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浙江省杭州市聞濤中學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卷(含答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浙江省杭州市聞濤中學2022-2023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期中考試卷(含答案)

資源簡介

選擇題
1-30 CBDDD BADCC ABDCA DDBBB CBADA ADDDD
主觀題
31(1)孔子:確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秦皇: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漢武:北擊匈奴,軍事上大一統,將西域納入版圖
(2)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是因為秦始皇采用郡縣制,任免官員管理地方,加強了中 央對地方的管理;他認為劉邦“鄙陋”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諸侯王自行任命官員,勢力強大,對抗中央,引發戰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
(3)漢景帝平定了諸侯叛亂,通過分封皇子為諸侯王、中央派遣官員管理諸侯國等手段,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的勢力,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順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
(4)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32(1)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開始出現。(2分)作用: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寫推動了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分)
(2)商鞅變法(1分); 內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鼓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分)
(3)北魏孝文帝(或拓跋宏)(1分)說漢語(1分)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的實力。(2分)
33(1)粟(黍);水稻。
(2)123;4。
(3)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具;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
(4)北方戰亂;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遷為南方帶來充足勞動力、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經驗)。
34(1)長安;西域;張騫
(2)絲綢之路將絲織品、鑿井冶鐵技術傳到西方,將中亞動植物品種、歐洲的手工業品、雜技佛教等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3)八王之亂;生產上少數民族向漢人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則向少數民族學習畜牧經驗;生活上少數民族的胡床、椅子、方凳豐富了漢族人生活,而少數民族通過漢化改革穿漢服、改漢姓。選擇題
1-30 CBDDD BADCC ABDCA DDBBB CBADA ADDDD
主觀題
31(1)孔子:確立“因材施教、有教無類”的教育思想;
秦皇:確立中央集權制度;
漢武:北擊匈奴,軍事上大一統,將西域納入版圖
(2)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是因為秦始皇采用郡縣制,任免官員管理地方,加強了中 央
對地方的管理;他認為劉邦“鄙陋”是因為劉邦分封劉姓子弟為諸侯王,建立諸侯國,諸侯王
自行任命官員,勢力強大,對抗中央,引發戰亂,極大地威脅到了中央集權。
(3)漢景帝平定了諸侯叛亂,通過分封皇子為諸侯王、中央派遣官員管理諸侯國等手段,
極大地削弱了諸侯的勢力,為漢武帝推行“推恩令”奠定了基礎;漢武帝施行“推恩令”,既順
應了諸侯子弟的意愿,又彰顯了皇帝的仁德,手段巧妙,能夠為諸侯子弟所接受。
(4)加強中央集權,鞏固國家統一。
32(1)春秋戰國時期鐵農具和牛耕技術開始出現。(2 分)作用:促進了農業上的深耕細作,
并為開發山林、擴大耕地創造了條件(或寫推動了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的提高。)(2 分)
(2)商鞅變法(1 分); 內容: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鼓勵耕織,
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2 分)
(3)北魏孝文帝(或拓跋宏)(1 分)說漢語(1 分)影響:促進了民族交融,增強了北魏
的實力。(2 分)
33(1)粟(黍);水稻。
(2)123;4。
(3)賈思勰;強調農業生產要遵循自然規律,因地制宜,不誤農時;要改進生產技術和工
具;多種經營和商品生產等重要思想。
(4)北方戰亂;南方安定;北方人口南遷為南方帶來充足勞動力、生產工具和生產技術(經
驗)。
34(1)長安;西域;張騫
(2)絲綢之路將絲織品、鑿井冶鐵技術傳到西方,將中亞動植物品種、歐洲的手工業品、
雜技佛教等文化傳入中國,促進了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
(3)八王之亂;生產上少數民族向漢人學習農業技藝,漢族人民則向少數民族學習畜牧經
驗;生活上少數民族的胡床、椅子、方凳豐富了漢族人生活,而少數民族通過漢化改革穿漢
服、改漢姓。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文綜答題卷
1、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
1.[A][B][C][D] 06.[A][B][C][D] 11.[A][B][C][D] 16.[A][B][C][D]
2.[A][B][C][D] 07.[A][B][C][D] 12.[A][B][C][D] 17.[A][B][C][D]
3.[A][B][C][D] 08.[A][B][C][D] 13.[A][B][C][D] 18.[A][B][C][D]
4.[A][B][C][D] 9.[A][B][C][D] 14.[A][B][C][D] 19.[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20.[A][B][C][D]
21.[A][B][C][D] 26.[A][B][C][D]
22.[A][B][C][D] 27.[A][B][C][D]
23.[A][B][C][D] 28.[A][B][C][D]
24.[A][B][C][D] 29.[A][B][C][D]
25.[A][B][C][D] 30.[A][B][C][D]
2、主觀題(共4題,每題10分,共40分。)
31.(1)(3分)
孔子“中國之教”:
秦皇“中國之政”:
秦漢武“中國之境”:
(2)(4分)
(3)(2分)
(4)(1分)
32.(1)(3分)
(2)(3分)
(3)(4分)
33.(1)① (1分) ; ② (1分)
(2)屬于耕種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1分); 屬于灌溉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1分)
【填寫序號即可,多填、少填、錯填均不得分】
(3)(3分)
(4)(3分)
34. (1)(3分)①起點: ; ②途徑區域: ;
人物: 。
(2)(2分)
(3)(5分)
學 校: 班 級: 準考證號: 姓 名: 座位號:
裝 訂 線 內 請 勿 答 題
-3-2022 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文綜答題卷
一、選擇題(共 3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60 分。)
1.[A][B][C][D] 06.[A][B][C][D] 11.[A][B][C][D] 16.[A][B][C][D]
2.[A][B][C][D] 07.[A][B][C][D] 12.[A][B][C][D] 17.[A][B][C][D]
3.[A][B][C][D] 08.[A][B][C][D] 13.[A][B][C][D] 18.[A][B][C][D]
4.[A][B][C][D] 9.[A][B][C][D] 14.[A][B][C][D] 19.[A][B][C][D]
5.[A][B][C][D] 10.[A][B][C][D] 15.[A][B][C][D] 20.[A][B][C][D]
21.[A][B][C][D] 26.[A][B][C][D]
22.[A][B][C][D] 27.[A][B][C][D]
23.[A][B][C][D] 28.[A][B][C][D]
24.[A][B][C][D] 29.[A][B][C][D]
25.[A][B][C][D] 30.[A][B][C][D]
二、主觀題(共 4 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31.(1)(3分)
孔子“中國之教”:
秦皇“中國之政”:
秦漢武“中國之境”:
(2)(4分)
(3)(2分)
(4)(1分)
-1-
學 校: 班 級: 準考證號: 姓 名: 座位號:
裝 訂 線 內 請 勿 答 題
32.(1)(3分)
(2)(3分)
(3)(4分)
33.(1)① (1分) ; ② (1分)
(2)屬于耕種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1分); 屬于灌溉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1分)
【填寫序號即可,多填、少填、錯填均不得分】
(3)(3分)
(4)(3分)
-2-
34. (1)(3分)①起點: ; ②途徑區域: ;
人物: 。
(2)(2分)
(3)(5分)
-3-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文綜試題卷
一、選擇題(共30小題,每小題2分,共60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目要求的一項)
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下列遺址中成為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的是( )
A.元謀人遺址 B.藍田人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山頂洞人遺址
2.下列圖示內容能反映原始農耕文明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干欄式房屋 ③半坡聚落 ④炭化粟和菜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河姆渡遺址入選的理由有( ?。?br/>①河姆渡人最早懂得人工取火 ②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
③河姆渡人發明了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④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4.下圖人物中,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 )
A.堯 B.黃帝 C.舜 D.大禹
5.《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小康?!辈牧现小敖翊蟮兰入[”最早開始于( )
A.西周 B.商朝 C.東周 D.夏朝
6.文物濃縮歷史,反映時代。下列文物能反映商朝文明成就的是( )
A.二里頭銅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銅冰鑒
7.下圖是小明同學學習的部分歷史筆記,請你幫他補全筆記中橫線部分的內容( )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政治:各國變法經濟:___________________思想:百家爭鳴
A.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B.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
C.富國強兵在戰爭中取勝 D.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確立
8.《戰國策·秦策》記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期年(一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边@表明商鞅變法( )
①執行法令公正無私 ②使得社會治安良好
③推動思想領域繁榮 ④提高了秦軍戰斗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 某歷史興趣小組在課外探究活動中收集到以下歷史典故。這些典故反映的史實是( )
歷史典故 出處
揭竿而起 “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薄哆^秦論》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A.七國之亂 B.項羽劉邦起義 C.陳勝吳廣起義 D.黃巾起義
10.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及了中國古代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漢武”最主要的功績是( )
A.創立中央集權制 B.結束割據,實現國家的統一
C.鞏固大一統王朝 D.擴大版圖,設立西域都護府
11.漢朝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流入了漢朝。下面說法正確的有(  )
①古羅馬人穿絲綢服裝很普遍 ②漢朝與西方的交通保持通暢
③西方與漢朝存在著經濟貿易 ④漢朝絲織品的價格非常便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新疆古稱西域,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漢朝時中原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度文化都匯集到這里。這個史實充分說明( )
A.漢朝政府對西域實施有效管轄 B.西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C.新疆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D.各民族為西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3.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它”所指的思想屬于(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14. 諸葛亮向孫權分析道:曹軍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孫劉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諸葛亮所預言的這場戰役后來發生在( ?。?br/>A. 建康 B. 官渡 C. 赤壁 D. 洛陽
15. 下表列出了東漢中后期10個皇帝即位年齡及壽命,從這些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分析,最后導致的直接惡果是( ?。?br/>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
即位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壽命(歲)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朝廷動蕩不安 B. 人民流離失所 C. 農民起義不斷 D. 地方勢力強大
16.洛陽博物館展示了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印刻“晉歸義胡王”五個字,印鈕是一頭跪臥的駱駝。從印文看,是晉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專家研究認為,印文中的“胡”應當是指晉武帝司馬炎所封的匈奴首領。此印可以用來研究(  )
A.晉武帝分封同姓王 B. 西晉統一全國
C.西晉八王之亂 D.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17.東晉南朝時期,來自北方的麥、黍、粟以及其它各種雜谷,在種植時間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由此可知,南方農業經濟發展是由于( ?。?br/>A. 耕作勞力充足 B. 社會環境安定 C. 自然環境惡劣 D. 種植技術改進
18.《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材料反映的現象是(  )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江南氣候條件優越
C.江南生產技術先進 D.江南勞動力資源豐富
19.《晉書》中寫道:“乳酪養性,人無妒心?!蔽簳x時期,中原漢族改變了飲食習慣,大大增加了乳制品的攝入。這反映出(  )
A.中原地區畜牧業繁榮 B.民族交融對飲食的影響
C.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 D.佛教傳播推動民族交融
20.下面兩座石窟均開鑿于北魏時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開鑿較早,其佛像一般雄健可畏。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開鑿較晚,其佛像則表現出更多的中原文化特征,姿態也變為溫和可親。出現上述不同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B.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
C.佛教的傳播和進一步盛行 D.雕刻工匠的審美觀念存在差異
21.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請幫他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 )
A.中華文明的起源 B.統一國家的建立
C.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 D.繁榮開放的社會
22. 每個歷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光輝的人生篇章。下列人物與作品匹配正確的一組是( ?。?br/>A.孟子——《道德經》 B.祖沖之——《大明歷》
C.華佗——《黃帝內經》 D.王羲之——《女史箴圖》
23. “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內容涉及社會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不受正統思想的束縛”。此話評論的對象應是( ?。?br/>A. 《史記》 B. 《蘭亭序》 C. 《齊民要術》 D. 《傷寒雜病論》
24.右圖漫畫反映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與其實施者對應正確的是( )
A.分封制——周武王 B.郡縣制——秦始皇
C.休養生息——漢高祖 D.“推恩令”——漢武帝
25.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下列關于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說法正確的是(  )
①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突出貢獻
②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③古代絲路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聯系
④秦漢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最遠抵達朝鮮、日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6.春秋時,一些諸侯國開始設置縣、郡管理地方,戰國時商鞅在秦國確立縣制;十六國時期,大量胡物胡俗在中原推廣,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漢化政策。材料表明改革(  )
A.順應了當時的時代潮流 B.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
C.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 D.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27. 揭示歷史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確的是(  )
A.鐵器牛耕使用——鞏固了西周分封制、禮樂制
B.設西域都護府——成為今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C.西漢文景之治——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D.江南地區開發——促進了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
28.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如圖)描述了一位宮女執燈坐姿的形象。這種坐姿在
隋唐時期發生變化,李白有“床前明月光”句子。人們坐姿發生變化的原因是( )
A.西漢鞏固了大一統 B.漢代佛教傳入了中原
C.魏晉北方民族大交融 D.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9.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屬性之一。下列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  )
①牧野之戰?、阡撬畱稹、鄢啾谥畱稹、茕寐怪畱?br/>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30.下表內容的共同作用是(  )
曹魏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孫吳 開發江東,發展海外貿易
蜀漢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
A. 加強對外交往 B.鞏固局部統一
C. 促進民族交融 D.推動文化發展
二、主觀題(共4題,每題10分,共40分。)
31.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漢得以創造和鞏固,延續了兩千多年封建歷史。(10分)
材料一 “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 ——歷史學家夏曾佑
(1)運用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材料中孔子、秦皇、漢武的貢獻。(3分)
材料二 劉邦共封十國,并且規定只有姓劉的才可以封王。劉姓諸王專制一方,除丞相一職由皇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員皆由諸侯王任命。漢初的諸侯王實際上形同獨立王國,叛變很難避免,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國之亂”?!瓕钔厥蓟氏啾?,鄙陋與圣德立見。
——摘自李定一《中華史綱:從傳說時代到辛亥革命》
(2)為什么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而劉邦“鄙陋”?請你結合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予以闡釋。(4分)
材料三 平叛“七國之亂”后,景帝在吳、楚、趙、齊等國舊地陸續分封皇子13人為諸侯王,但規定諸侯王不得干預各自封國的政務,“天子為置吏”?!范?,漢武帝準許梁王等將部分國土分與其弟,并下詔“諸侯王分與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準。此后,“諸侯惟得衣食租稅”。
——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
(3)結合材料三,分析漢武帝“推恩令”得以順利實施的原因。(2分)
(4)綜合材料二、三,從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角度歸納秦漢以來政治發展趨勢。(1分)
32.改革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閱讀史料,完成學習任務。(10分)
板塊
【工具改革】 觀察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 從圖1和圖2中能獲取什么信息?這對當時社會發展起了什么作用?(3分)
【社會改革】 (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有軍功者,各以率受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史記 商君列傳》 (2)材料反映了哪一歷史事件?依據材料概括“商君”采取的措施。(3分)
【政策改革】 (魏主)于太和十九年(公元495年)正式下詔:“不得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魏書 高祖紀》 (3)材料中的“魏主”是誰?材料對應他改革的哪一項措施?他的改革產生了什么積極影響?(4分)
33.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10分)
材料一
(1)觀察上圖,距今約8000年左右,圖中區域①推廣的農作物是_ _;圖中區域②推廣的農作物是_ __。(2分)
材料二
(2)觀察材料二圖示,結合所學完成歸類(填寫序號即可,多填、少填、錯填均不得分)。(2分)
屬于耕種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屬于灌溉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br/>——《齊民要術·種谷》
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三的作者,概括他的主要主張。(3分)
材料四 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北方長時間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紛紛遷徙到江南,黃河中下游地區一片蕭條,南方則在相對穩定條件下利用北方南遷的大批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產經驗,使南方經濟得以發展。
——摘編自《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4)根據材料四,歸納西晉末年以來江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3分)
34.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10分)
材料一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出漢代絲綢之路的①起點、②途徑區域的古代名稱,說出一位開辟或維護這一“要道”的漢朝功臣。(3分)
材料二 絲綢之路開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傳物品和技術 傳入中國的物品和文化
①絲和絲織品②鑿井、冶鐵 ①中亞的葡萄、黃瓜、胡蘿卜、大蒜等②羅馬的毛織品、玻璃等手工業品③羅馬的雜技、印度的佛教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說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2分)
材料三
魏晉時期人口流動示意圖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潮.....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則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不斷內遷,大量南下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在黃河流域雜居相處,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相互滲透,取長補短。
——摘編自《東漢、魏、晉時期人口遷移》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出直接導致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遷徙高潮的事件?從生產方式、生活習俗方面,各舉一例史實證明民族間的“相互滲透、取長補短”。(5分)
-7-2022 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
七年級文綜試題卷
一、選擇題(共 30 小題,每小題 2 分,共 60 分。在每題列出的四個選項中,選出最符合題
目要求的一項)
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下列遺址中成為迄今所知世界上內涵最豐富、材
料最齊全的直立人遺址之一的是( )
A.元謀人遺址 B.藍田人遺址 C.北京人遺址 D.山頂洞人遺址
2.下列圖示內容能反映原始農耕文明的是( )
①打制石器 ②干欄式房屋 ③半坡聚落 ④炭化粟和菜籽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①③④
3.河姆渡遺址入選首批“浙江文化印記”名單。河姆渡遺址入選的理由有( )
①河姆渡人最早懂得人工取火 ②發現了迄今為止年代最早的木結構水井
③河姆渡人發明了半地穴式圓形房屋 ④發現了大量人工栽培水稻的遺跡
A. ①② B. ③④ C. ②③ D. ②④
4.下圖人物中,具有“部落聯盟首領”與“奴隸制國家國王”雙重身份的是( )
A.堯 B.黃帝 C.舜 D.大禹
5.《禮記 禮運》:“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謂
小康?!辈牧现小敖翊蟮兰入[”最早開始于( )
A.西周 B.商朝 C.東周 D.夏朝
6.文物濃縮歷史,反映時代。下列文物能反映商朝文明成就的是( )
A.二里頭銅鼎 B.司母戊鼎 C.利簋 D.銅冰鑒
7.下圖是小明同學學習的部分歷史筆記,請你幫他補全筆記中橫線部分的內容( )
戰國時期的社會變化
政治:各國變法
-1-
經濟:___________________
思想:百家爭鳴
A.鐵制農具和牛耕的推廣 B.新興地主階級勢力增強
C.富國強兵在戰爭中取勝 D.政治思想秩序重新確立
8.《戰國策·秦策》記載:“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公平無私,罰不諱強大,賞不私親近, 期
年(一年)之后,道不拾遺,民不妄取,兵革大強?!边@表明商鞅變法( )
①執行法令公正無私 ②使得社會治安良好
③推動思想領域繁榮 ④提高了秦軍戰斗力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9. 某歷史興趣小組在課外探究活動中收集到以下歷史典故。這些典故反映的史實是( )
歷史典故 出處
揭竿而起 “將數百之眾,轉而攻秦;斬木為兵,揭竿為旗?!薄哆^秦論》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且壯士不死即已,死即舉大名耳,王侯將相寧有種乎!”——《史記·陳涉世家》
A.七國之亂 B.項羽劉邦起義 C.陳勝吳廣起義 D.黃巾起義
10.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提及了中國古代
多位杰出君王。其中“漢武”最主要的功績是( )
A.創立中央集權制 B.結束割據,實現國家的統一
C.鞏固大一統王朝 D.擴大版圖,設立西域都護府
11.漢朝絲綢由中亞、西亞運到羅馬帝國,成了羅馬元老院議員和其他貴族的夫人的珍貴服飾;羅
馬的鐵制品、玻璃、金銀流入了漢朝。下面說法正確的有( )
①古羅馬人穿絲綢服裝很普遍 ②漢朝與西方的交通保持通暢
③西方與漢朝存在著經濟貿易 ④漢朝絲織品的價格非常便宜
A. ①② B. ①③ C. ②③ D. ②④
12.新疆古稱西域,長期以來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漢朝時中原文化、希臘文化、波斯文化、印
度文化都匯集到這里。這個史實充分說明( )
A.漢朝政府對西域實施有效管轄 B.西域是東西方文化交流重要橋梁
C.新疆自漢朝以來就是中國領土 D.各民族為西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
13.它維護了封建統治秩序,神化了專制王權,因而受到中國古代封建統治者推崇,成為兩千多年
來中國傳統文化的正統和主流思想?!八彼傅乃枷雽儆冢? )
A.道家 B.墨家 C.法家 D.儒家
14. 諸葛亮向孫權分析道:曹軍遠道而來,又不習水戰,孫劉合作定能取勝;曹操敗后勢必北撤,
三分天下的局面自然形成。諸葛亮所預言的這場戰役后來發生在( )
A. 建康 B. 官渡 C. 赤壁 D. 洛陽
15. 下表列出了東漢中后期 10 個皇帝即位年齡及壽命,從這些皇帝的即位年齡及壽命分析,最后導
致的直接惡果是( )
皇帝 和帝 殤帝 安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少帝 獻帝
即位年齡 10 1 13 11 2 8 15 12 14 9
壽命(歲) 27 2 31 30 3 9 36 34 14 54
A. 朝廷動蕩不安 B. 人民流離失所 C. 農民起義不斷 D. 地方勢力強大
-2-
16.洛陽博物館展示了一枚金印,印面呈正方形,印刻“晉歸義胡王”五個字,印鈕是一頭跪臥的駱
駝。從印文看,是晉朝降服了胡王的意思。專家研究認為,印文中的“胡”應當是指晉武帝司馬炎
所封的匈奴首領。此印可以用來研究( )
A.晉武帝分封同姓王 B. 西晉統一全國
C.西晉八王之亂 D.北方游牧民族內遷
17.東晉南朝時期,來自北方的麥、黍、粟以及其它各種雜谷,在種植時間上與水稻交錯進行,這
大大提高了土地的利用率和畝產量。由此可知,南方農業經濟發展是由于( )
A. 耕作勞力充足 B. 社會環境安定 C. 自然環境惡劣 D. 種植技術改進
18.《宋書》記載:“江南之為國盛矣 地廣野豐,民勤本業。一歲或稔,則數郡忘饑?!辈牧戏?br/>映的現象是( )
A.江南地區得到開發 B.江南氣候條件優越
C.江南生產技術先進 D.江南勞動力資源豐富
19.《晉書》中寫道:“乳酪養性,人無妒心?!蔽簳x時期,中原漢族改變了飲食習慣,大大增加了
乳制品的攝入。這反映出( )
A.中原地區畜牧業繁榮 B.民族交融對飲食的影響
C.國家統一是大勢所趨 D.佛教傳播推動民族交融
20.下面兩座石窟均開鑿于北魏時期。山西大同云岡石窟開鑿較早,其佛像一般雄健可畏。河南洛
陽龍門石窟開鑿較晚,其佛像則表現出更多的中原文化特征,姿態也變為溫和可親。出現上述不
同和變化的主要原因是( )
A.北魏政權統一了黃河流域 B.孝文帝遷都洛陽推行漢化政策
C.佛教的傳播和進一步盛行 D.雕刻工匠的審美觀念存在差異
21.某同學搜集到以下四幅圖片,請幫他擬定一個正確的主題( )
A.中華文明的起源 B.統一國家的建立
C.政權分立和民族交融 D.繁榮開放的社會
22. 每個歷史名人都用自己的行動書寫了光輝的人生篇章。下列人物與作品匹配正確的一組是
( )
A.孟子——《道德經》 B.祖沖之——《大明歷》
C.華佗——《黃帝內經》 D.王羲之——《女史箴圖》
23. “上起黃帝,下至漢武帝,內容涉及社會各方面,不虛美,不隱惡,不受正統思想的束縛”。此
-3-
話評論的對象應是( )
A. 《史記》 B. 《蘭亭序》 C. 《齊民要術》 D. 《傷寒雜病論》
24.右圖漫畫反映的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與其實施者對應正確的是( )
A.分封制——周武王 B.郡縣制——秦始皇
C.休養生息——漢高祖 D.“推恩令”——漢武帝
25.國家主席習近平提出共建“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 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一帶一路)的戰略構想。
下列關于絲綢之路和海上絲綢之路說法正確的是( )
①張騫為絲綢之路的開辟作出了突出貢獻
②絲綢之路是古代東西方往來的大動脈
③古代絲路加強了周王室與各諸侯國的聯系
④秦漢海上絲綢之路向西最遠抵達朝鮮、日本
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②④
26.春秋時,一些諸侯國開始設置縣、郡管理地方,戰國時商鞅在秦國確立縣制;十六國時期,大
量胡物胡俗在中原推廣,北魏孝文帝推行全面漢化政策。材料表明改革( )
A.順應了當時的時代潮流 B.得到統治階級的支持
C.符合當時人民的利益 D.產生了深遠的歷史影響
27. 揭示歷史的因果聯系是歷史學習的重要方法。下列因果搭配正確的是( )
A.鐵器牛耕使用——鞏固了西周分封制、禮樂制
B.設西域都護府——成為今西藏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C.西漢文景之治——使西漢進入鼎盛時期
D.江南地區開發——促進了海外交通和海外貿易
28.漢墓出土的長信宮燈(如圖)描述了一位宮女執燈坐姿的形象。這種坐姿在
隋唐時期發生變化,李白有“床前明月光”句子。人們坐姿發生變化的原因是( )
A.西漢鞏固了大一統 B.漢代佛教傳入了中原
C.魏晉北方民族大交融 D.三國鼎立局面形成
29.時序性是歷史學科的基本屬性之一。下列歷史事件按時序排列正確的( )
①牧野之戰 ②淝水之戰 ③赤壁之戰 ④涿鹿之戰
A.①②④③ B.①④③② C.③①②④ D.④①③②
30.下表內容的共同作用是( )
曹魏 重視農業生產,大力興修水利
孫吳 開發江東,發展海外貿易
蜀漢 發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
A. 加強對外交往 B.鞏固局部統一
C. 促進民族交融 D.推動文化發展
二、主觀題(共 4 題,每題 10 分,共 40 分。)
31.中央集權制度在秦漢得以創造和鞏固,延續了兩千多年封建歷史。(10 分)
材料一 “中國之教,得孔子而后立。中國之政,得秦皇而后行。中國之境,得漢武而后定。三
者皆中國之所以為中國也。 ——歷史學家夏曾佑
(1)運用所學知識分別說明材料中孔子、秦皇、漢武的貢獻。(3 分)
-4-
材料二 劉邦共封十國,并且規定只有姓劉的才可以封王。劉姓諸王專制一方,除丞相一職由皇
帝任免外,其他一切官員皆由諸侯王任命。漢初的諸侯王實際上形同獨立王國,叛變很難避免,
高祖死后四十年即有“七國之亂”?!瓕钔厥蓟氏啾?,鄙陋與圣德立見。
——摘自李定一《中華史綱:從傳說時代到辛亥革命》
(2)為什么李定一認為秦始皇“圣德”而劉邦“鄙陋”?請你結合材料并聯系所學知識予以闡釋。(4
分)
材料三 平叛“七國之亂”后,景帝在吳、楚、趙、齊等國舊地陸續分封皇子 13人為諸侯王,但
規定諸侯王不得干預各自封國的政務,“天子為置吏”?!范?,漢武帝準許梁王等將部分
國土分與其弟,并下詔“諸侯王分與子弟邑者”,朝廷均已批準。此后,“諸侯惟得衣食租稅”。
——摘編自林劍鳴《秦漢史》
(3)結合材料三,分析漢武帝“推恩令”得以順利實施的原因。(2 分)
(4)綜合材料二、三,從中央和地方關系的角度歸納秦漢以來政治發展趨勢。(1 分)
32.改革是社會進步的永恒主題。閱讀史料,完成學習任務。(10 分)
板塊
觀察春秋戰國時期的兩幅圖 從圖 1 和圖 2 中能獲取
什么信息?這對當時
【工具改革】 社會發展起了什么作
用?(3 分)
(2)材料反映了哪一
(秦孝公)以衛鞅為左庶長,卒定變法之令。有軍功者,
歷史事件?依據材料
【社會改革】 各以率受爵……僇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
概括“商君”采取的措
--《史記 商君列傳》
施。(3 分)
(3)材料中的“魏主”
(魏主)于太和十九年(公元 495 年)正式下詔:“不得是誰?材料對應他改
【政策改革】 以北俗之語言于朝廷,若有違者,免所居官?!?革的哪一項措施?他
--《魏書 高祖紀》 的改革產生了什么積
極影響?(4 分)
33.中國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具有悠久的歷史。(10 分)
材料一
-5-
(1)觀察上圖,距今約 8000 年左右,圖中區域①推廣的農作物是_ _;圖中區域②推廣的農
作物是_ __。(2 分)
材料二
(2)觀察材料二圖示,結合所學完成歸類(填寫序號即可,多填、少填、錯填均不得分)。(2 分)
屬于耕種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屬于灌溉工具的是________________
材料三 “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任情返道,勞而無獲。”
——《齊民要術·種谷》
(3)依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寫出材料三的作者,概括他的主要主張。(3 分)
材料四 從西晉末年“永嘉之亂”起,北方長時間陷入戰亂之中,人民紛紛遷徙到江南,黃河中
下游地區一片蕭條,南方則在相對穩定條件下利用北方南遷的大批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工具、生
產經驗,使南方經濟得以發展。
——摘編自《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
(4)根據材料四,歸納西晉末年以來江南經濟發展的主要原因。(3 分)
34.民族交融和中外交流都極大地豐富了中華文明。(10 分)
材料一
-6-
(1)依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說出漢代絲綢之路的①起點、②途徑區域的古代名稱,說出一位開
辟或維護這一“要道”的漢朝功臣。(3 分)
材料二 絲綢之路開辟后的中西交往
西傳物品和技術 傳入中國的物品和文化
①絲和絲織品 ①中亞的葡萄、黃瓜、胡蘿卜、大蒜等
②鑿井、冶鐵 ②羅馬的毛織品、玻璃等手工業品
③羅馬的雜技、印度的佛教
(2)依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說說絲綢之路的歷史意義。(2 分)
材料三
魏晉時期人口流動示意圖
中原人口大量死亡,幸存者紛紛逃往南方,形成我國古代歷史上第一次大規模的人口遷徙高
潮.....西部和北部少數民族則受漢族先進文化的影響不斷內遷,大量南下的少數民族與漢族人民
在黃河流域雜居相處,在生產方式、生活習俗等方面,相互滲透,取長補短。
——摘編自《東漢、魏、晉時期人口遷移》
(3)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說出直接導致我國歷史上第一次人口遷徙高潮的事件?從生產方式、
生活習俗方面,各舉一例史實證明民族間的“相互滲透、取長補短”。(5 分)
-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海原县| 桑植县| 铜梁县| 仲巴县| 和平县| 若尔盖县| 资源县| 彭山县| 兴宁市| 沈丘县| 龙泉市| 榆中县| 江津市| 扶余县| 砚山县| 卓资县| 偃师市| 中卫市| 河南省| 达尔| 岱山县| 平原县| 炎陵县| 巫山县| 青神县| 澄迈县| 拜城县| 剑河县| 永寿县| 东至县| 固安县| 永平县| 宿松县| 额敏县| 衡南县| 广安市| 贵定县| 印江| 布尔津县| 应用必备| 五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