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本任務教學設計由教學目標、任務分析、教學過程、目標檢測幾個部分組成。圍繞本課時(框題)設的三個目:一是“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二是“一方水土,一方文化”,三是“中華之瑰寶,民族之驕傲”的內容,著重從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去展開,讓學生充分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增強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框題的教學設計荔城中學 姚瑞賢一、教學目標【課程內容表現標準】3.10 辨析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第六課 我們的中華文化)學評目標 教學建議情感態度價值觀 知 識 能 力認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會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認同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領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3.10.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列舉我國的文化成果,體會和分析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通過我國不同地區、不同民族各具特色的文化樣式的材料,說明中華文化具有的區域特征和民族特征。如展示“嶺南文化”的相關材料,引導學生分析成因及其與其他區域文化的關系,引導學生自我生成知識。①中華文化內容豐富 記憶 再認中華文化內容豐富②中華文化的區域特征 理解 列舉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的原因;解釋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③中華文化的民族特性 理解 解釋某些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解釋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3.10.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 理解 列舉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 運用風俗、海外華人的民族情結和時政事例等資料,說明中華文化的包容性,指出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顯示中華民族厚重的文化底蘊和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教科書相關內容】《文化生活》(人教社,2013年4月):第三單元第六課第二框【教師對教學目標的描述及其評析】本課時中突破難點的總目標是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為了實現這一總目標的意義,還需要提出較具體的目標:目標l:學生能記憶再認中華文化內容豐富目標2:學生能列舉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的原因;解釋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目標3:解釋某些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解釋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目標4:列舉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評析:針對本框題首先提出一個總目標:說明中華文化是中國各族人民共同創造的;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延續和發展的重要標識。為了提供計劃教學與評價的集中點,又陳述了四個具體目標。目標1的行為動詞是“再認”,名詞短語是“中華文化內容豐富”。,所以把這一目標歸入記憶事實性知識類別。目標2的行為動詞是“列舉說明”“解釋”,名詞短語是“中華文化”、“ 區域性”,所以把這一目標歸入運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類別。目標3的行為動詞是“解釋”,名詞短語是“中華文化” 、“各民族文化”“關系”,所以把這一目標歸入理解概念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類別。目標4的行為動詞是“列舉說明”和“說明”,名詞短語是“重要原因”和“包容性”,“ 文化力量”、“ 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所以把這一目標歸入運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識和反省認知知識類別表:基于陳述的目標按分類表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學案例的分析知識維度 認 知 過 程 維 度1.記憶 2.理解 3.運用 4.分析 5.評價 6.創造A.事實性知識 目標lB.概念性知識 目標2目標3目標4 目標2目標3目標3 目標2目標3目標3C.程序性知識D.反省認知知識 目標2目標3目標4表例目標l—4:見上文,此略。二、教學活動【任務分析】1、起點能力①高二學生在生活中和歷史學科的學習中都不同程度地接觸和感受了中華文化的熏陶,具備了一定的文化修養。②學生對中華文化的認識始終還停留在感性層次,不夠深刻。2、本課學習目標類型及其學習條件分析①本課屬于理解、說明、感悟型學習。②其學習條件是:學生在日常生活和語文、歷史、音樂、美術等學科的學習中能感受中華文化的熏陶,中華文化的內容和區域性已被學生先行掌握。3、由上述兩項分析決定教學程序溫故知新(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一一問題情景體驗一一小組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生成知識一一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運用知識4、課的類型:新授課5.教學時間安排:1課時【教師對教學活動的描述及其評析】一、復習舊課,吸引學生注意新的學習任務復習源遠流長的中華文化,回憶鞏固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重要見證是漢字和史學典籍,中華文化的特征除了源遠流長還有博大精深,也就是本框的內容。評析:教學的目標達成講究循序漸進的過程,新課學習前對舊有知識進行回顧有助于新的教學目標落實。二、知識新授階段:從歌詞、案例情境分析到課本知識歸納的學習【激趣導入】【視頻歌曲播放】《中華誦》(約2分鈡)教師提問:歌曲展示了中華文化的什么特征?生:走過上下五千年、甲骨、方塊字——源遠流長書法、詩篇、雕刻、小說、文章等——博大精深師:(小結引導)我們從歌曲《中華誦》中感受到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博大精深的主要表現在其獨特性、區域性、民族性等特征,下面我們進一步探究學習博大精深的第一個表現獨特性。評析:通過學生的師生互動,讓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本框題學習的主要內容,同時又為學習的下一個內容埋下了伏筆。【考考你】:1、你知道的中華文化在文化藝術方面成就的相關資料?學生展示評析:目標1的行為動詞是:“記憶”和“再認”,因此讓學生來思考和講述,符合“記憶”和“再認”這一目標。【教師設疑】根據所學的歷史知識,看書66頁,中華文化在文學藝術方面有何作用、特色、其地位如何?學生歸納評析:通過教師的及時設疑,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達成目標1埋下了伏筆。【考考你】: 2、我國古代領先的科學技術有哪些?學生展示評析:目標1的行為動詞是:“記憶”和“再認”,讓學生來思考和講述,達到“記憶”和“再認”這一目標。【教師設疑】根據書67頁,中華文化在科學技術方面有何地位、特點、意義?學生歸納評析:通過教師的及時設疑,喚起學生強烈的求知欲,為達成目標1埋下了伏筆。(一)呈現情境:【合作探究】材料一: 2013年6月11日至13日,第七屆閩臺對渡文化節舉行,海上活動的龍舟邀請賽、海上潑水、海上捉鴨以及陸上活動的民俗表演、兩岸燈謎聯猜、攻炮城、包粽子比賽等一系列兩岸文化交流活動輪番登場。通過文化節,使海峽兩岸同胞建立了更加深厚的感情,增強了他們對中華文化的強烈認同感和歸屬感。材料二:高山族主要居住在中國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臺灣省,也有少數散居在大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福建、浙江等沿海地區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高山族有自己的語言,沒有本民族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文字,通用漢語文。17世紀以后,由于大量漢族遷居臺灣,在長期的生活中,高山族與漢族和睦相處,不斷吸收、借鑒漢族文化的積極成分,今天已大量漢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居住在臺灣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的高山族同胞有自己獨特的文化藝術,他們口頭文學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很豐富,有神話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傳說和民歌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等。高山族的手工工藝主要有紡織、竹編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藤編、刳木、雕刻、削竹和制陶等。【學生討論】1.結合材料分析閩臺文化和我們嶺南文化有什么異同?這說明了什么?2.結合材料分析高山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是何關系?3、結合材料分析,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評析:創設一個能激發學生興趣的素材作為教學情景,為達成本課教學目標埋下伏筆。通過自主學習,學生初步了解本框題的學習內容,為教學目標的達成做好鋪墊。【合作探究】1.結合材料分析閩臺文化和我們嶺南文化有什么異同?這說明了什么?評析:目標2的行為動詞是:“列舉說明“和”解釋“,問題設計是“結合材料分析”、“說明”。【生生互動】一方水土,一方文化,說明了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師:(引導小結)評析:目標2的行為動詞是:“列舉說明“和”解釋“,通過學生的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分析問題達到目標2。【合作探究】2.結合材料分析高山族文化與中華文化是何關系?評析:目標3的行為動詞是:“解釋“,因此探究2的問題設計是” 結合材料分析”。【生生互動】閩臺文化既有中華文化的共性,又有自己的特性…師:(引導小結)評析:目標3的行為動詞是:“解釋“,讓學生圍繞著老師設計的問題合作探究,結合材料分析,達到目標3的要求。【合作探究】3、結合材料分析,中華文化之所以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原因?評析:目標4的行為動詞是:“列舉說明“和“說明”,探究3的問題設計是“結合材料分析”。【生生互動】高山族與漢族和睦相處,不斷吸收、借鑒漢族文化的積極成分,今天已大量漢化 ( http: / / www.21cnjy.com" \o "歡迎登陸21世紀教育網" \t "_blank )。說明了中華文化所特有的包容性,即求同存異和兼收并蓄。師:(引導小結)評析:目標4的行為動詞是:“列舉說明“和“說明”,通過了學生的生生互動,結合材料分析達到了目標4 的要求。三、〖板書〗課堂總結(師生共同構建知識框架)評析:師生共同構建知識框架,有利于學生構建完整的知識框架,更好的對知識的理解。三、新知識的鞏固與目標的檢測老師針對本節課的檢測目標設計了幾道選擇題,請同學們結合本節課所學知識完成。1、古老的中華文化博大精深,在世界文化之林中獨樹一幟,獨領風騷。下了內容能夠體現這一觀點的有①我國的園林藝術在世界上無與倫比?、谖覈奈膶W藝術歷史輝煌悠久、內容豐富絢爛、風格鮮明獨特 ③古典小說《三國演義》描繪了魏、蜀、吳三國大約半個世紀的紛爭和興衰過程?、芄糯袊目茖W技術成就長期處于世界前列A.①②③ B.①②④C.①③④ D.②③④2、(2013·廣州二?!?1)廣東剪紙最有代表性的是佛山剪紙和潮陽剪紙。佛山剪紙手法上以鑿、襯、印、手繪等技法為主,用料上大量應用銅箔、錫箔和銀箔。潮陽剪紙最大的特點是陰陽剪,“陽剪”紋線工整細致,“陰剪”線條粗獷有力,交替使用,粗細相破相助,極富特色。廣東剪紙藝術體現嶺南文化的:( )A.源遠流長 B.區域性C.時代特征 D.包容性3. “56個星座56枝花,56個民族兄弟姐妹是一家,56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從文化上看,“56族語言匯成一句話,愛我中華”體現了A.我國各民族人民對中華文化的認同感和歸屬感B.我國各民族人民都對中華文化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貢獻C.我國的漢族文化取代了少數民族文化D.中華文化比少數民族文化優越 4、白胡子圣誕老人和五光十色的圣誕樹之間,裝飾著大紅的中國結或喜慶的紅燈籠——每年歲末,走在上海熱鬧繁華的商業街區,類似土洋結合、中西合璧的“圣誕裝飾”令人眼花瞭亂?!爸袊绞フQ節”體現了( )A.中華文化源遠流長 B.中華文化的包容性C.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D.中華文化的繼承性5、(2010年·安徽)2010 年世博會在上海舉行。某校高三(1)班同學以“走進世博,聚焦世博”為主題開展探究活動。甲同學:上海世博會是文化世博。中國館的建筑設計凸顯漢字、京劇、中國紅和水墨畫等中國元素,整體布局體現了中華文化悠久的“和諧”思想;國家館館內用高科技手段向觀眾展示古代四大發明、《清明上河圖》等中華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安徽館以徽派建筑標志性元素“馬頭墻、小青瓦”為外墻裝飾,館內通過徽劇、黃梅戲,鳳陽花鼓等民間藝術的展示,讓觀眾領略新安文化、皖江文化和淮河文化的質感。請你結合甲同學的發言,分析說明其中蘊含的中華文化特征。(9分)答:①悠久的“和諧”思想,上下五千年文明的精華等,說明中華文化歷史悠久、一脈相承,體現了中華文化源遠流長的特征。②豐富的中國元素,獨特的徽派建筑,多樣的民間藝術等,說明中華文化內容豐富、形式多樣,體現了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征。③各種文化和諧共處,體現了中華文化的包容性。師生共同討論,解決上述問題。評析:練習1檢測目標1:學生能記憶再認中華文化內容豐富。練習2檢測目標2:學生能列舉說明中華文化具有區域性的原因;解釋不同地域有不同文化。練習3檢測目標3:解釋某些少數民族的獨特文化;解釋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中國各民族對中華文化的貢獻。練習4檢測目標4:列舉說明中華文化源遠流長和博大精深的重要原因在于它的包容性;說明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師:老師正確評價學生的回答,并引導學生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表:基于陳述的目標按分類表對“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教學案例的分析知識維度 認 知 過 程 維 度1.記憶 2.理解 3.運用 4.分析 5.評價 6.創造A.事實性知識 目標lB.概念性知識 目標2目標3目標4 目標2目標3目標4 目標2目標3目標4C.程序性知識D.反省認知知識 目標2目標3目標4表例目標l—4:見上文,此略。評價:如果確定教學目標、教學活動、評估三個方面全部出現在某個單元格內(即高度一致,評價A);或一些單元格中只包含著三個方面的兩個(即中度一致,評價B);或許多的單元格只包含三個方面標記中的一個(即低度一致,評價C)。注:宋體正體字表明高度一致---目標、教學活動和評價全都出現在同一單元格中;宋體斜體字表明三者中的兩者出現在同一單元格中。四、總結性評論這節課本人根據下列三個問題設計該教學案例:學習問題、教學問題、評價問題。本課時兩個教學重點是: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難點是: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目標1、2、3對應到重點內容,屬于記憶運用和分析概念性知識;目標3和目標4對應難點內容,屬于理解、運用、分析概念性知識。同時,本單元也有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即認同中華文化博大精深;體會各族人民對共同擁有的中華文化有強烈的認同感和歸屬感;認同各民族文化對中華文化的貢獻;領會文化的力量深深熔鑄在民族的生命力、創造力和凝聚力之中。)需要在本課學習中進行滲透。(二)教學問題本課時的教學設計運用研學后教的教學模式,即課前精心設計導學案創設問題情景一一課堂上小組合作探究一一教師引導學生歸納、運用知識。本課時兩個教學重點是:1.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表現。2.中華文化的包容性。難點是:中華文化與各民族文化的關系。在環環相扣的教學情境設計和小組合作的綜合探究里能充分地體現。在導學稿中還設計了具有針對性的題目檢查學生的目標掌握情況,因此學生能順利地達成本課的目標。(三)評價問題本課時我使用了兩種不同評價已達到三種不同的目的。第一,用創設情景問題來檢查學生對事實性知識和概念性知識的理解。。第二,通過檢測題目的設計檢查本課目標的落實,本課的教學目標有4個,設計的每道檢測題都能關注到每個目標??傊?,評價緊扣目標,教學才能做到有的放矢。五、反 思教學目標,即預期的學生學習結果,具有導學、導教、導測評的作用。布盧姆將教育目標分成認知、情感、動作技能三個領域。其中認知領域教育目標從知識維度分為事實性知識、概念性知識、程序性知識、反省認知知識,從認知過程維度分為記憶、理解、運用、分析、評價、創造六個層級。本節課以布魯姆的目標分類學理論作為指導,科學定位教學目標,并采用可操作性強的“內在心理 + 外顯行為”的陳述方式: 即先用“了解、理解、運用、創造、熱愛、欣賞”等描述內部心理過程的述語來陳述教學目標,再用“可觀察的行為動詞”作為例子,即列舉反映內在心理變化的行為樣品,使這個教學目標具體化。教學策略,即為實現教學目標而采取的一系列問題解決行為,包括教學過程、教學方法、教學方式、教學手段等。本節課能根據實現教學目標的需要,有效選擇以下教學策略:目標導向教學策略、激發和維持學習動機策略、先行組織者策略、支架式教學策略、復述策略、精加工策略、結構化策略、“先學后教”策略和“兵教兵”策略等。由于學生是學習最主要的主體,本節課改變了教師一言堂,滿堂灌的方式,而是將教學目標進行分解,然后采用靈活的方式有針對性地開展各種活動,促進學生在自主、探究、協作學習中達成學習目標。如歌曲導入、情景探究、視頻感悟、合作探究、自主歸納知識等。“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本節課的不足有:對教學的組織以及材料的選擇上還有所欠缺。比如有些內容可以講得再深一些,有些事例可以分析得再透一點,可能教學效果會更好。在學生的引導方面還是不能很好的圍繞主題。一方面,我要加強學習,鉆研教材,提高自己閱讀,把握教材的能力,同時,虛心向老教師學習和請教。另一方面,在教學環節上不斷提高,更有效率的利用好課堂上的時間,抓住重點,有的放矢,努力提高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