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選擇性必修1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選擇性必修1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教案)

資源簡介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的學習,學會從不同時空、多種角度分析掌握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進的歷史與特點,培養(yǎng)時空觀念和史料實證素養(yǎng)。通過分析影響中國古代賦役制度演進的因素,培養(yǎng)歷史解釋素養(yǎng)。
2.通過評價漢朝賦役制度的變化、唐朝租庸調制和兩稅法、宋朝募役法、明朝一條鞭法、清朝“攤丁人畝”,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正確認識其歷史作用,培養(yǎng)唯物史觀素養(yǎng)。通過對口賦、算賦、算緡、更卒、正卒、戍卒、租調役、租庸調制、兩稅法、募役法、科差、一條鞭法、“攤丁入畝”等歷史概念的學習,提高歷史解釋素養(yǎng)。
3.通過對“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的學習,了解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形成和發(fā)展變化的歷程,形成正確的時空觀。通過對近代中國關稅自主權喪失的原因和影響的學習,理解落后就要挨打的歷史規(guī)律,培養(yǎng)史料實證素養(yǎng)和家國情懷。
4.引導學生從唯物史觀的角度正確評價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在國家建設和社會發(fā)展中的作用,培養(yǎng)唯物史觀素養(yǎng)。通過對關稅、協(xié)定關稅、“改定新約”、個人所得稅等歷史概念的學習,培養(yǎng)歷史解釋素養(yǎng)。
教學重難點
重點: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制度的演變歷程和影響,了解關稅、個人所得稅制度的產生及其在中國的實行。
難點:正確認識中國賦稅制度演變的特點和影響賦稅制度演變的因素,正確理解關稅和個人所得稅對國家財政收入的重要作用。
課前準備
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出示圖片:
2000年,河南省尉氏縣后大莊村元墓出土的納糧彩繪壁畫,形象地描繪了農民向封建政府納糧的畫面:倉房前一群農民肩負糧袋,準備將糧食入倉;右側樹蔭下,一名身著紅袍的官員坐在朱紅色桌案后進行登記,案上攤著文書簿冊。數千年來,農民為封建國家納糧當差,承擔義務,受盡剝削。
——教材92頁導言
【師】:中國的賦稅制度是如何演變的?今天我們來學習第16課《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出示材料:
賦出于田,自上稅下;貢出于土,從下獻上。”
——《玉海·食貨·貢賦》
賦供車馬、甲兵、士徒之役,充實府庫賜予之用;稅給郊社、宗廟、百神之祀,百官祿食,庶事之費。
——《漢書·食貨志》
【師】:首先我們先要了解賦稅的概念。它是指國家為了向社會提供公共產品、滿足社會共同需要、按照法律的規(guī)定,參與社會產品的分配、強制、無償取得財政收入的一種規(guī)范形式。在封建社會中,國家以土地和人口為依據,向人民征收一定數量的田賦、人頭稅,征發(fā)徭役等,形成的基本制度。具有無償性、強制性、固定性。
賦:戶稅:以戶為依據的財產稅;
田賦:也叫田租,歷代封建政府以田畝為征收依據的土地稅;
丁稅:也叫人頭稅,歷代封建政府征收的以人丁為依據的人頭稅。
雜稅:
徭役:以成年男子為依據,為封建國家無償從事勞動的勞役。
包括力役、兵役、和雜役;
一、中國古代的賦役制度
(一)秦漢時期的賦役制度
【師】:秦漢時的賦役,大致包括三部分:田賦、人頭稅和徭役。
1.田賦
出示材料:
至于始皇,遂并天下,內興功作,外攘夷狄,收泰半之賦(泰半:三分之二),發(fā)閭左之戍。男子力耕不足糧餉,女子紡績不足衣服。竭天下之資財以奉其政,猶未足以贍其欲也。海內愁怨,遂用潰畔(叛)。
——《漢書·食貨志》
 漢興, ……上(指漢高祖)于是約法省禁,輕田租,什五而稅一……文帝即位,躬修儉節(jié),思安百姓……。乃下詔賜民十二年(指文帝十二年)租稅之半。明年,遂除民田之租稅。后十三歲,孝景二年, 令民半出田租,三十而稅一也。…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間,國家亡(無)事,非遇水旱,則民人給家足, 都鄙廩庾盡滿,而府庫余財。
——《漢書·食貨志》
【師】:從秦到漢,田賦有何變化?
【生】:秦朝田賦稅率極高,史稱“收泰半之賦”,也就是要繳納田地產量的三分之二作為田賦。漢朝吸取秦亡的教訓,秦亡后,漢初統(tǒng)治者采取“與民休息”的政策,田賦稅率大大降低。漢高祖實行十五稅一的稅率,到漢景帝的時候改為三十稅一。從秦到漢,田賦減少,農民負擔減輕。
2.人頭稅
【師】:云夢睡虎地秦簡有“口賦”或“戶賦”的記載。《漢書·食貨志》稱,秦朝“田租、口賦、鹽鐵之利,二十倍于古”。這些記載都說明了什么?
【生】秦朝向人民征收極重的口賦。
【師】: 漢朝的人頭稅分口賦、算賦,規(guī)定不分男女,7—14歲每人每年繳口賦20錢,
出示材料:
匈奴背叛不臣,數為寇暴邊鄙……先帝(武帝)哀邊人之久患苦……(國家) 用度不足,故興鹽鐵,設酒榷,置均輸,蕃貨長財,以佐邊費。縣官(政府)鼓鑄鐵器…… 民用純弊,割草不痛,鹽鐵價貴,百姓不便,貧民或木耕、手耨(除草)、土耰(碎土農具)、淡食,百姓疾苦之。
——《鹽鐵論》
【師】:因為匈奴的入侵和加強中央集權的需要。從漢武帝開始,漢朝的人頭稅發(fā)生了哪些變化?
【生】:
(1)漢武帝以后加征3錢,15—56歲以上每人每年出算賦120錢,商人和奴婢的算賦錢還要加倍。
(2)漢朝還征收財產稅,例如,對車船征稅,對商人和高利貸者征收算緡錢,對財產總額征收“稅民資”,甚至農民飼養(yǎng)六畜都要繳稅。
出示材料:
【師】:結合材料和剛才的學習你覺得秦漢時期田租和人口稅哪個更重?
【生】:田租較輕,人頭稅較重
3.徭役
【師】:秦漢徭役有更卒、正卒、戍卒三種。秦朝男子17歲起役,后來漢昭帝改為23歲起役。這種變化對人民生活和經濟有什么影響?
【生】:減輕了人民的徭役負擔;有利于農業(yè)生產的發(fā)展。
【師】:更卒、正卒、戍卒三種徭役分別是什么意思呢?閱讀教材92頁第3段內容,思考問題。
【生】:(1)更卒:更卒徭役的法定服務期限是一個月,服役地點是在本郡或本縣,承擔修筑城垣、道路、河渠、宮室、陵寢,以及運輸糧食等繁重勞動。
(2)正卒:正卒是指到郡國和京城服兵役,役期一般使兩年。
(3)戊卒:戊卒是指到邊塞屯戊,役期一般是一年。
總結:
(二)隋唐時期的賦役制度
【師】:隋朝的賦役制度:隋朝廢除了前代許多苛捐雜稅,主要向民眾征收租調役。這一制度為唐朝所繼承。
出示材料:
每丁歲入租粟二石。調則隨鄉(xiāng)土所產,綾絹絁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輸綾絹絁者,兼調綿三兩;輸布者,麻三斤。凡丁,歲役二旬。若不役,則收其傭,每日三尺。
——《舊唐書.食貨志上》
【師】:唐朝前期實行怎樣的賦役制度?閱讀教材93頁第1段內容,思考問題。
【生】:租庸調制:唐朝在隋朝租調役的基礎之上,發(fā)展成租庸調制,針對21-59歲之間的成年男子征收。租、調之外的役,可以用“庸”代替,即繳納一定的絹或布來替代徭役。租庸調制的基礎,是國家向成年男子授田的均田制。
出示材料:
玄宗之末,版籍浸壞,多非其實。及至德兵起,所在賦斂,迫趣取辦,無復常準。賦斂之司增數而莫相統(tǒng)攝,各隨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紀極。民富者丁多,率為官為僧以免課役,而貧者丁多無所伏匿,故上戶優(yōu)而下戶勞。吏因緣蠶食,旬輸月送,不勝困弊,率皆逃徙為浮戶,其土著百無四五。至是,炎建議作兩稅法。先計州縣每歲所應費用及上供之數而賦于人,量出以制入。戶無主客,以現居為簿,人無丁中,以貧富為差。為行商者,在所州縣稅三十之一,使與居者均,無僥利。居人之稅,秋、夏兩征之。其租庸調、雜徭悉省。
——《資治通鑒》
唐德宗宰相楊炎
【師】:唐朝中期以后,實行怎樣的賦稅制度?閱讀教材93頁第1段內容,思考問題。
【生】:唐朝中期,土地兼并導致均田制破壞。建中元年(780年),唐朝政府廢除租庸調,改行兩稅法,以國家財政支出確定賦稅總額,然后將總額分解到各地,按田畝征收地稅,按人丁、資產征收戶稅,分夏秋兩次征收。
出示材料:
“兩稅法”頒布以后,到建中末年,就有了1300多萬的兩稅收益……兩稅法規(guī)定“以錢谷定稅,臨時折征雜物”,具體征收時采用貨幣與實物結合的方式,這種做法在國家稅收領域引入了貨幣稅,改變了傳統(tǒng)的純粹實物稅歷史,貨幣稅的推行,不僅適應了商品經濟的發(fā)展,也加速了貨幣、商品意識的推廣。自唐以后,以土地和財產為基礎的稅收制度逐漸占據了國家稅收的主導地位,而以人丁為基礎的稅收制度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摘編自邱作文《唐朝中期兩稅法改革簡析》
【師】:如何評價兩稅法?
【生】:積極性:①簡化稅收名目,有利于減輕人民的負擔,緩和社會矛盾;
②擴大收稅對象,有利于保證國家的財政收入;
③改變了自戰(zhàn)國以來以人丁為主的賦稅制度,有利于改變貧富不均的現象;
④減輕了政府對農民的人身控制;
⑤以貨幣為主要征稅方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商品經濟的發(fā)展。
局限性:兩稅法并未能遏制土地兼并,唐后期土地兼并越來越嚴重,大地主隱瞞財產轉嫁賦稅現象增多,政府為保證財政又增加捐稅,農民負擔更加沉重,社會矛盾加劇
(三)宋元時期的賦役制度
出示材料:
王安石變法之前,北宋上三等戶要按戶等輪流到政府履行名目繁多而輕重不一的職役。但當時的官吏豪強可以通過免役特權逃避差役,城鎮(zhèn)居民、僧尼、女戶和單丁戶等也都有免役權。因此,各種差役負擔極重,很多人家往往因此傾家蕩產。熙寧四年(1071年),王安石開始推行免役法。熙寧九年(1076年),各地上繳司農寺的免役錢多達10414553貫碩匹兩,而總支出為6487688貫碩匹兩,剩余3926865貫碩匹兩,這些成為國庫的重要收入。免役法實行后,各色農戶都要出錢,據記載,鄉(xiāng)間下戶一般每年納役錢幾百文到一兩千文不等,還要征收二分“免役寬剩錢”,而實際征收卻超過二分,這些無疑加重了貧苦農民的負擔。免役法的執(zhí)行在一定程度上觸犯了一些特權階層的利益,因而遭到了他們的強烈反對。
——摘編自游彪《宋史:文治昌盛武功弱勢》
【師】:宋朝實行怎樣的賦役制度?這樣的賦役制度有什么影響?
【生】:(1)附加稅繁多:宋承唐制,征收兩稅,但附加稅繁雜多變,在在超過正稅數倍。
(2)徭役繁重:宋朝除了征收類似唐朝的庸一樣的代役金外,還經常再派發(fā)各種徭役。
(3)募役法:因為徭役擾民嚴重,北宋中期王安石推行募役法,百姓繳納免役錢、助役錢,官府募人代役。
募役法
原本百姓按戶等輪流到州縣當差役的方法,改為州縣官府出錢雇人應役。募役費用由當地主戶按戶等分擔,稱“免役錢”,原本免役的僧侶、官戶等,也需要繳納“助役錢”。募役法使原來輪流充役的農民回鄉(xiāng)務農,保證了勞動時間,促進了生產發(fā)展,官府也因此增加了財政收入。
出示材料:
在江南沿襲南宋稅制,既可征得統(tǒng)治集團所需錢財,又不會因更改稅制而使民眾受驚擾,可以穩(wěn)定南方社會的封建統(tǒng)治秩序,還可以再據北方稅制增設一些項目,如增征部分“科差”——江南的“包銀”和“戶鈔”,征得比南宋政權所征還多的錢財。
——高樹林《古代社會經濟史探》
【師】:元朝的賦役制度:元朝基本上沿襲唐的租庸調與兩稅法,分別施行于北方和南方,在北方征丁稅、地稅,在南方征夏稅、秋糧。但是,元朝在糧食外又有前朝沒有過的“科差”。
科差
元朝政府在其統(tǒng)治的北方地區(qū)實行的賦稅制度之一。元代賦稅制度比較混亂,南北方亦不相同。北方的賦稅主要是稅糧和科差。科差分為絲料、包銀、俸鈔三項,都是以戶為單位征收的。至元世祖時,此稅稅額穩(wěn)定,包括:絲料每二戶出絲二斤,交納有封地的封主;包銀,每戶納銀(鈔)四兩。攻占江南后,為維持統(tǒng)治穩(wěn)定,南方沿襲南宋稅制,但加收俸鈔,每戶納鈔一兩,用作官吏的俸祿。以戶征“科差”,是過去封建王朝廣征人頭稅制度的再現。
(四)明清時期的賦役制度
出示材料:
洪武九年規(guī)定“天下稅糧,令民以銀、鈔、錢、絹代輸。
正統(tǒng)元年“米麥一石,折銀二錢五分。南畿、浙江、江西、湖廣、福建、廣東、廣西米麥共四百余萬石,折銀白萬余兩,入內承運庫,謂之金花銀,其后概行于天下。
——《明史·食貨二》
明朝金花銀錠
【師】:明初兩稅:明初賦稅分夏稅、秋糧兩次征收,所征主要是米麥實物。
正統(tǒng)年間,江南部分稅糧折銀征收送赴北京,稱“金銀花”。
出示材料:
材料一 明萬歷十五年(1587年),朝廷頒布新的賦役法:把各州縣的田賦、賦役以及其他雜稅總為一條,合并征收銀兩,按田折算繳納,史稱“一條鞭法”。
材料二 一條鞭法者,總括一州縣之賦役,量地計丁,丁糧畢輸于官。一歲之役,官為僉募。力差,則計其工食之費,量為增減;銀差,則計其交納之費,加以增耗。凡額辦、派辦、京庫歲需與存留、供億諸費,以及土貢方物,悉并為一條,皆計畝征銀,折半于官,故謂之一條鞭。
——據《明史 食貨志》
【師】:明朝后期,隨著商品經濟的發(fā)展與白銀流通量的增加,張居正在全國推行一條鞭法。它的征收方式是一實行賦役合并、一概折銀,即不但賦稅折銀征收,而且役也改由丁、田共同承擔,折成銀兩,統(tǒng)一征收。政府所需的役,由政府從稅銀中拿出一部分統(tǒng)一雇人。
【師】:一條鞭法的頒布會帶來哪些變化?
【生】:一條鞭法是中國賦役制度上的重大變革。其影響有:①簡化了征收手續(xù),減輕了農民負擔;②賦役征銀,促進了明朝中后期商品經濟和資本主義萌芽的發(fā)展;③是古代賦役制度的重大變革,由實物稅向貨幣稅轉變,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
出示材料:
今海宇承平已久,戶口日繁,若按現在人丁加征錢糧,實有不可。人丁雖增,地畝并未加廣,應令各省督撫,將現今錢糧州內有名丁數,勿增勿減,永為定額。其自后所生人丁,不必征收錢糧。
——《清圣祖實錄》
【師】:清政府的賦役制度有什么變化?
【生】:1712年,康熙帝時期“滋生人丁,永不加賦”;1723年雍正帝時期“攤丁入畝”。
展示“滋生人丁,永不加賦”和“攤丁入畝”:
“滋生人丁,永不加賦”:1712年,康熙帝規(guī)定以前一年的丁銀作為定額,不再增加,稱“盛世增丁,永不加賦”。
攤丁入畝:雍正帝即位后,將這筆丁銀分攤到天賦中,稱“攤丁入畝”。
【師】:總結意義:從此在中國歷史上存在了約2000年的人頭稅徹底廢除,國家對百姓的人身束縛進一步減弱。
告別田賦鼎銘文
乾坤轉,天地變,二〇〇五年十二月二十九日,以胡錦濤為首的黨中央經人大通過,向全國農民宣布,從二〇〇六年一月一日起依法徹底告別延續(xù)了兩千六百年的田賦,并且還讓國家反哺農業(yè)。這是史無先例的開端,這是改革開放和"三個代表"的結晶!這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國家富強的驗證!這是黨中央和胡錦濤主席治國的偉大舉措!這真正體現了中國共產黨對農民的慈愛之心。億萬農民要歌唱中國共產黨,社會主義好。億萬農民要高呼中國共產黨萬歲!
二、關稅與個人所得稅制度的起源與演變
(一)關稅
展示“關稅”及“關稅主權”的概念:
關稅:海關依據國家的關稅政策、稅法及進出口稅則,代表國家對進出關境的物品征收的稅,稱為“關稅”。關稅起到維護國家主權和經濟利益;保護生產,調節(jié)經濟;增加財政收入的作用。
關稅主權:是指一個國家不受外界因素影響、獨立自主地處理有關本國海關稅收事務的權力。
一個國家完整的關稅主權一般應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基本權力:
(一)獨立自主地制定本國關稅制度的權力。
(二)管理海關行政的權力。
(三)獨立處理關稅收支的權力。
出示材料:
司關,掌國貨之節(jié),以聯(lián)門市,司貨賄之出入者,掌其治禁與其征厘。
—— 《周禮·地官》
西周時期已設立對進出境的人員、貨物進行檢查管理的關,但不征收關稅。唐玄宗時期在廣州設立市舶司,稅率為10%,南宋時期有時稅率高達40%,占政府財政總收入的5%左右。清朝乾隆時期大致可分為沿海關、沿江關、內陸關、沿邊關四類征收貨稅。
【師】:我國最早的關稅出現在西周時期,唐以前主要征收國內關稅,唐朝到明朝征收市舶稅,市舶制度初步形成,康熙23年,中國歷史上出現了最早的海關。
在關稅出現后的很長一段歷史時期里,存在著國內關稅與國境關稅并立的現象。在世界范圍內,廢止國內關稅,單一征收國境關稅的情形,是伴隨近代國家的形成和國際貿易的發(fā)展而出現的,只有數百年的歷史。中國直到1937年才正式宣布廢除國內關稅行統(tǒng)一的國境關稅。實際上,隨著國內關稅的逐漸衰亡,國境關稅在近代中國的重要性日趨凸顯,但在一段時間里,中國不能自主征收國境關稅。
出示材料:
“英國商民居住通商之廣州等五處,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
——1842年《南京條約》
倘中國日后欲將稅例更變,須與合眾國領事等官議允”
——1844年《中美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
如將來改變則例,應與佛蘭西會同議允后,方可酌改”
——1844年《中法五口通商章程:海關稅則》
【師】:這些條約使中國失去了什么主權?
【生】:關稅自主權
根據協(xié)定稅則,對于每擔茶葉,中國只征出口稅2.5關兩,而英國則征進口稅10關兩,美國進口稅更高至21關兩;美國對中國植物油征進口稅25%,而中國對美國的煤油只征進口稅5%;美國從中國進口的藥材、衣服無不課稅,而中國對自美國進口的藥劑、衣服,卻給予免稅待遇。
——嚴中平主編:《中國近代經濟史1840-1949》
【師】:結合材料和所學知識分析近代中國關稅的特點。
【生】:片面協(xié)定關稅:非互惠性、非自主性
任憑總理大臣邀請英人幫辦稅務……
——1858年《中英通商章程善后條約》
羅伯特·赫德,英國人。1863年正式擔任中國海關總稅務司,1908年離職回國。赫德在任期內創(chuàng)建了稅收、統(tǒng)計、浚港、檢疫等一整套海關管理制度和現代郵政系統(tǒng)。他把持中國海關大權,一定程度上維護了英國等西方列強的利益。
【師】:列強把持關稅大權: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里。
總結:中國關稅自主權是如何慢慢喪失的。
(1)協(xié)定關稅(喪失過程)
①鴉片戰(zhàn)爭后,中國開始喪失關稅自主權。
②《南京條約》規(guī)定英國商人“應納進口、出口貨稅、餉費,均宜秉公議定則例”。這項規(guī)定,開了協(xié)定關稅的惡例。
③此后的中美《望廈條約》中法《黃埔條約》等不平等條約進一步強化了西方列強的協(xié)定關稅權,根據這些條約和片面最惠國待遇規(guī)定,中國失去了自主調整稅率的權力。
(2)列強把持關稅大權:掌管中國國境關稅的海關大權也長期把持在外國人手里。
出示材料:
洋貨入中國,則輸半稅;土貨出外洋則加重征。資本縱相若,而市價則不相同。洋貨可平沽而土貨必昂其值,顛倒錯紊,華商安得不困,洋商安得不豐?
——鄭觀應《盛世危言》
【師】:結合材料分析近代關稅自主權喪失的危害?
【生】:喪失關稅自主權導致洋貨價格比土貨低,外國商品擠占國內市場,本土商品喪失市場。
【師】:國民革命時期,中國共產黨和中國國民黨都明確提出廢除不平等條約、要求關稅自主的主張。那么中國的關稅自主權是如何收回的呢?
出示材料:
1925 年,在北京召開關稅特別會議,與會各國允承中國自1929 年起享有關稅自主之權。1928年7月至12月,美、德、意、葡、英、法、西等12 國相繼與國民政府簽訂了關稅新約或友好通商條約,承認了中國的關稅自主權。1927 年隨著北伐戰(zhàn)爭的勝利,中國形式上得到統(tǒng)一,南京國民政府每月收入不過五百余萬兩,而軍費支出達一千八百萬兩。亟須解決財政入不敷出的嚴重問題。1929年2月1日開始自行實施的第一個“國定稅則”,進口稅率從原來的5%提高到7.5%--27.5%。雖然國民政府懾于列強特別是英國的壓力,不敢改用國人任總稅務司和徹底廢除外籍稅務司制度,但加強了對海關行政管理權的控制。
——摘編自孫寶根《論近代中國海關緝私制度的確立》
【師】:閱讀材料結合教材94頁第4段內容,思考問題。
【生】:(1)1927年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宣告關稅自主,并公布國定《進口稅暫行條例》。
(2)1928年,國民政府發(fā)表“改訂新約”的 對外宣言,關稅自主為其兩項主要內容之一。國民政府首先與美國簽訂了《中美關稅條約》,隨后,又陸續(xù)同意大利、英國、法國、西班牙等國締結了“友好通商條約”或新的關稅條約。到1930年,日本也終于同意了《中日關稅協(xié)議》。
【師】:國民政府通過這些措施,在關稅自主權上取得了進展,但仍不能完全自主地制定稅率。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中國才真正收回關稅自主權。
出示材料:
隨著解放戰(zhàn)爭的勝利,各地陸續(xù)成立軍管會,對舊海關實行接收和軍管。接管是改革海關的開始,是打碎舊中國海關的一種特定形式。在接管的基礎上,宣布終止舊中國海關總稅務司署對各地海關的管轄,收回海關行政管理權和關稅自主權,確立中國共產黨和中央人民政府對海關的領導,規(guī)定一切外輪進口均需先報經軍管會批準,對在舊中國海關任職的洋員統(tǒng)一審查處理。外籍稅務司制度自此覆滅,洋人控制中國舊海關的歷史結束。
——摘編自姚永超、王曉剛《中國海關史十六講》
【教師活動】新中國收回海關關稅自主權后,是如何進行關稅制度建設的呢?閱讀教材94頁第5段內容,思考問題。
(1)新中國成立后不久,政務院就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及其實施條例。這個稅則及其實施條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獨立的專門的海關稅法,統(tǒng)一了全國關稅制度。
(2)改革開放后,為適應新時期國家經濟體制改革和對外開放政策的需要,國務院于1985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進出口關稅條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進出口稅則》,強化了關稅制度的法制化建設。
(3)1987年,全國人大常委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法》,國務院據此重新修訂發(fā)布了關稅條例,進一步完善了關稅的基本制度,對國民經濟發(fā)展和對外貿易起到了重要促進作用。
出示圖片及材料:
1950年5月,由金鑰匙和商神杖交叉的圖案被選定為中國海關關徽。關徽由商神手杖與金色鑰匙交叉組成。商神手杖代表國際貿易,鑰匙象征海關為祖國把關。關徽寓意著中國海關依法實施進出境監(jiān)督管理,維護國家的主權和利益,促進對外經濟貿易發(fā)展和科技文化交往,保障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
海關相關法律
中華人民共和國海關總署大樓
個人所得稅:個人所得稅是以納稅人個人取得的各項應稅所得為征收對象的一種稅。
【師】:我國的個人所得稅是如何發(fā)展的呢?閱讀教材95頁第2/3段內容,思考探究問題。
1.民國時期的個人所得稅:
(1)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起步于民國時期。1914年,北洋政府制定了所得稅條例,其中包括征收個人所得稅的內容,但并沒有實施。
(2)1980年,國民政府公布了所得稅暫行條例,隨之開始征收個人所得稅。
2.新中國的個人所得稅
(1)新中國成立后,在計劃經濟體制下,沒有征收個人所得稅。
(2)1980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我國的個人所得稅制度正式確立。
【師】:為什么直到1980年中國才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
【生】:在個人和家庭收入整體差別不大的計劃經濟時代,沒有征收的必要;
改革開放后的1980年,隨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fā)展,中國才制定頒行。
(3)此后,《中華人民共和國個人所得稅法》經數次修訂完善,愈加符合中國社會發(fā)展實際,對調節(jié)個人收入和實現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2018年10月1日起,我國的個人所得稅起征點提高到了5000元。
【師】:個稅起征點的變遷呈現什么趨勢,說明了說明?
【生】:趨勢:不斷提高。說明: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課后總結
賦稅是一個國家的根本。沒有賦稅就意味著沒有財政,沒有財政就不能保證一個政權的運行。在經濟發(fā)展和商品交換的大背景下,國家政權逐步建立并實施了各項稅 收政策,在中國古代體現為賦役制度的逐步完善,關稅和個人所得稅制度則是近現代中國最具代表性的稅收制度。中國古代的賦稅一直以農業(yè)稅為主,商業(yè)稅在稅收中的比重較低。關稅制度古已有之,但是在近代經歷了喪失和收回的曲折歷程;新中國實行了有利于國家發(fā)展的關稅制度和個人所得稅制度,對于促進國民經濟的發(fā)展和實現社會穩(wěn)定發(fā)揮了積極作用。
板書設計
第16課 中國賦稅制度的演變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庆县| 青铜峡市| 多伦县| 广汉市| 启东市| 叙永县| 南部县| 长垣县| 望奎县| 中超| 九寨沟县| 东莞市| 乌兰察布市| 卢氏县| 略阳县| 莒南县| 思茅市| 富平县| 土默特右旗| 肇庆市| 柳江县| 乃东县| 南陵县| 项城市| 常熟市| 民权县| 南通市| 河北区| 宕昌县| 同心县| 镇雄县| 铜鼓县| 清水河县| 合水县| 含山县| 龙门县| 雷山县| 潞西市| 宜宾市| 凌云县| 会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