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廣州市2014屆高考生物備考資料——必修三備考研究(廣州市生物中心組提供)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廣州市2014屆高考生物備考資料——必修三備考研究(廣州市生物中心組提供)

資源簡介

必修3高考備考研究
組長:金建紅
組員分工
①必修3常考點分布:林挺、曹志興
②必修3主干知識和教學策略:閆貴虹 金建紅
③必修3跨章節、跨模塊的教學命題策略:張培君、鄭曙爍
④必修3易錯點歸納、剖析:司薇娓、陳冬麗
一、必修3常考點分布(近3年全國理綜及廣東卷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 資料整理:曹志興、林挺)
表一 2011-2013年寧夏、山東理綜卷必修3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
年份
試卷名稱
題號
考查內容
分值
合計
比例
(占生物總分)
2011年
寧夏
5
神經-體液調節
6
29
32.2%
30
體液免疫的過程
4
31
種間關系、食物網
12
40
群落的概念、營養級、能量流動
7
山東
1
動物激素、植物激素調節
4
22
27.5%
7
內環境概念、突觸結構、免疫概念
3
15
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及穩定性,種群的數量特征及調查,水平衡調節
15
2012年
寧夏
3
內環境、水平衡調節
6
36
40%
4
反射和反射弧
6
5
胚芽鞘生長實驗
6
6
種群的數量特征
6
30
反射弧的結構
10
32
種群、群落的概念
2
山東
1
植物激素調節
4
23
28.75%
24
血糖調節
2
25
興奮的傳導和傳遞、組織水腫、非特異性免疫
10
26
生物多樣性保護、生態系統的功能、種間關系、種群增長曲線
7
2013年
寧夏
4
內環境、特異性免疫
6
22
24.4%
30
血糖調節
6
31
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種群密度及其調查方法、群落空間結構
10
山東
1
神經元的樹突
1
23
28.75%
3
免疫調節
4
24
神經調節、體液調節
7
25
植物激素的調節
3
26
種群密度及調查方法、生態系統的成分
8
表二 2011-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必修3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
年份
章節
題號
主要考點
分值
合計
比例
(占全卷總分)
2011年
(100分)
第2章
5
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相關知識
6
6
合計:
26分,
占26%
第4章
32(3)
群內競爭
2
10
40(2)
群落概念的判斷
2
31(1)
群落的結構特征(種間關系)
4
31(4)
種間關系(傳染病流行程度分析)
2
第5章
40(2)
食物鏈(營養級)
2
10
31(2)
食物網(畫)
4
40(2)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4
2012年(100分)
第2章
4
反射和反射弧
4.5
22
合計:
36分,
占36%
30(1)
反射弧的組成
4
4
興奮在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1.5
30(3)
突觸的結構
4
30(2)
神經系統的分級調節
2
3
水鹽調節(滲透壓變化、相關神經和激素、重吸收)
6
第4章
32(1)
種群概念的判斷
1
14
6
種群的特征
6
32(2)
種群、種群、生態系統的判斷
1
32(3)
生態學現象模擬實驗綜合分析
6
2013年(100分)
第2章
4
免疫學原理分析(據圖分析)
4.5
4.5
合計:
16.5分,
占16.5%
第4章
5
種群的特征(種群密度)
3
8.5
5
群落的結構(豐富度)
1.5
32(3)
群落的垂直結構(分層現象)
2
32(1)
群落的演替
2
第5章
5
食物鏈
1.5
3.5
32(2)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
表三 2011-2013年廣東卷必修3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
年份
章節
題號
主要考點
分值
合計
比例
(占全卷總分)
2011年(100分)
第1章
24
內環境中血漿、組織液、淋巴三者的聯系
1.5
1.5
合計:
26分,
占26%
第2章
4
人體神經調節的結構基礎和調節過程
3
11
4
人腦的高級功能
1
28(1)
人體的主要激素和作用
2
24
血糖調節
1.5
24
下丘腦與垂體、內分泌腺在功能上的關系。
1.5
28(1)
人體免疫系統在維持穩態中的作用
2
第4章
28(2)
種群的特征
2
6
28(2)
種群的數量變化
2
28(3)
群落的結構特征
2
第5章
28(1)
生態系統的結構
2
5.5
24
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
1.5
28(4)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
第6章
18(4)
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2
2
2012年(100分)
第1章
5
內環境穩態的調節
1.5
1.5
合計:
28分,
占28%
第2章
27(1)
水鹽調節(滲透壓變化、相關神經和激素調節)
6
10.5
5
特異性免疫(病原侵襲、記憶細胞、免疫功能喪失)
4.5
第4章
27(2)
種群的數量變化(據圖曲線分析)
6
12
4
種間關系(互利共生)
1.5
4
群落的空間結構(垂直、水平)
3
4
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研究(取樣)
1.5
第5章
27(3)
生態系統的結構(文字箭頭描述毒素逐級積累途徑)
4
4
2013年(100分)
第1章
27(2)
內環境穩態
2
2
合計:
28分,
占28%
第2章
27(1)
體溫調節
8
14
27(2)
體液免疫、細胞免疫的過程(用文字、箭頭描述)
6
第3章
4
生長素的產生、運輸和生理作用
6
6
第5章
5
食物網
6
6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必修3中的某些知識點在各地理綜卷和廣東高考卷中出現的頻率都比較高,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是必修3中常考的知識點:
章節
常考知識點
出現過的試卷
第1章
內環境穩態的調節
2012、2013寧夏;
2011、2012山東;
2011年廣東卷24
第2章
興奮在神經纖維、神經元、反射弧上的傳導
2012寧夏;
2011-2013山東;
2011年廣東卷4;
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5,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4、30
簡述下丘腦與垂體、內分泌腺在功能上的關系,并闡明反饋調節機制
2011年廣東卷24
激素調節的實例分析(水平衡調節、血糖平衡調節、體溫調節)
2011-2013寧夏;
2011-2013山東;
2011年廣東卷24、2012年廣東卷27(1)、2013年廣東卷27;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3
概述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以及兩者的關系
2011、2013寧夏;
2011、2013山東;
2011年廣東卷28(1)、2012年廣東卷5、2013年廣東卷27
免疫學的應用
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4
第3章
植物激素的作用
2011-2013山東
生長素的合成與運輸
2012寧夏;
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5
探究生長素類似物對插枝生根作用的實驗
2013年廣東卷4
第4章
種群的概念及數量特征、調查方法
2011-2013寧夏;
2011-2013山東;
2011年廣東卷28;
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6、32(1),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5
種群的數量變化
2011年廣東卷28(2),2012年廣東卷27(2);
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31(3)(4)
群落的概念及空間結構
2011-2013寧夏;
2011山東;
2011年廣東卷28(3),2012年廣東卷4;
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31(1)、40(2)、2012年全國新課標卷21(2)、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5、31(3)
種間關系
2011寧夏;
2012山東
群落的演替
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32(1)
第5章
分析食物鏈、食物網中各生物的所屬的成分以及所處營養級
2011寧夏;
2013山東;
2011年廣東卷28(1),2013年廣東卷5;
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31(2)、40(2),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5
分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基本規律及其應用
2011、2013寧夏;
2011、2012山東;
2011年廣東卷24,2012年廣東卷27(3);
2011年全國新課標卷40(2)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
2011山東;
2011年廣東卷28(4);
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32(3)
第6章
生態環境的保護
2013山東;
2011年廣東卷28(4)
二、必修3主干知識和教學策略(閆貴虹、金建紅)
1.由于必修三講述了很多關于調節的問題,這些也是考試的重點,因此建議在教學中采用畫或填過程圖的方式幫助學生系統的掌握這些調節過程。如:
實例1、血糖平衡的調節
實例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實例3、體溫調節
實例4、水平衡的調節
實例5、體液免疫
實例6、細胞免疫
2、老師可組織學生總結必修三的線索,充分利用課本中的插圖構建網絡概念圖
例:必修3的一條線索是:生命系統的各個結構層次(個體—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生物圈)穩態的維持
一些重要網絡概念圖(第4-6章),可以是教師和學生一起歸納的,也可以是課本原圖,如果課本原圖可以利用,最好利用課本原圖。以下都是一些比較重要的需要學生理解記住的概念圖。
實例1: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
實例2:生物群落
實例3:生態系統
實例4: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示意圖
能量流經第二營養級示意圖
實例5: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3.要重視對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培養,具體目標是使學生能恰當應用每一個生物學名詞、名稱、術語、規律、原理等。
必修三內容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物學名詞、名稱、術語等特別多。例如關于調節就有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體液調節里面又有激素調節,免疫調節里面又有體液免疫、細胞免疫。免疫細胞里面又有吞噬細胞、淋巴細胞,淋巴細胞里面又有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效應B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B細胞、記憶T細胞等。激素的分級調節里面促甲狀腺激素釋放激素、促甲狀腺激素、甲狀腺激素等都是常考又常出錯的知識點。老師們在復習時可采用歸納列表,畫概念圖等形式,讓學生參與,讓每一個學生都能真正辨別清楚這些名稱、概念、術語的涵義。只有這樣學生才能準確應用,在考試時不出錯。
4、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與復習可以用“概念關鍵詞”的方法。抓住概念的關鍵詞進行辯析,并配合一些練習。
舉例如下:
(1)反射:人和動物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體內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規律性的應答反應。植物的向性運動:指植物體受到單一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運動。如向光性、向地性。
反射的關鍵詞“人和動物”、“神經系統”指明了植物是沒有反射的,還沒有形成神經系統的低等動物也是沒有反射的。植物可以有向性運動,而低等動物可以有應激性。對比學習這些概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各種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名稱是不同的。
例.下列現象屬于反射的是(多選)
A.貓爪遇到針刺躲避 B.草履蟲遇到針刺躲避
C.向日葵的花盤向著太陽轉動 D.人學習說話
答案選AD。
(2)神經元,又稱神經細胞,是構成神經系統結構和功能的基本單位。
人教版教材中沒有神經元的定義,但是教師一定要給學生說清楚,因為很多學生學完了神經調節后仍不知道一個神經元就是一個神經細胞。教材中把神經元分為細胞體、樹突和軸突,這是按照功能來分的。既然神經元是一個細胞,那在結構上就有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細胞體就是細胞含核的部分。
例.突觸間隙中的液體屬于
A.血漿 B.組織液 C.淋巴 D.細胞內液
答案選B。解析:突觸間隙就是兩個神經元之間的部位,其中的液體即是兩個細胞之間的液體,神經細胞屬于神經組織,所以突觸間隙中的液體屬于神經組織液。
(3)植物激素: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有機物。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
吲哚丁酸(IBA)是一種可以促進植物生長發育的化學物質,但它到底是植物激素還是植物生長調節劑呢,這要看它的來源,如果它是植物自己產生的就是植物激素,如果是人工合成再噴施給植物的就是植物生長調節劑。所以把握好植物激素的關鍵詞“植物體內產生”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關鍵詞“人工合成”是判斷的依據。植物激素有五大類: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脫落酸。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五大類:生長素類似物(如NAA、2,4-D)、細胞分裂素類似物、赤霉素類似物、乙烯類似物(如乙烯利)和脫落酸類似物。
(4)環境容納量: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一定空間中所能維持的種群最大數量,又稱K值。
環境容納量中有一個前提條件“在環境條件不受破壞的情況下”,這也是很關鍵的,說明了環境容納量不是固定不變的,它會隨著環境條件的變化而變化,當環境條件變惡劣時,K值會降低,當環境條件改善時,K值又會升高。
例.(人教版必修3思考與討論題)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應當采取什么措施?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能得到什么啟發嗎?注意,家鼠的繁殖力很強,種群數量每天可增加1.47%。
答案:對家鼠等有害動物的控制,可以采取器械捕殺、藥物捕殺等措施。從環境容納量的角度思考,可以采取措施降低有害動物種群的環境容納量,如將食物儲存在安全處,斷絕或減少它們的食物來源;室內采取硬化地面等措施,減少它們挖造巢穴的場所;養殖或釋放它們的天敵,等等。
(5)物種:能夠在自然狀態下相互交配并且產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種群: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
物種是比種群大的一個概念,種群的關鍵詞“同種生物”即是指同一物種的生物,只不過限定了必須是生活在“一定區域”,而物種是沒有限定區域的。物種間存在的是生殖隔離,而同一物種的不同種群間存在的是地理隔離。很多學生不知道物種的范圍怎么劃分,如不知道大草履蟲和小草履蟲是不同的物種,不知道猴子也分很多物種(如金絲猴、獼猴等),不知道東北虎和華南虎是同一物種的兩個亞種,它們之間沒有生殖隔離,只有地理隔離。像這些知識教師在講解物種這個概念時都要和學生說清楚。
例.(人教版必修2課后練習)下列生物群體中屬于種群的是
A.一個湖泊中的全部魚 B.一個森林中的全部蛇
C.臥龍自然保護區中的全部大熊貓 D.一間屋中的全部蟑螂
答案選C。
(6)能量流動:指生態系統中能量的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的過程。
能量流動的關鍵詞就是“輸入”、“傳遞”、“轉化”和“散失”,這也是它的過程。在學習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時緊緊扣住這四個關鍵詞,能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分析一個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圖解(見圖4),必須先從“輸入”入手,即從生產者固定太陽能開始。然后是沿著食物鏈傳遞,所以必須要畫出食物鏈,還有一部分會流入分解者。轉化有兩個環節,一個是在輸入的過程中有光能轉化成化學能,二是在傳遞過程中由于各個營養級的呼吸作用而使部分化學能轉化成熱能。散失主要就是指呼吸作用散失的能量。這樣一分析,學生再分析能量流動就不會漏掉任何一個環節了。

(7)物質循環:組成生物體的C、H、O、N、P、S等基本元素,不斷的進行著從無機環境到生物群落,又從生物群落到無機環境的循環過程。
物質循環的關鍵詞有“元素”、“無機環境”、“生物群落”。“元素”指明了研究對象,“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指明了循環范圍。這里要注意的一是元素還是要以化合物為依托的,二是在生物群落內部元素是不能循環的,而是沿著食物鏈流動的。這兩點是要和學生講清楚的。
(8)生態系統的穩定性:生態系統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復自身結構和功能相對穩定的能力。
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中“保持或恢復”這個關鍵詞就隱含了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了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
(9)生物多樣性:生物圈內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共同構成了生物多樣性。
生物多樣性的概念中“所有的植物、動物和微生物”是指物種多樣性“它們所擁有的全部基因”是指基因多樣性,“各種各樣的生態系統”是指生態系統多樣性。
三、必修3跨章節、跨模塊的教學命題策略(張培君、鄭曙爍)
1、必修3章節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內環境與穩態”和“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有著密切關系,內環境的穩態依靠三大調節來維持,“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同屬生態范疇。
2.必修3與必修1、必修2、選修等模塊有著密切聯系,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必修2“基因的表達”、“共同進化”,選修“培養基配制”、“果酒果醋制作”、“早期胚胎培養”、“植物組織培養”等都與必修3的相應章節有著聯系。
(一)、選擇題部分跨章節、跨模塊的命題特點
1. 必修3模塊內的跨章節的綜合命題
(1)根據一段材料創設情景,選擇項中涵蓋不同章節的知識點。
例1:
(2013 新課標I卷)5.某農場面積約 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實驗小組用標志重捕法調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了 100 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了 280 只,發現其中有 2 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
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 100 只/ hm2
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該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
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中,第三營養級含能量最少
【答案】C
【分析】題目通過創設農場情景,在選擇項中涵蓋種群密度、能量流動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種群密度的計算能力、能量流動特點的理解。
例2:
(2013 四川卷)6.稻田生態系統是四川盆地重要的農田生態系統,卷葉螟和褐飛虱是稻田中兩種主要害蟲,擬水狼蛛是這兩種害蟲的天敵。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害蟲與擬水狼蛛間的信息傳遞,有利于維持生態系統的穩定
B.防治稻田害蟲,可提高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能量傳遞效率
C.精耕稻田與棄耕稻田的生物群落,演替的方向與速度有差異
D.用性外激素專一誘捕卷葉螟,短期內褐飛虱的種群密度會下降
【答案】B
【分析】本題通過創設農田生態系統的情景,綜合考查了信息傳遞的功能、能量流動的意義、人類活動對群落演替的影響以及種群密度的變化等跨章節的內容
例3:
(2013 福建卷)3.在兩塊條件相同的退化林地上進行森林人工恢復和自然恢復的研究,20 年后兩塊林地的生物多樣性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其中人工種植的馬尾松人工恢復林植物種數為 137 種,無人工種植的自然恢復林植物種數為 226 種。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可采用樣方法調查林地上植物的種群密度
B.森林恢復提高了生產者固定的太陽能總量
C.人工恢復林比自然恢復林的植物豐富度低
D.自然恢復林的形成屬于初生演替
【答案】D
【分析】創設退化林地的情景,考查了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流經生物群落的總能量、物種豐富度、群落演替等跨章節的內容。
(2)以課本的某一知識點為題干,選擇項中涉及某一不同章節的知識點。
例1:
(2012年 廣東卷)5.有關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機體主要依賴免疫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
B 病原微生物侵襲,可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
C 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只有T 細胞產生記憶細胞
D 如果神經中樞受損,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完全喪失
【答案】B
【分析】以免疫調節為題干,在選擇項中涉及到內環境穩態的知識點。
例2:
(2013 北京卷)3.有關生物體對刺激做出反應的表述,錯誤的是
A.病毒感染→人體 T 細胞分泌特異性抗體→清除病毒
B.外界溫度降低→哺乳動物體溫調節中樞興奮→體溫穩定
C.攝入高糖食品→人體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水平回落
D.單側光照→植物體生長素重新分布→向光彎曲
【答案】A
【分析】以生物體的調節為題干,在選擇項中涉及到免疫調節、體溫調節、血糖調節、單側光照射下生長素的分布等知識點。
2. 跨模塊間的綜合命題
(1)選擇題題干與三個選項都圍繞同一個模塊展開,但其中一個選項橫跨另一個模塊,考查了學生橫向思維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應變能力。
【例1】(2013廣東高考)1.有關糖的敘述,正確的是
A.葡萄糖在線粒體中合成???????????B.葡萄糖遇碘變為藍色
C.纖維素由葡萄糖組成??????????? D.胰島素促進糖原分解
【答案】C
【考點定位】本題以糖作為考題出發點,綜合考查糖的物質組成,特點,以及代謝。本題題干以及前三個選項都是必修一模塊的,D選項跨模塊考查必修三糖的代謝調節的內容。
【例2】(2013新課標卷II)4.關于免疫細胞的敘述,錯誤的是
A.淋巴細胞包括B細胞、T細胞和吞噬細胞
B.血液和淋巴液中都含有T細胞和B細胞
C.吞噬細胞和B細胞都屬于免疫細胞
D.漿細胞通過胞吐作用分泌抗體
【答案】:A
【考點定位】本題以免疫細胞作為考題出發點,本題題干以及前三個選項都是必修三模塊的,D選項跨模塊考查必修一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的內容。
(2)有的選擇題題干文字簡潔,但四個選項中通常有不同模塊不同章節的內容,考查學生多角度綜合思維能力。
【例1】(2013江蘇卷)19.下列關于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細胞條件下也能發揮作用
B.激素和抗體都具有特異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細胞
C.血液中未參與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都是記憶細胞
D.神經細胞上神經沖動的傳導都以局部電流為前導
【答案】D
【考點定位】此題利用生命活動的調節作為考點,四個選項分別考查了必修一酶,必修三激素,免疫以及神經調節的內容,綜合性比較大,
【例2】(2013全國卷大綱版)3.關于HIV的敘述,正確的是
A.HIV在活細胞外能大量增殖
B.HIV僅含有核糖體這一種細胞器
C.HIV主要攻擊B細胞,使人體無法產生抗體
D.艾滋病患者的血液中可以檢出HIV這種病毒
【答案】D
【考點定位】本題綜合了病毒、細胞器和免疫調節相關知識,考查學生的知識綜合運用能力。難度適中。
【例3】(2013福建卷)1.人肝細胞合成的糖原儲存在細胞內,合成的脂肪不儲存在細胞內,而是以VLDL(脂肪與蛋白質復合物)形式分泌出細胞外。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VLDL 的合成與核糖體無關
B.VLDL 以自由擴散方式分泌出細胞外
C.肝細胞內糖原的合成與分解可影響血糖含量
D.胰高血糖素可促進肝細胞內糖原的合成
【答案】C
【考點定位】本題以肝細胞為核心考察了脂蛋白、肝糖原的合成分解及運輸方式,以及胰高血糖素的作用,旨在考察學生對化合物、物質運輸方式、內環境穩態知識的識記和理解能力。
(3)有的選擇題題干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圖中隱含跨模塊的知識。
【例1】(2013山東卷)3、吞噬細胞對細菌抗原的吞噬、加工處理和呈遞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吞噬細胞特異性地吞噬細菌抗原
B.溶酶體參與抗原的加工處理過程
C.加工處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遞給B淋巴細胞
D.抗原加工處理和呈遞過程只存在于體液免疫
【答案】B
【考點定位】本題以免疫作為考題出發點,本題題干的圖中包含了必修三免疫的相關內容和必修一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酶的相關內容。
(4) 將不同模塊中的相關的實驗內容或學說、實驗方法等綜合起來考查,一般每個選擇項中只考一個知識點。
例1:
(2013 江蘇卷)2.下列關于生命科學研究方法與發展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學說從一個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B.標志重捕法解決了活動性不強的動物取樣方法上的難題
C.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直接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D.按孟德爾方法做雜交實驗得到的不同結果證明孟德爾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A
【分析】本題把必修一的細胞學說、必修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孟德爾的雜交實驗、必修三的標記重捕法綜合在選擇項中進行考查。
(二)、非選擇題部分跨章節、跨模塊的命題特點
必修3由“內環境與穩態”、“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的激素調節”、“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六部組成,在非選擇題中,常會將必修三中的知識點作為中心或背景材料來聯系其他相關知識,可以是必修3模塊內跨章節的相關知識大融匯,也可以是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形成一道大綜合題目。
1.必修3模塊內跨章節的相關知識整合
必修3的“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這三個內容都屬于生態方面的內容,可以進行跨章節的整合。“內環境與穩態”的需要通過“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去維持,這兩部分也可以進行跨章節的整合。也可以通過創設情境,把“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與“種群和群落”等進行聯系。
例如:以“食物網”為出發點,聯系種間關系、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等知識。以“維持內環境穩態”為中心,聯系三大調節機制。
2.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
(1)必修3的 “內環境與穩態”是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的拓展和應用。必修3穩態與調節中抗體、激素、神經遞質的分泌離不開必修1的、“細胞器的結構與功能”;“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中的漿細胞、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等的增殖和分化是必修1“細胞的增殖和分化”內容的延伸與應用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中的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與物質循壞離不開必修1的“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細胞的結構與功能”、“細胞呼吸和光合作用”,
例如:抗體、胰島素等的合成與分泌與必修1的“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中分泌蛋白的合成與分泌緊密相連,與“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的胞吐和細胞膜的結構特點聯系。
(2)必修3的“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可以和必修2“基因的表達”進行聯系;“生態環境的保護”是必修2“共同進化與生物多樣性的形成”的延伸。
例如:以“抗體”或“物質循環”為背景材料,聯系轉錄和翻譯等知識。
(3)必修3“植物的激素調節” 跟選修1和選修3植物組織培養中有關誘導培養基、分化培養基和生根培養基的配制中,激素的種類和濃度配比有直接聯系;必修3“內環境與穩態”、“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與選修3早期胚胎的培養、胚胎分割移植技術有聯系;必修3“種群和群落”與選修1中果酒果醋等制作有關。
例如:必修3的種間關系、內環境的理化性質和穩態有助于動物細胞培養所需要的無菌無毒、營養條件、溫度和pH、氣體環境的理解。
1.必修3模塊內跨章節的相關知識整合
(1)、以下丘腦體溫調節作為題干,題目層層遞進,涉及內環境的穩態與免疫調節過程的構建
【例】【2013年廣東高考】27.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冷敏神經元和熱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因體體溫變化而相應改變如圖10,正常情況下C、W曲線交于點S,此點對應的溫度為正常溫度。
(1)由圖可知,當體溫低于正常值時,冷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熱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此時人體感覺到冷,隨即通過??????????調節,增加??????????、減少??????????,使體溫回升至正常.
(2)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點S右移,出現發熱。如體溫持續偏高會導致內環境穩態??????????,需要采取降溫措施。
(3)人體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統隨即啟動,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細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此免疫過程.
【答案】(1)高于 神經體液 產熱 散熱 (2)失調
(3)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過程:T細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接觸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裂解→釋放被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楚過程:病毒→吞噬細胞處理→刺激T細胞→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B細胞→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分泌和病毒特異性結合的抗體→抗體和病毒特異性結合→被吞噬細胞吞噬處理。
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過程
清除血液中的病毒:
【考點定位】本題綜合考查了內環境穩態,神經,體液,免疫調節等相關知識點及其內在聯系和運用,綜合屬于中等難度。
(2)以“群落的演替”作為命題點,考查范圍涉及種群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點
【例1】(2013新課標卷Ⅰ)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綠闊葉林等因過度砍伐而遭到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下表為恢復過程一次更替的群落類型及其植物組成。
演替階段
群落類型
植物種類數/株
草本植物
灌木
喬木
1
草叢
34
0
0
2
針葉林
52
12
1
3
針、闊葉混交林
67
24
17
4
常綠闊葉林
106
31
16
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常綠闊葉林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類型為 演替。常綠闊葉林遭到破壞后又得以恢復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種子或者繁殖體可得到保留外,還可能是原有的
條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構成的生態系統中,恢復力穩定性最強的是 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最強的是 生態系統。
(3)與草叢相比,針葉林的動物分層現象較為 (填“簡單”或“復雜”),原因是 。
【答案】(1)次生 土壤條件 (2)草叢 常綠闊葉林
(3)復雜 植物的種類數多并且有較為復雜的分層現象,能為動物提供復雜的棲息場所和食物來源。
【考點定位】本題通過考查生態系統的空間結構、恢復力穩定性和演替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對初生演替和次生演替、恢復力穩定性等概念的理解能力;考查對動物分層的原因的理解和實際問題的分析能力
(3)以某一個生態系統的分析作為出發點,考查生態系統,種群與群落的相關內容
【例1】(2013新課標卷II)31.(10分)回答與草原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1)草原上鼠的天敵從鼠獲得的能量最終來自于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種鼠的種群密度除了受遷入率和遷出率的影響外,還受該鼠種群的____、________、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因素的影響。
(3)用樣方法調查某種子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時,為避免調查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要做到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
【答案】:(1)生產者 (2)出生率 死亡率 (3)隨機取樣 (4)垂直結構 水平結構
【考點定位】本題借草原生態系統綜合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種群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群落的空間結構。
【例2】(2013海南卷)29.(9分)
隨著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類型依次為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灌叢和草甸等。該地分布著多種動物。
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該地某雙子植物的種群密度可采用 法,調查野兔的種群密度可采用 法。
(2)該地草甸、灌叢、真闊葉混交林的豐富度不同,豐富度是指 。
(3)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遭到嚴重破壞時,往往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原因是其 穩定性較低。
(4)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顯的 結構,這種結構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資源的能力。
【答案】(1)樣方 標志重捕(每空1分,共2分)(2)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3分) (3)恢復力(2分)(4)垂直(2分)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豐富度的概念、生態系統的穩定性以及群落的空間結構等知識,難度較小。
(4)結合生產實踐與經濟效益,綜合考查生態系統食物網和能量流動,群落的種間關系與群落結構。
【例1】(2013安徽卷)30.(20分)
Ⅱ.(12分)合理密養、立體養殖是提高池塘養殖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
某池塘中有水草、綠藻、草魚、鳙魚(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和鱖魚(肉食性),以及水溞、輪蟲等浮游動物。請按主要捕食關系,繪出該池塘生態系統的食物網。
(2)輪蟲和水溞的種間關系是 。
(4)從群落結構的角度分析,立體養殖可以 。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合理密養可以 。
【答案】II (1)
(2)競爭關系
(4) 充分利用棲息空間和食物條件等資源
提高能量利用率,使生產者所固定的能量更多地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食物網的繪制,對群落的結構與能量流動進行分析,應用于生產實踐。
(5)以一個常見生態系統作為出發點來聯系“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跨章節的整合。
例1:
(2013 海南卷)29.(9 分)隨著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類型依次為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灌叢和草甸等。該地分布著多種動物。
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該地某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調查野兔的種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該地草甸、灌叢、針闊葉混交林的豐富度不同,豐富度是指____。
(3)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遭到嚴重破壞時,往往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原因是其____穩定性較低。
(4)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顯的____結構,這種結構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資源的能力
【答案】
(1)樣方 標志重捕
(2)群落中物種數目的多少
(3)恢復力
(4)垂直
例2:
(2013 山東卷)26.(8分)稻田中除水稻外,還有雜草、田螺等生物。
(1)調查稻田中田螺種群密度時可采用樣方法,選取樣方的關鍵是____。根據右
側的取樣調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種群密度為____只/m2。
樣方編號
1
2
3
4
5
6
樣方面積(m2)
1
1
1
1
1
1
田螺數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經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與所需的防治
成本有關,并影響作物的價值。圖中曲線____(填
“I”或“II”)表示將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時的
防治成本。若將有害生物密度分別控制在圖中A、B、C三點,則控制在____點時收益最大。
(3)如在適當時間將鴨引入稻田,鴨能以稻田中的雜革、田螺等有害生物為食,從而可以減少____使用,減輕環境污染。稻田生態系統中的____能將鴨的糞便分解成____以促進水稻
的生長。
【答案】
(1)隨機取樣 16
(2) I B
(3)農藥 分解者(或:細菌、真菌等) 無機物
例3:
(2013 江蘇卷)26.(7分)在江蘇某地進行稻田養魚的實驗研究。6月5日在一定面積的實驗小區插秧后放養300條小鯽魚(雜食性),稻田水深8~10 cm。對照小區不放魚,其他條件相同。所有處理
設置3次重復,實驗持續2個月,期間檢測浮游植物生物量(干重)。請回答下列問題:
(1)每個處理設置3次重復,其主要目的是 .
(2)實驗的第一個月期間,檢測發現實驗組浮游植物生物量顯著高于對照組,原因分析如下:放魚對浮游植物的不利之處是魚的取食作用;有利之處是魚糞便為浮游植物提供營養物質,以及魚會大量捕食 從而減弱其對浮游植物的捕食作用。在此期間,有利因素占據優勢。
(3)實驗的第二個月期間,所有小區的浮游植物生物量均顯著下降,主要原因是此時生長旺盛的水稻與浮游植物之間具有 關系。
(4)放養魚增加了該生態系統中 的復雜性,從而增加了該生態系統中 的速率。
(5)除了上述因素之外,對該實驗研究影響最大的不定因素是 (填序號)。
①鳥 ②土壤質地 ③光照 ④水體肥力 ⑤稻田雜草
【答案】
(1)減少實驗誤差(增加實驗的精確性)
(2)浮游動物
(3)競爭
(4)營養結構(食物網或食物鏈 物質轉化和能量流動
(5)①
(6)以常見生物或具備本地特色的物種或日常生活為情景,來聯系“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跨章節的整合。
例1:
(2012年 廣東卷)27.(16分)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量養殖,能適應咸、淡水環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____________,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將興奮傳給_____________,促使其釋放_____________,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境。
(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其監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見圖9)。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3)富營養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該水庫出現水華現象,浮游動物和魚類均受到影響。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藻毒素從產毒藻逐級積累到FNE體內的途徑。
【答案】
(1)升高?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
(2)J???b???K2
(3)
(7)以人體的三大調節為情景,“維持內環境穩態”為中心,進行“內環境與穩態”是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的整合。
例1:
(2013年 廣東卷)27.(16分)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冷敏神經元和熱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因體體溫變化而相應改變如圖10,正常情況下C、W曲線交于點S,此點對應的溫度為正常溫度。
(1)由圖可知,當體溫低于正常值時,冷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 熱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此時人體感覺到冷,隨即通過 調節,增加 、減少 ,使體溫回升至正常.
(2)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點S右移,出現發熱。如體溫持續偏高會導致內環境穩態 ,需要采取降溫措施。
(3)人體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統隨即啟動,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細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此免疫過程.
【答案】
(1)大于 神經—體液 產熱量 散熱量
(2)失調
(3)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過程;T細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接觸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裂解---釋放被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除過程:病毒→吞噬細胞處理→刺激T細胞→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B細胞→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分泌和病毒特異性結合的抗體→抗體和病毒特異性結合→被吞噬細胞吞噬處理。
2. 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
(1)以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來聯系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等知識,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
例1:
新課標II卷)30.(9 分) 回答下列問題:
(1)清晨靜脈取血測定正常人和胰島 B 細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濃度。空腹時,血糖的來源是 和 。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飲入高濃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時間靜脈取血,測定血糖濃度(整個過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劇烈運動),發現正常人與胰島 B 細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濃度的變化趨勢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
【答案】
(1)肝糖原的分解 非糖物質轉化
(2)胰島素可促進血糖進入細胞和被利用,胰島 B 細胞功能不足者胰島素分泌不足,所以血糖濃度下降較慢
(3)內質網 高爾基體
例2:
(2013 新課標I卷)30.(10 分)胰島素可使骨骼肌細胞和脂肪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載體的數量增加,已知這些細胞膜上的載體轉運葡萄糖的過程不消耗 ATP。回答下列問題:
(1)胰島素從胰島 B 細胞釋放到細胞外的運輸方式是 ,葡萄糖進入骨骼肌細胞內的運輸方式是 。
(2)當血糖濃度上升時,胰島素分泌 ,引起骨骼肌細胞膜上葡萄糖轉運載體的數量增加,其意義是 。
(3)脂肪細胞 (填“是”或“不是”)胰島素作用的靶細胞。
(4)健康人進餐后,血糖濃度有小幅度增加。然后恢復到餐前水平。在此過程中,血液中胰島素濃度的相應變化是 。
【答案】
(1)胞吐 協助擴散
(2)增加 促進葡萄糖進入骨骼肌細胞和被利用,降低血糖濃度
(3)是
(4)先升高后降低
例3:
(2013 山東卷) 25.(10分)大豆種子萌發過程中鮮重的變化曲線如圖。
(1)階段I和III大豆種子的鮮重增加明顯。
階段I中,水進入種子胚細胞的穿(跨)膜運輸方
式為 。階段III中,種子胚細胞內水的主要
存在形式是 。
(2)階段II期間,大豆種子胚細胞合成的 解除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萌發。
階段III中根向地生長的原因是 分布不均,使根的近地側生長受到 。
(3)若測得階段I1種子吸收02與釋放C02的體積比為1:3,則此時種子胚細胞的無氧
呼吸與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為 。
(4)大豆幼苗茌適宜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時,若突然停止C02供應,短時間內葉綠體
中C5和ATP含量的變化分別為 、 。大田種植大豆時,“正其行,通
其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 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以增加產量。
【答案】
(1)自由擴散 自由水
(2)赤霉素(或:GA) 生長素(或:IAA) 抑制
(3)6:1
(4)升高(或增加) 升高(或增加) 增加C02濃度
(2)以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污水處理)或生態瓶(環境容納量)作為背景材料,從生態的角度來聯系必修一、必修二、選修一、選修三等知識,進行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
例1:
(2013年 廣東卷)26.(16 分)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富含有機質和無機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環芳烴(PAHs)等有機污染物含量通常較高,施入土壤會帶來二次污染。生物質炭是由作物廢棄秸稈等炭化而成。將污泥、含 7%生物質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時間后用于盆栽實驗,研究它們對黑麥草生長及 PAHs 遷移的影響,結果見下表。
測定項目
紅壤
紅壤+污泥
紅壤+含 7%生物質污泥
土壤 PAHs 含量(μg/kg)
527
1079
765
黑麥草葉綠素含量(mg/g)
2.0
2.1
2.3
黑麥草每盆干重(g)
1.7
2.3
2.7
黑麥草 PAHs 含量(μg/kg)
401
651
428



(1)生物質炭孔隙結構發達,能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使根系細胞______加強,_____合成增加,從而促進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質炭污泥__________,從而促進黑麥草生長;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麥草的 PAHs 含量__________,但生物質炭的輸入__________,從而降低 PAHs 污染的風險。由此可見,生物質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劑,促進污泥的推廣應用。污泥的應用符合生態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
【答案】
(1)呼吸作用 ATP
(2)黑麥草葉綠素含量增多,光合作用強度增大,積累更多有機物,使黑麥草干重增加 升高 能降低土壤和黑麥草中 PAHs 的增加量 物質循環再生
例2:
(2012·天津卷) 9.(11分)夏初,在某河口多地點采集并測定水樣,結果表明,各采樣點無機氮濃度相近,而無機磷濃度差異較大,按無機磷濃度由低到高的順序,繪制各采樣點對應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動物的密度曲線,結果如下圖。
據圖回答:
(1)磷元素進入浮游植物細胞后,以 分子的形式成為細胞膜支架的成分;在細胞內,磷元素通過參與 反應(寫反應式),保持細胞內ATP含量的相對穩定。
(2)分析發現,P1、P2采樣點浮游植物種類差別非常明顯,從進化角度分析,這是 的結果。
(3)無機磷濃度高于P1的采樣點,浮游動物的密度反而比P1采樣點滴,下列有關其原因的分析,不可能的是 (單選)。
A.可被浮游動物取食的浮游植物種類較少
B.水體溶解氧較高
C.浮游動物的捕食者數量較多
D.水體有害物質濃度較高
(4)請用箭頭補充完成該河口生物群落中氮元素的流向圖。
【答案】
(1)磷脂 ADP+Pi+能量->ATP
(2)自然選擇
(3)B
(4)浮游動物->分解者
分解者->浮游植物 浮游植物->分解者
例3:
(2012山東卷)26.右圖中,曲線Ⅰ、Ⅱ、Ⅲ分別表示某野生動物種群數量超過環境容納量后,其未來種群數量變化三種可能的情況。
(1)圖中曲線_______說明該種群對其棲息地的破壞程度較輕。當曲線Ⅲ趨近零時,對該動物種群已不宜采取_______保護的措施。圖中陰影部分可能引起該種群的_________發生改變,進而導致物種進化。
(2)若圖中物種處于最高營養級,當其數量下降,且其他條件不變時,流向該營養級其他物種的能量會________。處于該營養級物種的種間關系是_________。
(3)若圖中物種為食草動物,當看到青草明顯減少時,部分個體會另覓食地,這體現了生態系統的__________功能。
(4)人類對野生動物棲息地的過度利用也會導致出現圖中的三種情況。16世紀以來,世界人口表現為“J”型增長,因此需控制“J”型增長方程式中______參數,以實現人口和野生動物資源的協調發展。
【答案】
(1)I 就地(或建立自然保護區 ) 基因頻率
(2)增加 (種間)競爭
(3)信息傳遞
(4)λ
(3)以實驗題型,進行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
在高考中,實驗題目所占的比重越來越大,實驗題的跨度較大,綜合性也越來越強,增加了考題的難度和區分度。對于實驗題的綜合命題重點考查學生對的知識理解能力,又考查實驗的探究能力中“能對實驗現象和結果進行解釋、分析和處理”以及“能對一些簡單的實驗與探究方案做出恰當的評價和修訂”兩方面,屬于基礎和能力雙重立意的綜合題。
1、以蛋白質激素作切入點,考查蛋白質與激素調節的綜合,同時利用“激素的作用機制”作為實驗出發點,考查學生對實驗的分析能力。
【例1】(2013四川卷)9.(12分)瘦素是動物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機體脂肪儲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腦的某些細胞接受到瘦素信號后,機體能通過復雜的神經內分泌網絡調節攝食行為。
⑴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 物質;與糖類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
⑵組成瘦素的基本單位是 。在核糖體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須通過 進行加工和運輸才能分泌到細胞外,隨 運送到全身各處。下丘腦中的靶細胞通過 識別瘦素。
⑶現有兩類患肥胖癥的小鼠,A類小鼠肥胖是瘦素受體基因缺陷所致,B類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實驗:
組別
處理措施
正常飼喂一段時間后的實驗結果
1
正常小鼠與A小鼠連體共生
正常小鼠攝食量明顯減少,A小鼠無變化
2
正常小鼠與B小鼠連體共生
正常小鼠無變化,B小鼠攝食量略微減少
3
A小鼠與B小鼠連體共生
A小鼠無變化,B小鼠攝食量明顯減少
(注:連體共生即通過手術使兩只小鼠的血液循環貫通)
①根據實驗結果推測,連體前A小鼠體內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 ,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②為排除手術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可增設一組處理措施為 的對照實驗。
 【答案】 (1)儲能 低
  (2)氨基酸 內質網和高爾基體 血液循環 細胞膜上的瘦素受體蛋白(或糖蛋白或糖被)  (3)①高 瘦素蛋白基因發生突變 ②正常小鼠與正常小鼠連體共生
【考點定位】本題借“動物機體脂肪儲存量大小對攝食行為的調節”創設情境,實際考查《分子與細胞》和《穩態與環境》的相關知識,同時涉及了必修二基因突變的相關內容。
2、利用必修三植物激素作為實驗的立題,綜合考查必修一質壁分離的實驗,酶的相關實驗的分析。
【例1】(2013福建卷)2.為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離體培養的成熟胡楊細胞質壁分離的影響,將細胞分別移至不同的培養液中繼續培養3天,結果如表。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組別
培養液中另添加的成分
結果
NaCl
茉莉酸

+
-
部分細胞質壁分離

+
+
細胞正常,無質壁分離

-
-
細胞正常,無質壁分離
注:“+”表示有添加,添加后NaCl濃度為100mmol·L-1,茉莉酸濃度為10-3mg·L-1;
“-”表示無添加
A.胡楊細胞通過滲透作用吸水和失水
B.質壁分離的胡楊細胞液泡體積變小
C.NaCl 為自變量,茉莉酸為因變量
D.茉莉酸對NaCl 引起的胡楊細胞質壁分離有抑制作用
【答案】C
【考點定位】通過探究茉莉酸(植物生長調節劑)對離體培養的成熟胡楊細胞質壁分離的影響的實驗,考察了學生對滲透作用、質壁分離、自變量因變量的概念的理解,也考察了學生對實驗結果的分析能力。
【例2】已知大麥在萌芽過程中可以產生α—淀粉酶,用GA(赤霉素)溶液處理大麥可使其不用發芽就產生a-淀粉酶。為驗證這一結論,某同學做了如下實驗:
注:實驗結果中“+”越多表示顏色越深。表中液體量的單位均為mL。
回答下列問題:
(1)α—淀粉酶催化_____水解可生成二糖,該二糖是_______
(2)綜合分析試管1和2的實驗結果,可以判斷反應后試管1溶液中的淀粉量比試管2中的_______,這兩只試管中淀粉量不同的原因是________.
(3)綜合分析試管2、3和5的實驗結果,說明在該試驗中GA的作用是_____.
(4)綜合分析試管2、3和4的實驗結果,說明_______.
【答案】(1)淀粉 麥芽糖 (2)少 帶胚的種子保溫后能產生α-淀粉酶,使淀粉水解 (3)誘導種子生成α-淀粉酶 (4)GA濃度高對a-淀粉酶的誘導效果好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察學生的實驗分析能力,主要要求學生對實驗組和對照組的區分能力較強,對于學生來此題有一定的難度。
策略與思路
抓牢關鍵聯系點,重視跨章節、跨模塊之間最核心的聯系。
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網絡,采用相關知識的滾動方式,強化對最核心內容的聯系。
2、找準問題切入點,以切入點為突破口聯系相關知識。
找到切入點,并切入點聯系相關主線,以主線來鏈接相關跨章節、跨模塊的知識,實現知識的整合與拓展。

四、必修3易錯點歸納、剖析(陳冬麗、司薇娓)
必修三1—3章常錯點歸納分析(廣州市協和中學 陳冬麗)
易錯點1:對內環境的組成成分理解不到位,以致做題時無法判斷具體哪些物質、哪些代謝反應是否發生在內環境中。
1、下列能在內環境中發生的反應或存在的物質是 (D)
①葡萄糖分解成CO2、水   ②抗體與抗原反應   ③淋巴因子   ④神經遞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2、下列反應中哪些是發生在內環境中?(①②③⑥⑦)
①酸性或堿性物質與緩沖物質反應
②神經遞質作用于受體
③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
④淀粉水解成麥芽糖,進一步水解成葡萄糖
⑤葡萄糖氧化分解產生乳酸
⑥淋巴因子作用于T淋巴細胞
⑦胰島素或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細胞
3、人體內環境相對穩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體內環境成分發生明顯變化而引起的病癥是(B)
①小腿抽搐 ②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③尿毒癥 ④組織水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策略:識記血漿的化學成分:水,約90%;蛋白質,約7%~9%;無機鹽,約1%;血液運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脂質、氨基酸、維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運送的各種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運送的氣體、激素等,如O2、CO2、胰島素、纖維蛋白原等以此來準確判斷,常見的不是內環境的物質有血紅蛋白、載體、過氧化氫酶、呼吸作用酶等。此外還要識記一些典型的代謝反應的實質,如抗體與抗原的結合、食物的消化、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細胞呼吸等。
實戰演練:(13年廣州二模)下列有關血紅蛋白的說法正確的是( A )
A.人體內缺鐵會影響血紅蛋白的正常合成
B.血漿滲透壓的大小與血紅蛋白含量直接相關
C.血紅蛋白發生變性后,其運輸氧的能力不受影響
D.出現鐮刀型細胞貧血癥的根本原因是血紅蛋白的含量不足
易錯點2:不能全面理解人體內各種物質的運輸、交換的途徑。
5、右圖表示人體內的細胞與外界環境之間進行物質交換的過程。A、B、C、D表示直接與內環境進行物質交換的四種器官,①②是有關生理過程。據圖回答:
(1)內環境與A交換氣體必須通過的結構是______________.
(2)B 內營養物質通過①過程進入內環境,①表示的過程是______________.
(3) ②過程表示______________作用。
(4)D表示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肺泡壁、毛細血管壁 (2)食物的消化和營養物質的吸收 (3)腎小管的重吸收(4)皮膚
策略:充分挖掘教材插圖所包含的信息,幫助學生進行知識整合。
實戰演練:如圖是高等動物體內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示意圖。
(1)圖中虛線內的A表示__________,B表示___________,C表示_______________.
三者共同構成了__________________.
(2)圖中的DE 分別表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從圖中可以看出,維持內環境滲透壓的鈉離子、氯離子,葡萄糖、氨基酸等物質進入內環境需要經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統。
(4)組織細胞產生的代謝廢物如尿素,從內環境排出體外要經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統。而二氧化碳的排出要經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系統。
答案:(1)血漿 組織液 淋巴 內環境 (2)消化系統 泌尿系統 (3)消化系統 循環系統 (4)循環系統 泌尿系統 循環系統 呼吸系統
易錯點3: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與激素調節的關系理不清,對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理解不透徹。
6、在悶熱的房間里開會,有的人容易打“呵欠”,其調節方式是(C)
A.神經調節 B.體液調節
C.神經—體液調節 D.條件反射
策略:加強概念辨析。激素調節屬于體液調節,是體液調節的主要內容。激素調節的特點是:微量高效、通過體液運輸、作用于靶器官靶細胞。與神經調節比較,體液調節的特點是:反應速度緩慢、作用范圍廣泛、作用時間較長、需通過體液運輸。
實戰演練:(2012廣州一模)人被毒蛇咬傷后,產生恐懼感,同時體內甲狀腺激素和腎上腺素的含量也增加,使機體出現上述變化的調節方式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神經調節和體液調節
易錯點4:不能準確把握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及兩者聯系,不能準確理解免疫調節過程中各種免疫細胞的來源和功能特點。
7、下列能夠特異性識別抗原的細胞是(A)
①吞噬細胞 ②T細胞 ③B細胞 ④記憶細胞 ⑤漿細胞 ⑥效應T細胞
A.②③④⑥ B.②③④⑤⑥ C.②③④⑤ D.①②③
8、下列有關淋巴細胞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D)
A.在特異性免疫中發揮免疫作用的各種淋巴細胞的產生都是細胞分化的結果
B.B細胞和T細胞的來源相同,但成熟的場所不同,作用不同
C.具有免疫效應的細胞是漿細胞和效應T細胞。
D.漿細胞和記憶細胞都能直接產生抗體。
策略:通過畫免疫流程圖加強對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過程及兩者相互關系的理解,通過列表比較不同免疫細胞的來源和功能。
細胞名稱
來源
功能
吞噬細胞
造血干細胞
處理、呈遞抗原、吞噬抗原與抗體的結合體 (能識別抗原,不能特異性識別抗原)
B細胞
造血干細胞
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化產生漿細胞和記憶細胞
T細胞
造血干細胞
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化產生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分泌淋巴因子
漿細胞
B細胞或記憶細胞
分泌抗體 (不能識別抗原)
效應T細胞
T細胞或記憶細胞
特異性識別抗原;與靶細胞結合發揮免疫效應
記憶細胞
B細胞或T細胞
特異性識別抗原;分化產生相應的效應細胞
實戰演練:(2013廣東卷)人體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統隨即啟動,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細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此免疫過程。
答案:裂解被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過程:T細胞在接受病毒的刺激后---分化成效應T細胞和記憶細胞---效應T細胞接觸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使病毒入侵的宿主細胞裂解---釋放被入侵的病毒。?
病毒在血液中被清除過程:病毒→吞噬細胞處理→刺激T細胞→T細胞分泌淋巴因子→B細胞增殖分化→漿細胞和記憶細胞→漿細胞分泌與病毒特異性結合的抗體→抗體與病毒特異性結合→被吞噬細胞處理
易錯點5:誤以為二次免疫中,記憶細胞直接產生大量抗體。
9、一般情況下,有抗原免疫機體,血清中抗體濃度會發生相應變化。如果第二次免疫與第一次免疫所用的抗原相同且劑量相等,下列四圖中能正確表示血清中抗體濃度變化的是(A)
策略:向學生強調:產生抗體的是漿細胞。記憶細胞是增殖產生漿細胞,再由漿細胞產生抗體,而不是記憶細胞直接產生抗體。
實戰演練:人類Rh血型有Rh+和Rh-兩種,分別由常染色體上顯性基因R和隱性基因r控制。Rh+的人有Rh抗原,Rh-的人無Rh抗原。若Rh+胎兒的Rh抗原進入Rh-母體內且使母體產生Rh抗體,隨后抗體進入胎兒體內則引起胎兒血液凝集和溶血;若這位Rh-母親又懷一Rh+胎兒,下列對這兩胎兒的相關基因型及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的分析中,正確的是( D ) ①相關基因型與父親的一定相同 ②相關基因型與父親的不一定相同 ③兩胎兒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相同 ④第二胎兒血液凝集和溶血程度比第一胎兒嚴重
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
易錯點6:不能全面理解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兩種激素分泌的調節途徑。
10、右圖表示午餐以后人體血液中血糖和兩種激素濃度的變化,圖中曲線a、b、c分別表示(C)
A.胰高血糖素、胰島素、血糖
B.胰島素、血糖、胰高血糖素
C.血糖、胰島素、胰高血糖素
D.胰高血糖素、血糖、胰島素
11、如圖表示人體內血糖調節的部分圖解,其中a、b表示參與血糖調節的兩種激素。請依圖回答下列問題:
(1)當血糖濃度升高時,通過②過程使a激素分泌增加,a激素是____________,⑦過程表示a激素對肌肉的影響是____________________,⑨表示a激素各組織器官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
(2)b激素是___________,其主要對象是_________________;主要生理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中②過程有兩條調節途徑,分別是_________.
答案: (1)胰島素 促進合成肌糖原 促進葡萄糖進入組織細胞,促進葡萄糖氧化分解。(2)胰高血糖素 肝臟 促進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質轉化為糖類,進入血液使血糖濃度上升。(3)血糖升高,直接刺激胰島B細胞,使胰島素分泌增加;血糖升高,引起下丘腦相關神經興奮,通過有關神經的作用于胰島B細胞,使胰島素分泌增加。
策略:結合書本血糖調節圖解幾個要點:①胰島素的生理作用:促進血糖氧化分解、合成糖原、糖類轉化成非糖物質;抑制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質轉化成糖類。②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促進肝糖原分解及非糖物質轉化為糖類。③兩者的主要靶器官都是肝臟。并歸納:A、胰島素分泌的調節途徑:神經調節、血糖濃度調節、胰高血糖素的調節(促進)B、胰高血糖素分泌的調節途徑:神經調節、血糖濃度調節、胰島素的調節(抑制)。
實戰演練:胰島素分泌最直接的調節因素是(A)
A.血糖含量升高 ?????????B.胰高血糖素的含量增高
C.生長激素的含量增高 ???D.下丘腦通過副交感神經的調節
易錯點7:無法將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準確應用于實踐。
12、(雙選題)下列自然現象能體現出生長素作用兩重性的是(CD)
A、植物的向光性 B、莖的背地性 C、根的向地性 D、頂端優勢
策略:解釋跟生長素有關的幾個典型的現象:
植物向光性:單側光照射影響生長素的分布不均,背光一側多,向光一側少。由于對于植株的莖來說,背光側的這個生長素濃度屬于低濃度,能促進生長,所以背光的一側生長快,向光一側生長慢而引起向光彎曲。只體現了促進生長。
莖的背地性:由于重力作用,生長素在下部(近地側)比上部(遠地側)的分布多。對于植株的莖來說,這個生長素濃度屬于低濃度,能促進生長,因而下面的生長較快,植株的莖就向上彎曲生長。只體現了促進生長。
根的向地性:重力作用使生長素分布不均,其中根的近地側生長素濃度高于遠地側,濃度過高抑制根生長,而遠地側生長素濃度低,促進根的生長,表現出向地性。同時體現了促進和抑制生長,即兩重性。
頂端優勢:頂芽合成的生長素向下運輸,使頂芽處生長素濃度低,促進生長;側芽處生長素濃度高,抑制生長。同時體現了促進和抑制生長,即兩重性。
除草劑:利用雙子葉植物適應濃度較低,而單子葉植物適應濃度較高而制成的,故可在單子葉作物中除去雙子葉雜草。只體現了抑制生長。
實戰演練:下列生產實踐中利用高濃度生長素抑制生長的原理的是(C)
A、棉花摘心提產 B、培養無子番茄 C、除草劑 D、用生長素處理插條
易錯點8:對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認識不足。
13、將休眠狀態的糖槭種子與濕砂混合后放在0~5℃的低溫下1~2個月,可以使種子提前萌發,這種方法叫層積處理。圖示糖槭種子在層積處理過程中各種激素含量隨著處理時間的變化情況,請據圖回答:
(1)對種子萌發起抑制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起促進作用的激素是__________________。
(2)在層積處理過程中,各種激素含量的變化說明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層積處理過程中,各種激素變化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 脫落酸 細胞分裂素和赤霉素 (2)植物的生命活動不只受單一激素的調節,而是多種激素相互協調共同發揮作用 (3)細胞內基因在不同時間和空間條件下選擇性表達的結果。
14、自然生長的植物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多種植物激素有一明顯變化,請回答下列問題:
(1)果實成熟前由小長大,主要是通過      和      過程實現,此時哪些激素的濃度較高?   。這些激素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
(2)在果實成熟時,果實中含量升高的激素有哪些?      。這些激素的作用分別是什么?              。
(3)果實發育中各種激素動態變化說明了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細胞分裂  細胞生長 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的濃度較高  生長素促進細胞生長;細胞分裂素促進細胞分裂;赤霉素促進細胞的伸長。
(2)乙烯和脫落酸  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脫落酸促進果實的衰老和脫落。
(3)在果實發育的過程中各種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或“在果實發育到成熟過程中各種激素協調共同起作用”)
策略:通過學習各種不同植物激素的作用,引導學生進行同類歸納:
表現為協同關系的激素:
促進植物生長: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② 促進果實發育:生長素、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③ 促進果實成熟:乙烯、脫落酸
④ 促進種子萌發:赤霉素、細胞分裂素
表現為拮抗關系的激素:
① 器官脫落:脫落酸促進葉、花、果的脫落,生長素抑制花朵脫落,
② 種子萌發:赤霉素、細胞分裂素促進種子萌發,脫落酸抑制種子萌發。
③ 果實葉片衰老:脫落酸促進葉片衰老,生長素、細胞分裂素抑制葉片衰老。
強調提醒:各種激素不是孤立起作用,而是多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的。
實戰演練:(2013廣州二模)脫落酸是植物體生命活動調節過程的重要激素,在高溫條件下容易降解。研究發現,正常人的體內也存在脫落酸。請回答: (l)發芽的馬鈴薯含有毒素,人們儲存馬鈴薯時常噴施脫落酸,目的是___________。
(2)右圖表示水稻種子成熟過程中生長素、脫落酸和有機物總量的變化情況。請據圖回答: 圖中的曲線是否能反映出生長素抑制脫落酸的合成?_______,
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由圖可知,脫落酸促進水稻種子有機物總量增加最明顯的時期是_________;這些有機物主要由________(器官)合成的。
答案:(1)抑制馬鈴薯發芽;(2)否;在乳熟期生長素濃度增加,脫落酸含量也增加;
必修3 第4—6章易錯點歸納與分析(廣州市第八十六中學 司薇娓)
易錯點9:混淆種群的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
分析:種群的數量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出生率死亡率,遷入率遷出率,年齡組成和性比比例,其中種群密度是最基本的數量特征,其他特征均與之有關,而種群的空間特征描述的是組成種群的個體在其生活空間中的位置狀態或空間布局,一般可概括為三種基本類型:隨機分布、均勻分布和集群分布。
反饋練習:1、(09廣東卷,11)下列敘述中,不屬于種群空間特征描述的是
A.斑馬在草原上成群活動
B.每毫升河水中有9個大腸桿菌
C.稗草在稻田中隨機分布
D.木棉樹在路旁每隔5米種植
解析:答案B 選項B描述的是種群密度,而其他選項分別描述了集群分布,隨機分布和均勻分布三種種群的空間特征。
2、(2012全國卷新課標版)某島嶼上生活著一種動物,其種群數量多年維持相對穩定。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下圖為某年該動物種群在不同月份的年齡結構(每月最后一天統計種群各年齡組成個體數)。關于該種群的敘述,錯誤的是( )
A.該種群10月份的出生率可能為零 B.天敵的遷入可影響該種群的年齡結構 C.該種群的年齡結構隨季節更替而變化 D.大量誘殺雄性個體不會影響該種群的密度
解析:答案D 由圖可知,未成熟個體從2月底到6月逐漸增多,從6月到12月逐漸減少,12月變為0,而該動物個體從出生到性成熟需要6個月,因此該種群出生時間大概為2月底到6月,到12月都成熟,10月份出生率可能為0。大量誘殺雄性個體導致性別比例失調,有可能影響到種群的密度。
易錯點10:不能準確辨別生物的種間關系,尤其是寄生、捕食和競爭關系。
分析:寄生分為體內寄生和體表寄生,而捕食的雙方雖然生活在一起,常常具有活動的獨立性,捕食關系決定了能量流動的方向,是長期自然選擇形成的,不能顛倒。競爭關系的雙方可能同時存在捕食關系,尤其要注意的是,競爭是種間關系,同種生物表現為種內斗爭。在進化中提到的生存斗爭就包括競爭,種內斗爭,生物與環境的斗爭三種情況。種間關系的復雜性也奠定了生態系統的抵抗力穩定性。
競爭是兩種或兩種以上生物為了爭奪資源、空間等生活條件而發生斗爭,并不以直接獲得食物為目的。捕食則是一種生物以另一種生物為食,目的是獲得食物與能量,用以維持自身的生存,以下情況不屬于捕食:a.一種生物以非生物為食,如牛飲水;b.一種生物以同種的幼體為食,如鱸魚以本種的幼魚為食,這屬于種內斗爭。寄生與腐生的區別:寄生是從活的生物體內獲得營養物質;腐生是從死的生物體內獲得營養物質,因此腐生不屬于中間關系。
寄生和共生都是兩種生物生活在一起,主要區別就是看對一樣有利,對另一樣有害(有利)。
反饋練習:1、 (2012北京卷)金合歡蟻生活在金合歡樹上,以金合歡樹的花蜜等為食,同時也保護金合歡樹免受其他植食動物的傷害。如果去除金合歡蟻,則金合歡樹的生長減緩且存活率降低。由此不能得出的推論是
A. 金合歡蟻從金合歡樹獲得能量 B. 金合歡蟻為自己驅逐競爭者
C. 金合歡蟻為金合歡樹驅逐競爭者 D.金合歡蟻和金合歡樹共同(協同)進化
解析:答案C 考察種間關系和共同進化,理解能力。金合歡蟻以金合歡樹的花蜜等為食,從金合歡樹獲得能量,A正確。金合歡蟻也保護金合歡樹免受其他植食動物的傷害,金合歡蟻與其他植食動物是競爭關系,而金合歡樹與其他植食動物則是捕食關系,所以B正確,C錯誤。從題干可知金合歡蟻和金合歡樹是互利共生的關系,兩者共同進化。
2、 (2012·海南卷,18)瘧原蟲在人體內只能進行無性生殖,在按蚊體內才進行有性生殖。人被感染瘧原蟲的按蚊叮咬后可患瘧疾。在水中,按蚊幼蟲(孑孓)以藻類和細菌為食,同時又被魚類捕食。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  )
A.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
B.瘧原蟲與按蚊是共生關系
C.藻類屬于生產者,孑孓和魚類屬于消費者
D.魚類與藻類既存在捕食關系,也存在競爭關系
解析 答案 B瘧原蟲與人是寄生關系,與按蚊之間也是寄生關系。藻類能進行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孑孓和魚類是以其他生物為食的異養生物,在生態系統中屬于消費者。魚類以藻類為食,二者之間存在捕食關系。魚類與藻類生活在同一空間,會因爭奪生存空間、氧氣等有限的生存條件而產生競爭。
3.(2013廣東卷)圖2所示某湖泊的食物網,其中魚a、魚b為兩種小型土著魚,若引入一種以中小型魚類為食的鱸魚,將出現的情況是
A.鱸魚的產量不能彌補土著魚的減少量
B.土著魚在與鱸魚的競爭中處于劣勢
C.浮游動物總量銳減后再急升
D.浮游植物總量急升后再銳減
解析:答案A 猶豫鱸魚以魚a、魚b為食,鱸魚產量增加,但魚a、魚b為兩種土著魚減少,根據能量傳遞逐級遞減,鱸魚的產量不能彌補土著魚的減少量,故A正確;土著魚在與鱸魚是捕食關系,不是競爭,故B錯誤;根據營養關系,浮游動物總量應該是先增加,而后減少,故C錯誤;根據營養關系,浮游植物總量應該先減少后增加,故D錯誤。
易錯點11: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曲線圖,尤其是對2/K和K值的解讀。
分析:J型和S型曲線圖是本模塊的核心內容,通常會進行章節整合。
(1)種群增長的兩種曲線比較
陰影部分代表環境阻力,也可表示達爾文自然選擇學說中被淘汰的部分。(通俗理解為S型曲線比J型曲線減少的部分)
(2)K值變動的示意圖
(1)同一種生物K值不是固定不變的,會受到環境的影響,當環境不遭受破壞的情況下,K值會在平均值附近上下波動。當種群偏離平均值的時候,會通過負反饋機制使種群數量回到一定范圍內。
(2)環境遭受破壞后K值會下降;環境得到改善后K值會上升。
(3)K值的不同表示方法
圖中A、B、C、D時間所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值,A′、C′、D′時間所對應的種群數量為K/2值。
(4)對種群增長率、增長速率和“λ”的理解
①種群增長率是指種群中增加的個體數占原來個體數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比表示。
②增長速率是指某一段時間內增加的個體數與時間的比值。在坐標圖上可以用某時間段對應曲線的斜率表示,斜率大則增長速率快。
③在“J”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基本不變,增長速率逐漸增大;在“S”型曲線中,種群增長率逐漸減小,增長速率先增大后減小。
④Nt =N0λt λ代表種群數量增長倍數,即當年的種群數量占上一年的比例,不是增長率。λ>1時,種群密度增大;λ=1時,種群密度保持穩定;λ<1時,種群密度減小。
項目
“J”型曲線
“S”型曲線
曲線模型
形成條件
資源無限的理想條件
資源有限的自然條件
有無K值
無K值,持續增加
有K值,可在K值
附近上下波動
增長率
不變
越來越小
種群增長
速率曲線
反饋練習:1.下面三種曲線是同一生物在同樣條件下的培養結果。以下分析錯誤的是
A.圖1、2、3都可以表示該種群在有限環境條件下的增長規律
B.圖1中a點和圖3中e點的增長速率與圖2中的c點對應
C.圖1中b點和圖3中f點的增長速率與圖2中的d點對應
D.圖1、2、3中的b、c、f點都可以表示種群達到了環境容納量
解析:答案D本題涉及種群數量增長的三條曲線,首先要對三個曲線圖中縱橫坐標的含義進行對比:圖1和圖2的橫坐標都表示時間,但圖1的縱坐標表示種群個體數,圖2的縱坐標表示種群增長速率;圖3的橫坐標表示種群密度,縱坐標表示出生率或死亡率。通過分析曲線可知,三個曲線圖中的種群個體數量最終都達到一個最大值,所以它們都屬于“S”型增長,環境條件是有限的,A正確。圖1中,曲線斜率最大的點(a點)增長速率最大,圖3中出生率和死亡率差值最大的點(e點)增長速率最大,這兩個點對應圖2中的c點,B正確。圖1中的b點增長速率為0,圖3中的f點出生率=死亡率,增長速率也為0,這兩個點均對應圖2中的d點,C正確。圖1、2、3中表示種群達到了環境容納量的點分別是b、d、f點,D錯誤。
2. (2012新課標卷)(8分)某草原上生活著鹿、兔、狼和狐等生物,雄鹿有角,雌鹿無角,通常情況下這種鹿的雌雄個體分群活動(生殖季節除外),有人提出“鹿角效應”假說解釋這種同性聚群現象,即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回答下列問題:
(1)該草原上的雌鹿群和雄鹿群屬于 (填“不同”或“同一”)種群。
(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共同形成一個 (填“種群”、“群落”或“生態系統”)。
(3)為探究“鹿角效應”假說是否成立,某同學用狗(能將拋入流水池中的漂浮物叼回來)、項圈和棍棒做了如下3組實驗:甲組同時向流水池中拋出2個相同的項圈,乙組同時拋出2個相同的棍棒,丙組則同時拋出1個項圈和1個棍棒。記錄每次拋出后狗叼回第一個漂浮物的時間。若丙組平均時間 (填“大于”、“等于”或“小于”)其他兩組,則實驗結果支持該假說。測試時間要求甲、乙、丙三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 (填“相同”或“不同”)。本實驗中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草原上的 。
解析:答案(1)同一 (2)群落 (3)小于 相同 雌鹿或雄鹿
該題基于生態學部分的基礎知識,考查學生對種群、群落基本概念的理解,又引入了模擬實驗,對實驗分析能力和知識的理解層次有更深的要求,有一定的難度。以“鹿角效應”為探究點,考查學生的分析探究能力。(1)生活在一定區域的同種生物的全部個體叫做種群,因此一片草原上的雌雄鹿算是同一種群。(2)草、鹿、兔、狼、狐和土壤中的微生物,是同一時間內聚集在一定區域中各種生物種群的集合,構成群落。(3)假說內容為:“一群形態相同的食草動物能迷惑捕食者,降低被捕食的風險”;反之,一群有兩種形態的食草動物更容易被捕食。對應到模擬實驗為:甲組:2個相同的項圈(獵物相同)---符合假說,獵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難叼回;乙組:2個相同的棍棒(獵物相同)----符合假說,獵物不容易被捕食,狗更難叼回丙組:1個項圈和1個棍棒(獵物不相同)---不符合假說,獵物容易被捕食,狗很快叼回故從因變量時間來看,丙組平均時間<甲組=乙組實驗,要遵循單一變量原則,無關變量要控制(相同),故甲、乙、丙三組拋出項圈或棍棒的距離應當“相同”。項圈或棍棒相當于草原上的雌鹿或雄鹿,填食草動物也可以。
3.(2011廣東卷28)(16分)人們使用含三丁基錫、三苯基錫等有機錫化合物的油漆涂于船只、海洋建筑物等的表面,有效防止了海洋生物附著生長,但近年來的研究發現油漆中的有機錫可釋放入海,對多種生物造成毒害。有關該污染物的部分研究如下,請回答:
(1)較低濃度的有機錫即能抑制軟體動物雌性個體的雌性激素合成,這些雌性個體的繁殖功能有何變化? 。小鼠在食用含較高劑量三丁基錫的食物后胸腺萎縮,請推測其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功能各有何變化? 。該污染物通過 的富集可能對魚類、鳥類甚至人類造成危害。
(2)有機錫污染導致某海域一種魚的種群年齡組成發生改變(如圖12),請預測該種群數量的變化趨勢。
(3)某海域受有機錫污染后,部分海藻以及多種軟體動物的生物量顯著下降,個別物種消亡,而沙蠶等多毛綱動物變為優勢類群。這是在 水平上研究的結果。
(4)以上資料表明,如果有機錫長期污染將會導致 下降,從而降低生態系統的 。若想探究海洋底泥中是否存在分解三丁基錫的細菌,以便用于今后的生態修復,篩選目標菌株的培養基成分為:蛋白胨、 、NaCl、H2O和瓊脂。
解析:本題屬于容易題,雖然有章節和模塊的跨越,但從小題分析來看,每個小題依然屬于章節內的知識點,包括種群的年齡組成和群落水平研究的問題。
答案(1)繁殖功能受損害;細胞免疫和體液免疫均受損害,前者受損害程度更為嚴重;
食物鏈。(2)種群數量逐漸下降。(3)群落。
(4)生物多樣性(物種豐富度);穩定性(自我調節能力);三丁基錫。
4.(2012廣東卷27)(16分)
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量養殖,能適應咸、淡水環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____________,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將興奮傳給_____________,促使其釋放_____________,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境。
(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其監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見圖9)。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接近__________。
(3)富營養化導致藻類大量繁殖,該水庫出現水華現象,浮游動物和魚類均受到影響。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藻毒素從產毒藻逐級積累到FNE體內的途徑。
【答案】(1)升高?下丘腦? 抗利尿激素(2)J???b???K2
(3)
【解析】
(1)根據題意,外界咸水的濃度高于羅非魚體液的濃度,造成失水,隨著體液中水分的流失,所以細胞外液滲透壓升高,而下丘腦存在滲透壓感受器,在接受到刺激后,會釋放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作用于腎小管和集合管,促進該處對水分的重吸收,使尿量減少,以此來維持體內水分的平衡。
(2)根據圖示羅非魚在種群數量在開始數量呈“J”增長,從b點后開始環境阻力加大,所以,最可能是在b點放入大型肉食性魚,并且一段時間后在K2附近波動。
(3)分析根據題意可以獲得捕食關系:,藻毒素沿著食物鏈逐級富集。
易錯點12:混淆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統計方法
分析: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有:逐個計數(分布范圍較小,個體較大)和估算法。估算法又分為樣方法(植物和活動能力弱的動物:昆蟲卵,蚜蟲,跳蝻等)和標志重捕法(活動能力強,活動范圍廣),其中樣方法要計數樣方內的個體,和相鄰兩條邊極其夾角上的個體。標志重捕法要求統計時種群沒有遷入遷出,標志物不容易脫落且不會對生物生存造成影響。統計酵母菌的數量變化時,要注意取樣前搖勻。該實驗的調查方法為抽樣檢測法(樣方法),計數方法為血球計數板計數法。(關于細菌的計數可以采用稀釋涂布平板法)
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的調查方法叫:取樣器取樣法,豐富度的統計方法叫:記名計算法和目測估計法。由此可見,調查方法和計數方法是不同的,答題時學生經常會混淆。
反饋練習:1、(2012·廣東卷,4)有關土壤動物研究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土壤動物群落不存在分層現象
B.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是互利共生
C.土壤鹽堿度不同,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
D.隨機掃取表層土取樣,可以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
解析 答案C 任何植物或動物群落中都存在分層現象,A項錯誤;土壤動物種間關系主要為競爭關系,B項錯誤;土壤鹽堿度不同,其中的生物種類也有差異,故土壤動物群落結構有差異,C項正確;調查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時,應將表層土上的落葉輕輕撥開,將取樣器來回旋轉按入土中進行取樣,D項錯誤。
2、(2013 山東卷26)(8分)稻田中除水稻外,還有雜草、田螺等生物。
(1)調查稻田中田螺種群密度時可采用樣方法,選取樣方的關鍵是 。根據右側的取樣調查表可估算出稻田中田螺的種群密度為 只/m2。
樣方編號
1
2
3
4
5
6
樣方面積(m2)
1
1
1
1
1
1
田螺數量(只)
15
18
15
19
15
14
(2)稻田中經控制后的有害生物密度與所需的防治成本有關,并影響作物的價值。圖中曲線 (填“Ⅰ”或“Ⅱ”)表示將有害生物控制在不同密度時的防治成本。若將有害生物密度分別控制在圖中A、B、C三點,則控制在 點時收益最大。
(3)如在適當時間將鴨引入稻田,鴨能以稻田中的雜草、田螺等有害生物為食,從而可以減少 使用,減輕環境污染。稻田生態系統中的 能將鴨的糞便分解成 以促進水稻的生長。
解析:【答案】(1)隨機取樣 16(2)Ⅰ B (3)農藥 分解者(或:細菌、真菌等) 無機物(1)樣方法中取樣的關鍵是做到隨機取樣,不能摻有人的主觀因素;田螺的種群密度取各樣方的平均值:(15+18+15+19+15+14)/6=16只/m2。
(2)作物價值與防治的成本之間的差值為收益。經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小,防治成本越高,但作物價值也大,反之,經控制后的有害生物的密度越大,防治成本越低,但作物價值也越低。所以防治成本為曲線I;選ABC三點中B點防治最好,此時二者差值最大,即收益最大。
(3)進行生物防治以后,可以減少農藥的使用,從而減輕環境污染;稻田生態系統中的分解者能夠將鴨糞分解成水稻所需要的無機物,促進水稻的生長。
【試題評價】本題主要考查樣方法和有害生物防治規律,意在考查考生數據分析、識圖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易錯點13:混淆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結構,無法準確辨別生態系統的成分。
分析:生態系統的成分包括四個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生態系統的結構包括成分和成分之間的關系(食物鏈和食物網),所以教師在講解時要從系統的角度來講解,系統的結構不僅包括構成系統的成分,還包括成分之間的關系,這樣學生在理解時就會更透徹。在生態系統成分的辨別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消費者和分解者,判斷的依據可以從食物來源的“死”和“活”來比較,寄生型動物,植物,細菌利用活的生物,所以是消費者,例如蛔蟲,菟絲子,大腸桿菌。腐生型生物利用死亡的動植物遺體,所以是分解者,例如真菌,腐生細菌,蚯蚓,蜣螂,禿鷲。
反饋練習:1.下列有關生態系統成分的敘述,正確的是 (  )
A.自養生物都屬于生產者,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把無機物轉變成有機物
B.動物都是消費者,其中食草動物為初級消費者
C.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成分
D.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是指陽光、水分、空氣、細菌等
解析:答案C自養生物都屬于生產者,但不一定都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如硝化細菌不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其進行的是化能合成作用;動物不一定都是消費者,如蚯蚓屬于分解者;分解者都是腐生生物,都是生態系統不可缺少的成分,它們能將有機物分解成無機物,返回無機環境;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主要包括陽光、熱能、水、空氣、無機鹽等,細菌是生物,不屬于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
2. (2012·海南卷,6)關于微生物的敘述,錯誤的是 (  )
A.硝化細菌雖然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是自養生物
B.藍藻雖然無葉綠體,但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
C.酵母菌呼吸作用的終產物可通過自由擴散運出細胞
D.大腸桿菌遺傳信息在細胞核中轉錄,在細胞質中翻譯
解析:答案D硝化細菌不能進行光合作用,但可通過化能合成作用將氨等物質氧化為硝酸鹽和亞硝酸鹽,利用該過程釋放的能量合成自身的有機物,為自養生物,A正確;藍藻是原核生物,沒有葉綠體,但是細胞內含有藻藍素和葉綠素,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在生態系統中屬于生產者,B正確;酵母菌的代謝類型為兼性厭氧型,有氧呼吸產物為水和二氧化碳,無氧呼吸產物為酒精和二氧化碳,都可以通過自由擴散運出細胞,C正確;大腸桿菌為原核生物,沒有核膜,轉錄和翻譯同時在細胞質中進行,D不正確。
易錯點14:生態系統的碳循環
分析:1、碳循環的圖解是必修三的主干知識,圖示如下:
(1)碳進入生物群落的途徑:生產者的光合作用或化能合成作用。
(2) 碳返回無機環境的途徑
(3)分析溫室效應產生的原因
①化學燃料的大量燃燒,產生CO2。
②植被破壞,降低了對大氣中CO2的調節能力。
(4)概括物質循環的特點
①全球性:物質循環的范圍是生物圈,而不是某個生態系統。
②往復循環,重復利用:物質可以在無機環境和生物群落之間反復利用,在生物群落中不循環,而是單向流動。
2、碳循環的變式圖解:

圖1——先根據雙向箭頭確定A和B應為生產者和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不能寫“無機環境”,也不能寫“生物類別”,再根據A→D,確定D為分解者,剩下C為消費者。圖2——根據A與C之間是雙向箭頭判斷:A和C一個是生產者,一個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根據A、B、D的碳都流向E,可進一步判斷:A是生產者,B是初級消費者,C是非生物的物質和能量,D是次級消費者,E是分解者。圖3——首先找出相互之間具有雙向箭頭的兩個成分,即A和E,一個為生產者,一個是大氣中的CO2庫。又因為其他各個成分都有箭頭指向A,所以A為大氣中的CO2庫,E為生產者。
反饋練習:(2012·海南卷,19)下圖為某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簡圖,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甲是生產者,乙是消費者
B.該生態系統是一個開放的系統
C.能量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并進入系統,可以熱能形式輸出
D.甲、乙和分解者所儲存的能量之和是輸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解析:答案D根據題中簡圖可知,甲能夠固定太陽能,為生產者,乙從甲獲取能量,為消費者,A正確;該生態系統需要從外界獲得能量,同時能量也可以擴散到外界,是一個開放的生態系統,B正確;能量通過光合作用固定并進入生態系統,經過生產者、消費者和分解者的呼吸作用后有一部分以熱能的形式散失,C正確;輸入該生態系統的總能量是生產者甲固定的太陽能總量,D不正確。
易錯點15: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綜合性題目,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相關計算。
分析:學生往往容易忽略書本中關于能量流動的兩幅圖,特別是二者的聯系,在必修三書本第94頁的圖5-6中,要認真區分攝入量,同化量,呼吸量,用于生長發育和繁殖之間的區別和聯系,圖5-7中,方框的大小,箭頭的粗細分別代表的含義,圖5-8重在數據分析,這三幅圖的核心都是同化量,即真正進入生物內環境的物質所攜帶的能量,以此區分出糞便不屬于該營養級的同化量,而是上一營養級的同化量。而?課件84張PPT。必修3備考研究金建紅、林挺、曹志興、閆貴虹、張培君、
鄭曙爍、司薇娓、陳冬麗一、必修3常考點分布 (近3年全國理綜及廣東卷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曹志興、林挺 )表一 2011-2013年寧夏、山東理綜卷必修3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表二:
2011-2013年全國新課標卷必修3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 表三 2011-2013年廣東卷必修3考點分布及占分比例 根據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到必修3中的某些知識點在各地理綜卷和廣東高考卷中出現的頻率都比較高,教師在復習過程中要特別注意。以下是
必修3中常考的知識點:5次7次1次6次7次1次1次2次1次6次4次9次2次1次7次7次3次2次二、必修3的主干知識和教學策略 (閆貴虹 、金建紅)(一)必修3的主干知識第1章 人體的內環境與穩態第2章 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第3章 植物的激素調節第4章 種群和群落第5章 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第6章 生態環境的保護(二)必修3教學策略1.指導學生總結必修三的線索,充分利用課本中的資源(插圖、表格、文字等)分層次建構知識網絡概念圖。(1)植物的激素調節總復習圖解植物激素調節總復習圖解.doc(2)動物生命活動調節總復習圖解動物生命活動總復習圖解.doc(3)種群、群落、生態系統總復習圖解群種群、落生態系統總復習圖解.doc如:大的層次方面,整個必修三可整合成三個知識網絡實例1:內環境的穩態 小的層次方面,可根據某個知識點或某個較小的線索整合相關知識點,構建較小層次的知識網絡概念圖實例1:內環境的穩態實例2:影響種群數量的因素實例3:生物群落水平上研究的問題實例4:生態系統的結構和功能2.回歸教材,指導學生畫或填過程圖。如:實例1、血糖平衡的調節 實例2.甲狀腺激素分泌的分級調節 實例3 .體溫調節飲水不足、失水過多或吃的食物過咸升高下丘腦產生主動飲水
補充水分腎小管、集合管
重吸收水分尿量細胞外液滲透壓
下降細胞外液滲透壓
下降(-)(+)(+)(-)實例4.水平衡調節釋放實例5.體液免疫的過程:產生淋巴因子,活化增殖
分化增殖分化 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存在于細胞外液中) +形成沉淀或細胞集團吞噬細胞吞噬、消化呈遞
抗原物質直接刺激二次反應多數呈遞
抗原物質增殖分化增殖分化 吞噬細胞(吞噬、處理)抗原(侵入宿主細胞中)激活溶酶體酶靶細胞裂解二次反應靶細胞與效應T細胞密切接觸抗原+抗體體液免疫___細胞實例6.細胞免疫的過程3.要重視對學生生物學素養的培養,具體目標是使學生能恰當應用必修三中的每一個生物學名詞、名稱、術語、規律、原理等。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與復習可以用“概念關鍵詞”的方法。抓住概念的關鍵詞進行辯析,并配合一些練習進行對點訓練。
必修三內容的另一個重要特點就是生物學名詞、名稱、術語等特別多。例如
關于調節就有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
體液調節里面又有激素調節,免疫調節里面又有體液免疫、細胞免疫。
免疫細胞里面又有吞噬細胞、淋巴細胞,淋巴細胞里面又有B淋巴細胞、T淋巴細胞、效應B細胞、效應T細胞、記憶B細胞、記憶T細胞等。
對于一些概念的理解與復習用“概念關鍵詞”的方法。抓住概念的關鍵詞進行辯析,并配合一些練習進行對點訓練。舉例如下:例1、反射:
人和動物在神經系統的參與下,對體內和外界環境的各種刺激所發生的規律性的應答反應。
反射的關鍵詞“人和動物”、“神經系統”指明了植物是沒有反射的,還沒有形成神經系統的低等動物也是沒有反射的。植物可以有向性運動,而低等動物可以有應激性。對比學習這些概念,可以更深刻的理解各種生物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的名稱是不同的。對點訓練.下列現象屬于反射的是(雙選)
A.貓爪遇到針刺躲避 B.草履蟲遇到針刺躲避
C.向日葵的花盤向著太陽轉動 D.人學習說話
答案選AD。 例2、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
由植物體內產生,能從產生部位運送到作用部位,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顯著影響的有機物稱為植物激素。植物生長調節劑:人工合成的對植物的生長發育有調節作用的化學物質。
植物激素的關鍵詞“植物體內產生”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關鍵詞“人工合成”是判斷的依據。植物激素有五大類:生長素、細胞分裂素、赤霉素、乙烯和脫落酸。植物生長調節劑也有五大類:生長素類似物(如NAA、2,4-D)、細胞分裂素類似物、赤霉素類似物、乙烯類似物(如乙烯利)和脫落酸類似物。對點訓練.下列屬于植物激素的是( )
A. NAA B.6-BA C.青鮮素 D. IAA
答案選D。
4.做好常錯點的歸納和分析,并有針對性的進行實戰訓練。必修3易錯點歸納、剖析(陳冬麗、司薇娓)
易錯點1:對內環境的組成成分理解不到位,以致做題時無法判斷具體哪些物質、哪些代謝反應是否發生在內環境中。老師可以采取先讓學生做針對性練習、試錯,然后老師再組織學生回歸教材,比較討論,歸納總結,找出對策。例:對點訓練1、下列能在內環境中發生的反應或存在的物質是 (D)
①葡萄糖分解成CO2、水   ②抗體與抗原反應   ③淋巴因子   ④神經遞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對點訓練2、下列反應中哪些是發生在內環境中?(①②③⑥⑦)
①酸性或堿性物質與緩沖物質反應
②神經遞質作用于受體
③抗原與抗體特異性結合
④淀粉水解成麥芽糖,進一步水解成葡萄糖
⑤葡萄糖氧化分解產生乳酸
⑥淋巴因子作用于T淋巴細胞
⑦胰島素或胰高血糖素作用于肝細胞 對點訓練3、人體內環境相對穩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體內環境成分發生明顯變化而引起的病癥是(B)
①小腿抽搐 ②鐮刀型細胞貧血癥 ③尿毒癥 ④組織水腫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策略:識記血漿的化學成分:水,約90%;蛋白質,約7%~9%;無機鹽,約1%;血液運送的各種營養物質,如脂質、氨基酸、維生素、葡萄糖、核苷酸等;血液運送的各種代謝廢物,如尿素、尿酸、氨等;血液運送的氣體、激素等,如O2、CO2、胰島素、纖維蛋白原等以此來準確判斷,常見的不是內環境的物質有血紅蛋白、載體、過氧化氫酶、呼吸作用酶等。此外還要識記一些典型的代謝反應的實質,如抗體與抗原的結合、食物的消化、血紅蛋白與氧氣的結合、細胞呼吸等。 易錯點2:不能全面理解人體內各種物質的運輸、交換的途徑。易錯點4:神經調節、體液調節與激素調節的關系理不清,對體液調節與神經調節的關系理解不透徹。易錯點5:調節機制與調節方式的區別
①調節機制:反饋、負反饋、正反饋
②調節方式:神經調節、體液調節、免疫調節易錯點3:軸突、突觸小體、突觸的區別與聯系易錯點6:不能準確把握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的過程及兩者聯系,不能準確理解免疫調節過程中各種免疫細胞的來源和功能特點。易錯點7:誤以為二次免疫中,記憶細胞直接產生大量抗體。易錯點8:不能全面理解胰島素與胰高血糖素的生理作用,以及兩種激素分泌的調節途徑。易錯點9:無法將生長素生理作用的兩重性準確應用于實踐。易錯點10:對其他植物激素的生理作用及植物激素間的相互關系認識不足。易錯點11:促進果實發育與成熟的激素的不同易錯點12:混淆種群的數量特征和空間特征易錯點13:不能準確辨別生物的種間關系,尤其是寄生、捕食和競爭關系。易錯點14:種群數量變化的相關曲線圖,尤其是對2/K和K值的解讀。易錯點15:混淆種群密度的調查方法和土壤小動物類群豐富度統計方法易錯點16:混淆生態系統的成分和結構,無法準確辨別生態系統的成分。易錯點17:碳循環的圖解變式易錯點18: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的綜合性題目,生態系統能量流動的相關計算。易錯點19:種群,群落,生態系統和環境保護的綜合性答題,經常會聯系必修二育種,選修三基因工程,細胞工程,生態工程的原理和實例,學生在作答時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知識的遷移能力不足。5.精心編制練習題,尤其是跨章節、跨模塊的練習題必修3跨章節、跨模塊的教學命題策略(張培君、鄭曙爍) 1、必修3章節間有著密切的聯系,“內環境與穩態”和“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有著密切關系,內環境的穩態依靠三大調節來維持,“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同屬生態范疇。
2.必修3與必修1、必修2、選修等模塊有著密切聯系,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必修2“基因的表達”、“共同進化”,選修“培養基配制”、“果酒果醋制作”、“早期胚胎培養”、“植物組織培養”等都與必修3的相應章節有著聯系。(一)、選擇題部分跨章節、跨模塊的命題特點
1. 必修3模塊內的跨章節的綜合命題
(1)根據一段材料創設情景,選擇項中涵蓋不同章節的知識點。例1:
(2013 新課標I卷)5.某農場面積約 140hm2,農場豐富的植物資源為黑線姬鼠提供了很好的生存條件,鼠大量繁殖吸引鷹前來捕食。某實驗小組用標志重捕法調查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第一次捕獲了 100 只,標記后全部放掉,第二次捕獲了 280 只,發現其中有 2 只帶有標記。下列敘述錯誤的是
A.鷹的遷入率增加會影響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
B.該農場黑線姬鼠的種群密度約為 100 只/ hm2
C.黑線姬鼠種群數量下降說明該農場群落的豐富度下降
D.植物→鼠→鷹這條食物鏈中,第三營養級含能量最少
【答案】C
【分析】題目通過創設農場情景,在選擇項中涵蓋種群密度、能量流動等相關知識,主要考查種群密度的計算能力、能量流動特點的理解。 (2)以課本的某一知識點為題干,選擇項中涉及某一不同章節的知識點。
例1:
(2012年 廣東卷)5.有關人體免疫的敘述,正確的是
A 機體主要依賴免疫調節維持內環境穩態
B 病原微生物侵襲,可引起機體產生特異性免疫
C 特異性免疫過程中,只有T 細胞產生記憶細胞
D 如果神經中樞受損,機體的特異性免疫功能完全喪失
【答案】B
【分析】以免疫調節為題干,在選擇項中涉及到內環境穩態的知識點。2. 跨模塊間的綜合命題
(1)選擇題題干與三個選項都圍繞同一個模塊展開,但其中一個選項橫跨另一個模塊,考查了學生橫向思維的能力,以及對知識的應變能力。
【例1】(2013廣東高考)1.有關糖的敘述,正確的是
A.葡萄糖在線粒體中合成???????????B.葡萄糖遇碘變為藍色
C.纖維素由葡萄糖組成??????????? D.胰島素促進糖原分解
【答案】C
【考點定位】本題以糖作為考題出發點,綜合考查糖的物質組成,特點,以及代謝。本題題干以及前三個選項都是必修一模塊的,D選項跨模塊考查必修三糖的代謝調節的內容。(2)有的選擇題題干文字簡潔,但四個選項中通常有不同模塊不同章節的內容,考查學生多角度綜合思維能力。
【例1】(2013江蘇卷)19.下列關于生命活動調節的敘述,正確的是
A.激素和酶都具有高效性,在非細胞條件下也能發揮作用
B.激素和抗體都具有特異性,只能作用于特定的靶細胞
C.血液中未參與免疫反應的淋巴細胞都是記憶細胞
D.神經細胞上神經沖動的傳導都以局部電流為前導
【答案】D
【考點定位】此題利用生命活動的調節作為考點,四個選項分別考查了必修一酶,必修三激素,免疫以及神經調節的內容,綜合性比較大。(3)有的選擇題題干通過圖文結合的方式呈現,在圖中隱含跨模塊的知識。
【例1】(2013山東卷)3、吞噬細胞對細菌抗原的吞噬、加工處理和呈遞過程如圖所示。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吞噬細胞特異性地吞噬細菌
抗原
B.溶酶體參與抗原的加工處理過程
C.加工處理后的抗原可直接呈遞給B淋巴細胞
D.抗原加工處理和呈遞過程只存在于體液免疫
【答案】B
【考點定位】本題以免疫作為考題出發點,本題題干的圖中包含了必修三免疫的相關內容和必修一物質進出細胞的方式,酶的相關內容。 (4) 將不同模塊中的相關的實驗內容或學說、實驗方法等綜合起來考查,一般每個選擇項中只考一個知識點。
例1:
(2013 江蘇卷)2.下列關于生命科學研究方法與發展過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細胞學說從一個方面揭示了生物界的統一性
B.標志重捕法解決了活動性不強的動物取樣方法上的難題
C.格里菲斯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直接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D.按孟德爾方法做雜交實驗得到的不同結果證明孟德爾定律不具有普遍性
【答案】A
【分析】本題把必修一的細胞學說、必修二的肺炎雙球菌轉化實驗和孟德爾的雜交實驗、必修三的標記重捕法綜合在選擇項中進行考查。(二)、非選擇題部分跨章節、跨模塊的命題特點
必修3由“內環境與穩態”、“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植物的激素調節”、“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六部組成,在非選擇題中,常會將必修三中的知識點作為中心或背景材料來聯系其他相關知識,可以是必修3模塊內跨章節的相關知識大融匯,也可以是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形成一道大綜合題目。1.必修3模塊內跨章節的相關知識整合(1)以下丘腦體溫調節作為題干,題目層層遞進,涉及內環境的穩態與免疫調節過程的構建【例】【2013年廣東高考】27.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冷敏神經元和熱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因體體溫變化而相應改變如圖10,正常情況下C、W曲線交于點S,此點對應的溫度為正常溫度。 (1)由圖可知,當體溫低于正常值時,冷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熱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此時人體感覺到冷,隨即通過??????????調節,增加??????????、減少??????????,使體溫回升至正常.
(2)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點S右移,出現發熱。如體溫持續偏高會導致內環境穩態??????????,需要采取降溫措施。
(3)人體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統隨即啟動,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細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此免疫過程.(2)以“群落的演替”作為命題點,考查范圍涉及種群和生態系統的相關知識點 【例1】(2013新課標卷Ⅰ)32.(6分)南方某地的常綠闊葉林等因過度砍伐而遭到破壞。停止砍伐一段時間后,該地常綠闊葉林逐步得以恢復。下表為恢復過程一次更替的群落類型及其植物組成。回答下列問題:
(1)該地常綠闊葉林恢復過程中群落演替的類型為
演替。常綠闊葉林遭到破壞后又得以恢復的原因,除了植物的種子或者繁殖體可得到保留外,還可能是原有的 條件也得到基本保留。
(2)在有上述群落構成的生態系統中,恢復力穩定性最強的是 生態系統,抵抗力穩定性最強的是
生態系統。
(3)與草叢相比,針葉林的動物分層現象較為
(填“簡單”或“復雜”),原因是 。(3)以某一個生態系統的分析作為出發點,考查生態系統,種群與群落的相關內容【例1】(2013新課標卷II)31.(10分)回答與草原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1)草原上鼠的天敵從鼠獲得的能量最終來自于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種鼠的種群密度除了受遷入率和遷出率的影響外,還受該鼠種群的____、________、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因素的影響。
(3)用樣方法調查某種子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時,為避免調查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要做到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考點定位】本題借草原生態系統綜合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種群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群落的空間結構。(3)以某一個生態系統的分析作為出發點,考查生態系統,種群與群落的相關內容【例1】(2013新課標卷II)31.(10分)回答與草原生態系統相關的問題;
(1)草原上鼠的天敵從鼠獲得的能量最終來自于_______固定的能量。
(2)草原上,某種鼠的種群密度除了受遷入率和遷出率的影響外,還受該鼠種群的____、________、年齡組成和性別比例等因素的影響。
(3)用樣方法調查某種子雙子葉植物種群密度時,為避免調查者主觀因素的影響,要做到_____。
(4)草原生物群落的空間結構包括______和__________。【考點定位】本題借草原生態系統綜合考查了生態系統的組成成分,種群數量特征,種群密度調查方法,群落的空間結構。(4)結合生產實踐與經濟效益,綜合考查生態系統食物網和能量流動,群落的種間關系與群落結構。【例1】(2013安徽卷)30.(20分)
Ⅱ.(12分)合理密養、立體養殖是提高池塘養殖經濟效益的有效措施。
某池塘中有水草、綠藻、草魚、鳙魚(主要攝食浮游動物)和鱖魚(肉食性),以及水溞、輪蟲等浮游動物。請按主要捕食關系,繪出該池塘生態系統的食物網。
(2)輪蟲和水溞的種間關系是 。
(4)從群落結構的角度分析,立體養殖可以 。從能量流動的角度分析,合理密養可以 。【考點定位】本題主要考查食物網的繪制,對群落的結構與能量流動進行分析,應用于生產實踐。(5)以一個常見生態系統作為出發點來聯系“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跨章節的整合。例1:
(2013 海南卷)29.(9 分)隨著海拔升高,某地的植被類型依次為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針葉林、灌叢和草甸等。該地分布著多種動物。
回答下列問題:
(1)調查該地某雙子葉植物的種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調查野兔的種群密度可采用____法。
(2)該地草甸、灌叢、針闊葉混交林的豐富度不同,豐富度是指____。
(3)落葉闊葉林、針闊葉混交林和針葉林遭到嚴重破壞時,往往不易在短時間內恢復到原來的狀態,原因是其____穩定性較低。
(4)森林生態系統中的生物群落具有明顯的____結構,這種結構可以提高群落利用陽光等資源的能力(6)以常見生物或具備本地特色的物種或日常生活為情景,來聯系“動物和人體生命活動的調節”、“種群和群落”、“生態系統及其穩定性”、“生態環境的保護”,進行跨章節的整合。例1:
(2012年 廣東卷)27.(16分)羅非魚是雜食性魚類,在珠江三角洲地區大量養殖,能適應咸、淡水環境。
(1)當羅非魚由淡水進入咸水,機體會大量脫水,細胞外液滲透壓____________,滲透壓感受器產生興奮,并將興奮傳給_____________,促使其釋放_____________,該物質促進腎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使尿量減少以適應咸水環境。(2)某實驗基地水庫中放養了一批羅非魚。其監測數據顯示,a~e段這種羅非魚的種群數量發生了明顯波動,調查發現有人在該水庫中放生了大型肉食性魚(FNE);一段時間后,羅非魚種群數量達到了相對穩定狀態(見圖9)。圖中顯示,羅非魚種群在a~b段呈______型增長。據圖推測,FNE最可能是在___________對應的時間點進入水庫;在捕食壓力下,羅非魚種群的環境容納量接近_______________.
(7)以人體的三大調節為情景,“維持內環境穩態”為中心,進行“內環境與穩態”是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的整合。例1:
(2013年 廣東卷)27.(16分)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的冷敏神經元和熱敏神經元放電頻率因體體溫變化而相應改變如圖10,正常情況下C、W曲線交于點S,此點對應的溫度為正常溫度。
(1)由圖可知,當體溫低于正常值時,冷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 熱敏神經元的放電頻率,此時人體感覺到冷,隨即通過 調節,增加 、減少 ,使體溫回升至正常.
(2)人體感染流感病毒后點S右移,出現發熱 如體溫持續偏高會導致內環境穩態 ,需要采取降溫措施。
(3)人體初次感染流感病毒后,免疫系統隨即啟動,裂解被病毒人侵的宿主細胞和清除血液中的病毒.請用文字和箭頭描述此免疫過程.2.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
(1)以生物體的生命活動來聯系必修1“細胞中的元素與化合物”、“細胞的物質輸入與輸出”、“細胞器——系統內的分工合作”等知識,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例1:(2013新課標II卷)30.(9 分) 回答下列問題:
(1)清晨靜脈取血測定正常人和胰島 B 細胞分泌功能不足者的空腹血糖濃度。空腹時,血糖的來源是 和 。
(2)空腹抽血后,一次定量飲入高濃度葡萄糖水。喝糖水后每隔一定時間靜脈取血,測定血糖濃度(整個過程中禁食、禁水,不做劇烈運動),發現正常人與胰島 B 細胞分泌功能不足者血糖濃度的變化趨勢都是先上升,再下降,但下降的速率不同。下降速率不同的原因是 。 例2:(2013 山東卷) 25.(10分)大豆種子萌發過程中鮮重的變化曲線如圖。
(1)階段I和III大豆種子的鮮重增加明顯。
階段I中,水進入種子胚細胞的穿(跨)
膜運輸方式為 。階段III中,種子胚
細胞內水的主要存在形式是 。
(2)階段II期間,大豆種子胚細胞合成的
解除種子休眠,促進種子萌發。
階段III中根向地生長的原因是 分布不
均,使根的近地側生長受到 。(3)若測得階段I1種子吸收02與釋放C02的體積比為1:3,則此時種子胚細胞的無氧
呼吸與有氧呼吸消耗葡萄糖之比為 。
(4)大豆幼苗茌適宜條件下進行光合作用時,若突然停止C02供應,短時間內葉綠體
中C5和ATP含量的變化分別為 、 。大田種植大豆時,“正其行,通
其風”的主要目的是通過 提高光合作用強度以增加產量。(2)以環境問題(環境污染、污水處理)或生態瓶(環境容納量)作為背景材料,從生態的角度來聯系必修一、必修二、選修一、選修三等知識,進行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例1:
(2013年 廣東卷)26.(16 分)污水處理廠的污泥富含有機質和無機成分,可用作肥料,但其多環芳烴(PAHs)等有機污染物含量通常較高,施入土壤會帶來二次污染。生物質炭是由作物廢棄秸稈等炭化而成。將污泥、含 7%生物質炭的污泥均堆放一段時間后用于盆栽實驗,研究它們對黑麥草生長及 PAHs 遷移的影響,結果見下表。(1)生物質炭孔隙結構發達,能改善土壤的通氣狀況,使根系細胞______加強,_____合成增加,從而促進根系對土壤養分的吸收。
(2)由表可知,施用含生物質炭污泥__________,從而促進黑麥草生長;污泥的施用使土壤和黑麥草的 PAHs 含量__________,但生物質炭的輸入__________,從而降低 PAHs 污染的風險。由此可見,生物質炭有望用作污泥改良劑,促進污泥的推廣應用。污泥的應用符合生態工程的__________原理。 (3)以實驗題型,進行跨模塊的內容大整合。【例1】(2013四川卷)9.(12分)瘦素是動物脂肪細胞分泌的一種蛋白質激素,機體脂肪儲存量越大,瘦素分泌越多。下丘腦的某些細胞接受到瘦素信號后,機體能通過復雜的神經內分泌網絡調節攝食行為。
⑴脂肪是細胞內良好的 物質;與糖類相比,脂肪分子中氧的含量 。
⑵組成瘦素的基本單位是 。在核糖體中合成的瘦素蛋白,必須通過 進行加工和運輸才能分泌到細胞外,隨 運送到全身各處。下丘腦中的靶細胞通過 識別瘦素。
⑶現有兩類患肥胖癥的小鼠,A類小鼠肥胖是瘦素受體基因缺陷所致,B類小鼠肥胖原因未知。分析以下實驗:①根據實驗結果推測,連體前A小鼠體內瘦素的含量比正常小鼠 ,B小鼠肥胖的原因最可能是 。
②為排除手術對實驗結果的干擾,可增設一組處理措施為 的對照實驗。跨章節、跨模塊命題的總策略與思路
1.抓牢關鍵聯系點,重視跨章節、跨模塊之間最核心的聯系。
幫助學生建立知識點之間的聯系網絡,采用相關知識的滾動方式,強化對最核心內容的聯系。
2.找準問題切入點,以切入點為突破口聯系相關主線,以主線來鏈接相關跨章節、跨模塊的知識,實現知識的整合與拓展。謝謝!詳細內容請大家上生物教研網下載word 版的文檔!?
神經纖維上的傳導
神經元之間的傳遞
方向
?
?
形式
?
?

A: B: C:
D: E:
體液
?
內環境
?
理化特性
穩態的實質
?
穩態的調節機制
?
穩態的意義
?
?
分泌器官
運輸
作用部位
化學本質
舉例
植物激素
無專門分泌器官,由植物體的一定部位產生
易受重力、光等環境因素的影響
不作用于特定的器官
有機小分子
生長素、乙烯等
動物激素
一般由內分泌器官等分泌
隨血液循環(體液)運輸
一般作用于特定的器官
蛋白質、固醇、氨基酸衍生物等
生長激素、甲狀腺激素、腺島素等
激素
類型
生長素
赤霉素
細胞分
裂素
脫落酸
乙烯
合成
部位
生理
功能
濃度
生理作用
實踐應用
典型例證
低濃度
(適宜濃度)
促進生長
①、促進扦插的枝條生根
②、促進果實發育,培育無籽果實,如:無籽番茄、黃瓜、辣椒等
③、防止落花落果
莖的向光性
高濃度
抑制生長
①、果樹整枝修剪、打頂,棉花等摘心
②、田間除草
頂端優勢
?
原理
遺傳物質
生長素的使用
無子番茄
生長素促進果實的發育
沒改變(染色體數目沒有變化)
在沒有受粉的雌蕊柱頭上涂上一定濃度的生長素(或類似物)
無子西瓜
染色體變異(人工誘導多倍體)
改變(含有三個染色體組)
三倍體植株開花后,授以二倍體植株的花粉,由二倍體植株的花粉提供子房發育所需的生長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南阳市| 津南区| 宣化县| 桐城市| 乌兰察布市| 五台县| 武宣县| 泾阳县| 萨嘎县| 苍梧县| 仁化县| 阆中市| 湘潭市| 洞头县| 金平| 保康县| 河东区| 仁布县| 文登市| 错那县| 蛟河市| 蓝田县| 沧州市| 东明县| 西安市| 普兰县| 云阳县| 措美县| 陇西县| 芒康县| 揭西县| 岱山县| 霍城县| 祁门县| 潮安县| 普安县| 蒙自县| 梁河县| 望谟县| 荣昌县| 湖口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