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4課 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教 學 設 計教學目標1.通過重大戰役和抗戰事跡如淞滬會戰、百團大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等內容的學習,認識抗戰時期中國兩個戰場不同的戰略戰術及其地位的轉化,理解持久戰、游擊戰戰略對抗戰勝利的重要意義。2.通過揭示中國抗戰與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聯系,認識中國抗戰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作出的重大貢獻3.通過認識中國抗日戰爭的勝利,成為中華民族由衰敗走向振興的重大轉折點,深刻理解抗戰的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樞紐。教學重難點重點:淞滬會戰、百團大戰、中國遠征軍入緬作戰在抗戰中的地位。難點:理解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樞紐。課前準備1.利用網絡資源進行前期課前準備,教師有目的性地準備課程資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教學過程【導入新課】通過課前導讀部分,導入本課。全國抗戰爆發后,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八路軍、新四軍英勇抗擊日本侵略者。1937年9月,八路軍第一一五師在師長林彪率領下,于山西平型關一帶隱蔽設伏。當日軍輜重部隊進入伏擊圈時,八路軍從不同方向全線開火。日軍亂作一團,死傷慘重。八路軍沖殺下去,同日軍展開肉搏戰。經過近一天的激戰,八路軍殲滅日軍。這是華北戰場上中國軍隊主動殲敵的第一場勝仗,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新課講授】一、正面戰場的抗戰1.重大戰役(防御階段)【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找出防御階段中的重大戰役。材料:敵軍戰略本以黃河北岸為限,如不能逼其過河,則不能打破其戰略。果爾,則其固守北岸之兵力綽綽有余,是其先侵華北之毒計乃得完成,此于我最大之不利。我欲打破其安占華北之戰略,一則逼其軍隊不得不用于江南。二則欲其軍隊分略黃河南岸,使其兵力不敷分配,更不能使其集中兵力安駐華北。中倭之戰必先打破其侵占華北之政策,而后乃可毀滅其侵略全華之野心。——楊天石:《尋找真實的蔣介石》上冊【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日軍大舉進攻上海,將侵略的矛頭指向國民政府統治的中心區域。國民政府奮起自衛,組織了淞滬會戰。意義:淞滬會戰粉碎了日軍“三個月亡華”的狂妄企圖。材料:平型關戰斗勝利后,蔣介石致電八路軍參謀處表示祝賀:貴路軍一戰攻克平型關,斃敵遍野,俘虜甚多。忠勇之氣,益寒敵膽。特電致賀,續候捷音。——《平型關戰役文獻資料匯編》【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忻口會戰:1937年9月,日軍逼近山西太原。八路軍在平型關伏擊日寇,取得平型關大捷。忻口會戰歷時近一個月,是抗戰初期華北戰場規模最大、戰斗最激烈的一次戰役。意義:平型關大捷是正面戰場第一次勝利。材料:在歷時1個月的激戰中,中國軍隊約29萬人參戰,日軍參戰人數約5萬人。中方傷亡約5萬余人,斃傷日軍約1萬余人。【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徐州會戰:日軍占領南京后,從南北兩端沿津浦鐵路夾擊徐州。1938年1至5月,國民政府組織徐州會戰。意義:中國軍隊取得臺兒莊大捷,這是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取得的最大勝利。材料一: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御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材料二:我們說抗日戰爭是持久戰,是從全部敵我因素的相互關系產生的結論。敵強我弱,我有滅亡的危險。但敵尚有其他缺點,我尚有其他優點。敵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削弱,其缺點亦可因我之努力而使之擴大。我方反是,我之優點可因我之努力而加強,缺點則因我之努力而克服。所以我能最后勝利,避免滅亡,敵則將最后失敗,而不能避免整個帝國主義制度的崩潰。——毛澤東《論持久戰》,《毛澤東選集》第2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武漢會戰:1938 年6月中旬,武漢會戰開始,會戰前,毛澤東在延安發表《論持久戰》的演講,論證了中國必須通過持久作戰贏得對日作戰最后勝利的戰略指導理論。10月下旬,武漢會戰結束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共擊斃日軍近四萬人。意義:這是抗戰以來規模最大的一次戰役。武漢、廣州陷落后,抗戰進入戰略相持階段。2.戰略相持階段【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找出相持階段中的重大戰役。材料:1942年1月1日至4日,中國軍隊在長沙外圍與日軍展開激烈爭奪戰,日軍傷亡很大,被迫北撤。中國軍隊全線反擊,至15日,日軍撤至新墻河以北地區,雙方恢復原態勢對峙。此次戰役,斃傷日軍5.69萬人,中國軍隊取得第三次長沙會戰的勝利。【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941年12月,發生第三次長沙會戰。中國軍隊殲滅大批日軍,最終取得會戰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積極影響。3.戰略轉移【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和史料,概括:西遷運動的背景、目的、過程及意義。材料:全面抗戰開始后,高校內遷。1937年11月1日,由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長沙組建成立的國立長沙臨時大學開學。之后,因長沙連遭日機轟炸,學校又西遷昆明。1938年4月,學校改稱“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簡稱“西南聯大”。西南聯大前后共存在了8年11個月,它“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保存了重要科研力量,培養了一批卓有成就的人才。【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背景:抗戰時期的中國,國家的經濟實力、軍事能力和技術水平,都遠遠落后于日本,難以抵擋日軍深入國土。目的:加強抵御日本帝國主義的侵略。過程:東部沿海工業大規模向西南大后方遷移,華北、華東各著名高校師生帶著大量書籍和實驗設備遷到西南、西北大后方。意義:這些壯舉,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信心,為抗戰勝利打下了物質和精神基礎。二、敵后戰場的抗戰1.敵后戰場的開辟【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找出敵后戰場的開辟、戰法、意義。材料一:八路軍、新四軍建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持久廣泛的以游擊戰為主的戰爭,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材料二:“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是在這樣的情況之下發生的:中國既不是小國,又不像蘇聯,是一個大而弱的國家。這一個大而弱的國家被另一個小而強的國家所攻擊,但是這個大而弱的國家卻處于進步的時代,全部問題就從這里發生了。”“于是中國抗日的游擊戰爭,就從戰術范圍跑了出來向戰略敲門,要求把游去戰爭的問題放在戰略的觀點上加以考察。”——《毛澤東選集》第2 卷【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開辟:上海、太原失守后,八路軍、新四軍按照中共中央的戰略部署,建立了多個鞏固的敵后抗日根據地,開展游擊戰爭。戰法:地道戰、地雷戰、夜襲戰、麻雀戰等戰法打擊日本。意義:敵后戰場的開辟,戰略上配合了正面戰場作戰,牽制了在華日軍一半以上的兵力。2.淪陷區的斗爭【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課本,找出淪陷區抗戰的相關內容。材料:淪陷區黨組織在極端困難的條件下,開展廣泛深入的抗日宣傳,釆取多種方式啟發群眾民族意識,激勵群眾抗日熱情;積極發動組織群眾,同日本侵略者展開針鋒相對的斗爭;舉行武裝暴動,直接打擊日本侵略者;建立隱蔽戰線,開展卓有成效的情報工作。【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淪陷區抗戰:(1)積極開展抗日宣傳。(2)中國共產黨組織領導淪陷區的工人以怠工、罷工等斗爭形式,破壞日軍掠奪中國資源實行“以戰養戰”的部署。(3)利用日偽矛盾發動群眾斗爭,打擊日本的殖民統治秩序。3.百團大戰【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教材,概括出百團大戰的背景、時間、主要作戰目標、影響。材料一:聶(榮臻),賀(龍)、關(向應),劉(伯承)、鄧(小平)并報軍委:正太戰役我使用兵力約百個團,于20 日晚開始戰斗。序戰勝利已經取得。這次戰役定名為“百團大戰”。這是華北抗戰以來積極主動大規模向敵進攻之空前戰役,應加緊擴大宣傳。此間,除有專電發重慶轉蔣(介石)何(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參謀總長何應欽)陳(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政治部部長陳誠)徐(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軍令部部長徐永昌),發西安轉辦公廳,并發延安外,每日還有戰況及論文廣播,希注意接收,以便統一擴大宣傳。彭左——彭德懷、左權致八路軍各參戰兵團并上報中共中央軍委的電文(1940年8月22日)材料二:百團大戰分為3個階段。1940年8月20日至1940年9月10日為第一階段,中心任務是摧毀正太路交通。1940年9月22日至1940年10月上旬為第二階段,主要任務是繼續破壞日軍的交通線,并摧毀日軍深入抗日根據地的主要據點。1940年10月上旬到1941年1月24日為第三階段,主要任務是反擊日軍的報復性“掃蕩”。【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背景: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后,日軍圖謀以“囚籠政策”消滅敵后抗日根據地。概況:1940 年下半年,八路軍以破襲日軍華北交通線為主要目標,發動一次大規模的進攻作戰。結果:摧毀大量敵人據點,繳獲大批槍炮、物資,打破了日軍的“囚籠”。敵后戰場逐漸成為全國抗戰的主戰場。意義:打擊了日軍的侵略氣焰,大大提高了中共和八路軍的威望,堅定了全國人民抗戰勝利的信心。4.皖南事變【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史料和教材,概括:皖南事變的原因、概況、對策。材料:1月17日,蔣介石反誣新四軍“叛變”,宣布取消新四軍番號,聲稱將把葉挺交付“軍法審判”。這就是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這一事變是國民黨頑固派發動的第二次反共高潮的最高峰。國民黨頑固派制造皖南事變,驚醒和教育了對國民黨抱有幻想的人們,孤立了自身。中國共產黨的堅定立場和維護抗戰大局的態度,贏得了多方面同情,擴大了群眾影響,提高了政治地位。【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原因:此時,國民黨消極抗戰,反攻傾向日益增長。概況:1941年1月,國民黨頑固派突襲圍剿“新四軍”,制造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引發了中共和民主人士宋慶齡、何香凝等的抗議。對策:一方面從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一面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5.抗日民主根據地建設【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根據課本知識,歸納概括抗日根據地建設的主要內容?【學生活動】歸納、總結。(1)軍事上:堅持艱苦的敵后抗日游擊戰爭,不斷鞏固和擴大抗日民主根據地。(2)政治上:堅決打退國民黨的反共高潮;陜甘寧邊區精兵簡政,以“三三制”為原則開始實行“普遍、自由、直接、平等”的選舉制度,其他敵后抗日根據地,也實行民主選舉。(3)經濟上,根據地實行減租減息政策,同時開展大生產運動,建設成效顯著。三、東方主戰場1.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根據課本知識,歸納概括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相關內容。【學生活動】歸納、總結。(1)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中國各民族、各政黨、各政治派別求同存異,共同抗敵。(2)海外華僑在陳嘉庚等僑領的號召和領導下,捐款捐物,支援抗戰。(3)1941年6月22日,德國法西斯大舉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12月7日,日本海軍聯合艦隊偷襲美國在太平洋的主要海軍基地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2.中國在反法西斯戰爭中的貢獻【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結合課本和史料,概括總結出:中國在反法西斯戰場中的貢獻。材料:此時的中國戰場正將日軍主力牢牢牽制在中國戰場,因而日本“南進”計劃不得不推遲執行。日本海軍在偷襲珍珠港得手后,德國力促日本進軍印度洋。但是,中國抗日戰爭愈戰愈強,致使日本陸軍根本騰不出手來,日德在中東會師的戰略計劃也成為泡影。到 1943 年11 月美軍在太平洋戰場開始戰略反攻時,日本還有64%的陸軍計 43 個師另24 個獨立混成旅,和45%的航空兵計75個飛行中隊被牽制在中國戰場。——摘編自劉庭華、彭玉龍:《中國抗日戰爭對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大貢獻》【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太平洋戰爭爆發后,中國的抗日戰爭與美、英在太平洋對日作戰密切聯系起來。(2)中國正面戰場和敵后戰場所抗擊的日軍兵力,超過了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的總兵力。(3)中國戰場協助和配合了盟軍作戰,給子盟軍以戰略上和資源、情報上的重大支持。(4)中國積極倡導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實際參與了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謀劃和指揮。(5)1942年初,以中、美、英、蘇為首的26個參加對德、意、日軸心國作戰的國家,在華盛頓簽署《聯合國家宣言》,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統一戰線形成。(6)中國遠征軍開赴緬甸,救援英軍,戰績名揚海外。【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閱讀史料,并結合教材內容,歸納開羅會議的時間及主要內容。材料:1943年11月23日至26日,由中國、英國、美國在埃及開羅召開,商討反攻日本的戰略及戰后國際局勢的安排,制定盟軍合作反攻緬甸的戰略及援華方案,會后公布開羅宣言,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歸還一切侵占的土地,塑造戰后東亞的新局勢。【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時間:1943年11月,中、美、英三國首腦在開羅舉行會議,通過《開羅宣言》內容:決定對日作戰以及戰后處分日本的基本策略,規定日本所竊取的中國領土,例如東北地區、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等,歸還中華民國。同年,通過談判,中國與美、英達成協議,廢除不平等條約,取消在華特權,訂立新的條約;又與10余個西方國家廢除舊約,簽訂新約。四、抗日戰爭的勝利1.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請同學們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總結抗日戰爭勝利的原因。材料一: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是正義和邪惡、光明和黑暗、進步和反動的大決戰。在那場慘烈的戰爭中,中國人民抗日戰爭開始時問最早、持續時間最長。面對侵略者,中華兒女不屈不撓、浴血奮戰徹底打日本帝國主義侵略者,捍衛中華民族5000多年發展的文明成果,捍衛了人類和平事業,鑄就了戰爭史上的奇觀、中華民族的壯舉。——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材料二: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的第一次完全勝偉大勝利,徹底粉碎了日本軍國主義殖民奴役中國的圖謀,洗刷了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來侵略屢戰屢敗的民族恥辱。這一偉大勝利,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這一偉大勝利,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習近平:《在紀念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原因:(1)組織領導:國共合作,組成抗體民族統一戰線,實行全民族抗戰。(2)民眾因素:中國共產黨制定全面抗戰路線,使抗日戰爭成為一場真正的人民戰爭。(3)戰略戰術:中國共產黨制定持久戰的戰略方針,開辟敵后戰場,開展游擊戰和運動戰,配合正面戰場,最后贏得戰爭勝利。(4)國際因素:國際反法西斯陣營的形成,蘇聯出兵中國東北和美軍進攻日本,加速了抗日戰爭勝利的到來。2.中共七大【教師活動】PPT展示中共七大召開的圖片,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知識找出七大召開的目的、內容、意義等內容。材料一: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的報告中,科學分析了國際國內形勢,抓住了當時時局的關鍵,著重提出了中國人民強烈希望建立民主聯合政府,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的基本要求。材料二:七大黨章提出:“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列寧主義的理論與中國革命的實踐之統一的思想,就是中國的共產主義,中國的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在目前時代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半封建國家民族民主革命中的繼續發展,就是馬克思主義民族化的優秀典型。”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寫入黨章,是七大的歷史性貢獻。【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目的:系統地總結中國革命的基本經驗,為徹底打敗日本侵略者、建設新中國做準備。(2)召開:1945年4至6月,中國共產黨第七次全國代表大會在延安隆重舉行。(3)內容:①毛澤東在會上作《論聯合政府》的政治報告;②提出了黨的政治路線:放手發動群眾,壯大人民力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打敗日本侵略者,解放全國人民,建立一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③確立毛澤東思想為黨的指導思想,并選舉產生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央委員會。(4)意義:中共七大使全黨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基礎上達到了空前的團結。3.日本投降【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同學們結合課本和史料內容,概括出日本投降的相關內容。材料:1945年8月15日正午,日本天皇向全日本廣播,接受中英美三國促令日本投降之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結束戰爭。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的日本投降的簽字儀式,在停泊在東京灣的密蘇里號主甲板上舉行。【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各方打擊:1945年8月6日和9日,美國先后在日本廣島、長崎投下原子彈:8月8日,蘇聯對日宣戰:8月9日,蘇軍進入中國東北,與中國人民一道,迅速消滅日本關東軍;同日,毛澤東發表《對日寇的最后一戰》的聲明,解放區戰場展開全面反攻。(2)日本投降:8月15日,日本天皇發布無條件投降詔書;9月2日,在東京灣的美國軍艦“密蘇里”號上舉行日本投降簽字儀式。中國抗日戰爭和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結束。(3)臺灣光復:10月25日,陳儀在臺北代表中國政府莊嚴宣布臺灣光復。4.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教師活動】PPT展示史料,同學們結合課本和史料內容,總結出抗日戰爭勝利的歷史意義。材料: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學生活動】小組討論,回答問題。(1)在全民族團結抗戰中,中國共產黨始終堅持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發揮了中流砥柱的作用。(2)抗日戰爭的勝利,是近代以來中國抗擊外敵入侵所取得的第一次完全勝利,對維護世界和平的偉大事業產生了重要影響,重新確立了中國在世界上的大國地位,使中國人民贏得了世界愛好和平人民的尊敬。(3)開辟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開啟了古老中國鳳凰涅槃、浴火重生的新征程。課后總結日本全面侵華,民族危機空前,國共兩黨相互配合,分別在正面戰場、敵后戰場抗擊日本侵略者。在抗戰初期,國民黨正面戰場是主戰場,隨著抗戰形勢的發展,中國共產黨逐漸成為抗戰勝利的中流砥柱。中國戰場作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為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作出了重要貢獻。1945年8月,中國人民終于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成為中華民族復興的重要轉折。板書設計全民族浴血奮戰與抗日戰爭的勝利一、正面戰場的抗戰二、敵后戰場的抗戰三、東方主戰場四、抗日戰爭的勝利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