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1張PPT)肥皂的演變過程BRAND PLANING古人洗衣服的方法洗衣服時,將衣物浸泡在水里,當衣服被水沾濕以后,利用棒槌捶打這些衣服,衣物中水分就會收到捶打的壓力,這樣衣物的污漬也會隨著壓力和水一起被擠出來。這樣一直反復捶打,經多次捶洗后,便可以達到清洗的衣物的效果,這樣洗衣服的目的就得到了。北方由于水資源的匱乏,古人會用水桶將水井里的水打撈上來,然后再用手對衣服進行揉搓,直到現在還在用的搓衣板就是當時人們的洗衣工具。雖然搓衣板比較原始,但清洗衣物的效果卻很明顯,一直受到百姓群眾的依賴。在中國,西方的肥皂制品直到清朝才被引入。在此之前中國宋代時期,就已經出現了一種人工合成的洗滌劑。其原料是將天然皂莢搗碎細研,加上香料等物,制成桔子大小的球狀,用來洗臉沐浴,稱為“肥皂團”。皂莢果是醫藥食品、保健品、化妝品及洗滌用品的天然原料皂角是一種安全的、天然的、強力的殺菌植物,可以有效殺除頭皮上殘留的各類真菌,對于頭皮屑有極好的抑制作用。大多數去屑洗發水都含有皂角成分。此外,皂角局部刺激的作用也同樣對頭皮血液循環有很大的促進,因此對于頭發健康生長、防脫發方面也有一定的作用。“胰子”:豬的內臟,豬胰,就是把豬的胰臟清洗干凈,加入豆粉和香料,搗碎曬干成塊,堪稱當時去污領域的頂級產品。后來人們通過加工在豬的胰腺中加入純堿、糖和植物灰。去污能力有所提高。本產品不僅可以洗衣服,還可以洗臉和洗澡。相傳,公元前七世紀時,在古埃及皇宮中有一個腓尼基廚師,無意間發現了肥皂的秘密。某天,這位腓尼基廚師無意間打翻了一罐食用油。情急之下,他將草木灰灑在上面,又用手將沾了油的草木灰扔到廚房外面。他本想以此掩人耳目,卻就此發明了肥皂的雛形。當他打算洗掉手上的草木灰時,發現手上的油漬和長期留存的污垢都消失了,而且變的異常干凈。就在那時,腓尼基人發現了草木灰的去污功能。公元七十年時,羅馬帝國的一位學者普林尼,第一次用山羊油脂和木草灰制取塊狀肥皂而大獲成功。從此,整個羅馬帝國開始使用起肥皂來。但是在羅馬時代初期,肥皂并不是用來清潔身體的,人們清潔身體更多的是選擇橄欖油和沙來擦身。羅馬帝國分崩離析后, 只有拜占庭帝國(古羅馬都市)、阿拉伯帝國還保留著制皂技術。公元八世紀,意大利和西班牙復興了制皂技術,直到十三世紀法國將肥皂銷往歐洲市場。終于在十四世紀,制皂技術流傳到了英國。制皂方法的出處有一個非常有趣的傳說:說肥皂是在羅馬一個叫Sapo的山下河流里洗衣服的女性們發明的。這些女性發現,若是在某個特定的時間、特定的地點洗衣服,會洗的比平時更加干凈。而這是由于在山丘上神殿燃燒祭品處,木灰和作為祭品的動物脂肪跟雨水一起流入了河中,形成了液體肥皂,方便了女性們洗衣。所以肥皂的名字SOAP的由來就是源自這個山丘SAPO的名字。只不過,這個傳說雖然強調肥皂的制法是由羅馬人發明的,但最早發現的其實是凱爾特人,可能是想與淵源很深凱爾特族人對抗的羅馬人捏造了這樣的一個傳言吧。原來『SOAP』的來源是凱爾特族人使用的古拉丁語『SAPO』,意思是『用牛脂與灰的混合物制成的頭發染料』。肥皂制作氫氧化鉀和油脂都有了,終于可以開始制皂工程。在一個大鍋中放入氫氧化鉀和油脂,在外面用篝火使其沸騰。通過長時間的沸騰,質地慢慢變硬并開始起泡時,用舌頭試探沒有刺痛感時從火中取出。這個過程會根據質地的量和氫氧化鉀的強度不同花費6~8個小時。十九世紀初二十世紀末的中國,在民族危機的刺激下,當時的進步人士紛紛呼吁“設廠自救”,“實業救國”。這促使上海和漢口成為了制皂商家們的聚集地。中國第一家化學肥皂廠誕生在19世紀末,由我國近代化學啟蒙者徐壽的兒子徐華封在上海創辦。1921年,五洲藥房收購德商的固本皂廠,改名為五洲固本皂藥廠,成為中國最大的機制肥皂廠。直到1949年上海解放前夕,上海制皂工廠增至48家二十世紀二十年代中國的肥皂制造廠,不得不提的是“中國肥皂有限公司”。其實這家公司是快消巨頭聯合利華在中國的第一家分公司。它由聯合利華的前身利華兄弟公司在上海黃浦江畔投資開設,主要生產“力士”香皂、“傘”牌肥皂等產品。而這些產品在當時的中國基本上壟斷了長江以南地區的肥皂市場。1986年聯合利華重返上海,第一家合資企業上海利華有限公司繼續生產“力士”香皂。隨著生活的快速發展,人們已經不會滿足于只在室內進行洗漱的要求,也因此肥皂也迎來了劃時代的改變——肥皂紙。香皂紙是一種用特殊生產工藝將香皂材料做成薄片狀的富含殺菌成分,有效清潔手上細菌;蘊含活性去污因子及茶樹油等高效消炎成份的潔膚產品,全面替代普通香皂、潔面乳、洗面奶等,遇水可完全溶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