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教學設計教學目標1. 通過分析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政策和外交成就,代的中國外交成就,培養時空觀念和家國情懷的素養。通過分析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中國外交成就培養時空觀念、歷史解釋的核心素養。2. 通過改革開放后中國的和平發展理念以及全方位的外交成就,培養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的素養。3. 通過中共十八大以來外交理論和外交實踐創新,幫助學生領會新時代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培養家國情懷的素養。教學重難點重點:1.新中國成立初期中國和平自主的外交方針。2.改革開放后全方位的外交成就。3中共十八大以來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難點:1.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新理論。2.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的大國外交。課前準備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3.多媒體、粉筆、教科書。教學過程【導入新課】出示概念:外交是指一個國家為了實現其對外政策,通過互相在對方首都設立使館,派遣或者接受特別使團,領導人訪問,參加聯合國等國際組織,參加政府性國際會議,用談判、通訊和締結條約等方法,處理其國際關系的活動。國家以和平手段對外行使主權的活動。通常指由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外交部長和外交機關代表國家進行的對外交往活動。本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當代中國的外交【新課講授】1、 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1.建國初三大外交方針出示材料:列強用暴力在中國建立“條約制度”,以保障它們在華進行殖民掠奪的權益,它并非使中國“在平等的基礎上”與列強建立新的關系。相反,列強用“條約制度”把中國納入它們的“統治范圍”,確定了對華關系的真正的不平等,這種不平等正是“條約制度”的內核。——李育民《近代中國的“條約制度”論略》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1949.9《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師】:通過材料可以看出近代中國新中國成立后的外交有什么區別?【生】:近代中國列強通過“條約制度”,與中國建立了不平等的外交關系;新中國成立后確立了獨立自主的外交政策。毛澤東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公告》【師】:毛澤東在新中國成立當天,就向全世界鄭重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唯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出示圖片及材料:界限分明的兩大陣營美國政府卻一再采取與中國共產黨為敵的政策。美國最高決策者以冷戰思維定式,把在遠東發生的各國民族民主革命全部視為蘇聯勢力擴張的產物。(1949年)美國國務卿艾奇遜分別向英、法、意、比、荷、葡、澳、加等西方國家政府和印、緬、菲、泰等亞洲民族國家政府發去照會,要求他們與美國結成共同戰線,“切勿采取導致承認中共政權的任何行動。——顏聲毅《當代中國外交》大工廠我們還不會設計…例如化工、鋼鐵、煉油、坦克、汽車、飛機等工廠,誰給我們設計的呢?沒有一個帝國主義國家替我們設計過。——中央文獻出版社《毛澤東外交文選》【師】:當時的世界形勢是怎樣的?國內形勢又如何?【生】:國際;美蘇為首的兩大陣營對峙、斗爭,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新中國采取封鎖、包圍、孤立政策,蘇聯拉攏新中國。國內:新中國百廢待興,經濟基礎薄弱,綜合國力不強【師】:面對這樣的形勢,新中國提出了怎樣的外交方針?出示材料:《共同綱領》規定:“對于國民黨政府與外國政府所訂立的各項條約和協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應加以審查,按其內容,分別予以或承認,或廢除,或修改,或重訂。”正如周恩來所說:“這另起爐灶的方針,使我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了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謝益顯《中國當代外交史 1949-2009 》帝國主義總想保留一些在中國的特權,想鉆進來。有幾個國家想同我們談判建交,我們的方針是寧愿等一等。先把帝國主義在我國的殘余勢力清除一下,否則就會留下它們活動的余地。帝國主義的軍事力量被趕走了,但帝國主義百余年來的經濟勢力還很大,特別是文化影響還很深。這種情況會使我們的獨立受到影響。因此,我們要在建立外交關系以前把屋子打掃一下,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周恩來《我們的外交方針和任務》新中國建國初期,中國外交實行”一邊倒"方針。首先,這是從美蘇主導的冷戰對峙格局出發做出的一種戰略選擇。早在新中國成立以前,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與以蘇聯為首的東方陣營已經展開激烈對抗,這是中國發展對外關系最重要的國際條件。——王逸舟、譚秀英《中國外交六十年 1949-2009》【生】: 外交方針:確立了“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和“一邊倒”三大外交方針。 【師】:三大外交方針的內容是什么:有怎樣的意義?【生】:“另起爐灶”內容: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意義: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 內容: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同各國建立的外交關系;意義:改變中國半殖民地地位,在國際交往中獨立自主“一邊倒”內容:倒向社會主義和世界和平民主陣營一邊;意義:有利于打破外交孤立,客觀上為新中國的經濟建設和政權鞏固創造有利的國際環境;奠定了新中國成立初期外交關系的基本格局。【師】:是建國初期獨立自主和平外交方針的具體體現;標志與舊中國的屈辱外交徹底決裂;捍衛了新中國在國際上的獨立自主地位;確定了新中國對外關系的基本格局。此時,新中國成立之初迎來了第一次建交高潮。2.外交成就①建交高潮:新中國成立之初,與蘇聯、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10個人民民主國家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瑞典、丹麥、瑞士、芬蘭等國建交,這是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一次建交高潮。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出示圖片及材料:1949年10月3日,中蘇建交 1949年12月至1950年2月,毛澤東訪問蘇聯,兩國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蘇聯在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援建的項目總數達到156個,領域涉及鋼鐵、有色冶金、采礦、煉油、重型機器制造、汽車制造、水力火力發電和無線電技術等……幫助中國奠定了工業基礎。——北大中國戰略研究中心《中國大外交》②1953年,周恩來總理在節儉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出示圖片及材料:印度支那示意圖像中印這樣兩個接壤的大國之間一定會有某些問題。只要根據這些原則,任何業已成熟的懸而未決的問題都可以拿出來談。——周恩來在1953年會見印度代表團時的講話【師】:這些原則具體指什么:【生】:互相尊重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③1954年6月,中國倡導以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準則,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認同。1954年,周恩來總理在日內瓦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是中國外交的“定海神針”不管國際風云變幻萬千,國際力量格局組合多變,中國外交總是以之“不變”來應對外部環境之“多變”。靠這根神針,我們成功地處理了和社會主義國家家、民族獨立國家、西方發達國家等等方方面面的關系。——《論和平共處五項原則》④萬隆會議:1955年的萬隆會議上,中國提出“求同存異”方針,為進一步開展同亞各的友好合作關系創造了條件,中國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取得新的進展。1955年,周恩來在萬隆會議上發言亞非絕大多數國家和人民自近代以來都曾經受過、并且現在仍在受著殖民主義所造成的災難和痛苦…從解除殖民主義痛苦和災難中找共同基礎,我們就很容易互相了解和尊重、互相同情和支持,而不是互相疑慮和恐懼、互相排斥和對立。”——《周恩來選集》1955年,周恩來總理在萬隆⑤到1956年,中國又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3.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外交成就(1)背景出示材料:到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的獨立國家已達41個,約占非洲總面積的84%。……1959年,以卡斯特羅為首的古巴革命力量進行武裝斗爭,推翻了美國扶植的傀儡政權。……巴拿馬人民也不斷開展斗爭。20世紀50年代中期以后…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西歐和日本逐漸成為重要的國際力量。……蘇聯的大國主義和民族利己主義……導致東歐國家反對蘇聯控制的斗爭,以及中蘇關系的破裂。——摘編自《中外歷史綱要·下》【師】:這一時期世界局勢發生了哪些變化?【生】:亞非拉國家民族解放運動蓬勃發展,越來越多的新興民族國家獨立;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逐漸分化,日本、西歐成為國際社會重要力量;東歐國家反對蘇聯,中蘇關系逐步惡化出示材料:20世紀60年代中期,在同美蘇兩個大國對抗的過程中,毛澤東提出“兩個中間地帶”理論。毛澤東認為中間地帶有兩部分:一部分是指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廣大經濟落后的國家,一部分是指以歐洲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和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這兩部分都反對美國的控制。在東歐各國則發生反對蘇聯控制的問題。按照毛澤東的分析,第一個中間地帶國家是中國反對美蘇兩霸的直接同盟軍,第二個中間地帶國家是間接同盟軍。根據這個戰略,爭取中間地帶成為中國外交工作的重點。——本書編寫組《中華人民共和國簡史》(2)外交成就: ①20世紀60年代,中國在與一批非洲國家建交出示圖片及材料:1963年12月至1964年2月,周恩來總理和陳毅副總理兼外長先后訪問了亞非十三國,是中國同亞非國家發展友好關系的重要里程碑。——外交部官網②逐步沖破西方國家的封鎖【師】: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實現了中國同西方大國關系的突破。自1970年起,中國先后同大利、奧地利、比利時、希臘、聯邦德國等西方國家建立外交關系。中英、中荷關系也升格為大使級。③1972年,中美關系開始實現正常化出示圖片及材料:中蘇邊境沖突全民大挖“防空洞”美軍在越南傷亡慘重20世紀70年代中國領導人對國際形勢的判斷是:新的世界戰爭的危險日益迫近,最危險的戰爭策源地是蘇聯霸權主義,因此應該建立一條最廣泛的國際反霸統一戰線來打亂蘇聯霸權主義的戰略部署,推遲世界戰爭的爆發。這種形勢分析和戰略方針實際上指導了整個70年代的中國外交戰略,也成為中美關系解凍的最直接動因。——曲星鐘龍彪著《當代中國外交》 “震動全世界”的公告周恩來總理同尼克松先生的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博士于1971年7月9日至11日在北京進行了會談。獲悉,尼克松總統曾表示希望訪問中華人民共和國,周恩來總理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邀請尼克松總統于1972年5月以前的適當時間訪問中國。尼克松總統愉快地接受了這一邀請。中美兩國領導人的會晤,是為了謀求兩國關系的正常化,并就雙方關心的問題交換意見。——謝益顯主編《中國當代外交史(1949一2009)》跨越大洋的握手④中日正式建交1972年,中日建交⑤中國外交打開新的局面,迎來新中國立以來又一次建交高潮。到1976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達到11個。(3)國際地位提高:1971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時任外交部副部長的喬冠華率團參加聯合國大會,他的大笑被西方媒體描述為:“震碎了議會大廈的玻璃!”在1970年之前的5年中,只有兩個國家與中國建交,而1970年一年,與中國建交的國家即有5個,1971年發展到15個,1972年更是達到了18個,在此后的若干年中,中國以平均每年3一4個新建交國家的速度穩定地發展對外關系,形成了中國對外關系史上的第三次建交高潮。——曲星鐘龍彪著《當代中國外交》【師】:改革開放后,中國遵循和平發展理念,開展全方位外交,取得巨大成就。2、 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1)外交政策及目標出示材料: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之后,鄧小平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主題,指出:“我們的外交政策,就本國來說,是尋找一個和平的環境來實現四個現代化。”從此,中國外交強調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不同任何大國結盟,在和平共處的基礎上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王仕英中國的對外政策是獨立自主的,是真正的不結盟。中國不打美國牌,也不打蘇聯牌,中國也不允許別人打中國牌。……我們對外政策還是兩條,第一條是反對霸權主義、強權政治,維護世界和平;第二條是建立國際政治新秩序和經濟新秩序。……我們在國際事務中起的作用的大小,要看我們自己經濟建設成就的大小。——《鄧小平文選》【師】:新時期的外交政策和外交目標是什么?【生】:外交政策:獨立自主、不結盟、全方位同世界各國發展友好關系。外交目標:反對霸權主義、維護世界和平(2)外交成就①1979年中美建交、1989年中蘇實現國家關系正常化1979年1月,鄧小平訪問美國,出席卡特總統在白宮舉行的歡迎儀式。1989年5月16日,鄧小平在京會見蘇聯領導人戈爾巴喬夫,中蘇關系正常化。②鞏固與發展周邊關系作為外交工作的首要任務A.解決了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三國的邊界問題。B.1997年,中國與東盟首腦非正式會晤,即“ 10+1 ”領導人會議機制正式建立 。C.中國同印度、巴基斯坦、朝鮮、韓國、越南、蒙古等國關系也取得新進展 。1996年4月,中國、俄羅斯、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五國元首在上海會晤并簽訂關于在邊境地區加強軍事領域信任的協定。③積極致力于建立不同形式的伙伴關系A.中國把與發展中國家合作作為全方位對外開放戰略的一部分:中非合作論壇、《東南亞友好合作條約》B.積極推動區域和國際合作:上海合作組織、博鰲亞洲論壇、二十國集團、金磚國家C.積極參與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認真履行有關職責,為維護世界和平與安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總結:三、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成就【師】:中共十八大以來,面對深刻變化的國際形勢,黨中央深刻把握新時代中國和世界發展大勢,在對外工作上進行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創新,形成了習近平外交思想。(1)指導思想:中國進一步豐富和平發展的重要思想,構建以合作共贏為核心的新型國際關系。(2)國際關系①大國關系:倡導中美構建新型大國關系;保持中俄關系高水平運轉;充分挖掘中歐合作潛力推動中歐關系不斷發展。②周邊關系:以“親、誠、惠、容”的理念發展周邊關系,真心實意做周邊國家的好鄰居、好朋友好伙伴。③與發展中國家關系:以“真、實、親、誠”為原則,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秉持正確義利觀,與發展中國家合作邁上新臺階。出示材料:我們的朋友遍天下,建交國增加到180個。“一帶一路”建設成果豐碩,主場外交精彩紛呈。我們成功主辦了亞太經合組織(APEC)、二十國集團(G20)、金磚國家、上合組織等多邊峰會,還與各方一道,劍設了亞投行、金磚國家新開發銀行。中國特色大國外交邁入新時代,實現新跨越,展現新氣象。——王毅《2019年外交部建部70周年紀念大會講話》,見外交部官網(3)十九大后十九大提出要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建設相互尊重、公平正義、合作共贏的新型國際關系,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榮、開放包容、清潔美麗的世界,推動經濟全球化朝著更加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方向發展。【師】:中國積極推進構建對話而不對抗、結伴而不結盟的國與國交往新路。中國領導人進行了一系列頻繁密集的外交活動,包括與俄羅斯、美國等大國領導人進行會晤,出訪越南、老撾等周邊國家,以及出席亞太經合組織會議、東亞合作領導人系列會議等重大多邊國際性會議。多項推進中外增進互信、擴大合作的新文件、新舉措也相繼出臺。中國不斷擴大同各國利益的交匯點,謀求共同發展。2019年4月26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第二屆“一帶一路”國際合作高峰論壇。2019年4月28日,習近平在北京出席2019年中國北京世界園藝博覽會。2019年5月15日,習近平與各國領導人在北京亞洲文明對話大會上合影。(4)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中的中國方案【師】: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①聯合國作用: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倡導并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②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處理:中國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推動和平解決諸如朝鮮半島核問題、伊朗核問題、敘利亞問題、中東和平進程等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③全球治理:中國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巴黎協定》生效。④國際金融體系:中國倡議設立的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為推動世界發展注入強大動力。⑤國際合作:中國倡議的“一帶一路”成為開放包容的國際合作平臺和各方普遍歡迎的全球公共產品,100多個國家和國際組織積極支持和參與。習近平在“一帶一路” 峰會張高麗簽署《巴黎協定》⑥大國擔當A.中國通過主辦北京亞太經合組織領導人非正式會議、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金磚國家領導人會晤,以及出席一系列重大多邊外交活動,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公正合理、普惠均衡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B.中國提出構建新型國際關系、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等重要理念,呼吁推進開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贏的經濟全球化,建立客觀反映國際力量對比現實的全球治理體系,為人類破解和平赤字、發展赤字、治理赤字等難題提出中國方案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歷史縱橫】中國與二十國集團:二十國集團,即G20,是國際經濟合作主要論壇,于1999年9月25日由八國集團的財長在華盛頓宣布成立,最初為財長和央行行長會議機制,2008年國際金融危機后,升格為領導人峰會。二十國集團由阿根廷、澳大利亞、巴西、中國、加拿大、法國、德國、印度、印度尼西亞意大利、日本、韓國、墨西哥、俄羅斯、沙特阿拉伯、南非、土耳其、英國、美國等十九個國家及一個區域聯盟——歐盟組成。二十國集團人口占全球的三分之二,國土面積占全球的60%。該機制的宗旨是為推動工業化的發達國家和新興市場國家之間就實質性問題進行開放及有建設性的討論和研究,以尋求合作并促進國際金融穩定和經濟的持續增長。中國領導人參加了歷次二十國集團峰會,在推動全球經濟治理體系改革、世界經濟復蘇方面發揮了重要建設性作用。2016年9月,中國在杭州成功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一次峰會,這是中國首次舉辦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課后總結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奉行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實現了國家外交獨立,不斷取得外交工作新成就。十八大以來我國形成了全方位、多層次、立體化的中國特色大國外交。中國不僅著眼于自身的發展,還就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提出中國方案。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中國一直倡導并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中國還積極參與和引領全球治理進程,為改革完善全球治理體系,推動國際秩序和國際體系朝著更加更正合理、普惠均善的方向發展貢獻中國智慧。板書設計第14課 當代中國的外交一、新中國初期的外交成就二、20世紀六七十年代外交成就三、改革開放以來的外交成就四、世紀之交的外交成就五、中共十八大以來的外交成就六、世界和平發展的諸多議題中的中國方案1950年5月,印度首任駐華大使向毛主席遞交國書。印度是當時非社會主義國家中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6月,瑞典首任駐華大使向毛澤東主席遞交國書后賓主交談。瑞典是西方第一個與新中國建交的國家。1964年,中國與法國建交,圖為中國首任駐法大使向法國總統遞交國書后合影。1965年,毛澤東、劉少奇會見來訪的法國總統特使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