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2課《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了解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及其歷史影響。教學目標1.能利用表格、地圖等梳理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歷程,了解食物物種交流主體、方式和途徑的多樣性,從時空觀念的角度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2.能通過文字材料及圖片,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培育歷史解釋和史料實證的素養。三、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第一單元《食物生產與社會生活》的第2課,本課從經濟與生活的角度,選取食物物種交流的主題,展現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食物物種交流的具體表現,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種交流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和環境的影響。第一子目“美洲物種的外傳”主要講述的是美洲物種在歐洲、亞洲、非洲的傳播歷程。課文重點選取了美洲食物物種中對人類歷史影響較大的玉米和馬鈴薯,以及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見的辣椒作為重點,呈現出它們在歐洲、亞洲的傳播過程。第二子目“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選取對美洲影響較大的外來物種小麥和水稻,以及雞、牛、羊等禽畜,對它們在美洲的傳播歷程作了梳理。這兩個子目通過典型案例,以點帶面地呈現食物物種交流主體、方式和途徑的多樣性。第三子目“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是在前兩個子目基礎上的總結、提升,重點論述了食物物種交流對世界經濟、人口增長、人類的日常生活的影響。在分析影響的時候,需要全面分析其積極和消極影響,客觀地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給世界帶來的變化。同時,也可與新航路開辟之前的物種交流狀況進行對比,理解新航路開辟之后物種交流的特點。本課講述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意在讓學生了解農業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推動,生產工具的進步、育種技術的提高、新的高產品種的引種等,都會推動農業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四、學情分析本課的授課對像是高二學生,經過高一歷史課程學習后,學生歷史素養有所發展,初步具備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釋問題的能力,同時學生對提升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有較高的期待和要求。 另外學生已學習過《中外歷史綱要(下)》第6課全球航路的開辟,第7課全球聯系的初步建立和物種交換等,具備了一定的知識認知,為理解本課知識提供了較好的基礎。但學生對于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缺乏全面和系統認識,尚不能多角度分析其影響。因此,教學中要在關聯高一知識的基礎上,注重新舊知識之間的整體性和邏輯性,對重難點問題要深入分析。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教學法六、教學重難點分析1.教學重點:新航路開辟后,美洲和其他地區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和影響;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2.教學難點:食物物種交流給社會經濟和人們生活帶來的變化。七、教學設計思路本設計圍繞著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表現”與“影響”這兩個核心展開,通過從時空觀念的角度梳理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歷程,讓學生了解食物物種交流主體、方式和途徑的多樣性,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通過史料實證和歷史解釋的方式讓學生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認識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不斷邁進,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八、教學過程的設計環節一:導入新課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8頁本課導入部分,概括新航路開辟以前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設計意圖】以歷史圖片和文字史料營造歷史情境,讓學生快速進入到本課的學習,有利于激發學生的興趣。環節二:美洲物種的外傳表格梳理: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8-10頁內容,梳理美洲物種的外傳歷程。(一)主要物種:玉米 馬鈴薯 甘薯 番茄 辣椒(二)傳入歐洲:玉米:庭院觀賞→16世紀中葉起,南歐廣泛種植→到17世紀,傳遍歐洲。馬鈴薯:16世紀末,開始在歐洲推廣。甘薯:引入歐洲后,傳播比較緩慢。番茄:觀賞→食用栽培→改良培育辣椒:15世紀末傳入西班牙,16世紀傳到英國等歐洲國家。(三)傳入中國:玉米:明朝時,多種途徑傳入;鴉片戰爭前,遍布全國。馬鈴薯、甘薯:傳播歷程與玉米相似。番茄:明朝引入,觀賞和藥用;清朝光緒年間,食用蔬菜。辣椒:明朝時,傳入中國。【設計意圖】以梳理教材基礎知識為主,讓學生夯實基礎知識,落實學科核心素養。引導學生利用表格梳理新航路開辟后食物物種交流的歷程,了解食物物種交流主體、方式和途徑的多樣性,進一步加深對本課重點知識的掌握,也有助于學生從時空觀念的角度認識食物物種交流的特點。環節三: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表格梳理:請同學們結合課本第10頁的內容,梳理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歷程。(一)農作物1.類別與物種物種:糧食類 水果類 蔬菜類 經濟類糧食類:小麥、大麥、水稻水果類:蘋果、葡萄、甜橙、檸檬蔬菜類:黃瓜、豌豆經濟類:甘蔗2.重點介紹小麥和水稻重點介紹對美洲人的社會生活影響最大的小麥和水稻傳入美洲的概況小麥:由歐洲移民帶到美洲,最初僅供富人享用,后來成為美洲的主要糧食作物。水稻:由西班牙人帶到美洲。18世紀中期,成為北美第二大農作物,產量僅次于小麥。3.圖片解說《早期英屬北美殖民地農作物分布圖》這幅圖展現了北美地區物種在新航路開辟之后的變化和具體分布情況。(二)禽畜1.物種與影響物種:雞、牛、羊、驢、馬、豬影響:極大地改變了美洲的動物群落,推動了農業的發展。2.材料解讀舊世界也向美洲傳輸了許多物種,小麥的引進對新大陸瘟疫之后的人口恢復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大陸的豬、馬、牛、羊等大牲畜,也都是從舊大陸引進的。——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環節四:小結結合圖片和所學知識,請同學們思考:新航路開辟后物種交流有什么特點?【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對比新航路開辟前和后的物種交流特點,為深入理解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作鋪墊,更有利于學生時空觀念的培育。環節五: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請同學們閱讀以下材料,嘗試通過文字材料和圖片,多角度分析食物物種交流的影響。材料一 地理大發現,美洲特有的農產品隨著地理障礙的打破而傳到亞、歐、非洲,大大豐富了全球食品的種類,引起亞、非人口的急驟增加······也可以說引起了食品革命······世界市場擴大了,從原來的各大洲地區性市場變成了全球性的真正的世界市場。——摘編自劉文濤、陳海宏《高校世界歷史配套教材·近代史卷》材料二 番茄和辣椒改善了歐洲人和亞洲人的口味······美洲有大片肥沃的草場,特別適合放牧牛群、羊群······肉食和奶類······促進了人口的營養和健康。牛羊的皮毛給人們帶來溫暖,后來發展成皮貨貿易。牛仔們放牧牛群,催生了新大陸的特色文化。——武寅主編《簡明世界歷史讀本》圖片解說這幅油畫現藏于荷蘭阿姆斯特丹的梵高博物館。油畫描繪的是農民勞作一天后,一家人聚在一起用晚餐的情景。餐桌上的主食為馬鈴薯。材料三 邑境山多田少,居民倍增,稻谷不足以給,則于山上種包谷,洋芋、蕎麥、燕麥或蕨蒿之類。深林剪伐殆盡,巨阜危峰,一望皆包谷也。——袁景暉《建始縣志》答案提示:提高了全球糧食產量,使世界人口激增。豐富了人們的食物種類,改變了人們的飲食習慣。推動了當地經濟和貿易的發展。新物種的引進對當地生態環境也產生了一定影響。【設計意圖】引導學生多角度地、全面地分析影響,既是學法指導,也是培育唯物史觀和史料實證核心素養的要求。環節六:課堂小結本節課主要學習了三個方面的內容: 一、美洲物種的外傳;二、其他地區物種在美洲的推廣;三、食物物種交流帶來的影響。通過學習,我們了解了新航路開辟后的食物物種交流的具體表現及其對農業發展的推動作用以及對人類社會生活和環境的影響,再結合上一節課的內容,我們也認識到農業的發展受多種因素的推動,生產工具的進步、育種技術的提高、 新的高產品種的引種等,都會推動農業發展。在不同歷史時期,發揮主要作用的因素不同。此外,我們還認識到:人類是一個整體,地球是一個家園。面對共同挑戰,任何人、任何國家都無法獨善其身。人類應該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朝著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方向不斷邁進,只有這樣才能共同創造更加美好的未來。環節七:課堂練習閱讀材料并結合所學,概括表1中反映的歐亞人口變化趨勢,分析這種趨勢出現的原因。九、教學評價設計(見習題)十、板書設計6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