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高二-歷史-選擇性必修2第4課《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教學設計一、課標要求了解勞動在社會生產中的作用,以及歷史上勞動工具和主要勞作方式的變化。理解勞動人民對歷史的推動作用,以及生產方式的變革對人類社會發展所具有的革命性意義。二、教學目標1.通過大量圖片和文字展示,引導學生認識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演進的重要性,把生活中的勞動經驗與本課學習內容建立聯系。2.研讀史料,展示最新的考古資料,結合古代文獻資料,分析各種生產工具的出現和使用情況,尤其是中西方在勞作方式方面的發展情況,閱讀史料,進行中西對比。三、教學內容分析本課是《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中第二單元《生產工具與勞作》的第一課時,呈現了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以及勞作方式的發展,尤其以中國農業技術為重點。本節課包含三個子目:“農業工具的變化”、“手工業工具的進步”和“勞作方式的發展”,內容豐富,時間跨度大。第一子目和第二子目之間為并列關系,聚焦古代社會農業和手工業兩大生產領域的主要勞作方式。第一、第二子目從物質技術角度對生產力發展進行梳理,第三子目則在生產力的基礎上對勞作方式進行解讀。四、學情分析1.知識基礎:由于缺乏相應領域的生活、生產經歷,本課的部分教學內容對于學生和教師都是陌生的,尤其是勞作方式的理論性較強,需要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各種圖文信息、多種類型史料的分析和學習,較為全面地為學生呈現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方式的變革給人類社會帶來的具體影響。2.學科素養:經過必修部分的學習,學生初步具備了根據歷史材料獲取和解讀信息的能力、發現問題和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能較好地進行歷史解釋;從學生的情感發育方面看,依據歷史常識與生活經驗,尤其是勞動經驗,形成歷史解釋,理解人在社會中的位置、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積極態度。3.學習興趣:由于古代的生產工具與勞作距離學生實際生活經驗較遠,同時理論性較強,學生會難以感同身受,要深刻認識到歷史上生產工具演進的影響,對學生來說有一定困難。五、教學方法講授法、史料教學法。六、教學重難點分析教學重點:使學生知道古代生產工具的演進歷程。教學難點:使學生認識生產工具的進步對社會生產發展的推動作用。七、教學設計思路首先按照教材內容梳理出農業生產工具和手工業生產工具的不同類型,以及概括勞作方式的三種形式。授課過程先從一個視頻內容講起,關于傳統農具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在歷史上的重要地位和影響,引導學生觀察教師所提供的圖片、文字,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理解生產力的含義,與后面所講的內容建立聯系。緊接著帶領學生通過教材中的描述,總結歷史上的各種工具的演變歷程。農業工具的變化方面主要通過考古資料、圖片展示;手工業工具的進步方面適當增加文字史料,設置挑戰性問題;勞作方式的發展比較抽象、理論性強,提供三則史料進行探討。隨后,通過一段文字小結,指出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的發展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促進了生產生活的飛躍,在社會生產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最后,回應開頭的短視頻內容,道明傳統農具玄機暗藏、妙趣橫生,每一件飽含智慧的農具都是先民們智慧的閃光!八、教學過程設計1.導入投影材料播放視頻:智慧的閃光——一場傳統農具的“云”頒獎典禮。設計意圖使學生直觀感受傳統農具所蘊藏的智慧及其在歷史上的重要作用過渡縱觀人類發展史,生產工具是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重要標志。那么,生產工具是如何促進生產力的發展的呢?生產力又包含哪些內容呢?2.導入學習子目一:農業工具的變化請同學們觀看一幅耕織圖,這幅圖將勞動者辛勤耕作的場景描繪得十分生動,細膩傳神地描繪了勞動者的耕作過程。投影材料——胤禛耕織圖冊·收刈頁(藏于北京故宮博物院)從中我們可以看到生產力的三要素:勞動資料、勞動對象、和勞動者。比如圖中人們手上拿的收割工具就是勞動資料之一,圖中人們收獲的糧食就是勞動對象之一,所謂勞動者,就是工作的人,比如農民就是勞動者。過渡那么,古代的生產工具和勞作方式都經歷了哪些變化呢?下面進入本節課第一個子目的學習:農業工具的變化。投影材料經過考古發現,人類的耕作工具種類繁多,材質主要有骨、竹、木、石、蚌、銅、鐵等。舊石器時代石器的制作方法以打擊為主,新石器時代在打擊的基礎上增加了磨制。第一張圖片是1950年河南省安陽市出土的商后期石斧。夏商時期,石斧仍在生產中占有主要地位,與此同時,人類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發現了銅,并逐漸掌握了青銅冶煉技術。從目前發現的考古資料看,青銅器最早出現在西亞、北非地區。距今5000年左右的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已出現小件青銅器,青銅在當時是珍貴的資源,青銅性脆,多用來鑄造武器和貴族的生活用具,青銅鑄造的農具數量有限,所以青銅農具流傳下來的很少。設計意圖通過考古資料的展示,刻畫出農業生產工具的演變歷程。過渡公元前15到公元前14世紀,小亞細亞東部的赫梯人率先掌握了冶鐵技術 后來這一技術逐漸傳入兩河流域、中亞、北非和歐洲。與青銅器相比,鐵器鋒利輕便,容易鍛制打磨,隨著熔爐的進步,鐵器大量出現。投影材料考古證明,中國在戰國時期,鐵制農具在農業生產中逐步推廣,南北朝時期還出現了以灌鋼法制作的農具。過渡通過以上內容的學習,我們可以概括出古代的耕作工具經歷了石器時代、金石并用時代、鐵器時代。在中國的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開始使用并逐漸推廣,漢朝以后,鐵犁牛耕成為中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問題設計請結合教材第20頁“歷史縱橫”,概括耕作方式的演進歷程?根據教材中的講述,我們可以看到古代的耕作方式也經歷了三個過程:刀耕火種、石器鋤耕和鐵犁牛耕。過渡在中國唐代,江東地區出現了曲轅犁,耕犁技術基本定型。壁畫中呈現著曹魏時期的二牛抬杠逐漸演變到唐朝的一牛一犁形式。投影材料隨著農業工具和耕種技術的改進,農業經濟發展有了新的面貌,推動了農業生產水平的提高。中國歷朝歷代都是十分重視農業發展,各種牛耕圖、耕織圖真實刻畫了農業生產的場景。過渡農業發展最離不開的是水源,那么,古代的灌溉工具又經歷了哪些變化呢?世界許多文明地區都發明了灌溉工具,在原始社會末期,人類已經能夠制造陶器,汲水灌溉。在古埃及和中國等地,人們已懂得利用杠桿原理進行灌溉。根據史料記載,中國東漢末期已出現翻車,三國時期馬鈞對其進行了革新。投影材料材料1 時有扶風馬鈞,巧思絕世。傅玄序之曰:“……居京都,城內有地,可以為園,患無水以灌之,乃作翻車,令童兒轉之,而灌水自覆,更入更出,其巧百倍于常。……”——[西晉]陳壽:《三國志》卷29《魏書·杜夔傳》注引材料2 水能利物,輪乃曲成,升降滿農夫之用,低徊隨匠氏之程(法式)。始崩騰以電散,俄宛轉以風生。雖破浪于川湄,善行無跡;既斡(wò,旋)流于波面,終夜有聲。——[唐]陳廷章《水輪賦》問題設置請結合上述材料1-2,思考:筒車與翻車相比,有何不同之處?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并分析概括翻車與筒車的特點。設計意圖從中懂得生產工具的變化所帶來的進步性意義。投影材料觀察兩幅筒車圖,高轉筒車是筒車的一種,筒車形同大紡輪,直立與江河岸邊水中,當立輪受水力沖擊時會日夜自轉,小筒沒入水盛水,轉自高處則自動瀉水入槽中,即省人力,又可不停地灌溉農田,與翻車相比,更加省時省力。小結農業工具中除了耕作工具、灌溉工具以外,古代畜牧業也有其自身的工具設施。古人用圈廄來飼養禽畜,用馬槽來喂馬,不少工具設施到今天依然發揮著作用。3.導入學習子目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過渡以上學習內容是關于農業工具的演變過程,接下來一起學習第二個子目的內容:手工業工具的進步。服裝是人們的生活必需品,在古代,最先出現的手工業之一是紡織工具的制作。約3萬年前,中國的山頂洞人已經用骨針縫制獸皮,新石器時代晚期,中國古人就使用陶紡輪作為紡線工具,漢朝的畫像石中出現了人們使用紡車紡紗的場景。當時,人們能夠使用構造復雜的提花機織出帶有精美花紋的絲織品,元朝以后,紡織機成為農耕家庭不可或缺的生產工具,古代西方也出現過紡紗用的紡車。投影材料材料3 纖纖靜女,經之絡之。爾乃窈窕淑媛,美色貞怡。解鳴佩,釋羅衣。披華幕,登神機。乘輕杼,攬床帷。動搖多容,俯仰生姿。——[東漢]王逸《機婦賦》問題設置請閱讀材料3,思考:材料中的紡織機器是幾個人操作?如何考證呢?設置意圖引導學生運用二重證據法研究歷史。投影材料到底是一個人還是兩個人還有爭論,這一爭論本質是在討論這個織機到底是不是需要兩個人協同工作的花樓提花機。然而,四川成都老官山漢墓出土的花樓提花機至少為漢朝紡織水平給出了明確證據。過渡除了紡織業,陶瓷業也是古代重要的手工業之一。使用的主要工具包括坯車、匣缽、支釘等。投影材料比如這個元代的帶匣缽天青釉玫瑰紫斑碗,利用匣缽,可使瓷受熱均勻,不因煙熏而變色,又可增大爐窯容量。除了匣缽以外,同學們還了解其他陶瓷業工具的用途嗎?請閱讀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過渡我們比較熟悉的就是采用坯車制坯,不僅能制成圓形坯件,而且能通過調節坯車轉動的快慢,控制坯件的薄厚。唐宋時期,為了使器物在燒制過程中不粘連,工匠在器物底部放置已燒制好的黏土塊——支釘。投影材料這些足以可以看出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過渡除了紡織業、陶瓷業,冶煉金屬是古代文明的重要標志之一。古代金屬冶煉的工具體現了當時的工藝水準。古人用鍛打金屬原料的方式制作小型金屬器具。除了鍛打金屬之外,許多地區還采取鑄造的方式制作大型金屬器具,使用的工具包括熔化金屬原料的坩堝,使液態金屬成型的范等。投影材料考古學家在中國商朝和西周時期的遺址中,發現了青銅器作坊中大量打碎的范。戰國以后出現了大量鐵農具的范,比如這個在1953年河北省興隆縣古洞溝出土的戰國雙鐮鐵范,這種范必須用液態鐵澆鑄,說明在戰國時期,我國已經掌握了生鐵的鑄造技術,這件鐵范本身就是白口生鐵的鑄件。投影材料我們還發現了漢朝的五銖錢銅范,此件五銖錢銅范,是武帝時期實行貨幣專鑄政策以前地方鑄錢的實證。投影材料考古資料表明,漢朝時南陽郡內有多處冶鐵和鑄造作坊,冶鐵工匠積累了豐富的工作經驗。東漢時,南陽太守杜詩發明了水力風箱——水排,大大提高了生產效率。到宋代,冶鐵業十分發達,據史料記載,北宋皇祐年間鐵的年產量達到362萬公斤。過渡通過以上兩個子目的學習,我們深切地感受到,古代勞動人民積累的生產經驗,推動了農業和手工業生產工具的進步,生產力不斷發展。而生產力性質的變化,除了表現在物質技術方面,還表現在社會方面,古代到近現代歷經了集體性生產、個體性生產以及社會化大生產。接下來讓我們一起學習第三個子目的內容:勞作方式的發展。4.導入學習子目三:勞作方式的發展投影材料中國古代諺語說:“一夫不耕,或受之饑;一婦不織,或受之寒。”男耕女織的生產方式,在世界歷史上普遍存在,它是古代社會家庭的自然分工方式。……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家庭生產,自給自足,是小農經濟的經營方式。男耕女織的小農經濟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為古代國家提供了賦稅和徭役。——高中歷史統編教材選擇性必修2《經濟與社會生活》,第22頁問題設置請結合前面所學內容,思考:農業家庭式勞作方式形成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設計意圖與前面所學內容建立聯系,使學生學會從生產力發展的角度分析歷史問題。過渡實際上,隨著鐵犁牛耕的逐步推廣,一家一戶的個體勞作才成為可能,集體勞作的形式逐漸瓦解。所以,農業家庭式勞作出現主要是因為生產工具的進步尤其是鐵質工具的使用。家庭式勞作方式保證了小農家庭的自給自足,有利于社會穩定保障國家稅收,但在封建社會后期阻礙了社會的進步與轉型。除了家庭式勞作方式,歷史上也存在過農業莊園式勞作。投影材料材料4 唐代以前,北方廣大地區為預防游牧民族的侵擾,建立塢堡、塢堡內以宗族集團為核心,擁有部曲(軍隊)。部曲各有自家的私有經濟,但對塢主負有封建義務,不能隨意離開主人和土地。……大地主封占土山水,修營別業,招徠農民開發。——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64頁材料5 羅馬莊宅是富有的地主占有的大農場,奴隸和隸農為地主耕作。隨著制度的變遷,隸農變為農奴,耕種自己的“保有地”,而奴隸逐漸解放而接近于農奴,他們為了得到一塊份地,不得不無償地為原來的主人耕種自營地。——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2頁材料6 莊園是封建主經營地產的一種特定形式,其基本特征是具有領主自營地和農奴份地這兩種土地,領種份地的農民必須服無償勞役以耕種領主自營地。為了強制農民從事這種勞動,封建主對農民具有行政、司法上的權力。——高德步、王玨:《世界經濟史》,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6年版,第92頁問題設置請閱讀材料4-6,思考:古代中國與中古西歐的莊園式勞作有何共同特點?設計意圖通過中西對比,了解莊園式勞作的特點。小結通過上述材料可以看出,古代中國與中古西歐的莊園式勞作都是在戰爭或者國家衰微社會背景下產生的,都是為了適應土地高度集中而出現的,莊園內的勞動者對莊園主都有依附關系,勞動者的勞動具有強制性,不能自主。農業莊園式勞作在羅馬共和國晚期、中古時期的西歐、中國魏晉南北朝時期都曾出現過。過渡上述是關于農業的兩種勞作方式,古代還有以制作手工業產品為生的手工業家庭,以及擁有某種手工工藝的民營和官營作坊。手工業家庭與作坊往往是手工業者世代傳承,或父子相繼,或師徒傳授,由統治者登記造冊進行管理。4.課堂小結以上就是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生產工具與勞作方式的發展反映了人們生產生活的需要,促進了生產生活的飛躍,在社會生產發展中起到關鍵作用。回望歷史,展望未來,我們不曾停止探索未知的遠方,也從未放棄追尋先哲的足跡。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傳統農具玄機暗藏,妙趣橫生,每一件飽含智慧的農具都豐盈了傳統社會的農耕時光,深耕千載。它們是禮物,更是先民們智慧的閃光!九、教學評價設計(見習題)十、板書設計一、農業工具的變化二、手工業工具的進步三、勞作方式的發展2 /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