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小學勞動《紙橋承重》說課稿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選自小學勞動五年級上冊《紙橋承重》。下面我就本課教學作如下說明:一、教材及學情分析本冊教材重在引導學生在實踐學習中獲得積極體驗和豐富經驗,形成對自然、社會和自我之間內在聯系的整體認識;體驗并初步學會問題解決的科學方法,培養科學態度、創新精神以及實踐能力。結合五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和個性特征,以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可持續發展為核心,在教學中我圍繞"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重視學生創新潛能的開發、能力訓練的實踐,個性特長的發展。不僅從理論上讓學生有所得,更要在實踐活動讓學生親身體驗技術的魅力,這既是該課程對老師的挑戰,也是學生創新能力得以開發并逐步發展的機遇。二、教學目標及重難點:知識目標:制作一座可以承重的紙橋,探索剖面形狀對橋承重的影響,了解力的支撐奧秘和原理。能力目標:通過欣賞、探究、制作、實踐,發展學生自主學習與探究學習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對科學研究的興趣、態度以及自主學習、自主實踐的自信心。教學重點:了解力的支撐奧秘和原理教學難點:在自助探究中發現橋的承受力大小與橋的剖面形狀有關系。三、說教法、學法我在教學中采用了觀察發現法、自主探究法、演示驗證法、激勵評價法等教學方法,并在教材設置活動的基礎上做了創新,將活動的主旨交給學生,由淺入深進行三個梯度的實驗,每次實驗都由學生自主探究、交流、動手操作、展示、汲取經驗、再次實踐等。在探究中開闊學生視野、發展創新思維,達到體驗中發現感悟、活動中歸納知識、參與中培養能力、合作中學會學習的最佳教學效果。四、說活動準備:用過的A4紙、字典、砝碼、紙杯、剪刀、雙面膠、透明膠五、說教學流程(一)事例導入,激發實驗興趣課件出示“綦江虹橋”的圖片,因設計不合理導致的重大事故,引導學生做優秀工程師,進而激發同學們動腦動手制作合格紙橋的興趣。設計意圖:讓學生從生活的實例中獲得震撼和啟示,擁有真正的技術和能力才能夠為人類造福,從而增強社會責任感。激發實驗興趣,為活動的開展注入激情。(二)提出任務,出示設計要求用“紙”造一座橋,紙易于裁,又比較結實,它可以為“小小建筑師”們提供很大的想象和創造的空間。設計要求:1.跨度:15厘米;2.橋面寬度:10厘米;3.橋面使用材料:一張白色A4紙,可以對它進行任意的折、剪、裁、粘、貼,努力充分利用材料。設計意圖:每個學生都喜歡實驗的過程,但是他們在動手實驗時常常跟隨心意隨便做,容易偏離實驗目的。因操作過程中沒有思路而導致實驗失敗。因此,在做實驗前要讓學生明確實驗的目的、實驗步驟以及實驗操作要求,保證實驗目的達成,實驗順利完成。(三)實驗活動,探索紙橋奧秘探索實踐,哪種形狀的橋面承受力最大,你想要做一個什么樣的紙橋呢?開動腦筋想一想,看看誰的想法最奇特、與眾不同。活動一:任務驅動 自由嘗試學生分組進行嘗試,大部分采用了單層或雙層平板橋結構,也有采用了拱橋結構,但初次嘗試,大部分學生的作品承重太小,失敗者居多。教師課件出示中外名橋(石橋、拱橋、斜拉索橋等),請學生觀察。提示:用紙造橋,需要綜合考慮許多因素,如材料的特性和數量,形狀和結構,部件的組合和連接等。請大家大膽想象,繼續探索如何才能讓紙的承重力更強。設計意圖:本部分是對學生如何設計制作做指導,讓學生在失敗的實驗中總結經驗,并在教師的引領中獲得啟示,由此及彼,整理思路,為活動二奠定基礎。活動二:案例引導 啟發運用小組再次探索實踐,這一次,學生才采用三角形、圓柱形、方形(圖)等剖面結構,承重力明顯加強。教師邀請不同設計者介紹自己的設計思路,學生評價其作品的優缺點。教師總結“橋面剖面形狀”的概念及承重原理,課件出示不同紙橋剖面形狀和結構的橋面。啟發思考:橋面剖面形狀還可以設計成什么圖形呢?設想:什么樣的剖面形狀會使橋面承重更大呢?設計意圖:此環節讓孩子們有了成功的體驗,在動手制作的過程中,了解力的支撐奧秘和原理。通過學生展示,大家發現制作方法與細節處理對紙橋承重力的影響,從而落實了本課的教學重點。此時的評價,培養了學生表達、傾聽能力,鼓勵他們勇于探索,始終以飽滿的情感學習,探索實踐的興趣更濃了。活動三:實踐體驗 深入探究出示探究要求:1、只用一張A4紙建造承重力更大的橋。2、利用橋面剖面形狀,形狀、數量不限。此時,實驗組中出現了復合結構,紙橋的承重能力大了許多,教師充分肯定學生解決策略的多樣性,適時引領發現,促進實驗速度和效果最大化。學生在自主探究中發現橋的承受力大小與橋的剖面形狀關系很大,紙橋的剖面形狀越復雜,復合結構形狀越多,紙橋的承重力越大。教師小結:橋的承受力大小與它的剖面形狀有關。設計意圖:這一環節,學生隨著活動的不斷開展,對活動方法、過程、步驟都做了動態調整,使活動不斷深化,此時我們突破了本課的教學難點。“在科學探索中,別人的成功經驗,有時可以成為你成功的起點。”教師鼓勵學生自我評價與同伴間的合作交流,引導學生在自己的研究方向上作進一步思考。(四)組際比賽 深化理解教師提出比賽要求:五分鐘內,各組重新做一座承重最大的橋,看誰的紙橋承重大。五分鐘后,學生統一擺放紙橋,聽口令加法碼,最終獲勝組的承重力為1千克。設計意圖:此環節利用競賽的形式再次落實本課教學目標及重難點,讓學生感受到科學的強大魅力,發展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獲得成功的體驗。(五)拓展延伸,總結生活應用教師鼓勵學生運用紙橋承重的原理,增加用紙、設計承受力更強的紙橋。改變剖面形狀確實可以改變材料的物理強度。生活中改變剖面結構的做法不光運用在造橋中,有很多物體,為了增加承受力,往往要改變它的形狀。教師課件展示瓦楞紙板、塑鋼型材截段等,并對這種改變的用意加以說明。引導學生仔細觀察,認真思考,發現生活中的更多奧秘。設計意圖:鼓勵學生將知識運用到生活中,發現、分析、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生活,發展實踐創新能力。建立學習與生活的有效聯系,使學生獲得自我、生活、自然的真實體驗,具有增強積極參與實踐活動的意愿。六、說教學效果預測及反思本課教學,通過創設真實情境為學生提供現場體驗的機會,讓學生經歷多梯度的活動方式,促進學生積極參與活動過程,在現場觀察、設計制作、實驗探究的實驗過程中發現和解決問題,體驗和感受學習與生活之間的聯系。教師重在激勵、啟發、點撥、引導,充分發揮學生的動手、動腦能力,充分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落實本課教學目標。學生在課堂上興趣盎然,實驗探索積極主動,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值得思考的是,此次紙橋制作成功與否的關鍵在于橋墩與橋身的連接采用什么樣的結構,連接是否合理,學生動手實踐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