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教學設計課題 第一課 第一框《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課型 新授課1.教學內容分析本框包含兩目。第一目“從原始社會到奴隸社會”,闡述了原始社會和奴隸社會生產力、生產關系的特點及其主要矛盾、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是歷史的進步;第二目“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主要闡述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的生產力、生產關系特點以及這兩個社會中統治階級剝削被統治階級的方式,闡明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的歷史過程、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講述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實質。2.學習者分析學生在初中歷史課上對本部分知識雖有所接觸,但政治的脈絡與歷史不同,政治更側重于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帶來的社會形態變化這一脈絡。剛接觸這一部分內容,學習起來有一定難度,必須結合重要的考古發現和材料,引導學生深入淺出的分析,以便培養學生科學分析的精神,理性看待人類社會發展和社會形態更替。3.學習目標確定本課依據《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必修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內容要求1.1編寫。內容要求:“1.1 描述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闡明社會發展的歷史進程取決于社會基本矛盾的運動。” 1.政治認同:回溯歷史,從不同社會形態的本質特征的學習中理解社會發展是從低級到高級發展的過程,最終會由適應發展趨勢的階級建立的生產關系更好的促進社會的發展。在我國中國共產黨代表著先進生產力的發展要求,幫助學生樹立為共產主義遠大理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共同理想而奮斗的信念。 2.科學精神:從解釋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過程中揭示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社會發展根本動力,不斷推動社會的進步,堅定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念。 3.公共參與:當代青年要不斷學習社會發展歷史,用先進的理論武裝頭腦。積極主動投身于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為實現共產主義貢獻自己的力量。4.學習重點難點1.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特點。 2.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是推動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5.學習評價設計優秀:能夠課前預習中認真收集整理資料,對不明白的地方作出標注;在課堂上積極參與學習,主動提出問題,能提出建設性的思考建議,積極參與小組活動,并能夠發揮良好作用,回答問題聲音洪亮,邏輯清晰,語言流暢;課后能自己整理知識框架與要點,能夠及時復習鞏固。 良好:能夠進行課前預習,并在書本上作出相應的筆記;課堂上能夠積極參與小組討論和活動;課后能夠及時完成布置的作業。6.學習活動設計教師活動學生活動新課程導入: 環節一:課前播放《咋們穿越吧主題曲》 3分25秒 (板書:原始社會的解體和階級社會的演進)活動意圖說明:導入環節,引出本節課的主議題教師活動1 教師:上課,同學們好,請坐下。 古今一往返,人類百萬年。歷史像一條河,溝通著過去和未來,也延續著我們人類的血脈。數百萬年以來,人類是如何一步一步從茹毛飲血發展到今天的燦爛輝煌?我們經歷了一個怎樣的發展的過程?我們是誰?我們從哪兒來,又將往哪兒去?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穿越歷史,與人類百萬年對話,探尋人類社會發展的客觀規律。學生活動1 觀看視頻,體會原始人生活,激發學習的興趣 活動意圖說明:教師: 本節課我們將從一下幾個方面來探究這一客觀規律,包括總議題和幾個子議題 (展示本節課的議題:1個總議題,5個子議題 總議題: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是什么? 子議題: 1.原始社會為什么解體? 2.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為什么是歷史的進步? 3.封建社會為何會取代奴隸社會? 4.為什么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5.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為什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要解決這些問題我們首先要儲備一定的基礎知識,那就是到底是什么推動了我們人類社會的發展? 活動意圖說明:通過本環節介紹,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任務,了解議題及內容之間的邏輯關系,明確重難點。 馬克思恩格斯給我們指出了答案。人類社會的基本矛盾是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矛盾、經濟基礎和上層建筑的矛盾。這兩對基本矛盾存在于一切社會形態之中,貫穿于人類社會發展的始終,推動著人類社會由低級向高級發展。 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這對基本矛盾。重點了解生產力與生產關系。 生產力是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能力,它包括三個方面的要素,分別是勞動者、勞動工具和勞動對象。勞動者也就是人的因素,在整個生產過程中起主導作用;生產工具比如石器、金屬工具、鐵器,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勞動加工的對象,主要有樹木、石頭、獸骨、種子等等。生產工具與勞動對象合在一起就構成了生產資料。 生產關系是人們在生產過程中形成的人與人之間的關系。也包括三個要素,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即生產資料所有制;人們在生產過程中的地位與關系;產品如何分配(分配制度)。在這里一定要記住,生產資料歸誰所有,在生產關系中起決定性作用,也要注意,生產關系是否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是衡量社會進步與否的標準。歸根到底,社會的發展變化是因為生產力的發展。 上層建筑,它主要指社會意識形態、政治法律制度和設施等。經濟基礎則由生產關系的總和構成。學生:了解本課的議題,熟悉內容的邏輯關系及重難點。 環節二:子議題一:原始社會為什么解體?教師活動2 原始社會 現在我們就來開始我們穿越旅途的第一站 探究分享一: 1.假如你穿越到原始社會去生活一天,你會經歷哪些挑戰?可以從吃的、穿的、住的、生存環境等多方面思考 2.原始社會分為哪兩個階段?如何區別? 3.從生產關系角度,原始人如何維持生存? 4.原始社會為何最終走向解體? 請大家用1分半鐘的時間分小組討論,然后小組長總結本組發言。 (1學生回答)原始人居無定所、野獸襲擊、食物來源得不到保障、部落戰爭,死人是家常便飯、沒有醫療,高死亡率。 教師:試想一下,真的穿梭到原始社會你能活過一集嗎?好第二個問題,原始社會分為哪兩個階段?如何區別? (2學生回答)原始社會分為舊石器時代和新石器時代,舊石器時代:打制石器、采集食物;新石器時代:磨制石器、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變成食物的生產者)、開始定居 教師:所以原始社會是人類的最初階段,最低級的階段,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下要延續生存,原始人該怎么辦?(從生產關系的角度闡明) (3學生回答)低下的生產力迫使原始人不得不共同占有;共同勞動,平等互助;平均分配;氏族、部落、部落聯盟 教師:為什么生產力的發展會導致原始社會解體? 當生產力提高后,不用和大家一起勞動就可以獲得很多的產品,甚至還有剩余,那還需不需要共同勞動了呢?對,不再需要了。那原來這種平均分配的生產關系還適應當前生產力的發展嗎?對不適應了,所以原始社會的解體根本原因在于原有生產關系不適合生產力的發展。生產力是最活躍、最革命的因素,是社會發展的最終決定力量。 生產力的發展是私有制產生的根本原因,土地的私有標志著私有制的確立,隨著生產力的進一步發展,漫長的原始社會走向解體。 學生活動2 活動意圖說明:環節三:子議題二:奴隸社會代替原始社會為什么是歷史的進步?教師:現在我們隨著時間的長河,穿越到我們的第二站:奴隸社會 探究分享二: 現在大家一起來看一個關于古代的羅馬短視頻,思考以下問題 奴隸是如何產生的? 2.奴隸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什么?生產關系表現出來是什么樣的? (切課件第10頁) (學生回答)奴隸主要來源于戰俘或債務,主要矛盾是奴隸主和奴隸的矛盾。隸主占有生產資料占有奴隸;奴隸無人身自由;奴隸主占有和支配全部產品,給奴隸最低限度的生活資料; 教師:在古羅馬,到處都有大規模使用奴隸勞動的大莊園,奴隸被稱之為“會說話的工具”。奴隸主為了取樂,建造巨大的角斗場,強迫奴隸成對角斗,并讓角斗士手握利劍、匕首,相互拼殺。一場角斗戲下來,場上留下的是一具具奴隸尸體。 奴隸主的殘暴統治,迫使奴隸一再發動大規模武裝起義。公元前73年,在斯巴達克的領導下,羅馬共和國爆發了一次奴隸起義。這次起義是古羅馬最大的一次起義,也是古代社會大規模奴隸反抗事件,在世界歷史上具有重要意義。最終,6萬名起義者戰死,斯巴達克也壯烈犧牲。 面臨反抗,奴隸主靠什么來解決矛盾、維護統治? 國家的本質:是階級矛盾不可調和的產物,是階級統治的工具。是一個階級壓迫另一個階級的暴力機關 奴隸制度是一個及其殘酷的剝削制度,但是為什么說奴隸制的出現是巨大的歷史進步呢? 金屬工具(青銅)廣泛使用;城市的出現;文字的發明和應用;腦力和體力勞動的分工促進生產力的發展,使人類擺脫蒙昧野蠻的狀態,邁進了文明時代的門檻,這是歷史的進步。學生: 活動意圖說明:環節四:子議題三:封建社會為何會取代奴隸社會?教師活動3 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現在我們繼續沿著時間的長河,穿越到第三站:封建社會。 看視頻思考以下幾個問題: 探究分享三: 1.封建社會為何會取代奴隸社會? 2.如果你穿越回封建社會成為一個貧苦農民,你將面臨哪些剝削? 3.造成封建社會百姓被剝削的根源是什么? 從生產力的角度來講:鐵犁牛耕;耕作技術進步;水利事業發展;手工業、冶鐵業發展;商業和城市發展。 從生產關系來講,相比較于奴隸社會,封建社會生產關系更加適應生產力水平發展的要求:(封建土地所有制)地主占有絕大部分土地,農民有勞動工具、少量土地、一定的人身自由;地主占有農民大部分勞動成果(地租、高利貸、賦稅、徭役); 封建剝削依然是殘酷的,封建社會社會的農民在經濟上、政治上、思想上都受到殘酷的壓迫,這些壓迫與剝削表現在哪些地方呢? 經濟剝削: ①在封建社會里,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基礎 ②地租是地主階級剝削農民的主要方式,包括勞役地租、實物地租和貨幣地租等 政治壓迫: 封建國家最顯著的特征就是君主專制、等級森嚴 思想鉗制: 地主階級通過散布封建迷信、傳播封建道德、鼓吹“君權神授”、鉗制勞動人民的思想 學生活動3 觀看視頻,思考問題,。 預設回答:促進生產的積極性,發展社會生產力,開拓疆土 活動意圖說明:環節五:子議題四:為什么資本主義取代封建社會使人類社會進入一個新的歷史階段?教師活動4 2020奧斯卡最佳影片《寄生蟲》,講述了貧窮一家四口寄生富人一家的故事,電影之所也有如此深度的評價并不在于這個表象,更深層次的是描繪了資本主義統治下的殘酷生活,展現了貧困如何迫使人們為了生存進行斗爭,揭了通過剝削致富的是資本主義制度和資產階級,它們才是真正的寄生蟲。 相較于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這種明顯的剝削,為什么說“資本主義社會的剝削是看不見的鎖鏈”?對比以前的封建社會,談談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特點? 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資本家無償占有雇傭工人的剩余勞動,隱藏在生產過程中,是隱蔽的。 生產資料所有制:資本家占有一切生產資料 人與人的關系:失去生產資料的勞動者不得不出賣自己的勞動力,受雇于資本家,成為雇傭工人 產品分配:資本家在生產過程中占有工人創造的剩余價值 現在我們一起穿越第四站:近代的歐洲,來看一下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是如何建立起來的。 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建立,必須具備兩個基本條件:1.人:要有大批失去生產資料、有人身自由、能夠自由出賣勞動力的人2.資本:要有開辦資本主義企業所必需的大量貨幣當作資本。 實現方式:暴力和掠奪,如圈地運動,黑奴貿易。所以資本主義社會形成的過程是一個充滿侵略、征服、掠奪、殘殺和奴役的過程 資本主義社會的確立經歷了一個長期的過程 原因:新興資產階級與封建制度存在著矛盾,資本主義社會生產關系需要更多的資本和自由人,封建的上層建筑嚴重阻礙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資產階級開始不斷宣揚“自由、平等、博愛”的思想,利用勞動人民的力量,發動了向封建地主階級奪取政權的革命,而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標志著資本主義社會的開始,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為什么說人類社會進入了一個新的歷史階段? 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發生和完成,帶來了資本主義社會生產力的巨大飛躍,促進了人類思想的解放,使科學、教育、文化的發展達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說:“資產階級在它不到一百年的階級統治中所創造的生產力,比過去一切世代創造的全部生產力還要多,還要大。” 學生活動3 環節六:子議題五:資本主義被社會主義所取代為什么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教師: 探究分享四: 分析資本主義經濟危機的表現 特征:生產相對過剩。即相對于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來說,生產過剩是相對過剩,而不是與勞動人民的實際需求相比的絕對過剩 表現:大量商品賣不出去,大量生產資料被閑置,大批生產企業、銀行破產,大批工人失業,生產迅速下降,信用關系被破壞,整個社會陷入混亂 思考: 1.是什么引發了資本主義經濟危機? 2.經濟危機反映了資本主義社會存在怎么樣的矛盾? 直接原因:生產無限擴大的趨勢與勞動人民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之間的矛盾,以及個別企業內部生產的有組織與整體社會生產的無政府狀況之間的矛盾 根本原因:生產資料社會化和生產資料私人占有之間的矛盾,這也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 課堂練習: 生產無限擴大:資本家對于剩余價值的無限貪欲與競爭的外在壓力,促使他們必然不斷的改進技術和擴大生產規模,所以在資本主義經濟中,客觀上存在著一種不顧市場,限制盲目提高生產能力,擴大生產規模的趨勢 有支付能力的需求相對縮小:指人們在其擁有貨幣額的范圍內對產品和服務的有效需求,即指有消費力的需求在減少。就是你想要某個東西,但是沒有錢買 社會生產的無政府性:企業之上沒有一個更高的管理機構協調各個企業之間的生產。也就是說,在社會生產中存在分工但與企業生產不同的是各個工種之間缺乏協調,生產盲目性、無計劃性 生產社會化程度越高,資本、生產資料、勞動產品就越集中在少數資本家手里,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的尖銳化就越不可避免 資本主義社會基本矛盾尖銳化不可避免,資本主義終究要被社會主義所取代,是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 課后作業:結合歷史事實和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發展的成就,談一談為什么社會主義行? 學生: 預設回答 活動意圖說明:引導學生學會自主歸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和獨立思考的能力。課堂小結: 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矛盾運動 1.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相互作用、相互影響構成了社會基本矛盾 2.生產關系一定要適應生產力的狀況、上層建筑一定要適應經濟基礎的狀況的社會發展的基本規律決定著社會形態依次形成和更替,推動著人類社會向前發展。 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偉大充分證明,社會主義具有巨大的優越性和強大的生命力,中國人民正走在正確的道路上!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7.板書設計8.作業與拓展學習設計1.完成學案上的知識梳理測試 2.課時訓練9.特色學習資源分析、技術手段應用說明本課以“人類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是什么”為主議題,在推進課程的過程中,結合時政材料,充分利用多媒體,利用圖片、視頻等教學資源,設置生活情境和問題情境,通過案例分析、合作探究突出重點。講授新知、啟發引導學生分析概況,合作克難。10.教學反思與改進1.從教學目標的設計來看,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的思維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訓練,對我國基本制度有了認識,對擁護我國制度有著較強的責任感,并能將所學知識提升為實際運用能力,有利于提高學生今后學習相關知識和生活的能力。 2.從教學過程上看,本節課使用材料較豐富,課堂互動豐富,有利于學生的主體地位和教師的主導作用的發揮。 3.在教師的啟發和激勵下,同學們通過自主思考問題和自主學習相關知識點,回答教師的問題,并布置了相關的課后練習,有利于學生知識的鞏固,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成功和能力提高的喜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