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課件26張PPT。結合高考談高一物理教學廣州市教育局教學研究室 陳信余[email protected]2013.10.25基本觀點:不要用考試綁架教學申明:考慮不夠成熟思考不夠深入有些概念界定不清純屬個人之見,不足甚至有錯在所難免,僅供討論之用。重視核心內容突出主干知識以能力立意(五種能力)有利于甄別學生有利于高校招生有利于指導中學教學一、高考考什么?哪些是核心內容?哪些是主干知識?怎樣來提現?該怎樣教?質點重力彈力摩擦力力的圖示受力分析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力的合成與分解共點力的平衡核心內容主干知識例一:力 從布盧姆教學目標分類來看,質點位移時間、時刻速度加速度勻變速直線運動及其規律s—t、v—t圖象核心內容主干知識例二:運動目標1:知道質點是理想模型;在什么情況下可以看成質點知道位移是表示位置變化的物理量,是矢量了解時間與時刻的區別目標2:理解速度和加速度的概念掌握勻變速直線運動的規律能識別勻變速度直線運動的位移和速度圖象 小球從3m高處落下,被地板彈起,在1m處接住,則小球的位移是A。1m B。2m C。3m D。4m 下列有關加速度方向的說法,正確的是A。總是與初速度方向相同 B。總是跟末速度方向相同 C。總是跟速度的變化方向相同 D。總是跟平均速度的方向相同 類似的題目,沒有在高考題中出現,估計以后也不會這樣考。因為這不是主干知識。(2013廣東).某航母跑道長200m.飛機在航母上滑行的最大加速度為6m/s2,起飛需要的最低速度為50m/s.那么,飛機在滑行前,需要借助彈射系統獲得的最小初速度為A.5m/ B.10m/s C.15m/s D.20m/s2012年只在計算題里有所涉及例三:力與運動牛頓第一定律慣性牛頓第三定律超重、失重核心內容主干知識牛頓第二定律及其應用目標1:知道“牛一”的內容并用它解釋一些現象知道物體的運動不需要力來維持;知道慣性是物質的固有屬性,質量是它大小的量度,并能用它解釋一些現象。知道“牛三”的內容;受力分析時能找出作用力和反作用力;能與平衡力進行區別。知道超重、失重現象目標2:掌握牛頓第二定律能綜合運用運動學和牛頓第二定律解答有關的問題(2010廣東).下列關于力的說法正確的是 A.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同一物體上 B.太陽系中的行星均受到太陽的引力作用 C.運行的人造地球衛星所受引力的方向不變 D.伽利略的理想實驗說明了力不是維持物體運動的原因 二、核心知識與主干知識的關系核心知識主干知識的關系建筑材料高樓大廈相當于很清楚地看到,高考每年的試題都堅持:選取核心內容,考查主干知識高質量的大廈一定要好的建筑材料來構建。但一堆好建材,未必就能建成高質量的大廈。加強對主干知識的研究 —— 教學質量的提高才能落實重視核心內容的教學—— 教學質量的保證三、該怎樣進行物理教學?不僅要重視知識的獲取過程,更應該重視知識的建立過程。案例一:質點什么是質點舉例(如地球自轉及繞太陽轉動)建議:以生活中現實的例子讓學生“感悟”;教師抓住特點,指導分析,最終明白道理。 ①兩朋友打電話時,對方說:我現在在北京。當你聽到這個信號時,你是否會關注他的手怎么擺放,或者他的手怎么擺放是否會影響他在北京的事實。他身體的任何一個部位是否在北京?②我們說某運動員跳高的成績是2m,你第一感覺是什么?是運動員采用跳高的方式嗎?這種跳高的方式會改變其成績嗎?運動員跳過2m的高度,是否運動員身體的任意一點均越過了2m高的橫桿?③一列火車離開站臺,你是想到它的頭部離開了還是尾部離開了?是否會頭部離開了尾部不離開?運行過程中火車的任意一點是否有相同的速度?此時我們往往把在北京的人抽象成了一個點。此時我們仍然無意中把運動員抽象成一個點,無論是肥胖還是瘦小、無論是高大還是矮小,無論是背躍式還是箭步式 此時取火車的任一部分均可反映火車離開站臺的性質通過例子,讓學生明白只要部分可以代替整體的物體都可以看成是質點。并進一步指出:在實際中研究問題時,往往是抓住主要因素,忽略次要因素這樣一種研究物理問題的方法。學生“悟 ”理的教學方式屬于重視知識建立過程的教學方式。案例二:位移什么是位移位移與路程的區別訓練習題建議:創設合理的教學情境,經歷知識的建立過程快遞員:我在你家附近300m處,快過來取你的郵件。某某:??……找不到!快遞員:在北門某某:說清楚一點好不好?快遞員:怎么說?某某:在北門偏左還是偏右,且多遠的地方……快遞員:真啰嗦,既要說大小,還要說方向……師:是的,為了描述某個物體的位置,不僅要指明它在什么方向,還要指明大小。今天就來學習一個能唯一確定兩位置變化的的物理量——位移???快遞員所在位置案例三。摩擦力的教學(1)介紹滑動摩擦力及其計算公式f=μN(2)研究靜摩擦力及介紹靜摩擦力 從教師的教學經驗出發,將一個有探究價值的問題變成了一個陳述性知來傳授,沒有充分挖掘其應有的教學價值。 屬于只重視知識獲取過程,而忽視了知識的建立過程。建議:通過四個探究實驗來經歷知識的建立過程(1)探究靜摩擦力(經歷觀察與思考)摩擦力.swf(2)探究摩擦力與什么有關(親手實驗,感受與體驗。定性)探究摩擦力.swf(3)驗證猜想(經歷實驗) 這個情境的創設有新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思考。結合二力平衡來認識靜摩擦力及其大小和方向。在觀察與思考中,能明白靜摩擦力是一個變力,由其受到的外力來決定。希望學生的猜想方向:摩擦力與接觸面、接觸面的材料以及受到的壓力有關探究摩擦力與什么因素有關(定性)建議:通過四個探究實驗來經歷知識的建立過程(1)探究靜摩擦力(經歷觀察與思考)(2)探究摩擦力與什么有關(親手實驗,感受與體驗。定性)(3)驗證猜想(經歷實驗) 這個情境的創設有新意,能激發學生的興趣,引起思考。結合二力平衡來認識靜摩擦力及其大小和方向。在觀察與思考中,能明白靜摩擦力是一個變力,由其受到的外力來決定。希望學生的猜想方向:摩擦力與接觸面、接觸面的材料以及受到的壓力有關(4)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及材料有怎樣的關系(定量)與接觸面無關,與接觸面的材料有關,與壓力有關(屬定性研究)探究動摩擦力的大小與壓力及材料有什么樣的關系這個重視知識建立過程的教學價值: (2)充分挖掘了摩擦力的探究因素:A。靜摩擦力的大小是一個恒定的力嗎?B。靜摩擦力的取值范圍是由什么來決定的?C。怎樣來求解靜摩擦力的大小?D。靜摩擦力的方向如何確定?E。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F。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這些因素有怎樣的關系?G。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怎樣的? (3)本探究是一個由定性的了解到定量的計算、由簡單的現象出發到本質認識的完整探究。 (4)實驗器材簡單、操作簡便、效果明顯。 (5)涉及控制變量和用比值法定義物理量的方法。 (1)初中學生學過摩擦力的內容,有一定的基礎知識,能與學生的原有知識發生作用。是最適合進行探究教學的內容之一。案例四:力的平行四邊形定則什么是分力?什么是合力?力的合成遵循平行四邊形定則如何做力的平行四邊行練習訓練以告知結論的方式,學生沒有經歷探究的過程。屬于知識獲取型教學力的平行四邊行定則: 是一個基礎性知識,又是一個體現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內容。 是學生第一次認識自然界中一種新的(矢量)運算規則。教學中要讓學生: 獲得直接經驗/獲得體驗/自主構建 循序漸進加深對這一內容的認識少理解,提高應用能力。F1FF2要增加一條直線上的探究,認識到F1+F2=F與后面要探究的F3+F4≠F發生認知沖突保證同一作用效果下,F3、F4是否相等? F3、F4是否可取不同的值?目的是發現角度在這里是有影響的。引導從角度方向考慮到問題F3F4建議:通過實驗經歷知識建立過程數量運算找不到規律,引導從幾何角度考慮(換個角度思考——創新思維的啟蒙)記錄的不僅僅是數據, 還有點和線。運算沒有停留在加減乘除, 還有幾何作圖。案例五:失重、超重教學什么是失重?失重不是重力減小了什么是超重?超重不是重力增加了。練習訓練這樣教學,更象是一個知識的分布過程,而是知識的建立過程。所以學生覺得抽象、難學。整個裝置不動,用手向上舉托重物,觀察紙帶是否斷裂。將一個動態的問題,變為靜態來處理。通過對比分析,給合失重現象。建議:創設情境,讓學生體驗和感悟整個裝置不動,用手向下拉重物,觀察紙帶是否斷裂。將一個動態的問題,變為靜態來處理。通過對比分析,給合超重現象。現象原因:發生超/失重的原因是什么?是運動方向嗎?通過實驗來幫助學生理解:開有孔的礦泉水瓶內裝水演示自由下落/豎直上拋/平拋/斜拋(暗示與運動方向無關)學生知道與運動方向無關,但不一定想到加速度。繼續演示:提著瓶子勻速(緩慢)下落/勻速(緩慢)上升/水平移動(進一步暗示:速度沒變化也不會出現失重現象,超/失重現象與速度大小無關)給出超/失重的原因:運動狀態發生了改變。加速度方向向上會產生超重現象;加速度方向向下會產生失重現象。例題:典型例題分析——電梯的升降 (事實上就是牛頓第二定律的具體應用)四、小結1。從重知識的獲取過程到重知識的建立過程。2。重知識的建立過程要落到實處:通過閱讀和觀察,獲取新知識、新方法在新的物理情境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構建模型。將實驗教學要付諸于行動,通過實驗,經歷知識的建立過程謝謝大家!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