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調研抽測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道德與法治期末調研抽測試卷(歷社部分

資源簡介

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期末調研抽測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關于我國人口和民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東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B.我國共有56個民族,回族人口最多
C.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D.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答案】D
【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我國的民族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說法錯誤,正好相反。我國共有56個民族,回族人口最多,錯誤,漢族人口最多。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錯誤,應該是少數民族。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占了全國人口的92%,而其余55個民族人數很少,所以統稱為少數民族,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遍布全國,而壯族是人數最多的,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
2.夏天同學摘錄了四張地理知識卡片,卡片內容正確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答案】A
【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日本——耕海牧漁
【解析】【分析】 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的西岸,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這里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因此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自然景觀,②正確;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受海水倒灌與水位上漲影響,“水城”威尼斯面臨生存危機,③正確;
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①排除;
東非馬賽人以放牧為生,每年馬賽人以家族為單位,在坦桑尼亞的多多馬和肯尼亞的基塔萊之間游牧,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④排除。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
3.我們的家鄉金華氣候類型,與下面哪幅圖所反映的是一樣的(  )
A.A B.B C.C D.D
【答案】D
【知識點】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
【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A是熱帶季風氣候,B是溫帶季風氣候,C是地中海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的家鄉金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于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干季。
4.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下屬于三個條約對中國共同影響的是(  )
A.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B.巨額賠款,加重人民的經濟負擔
C.開設工廠,便利了列強資本輸出
D.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答案】B
【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南京條約》賠款2000萬銀元,《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三個條約都有巨額賠款,都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
A項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是《南京條約》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B項巨額賠款,加重人民的經濟負擔屬于三個條約對中國共同影響,符合題意;
C項開設工廠,便利了列強資本輸出是《馬關條約》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D項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辛丑條約》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共同點的理解能力。解決本題的關鍵是理解三個條約對中國的影響,找出其共同點。
5. 1895年的“公車上書”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相比較,其共同之處有(  )
①都是愛國救亡運動 ②都因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發生
③都由知識分子領導 ④都表現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A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①都是愛國救亡運動②都因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發生③都由知識分子領導。五四運動表現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而公車上書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
A項①②③ 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即可作答。注意識記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
6.一位革命老戰士曾用畫筆記錄他的親身經歷。其中以“洶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蕪的草地”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武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紅軍長征 D.井岡山會師
【答案】C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過半;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紅軍長征是以“洶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蕪的草地”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長征的路線為依托,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經歷的艱難險阻。
7.清末提出“實業救國”口號,并創辦大生紗廠的狀元實業家是(  )
A.李鴻章 B.嚴復 C.詹天佑 D.張謇
【答案】D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謇是清末狀元,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并身體力行,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口號,并創辦大生紗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謇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
二、非選擇題
8.近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點,某初中歷史社團圍繞“中國近代化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研究主題 史料 相關史實
中國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化探索“A”篇 ⑤ 戊戌變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國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運動
(1)請你幫助歷史社團整理上述史料,將表格中A、B、C、D處補充完整。
(2)從上述史料中任選兩項,說明其與研究主題、相關史實的關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選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明定國是”詔書見證了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度,對思想文化產生持久影響的歷史
(3)通過參與此次研究性學習,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史認識。
【答案】(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總局照片見證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湖北軍政府舊址見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清政府統治開始瓦解,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③《青年雜志》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促進思想解放的歷史。
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見證了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歷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學舊址見證了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
(3)認識: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表格信息。根據表格“研究主題”和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器物,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故A填:制度;B填:思想。根據“史料”和所學可知, 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軍事工業,故C填:①。《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創辦的,后改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故D填:④⑥。
(2)本題考查研究主題與相關史實的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①和所學可以得出,江南制造總局炮廠照片見證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根據②和所學可以得出,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舊址見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與清政府統治開始瓦解的歷史。根據④和所學可以得出,《青年雜志》一卷一號目錄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科學思想,促進思想解放的歷史。根據⑤和所學可以得出,“明定國是”詔書見證了戊戌變法推行改革,變法圖存的歷史。根據⑥和所學可以得出,北京大學紅樓舊址見證了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
(3)本題考查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史認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結合所學可以歸納出,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認識是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故答案為:(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總局照片見證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湖北軍政府舊址見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清政府統治開始瓦解,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③《青年雜志》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促進思想解放的歷史。
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見證了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歷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學舊址見證了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
(3)認識: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探索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相關史實。
9.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同源,有過友好交往,也有過戰爭廝殺。作為21世紀的大國,面向未來,中日關系將往何處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國公使覲見那一回,主持儀式的大臣,把品級較高的日本外務大臣副島種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級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區別對待之意。——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1898年,光緒皇帝在會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時表示:“貴國維新以來之政治,為各國所稱許。”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國詳細介紹“變法之順序、方法等事”。
——摘編自鄧嗣禹、費正清《中國對西方的反應》
材料三:
圖一駐守宛平縣城的中國軍隊奔赴前線圖二抗戰時期某戰役形勢示意圖
材料四: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的抗戰,經過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同美、英、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國一道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摘編自中華書局版《中國歷史》
(1)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朝統治者對日本的態度有何變化?運用所學知識說明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2)材料三圖一照片記錄的情景與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變有關?圖二是哪一戰役的形勢示意圖?這場戰役的主要影響是什么?
(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軍民在抗戰過程中表現出了哪些優秀品質?)
【答案】(1)由輕視到重視(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讓清政府對日本有新的認識;
(2)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
百團大戰;有力打擊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英勇抗戰;海外華僑和世界各國的支持等;
不怕犧牲,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等。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把品級較高的日本外務大臣副島種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級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區別對待之意”表明清朝統治者輕視、看不起日本;材料二中的“‘貴國維新以來之政治,為各國所稱許。’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國詳細介紹‘變法之順序、方法等事’”表明清朝統治者注重日本。清政府態度轉變的原因是∶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后,改變了落后的面貌,經濟發達,軍事實力強大;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對日本有了新的認識。
(2)由材料三圖一“駐守宛平縣城的中國軍隊奔赴前線”可知,照片記錄的情景與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有關,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由圖二可知,反映的是百團大戰形勢示意圖。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由材料四“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的抗戰,經過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同美、英、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國一道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可知,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海外華僑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援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全民族抗戰。結合所學知識,可以自己總結出中國軍民在抗戰過程中表現出的優秀品質:不怕犧牲,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等。
故答案為:(1)由輕視到重視(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讓清政府對日本有新的認識。
(2)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百團大戰;有力打擊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英勇抗戰;海外華僑和世界各國的支持等;不怕犧牲,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統治者對日本的態度變化和原因,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
10.回首百年史,堅定前行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A“一大”上海會址 圖B
材料二: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紅軍在江西根據地連續進行了大規模的運動戰,接連粉碎了國民黨軍發動的三次“圍剿”,殲敵數以萬計,將贛西南與閩西根據地聯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包括4個縣、區,擁有數十萬人口和5萬名主力紅軍的相對穩定的中央根據地。進入到1932年,隨著紅軍不斷地向周邊地區擴展,到該年秋天,中央蘇區的人口已達到百萬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蘇區更進入到鼎盛時期。
——摘編自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1927-1937)》
材料三: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戰略大決戰。
材料四:從歷史和實踐的角度講,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坐標”組成,進而形成了一個可以長久涵養后人的“精神譜系”。這個精神譜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點、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經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來種。
——2020年6月《光明日報》
(1)中共“一大”確立的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說“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30~1933年中央蘇區革命形勢走向鼎盛的原因。
(3)根據所學,分析這三大戰役的勝利有何意義?
(4)根據材料四,按照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命名方式選擇一種精神,并說明其內涵。(例: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敢闖新路等)
【答案】(1)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理由: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三次“反圍剿”勝利;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等。
(3)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大別山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建立無產階級專政。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2)依據材料二中的時間和關鍵信息“相對穩定的中央根據地”,結合所學從工作重心、土地革命、革命根據地、指導思想等方面,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
(3)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理由: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三次“反圍剿”勝利;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等。
(3)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大別山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中國一大的內容及意義、1930~1933年中央蘇區革命形勢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間中國經濟開放度變化的總體趨勢并分析其原因、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夢的實現途徑等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一大的內容以及意義、1930~1933年中央蘇區革命形勢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間中國經濟開放度變化的總體趨勢并分析其原因、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夢的實現途徑等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登錄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 助您教考全無憂
浙江省金華市婺城區2021-2022學年八年級上學期歷史與社會 道德與法治期末調研抽測試卷(歷社部分
一、選擇題
1.關于我國人口和民族的敘述,正確的是(  )
A.我國東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
B.我國共有56個民族,回族人口最多
C.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
D.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
2.夏天同學摘錄了四張地理知識卡片,卡片內容正確的有(  )
A.①③ B.②③ C.①② D.②④
3.我們的家鄉金華氣候類型,與下面哪幅圖所反映的是一樣的(  )
A.A B.B C.C D.D
4.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列強憑借堅船利炮,強迫清政府簽訂了《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以下屬于三個條約對中國共同影響的是(  )
A.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
B.巨額賠款,加重人民的經濟負擔
C.開設工廠,便利了列強資本輸出
D.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
5. 1895年的“公車上書”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相比較,其共同之處有(  )
①都是愛國救亡運動 ②都因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發生
③都由知識分子領導 ④都表現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6.一位革命老戰士曾用畫筆記錄他的親身經歷。其中以“洶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蕪的草地”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是(  )
A.武昌起義 B.秋收起義 C.紅軍長征 D.井岡山會師
7.清末提出“實業救國”口號,并創辦大生紗廠的狀元實業家是(  )
A.李鴻章 B.嚴復 C.詹天佑 D.張謇
二、非選擇題
8.近代化是世界歷史發展的重要階段,中國的近代化道路有自己的特點,某初中歷史社團圍繞“中國近代化探索”開展研究性學習。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研究主題 史料 相關史實
中國近代化探索“器物”篇 C 洋務運動
中國近代化探索“A”篇 ⑤ 戊戌變法
②、③ 辛亥革命
中國近代化探索“B”篇 D 新文化運動
(1)請你幫助歷史社團整理上述史料,將表格中A、B、C、D處補充完整。
(2)從上述史料中任選兩項,說明其與研究主題、相關史實的關系。(仿照示例完成,不得選用示例中的史料)
示例:“明定國是”詔書見證了戊戌變法學習西方君主立憲制度,對思想文化產生持久影響的歷史
(3)通過參與此次研究性學習,談談你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史認識。
9.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同源,有過友好交往,也有過戰爭廝殺。作為21世紀的大國,面向未來,中日關系將往何處去?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1873年,同治皇帝接受外國公使覲見那一回,主持儀式的大臣,把品級較高的日本外務大臣副島種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級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區別對待之意。——陳旭麓《近代中國社會的新陳代謝》
材料二:1898年,光緒皇帝在會晤日本前首相伊藤博文時表示:“貴國維新以來之政治,為各國所稱許。”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國詳細介紹“變法之順序、方法等事”。
——摘編自鄧嗣禹、費正清《中國對西方的反應》
材料三:
圖一駐守宛平縣城的中國軍隊奔赴前線圖二抗戰時期某戰役形勢示意圖
材料四: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的抗戰,經過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同美、英、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國一道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摘編自中華書局版《中國歷史》
(1)材料一到材料二表明清朝統治者對日本的態度有何變化?運用所學知識說明產生這種變化的原因。
(2)材料三圖一照片記錄的情景與日本侵略者制造的哪一事變有關?圖二是哪一戰役的形勢示意圖?這場戰役的主要影響是什么?
(3)根據材料四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指出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原因。結合所學知識,你認為中國軍民在抗戰過程中表現出了哪些優秀品質?)
10.回首百年史,堅定前行路。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圖A“一大”上海會址 圖B
材料二:1930年12月下旬至1931年9月中旬,紅軍在江西根據地連續進行了大規模的運動戰,接連粉碎了國民黨軍發動的三次“圍剿”,殲敵數以萬計,將贛西南與閩西根據地聯成了一片,形成了以瑞金為中心,包括4個縣、區,擁有數十萬人口和5萬名主力紅軍的相對穩定的中央根據地。進入到1932年,隨著紅軍不斷地向周邊地區擴展,到該年秋天,中央蘇區的人口已達到百萬以上。到1933年秋天,中央蘇區更進入到鼎盛時期。
——摘編自楊奎松《中國近代通史:內戰與危機(1927-1937)》
材料三:1946年6月蔣介石發動了全面內戰。1948年9月到l949年1月,人民解放軍發動了舉世聞名的三大戰役,與國民黨軍隊展開戰略大決戰。
材料四:從歷史和實踐的角度講,中國共產黨的偉大精神由一個個鮮明具體的“坐標”組成,進而形成了一個可以長久涵養后人的“精神譜系”。這個精神譜系炫目多彩,前后相接,多以地點、事件或代表人物命名,已經或正在命名的就有30來種。
——2020年6月《光明日報》
(1)中共“一大”確立的黨的奮斗目標是什么?為什么說“古田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2)根據材料二,結合所學知識,說明1930~1933年中央蘇區革命形勢走向鼎盛的原因。
(3)根據所學,分析這三大戰役的勝利有何意義?
(4)根據材料四,按照共產黨“精神譜系”的命名方式選擇一種精神,并說明其內涵。(例:井岡山精神:堅定信念、艱苦奮斗、敢闖新路等)
答案解析部分
1.【答案】D
【知識點】我國的人口特點;我國的民族及其分布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我國東部人口密度小,西部人口密度大,說法錯誤,正好相反。我國共有56個民族,回族人口最多,錯誤,漢族人口最多。漢族的分布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和東北錯誤,應該是少數民族。我國各民族的分布特點是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正確。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我國共有56個民族,其中漢族占了全國人口的92%,而其余55個民族人數很少,所以統稱為少數民族,分布最廣的少數民族是回族,遍布全國,而壯族是人數最多的,壯族主要分布在廣西壯族自治區。我國少數民族分布的特點:各民族“大雜居,小聚居,交錯雜居”。主要分布在我國的西北、西南和東北地區。
2.【答案】A
【知識點】湄南河平原;瑞士——阿爾卑斯山脈;日本——耕海牧漁
【解析】【分析】 安第斯山脈位于南美洲的西岸,是世界上最長的山脈,縱貫南美大陸西部,由于特殊的地理環境,這里氣候和植被類型復雜多樣,從山麓到山頂氣候差異顯著,因此形成了山上山下不同的自然景觀,②正確;
隨著全球氣候變暖,受海水倒灌與水位上漲影響,“水城”威尼斯面臨生存危機,③正確;
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是世界上石油資源最豐富的地區,①排除;
東非馬賽人以放牧為生,每年馬賽人以家族為單位,在坦桑尼亞的多多馬和肯尼亞的基塔萊之間游牧,過著極其簡單的生活,④排除。ACD不符合題意,B項正確。
故答案為:B。
【點評】印第安人利用安第斯山區的環境特點,形成了山上和山下不同的生產生活景觀:安第斯山區居民在高海拔地區以放牧馴養的羊駝和駱馬為生,低海拔的山坡上開辟梯田,種植玉米、馬鈴薯、小麥和大麥等農作物。生活上靠山吃山,自給自足。
3.【答案】D
【知識點】描述氣候的兩大特點
【解析】【分析】根據給出的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可知,A是熱帶季風氣候,B是溫帶季風氣候,C是地中海氣候,D是亞熱帶季風氣候。我們的家鄉金華屬于亞熱帶季風氣候。ABC不符合題意,D項正確。
故答案為:D。
【點評】亞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出現在北緯25°~35°亞熱帶的大陸東岸,主要分布在中國東部秦嶺淮河以南、熱帶季風氣候類型以北的地帶,以及日本南部和朝鮮半島南部等地。這里冬季溫暖,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以上;夏季炎熱,最熱月平均氣溫大于22℃,氣溫的季節變化顯著,四季分明,年降水量一般在1000~1500毫米,但無明顯干季。
4.【答案】B
【知識點】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義和團運動與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解析】【分析】《南京條約》賠款2000萬銀元,《馬關條約》賠款2億兩白銀,《辛丑條約》賠款4.5億兩,三個條約都有巨額賠款,都加重了人民的經濟負擔。
A項協定關稅,破壞了中國的關稅主權是《南京條約》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B項巨額賠款,加重人民的經濟負擔屬于三個條約對中國共同影響,符合題意;
C項開設工廠,便利了列強資本輸出是《馬關條約》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D項清政府完全淪為了列強統治中國的工具是《辛丑條約》的影響,不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B。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學生對《南京條約》《馬關條約》《辛丑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共同點的理解能力。解決本題的關鍵是理解三個條約對中國的影響,找出其共同點。
5.【答案】A
【知識點】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五四運動
【解析】【分析】據所學知,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①都是愛國救亡運動②都因簽訂不平等條約而發生③都由知識分子領導。五四運動表現出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而公車上書沒有徹底的反帝反封建性質。
A項①②③ 是1895年的“公車上書”和1919年的五四運動的共同之處,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A。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結合所學即可作答。注意識記公車上書和五四運動的相關知識。
6.【答案】C
【知識點】紅軍長征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1934年10月,黨中央和中央紅軍八萬多人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向湘西前進,沖破敵人的四道封鎖線,人員損失過半;遵義會議后,紅軍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強渡大渡河、飛奪瀘定橋,爬雪山,過草地,1936年10月,會寧會師,長征勝利結束。
ABD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C項紅軍長征是以“洶涌的大渡河、寒冷的雪山、荒蕪的草地”為素材的作品反映的歷史事件,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C。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以長征的路線為依托,考查學生解讀題干信息和對歷史史實的準確識記能力。注意掌握長征途中中國工農紅軍經歷的艱難險阻。
7.【答案】D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
【解析】【分析】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張謇是清末狀元,他提出了“實業救國”的口號,并身體力行,回鄉創辦大生紗廠等一系列企業。
ABC三項和題干信息不符,不符合題意;
D項張謇提出“實業救國”口號,并創辦大生紗廠,符合題意;
故答案為D。
【點評】本題難度較小,考查學生對張謇的識記能力,需要準確識記狀元實業家張謇創辦大生紗廠。
8.【答案】(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總局照片見證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湖北軍政府舊址見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清政府統治開始瓦解,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③《青年雜志》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促進思想解放的歷史。
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見證了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歷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學舊址見證了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
(3)認識: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知識點】洋務運動與近代民族工業的發展;清末變法圖強的嘗試與文教革新;辛亥革命;新文化運動
【解析】【分析】(1)本題考查中國近代化的探索,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表格信息。根據表格“研究主題”和所學可知,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器物,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學習西方的政治制度,新文化運動學習西方的思想,故A填:制度;B填:思想。根據“史料”和所學可知, 江南制造總局是洋務運動時期創辦的軍事工業,故C填:①。《青年雜志》是新文化運動時期,陳獨秀創辦的,后改為《新青年》,《新青年》和北京大學是新文化運動的主要陣地,故D填:④⑥。
(2)本題考查研究主題與相關史實的關系,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根據①和所學可以得出,江南制造總局炮廠照片見證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 ,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根據②和所學可以得出,武昌起義湖北軍政府舊址見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與清政府統治開始瓦解的歷史。根據④和所學可以得出,《青年雜志》一卷一號目錄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傳播民主科學思想,促進思想解放的歷史。根據⑤和所學可以得出,“明定國是”詔書見證了戊戌變法推行改革,變法圖存的歷史。根據⑥和所學可以得出,北京大學紅樓舊址見證了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
(3)本題考查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歷史認識,要求運用所學分析解讀材料信息。綜合上述材料分析并結合所學可以歸納出,對中國近代化探索的認識是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由表及里,層層深入。
故答案為:(1)A:制度;B:思想;C:①;D:④⑥。
(2)①江南制造總局照片見證了洋務運動學習西方先進技術,開啟中國近代化的進程。
②湖北軍政府舊址見證了武昌起義的勝利,清政府統治開始瓦解,宣告兩千多年君主專制制度的終結。
③《青年雜志》見證了新文化運動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促進思想解放的歷史。
④《中華民國臨時約法》見證了辛亥革命學習西方民主共和制的歷史,是辛亥革命的成果。
⑤北京大學舊址見證了北京大學作為新文化運動主陣地,傳播西方的民主科學思想,掀起思想解放潮流的歷史。
(3)認識:由學習西方的技術到政治制度再到思想文化,由淺入深,層層遞進。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中國近代化探索及學生的識記能力和靈活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近代化探索的相關史實。
9.【答案】(1)由輕視到重視(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讓清政府對日本有新的認識;
(2)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
百團大戰;有力打擊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英勇抗戰;海外華僑和世界各國的支持等;
不怕犧牲,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等。
【知識點】甲午中日戰爭與列強瓜分狂潮;抗戰民族統一戰線與全民族抗戰;“七七”事變與日本全面侵華戰爭的爆發
【解析】【分析】(1)材料一中的“……把品級較高的日本外務大臣副島種臣的班次排到了品級較低的英、法、俄、德、美公使的后面,以寓區別對待之意”表明清朝統治者輕視、看不起日本;材料二中的“‘貴國維新以來之政治,為各國所稱許。’并希望伊藤博文能向中國詳細介紹‘變法之順序、方法等事’”表明清朝統治者注重日本。清政府態度轉變的原因是∶日本在1868年的明治維新后,改變了落后的面貌,經濟發達,軍事實力強大;1894——1895年的甲午戰爭的失敗讓清朝統治者對日本有了新的認識。
(2)由材料三圖一“駐守宛平縣城的中國軍隊奔赴前線”可知,照片記錄的情景與日本侵略者制造的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有關,七七事變標志著全民族抗戰的開始。由圖二可知,反映的是百團大戰形勢示意圖。百團大戰有力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了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了全國軍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由材料四“在中華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時刻,國共兩黨實現了第二次合作,正式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領導全民族的抗戰,經過浴血奮戰,中國人民克服了重重困難,付出了巨大犧牲,終于同美、英、蘇等反法西斯同盟國一道打敗了日本帝國主義,取得了抗戰的最后勝利”可知,中國取得抗戰勝利的原因有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族抗戰;中國人民的浴血奮戰;海外華僑的支持;世界反法西斯國家的支援等,但最主要的原因是全民族抗戰。結合所學知識,可以自己總結出中國軍民在抗戰過程中表現出的優秀品質:不怕犧牲,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等。
故答案為:(1)由輕視到重視(學習);甲午中日戰爭中國戰敗,讓清政府對日本有新的認識。
(2)七七事變(或盧溝橋事變);百團大戰;有力打擊日軍的侵略氣焰,提高共產黨和八路軍的威望,振奮全國人民爭取抗戰勝利的信心。
(3)國共兩黨合作,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全民英勇抗戰;海外華僑和世界各國的支持等;不怕犧牲,捍衛民族尊嚴,保衛祖國領土完整的決心等。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考查清朝統治者對日本的態度變化和原因,抗日戰爭的相關知識及學生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要求運用所學解讀材料信息。
10.【答案】(1)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
理由: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三次“反圍剿”勝利;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等。
(3)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大別山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知識點】中國共產黨成立;工農武裝割據;三大戰役
【解析】【分析】(1)1921年7月23日,中共一大在上海召開,通過了黨的綱領。綱領確定黨的奮斗目標是用無產階級軍隊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實現共產主義,建立無產階級專政。1929年12月召開的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是中國共產黨和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里程碑。
(2)依據材料二中的時間和關鍵信息“相對穩定的中央根據地”,結合所學從工作重心、土地革命、革命根據地、指導思想等方面,結合所學知識進行歸納。
(3)三大戰役中,人民解放軍共殲滅和改編國民黨軍隊一百五十多萬人,國民黨軍隊的主力基本上被消滅,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本題屬于開放性問題,學生言之有理即可。
故答案為:(1)奮斗目標:推翻資產階級政權,建立無產階級專政,實現共產主義;理由: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原則。
(2)原因:中共工作重心由城市轉移到農村;開辟中國獨特的革命道路;在革命根據地進行土地革命;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與鞏固;工農武裝割據思想的指導;三次“反圍剿”勝利;紅軍隊伍的不斷壯大等。
(3)國民黨主力基本被消滅,大大加速人民解放戰爭在全國的勝利。
(4)如紅船精神、長征精神、遵義會議精神、延安精神、抗戰精神、東北抗聯精神、大別山精神、南泥灣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言之有理即可。
【點評】本題難度適中,以文字圖片材料為背景依托,主要考查中國一大的內容及意義、1930~1933年中央蘇區革命形勢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間中國經濟開放度變化的總體趨勢并分析其原因、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夢的實現途徑等知識,旨在考查學生識記和分析歷史知識的能力。理解并識記中國一大的內容以及意義、1930~1933年中央蘇區革命形勢走向鼎盛的原因、1978-1992年間中國經濟開放度變化的總體趨勢并分析其原因、中國的改革開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確立、中國夢的實現途徑等知識。
二一教育在線組卷平臺(zujuan.21cnjy.com)自動生成 1 / 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铜陵市| 犍为县| 砀山县| 维西| 五华县| 瓮安县| 阿尔山市| 灵璧县| 镇江市| 东丰县| 乌鲁木齐县| 德州市| 卓资县| 赞皇县| 甘德县| 清流县| 肃宁县| 宜都市| 若尔盖县| 磐石市| 济南市| 合阳县| 英吉沙县| 洮南市| 开阳县| 喜德县| 紫金县| 襄城县| 海伦市| 伊春市| 白朗县| 博罗县| 焦作市| 固阳县| 兰坪| 固镇县| 益阳市| 宣汉县| 宁河县| 安平县| 安达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