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八上歷史與社會單元復習知識點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八上歷史與社會單元復習知識點

資源簡介

八上歷史與社會單元復習知識點
第一單元復習
第一課 亞非大河文明
1、四大文明古國概況
文明古國
發源地域
出 現 年 代
共 同 點
原 因
古代埃及
尼羅河流域
約公元前3500年
都產生
于亞非地區的大河流域,受惠于大河母親的哺育,創造了燦爛的文明
大江大河灌溉水源充足,地勢平坦,土地肥沃;氣候溫和,有利于農作物的培植和生長,適宜人類生存,能夠滿足人們生存的基本需要。
古巴比倫
兩河流域
約公元前18世紀
古印度
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
約公元前2500年
古中國
長江流域、黃河流域
約公元前2070年
禹建立夏
2、四大文明古國的社會階級
文明古國
城市的出現
王 權 神 圣
社 會 等 級
軍隊與刑罰
古代埃及
法老,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威。
王室、僧侶、貴族
自由民和奴隸
建有常備軍
古巴比倫
公元前3500年,
烏爾城
漢謨拉比,自稱“世界四方之王”
奴隸主 奴隸
《漢謨拉比法典》
古印度
公元前2500年,
摩亨佐·達羅城
阿育王
種姓制度
古中國
夏朝后期,
二里頭宮殿
禹,劃定九州,鑄造九鼎
商王、貴族
平民和奴隸
有強大的軍隊
3、四大文明古國的文化成就
文明區域
文 字
建筑和工藝
科學技術
宗教
古代埃及
前3500年象形文字
金字塔
太陽歷、分科治病
阿蒙神
古巴比倫
西亞的蘇美爾人發明楔形文字
空中花園
兩河流域的人們編制了太陰歷、創立星期制度
古印度
阿拉伯數字、通用計數法
佛教
古中國
商朝時,甲骨文、
青銅文化:司母戊大方鼎
西漢末年佛教從中亞傳入
4、迄今發現最早的保存完整的成文法典——古巴比倫國王漢謨拉比制定的《漢謨拉比法典》。
《漢謨拉比法典》的實質(性質):是一部代表奴隸主意志的法律;是維護奴隸主對奴隸和平民統治的工具。
5、印度種姓制度
地位
等級
等級名稱
代表的社會階層組成
該階層的職責或義務
統治階級

婆羅門
僧侶階層
掌握宗教祭祀大權

剎帝利
國王、武士和官吏
掌握行政大權
被統治階級

吠舍
農民、牧民、手工業者、商人等
供養前兩個階層

首陀羅
被征服者、貧困破產失去土地者
沒有任何權利
6、文字產生的影響:促進了知識的記憶和傳播;便利了人與人之間的交流;標志著人類告別野蠻,開始進入文明時代,為社會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7、列舉四大文明古國中對現在還有直接影響的成就
(1)古埃及的太陽歷;(2)古印度人發明的阿拉伯數字(3)古印度人發明的通用計數法(4)古埃及的幾何學、解剖學,計算等腰三角形,長方形等面積,推算圓周率為3.16;(5)古印度的佛教 (6)古代中國的文字
8、古代印度的佛教
1)佛教產生的時間:前6世紀
2)佛教的創始人:喬達摩·悉達多(尊稱:佛陀,佛,釋迦牟尼)
3)佛教教義:宣揚眾生平等,反對婆羅門宣揚的種姓制度。認為人的生老病死都是“苦”,“苦”的根源是人的欲望,忍耐服從,刻苦修行,才能擺脫“苦”到達極樂世界。
4)傳播:前3世紀,阿育王大力弘揚佛教,興盛一時,向外傳播。
5)北傳經中亞到中國內地,再到朝鮮半島和日本,北傳佛教
南傳到我國傣族地區以及斯里蘭卡、緬甸和泰國,南傳佛教
6)宗教有正面作用,也有負面作用。①宗教倡導的寬容、慈善、誠信、尊重生命等觀念對于社會道德改善和提高,對于社會秩序的穩定具有重要作用。②宗教的負面作用也是多方面的,比如過度的信仰可能導致宗教極端主義和邪教的產生,有害于社會等。
7)宗教對人類文明的發展有何作用?
宗教是一種文化現象,曾在人類歷史的早期階段起過重要作用。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由古代文明發展而來的,要理解古代文明,了解宗教的情況是必不可少的。
第二課 中華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
1、百家爭鳴
學派
創始人及代表人物
生活時代
主要主張
經典格言
儒家
孔子
春秋晚期
仁的學說、有教無類、因材施教
己所不欲,勿施與人
孟子
戰國時期
仁政、民貴君輕
富貴不能淫。。。。
道家
老子
春秋晚期
無為,順應自然
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墨家
墨子
戰國時期
非攻、兼愛
視人之身,若視己身
法家
韓非子
戰國時期
法治、強化中央集權
兵家
孫武
春秋晚期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
孫臏
戰國時期
事備而后動
2、孔子的主張:(思想)
(1)政治主張:①提出了“仁”的學說。要求統治者關心和愛護百姓;要“克己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
②主張以“德”教化人民,以“禮”治理國家
(2)教育思想:①重視道德教育,主張“克己復禮”,即加強個人修養,使自己的言行舉止符合社會規范②主張“有教無類”,不論貧富貴賤,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機會③注意“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給予不同的教育④善于啟發學生思考問題
3、孔子的教育思想對當代教育還有可借鑒的意義嗎?
(1)重視道德教育,培養人的仁愛之心,對于社會穩定和發展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2)“有教無類”的思想體現了教育平等精神;(3)“因材施教”有利于發展學生的個性;(4)啟發式教育可以激發學生的潛力以及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等等。孔子的這些思想對于當代教育都有借鑒意義。
4、孔子在教育上的貢獻:(1)孔子的教育實踐:廣開私學,培養了三千多弟子,比較著名的有72人。(2)孔子的教育思想:重視道德教育;主張有教無類……;注意因材施教;注重啟發式教育
5、現代社會的一些做法體現了諸子百家的哪些思想?
(1)全民教育、素質教育、職業教育等體現了孔子的“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教育思想
(2)現代社會提倡“廉政、廉潔、自律”體現了孟子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道德準則
(3)建設和諧社會體現了老子要求人們順應自然的思想和墨子的“兼愛”思想
(4)主張和平,反對戰爭體現了墨子“非攻”思想
(5)團結友善體現了墨子“兼愛”思想
(6)依法治國 體現了韓非子“法治”思想
(7)以德治國體現了孔子“以德教化”人民的思想
(8)以人為本體現了孔子:要求統治者關心和愛護百姓的思想;孟子:要求統治者減輕對人民的剝削、輕徭薄賦以及“民貴”“君輕”的思想;老子:反對統治者侵擾百姓的思想。
6、約公元前21世紀,禹建立了我國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夏朝。這表明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通過推舉選出部落聯盟首領的辦法叫禪讓制)。
7、約公元前16世紀,湯滅夏建立了商朝。商朝時盤庚遷都至殷并使統治穩定下來。商朝制造的司母戊鼎是世界上已發現的最大青銅器。(記熟書P11的司母戊鼎圖)湖南寧鄉出土的四羊方尊是青銅器中的精品。
8、約公元前11世紀,周武王發兵滅亡了商朝建立了西周。
9、西周實行分封制,春秋時期,分封制開始瓦解。戰國時期,分封制逐漸被郡縣制取代。
春秋時期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戰國時期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
10、東周分為春秋和戰國兩個時期,春秋時期從公元前770年開始到公元前476年結束。戰國時期從公元前475年到公元前221年。
11、春秋時期第一個稱霸的諸侯是齊國的齊桓公,他任用管仲為相,改革內政,使國家日益強大。最后一個霸主是越王勾踐。春秋五霸是指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12、戰國時期的主要諸侯國有齊、楚、秦、燕、趙、魏、韓,史稱“戰國七雄”(各主要諸侯國的位置——北燕南楚、西秦東齊、上中下是趙魏韓)。趙、魏、韓是由春秋時期的晉國分裂而來的。
13、秦國成為戰國七雄中實力最強的國家,主要原因是實行商鞅變法,戰國時,地處最西邊的諸侯是秦國。
14、我國最早的音樂教育制度形成于西周。最早出現鐵農具的時期是春秋時期
15、戰國時,秦國李冰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是著名的水利工程,它使成都平原變成“水汗從人,不知饑饉”,有“天府之國”美稱。
16、漢字的演變(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漢字源于甲骨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叫金文,又稱鐘鼎文。雕塑藝術在商朝和西周時期已發展到很高水平。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開始于商朝。
17、道家學派的創始人是老子(李耳),其樸素辯證法思想反映在《道德經》里;莊子是戰國時道家學派的繼承人物。
18、儒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孔子(孔丘),他整理了《詩經》,編訂了《春秋》,其言行記載在《論語》中;戰國時期的孟子是孔子學說的繼承人物,他們主張實行“仁政”,認為“民為貴,君為輕”,反對連年不斷的兼并戰爭。
19、墨家學派的創始人是墨子,他主張“兼愛”、“非攻”、反對不義戰爭。
20、法家代表人物是韓非,他主張權力集中到君主手中,按現實需要進行改革,以法治國。
21、孫武是春秋晚期齊國杰出的軍事家,著有《孫子兵法》;戰國時杰出的軍事家孫臏著有《孫臏兵法》。
22、戰國時期,許多思想家對社會變化提出不同的看法,著書立說,宣傳自己的主張,形成了“百家爭鳴”的局面。
23商鞅變法的時間、內容和意義?答:公元前356年,秦孝公利用商鞅,開始變法。內容:a廢除井田制,承認土地私有,允許自由買賣;b獎勵軍功;c獎勵耕織;d建立縣制。意義:商鞅變法是一場比較徹底的地主階級改革,秦國通過變法,廢除了舊制度,發展了封建經濟。增強了國力,為后來秦滅六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第三課 西方古典文明
1、城邦時代-----公元前8世紀開始,希臘進入城邦時代,以雅典和斯巴達為重要代表。
經濟特點
政治特點
差異原因
雅典
以對外貿易和商業為主,工商業發達
實行民主制度
是由城邦所在地區的具體情況決定的,雅典瀕臨愛琴海,海上交通便利,適合發展海上貿易;而斯巴達是內陸城邦,相對閉塞。
斯巴達
以農業為主
實行軍事獨裁
3、古希臘城邦雅典的民主制:(1)極盛時期:公元前5世紀,伯利克里當政時期。
(2)主要形式:①最高權力機構,公民大會②陶片放逐法,保護民主制度;③官員抽簽產生。
(3)評價:具有專制統治所沒有的特點和優點,使公民積極地參政議政,但這種民主建立在奴隸制基礎之上,占人口大多數的奴隸、婦女和外國人沒有任何權利。
亞歷山大帝國是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亞歷山大帝國在世界文化融合方面的貢獻:
亞歷山大帝國雖然短暫,但它是希臘城邦制度的終結者,又是希臘文明的傳播者,也是東西方文明交融的促進者。亞歷山大帝國使得希臘文化傳播到東方、東方文化滲透到西方,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融。
4.羅馬文明
公元前8世紀中期,羅馬城建立起來;公元前509年,羅馬共和國建立;公元前3世紀早期,羅馬政府意大利半島;公元前2世紀,羅馬取得地中海的霸權;公元前27年,屋大維 獨攬大權,建立羅馬帝國;
公元2世紀,羅馬成為跨歐亞非三大洲的大帝國。公元3世紀,羅馬帝國陷入危機
公元395年,羅馬帝國分裂成為東羅馬帝國和西羅馬帝國公元476年,西羅馬帝國為日耳曼人所滅
5、西方文化之根-----古希臘羅馬文明
哲學文學史學
自然科學
法學
建筑
希臘文化
三大哲學家:“柏拉圖、蘇格拉底、亞里士多德”
文學:《荷馬史詩》
古希臘科學家阿基米德發明螺旋提水器和浮力定律、杠桿定律
雅典衛城

羅馬文化
公元前5世紀中葉,《十二表法》、羅馬法
凱旋門、古羅馬競技場、萬神殿
6、為什么說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是西方文化之根?
(1)“哲學”一詞來自希臘語,古希臘是西方哲學的故鄉。(2)古希臘是歐洲戲劇的故鄉。(3)古希臘希羅多德被譽為西方“歷史之父”。(4)古羅馬和古希臘的建筑風格和結構成為現代西方建筑的典范。(5)《十二表法》是羅馬法和歐洲法學的淵源。羅馬法成為近代西方各國法律體系的基礎。(6)古希臘和古羅馬人創造的科學知識和科學思想成為近代科學的源頭。
第二單元復習
第一課 西歐封建國家與基督教文明
1.封建莊園是歐洲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最基本的組織單位,是歐洲封建制度的經濟基礎。
2.歐洲中世紀封建制度的最大特點是封建莊園制度、封建農奴制度和封建等級制度以及基督教的作用和影響
3.城市的興起與發展:
(1)原因:從11世紀起,經濟逐漸恢復,原有城市復蘇,新興城市不斷涌現;許多城市通過贖買、起義等斗陣方式,最終贏得了自治權,同時城市居民也成為真正的自由人。
(2)典型代表:巴黎和倫敦成為政治、經濟、貿易中心;意大利的威尼斯和熱那亞,對外貿易繁榮;佛羅倫薩則以手工業享譽歐洲。
(3)在西歐城市重新興起和工商業迅速發展的過程中,市民階層形成了。富裕商人和銀行家發展成早期資產階級,他們的出現,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4.行會是城市中手工業者成立的一種新的社會組織,它保護同行手工業者的利益不受外人的侵犯,行會的代表還可以通過選舉進入市政會。
5.國王與教會的關系:教會“君權神授”維護國王地位的合法性;國王通過物質、軍事力量維護教會的權威。兩者相互利用,借助對方力量鞏固自己的地位。
6.什一稅的作用:可以憑借經濟實力,干涉和控制各國的事務。
7.教會通過哪些手段控制人們的思想:誰反對基督教神學,誰就要受到教會的打擊迫害;教會壟斷了教育和文化;教士向人們閱讀《圣經》,宣傳教義,將基督教的影響傳到城鄉的各個角落。
第二課 阿拉伯帝國與伊斯蘭文明
1.為什么說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順應了歷史的潮流?
(1)結束分裂割據,實現統一是阿拉伯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
(2)穆罕默德閱歷廣泛,熟悉猶太教、基督教和半島的原始宗教,這是他創立宗教的前提條件;穆罕默德創立的伊斯蘭教順應了阿拉伯半島社會發展的趨勢,促進了阿拉伯半島的統一;
(3)公元6世紀的前后,面對急劇惡化的社會經濟形勢,阿拉伯各階層都迫切要求改變現狀,創立統一國家。伊斯蘭教適應統一國家的需要,應運而生。
2.伊斯蘭教對阿拉伯半島統一發揮的作用。
(1)伊斯蘭教用一神教取代阿拉伯人原始的多神宗教,適應了統一的需要;
(2)《古蘭經》對國家建立后的伊斯蘭社會的政治、法律、道德規范等產生重要影響;
(3)伊斯蘭教創立和傳播的過程就是阿拉伯半島統一、阿拉伯國家建立的過程。
3.世界三大宗教
名稱
創始人
創立時間
創立地點
經典
佛教
喬達摩·悉達多
公元前6世紀
古印度
《佛經》
基督教
耶穌
公元1世紀
巴勒斯坦
《圣經》
伊斯蘭教
穆罕默德
公元7世紀
麥加
《古蘭經》
4.阿拉伯—伊斯蘭文化的突出特點
阿拉伯—伊斯蘭文化在當時處于領先地位,具有融合精神。
一方面,阿拉伯帝國地跨亞、歐、非三大洲,促進了伊斯蘭文化的傳播,推動了帝國范圍內各個不同地區文化的融合。另一方面,它是在吸收、消化原埃及、兩河流域、波斯帝國和希臘羅馬文化的基礎上形成的,既有鮮明的特點,又有很強的包容性。
阿拉伯半島地處亞、非、歐三洲之間,這種優越的地理位置,使其既有條件吸取三大洲優秀的文化成果,促進阿拉伯文化的發展,又能成為三洲溝通和交流的橋梁。
5.地跨亞歐非的大帝國:公元前四世紀,亞歷山大帝國;公元2世紀,羅馬帝國;8世紀,阿拉伯帝國。
第三課 日本的大化改新
1.1世紀前后,日本出現早期國家,大和國家最為強大。5世紀,大和統一了日本本土。大和最高統治者稱為大王,后改稱天皇。
2.大化改新的背景:7世紀中期,日本的社會矛盾十分尖銳;當時中國大唐王朝高度繁榮,皇室和改革派渴望參照中國的隋唐制度實行改革,建立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當時到過中國的日本留學生,積極宣揚唐朝制度,挽救統治危機。
大化改新的內容:政治上,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經濟上,土地收歸國有,國家定期按人口把土地分給農民耕種,向他們收取賦稅;原來被貴族控制的農民轉為國家公民。
大化改新的影響:日本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農業繁榮,手工業發展,商業活躍;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一次重要的改革,改革后,日本成為依靠“律令”實行統治的天皇制中央集權國家。
3.日本民族的名族特性:有強烈的危機意識,善于學習,堅忍服從。
綜合探究二 從宗教景觀看文化的多樣性
1.文化景觀:人類在地表上活動的產物。
2.宗教景觀:宗教是一種文化,各種與宗教有關的寺廟、雕刻、石窟造像、碑、塔、墻、壁畫等等,都屬于宗教文化景觀。
3.不同的宗教景觀告訴我們什么?
(1)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的特點。
(2)不同地域的宗教景觀往往深深烙上本土文化的印記;同一地域的同一宗教的建筑,也會烙上時代的印記;宗教景觀之間的差異,與不同地方的文化傳統有關。
4.佛教:印度佛塔。中國寺廟;基督教:教堂;伊斯蘭教:清真寺。
第三單元復習
第一課 秦始皇開創大一統基業
1、秦滅六國的過程:時間: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領導者:秦王嬴政,定都:咸陽
滅六國的意義:(1)結束了春秋戰國以來諸侯割據混戰的局面。(2)建立了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國家。
2、為什么秦國能強大起來,最終統一中國(即秦國統一中國的原因或條件)?
①戰國以來,各國間經濟文化聯系加強,政治上的分裂混戰狀態嚴重阻礙了社會發展,人們已經厭煩了常年不休的戰爭,渴望和平安靜的生活,統一已經成為歷史發展的必然趨勢;②秦國地處關中,地勢險固,易守難攻,③物產豐富,充足的物資財富能夠供應長期戰爭;④商鞅變法使秦國一躍為強國,軍隊威武雄壯;⑤嬴政精心勤政,有雄才大略。
3、秦王贏政統一六國后,認為自己的功德高過古代的三皇五帝,于是采用“皇帝”的稱號。他自稱“始皇帝”。皇帝一詞成為此后兩千多年前中國古代社會最高統治者的稱號。
4、秦始皇鞏固統一的措施(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答:1)政治上:建立起一套封建專制主義的中央集權的官僚制度。①自稱“始皇帝”,獨攬全國的政治、經濟、軍事等大權,確立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威;②中央設立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官職,對皇帝直接負責。③在地方上廢除分封制,推行郡縣制,由中央直接管轄。(作用:大大強化了地主階級的國家機器,對中國封建社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以后歷朝基本沿襲了這套制度)。為了有效管理國家,秦朝還頒布了大量律令。
2)交通上:大修馳道,拆除路障,統一全國車輛兩輪之間的距離。(作用:有利于全國交通和經濟文化往來,加強了中央和地方的聯系。)
3)文化上:統一了文字(小篆)。(作用:統一的文字成為維系中華民族歷史發展的重要因素,促進了各地區經濟文化的交流和發展。)
4)經濟上:統一了貨幣(秦國的圓形方孔錢)。(作用:統一了度量衡,促進了各地區經濟的交流和發展。)
5)思想上:焚書坑儒。(作用:雖有利于秦朝加強思想控制,但也摧殘了文化和鉗制了思想。)
6)軍事(邊疆治理或民族關系)上:①北擊匈奴,修筑萬里長城(西起臨洮,東到遼東);②南征越族,開鑿靈渠(連接了長江和珠江水系)。(作用:有利于疆域的鞏固和拓展)
5、評價秦始皇“焚書坑儒”的利弊:
答:一方面是以思想一統鞏固政治一統的需要,當時秦朝剛剛統一,六國遺留貴族時刻圖謀復國,諸子百家對新政議論紛紛,不利于維護統一局面,采取這個政策有利于統一;另一方面,他催殘了文化,鉗制了思想,殘殺儒生,落下了千古罵名。但推行思想文化一統并非是亡國的必然因素。
6、 對秦始皇的評價
答:秦始皇是對中國歷史發展有巨大貢獻的歷史人物,是新興地主階級杰出的政治家,既是千古一帝,同時又是歷史上少有的暴君。他功大于過。
(1)主要功績:①順應歷史潮流,兼并六國,統一天下,結束了春秋戰國諸侯割據的戰亂狀態。有利于人民的安居樂業和社會的安定進步。②創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一的中央集權的封建專制主義國家,奠定了中國兩千多年專制制度的基礎。③為了鞏固統一,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統一文字、貨幣、度量衡,大修馳道,修造萬里長城,開鑿靈渠等,促進了秦朝政治經濟文化交通的發展,使秦的疆域空前遼闊。
(2)歷史罪過:①焚書坑儒,摧殘了先秦輝煌的中華文明,鉗制了人們思想的發展;②實行嚴刑酷法和沉重的兵役徭役賦稅,嚴重剝削百姓。③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
第二課 秦末農民起義與漢朝的建立
1、秦始皇在位期間,窮奢極欲,大興土木,修建阿房宮和驪山陵墓,其陵墓是中國古代皇帝陵墓中規模最大的,其中包括舉世聞名的兵馬俑。公元前210年,秦始皇死,他的兒子胡亥即位,就是秦二世。
2、公元前209年,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農民戰爭,沉重的打擊了秦朝的殘暴統治。秦末農民起義中,影響最大的是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起義。公元前207年,秦朝統治者向劉邦投降,秦朝滅亡。
3、大一統格局形成:漢帝國[西漢(公元前202年 — 公元8年)和東漢(25年 — 220年)]。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定都長安,歷史上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4、漢初統治者吸取了秦朝滅亡的教訓,采取休養生息的政策來恢復經濟。
漢高祖:1.讓士兵復原從事生產,免除若干年徭役;卸甲歸田,利于恢復發展農業生產。2.讓戰時逃亡在外的人回家,發還原有田宅;勸民還鄉,利于社會穩定。3.釋放一些奴婢為平民;釋奴為民,增加農業生產勞動力。4.將田租定為十五稅一。減輕賦稅,提高農民生產積極性。
漢文帝:1.進一步減輕賦稅和徭役(連續12年免除全部田稅,把每年服徭役改成三年一次);2.減輕刑罰,廢除肉刑。
漢景帝:1.進一步減輕賦稅,將田租定為三十稅一;2.進一步減輕刑罰。
文景兩朝重視發展耕織生產,努力減輕人民負擔,并且注意法紀,因此社會比較安定。歷史上稱這一時期的統治為“文景之治”。 為西漢王朝的全盛奠定了基礎。
第三課 漢武帝時代的大一統格局
1、漢武帝的歷史作為(西漢的新大一統局面是怎樣形成的?):
政治上:頒布推恩令,繼漢景帝削蕃平亂之后,大大削弱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加強監察制度,設立司律校尉,加強皇帝權威,實現了政治上的大一統。發布“察舉制”地方定期向中央推薦人才。
思想上:采取儒生董仲舒的建議,“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推行儒學教育,實現了思想上的大一統。
經濟上:食鹽與鐵器收歸中央,由中央統一鑄造貨幣,經營鹽鐵的生產和銷售,極大的增加了中央的收入。鑄造一種標準化銅幣——五銖錢。
軍事和民族關系上:⑴武力反擊匈奴,派衛青、霍去病北擊匈奴,解除了漢朝北部邊患。⑵在河西走廊陸續設郡,把長城延伸到敦煌以西地區。⑶派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加強漢朝與西域各國的友好往來,開通絲綢之路。⑷出現和親與互市的局面,加強交流。⑸前60年,設立“西域都護府”,使西域歸屬西漢版圖——新疆地區正式歸中央政權統治; ⑹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
2、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原因:政治大一統的需要
觀點:皇帝代表天統治人民;君權神授;人民要服從皇帝,諸侯要聽命于皇帝
措施:在長安設太學,用儒家經書教育;在地方上設立官學,培養后備官僚。
評價:⑴從政治統治的角度看:這一思想為漢武帝提供了實行政治大一統的思想武器,在解決漢朝分封諸侯引起的弊端問題上起了積極作用;⑵從思想發展的角度看,一方面,它確立了儒學作為中國傳統文化的主導地位,另一方面,這種只發展一家學說,限制其他各家學說的做法對春秋、戰國以來的百家爭鳴的學術繁榮是不利的。
意義:西漢時期,儒家思想逐漸成為中國古代社會的正統思想,一直延續了兩千多年。
3、漢武帝以后,漢朝開始由盛轉衰,各種社會矛盾加劇,外戚王莽奪取政權,建立“新”朝。公元25年,西漢皇族劉秀,即位稱帝,定都洛陽,史稱東漢。劉秀就是光武帝。
4、東漢統治前后經歷了近兩百年,前期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中期以后,外戚和宦官交替把持朝政,統治日益黑暗。最后,在黃巾起義的打擊下,東漢政權名存實亡。
第四課 開疆拓土與對外交流
匈奴是活躍在蒙古草原上的一個古老民族,首領稱為“單于”。為了更好地抵御匈奴,秦始皇又在原來秦、趙、燕三國北方長城的基礎上,修筑了西起臨洮(táo)、東到遼東的萬里長城。
公元前200年(漢高祖七年)漢高祖劉邦被匈奴圍困于白登山的事件,史稱:白登之圍。之后西漢政府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將漢朝的皇室女子作為公主,嫁給匈奴單于為妻。同時漢朝每年贈送給匈奴大量的財務,以暫時避免匈奴的侵擾。
漢武帝時期,國力強盛,衛青、霍去病先后三次出擊匈奴,第一次在公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衛青,完全收復了河套地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余里,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北進千余里,霍去病深入2000余里,使匈奴主力全部被殲。經過這次戰役,匈奴力量大大削弱,已無力大舉南下,再也無力與漢對抗。西漢北部邊界的危險徹底解除。
匈奴部落首領呼韓耶單于向漢朝提出和親請求,宮女王昭君自愿前往。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納貢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結合。它帶來的不再是擄掠屠殺的血雨腥風,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長久的和平。昭君出塞后,雙方恢復友好關系,北方近60年沒有戰亂,漢朝和匈奴之間的政治、經濟、文化的聯系有所發展,人民安居樂業。
“西域”,西部疆域的含義,狹義主要是指玉門關和陽關以西、蔥嶺以東的廣大地區;廣義西域也包括蔥嶺以西更廣闊的地區.
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38年,為了聯絡大月氏共同夾擊匈奴,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公元前119年,漢武帝再次派遣張騫出使西域,西域的良種馬、石榴、核桃及樂器和歌舞開始傳入中原。漢族的鑄鐵、開渠、鑿井等技術和絲綢、漆器、金屬工具等也傳到了西域。
中國的絲和絲織品,從長安往西,經過河西走廊、今天的新疆鏡內,運到了西亞,再由西亞轉運歐洲。歐洲和西亞的商品也沿著這條道路抵達中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絲綢之路。
加強對南方的經營,管理南方越族地區,同時加強與西南少數民族聯系。在滇池地區設立益州郡,封滇王國王為“滇王”,賜滇王之印。使云南地區隸屬西漢中央管理。
第五課 昌盛的秦漢文化
1、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發明紙的國家。西漢前期,已經出現用于繪圖和書寫的紙。1986年,在甘肅天水放馬灘漢墓出土的西漢早期的紙,上面繪有地圖。這種紙薄而軟,紙面平整光滑。這是西漢早期用麻做的紙,也是目前世界上已知的最早的紙。
2、東漢時,宦官蔡倫總結勞動人民的經驗,在105年,改進了造紙術。這種紙原料容易找到、價格便宜。質量和產量都提高了,使用逐漸普遍起來。4世紀后,紙取代簡帛,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
3、紙的優點:(1)造價低廉,容易推廣,成為主要的書寫材料,有利于文化的普及。(2)紙面平整光滑,便于書寫成文。(3)紙質輕薄,便于裝訂、攜帶和保存,有利于人類文化的保存和傳播。
4、《周髀算經》提出勾股弦的比例為“勾三股四弦五”。這是勾股定律的一個特例。它說明早在3000年前,中國人就認識到了勾股定律,比西方早500年。
《九章算術》分9類,共200多題,成書于東漢時期。總結了漢以前的數學成就。確立了中國古代數學以計算為中心的特點。
5、《黃帝內經》最早記述了人體解剖知識和血液循環情況,并系統論述了養生的基本原則。這部書直到今天還是中醫學習的經典。張仲景是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著有《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我國中醫治療學的基礎。后世尊稱他為“醫圣”。華 佗 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擅長針灸和外科手術。他制成的全身麻醉藥劑“麻沸散”,是世界醫學史上的創舉。他還創制一套醫療體操“五禽戲”,以強健身體。
6、史學:《史記》是西漢史學家司馬遷撰寫的一部史學世著,記載了從傳說中的黃帝到漢武帝時期的歷史,是我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魯迅稱《史記》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司馬遷寫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
7、宗教:公元一世紀,起源于古印度的佛教傳入我國中原地區。白馬寺是中國最早的寺廟。道教是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東漢時期在民間興起。道教的思想源于戰國時期的道家思想和神仙方術。道教產生于東漢末年,尊老子為教主,經典為《道德經》。
綜合探究三——探尋絲綢之路
1,張騫從長安西行,最終到達大月氏。漢絲綢之路起點為長安,終點至大秦。   
(1)西漢張騫通西域后,從長安往西,經中亞、西亞,直達歐洲的交通大道叫絲綢之路,通過這條道路中國的陶瓷、鐵器、漆器、絲綢、茶葉等傳到西方,西方人把毛皮、香料、藥材、珠寶等傳入中國,唐代流行的馬球戲就是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的。
(2)經過的國家:阿富汗,印度,伊朗,土耳其,意大利
(3)經過的地形:陜甘高原,烏鞘嶺,塔克拉瑪干大沙漠,天山,昆侖山,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
(4)意義:不但是東西方貿易的重要通道,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橋梁,溝通了歐亞兩塊大陸,在東西方文化交流上同樣發揮者重要作用.
2、西漢采取了筑長城、沿線構筑軍事防御設施、設置官員鎮守等措施保護絲綢之路的通暢。少數民族(匈奴)與漢族交流頻繁,日益融合,共同保護絲綢之路也是絲路通暢的重要原因。
3、甘肅嘉峪關東北郊魏晉時期(220—420)墓室中出土的磚壁畫,深受中原農耕文明影響。1982年,郵電部發行《驛使圖》紀念郵票,反映了當時郵政的基本要素;出土于絲綢之路(中國歷史上經濟、政治、文化交流最具代表性的通道之一)的咽喉之地。
4、絲路古鎮主要有武威、敦煌、樓蘭、龜茲。
第四單元復習
第一課.三國兩晉南北朝:政權分立與民族匯聚
1.公元25年,劉秀稱帝,建立東漢
2.官渡之戰:(①時間:200年②人物:曹操和袁紹)(袁軍戰敗原因:袁紹剛愎自用,失于謀略。不肯聽人建議。曹軍取勝原因:“挾天子以令諸侯’取得政治上的優勢,曹操精于謀略,善于用人,善于采納別人的建議,以誠待人,能寬容人。)(意義:奠定了曹操統一中國北方的基礎)
3.三顧茅廬:諸葛亮,“隆中對”。
4.赤壁之戰:(①時間:208年②人物:曹操的大軍和劉備、孫權聯軍)(曹軍戰敗之因: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意義: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
5.
三國
建立者
建立時間
都城
統治區域

曹丕
220年(東漢結束)
洛陽
黃河流域
蜀(漢)
劉備
221年
成都
四川,荊州一部分,益州

孫權
222年
建業
長江中下游
6.如何理解三國鼎立這種歷史現象:從統一與分裂的角度來看,三國鼎立是一種退步。因為國家統一有利于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繁榮,國家分裂會加劇地方矛盾,對社會經濟和人民生活帶來不利影響。從大規模分裂和局部統一角度來看,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因為東漢末年十幾個割據勢力,東漢實際上一個分裂的國家,三國中的魏國實際上是消滅了北方割據勢力實現北方地區統一的基礎建立的,蜀、吳也如此,這樣的局部統一有利于經濟的恢復和發展.
7.三國統治者都注意發展生產:魏國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北方的生產得到了明顯恢復和發展;蜀國絲織業興旺,蜀錦非常有名;吳國造船業發達,曾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內地與臺灣的聯系。
8.263年魏滅蜀,265年司馬炎廢魏建晉,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
9.317年,司馬睿在建康重建政權,史稱東晉。東晉立國離不開士族的支持,其中瑯邪王氏貢獻最大。
10. 淝水之戰:(①時間:383年②交戰雙方:東晉和前秦苻堅)(意義:為江南經濟持續發展提供了相對安定的環境)
11.420年東晉大將劉裕自立為帝,國號宋,與之后的齊、梁、陳總稱為南朝。
12.兩晉南北朝時期,由于北方戰亂,許多人逃往到江南地區,給江南帶去了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技術,江南地區得到了開發,為經濟重心南移奠定了基礎。
13.江南經濟的表現。農業:(1)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出大量良田;(2)太湖流域、鄱陽湖流域和洞庭湖流域是東晉南朝的重要糧倉(3)南方以水稻為主,栽培技術有了提高(4)小麥推廣到江南(5)水力加工谷物的生產工具的應用。手工業:養蠶繅絲技術有了提升,絲織品產量激增;(2)鑄造技術改進(灌鋼法的發明);(3)制瓷業發展迅速(青瓷:南朝蓮花尊)
14.內遷的少數民族主要有:匈奴、鮮卑、羯、氐、羌。
15. 鮮卑族的拓跋部建立北魏,定都平城(今大同),439年,統一黃河流域。
16.494年北魏孝文帝改革。目的:為了更好地學習漢族的先進文化,加強對黃河流域的統治。內容:①遷都洛陽;②改說漢語;③改穿漢服;④改用漢姓;⑤與漢通婚;⑥改用漢制;⑦學漢禮法。意義:適應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大大加快了北方民族融合的步伐
17.北魏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又分別演變為北齊和北周,歷史上把這五個朝代稱為北朝。
18.南朝祖沖之是世界上第一次把圓周率推算到小數點后第七位數字的人。他還測算的一年時間與現代只差50秒鐘;造出“千里船”;設計制造水碓磨;編寫數學著作《綴術》。
19.北朝賈思勰著的《齊民要術》是我國現存第一部完整的農書,也是世界農學史上的優秀著作。
20.東晉的書法家王羲之,被后人譽為“書圣”,他的書法“飄若浮云,矯若驚龍”,代表作《蘭亭序》。
21.東晉畫家顧愷之擅長人物畫,“以形寫神”,代表作有《女史箴圖》、《洛神賦圖》,他有三絕:才絕、畫絕、癡絕。
22.南北朝時期,佛教興盛。著名的石窟有山西大同的云岡石窟和河南洛陽的龍門石窟。
23.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思想文化呈現出以中原文化為主體、多元文化碰撞交融的特點。
第二課 隋唐:開放革新時代
1、隋朝的建立和發展
(1)建立:581年,楊堅建立隋朝,定都長安,楊堅即隋文帝。
(2)隋文帝的統治:進行一系列改革,加強中央集權,打擊地方豪強實力,澄清吏治,消除民族對立的因素,發展經濟,并打敗突厥。(開皇之治)
(3)隋朝的統一: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
影響:①結束了近四百年的南北分裂局面, ②大大加強了南北政治經濟文化聯系,推動社會經濟迅速發展。
2、大運河的開鑿
(1)目的: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2)概況:一個中心:洛陽 兩個端點:北起涿郡、南到余杭
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
連接的五大水系是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
大運河流經今天的省級行政單位有北京、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
(3)京杭大運河開通的影響:
積極: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有力地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促進了經濟重心的南移對于鞏固統一和推動沿岸地區的城鎮發展起了重要作用
消極:征發了大量的民工,耗費了巨大的財力、物力,給勞動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
3、隋朝的滅亡
(1)、原因:根本原因:隋煬帝的暴政 直接原因:隋末農民起義
(2)、標志: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
4、唐的建立:618年,隋朝貴族李淵建立唐朝
5、唐太宗和貞觀之治(唐太宗李世民)
6.“貞觀之治”出現原因
(1)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訓,正確處理君民關系。“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2)唐太宗重視農業生產,減輕農民的賦稅勞役;
(3)唐太宗善于用人,虛心納諫。”房謀杜斷”、魏征
(4)沿襲和完善了隋朝的三省六部制,加強了中央集權。
(5)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沿襲和完善隋朝的科舉制度
“貞觀之治”的表現:太宗在位的貞觀年間,政治清明,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民族關系融洽,社會安定,國力增強,被譽為“貞觀之治”。
7、完善管理制度
(1)三省六部制: 職權:中書省負責替皇帝起草詔令,門下省負責對詔令的內容進行審核,尚書省下轄六部(吏部,戶部,禮部,兵部,刑部,工部),負責政令的執行
進步:提高了行政效率,各有分工,互相合作,互相牽制,改善并加強了中央集權
(2)科舉制度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的進步之處:科舉制度通過考試選拔官員,強調以才能作為選官的標準,是一種相對公平的選拔制度,為讀書人創造了相對平等的競爭機會,為社會發展提供了更多的人才
8.對武則天的評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武則天是中國歷史上惟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嚴厲打擊反對她的元老重臣,大開科舉之門,大量選拔普通地主中的優秀人才武則天統治期間,人口明顯增多,社會生產繼續發展,史稱有“貞觀遺風”
9、開元盛世
(1)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①經過唐太宗、唐高宗、武則天時期的發展;②唐玄宗重視地方吏治,親考縣令政績;③唐玄宗勵精圖治、選賢任能、虛心求諫;④堅決抑制奢靡,提倡節儉;⑤荒地的開辟和耕作技術的改進。
(2)、開元盛世的總體表現
 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正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3)、開元盛世的具體表現:
(1)農業生產:糧食總產量持續增加;開始廣泛使用曲轅犁和筒車,
(2)手工業發達:絲織業技術高超;唐朝絲織品輕盈精薄;唐朝陶瓷業達到很高的水平,邢窯的白瓷、越窯的青瓷、聞名于世的唐三彩。
(3)商業繁榮:長安、洛陽、揚州和成都等都是當時著名的大都市。長安城規劃有如棋盤,十分整齊,坊和市界限嚴格。揚州不但是全國貨品的集散地,還是國際商品的轉運中心。
10、唐朝的滅亡
(1)安史之亂:唐玄宗統治后期,爆發安祿山和史思明為首的叛亂,史稱“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2)唐的滅亡:907 年朱全忠滅唐建立后梁,唐朝滅亡,
11、五代十國
五代是指 907-959 年間中原地區先后出現的后梁、后唐、后晉、后漢、后周五個朝代。南方各地和北方的山西還有十個國家,稱為十國。這一歷史時期合稱為五代十國。
12、唐朝的民族關系
(1)民族政策:
政策:比較開明的民族政策——對少數民族一視同仁。影響:各族人民擁戴唐太宗為“天可汗”
(2)唐朝與吐蕃的關系:
① 7世紀初,西藏地區的吐蕃興起,松贊干布統一吐蕃后,幾次派人到長安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給他。 文成公主入藏作用:促進了唐蕃的友好往來,密切唐蕃的經濟文化交流,促進了西藏地區的經濟、文化發展。
②8世紀初,唐朝又將金城公主嫁到吐蕃。吐蕃首領在給唐朝皇帝的信里說,吐蕃和唐朝已經“和同為一家”了。 影響:此后一百多年里,雙方使節往來頻繁,唐蕃關系日益密切。
③唐朝與其他少數民族的關系:在邊疆少數民族地區設立800多個府、州、縣。
④唐朝疆域:東到大海、西達安西、蔥嶺等廣大地區、北抵蒙古高原、南及南海,國家空前繁盛。
13、唐朝的對外關系
⑴對外政策:唐朝采取開放的對外政策,積極同世界各國交往。當時唐朝是亞洲最強大的國家,各國稱中國人為“唐人”
⑵玄奘西游
玄奘是唐太宗時的高僧。629年,他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求取佛法。帶回佛經,翻譯佛經,寫成《大唐西域記》。
⑶鑒真東渡:
受日本僧人邀請,鑒真前后六次東渡日本,留居日本十年,除傳播佛教外,還將盛唐的醫藥、建筑、雕塑、繪畫術和知識介紹到那里,成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段佳話。
玄奘與鑒真共同的功績是什么?不同的貢獻是什么?:
⑴.共同點:致力于佛教的傳播,為佛教的傳播做出了突出的貢獻;
⑵.玄奘到天竺求取佛經將天竺的佛教文化帶到中國,寫成《大唐西域記》,記述了天竺的佛教、歷史、地理、風土人情等。鑒真在日本傳播佛教,還將盛唐的中藥、建筑、雕塑、繪畫等知識與技術介紹到那里,受到日本人民的尊敬
14.唐朝民族團結和對外交流發展的原因?
客觀上:國家安定統一,經濟文化發達,海陸交通便利
主觀上:唐朝統治者具有開放、自信的心態;杰出人物的貢獻。
15、雕版印刷術
⑴發明時間:雕版印刷術是在印章和拓石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約在7世紀)
⑵代表成就:唐朝印制成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
⑶作用:對人類文化的保存、傳播和發展起到重大作用。
16、火藥的發明
⑴發明:火藥是古代煉丹家在煉制丹藥時發現的副產品。
⑵成分:火藥是由硫磺、硝石、木炭三種物質構成
⑶應用:唐朝末年,應用于軍事。意義:是人類戰爭史上的巨大轉折點,推動了軍事武器的發展,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武器應用結構和戰爭方式,推動了經濟和科學文化的發展
17、唐詩的繁榮
⑴繁榮原因:唐代社會經濟繁榮;科舉考試重視詩賦
⑵地位:唐朝——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時代
⑶代表人物:詩仙:李白 詩圣:杜甫
李白生活在盛唐時期,代表作品:《早發白帝城》《蜀道難》
《望廬山瀑布》作品特點:豪邁奔放,清新飄逸;想象豐富,語言輕快。
杜甫生活在唐朝由盛而衰的時代,代表作品: “三吏” “三別” 《春望》“ 詩史”
作品特點:氣魄雄渾,沉郁悲愴 ;語言錘煉、凝重 ;現實主義
18、社會生活
⑴出現豐富多彩社會生活的原因:唐朝社會經濟的繁榮;與少數民族和外國交流的頻繁
⑵具體表現
①一些少數民族的食品如胡餅,成為普遍流行的名食
②唐人愛穿少數民族的服飾,連婦女也穿胡服,并以穿男裝、戎裝為時尚。
③唐代流行打馬球的游戲,從波斯經絲綢之路傳入中國。
④大量來自中亞、西亞的移民進入中原地區,他們的日常生活逐漸受到中原文化的影響
⑶社會生活特點:中西互通,多民族交融,整個社會博大開放,容納百川,充滿創新活力。
第三課宋元:多元文化的碰撞交融與文明高度發展
1. 北宋的建立和統一
⑴北宋的建立——“陳橋兵變”。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國號宋,歷史上稱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
⑵統一:979年,宋太宗消滅最后一個割據政權北漢,結束了五代十國的分裂局面,統一了中原地區和南方。
2、北宋中央集權的加強
背景:唐末五代,軍閥武將飛揚跋扈,影響政局的穩定。
目的:鞏固統治,加強中央集權
措施:
措施
積極影響
消極影響


“杯酒釋兵權”解除統軍大將的兵權;挑選強壯士兵,編入禁軍,禁軍輪流駐防京師。
防止將領發展私人勢力,加強皇帝的權力
削弱軍隊的戰斗力,形成“積弱”局面


解除節度使的權力、增設機構以分割制衡官員權力
加強皇權,加強中央對地方的控制
削弱地方力量。官僚機構膨脹,財政開支龐大,形成“積貧”。


派官員到地方管理財政(轉運使)
消除了地方割據的物質基礎
造成地方財政困難


崇文抑武,選拔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官吏
士人受到社會普遍尊重;推動文化教育的發展
武將群體長期遭受打壓 ,削弱了軍隊的戰斗力


君臣禮儀的變化
加強了皇權
作用:
積極方面:有效地維護了國家的統一,防止了藩鎮割據局面的再現,這在客觀上有利于國家的統一、安定和社會經濟的發展,是歷史的進步。
不利方面:積貧積弱
⑴兵將分離,使將帥無權。指揮失靈,削弱了軍隊戰斗力。
⑵致使權力分散、機構重疊、官僚機構龐大,形成“冗官、冗兵、冗費”狀況,導致北宋形成“積貧”、 “積弱”局面因而使北宋中期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社會危機
⑶地方財政出現困難
3、王安石變法
(1)、背景:北宋中期,政府財政入不敷出,社會矛盾尖銳。同時,邊患不絕,民族矛盾加深。
(2)、目的:實現富國強兵
(3)、時間:1069年
(4)、人物:王安石(宋神宗任用)
(5)、措施:青苗法、募役法、方田均稅法、農田水利法、保甲法
(6)、影響:新法推行后,農業生產有所改善,政府收入有所增加,國家軍力有所增強。
(7)、失敗原因:變法過程中出現了損害百姓的情況;危及一些社會階層的既得利益,遭到強烈反對。
4.如何看待“萬般皆下品,唯有讀書高”的觀點?
它在客觀上推動了文化教育的發展,科舉制得到較快發展。但是,從歷史影響上看,它強化了“為當官而讀書”的觀念,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5.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的發展歷程:
(1)理論基礎:戰國時期韓非子法家思想為其形成奠定理論基礎。 ——(商鞅變法)
(2)確立:秦統一后,政治上,確立至高無上的皇權;建立從中央到地方的行政機構;頒布秦律。文化方面,書同文,焚書坑儒,加強思想控制,規定以法為教,以吏為師。——建立了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3)鞏固:西漢武帝時,在政治上頒布“推恩令”;思想上“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加強中央集權。——中央集權制度得到鞏固。
(4)完善:隋唐時期,實行了三省六部制和科舉制——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完善。
(5)加強:北宋時期,統治者集中軍權、行政權、財政權和司法權,發展科舉制——中央集權進一步加強
(6)空前強化:明清時期——未完,待續……
6、政權并立:
政權
建立民族
建立時間
滅亡時間
興起地點

契丹族
916年建立,947年改遼
1125年
今內蒙古、遼寧一帶
西夏
黨項族
1038年
1227年
西北地區
北宋
漢族
960年
1127年

女真族
1115年
1234年
東北地區
南宋
漢族
1127年
1276年

蒙古族
1271年
1368年
蒙古高原
7.遼與北宋的關系:①1004年秋,遼軍進攻北宋,寇準堅決主張抵抗,宋真宗親征,在澶州打退遼軍。②1005年,遼宋達成和議,遼撤兵,北宋答應送遼歲幣銀10萬兩,絹10萬兩,雙方為兄弟之國,這就是歷史上的“澶淵之盟”。
8.“澶淵之盟”評價:
①對于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一個屈辱的和約,“歲幣”成為北宋人民沉重的負擔。
②但是,澶淵之盟的訂立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此后長期處于相對和平穩定的狀態,雙方展開經濟文化交流,有利于邊境地區的生產發展,從長遠看有利于我國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和統一。
9、遼統治者向漢族學習
注意減輕賦役,獎勵墾荒;呈現“耕墾千余里”的興旺現象;仿效中原王朝建立政治制度;在中央設立南、北面官,有效管理境內各民族。仿效中原王朝設立科舉,選拔人才;重視儒學,建立孔廟。模仿漢字筆畫,創造契丹文字;
10、契丹文化對漢族文化有哪些方面的影響?
飲食:乳酪傳入中原 服飾:契丹服飾傳入中原,仿效者甚多
社會生活:幽燕地區的漢族與契丹人通婚,為兒孫起契丹名字。
11、.西夏與北宋的關系:向宋開戰,通過議和的方式,宋與西夏保持著友好相處的局面
1044年,宋夏訂立和約:夏對送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銀、絹、茶葉等“歲幣”
西夏統治者向漢族學習:模仿漢字結構,創造西夏文字;翻譯、印刷中原典籍和佛經;用漢字鑄造錢幣
重視儒學,廣建學校,翻譯儒家經典
12.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戰爭給雙方帶來什么影響?
加重了雙方百姓的負擔;使人民蒙受了屠殺和焚掠等空前的戰爭災難;造成國庫空虛,嚴重影響互市貿易和經濟文化交流;激化了民族矛盾和社會階級矛盾。
13.怎樣評價北宋與遼、西夏之間的議和?
議和是雙方實力均衡的產物;加重了北宋人民負擔;使南北貫通,互市不絕,有利于經濟貿易往來;促進了民族融合。
14.契丹族、黨項族與漢族融合的表現有哪些?
學會農耕;學習漢族的政治制度;模仿漢字創造文字;學習漢人的生活習俗。
15、金的崛起
女真族首領完顏阿骨打起兵抗遼,取得初步勝利。1115年,阿骨打稱帝,建立金朝,定都會寧。
16、金滅遼和北宋:1125年,天祚帝被俘,遼亡
1126年,金兵攻破東京,1127年金兵擄走宋徽宗、欽宗兩父子,北宋滅亡,史稱“靖康之恥”。
17、南宋建立:1127年趙構稱帝,后遷都臨安,史稱南宋
18、岳飛抗金:組織“岳家軍“抵抗金軍,郾城大捷:1140年,大敗金軍兀術主力
19、宋金議和:1141年 宋金議和。南宋對金稱臣、割地、繳納錢幣。宋金對峙局面形成。
20、金的漢化改革
背景:金占據淮河以北地區,為加強對中原農耕地區的管理,金統治者將女真人大規模的南遷到中原地區,積極恢復發展農業生產,并于1153年遷都燕京,定名中都。
措施:政治上:仿照南宋改革官制,建立起一套中央集權行政機構。
社會生活:鼓勵女真和漢族通婚,并在語言、飲食、服飾等方面“皆習漢風”。
21.女真文化對漢族的影響
女真服飾對汴京服飾文化的影響;女真樂器深受中原漢人的歡迎;女真的火炕影響了北方漢人的生活,至今仍有保留;女真的飲食習俗,這種禮儀在當今仍然有影響
22、蒙古國興起
1206年,鐵木真統一蒙古各部后,被蒙古貴族尊為成吉思汗,被追尊為元太祖。
23、元朝的建立與統一
⑴1260年,忽必烈繼承汗位。1271年,他定國號為元,他就是元世祖。定都燕京
⑵元朝統一全國:1276年破臨安南宋亡。1279年,統一完成。
⑶元朝的疆域:——東到大海,西至新疆,南及南海,北到西伯利亞。疆域空前廣闊。
24、忽必烈改革
政治上:為了鞏固元朝的統治,實行行省制度。中書省(中央) 行中書省(地方)宣政院(西藏)澎湖巡檢司(臺灣)(西藏、臺灣、澎湖、云南等邊疆地區首次歸屬元朝中央政府管轄)
影響:1、為我國明清以后的行政劃分奠定了基礎。2、加強了中央對邊疆的管轄,特別是臺灣、西藏成為中央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3、各族人民統一在一個中央政府之下,便于民族之間的友好交流,促進了民族融合。
經濟上:重視發展農業,下令禁止蒙古貴族圈占農田作牧場,推廣棉花種植
交通上:開鑿兩段新運河;開辟了規模空前的海運航線;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
25、元朝的開放與交流表現
(1)許多中國古代科技文化成就都在元朝傳播到世界各地。如印刷術、火藥、指南針。
(2)《馬可.波羅行紀》,引起了更多歐洲人對中華文明的興趣。
(3)海上絲綢之路。陶瓷成為各國人民的日常生活用具。
26、元朝民族的融合
⑴原因:①元朝的統一為各民族的聯系與交往提供有利條件;②元朝境內大規模的人口流動,促進了各族經濟、文化的發展與融合
⑵表現:①漢民外遷開發邊疆;②邊疆各族內遷,同漢族雜居。③黃河流域的契丹、女真族等,同漢族融合,均稱“漢人”④回族的開始形成。
27.為什么元朝出現了這樣一個空前開放和交流的局面?(提示:可以從疆域、交通、對外政策、科技等方面考慮)
◎遼闊的疆域 ◎建立比較完善的驛站系統,交通暢通 ◎統治者實行對外開放的政策 ◎古代科學技術發展達到高峰
28.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魏晉南北朝→唐朝后期→南宋時期(完成南移)
經濟重心南移的規律: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29.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政治方面:①由于中原一帶戰亂頻繁,南方地區處于一個長期相對和平的環境 ②政府對經濟發展的重視
經濟方面 ①北方人民南遷,給南方帶來了先進的生產技術,生產工具和大量的勞動力 ②南北方勞動人民共同辛勤勞動,開發了江南
自然方面:優越的自然地理條件,南方氣候較北方好
30.宋代南方經濟發展表現:
⑴農業,糧食作物——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蘇湖地區重要糧倉,“蘇湖熟,天下足”
經濟作物——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棉花:北宋——兩廣、福建;南宋后期——長江流域
⑵手工業:
①紡織業:絲織業 蜀地“號為冠天下“朝廷專用【江浙】
棉紡織業【海南島,東南沿海(松江)地區】棉布逐漸代替了麻布,成為主要衣被原料
②制瓷業發達:南宋,江南地區成為我國制瓷業重心
宋代五大官窯:鈞瓷【河南 禹州】 汝瓷【河南 寶豐】官瓷 【河南開封 】哥瓷 【浙江龍泉 】 定瓷 【河北曲陽 】 瓷都 【江西 景德鎮 】
③造船業發達;位居當時世界首位。廣州、泉州從事海外貿易。
⑶商業更加繁榮:①.城市格局的變化:宋代,商業區與居民區界限消除了 ②. 紙幣、商標、廣告等新事物的出現(成都地區出現了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濟南劉家功夫針鋪”商標) 廣告、交子、商標的出現說明了宋代商業的繁榮,宋代已經初步具備現代社會繁榮市場經濟的特征
重要商業城市:大都會——東京(開封)臨安(杭州)中等城市——蘇州、泉州
31、社會階層的變化、
①宋代的統治階層:主要包括皇室、官僚和地主
宋代科舉名義上向各階層開放,登科后便授官,且人數大大超過唐代。宋代恩蔭入官人數最多,但高級官僚絕大多數為科舉出身。
②、自耕農、佃農的身份有所提高,與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比較松弛,生產積極性提高。
③、商人的社會地位提高。以往工商業者子孫不得為官,宋代規定商人及其子弟可以入學讀書,也可以參加科舉考試,考中就能做官。商人還與官員、皇親等家族聯姻,提高自身的政治地位。“榜下捉婿”盛行。
32、社會生活
①日常生活的巨變:城市居民的活動不受時間、空間的限制;逢年過節吃餃子、燃放煙花爆竹;使用桌、椅、凳等高起高坐
②今天的傳統節日:春節、端午節、中秋節、元宵節(元宵節起源于漢代,隋朝開始盛行,宋代開始燃放煙火)等
③瓦子:大型的綜合娛樂場所叫做“瓦子”
瓦子出現的原因:城鎮規模擴大、居民人口增加及市民階層不斷擴大
瓦子的發展與哪些因素有關?
⑴.商業繁榮,居民區、商業區之間的界限消除;⑵.當時人民生活水平較高;⑶.夜市、早市已開始普遍出現
33、宋元文化
⑴ 宋代文化繁榮的原因
①統治者“崇文抑武”的策略 ②經濟的繁榮 ③科舉制度的完善 ④印刷術的改進
⑵宋代文人特點:多才多藝、情趣風雅,注重哲學思考和內心修養
⑶ 宋詞:抒發情感的新式詩歌,長短不一,適于歌詠吟唱
⑷代表人物:蘇軾《念奴嬌 赤壁懷古》李清照《聲聲慢》辛棄疾
⑸元曲(元雜劇和散曲的總稱)
代表作:散曲:馬致遠《天凈沙 秋思》元雜劇:關漢卿《竇娥冤》
⑹宋元文化的特點:具有濃郁的文人氣息和世俗氣息
34、宋元時期,中國古代科學技術的發展達到頂峰。——印刷術、指南針、火藥和造紙術,是我國古代人民的“四大發明”,也是我國成為世界文明古國的重要標志。
火藥
⑴、宋元時期:廣泛應用于戰爭如突火槍、火箭、火炮、震天雷等
⑵13至14世紀,火藥和火藥武器傳入阿拉伯和歐洲。
⑶火藥和火藥武器對生產生活的影響:①.增添了人們生活的趣味,如煙花爆竹;
②.火藥武器運用于戰爭,是人類戰爭歷史上一個巨大的轉折點,將人類戰爭從冷兵器時代推進到熱兵器時代,對歐洲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發揮了巨大作用。
活字印刷術
⑴、隋唐發明了雕版印刷術(受印章的啟示)缺點:費工費時,不易修改,不易保存
⑵.北宋時期,平民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術 優點:省時省力,經濟又易修改、易保存。
影響:降低書籍成本,大大促進了書籍和知識的傳播、普及,為人類文明的發展和交流做出了巨大貢獻
⑶.元代,農學家王楨發明了轉輪排字盤(優點:揀字省時省力,更加方便)
歐洲的活字印刷比中國要晚了四百多年。
指南針
⑴、古代的指南工具有:(戰國):司南、(北宋)指南針、(南宋):羅盤針
⑵.宋朝時,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
⑶影響:指南針的發明,極大提高了人類航海的能力和技術,大大推動了世界航海事業的發展;促進了中外經濟文化的交流,為新航路的開辟創造了條件
棉紡技術
⑴、黃道婆的貢獻 元朝勞動婦女 早年流放到海南,跟黎族人學會了棉紡織技術,
黃道婆改造棉紡車技術領先了歐洲大約400多年
⑵.松江綿紡織業迅速發展起來,成了“衣被天下”的棉紡織業中心
⑶.棉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棉布日益流行逐漸取代絲綢和麻布,成為廣大人民的主要衣料。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口市| 墨江| 防城港市| 阿拉善右旗| 蒙自县| 桃园市| 明水县| 芮城县| 乌审旗| 长白| 开封县| 荆州市| 杭锦旗| 吴川市| 金门县| 碌曲县| 麻城市| 安宁市| 彰化县| 永吉县| 屏南县| 化隆| 山阳县| 开平市| 蒙阴县| 红桥区| 沙坪坝区| 资源县| 黑龙江省| 新竹县| 邹平县| 邯郸市| 襄樊市| 疏勒县| 灵台县| 吉木萨尔县| 浦江县| 九台市| 喀喇沁旗| 延庆县| 庆阳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