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1 大洲和大洋 練習-2022-2023學年浙江省人教版七年級人文地理上冊一、單項選擇題1.讀下圖“某大洲沿19°E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可知甲、乙兩水域分別為( )A.地中海、大西洋 B.大西洋、印度洋C.印度洋、北冰洋 D.北冰洋、地中海2.以巴拿馬運河作為分界線的兩個大洲是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③④3.以下敘述描述的是人文特點的是( )A.歷史悠久、文明古國B.土壤深厚、肥沃C.連接亞、歐、非三大洲貿易往來的通道D.氣候干熱,70%的土地是旱地4.中東波斯灣地區是世界石油寶庫,小明同學繪制了下面一幅石油海上運輸線路示意圖,其中a、b、c三個括號內應當填入的地理事物名稱分別是( )A.蘇伊士運河 直布羅陀海峽 大西洋 B.蘇伊士運河 霍爾木茲海峽 印度洋C.蘇伊士運河 霍爾木茲海峽 太平洋 D.巴拿馬運河 霍爾木茲海峽 太平洋5.以下哪項不屬于亞洲的地形特點( )A.以平原為主 B.地勢中間高、四周低C.地形種類多樣 D.地表起伏很大6.關于我國位置的敘述中、正確的是A.大部分領土在溫帶,兼有熱帶 B.位于東半球,東臨大西洋C.位于南半球,亞洲大陸東部 D.境內有赤道、北回歸線、北極圈穿過7.世界上最大的半島和群島分別是( )A.阿拉伯半島和馬來群島 B.印度半島和菲律賓群島C.中南半島和日本群島 D.朝鮮半島和南沙群島8.圖中A和B兩洲的分界線是( )A.尼羅河 B.烏拉爾河 C.蘇伊士運河 D.紅海9.海拔較高,一般在500米以上,地面峰巒起伏,坡度較陡的地形是A.盆地 B.山地 C.丘陵 D.高原10.下列既是兩大洲的分界線,又是兩大洋的分界線的海峽是( )A.麥哲倫海峽 B.馬六甲海峽 C.白令海峽 D.直布羅陀海峽11.波斯灣地區被譽為“世界石油的寶庫”。下列石油運輸航線途經馬六甲海峽的是( )A.波斯灣—好望角—北美 B.波斯灣—地中?!鳉WC.波斯灣—太平洋—日本 D.波斯灣—印度洋—澳大利亞12.亞洲地形地勢與河流的關系是( )A.中間高,四周低,河流由中間向四周分流。B.四周高,中間低,河流由四周向中間聚流。C.西面高,東面低,河流由西向東流。D.北面高,南面低,河流由北向南流。13.讀“某大洲沿23.5°S的地形剖面示意圖”,回答問題。下列描述與該大洲實際相符的是( )A.有世界最高的高原,號稱“世界屋脊” B.甲為大西洋,乙為太平洋C.有世界上面積最大的熱帶雨林分布區 D.有世界上最高的山脈14.下列四個大洲的大陸輪廓圖,全部位于東半球的陸地有(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15.對內羅畢所在撒哈拉以南非洲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東臨印度洋,西臨太平洋 B.人口增長快,是黑色人種的故鄉C.地形以平原為主,氣候濕潤 D.礦產資源豐富,經濟發達16.符合“北半球、發達國家、人種以白色人種為主”三個條件的一組國家( )A.德國、法國 B.澳大利亞、英國 C.中國、美國 D.韓國、日本二、非選擇題17.讀圖,完成填空(1)大洲乙:________丙:________(2)寫出甲所在的地理坐標甲________(3)一艘探險船從中國上海出發,一直到達烏斯懷亞,再到達長城站、中山站。請寫出這條路線經過的大洋、海峽。上?!鷸|海(太平洋)→南海(太平洋)→甲________→④________→烏斯懷亞→C________→長城站________洋18.讀世界地圖,回答下列問題。(1)填出上圖中字母所代表的大洲、大洋、海峽、運河的名稱:大洲:A_________、B_________、C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_、F_________、G________;大洋:H________、I_________、J__________、K_________。(2)運河或海峽:溝通海洋H和J的海峽a是__________; 大洲F和E的分界線b是________;大洲B和C的分界線d是__________;大洲A和C的分界線e是_____。(3)既在北半球又在西半球的大洲是____________。(4)G所代表的大洲的氣候是____________氣候, f表示的是_______海,該區域的氣候類型主要是_____________。試卷第1頁,共3頁試卷第1頁,共3頁參考答案:1.A2.B3.A4.B5.A6.A7.A8.C9.B10.C11.C12.A13.C14.D15.B16.A17. 北美洲 南美洲 東經75度,0度 印度洋 太平洋 德雷克海峽 大西18.(1) 南美洲 亞洲 北美洲 大洋洲 非洲 歐洲 南極洲 印度洋 北冰洋 太平洋 大西洋(2) 馬六甲海峽 直布羅陀海峽 白令海峽 巴拿馬運河(3) 北美洲 寒帶氣候(極地氣候) 地中海 地中海氣候答案第1頁,共2頁答案第1頁,共2頁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