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經濟政治與社會》課程標準【課程名稱】《經濟政治與社會》【適用專業】中等職業學校各專業1、前言1.1課程性質《經濟政治與社會》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本課程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相關基本觀點教育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與社會建設常識教育。1.2設計思路本課程是中等職業學校學生必修的一門德育課。本課程針對中職學生層次特點,不僅介紹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而且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角度探索現代社會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規律。通過學習,要求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了解現代經濟政治與社會發展方向和理論研究前沿動態。培養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和方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并為提高學生思考問題、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提供了必要的知識。課程內容的確定以中職學生基礎經濟學和政治學知識和人文素養要求為依據,包括透視經濟現象、投身經濟建設、擁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參與政治生活、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等模塊。課程內容的選取緊緊圍繞進一步學習專業的需要,既滿足德育課的培養要求,同時又充分考慮中等職業教育對理論知識學習的需要和學生的認知規律,融合中職學生的認知基礎對知識、技能和態度的要求。每個模塊的學習都以中職德育課所需的相關知識作為活動的載體,設計相應的教學活動,增加實踐教學環節。教學過程中,通過情景模擬、典型案例、小組討論等多種形式組織教學,給學生提供豐富的實踐機會,促進知識的遷移,提高知識應用的能力。本課程總課時為36學時。2、課程目標引導學生掌握馬克思主義的相關基本觀點和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有關知識;提高思想政治素質,堅定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信念;提高辨析社會現象、主動參與社會生活的能力。3、課程內容和要求序號 學習任務 課程內容及教學要求 活動設計 參考課時1 課程介紹 介紹本課程內容及學習要求 1.知識講授、小組討論。 22 透視經濟現象 1.商品的交換與消費(1)透視商品交換的現象,了解商品的基本屬性,理解貨幣在商品交換中的作用。(2)透視商品價格的變化,懂得影響價格的因素,認識價格變動的影響,理解價值規律的作用。(3)透視選購商品的現象,評析常見的消費心理,樹立正確的消費觀。2.企業的生產與經營(1)透視企業的不同類型,了解企業的含義和分類,理解企業提高經濟效益的主要途徑。(2)透視企業經營的狀況,理解企業形象、誠實守信、名牌產品對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增強誠信意。(3)透視人在生產經營中的作用,理解提高勞動者素質的重要意義,全面提高自身素質。3.個人的收入與理財(1)透視家庭收入的多元化,理解我國的分配制度、正確處理效率與公平關系的意義,增強勞動光榮、熱愛勞動的情感,增強效率意識和公平意識。(2)透視個人所得要依法納稅的現象,了解稅收在我國財政收入中的地位和作用,增強自覺納稅意識。 1.知識講授、小組討論、模擬活動、知識競賽,開展社會調查等活動;2.安排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活動感受、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 63 投身經濟建設 1.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1)理解我國基本經濟制度的內容,認清從事職業活動所處的制度背景。(2)懂得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適合我國國情,理解堅持基本經濟制度的意義,維護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2.社會主義市場經濟(1)了解市場經濟的一般特點,理解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基本特征,增強規則意識、平等意識、競爭意識。(2)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主要目標和手段,理解國家宏觀調控的必要性。3.小康社會的經濟建設(1)了解投身經濟建設所處的時代背景,理解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意義和經濟發展的奮斗目標。(2)了解中國特色的農業現代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理解提高服務業比重和水平的意義,理解我國推動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3)了解我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基本思路,理解建設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意義,樹立生態文明觀念。4.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1)了解經濟全球化的主要表現,理解堅持對外開放基本國策的必要性,增強開放意識。(2)了解把“引進來”和“走出去”結合起來、提高開放型經濟水平的意義,理解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原則,增強競爭意識和風險意識。 1.知識講授、小組討論、知識競賽等;2.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活動;3.安排學生撰寫調查報告、活動感受、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 64 擁護社會主義政治制度 1.我國的社會主義政治制度(1)懂得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我國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理解堅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要性。(2)了解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的基本內容,懂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必須堅持中國共產黨的領導。(3)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內容,理解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優越性。(4)理解發展基層民主、完善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的意義,提高管理基層公共事務和公益事業的能力。2.我國民主政治的發展道路(1)理解人民民主是社會主義的生命,懂得深化政治體制改革必須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2)理解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必須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1.知識講授、小組討論、演講辯論等;2.開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活動;3.安排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 65 參與政治生活 1.依法行使民主權利(1)懂得我國公民享有廣泛的政治權利和自由,了解行使選舉權應取的正確態度、行使民主決策權的主要方式,掌握行使監督權的主要途徑。(2)懂得我國政府是人民的政府,了解政府的有關職能,學會尋求政府的幫助,監督政府權力的行使。2.履行義務,承擔責任(1)懂得公民有維護國家統一和民族團結、遵守憲法和法律、遵守勞動紀律、尊重社會公德、依法服兵役等義務,自覺承擔對國家的責任。(2)關注身邊的政治現象,正確解析身邊的政治問題;尊重民族習慣和宗教信仰、嚴格執行國家的民族和宗教政策。3.關注國際社會,維護國家利益(1)了解當今時代的主題,理解我國在國際社會發揮的重要作用,增強民族自豪感。(2)了解我國外交政策的基本內容,理解我國始終不渝走和平發展道路的積極意義,維護國家利益和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1.知識講座、小組討論、演講辯論、知識競賽等;2.開展社會調查、社會服務等活動。3.安排學生撰寫調查報告活動感受、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 66 共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1.關注改善民生(1)了解辦人民滿意的教育的重要性和國家優先發展教育的舉措;理解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的重要意義。(2)了解我國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的重要舉措,理解建立基本醫療衛生制度對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意義。(3)了解我國社會保障體系的主要內容,理解加快建立社會保障體系的意義。2.建設和諧文化(1)辨析身邊的文化現象,認識不同性質文化的不同作用,樹立對待各種文化的正確態度,理解建設和諧文化、培育文明風尚的意義。(2)了解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基本內容,理解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意義。3.和諧社會建設人人有責(1)了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總體布局,理解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的重要意義。(2)懂得必須以科學發展觀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理解科學發展觀的科學內涵和精神實質。(3)了解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的總要求,自覺投身于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 1.知識講座、小組討論、模擬活動等;2.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活動;3.安排學生撰寫活動感受、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 610其他 機動 2考核、測評 2總課時 364、實施建議4.1教材編寫(1)必須依據本課程標準編寫教材。(2)教材編寫應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以中職學生必須具備的知識,又考慮涵蓋中職學校各專業的基本要求,來組織課程的內容。(3)在教材的編寫中,應多設計一些新穎獨特,有吸引力的教學活動,將知識的理解和掌握貫穿于整個教學活動中。(4)應有與教材相配圖片、多媒體課件和音像資料。(5)教材的內容要體現基礎性、趣味性、應用性。4.2教學建議4.2.1.教學原則(1)堅持方向性原則。教學中堅持以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為指導,堅持正確的育人導向,把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情感、態度和觀念貫穿教學全過程。(2)貼近學生、貼近職業、貼近社會。教學要緊密聯系社會實際和學生生活實際,加強針對性、實效性和時代感,講究實際效果,防止空洞說教。(3)加強實踐教學,突出能力培養。通過多種形式的實踐教學活動,著重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認識能力和實踐能力,提高學生參與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生活的能力。4.2.2.教學方法教學方法應體現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注重因材施教。要從學生的實際出發,運用學生需要掌握的我國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基本知識分析社會現象,使學生在學習和運用知識的過程中,內化知識,獲得體驗,培養能力,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根據學生的認知規律和職業教育的特點,針對教學內容,綜合運用案例教學、探究式教學、情景教學、小組合作教學、仿真教學、現場教學、社會實踐等方式,提高教學效果。4.2.3.活動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應利用課堂教學時間或課余時間,有計劃地組織相關的知識講座、小組討論、演講辯論、模擬活動、知識競賽等,開展社會調查、參觀訪問、社會服務等活動,并通過安排學生撰寫調查報告、小論文、活動感受、學習體會或評價學生活動表現等形式考核學習效果。在頂崗實習階段,要注重引導學生將所學知識運用于實踐,指導自己的行為。4.3教學評價4.3.1.評價目的通過學習評價,判斷課程目標是否達到,分析教學方法是否有效,教學進度是否得當,選擇的教學資料是否適宜,從而檢查和提高教與學的效果和質量。4.3.2.評價原則學習評價應遵循知識、能力和覺悟相統一,理論和實踐相統一的原則。評價的范圍應包括對有關知識的了解、理解程度,對知識的實踐運用能力以及在學習中形成的品格和態度。4.3.3.評價方式評價的主體應包括學生自我考核、學生互評、教師考核和社會評價。評價的方式可以多樣化,要堅決克服以考卷定成績,導致學生死記硬背的學習傾向。4.3.4.評價標準評價標準分為認知水平的評價、情感態度觀念的評價和運用能力的評價。認知水平的評價分為“了解”、“理解”兩個層次。“了解”指知道有關的常識;“理解”指對了解的常識有較深入的認識。情感態度觀念的評價以與具體情境相適應的正確情感、態度與觀念為標準,評價學生不良情感、態度與觀念的變化情況,正確情感、態度與觀念的體驗和內化情況,以引導學生積極進步。運用能力的評價分為“分析判斷”、“參與踐行”兩個層次。其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礎上,能運用所學知識,分析判斷社會生活有關現象,并能在實踐活動中解決實際問題。4.4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教師應充分利用教學參考資料所提供的內容,積極開發校園德育資源,收集優秀學生和成才典型的先進事跡以及社會上豐富多彩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生活中的素材,特別是社會的新發展、改革開放的新成果和實踐中產生的新知識、新觀點、新事物、新典型等充實教學內容;利用德育基地和引進社會各界的相關專家學者、英雄模范和一線的勞動者或企業家參與學?;顒?,豐富教學形式;通過有效使用電腦、投影、錄音、錄像、影視、圖片、幻燈等各種教具,充分利用多媒體教室、校園網、互聯網等信息技術設備,優化教學過程,提高教育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