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8.2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大單元議題式教學設計一、單元教學設計(一)設計意圖本框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思想為指導,堅持進行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教育,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繼承革命文化,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更好構筑中國精神、中國價值、中國力量。文化是民族的血脈,是人民的精神家園。本單元以文化內涵為邏輯起點,從一般意義上講述文化的有關專題,再到立足中國、繼承傳統、借鑒外來、著眼特色,從特殊意義上講述文化建設的有關專題。從內容呈現的邏輯結構上看,層次遞進、橫向關聯、環環相扣、一脈相承,有利于幫助學生樹立馬克思主義文化觀,繼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民族精神,堅守中華文化立場,立足當代中國現實,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升參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自覺性和能力。(二)教材內容本單元本單元包括三課和一個綜合探究。第七課《繼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圍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講述了文化的內涵與功能,區分了文化與文明,闡明了文化的載體,強調了文化的功能;講述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和特點,強調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以及如何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大力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著力培養擔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第八課《學習借鑒外來文化的有益成果》,圍繞外來文化,講述了文化的民族性、多樣性,闡明了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闡明了如何正確對待外來文化,面向世界,博采眾長,立足國情,交融互鑒,堅持“洋為中用”,堅持以我為主,為我所用,堅守中華文化立場,推動當代中華文化發展。第九課《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圍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講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在革命、建設、改革中創造的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追求,代表著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進而闡明中國人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講述了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必須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共產主義理想信念,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立足時代,融通各種文化資源;闡述了如何建設文化強國,堅定文化自信。綜合探究部分《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旨在通過學生的探究,引導學生懂得“全盤西化論”“文化復古主義”等主張在中國走不通;闡述了堅持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與堅持“雙百方針”是高度統一的;明確了在當代中國,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才能推動工作發展、事業進步。(三)總體結構(四)單元目標1.辯證認識中華傳統文化、外來文化及各種文化現象,培養批判性思維;明確繼承與創新的關系,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2.學生認識到中國人民選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歷史必然性,明確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要做到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3.識記民族精神的內涵,弘揚民族精神的途徑,增強“四個自信”,自覺參與文化強國建設。重點: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行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和意義。難點: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原因、途徑和文化強國的目標(五)設計思路學科大概念: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外來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單元核心問題:文化是什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是什么?為什么要發展文化?為什么要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如何發展文化?如何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文化強國的原因和措施。堅定文化自信的原因。教學單元議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具體課時設計:課時1:文化的內涵與功能議 題: 國家為什么重視三星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教學建議:課前播放視頻《探秘三星堆》課堂導入:沉睡數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從8個祭祀坑到1座城,從萬余件異彩紛呈的出土文物到三千年前動人心魄的古蜀文明,持續近3年的勘探發掘,三星堆給多元一體的中華文明又增添了濃墨重彩的一筆。從紀錄片到短視頻、從博物館的建設到文物保護、從示范區的建設到文創產品的扶持,國家文物局高度重視三星堆遺址考古與研究工作。那么,國家為什么重視三星堆文化的保護和傳承?環節一 閱讀思考:理解文化的內涵及其特點議學材料:四川廣漢三星堆國家文物保護利用示范區創建工作領導小組負責統籌指導示范區創建工作,督促檢查重要工作落實情況。一些旅行社推出各式各樣三星堆旅游組合產品。如“四川廣漢三星堆博物館+3小時趣味精講一日游”,售價328元。2022年5月29日,經過評委會的遴選及評審,入選2021-2022年度中華文化國際傳播十大案例。2022年6月,三星堆8K超高清紀錄片《身臨其境!帶你走進三星堆》對外推出。議學任務:1.沉睡三千年,一醒驚天下的三星堆到底因何被人稱奇跡?2.閱讀課本90-91頁后思考,材料中的活動是否為文化現象?三星堆遺址、文物和三星堆博物館是否為文化產品?奇美九寨溝和大熊貓棲息地等自然景觀,能否稱為文化?環節二 議學合作:文化與經濟、政治的關系播放視頻:《文創產品引領人們愛上三星堆文化》議學材料:疫情發生以來,文創行業受到較大沖擊。為了幫助文創企業保運轉、穩經營、促發展,做好疫情防控和經濟發展雙統籌,今年6月2日,成都市文產辦正式出臺《成都市文創行業“促發展保運轉”紓困扶持若干措施》。議學任務:談談成都市文產辦這樣做的合理性。環節三 概念辨析:文化與文明、文化與載體議學材料:三星堆博物館現存館藏一級文物436件、二級文物243件、三級文物107件。三星堆遺址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反映了與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的緊密聯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兼容并蓄、延綿不斷”總體特征的有力見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乃至世界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議學任務:結合材料分析文化和文明,文物和文化的關系。議學材料:三星堆博物館現存館藏一級文物436件、二級文物243件、三級文物107件。三星堆遺址所代表的三星堆文化,反映了與黃河流域、長江中下游地區文明的緊密聯系,是中華文明起源“多元一體、兼容并蓄、延綿不斷”總體特征的有力見證,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乃至世界青銅文明的杰出代表。議學任務:結合材料分析文化和文明,文物和文化的關系。環節四 熱點分析:文化對個人和社會的影響議學材料:在第46個“5·18國際博物館日”來臨之際,三星堆博物館圍繞“博物館的力量”主題開展了眾多特色活動,吸引了眾多文博愛好者的參與和熱議。“玉見敖漢——敖漢旗出土玉器精品展”“璞石成玉——玉石器加工制作體驗”“‘暢想三星堆’創意策劃挑戰賽”等特色展陳與創意活動悉數亮相,專家學者、高校學子與三星堆文化愛好者等群體齊聚三星堆博物館,共同體驗三星堆文化帶來的文博魅力。議學任務:結合材料,說說三星堆博物館開展特色活動的理由。課時2:正確認識中華傳統文化議題:從《典籍里的中國》思考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環節一:體系建構,新課導入1.分析第七課三個框題之間的關系,從文化總論-中華文化-民族精神的知識邏輯。2.播放《典籍里的中國》宣傳片。教師解說:《典籍里的中國》,聚焦中華優秀文化典籍,展現典籍里蘊含的中國智慧、中國精神和中國價值。今天,我們一起打開典籍、對話先賢,思考中華文化緣起何處,邁向何方?探討中華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導入新課。環節二:議題描述:中華文化有何內容?議題情境:《典籍里的中國》十期節目分別所表達的主旨思想。展示議題材料:見課件。提出議學任務:商議:材料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哪些內容?還有哪些?引導學生結合預習分析材料,小組代表發言后,歸納總結。議題小結:中華傳統文化的主要內容環節三:議題論證:中華文化緣起何處?議題情境:典籍與中華文化起源的關系展示議學材料:見課件。提出議學任務:商議:為什么說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中華文化是怎樣形成和發展的?取得了哪些重要成就?地位如何?議學提示:展示四大文明古國的發展歷程對比表格,幫助學生更加深入理解“源遠流長”。追問:中華傳統文化文化還有哪些重要成就?議題小結:中華傳統文化的形成和特點環節四:議題辯論 中華文化邁向何方?議題情境:傳統文化是財富還是包袱?提出議學任務:1.傳統文化對現實生活而言是財富還是包袱,商議:你怎么看這兩種觀點?說說你的理由。并把關鍵詞寫在教學卡的“魚骨圖”上,上為財富,下為包袱。2.請4個小組代表為辯手,展開微辯論,各抒己見,據理力爭,要求:簡明扼要,正確運用學科知識。正方:傳統文化是財富。反方:傳統文化是包袱。3.歸納:如何正確對待傳統文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有哪些當代價值?組織學生開展辯論,擔任主持人角色。引導歸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當代價值。課時3: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與民族精神教學建議:課前播放視頻《探秘三星堆》議 題: 解鎖傳統文化成“新頂流”的“流量密碼”課堂導入:最近,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一款文創產品火了。這只以“馬踏飛燕”為原型的銅奔馬毛絨玩具圈粉無數,在博物館線上線下銷售渠道都被買到斷貨。越來越多的博物館正在主動擁抱潮流,一改往日文物嚴肅高冷的形象,創新各種活潑生動的形式,拉近與年輕受眾的距離。環節一 熱點分析:如何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議學材料:6月以來,由甘肅省博物館推出的一款銅奔馬文創毛絨玩具,憑借“丑萌”造型火出了圈。咧嘴大笑的“小綠馬”與馬蹄下眼神無辜的“飛燕”形成反差萌態,不僅使其一夜登上多個社交平臺的熱搜,還俘獲了眾多粉絲“必須擁有之”的芳心。銅奔馬文創“一馬難求”:“活”了文物,火了博物館。議學任務:1.有人發出質疑,過于詼諧的形象是否“不夠尊重歷史”。你怎么看?2.銅奔馬文創憑借“丑萌”造型火出了圈給我們實現文化創新怎樣的啟示?3.舉例說明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要求及其關系。環節二 閱讀思考:民族精神的內涵及其突出表現教師過渡:博物館作為一種載體,它收藏了一個地方、一個國家歷史上的文化藝術珍品。通過它們人們能了解自己國家、民族輝煌燦爛的歷史,了解自己國家、民族在推動人類歷史文明進步中的歷史的積極作用。通過這些集中了人類智慧和汗水的歷史文物,有利于人們在獲取關于本地區、本民族和自己國家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培育和激發對自己國家、民族的自尊心和自豪感。從小處說,文物是源遠流長的歷史的重要見證;從大處說,文物還是維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的物化和載體。而博物館則為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讓人們回顧、瞻仰歷史的重要場所,為人們培育和弘揚自己的民族精神提供了一個好的去處。議學材料:展示天下第一漢簡——《儀禮》簡的圖片,博物館里的文物是是民族文化、藝術和文明的精華和最高成就的結晶、代表和象征,是維系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團結統一的精神紐帶的物化和載體。 文物承載燦爛文明,傳承歷史文化,維系民族精神,是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深厚滋養。議學任務:1.中國文物承載并維系著怎樣的民族精神?2.談談中華民族精神在不同時期的不同表現。環節三 議學合作:感悟中華民族精神的重要作用議學材料:湖北省收藏家協會于2020年6月發出《關于征集抗疫物品的通知》,很快得到民眾紛紛響應,征集到江漢方艙醫院的珍貴物品,以及社會各界捐贈的海報、招貼畫等抗疫物品,共400余件。2021年4月8日上午,湖北省收藏家協會向武漢博物館捐贈400余件抗疫物品,為武漢留下眾志成城抗疫的物證。議學任務:閱讀課本100-102頁,結合材料分析,湖北省收藏家協會為什么要征集并向武漢博物館捐贈400余件抗疫物品?環節四 觀點辨析:培育弘揚中華民族精神的途徑議學材料:一方面,我們通過開展各種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弘揚和傳承中華民族精神;但另一方面,在經濟全球化的趨勢下,各種思想文化相互激蕩,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越來越受到我國一些年輕人的歡迎,一些腐朽思想和生活方式也占據了部分人的頭腦。議學任務:有人認為:“弘揚和培育民族精神,就是要抵制外來腐朽思想文化的影響。”你怎么看這種觀點,說說你的理由。課時4: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議題:婚俗文化的民族性與多樣性教學建議:課前播放視頻《那個備婚兩年刷爆全網的漢服婚禮視頻》《少數民族奇特婚俗》《我的漢婚視頻,被拍成了古偶》《中式婚服奢侈品》課堂導入:隨著國潮的崛起,當代的年輕人越來越能夠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中式傳統婚禮成為人們的首選,95后新人更加偏向中式嫁衣。婚禮形式展現出多元化局面,涌現出民族特色等其他風格。那么,為什么中式傳統婚禮會成為人們的首選?婚禮形式的多元化和民族特色有怎樣的意義?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中式婚禮和西式婚禮?環節一 交流分享:感悟文化的民族性播放視頻《中國千年婚俗變化》議學材料: 隨著國潮的崛起,當代的年輕人越來越能夠理解和喜愛傳統文化。在婚禮類型的選擇上,中式傳統婚禮成為人們的首選,95后新人更加偏向中式嫁衣。婚禮形式也展現出多元化局面,涌現出民族特色等等其他風格。融合全世界不同民族文化元素的婚禮主題越來越突出。議學任務:1.課前搜集資料,分享不同民族的婚俗文化。2.為什么中式傳統婚禮成為人們的首選?環節二 閱讀思考:民族文化的具體表現教師過渡:文化遺產是民族文化的一個突出表現。為了加強保護歷史文化遺產的國際間協作,中國于1985年12月12日正式加入《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1986年,中國開始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報世界遺產項目。1999 年10月29日,中國當選為世界遺產委員會成員。議學材料:截至2021年7月25日17時38分,中國已有56項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其中世界文化遺產38項(包括5項文化景觀遺產)、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4項、世界自然遺產14項,在世界遺產名錄國家中排名第一位。民族節日是民族歷史的活化石,是民族生活方式的集中體現,也是民族傳統文化的生動展示。議學任務:1.你知道哪些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分別體現了什么樣的文化特色?2.你知道哪些有趣的民族節日,分別表達了什么主題?環節三 議學合作:文化多樣性的成因議學材料:七夕節起始于上古,普及于西漢,鼎盛于宋代。七夕節發源于中國,在部分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亞洲國家如日本、朝鮮半島、越南等也有慶祝七夕的傳統。2006年5月20日,七夕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議學任務:搜集資料,對比中國、日本和韓國七夕習俗并分析成因。環節四 觀點辨析:正確對待文化多樣性議學材料:隨著中國經濟體量的不斷增長,國人基于中華傳統文化的民族自信也在不斷上漲。曾經在國內大受追捧的洋節被擺到了極其尷尬的位置,“抵制洋節”的論調一時間不絕于耳。更有甚者將洋節看作洪水猛獸,過洋節就是外國的文化入侵等等。議學任務:1.閱讀課本105頁,結合所學知識談談你對“抵制洋節”的看法。2.婚禮形式的多元化和民族節日的多樣化有怎樣的意義?3.該以怎樣的態度對待中式婚禮和西式婚禮,傳統節日和“洋節”?課時5: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學建議:課前播放彭靜旋的視頻《孤勇者》馬蛟龍的中國古典舞視頻。課堂導入:展示彭靜旋和馬蛟龍的圖片。一躍三尺、凌空劈叉,一把紅扇、一副水袖,在英國教學的中國舞者馬蛟龍在倫敦塔橋、特拉法加廣場一次次讓當地觀眾驚嘆于中國古典舞蹈的風采。 一身漢服、輕紗遮面,一只中國結、一把古箏,留學法國的中國“古箏姑娘”彭靜旋在巴黎塞納河畔、波爾多街頭廣場一次次令當地聽眾折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那么,這些當年青年為什么要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有何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促進文化交流交融?議題:年輕一代該如何傳播中國文化?環節一 交流分享:區分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議學材料:展示歐洲扇和敦煌交流學術研討會的圖片2020年1月8日,“歐扇千華”展覽在河北博物院開幕。100余件18世紀、19世紀珍貴歐洲扇展現了西方典雅唯美的審美情趣,再現了中西文化交融共生的歷程。這些歐洲扇承載的文化信息非常豐富,歐洲神話、宗教故事,還有當時流行的藝術流派,如洛可可藝術以及中國“康乾盛世”時期歐洲流行的“中國風”等,在這些扇子上均有所體現。民眾以扇子為載體,了解到更多的歐洲文化信息。為進一步促進敦煌學、敦煌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發展,2022年8月10日―13日,由敦煌研究院主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與國家民委重點項目“敦煌歷史文化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課題組承辦的“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順利召開。活動任務:搜集相關材料,列舉你所知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案例,結合案例分析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關系。環節二 閱讀思考:文化交流助力文化的發展議學材料:展示圖片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展示圖片2:經濟與文化比翼雙飛——一帶一路活動任務: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談談文化交流對文化發展的作用。環節三 議學合作: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議學材料:展示圖片1:敦煌文化展示圖片2:漢語拼音活動任務:結合敦煌文化的發展和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談談文化交融如何推動文化發展。環節四 觀點辨析:如何推動文化交流與交融議學材料:材料一: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沖突與碰撞,是引發諸多民族矛盾、族群糾葛、區域糾紛的重要因素之一。觀點一:警惕日韓劇,日韓很多影視劇毒害中國青少年,在他們國內不能播!觀點二:韓劇的熱播應該在文化上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創作者更應該關注普通人的靈魂狀態與情感狀態。觀點三:文化交流使弱勢文化受到強烈沖擊,“韓風勁吹”“洋節”盛行,應當禁止。材料二:列舉促進文化交流的典型實例,如法國街頭彈古箏驚艷海外、倫敦街頭展示中國古典舞、憑漢服背影照火遍全網、面塑與翻糖結合傳遞中國美等活動任務:結合上述事例思考當代中國青年如何講好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交融?課時6:正確對待外來文化議題:課時7:文化發展的必然選擇議題:課時8:文化發展的基本路徑議題:課時9:文化強國與文化自信議題:二、第5課時《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教學設計(一)教學背景分析1.設計依據理論依據:本框主要根據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講述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的重要作用。自古以來,中華文明在繼承創新中不斷發展,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豐厚滋養,是在同其他文明不斷交流互鑒中形成的開放體系。親仁善鄰、協和萬邦是中華文明一貫的處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華文明鮮明的價值導向,革故鼎新、與時俱進是中華文明永恒的精神氣質,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華文明內在的生存理念。面向國際社會詮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精華,有利于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就要不斷提升中華文化影響力,秉持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理念,深入開展同各國文化交流合作,以講好中國故事為著力點,傳播中國聲音、中國理論、中國思想,讓世界更好地讀懂中國,弘揚中華文明蘊含的全人類共同價值,讓世界共享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通過本框,幫助學生正確理解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關系,理解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對文化發展的重要意義,堅定文化自信,自覺作傳播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的使者。課標依據:本框對應的是《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課程標準(2017年版2020年修訂)》模塊4“哲學與文化”的內容要求:“3.2 感悟世界文化的多樣性,理解文化多樣性的價值,明確文化交流和交融的途徑和意義。”課程標準中的教學提示,要求學生闡釋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明確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懂得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加強不同民族文化交流互鑒的意義,領悟在平等基礎上的文化互鑒有利于增強本國本民族的文化自信,也有利于世界文化的繁榮和發展。教學目標通過交流分享環節:學生結合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古今實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進行區分、辨析和理解,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通過閱讀思考環節,學生分工合作,搜集相關資料,列舉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發展的實例,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內到國際等角度,全方位深刻理解文化交流對于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作用。通過議學合作環節,查閱敦煌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課本內容,理解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通過觀點辨析環節,思考推動文化交流與交融的途徑,樹立對待文化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提高加強文化交流互鑒的參與意識。3.重點難點教學重點: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突破策略:學生結合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古今實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進行區分、辨析和理解,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分工合作,搜集相關資料,列舉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發展的實例,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內到國際等角度,全方位深刻理解文化交流對于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作用。查閱敦煌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課本內容,理解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教學難點: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以及如何推動文化的交流和交融突破策略:通過觀點辨析環節,思考推動文化交流與交融的途徑,樹立對待文化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提高加強文化交流互鑒的參與意識。4.學情分析:本節課授課對象是本校高二年級的學生,初步具備分析社會現象的心智和能力,能夠通過搜集資料對比、歸納總結、歸因分析等方法對社會現象作出基本評價和理解。對于新知識保持好奇,但是缺乏思維的廣度和深度,需要教師通過情境材料的選取,知識的建構,問題的啟發,思辨能力的培養等方式幫助學生深度學習。學生能夠自覺預習,嘗試繪制思維導圖。但是思維能力有限,考慮問題不夠全面。能提出問題,但不善于表達。曾參與議題商議、辯論,已具備合作探究,搜集整理分析資料,預習教材、分析問題的基本能力。學生對彭靜旋、馬蛟龍、以及李子柒等人促進文化交流的事跡很感興趣,且比較熟悉,為本節課議題探究的開展提供了良好條件。教學過程分析1.設計思路議題:年輕一代該如何傳播中國文化?環節一 交流分享:區分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環節二 閱讀思考:文化交流助力文化的發展環節三 議學合作: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環節四 觀點辨析:如何推動文化交流與交融2.教學過程教學建議:課前播放彭靜旋的視頻《孤勇者》馬蛟龍的中國古典舞視頻。課堂導入:展示彭靜旋和馬蛟龍的圖片。一躍三尺、凌空劈叉,一把紅扇、一副水袖,在英國教學的中國舞者馬蛟龍在倫敦塔橋、特拉法加廣場一次次讓當地觀眾驚嘆于中國古典舞蹈的風采。 一身漢服、輕紗遮面,一只中國結、一把古箏,留學法國的中國“古箏姑娘”彭靜旋在巴黎塞納河畔、波爾多街頭廣場一次次令當地聽眾折服于中國傳統音樂的魅力。那么,這些當年青年為什么要積極傳播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促進文化的交流與交融?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有何關系?我們可以通過哪些途徑促進文化交流交融?議題:年輕一代該如何傳播中國文化?【設計意圖】本環節以彭靜旋和馬蛟龍等促進文化交流的典型代表,啟發學生思考,導入新課,能夠激發學生的興趣,取材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關注了學生的生活體驗。新課講授:環節一 交流分享:區分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議學材料:展示歐洲扇和敦煌交流學術研討會的圖片2020年1月8日,“歐扇千華”展覽在河北博物院開幕。100余件18世紀、19世紀珍貴歐洲扇展現了西方典雅唯美的審美情趣,再現了中西文化交融共生的歷程。這些歐洲扇承載的文化信息非常豐富,歐洲神話、宗教故事,還有當時流行的藝術流派,如洛可可藝術以及中國“康乾盛世”時期歐洲流行的“中國風”等,在這些扇子上均有所體現。民眾以扇子為載體,了解到更多的歐洲文化信息。為進一步促進敦煌學、敦煌民族歷史文化研究的發展,2022年8月10日―13日,由敦煌研究院主辦,敦煌研究院人文研究部與國家民委重點項目“敦煌歷史文化中的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研究”課題組承辦的“敦煌多民族文化的交往交流交融”學術研討會在敦煌莫高窟順利召開。活動任務:搜集相關材料,列舉你所知道的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案例,結合案例分析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的關系。【設計意圖】通過交流分享環節:學生結合文化交流與文化交融的古今實例,在感性認識的基礎上對文化交流和文化交融進行區分、辨析和理解,厘清兩者之間的關系。在議學合作中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發揮學生主體作用。【議學提示】小組代表1回答:張騫兩次出使西域,將漢朝文化傳播到西域;唐代玄奘西行加強了東西方的陸上聯系,即古中國和天竺(今印度),促進了東西方的文化交流。不僅為中國的佛教文化做出了卓越貢獻,同時還為中印兩國人民的文化交流奠定了夯實的基礎。2017年10月8日,世界首部大型民族器樂劇《玄奘西行》全球巡演上海站第一場取得圓滿成功。現場座無虛席,動人心弦的音樂,靈動唯美的舞臺讓人耳目一新、心馳神往,劇目的匠心和震撼引得觀眾好評如潮,皆稱贊其為“匠作之精品”。一曲國樂,揭幕了“一帶一路”絲綢之路上的玄奘西行故事。玄奘西行5萬里,游歷110個國家,歷時19年,潛心篤志,一生只為一事。《玄奘西行》全球巡演于全國各大劇院將輪番上演!以上三種都是文化交流。文化交流強調的是文化傳播的過程及影響。小組代表2回答:敦煌文化、大連的意大利風情街、哈爾濱的俄羅斯風情小鎮、澳門文化等都是文化交融。文化交融強調融合了不同民族文化后產生的新文化。文化交流是前提,文化交融是結果。教學建議:如果學生有條件課前搜集資料,小組合作,那么這部分課件可以刪掉,改為由學生主動分享。若是沒有時間和必備條件,改為教師講授拓展資料。教師點撥:文化交流強調不同國家和民族借助一定的渠道和方式,如語言、報刊、網絡等,互通有無,交流溝通,發揚傳播。文化交融則側重于不同文化彼此滲透、相互交織、相互借鑒、取長補短,是交織交融產生新文化的過程。文化交流是量變的積累,文化交融是質變的結果。所有的文化交融都是建立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的。總之,文化交流是文化交融的必要準備,文化交融是文化交流的發展升華!環節二 閱讀思考:文化交流助力文化的發展議學材料:展示圖片1:張騫兩次出使西域——絲綢之路展示圖片2:經濟與文化比翼雙飛——一帶一路活動任務:結合古代絲綢之路和“一帶一路”,談談文化交流對文化發展的作用。【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思考環節,學生分工合作,搜集相關資料,列舉文化交流促進文化發展的實例,從歷史到現實、從國內到國際等角度,全方位深刻理解文化交流對于本民族文化和世界文化發展的作用。【議學提示】教師: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在大唐的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河西走廊上成群的牛羊,隨風響起的駝鈴聲,綿長而悅耳的音樂聲,華麗而細膩的大唐服飾,神秘而令人心生向往的佛法,河西走廊給世界帶來了一次美妙的邂逅。學生:閱讀課本106-107頁的閱讀與思考環節,了解古絲綢之路的意義。教學建議:如果學生有條件課前搜集資料,小組合作,那么這部分課件可以刪掉,改為由學生主動分享。若是沒有時間和必備條件,改為教師講授拓展資料。古代絲綢之路的影響小組代表1分享:絲綢之路是古代貫通亞非歐文明的動脈,是東西方物質文化和精神文化交流的橋梁。東西方不同文明、不同民族之間,在數千年的歷史長河中,在橫貫數萬里的地理區間內,相互進行著交通往來和文明交融,其中物質文化的傳播和交流,為不同文明的發展注入了新鮮血液。在科學技術方面:流入中國的歷法最重要的有《七耀歷》和《九執歷》,這兩部歷法均來自于天竺,主要在民間盛行;唐朝的醫藥、農作物用具、以及制陶技術處于當時世界的前列,在絲綢之路的幫助下開始傳到中亞和歐洲的一些國家,對印度、阿拉伯等國家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宗教藝術:西域等國家在接受唐朝文化影響的同時也對它唐朝文化產生了重大的影響。當時唐朝對“胡風”產生濃厚的興趣,學胡俗、穿胡衣、聽胡曲成為唐朝流行的事。中國古代稱為“篳篥”的樂器,是絲綢之路中最具代表性的吹管樂器之一,這種雙簧管樂器起源于古代波斯,經古代絲綢之路傳入中國被稱為龜茲樂者,就包括有篳篥的演奏。敦煌是域外文化與中原文化交流的前沿,敦煌石窟壁畫是古代絲綢之路的重要文化遺存,篳篥出自于敦煌壁畫上,至今仍存在于京津冀地區民間音樂當中,這一文化的引入跨越了兩千多年,至今仍可覓見蹤跡,今天冀中笙管樂的主要樂器之一管子,亦即篳篥,中西音樂文化經過長期交流、 融合,達到了水乳交融的程度,它是以中原音樂為根基,滲入本土音樂,吸收西域音樂的碩果,經過歷代的傳承改進后飛入尋常百姓家。從以上的列舉可以看出來,絲綢之路上不僅僅是經濟上的交流,科學和文化在絲綢之路上同樣占有很重要的位置。小組代表2分享:由于中國絲織品輕巧便攜,刺繡精美豪華,格外受到外國統治階級和貴族歡迎,且價格昂貴。為了牟取暴利,中外商人樂于通過陸路長途販運絲綢,從而促進了中國絲綢持續不斷地銷往海外各國。在國外的古籍中,多次提及古羅馬帝國貴族對中國絲織品的喜愛和追捧。中國與羅馬的絲編貿易必須依賴中亞的安息、印度等國商人的連續轉手買賣,由于商人顧及利潤及沿途高昂的稅收,絲織品運到羅馬后的價格堪比黃金。到了唐代絲綢之路時,絲綢更是遠銷海外。除此之外,絲織品還出現了文化回流的現象,絲綢時由中國傳出去的,傳到其他國家和當地的織品相融合形成新的產品,又與當地的本土文化融合,在絲綢上添加了新的圖案,經過這些文化的融合,新品絲綢又傳回中國,因布匹上的圖案與中國本土圖案大異其趣,新品絲綢又在中國形成了新的風格。小組代表3分享:絲綢之路雖然主要是商路,但歷史上中國與世界各國的政治往來和文化交流也依靠它。絲綢之路,使中亞南亞音樂、舞蹈、繪畫、雕塑、建筑等藝術形式;天文、歷算、醫藥等科技知識;佛教、祆教、摩尼教、基督教、景教等宗教信仰文化,先后傳入中國。中國的絲綢、瓷器、四大發明、茶葉、書籍等傳播到世界各地。實際上各種文明在吸收外來文明、外來文化的時候,都會根據自我文化的要求有一個甄別和選擇的過程。在面臨外來文明時,有些文化會欣然接受,特別是物質文明和科技知識。有一些文化它會采取“揚棄”的態度,經過改造利用,促使自我文化得到創造性地發展。而有一些文化它會排斥、甚至打擊、根本不加吸收,這樣一種吸納和再造的過程其實在各個文明的融匯交流中都是十分正常的表現。中國文化系統有時以外來文化作為有益的補充,有時以外來文化作為復壯劑,通過吸收和改造外來文明成分,使中國文化自身獲得新的生機和創新的活力。因此,氣象恢宏的中國文化正是在這樣相互沖突又相互融合的過程中逐漸形成了海納百川的雄渾氣魄。教師點撥:絲綢之路使得外來優秀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中華文化的進步和發展;中國先進文化走向世界,增強了影響力、競爭力、綜合國力。有助于文化的交流互鑒,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與發展。有利于增進世界各國各民族的友誼和互相了解,促進世界和平與發展,加速人類文明進步。現代“一帶一路”的影響小組代表4分享:“一帶一路”不僅是經濟繁榮之路,也是文化發展之路,將極大推動相關國家文化交流。我國西部地區地處絲綢之路經濟帶黃金地段,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充分用好自身文化資源,促進文化發展。“一帶一路”建設參與國尤其是沿線各國由于自然條件、生產力水平、歷史背景不同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思想觀念和風俗習慣不同,形成了各具特色、絢麗斑斕的文化,“一帶一路”猶如一條絲帶把各種文化串聯起來。我國地域遼闊,文化豐富多樣,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應當既著眼于經濟發展、又著眼于文化交流,推動經濟合作與文化交流共同發展。隨著“一帶一路”建設加快推進,我國西部地區逐步從開放末梢變為開放前沿,開放發展空間廣闊。西部地區擁有獨特多彩的文化,應在“一帶一路”建設中抓住機遇,加快文化發展,推動文化走出去。隨著“一帶一路”合作的實施,中外文化交流呈現快速化、多元化、品牌化發展趨勢。據文化和旅游部2017年文化發展統計公報顯示,截至2017年底,中國已與157個國家簽署了文化合作協定,累計簽署文化交流執行計劃近800個,初步形成了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政府間文化交流與合作網絡。大力推進文化交流品牌建設,舉辦中國—中東歐、中國—東盟、中國—歐盟等十余個文化年、旅游年。其中僅“歡樂春節”2017年就在全球1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500余座城市舉辦了2000多項文化活動。另外,還舉辦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海上絲綢之路國際藝術節等以“一帶一路”為主題的綜合性文化節會。中央廣播電視總臺的“絲路名人中國行”活動等品牌影響力凸顯,深受相關國家媒體和受眾好評。教師點評補充:由此可見,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不僅不會成為文化發展和創新的障礙,反而會起推動作用。在文化交流過程中我們應該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促進人類文化的發展。維護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反對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因為,人類的文化發展史就是文化交流和交融史。通過分析,不難發現,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一方面,中華優秀文化走向世界;另一方面,外來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此外,文化交流的作用是雙重的。如果堅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在平等的基礎上進行交流,則有利于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繁榮;反之,在不平等的基礎上交流,推行文化霸權主義,不利于文化傳播。總之,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議學小結:一、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1.重要性:文化交流構成了文化發展的重要動力。各民族文化之間的差異和交流會推動文化發展和創新。要堅持求同存異、取長補短的原則。文化發展史就是文化交流和交融史。2.要求:維護文化多樣性,加強相互交流、相互學習、相互借鑒;反對相互隔膜、相互排斥、相互取代。3.特點:文化交流是雙向的。中華文化走向世界,外來優秀文化在中國傳播。文化交流的作用是雙重的。堅持各民族文化平等,則維護文化多樣性,促進文化繁榮;推行文化霸權主義,不利于文化傳播。環節三 議學合作: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的發展議學材料:展示圖片1:敦煌文化展示圖片2:漢語拼音活動任務:結合敦煌文化的發展和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談談文化交融如何推動文化發展。【設計意圖】通過議學合作環節,查閱敦煌文化的相關資料,結合課本內容,理解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正確對待本民族文化和外來文化。【議學提示】敦煌文化的發展史學生代表1:敦煌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聚居區和中外文化的交匯之地,先后活動于這里的主要民族就有羌、塞種、月氏、烏孫、匈奴、鮮卑、退渾、粟特、吐蕃、回鶻、黨項等。在敦煌發現的7萬件古代文獻中,除漢文外,尚有豐富的吐蕃文寫卷,另有突厥文、回鶻文、于闐文、粟特文、西夏文、回鶻式蒙古文、八思巴文等多種文獻,為我們認識歷史上敦煌及河西地區民族的歷史文化,尤其是各民族之間的交流交往與交融提供了彌足珍貴的資料。敦煌文化有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內涵,古來以漢文化為主流,同時吸納、包容、融會周邊的各種的文化因素,以不斷豐富、發展、繁榮。華夏文化突破血緣、種族的藩籬,將不同的族類化為一個整體。學生代表2:隨著西域諸國集聚大唐,我國對外來樂器的使用在此時達到了歷史高峰。尤其,是印度系傳來的打擊樂器。而這些腰鼓、羯鼓、答臘鼓等也都在莫高窟里留下了歷史的印跡。敦煌壁畫直接受到龜茲壁畫的內容、形式和表現手法的影響,而龜茲壁疏又直接傳自于印度和阿富汗。印度、阿富汗的佛教藝術里則早已吸收了西方藝術的營養。因此壁畫中的人物,特別是菩薩,比例適度,解剖合理,姿態優美,手式纖巧,真實地表現了人體美。這種寫實手法,為敦煌畫家所接受,大大地加強了壁畫人物解剖的合理性,彌補了漢晉繪畫之不足,促成了新的民族風格的成長。學生代表3: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致首屆絲綢之路(敦煌)國際文化博覽會的賀信中就盛贊敦煌:“敦煌是歷史上東西方文化交匯的重要樞紐,不同文化在這里匯聚和交融,塑造了獨具魅力的敦煌文化。”8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甘肅考察時強調,我們要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就要以更加博大的胸懷,更加廣泛地開展同各國的文化交流,更加積極主動地學習借鑒世界一切優秀文明成果。教師點撥:正因為敦煌是多民族共生之地,所以這里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更能反映元代敦煌民族文化多樣性的實物資料是敦煌發現的《莫高窟六字真言碣》。碣石勒立于元順帝至正八年(1348),保存基本完好,其上方及左右方刻漢、梵、回鶻、藏、西夏、八思巴等6種文字的六字真言。在六字真言外圍有95位功德主的題名,其中以蒙古人居多,還有其他民族,如藏族,以及回鶻人、西夏人,更有來自西域的人士,如哈只、答失蠻等。總而言之,該碑之立應有多民族人士的參與。學生代表4:印刷術是我國古代四大發明之一,活字印刷始于宋代畢昇,為泥活字。后來,人們又推陳出新,先后創造出木活字、錫活字等。從考古資料看,在畢昇發明活字印刷僅1個世紀左右,西夏地區就已經在熟練地應用木活字印刷書籍了,比元人王禎使用木活字要早一百多年。1908年,法國人伯希和于敦煌莫高窟北區第181窟(今464窟)發現了一桶回鶻文木活字,共有960枚之多。后來,俄國人奧登堡又于北區發現了130枚,再加上敦煌研究院舊藏的6枚和近期在莫高窟北區B56、B59、464等窟中新發現的48枚,共有活字1144枚。回鶻文木活字的創制,應受到畢昇泥活字的影響,進而推陳出新,創造出或者說是進一步發展了木活字印刷技術。不僅如此,他們還把自己所掌握的印刷技術進一步傳向西方。在古今維吾爾語中,印刷一詞都用bas表示。有意思的是,在波斯—伊朗語中,與印刷術有關的語詞,大多都借自維吾爾語的bas詞根,這說明伊朗的印刷術應是由回鶻人西傳過去的。人們熟知的飛天形象,是敦煌壁畫的代表。眾多飛天形象體態輕盈、衣飾飄舉,體現了“吳帶當風”的氣韻。壁畫還有大量內容表現中原及敦煌周邊各民族的生產生活、民俗節慶、服飾用品等,反映了經濟、文化、東西交流等豐富內涵,具有古代文明博物館的功能。教師點撥:自漢代以來,敦煌以中華傳統文明為根基,不斷吸納古代印度文明、希臘文明、波斯文明和中亞地區諸多民族的文化元素。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是中華文明同各種文明長期交流融匯的結果,展現了中華民族的文化精神、文化胸懷和文化自信。漢語拼音的前世今生學生代表5:《拉丁字母(Latin alphabet),又稱羅馬字母(Roman alphabet)。是世界上流傳最廣的字母體系,源自希臘字母。拉丁字母、阿拉伯字母、斯拉夫字母(西里爾字母)被稱為世界三大字母體系。西方大部分國家和地區已經使用拉丁字母。中國漢語拼音方案也已采用拉丁字母,中國部分少數民族(如壯族)創制或改革文字也采用拉丁字母。拉丁字母的傳播和基督教的傳播密不可分。西歐、美洲、大洋洲、非洲(除北非和埃塞俄比亞)諸語言和東歐的波蘭語、捷克語、霍爾瓦特語、斯洛文尼亞語、羅馬尼亞語 以及亞洲的越南語、馬來語、印尼語和土耳其語均采用拉丁字母書寫。1958年中華人民共和國頒布了以拉丁字母為基礎制定的漢語拼音。國家為少數民族創制的文字也均以拉丁字母書寫。教師總結:正是由于世界文化具有多樣性,不同民族文化通過各種途徑和方式進行交流,從而構成了文化發展的動力。在文化交流的基礎上,各民族文化求同存異、取長補短,創造出新文化,文化交融推動了文化的發展。一方面發展了本民族文化,另一方面又促進了世界文化的繁榮。議學小結:文化交流與文化發展重要性:文化交融推動文化發展。原因:文化因交流而多彩,文化因交融而豐富。文化既是民族的,又是世界的。各民族文化以其鮮明的民族特色豐富了世界文化。通過文化交融,借鑒長處和精華,為本國本民族文化的發展汲取營養,增強本國本民族的自尊、自信、自立,也為世界文化發展繁榮作了貢獻。推進人類文化交融,是讓世界更美麗、生活更美好的必由之路。環節四 觀點辨析:如何推動文化交流與交融議學材料:材料一:全球范圍內不同文化、文明之間的沖突與碰撞,是引發諸多民族矛盾、族群糾葛、區域糾紛的重要因素之一。觀點一:警惕日韓劇,日韓很多影視劇毒害中國青少年,在他們國內不能播!觀點二:韓劇的熱播應該在文化上引起我們的警覺。文化創作者更應該關注普通人的靈魂狀態與情感狀態。觀點三:文化交流使弱勢文化受到強烈沖擊,“韓風勁吹”“洋節”盛行,應當禁止。活動任務1:談談你對上述三種觀點的看法。材料二:列舉促進文化交流的典型實例,如法國街頭彈古箏驚艷海外、倫敦街頭展示中國古典舞、憑漢服背影照火遍全網、面塑與翻糖結合傳遞中國美等活動任務2:結合上述事例思考當代中國青年如何講好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交融?【設計意圖】通過觀點辨析環節,思考推動文化交流與交融的途徑,樹立對待文化交流互鑒的正確態度,提高加強文化交流互鑒的參與意識。【議學提示】談談你對上述三種觀點的看法。學生發言:“韓劇”以不可阻擋之勢席卷國內熒屏,對于韓劇的熱播,我們很難以大國思維或者是民族情感來判定應該接受還是拒絕。實際上不管我們接受或拒絕,韓劇熱播已成為事實,我們所能做的,是要反省這樣一個問題:即在一個每年出產電視劇達萬集的生產大國,何以會有這么大的市場空間去容納他國的影像制品?韓劇的熱播應該在文化上引起我們的警覺。關注普通人的靈魂狀態與情感狀態.韓劇熱潮在中國的掀起,不僅表現在韓流文化的滲入,并且帶動周邊商品的的輸出,對我國青少年的思維方式產生了極大的影響。韓劇讓我們看到了現代社會轉型中傳統的價值和道德習俗對和諧、道德凝聚所起的作用,我們應該反思韓劇對中國觀眾精神道德方面的滿足,加大宣揚中國對民族性的尊重,讓中國電視劇,乃至中國文化的也得到發揚。教師點撥:當今世界在推進跨文化交流過程中還面臨著一些問題與挑戰。一方面,由于世界各國經濟社會發展程度、發展階段不一,一些相對弱勢的文化在跨文化交流中容易受到更為劇烈的沖擊,難以進行傳播和交流。這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世界文明與文化的多樣性,不利于多元文化共存和發展。隨著全球化更加深入的推進,國家之間實力的強弱讓跨文化交流領域產生了一定程度上的“馬太效應”,即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文化發展不平衡的現象將會更加突出。另一方面,文化交流表現形式的差異可能引發理念認知上的沖突和深層次的排異反應。文化涉及多個維度的內容,如語言、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思維模式和表達方式等,由于跨文化交流難以窮盡一國或一族文化的方方面面,在交流不充分的情況下,容易因為理解方式的差異引發沖突。加之有些文明之間客觀上存在的不同程度的對立,極易引發深層次的排異反應。當代中國青年如何講好中華文化,促進文化交流與交融?小組代表1:2021年2月2日,吉尼斯世界紀錄發文宣布,李子柒以1410萬的YouTube訂閱量刷新了由其創下的“YouTube中文頻道最多訂閱量”的吉尼斯世界紀錄。在很多人看來,李子柒走紅本身,已經成為一種現象,代表著世界各地對中國文化的喜愛與認可。小組代表2:畢業于北京舞蹈學院的青年藝術家馬蛟龍,則選擇走出國門,在倫敦街頭展示中國舞的技巧。作為職業舞蹈演員,他動作超高的觀賞性,兼具剛與柔的魅力,讓大部分路過的英國人都忍不住駐足觀看。碰見好奇的外國小孩,他還認真指導,傳授心得。他告訴觀看的外國人,“如果想看我們的中國舞,就來劇場支持我們,有燈光、道具、服裝,讓你們感受到中華文化的視覺盛宴”。小組代表3:將翻糖技術做到如此高的知名度,國內除周毅外,再沒有第二個人,他的翻糖蛋糕很有特色,主要以古風為主,融合面塑與翻糖技術,將一些國漫人物以糖藝雕刻手法展現出來,很多觀眾在目睹巧奪天工的手法后,一致對周毅鬼斧神工的技藝嘖嘖稱奇,稱其不是翻糖蛋糕,而是翻糖雕塑。聲名鵲起的情況下,2017年,周毅帶領制作團隊奔赴英國,參加英國國際蛋糕比賽(CAKE INTERNATIONAL),憑借中西融合及美人在骨不在皮的藝術表現手法,成功斬獲三金二銅的出色成績,其中一件作品《武則天》,更是在全球1500多個參賽作品中脫穎而出,榮獲全場最佳。在他的雕刻下,武則天靈動的身姿被勾勒得淋漓盡致,“芳澤無加,鉛華弗御,丹唇外朗,皓齒內鮮”的古典美人形象,以360度無死角的方式展現在眾人面前。小組代表4:商業貿易、教育、學術交流、旅行、人口遷徙等都是文化交流互鑒的途徑。報刊、廣播、電視、網絡等多種形式的大眾傳媒,依托現代信息技術,已成為文化傳播的主要手段。應當秉持正確態度,堅持正確原則,本著相互尊重、平等對待、開放包容、互學互鑒的心態,順勢而為。思維導圖:如下所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