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八上社會 第四單元 《綿延不絕的中華文明》復習提綱(1)一、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1.官渡之戰(1)背景:東漢末年,出現了眾多割據軍閥,其中曹操和袁紹的實力最強。(2)經過:200年,曹軍與袁軍在官渡激戰,袁軍大敗(3)影響:為曹操逐漸統一長江以北的大部分地區奠定基礎。2.赤壁之戰(1)概況:208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展開決戰,孫劉聯軍大敗曹軍。(2)影響: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3.三國鼎立220年,曹丕廢漢獻帝,自稱皇帝,國號魏,定都洛陽;221年,劉備稱帝,國號漢,史稱蜀漢,定都成都;222年,孫權稱王,國號吳,定都建業(今南京),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歷史的倒退?答:一方面,三國鼎立導致了其后三百多年大分裂局面的出現,是歷史的退步。另一方面,三國鼎立結束了東漢末年眾多割據勢力混戰的局面,為后來的統一奠定了基礎,是歷史的 。4.西晉的興衰(1)建立及統一:265年,司馬炎廢魏帝,建立晉朝,2.280年,西晉滅吳,蜀 吳 魏 統一全國。(2)滅亡:316年,西晉滅亡。5.東晉和南朝政局(1)東晉的建立:317年,司馬睿重建政權,定都建康,史稱東晉。(2)淝水之戰:383年,前秦軍隊與東晉軍隊在沸水對峙,前秦大敗,北方地區重新陷入割據混戰狀態。特點:以少勝多。6.江南地區的開發(1)原因:大量北民南遷,帶來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力;南方社會環境比較安定;南方自然條件優越;南北方人民的辛勤勞動。(2)表現:農業(太湖流域、鄱陽湖流域、洞庭湖流域、糞肥)、手工業(灌鋼法、青瓷)得到顯著發展。(3)影響:為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奠定了基礎。 .北魏的建立與統一北方(1)建立:十六國后期,鮮卑族中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 (2)發展:439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 8.北魏孝文帝改革(1)遷都:494年,孝文帝遷都洛陽。(2)改革內容:①禁止在朝廷上使用鮮卑語,統一使用漢語;②官員和家屬必須穿漢服;③改鮮卑姓為漢姓;④鼓勵鮮卑貴族與漢族聯姻;⑤采用漢族官制、律令;⑥學習漢族禮法,尊崇孔子,以笑治國。(3)意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9.科技藝術成就(1)南朝祖沖之:圓周率精確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比歐洲早一千年 (2)北朝賈思勰:《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 (3)東晉王羲之:“書圣”,《蘭亭序》被譽為“天下第一行書” (4)東晉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代表作《女史箴圖》、《洛神賦圖》 (5)石窟藝術:云岡石窟、龍門石窟 二、隋唐:革新開放的時代 1.隋朝的興亡(1)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2)隋朝大運河:隋煬帝征集民工開鑿了以洛陽為中心,南起余杭,北至涿郡的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隋朝大運河評價: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通的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統一,但當時開鑿大運河勞民傷財,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徭役負擔。 2.唐朝的建立618年,李淵在長安建立唐朝。示意圖3.“貞觀之治”(1)原因:政治:唐太宗虛心納諫,善于用人;吸取隋亡教訓;完善三省六部制,提高行政效率,加強中央集權;完善科舉制度,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經濟: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賦稅勞役;民族:各民族一視同仁。(2)表現:貞觀年間,政治比較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國力逐漸增強,史稱“貞觀之治”。4.開元盛世(1)總體表現:唐玄宗統治前期,勵精圖治,任用賢能,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史稱“開元盛世”。(2)具體表現:①農業表現:曲轅犁,筒車的使用。②手工業表現:絲織技巧高超;陶瓷制造技術進步。③商業和城市:唐代的大都市有長安、洛陽、揚州合成都等。5.唐朝滅亡經過“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907年,節度使朱全忠奪取政權,建立后梁,唐朝滅亡。6.唐朝的民族關系唐太宗采取開明、一視同仁的民族政策,各族人民稱唐太宗為“天可汗”。(1)唐朝與吐蕃的關系:①文成公主入藏:7世紀初,西藏地區的吐蕃興起,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了吐蕃的松贊干布。作用:文成公主入藏對加強唐蕃友好和發展吐蕃經濟文化起到重要作用。 ②8世紀初,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唐蕃關系日益密切。“合同為一家”。(2)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唐前期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了八百多個府、州、縣。在新疆設立北庭都護府和安西都護府。7.唐朝的對外交往(1)概況:唐朝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交往。(2)玄奘西游:①唐太宗時期,高僧玄奘歷經艱難到達印度半島,遍訪有名的佛教寺院,并在那爛陀寺游學。②成就:寫成《大唐西域記》,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等地歷史和佛學的重 3列舉中國古代幾次統治比較清明的歷史時期(太平治世):答:①西漢:文景之治;②東漢:光武中興;③隋文帝:開皇之治;④唐太宗:貞觀之治;⑤武則天:貞觀遺風;⑥唐玄宗:開元盛世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什么?不同的貢獻是什么?① 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都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佛教的傳播作出了突出的貢獻。② 不同的貢獻是:玄奘是到印度求取佛經,將印度的佛教文化帶回中國,并進行了大規模的譯經活動,寫的《大唐西域記》介紹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鑒真是將中國的佛教.醫藥.建筑.雕塑.繪畫等技術傳到日本。隋朝大運河(京杭大運河)開鑿的目的(原因).概況.評價(當時的積極作用和消極影響)。答:(1)開鑿的目的(原因):①隋煬帝為了加強對北方和東南地區的控制,加緊對東南財富的攫取,以及滿足自己巡游江南的愿望。②在古代,南北的物資運輸主要依靠陸路交通,存在很大缺點:速度慢.運量少,運費高,運輸大宗貨物十分困難。為了方便南北之間的貨物往來。(2)概況:①一個中心:洛陽(隋朝的東都.重要糧倉.交通要道)②兩個起訖點:東北到涿郡(今北京).東南到余杭(今杭州)③三百萬民工和士兵④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由北往南)⑤五大水系: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⑥六年:605---610年⑦七個省級行政區: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 。(3)評價隋朝大運河(一分為二):○當時的積極作用(歷史意義):①使運河沿線的城鎮迅速繁華起來;②有力地促進了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③貫通了南北水路,解決了南北的交通(南糧北運和鹽運的主要通道);④使唐朝后期經濟重心開始逐漸向南轉移,南糧北運成為關系到王朝安危,政局穩定的一個重要因素;⑤加強了政治統治,鞏固了國家統一;○消極影響:隋煬帝為開鑿大運河征發了大量民工,耗費了大量的物力和財力,給人們帶來了災難。同時征收了大量賦役,加重了人民的負擔,激化了社會矛盾。 但隋朝的滅亡不能說是因為開鑿了大運河,而是隋煬帝的驕奢淫逸,殘暴統治。 5(4)京杭大運河在今天發揮著怎樣的作用(現實意義):大運河的某些河段依然發揮著水路運輸(航運)的作用;大運河是現在“北煤南運”干線和防洪灌溉干流;當前“南水北調”的東線工程就是利用京杭大運河作為長江水北送的主要渠道。總之,大運河在新的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