調動了學生積極性。 通過《經典詠流傳》致敬英雄欄目,將《經典詠流傳》與中華民族精神聯系起來,將議題一與議題二聯系起來,具有流暢性。說明: (1)教學設計突出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科課程標準要求突出課時學習對學生發展的價值,設計情境化、活動化、任務化的學習活動,增強學生學習過程的體驗性、實踐性和整體性。日常工作中,教師“基本信息”可以簡寫。 (2)教學反思與改進突出課堂學習目標的達成度,依據學生的變化和本課教學的特色,從教學觀念系統和操作系統兩方面進行反思;教學設計和教學手段等是否合理,教學行為與教學目標是否一致,情境活動和師生關系等是否符合教學規律,等等。從設計、實施、評價、理念落實等方面找優點,并說明今后完善與改進不足的辦法。教學反思與評價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須真實客觀。 (3)教學設計、課堂實施和學習評價要保持一致性,目的是促進課堂“教-學-評”的改進。可依據課堂實施實際狀況整理教學實錄和教學案例,詳細呈現某一課時的教學實踐過程,呈現課堂中學生的學習資源、學習活動、學習表現;呈現教師引導(評價)學生深入學習的方式方法,從而分析學生在課堂每個環節中的實際表現和實際收獲,突出課堂中學生學習活動與教師的示范、指導、評價等教學過程的對應。過程完整,資源齊全,任務具體,互動充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