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統編版 選擇性必修3 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統編版 選擇性必修3 2023屆高考歷史一輪復習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教案

資源簡介

第六單元 文化的傳承與保護
【知識梳理】
第14課 文化傳承的多種載體及其發展
一、學校教育的發展
(一)中國古代學校教育——官學與私學
1、官學
(1)漢朝設立的太學,以及西晉開始設立的國子監,是古代中國的最高學府和教育行政機構。
(2)中央官學之外,還有自漢朝開始設立的地方官學。
2、私學
(1)春秋時期:私學產生,改變了“學在官府”的情形。其中儒家的代表孔子影響最大。
(2)唐朝以后:私學得到進一步發展,私人設立的學塾、村學和蒙學構成基層社會教育的重要形式。
(3)宋代:書院制度的建立,更推動了私學的發展,宋代是書院產生和發展的重要時期,位于江西廬山的白鹿洞書院最為著名
3、中國古代學校教育的影響:
(1)無論官學還是私學,在古代文化的保存與傳播上,都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古代典籍依托于此得以傳承。
(2)科舉考試的推行,也有賴于官學與私學的支撐。
(二)近代西方學校的發展
1、近代西方學校的起源:古希臘產生了歐洲最初的學校形式,奠定了分科教育的基礎。
2、近代西方學校的發展:近代以后,大學逐漸發展成為保存、傳播和發展人類文化的重要場所。
(1)法國:拿破倉建立的“大學區”制度,確立了保留至今的國民教育制度。
(2)德國:洪堡秉持“研究教學合的精神創辦的柏林大學,促成大學職能的轉變,將教學與研究結合在起。
(3)美國:大學逐漸傾向于世俗化與商業化,使更多的人有機會接受大學教育。
(三)近代中國學校教育
1、北京大學:
京師大學堂既是近代中國第一所由中央政府建立的綜合大學,又是國家最高教育行政機關。京師大學堂的建立,是中國教育近代化的標志。1912年改名為北京大學。
2、清華大學:
1911年創辦的清華學堂,次年更名為“清華學校”,1928年組建為國立清華大學。
(四)現代中國的教育
1、1949年底,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召開,會議決定教育要為國家建設服務,學校要向廣大工農開門,大力提高人民的文化水平。
2、經過十幾年的努力,中國逐步形成比較完整的國民數育體系。
3、“文化大革命”爆發后,教育事業受到很大破壞。
4、“文化大革命”結束后,高考制度恢復,教育事業重新走上正軌。
5、1983年,鄧小平提出“教育要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指導方針,教育改革的步伐加快。
6、20世紀90年代,國家開始實行“科教興國”發展戰略,大量增加教育投入。學校教育發展的意義:在文化傳承、科學研究、人才培養等方面,學校教育發揮了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印刷書的誕生
1、最早的書籍
(1)世界:約在公元前30世紀,埃及出現的紙草書卷,一般被認為是書籍的雛形。
(2)中國:早期的書籍是用竹片或木板作書寫材料的簡策和用縑帛作書寫材料的帛書,盛行于春秋戰國乃至秦漢時期。
2、造紙術的發展和印刷術的發明
(1)造紙術的發展
①概況:公元前2世紀,中國已出現用植物纖維制成的紙。105年,東漢蔡倫在總結前人經驗基礎上改進制成“蔡侯紙”。
②意義;書寫材料由竹木、縑帛逐漸過渡為紙,促進了文化的傳播。
(2)印刷術
①唐朝已有雕版印刷品。
②北宋時的畢昇發明用膠泥制的活字,是印刷技術一次質的飛躍。
③約15世紀中葉,德國人谷登堡采用金屬活字印刷,這成為現代印刷術發展具有象征意義的重大事件,直接催生了被視作“新一代的書籍”的印刷書,還進一步推動了報紙、雜志的普及。
(3)意義:印刷書的誕生,堪稱具有革命性的轉變,掌握書籍的不再是少數人。這大大有助于文化的大眾化,對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促進各民族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三、圖書館的成長
(一)世界圖書館的發展
1、古代世界:古文明遺址中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宏大、書籍最齊全的圖書館,是公元前7世紀的亞述巴尼拔王建立的。
2、西方圖書館的演進
(1)職能變化:圖書館的作用不僅限于保存古籍和文化遺產,而且逐漸發展出服務公眾的職能。
(2)表現:19世紀下半葉,英、美等國家出現了面向所有人開放的具有近代意義的公共圖書館。
(二)中國圖書館的發展
1、古代中國
(1)官藏:中國古代十分重視圖書文獻的保存,朝廷設有專門掌管典籍的史官,并建有“府”“閣”“堂”“室”等藏書之所。
(2)私藏:私家藏書伴隨私學的出現也得到發展。明清兩代尤其突出,出現了一批著名的藏書家和藏書樓。
2、近代中國
1909年,清政府開始籌建京師圖書館。1916年起,凡在內務部立案的出版圖書均交京師圖書館收藏,國家圖書館的職能開始體現。
3、現代中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京師圖書館改名為“北京圖書館”,1998年改稱“國家圖書館”。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圖書館事業的發展,在全國范圍內逐漸建立各級各類的圖書館。
四、博物館的建設與發展
(一)博物館的起源與近代西方博物館的發展
1、博物館的起源
公元前290年前后,托勒密·索托在埃及亞歷山大城創建的亞歷山大博學園,有專門收藏文化珍品的繆斯宮。繆斯宮后來被稱為“亞歷山大博物館”,一般認為這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博物館。
2、近代西方博物館的發展
(1)1683年,牛津大學建立的向公眾和學者開放的阿什莫林博物館,被視作第一個具有近代特征的博物館
(2)18世紀,博物館建設邁出重要的步,大英博物館、法國的盧浮宮等重要的博物館,都建立于這一時期。
(二)近現代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1、近代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1)19世紀六七十年代,法國人韓伯祿在上海建立的自然歷史博物院,是中國最早出現的近代意義上的博物館。
(2)英國亞洲文會在上海設立了主要陳列動物標本的自然歷史與考古類博物館。
(3)中國人自建的第一個公共博物館,是1905年張謇在江蘇南通建立的南通博物苑。
(4)中華民國成立以后,博物館的建設展現出新的氣象。1912年,教育部在北京國子監設立國立歷史博物館籌備處。1926年,國立歷史博物館正式開館。193年蔡元培等倡議在南京建立國立中央博物院。
2、現代中國博物館的發展
(1)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國立歷史博物館改名為“國立北京歷史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改名為“國立南京博物院”。
(2)故宮博物院:成立于1925年,是為保護清朝宮廷遺留下來的文物珍品而建立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故宮博物院在舊藏珍寶的基礎上,極大地豐富了文物藏品。故官博物院是中國最大的古代藝術博物館也是世界著名的博物館。
(3)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1959年7月建成的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是中國第一個綜合類軍事博物館,館藏特色文物為武器、軍服、證章和軍事題材藝術品等。
(4)中國國家博物館:1960年8月,北京歷史博物館更名為“中國歷史博物館”,中央革命博物館更名為“中國革命博物館”。2003年2月,在兩館基礎上中國國家博物館正式組建,是世界上單體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
(5)中國各地都建有綜合性博物館,以及豐富多彩、各具特色的專業博物館。
(三)近代以來建立的博物館的意義
1、是征集、收藏、展示、研究自然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場所。
2、是進行國民教育的重要場所,全方位向公眾提供關于自然、文化各領域的知識,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擔負著文化傳承和傳播的使命。
【典型例題】
1.朱熹曾言:“所謂太學者,但為聲利之場,而掌其教事者,不過取其善為科舉之文,而嘗得售于場屋者耳。”此后,諸多學者發動了一場綿延數十年之久的書院建設運動。由此可見,這時期的書院建設運動意圖( )
A.在民間推廣私學教育 B.改進科舉考試機制
C.確立理學的正統地位 D.修正官學教育不足
【答案】D
【解析】材料體現的是朱熹認為官府舉辦的太學教育僅是聲利之場,無法真正為國育才,因此這一時期興起的書院建設運動主要是為了修正官學教育不足,D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修正官學教育的不足,非推廣私學教育、改進科舉制及確立理學的正統地位,排除ABC項。故選D項。
2.20世紀50年代,周恩來到陜西西安市視察時,對文博系統的同志說:“我到哪個地方,都愛看這些東西,因為它代表著一個民族的智慧,可以了解這個國家和地區的政治、經濟和文化。”這表明文物保護( )
A.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重要內容 B.對保持民族文化傳承的重要性
C.有助于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 D.能夠系統揭示歷史本來面貌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周恩來高度重視文物保護工作,強調文物保護對保持民族文化傳承具有重要意義,B項正確;文物保護是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一部分,也有助于保護世界文化的多樣性,但AC項不是最優選項,排除AC項;歷史本來面貌不是單純靠保護文物就能夠揭示,而是要經過史學研究才能揭示歷史本來面貌,排除D項。故選B項。
【知識梳理】
第15課 文化遺產:全人類共同的財富
一、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利用
1、保護文化遺產的原因
(1)文化遺產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
(2)這些由各民族在數千年歷史進程中創造的文化財富,一直受到嚴重威脅。
2、世界各國歷史上保護及研究文物的傳統
(1)古代世界:在歐洲各國的皇室、貴族和教會中,收藏藝術珍品和宗教遺物之風頗為盛行。
(2)古代中國:歷代帝王、達官貴人和民間收藏家十分重視收藏各種器物、字畫、書籍等;針對古代器物進行分類、著錄的金石學還發展成為專門之學。
3.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
(1)世界
①大約從19世紀開始,一些國家通過立法進行現代意義上的文物保護。
1834年,希臘針對古跡保護制定了法律
②20世紀六七十年代,世界范圍內出現了保護文物古跡的高潮。
③1964年的《國際古跡保護與修復憲章》,是關于古跡保護的第一個國際憲章,強調對文物古跡的保護以歷史的真實性為第一要義,有著深遠的意義。
(2)中國
①中央政府對文物古跡進行保護始于1906年清政府頒布的《保存古物推廣辦法》。
②1930年,南京國民政府設立的中央古物保管委員會,公布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文物保護法律《古物保存法》。
③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起專業化的文物保護體系,并完成了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全國性文物普查。
④1961年3月,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公布。
⑤1982年通過并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是由國家最高立法機關頒布的法律,致力于加強對文物的保護、研究和利用,以使中華民族優秀的歷史文化遺產得到繼承。
二、《世界遺產公約》
1、制定原因:任何文化和自然遺產都是人類共同財富。
2、制定時間:1972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17屆會議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
3、宗旨:集各國之力,對日益遭到損毀的文化和自然遺產實施有效保護。
4.內容
(1)充分肯定文化遺產具有“突出的普遍價值”,整個國際社會有責任通過提供集體性援助來參與保護。
(2)對于一部分全人類的共同遺產,應列入《世界遺產名錄》加以重點保護。
(3)確定了文化遺產、自然遺產、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三種類型。
5.發展完善
(1)1998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通過《“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條例》,正式提出“人類口頭和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一概念。
(2)2003年10月,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第32屆大會通過《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這不僅完善了對文化遺產的認識,而且表明文化遺產保護對傳承民族文化、維護文化多樣性和創造性有著重要意義。
6.中國對世界遺產的保護和傳承
(1)內容
①1985年11月,中國正式加入《世界遺產公約》,成為締約國。
②2004年8月,中國加入《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
③2006年,審議通過《世界文化遺產保護管理辦法》。
④2011年,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
(2)意義
①保護遺產、傳承文化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推動了中國文化遺產保護事業的發展。
②中國成為推動世界遺產保護的重要力量,體現出一個文明大國守護人類共同財富的擔當。
三、各國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1、世界的歷史遺跡與文化遺產
(1)古代文明的代表性遺跡:雅典衛城、古羅馬城、阿布辛拜勒神廟、孟菲斯及其墓地金字塔等。
(2)近代世界著名的文化遺產:佛羅倫薩成為展示歐洲文藝復興的重要文化遺產。
2、中國的文化遺產
(1)中國第一批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有長城、莫高窟、明清皇宮、秦始皇陵及兵馬俑、周口店北京人遺址五項世界文化遺產,以及作為世界文化與自然雙重遺產的泰山。
(2)中國是目前世界上擁有非物質文化遺產數量最多的國家。國務院批準命名的《國家級非物質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截至2014年共有1372項。
【典型例題】
3.截至2022年6月11日,中國世界自然遺產數達到14項、自然與文化雙遺產4項、數量均居世界第一。1985~2021年,中國世界自然遺產和雙遺產年均旅游收入超140億。這反映了現代中國( )
A.文物保護立法得到了落實 B.遺產保護與開發利用并舉
C.生態文明建設的成就突出 D.文化事業服務于經濟建設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現代中國的文化傳承,考查學生獲取和解讀材料信息的能力。目前我國的世界自然遺產以及自然與文化雙遺產數量均居世界第一,我國對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保護也與經濟開發利用有機結合在一起,B項正確;材料與文物保護立法沒有直接聯系,排除A項;C項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項;材料體現的是自然遺產、自然與文化雙遺產的經濟效益,不能說明文化遺產的經濟潛力,排除D項。故選B項。
4.“秦筑長城比鐵牢,蕃戎不敢過臨洮。雖然萬里連云際,爭及堯階三尺高。”這是唐代詩人汪遵寫的《詠長城》詩。下列有關長城的表述,正確的是( )
①秦長城西到臨洮,東至遼西的山海關②漢新修長城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長城
③明代對長城進行最后一次大規模修建④晚清在長城居庸關建“人”字形鐵路
A.①④ B.②③ C.①②③ D.②③④
【答案】B
【解析】根據材料和所學知識可知,秦長城西到臨洮,東至遼東郡,而不是遼西的山海關,①排除;新修的漢長城超過一萬千米,是中國歷史上最長的長城,②符合;我國歷史上最后一次對長城進行大規模修建是在明代,③符合;晚清時期詹天佑是在長城八達嶺而不是居庸關建“人”字形鐵路,④排除;B項正確,排除ACD項。故選B項。
5.在四川三星堆的出土文物中,青銅尊、罍以及玉璋、玉琮、玉璧、玉戈等與黃河流域一致,金杖、金面具、青銅人像等在黃河流域則鮮見。青銅器器形雖然明顯仿效中原商文化風格,其組合卻有別于鼎、爵、觚、斝的商文化系列而凸顯民族和地域文化特征。據此可知( )
A.中華文明具有多元一體的特征 B.古蜀地區手工業水平領先世界
C.奴隸社會王權與神權緊密結合 D.分封制促進了區域間文明交流
【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可知,三星堆出土的文物與黃河流域中原文明既具有明顯的相似性,又有諸多不同,反映了早期中華文明多元一體的特征,A項正確;材料中沒有提供世界其他地區的手工業發展狀況,排除B項;僅從材料中不能得出王權與神權相結合的歷史結論,排除C項;夏商時期尚未實行分封制度,排除D項。故選A項
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临朐县| 定兴县| 惠水县| 四子王旗| 镇原县| 长子县| 临邑县| 汝阳县| 花垣县| 秭归县| 永定县| 巢湖市| 乌拉特后旗| 鹤山市| 连城县| 鹤岗市| 前郭尔| 涪陵区| 交口县| 廉江市| 河北区| 上杭县| 香港| 古交市| 渑池县| 黄平县| 平阴县| 庐江县| 长治县| 正定县| 同仁县| 德保县| 瓮安县| 湖南省| 澄迈县| 包头市| 湖北省| 朝阳县| 彭泽县| 阳新县| 墨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