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16課 三國鼎立【學習目標】1.了解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的基本史實,思考兩場戰(zhàn)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初步了解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2.了解戰(zhàn)爭過程,提高復述重大歷史事件的能力;分析兩場戰(zhàn)役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提高對比、分析的能力;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學習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方法。3.閱讀《三國演義》片段,認識文學作品和真實歷史之間的區(qū)別。了解歷史人物的相關史實,認識到歷史事件的發(fā)生都有其客觀條件,評價歷史人物的標準在于其是否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教學重難點】重點: 1.官渡之戰(zhàn)、赤壁之戰(zhàn)的基本史實。2.三國鼎立局面形成的原因。難點: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曹操一勝一敗的原因。【教學方法】適當補充史料,增加學生的感性認識,在此基礎上,達到理性認識。【教學過程】新課導入: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 幾度夕陽紅白發(fā)漁樵江渚上慣看秋月春風一壺濁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 都付笑談中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的主題曲,氣勢恢宏、蕩氣回腸,給人以滄桑壯烈的感覺。那么,歷史上的三國究竟是怎樣的呢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三國、品味三國吧。放視頻。新課講授: 【官渡之戰(zhàn)】(一)東漢末年的形勢史料研讀材料一 地圖資料材料二 白骨露于野,千里無雞鳴。——曹操《蒿里行》問題探究1東漢末年形勢如何 當時北方的割據勢力中哪兩個人的勢力最強 答案提示:東漢末年,由于黃巾起義的打擊,東漢政權名存實亡,各地軍閥為爭奪人口和地盤混戰(zhàn)不休。經過兼并戰(zhàn)爭,在全國逐漸形成了幾個重要的軍事集團。占據河南一帶的曹操和盤踞在黃河以北的袁紹實力最強。問題探究2軍閥混戰(zhàn)使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渴望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當時北方人民的這個愿望是由誰來完成的 通過什么方式來完成 哪場戰(zhàn)爭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答案提示:曹操。武力(戰(zhàn)爭)。官渡之戰(zhàn)。(二)官渡之戰(zhàn)史料研讀材料一 “玠語太祖曰:……宜奉天子以令不臣,修耕植,蓄軍資,如此則霸王之業(yè)可成也。”——《三國志·毛玠傳》材料二 材料三 問題探究1材料一中的“太祖”是誰 根據材料一、二、三,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太祖”為什么能建立霸王之業(yè)。答案提示:曹操。政治上:把漢獻帝從都城洛陽接到許,借皇帝的名義號令天下,并招攬各種人才;農業(yè)生產上:曹操采用屯田的措施,組織軍隊和流亡的民眾從事農業(yè)生產,既解決了大批流民的生計,又籌集了軍糧;軍事上:曹操采取聲東擊西、各個擊破的戰(zhàn)術,大敗袁軍,為以后統一北方打下了基礎。問題探究2材料三中的戰(zhàn)役結果如何 有何重大意義 答案提示:曹操以少勝多,獲得官渡之戰(zhàn)的勝利。官渡之戰(zhàn)增強了曹操的實力,為曹操擊潰袁紹,統一北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赤壁之戰(zhàn)】(一)概況史料研讀材料一 曹操親率20多萬大軍南下,企圖一舉統一南北。材料二 劉備從樊城敗走夏口,接受諸葛亮聯孫抗曹建議,并派諸葛亮東下柴桑說服孫權共抗曹操。材料三 周瑜指揮聯軍用火攻的辦法,大敗曹軍。曹操帶領少數人馬逃回北方,不敢輕易南下。問題探究材料一描述的歷史事件發(fā)生在哪一年 材料二中劉備采取了什么措施大敗曹操 結合材料三,說出其中蘊含的典故。答案提示:208年。聯孫抗曹。火燒赤壁。(二)影響:赤壁之戰(zhàn)對當時整個局勢有關鍵性的影響,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三)官渡之戰(zhàn)和赤壁之戰(zhàn)比較表格歸納戰(zhàn)役 時間 雙方 兵力 結果 作用 啟示官渡之戰(zhàn) 200年 袁紹 10萬 曹操以少勝多 為統一北方奠定了基礎 驕兵必敗曹操 3萬-4萬赤壁之戰(zhàn) 208年 曹操 20多萬 孫劉聯軍以少勝多 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孫權劉備 約5萬問題探究官渡之戰(zhàn)中曹操以少勝多,而在赤壁之戰(zhàn)中軍事上占據優(yōu)勢的曹操為何會被孫劉聯軍打敗 答案提示:曹軍來自北方,不習水戰(zhàn)、疾疫困擾;曹操驕傲輕敵、戰(zhàn)術失當;孫劉聯軍正確的戰(zhàn)術;最根本的是當時曹操統一南北的客觀條件尚未成熟。【三國鼎立】(一)魏蜀吳形勢圖(二)三國經濟的恢復與發(fā)展圖片資料具體解讀圖一:魏國在北方,以黃河流域為中心,長期以來一直是我國古代農業(yè)經濟重心,所以特別重視農耕、興修水利。圖二:吳國位于東南沿海地區(qū),造船業(yè)發(fā)達。230年孫權曾派衛(wèi)溫率萬人船隊到達夷洲(今臺灣),加強了臺灣與大陸的聯系。圖三:蜀漢在丞相諸葛亮的治理下,發(fā)展經濟,改善民族關系,加速了西南地區(qū)的開發(fā)。課堂練習:1.《三國志》記載“(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亶洲在海中,長老傳言秦始皇帝遣方士徐福將童男童女數千人入海,求蓬萊神山及仙藥,止此洲不還。”“遣將軍衛(wèi)溫……浮海求夷洲”的是( )A.曹操 B.劉備 C.孫權 D.司馬炎2.明朝人羅貫中寫的小說《三國演義》中,有許多膾炙人口的故事,如:三顧茅廬、草船借箭、借東風、三氣周瑜、七擒孟獲等,這些故事的核心人物是( )A.張飛 B.趙云 C.關羽 D.諸葛亮3.“曹操所統軍隊約25萬人,而劉備、周瑜的兵力總共不過5萬……既而瑜軍以火攻燒操軍戰(zhàn)船,延及岸上營落,操軍大潰;加以饑疫,土卒損失大半。”以上史料記錄的是( )A.巨鹿之戰(zhàn) B.官渡之戰(zhàn) C.赤璧之戰(zhàn) D.淝水之戰(zhàn)4.南陽武侯祠聯:“收二川,排八陣,六出七擒,五丈原前,點四十九盞明燈,心只為酬三顧;取西蜀,定南蠻,東和北拒,中軍帳里,變金木土爻神卦,水面偏能用火攻。”祠聯中“水面偏能用火攻”是指什么戰(zhàn)役?( )A.長平之戰(zhàn) B.楚漢之戰(zhàn) C.赤壁之戰(zhàn) D.巨鹿之戰(zhàn)答案:1.C 解析:根據材料“(黃龍)二年春正月……遣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將甲士萬人浮海求夷洲及亶洲……”,結合所學知識可知:230年,孫權派將軍衛(wèi)溫、諸葛直率領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加強了臺灣與內地的聯系,C項正確;曹操是三國中曹魏政權的奠基人,排除A項;劉備是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排除B項;司馬炎是晉朝開國皇帝,排除D項。故選C項。2.D 解析:根據所學知識,“三顧茅廬指的是漢末劉備拜訪諸葛亮的故事。草船借箭指用奇謀孔明借箭。借東風指諸葛亮作法借三日三夜東南風,助周瑜火攻破曹操大軍。諸葛亮三氣周瑜。七擒孟獲是蜀漢丞相諸葛亮對南中發(fā)動平定南中的戰(zhàn)爭。綜上所述這些故事的核心人物是諸葛亮,D項正確;題干故事的核心人物不是張飛、 趙云 、關羽,排除ABC項。故選D項。3.C 解析:公元 208 年,曹操與孫劉聯軍在赤壁展開決戰(zhàn),孫劉聯軍以少勝多,大敗曹軍,C項正確;巨鹿之戰(zhàn)是項羽與秦軍的戰(zhàn)役,排除A項;官渡之戰(zhàn)是袁紹與曹操之間的戰(zhàn)役,排除B項;淝水之戰(zhàn)是東晉與前秦之間的戰(zhàn)役,排除D項。故選C項。4.C 解析:根據題干“武侯祠”“三顧”可知是指指諸葛亮,祠聯中“水面偏能用火攻”發(fā)生在赤壁之戰(zhàn)中。208年曹操為乘勝消滅孫權和依附荊州勢力的劉備,統一全國,發(fā)動赤壁之戰(zhàn)。劉備采用了諸葛亮的建議,聯合江東的孫權,孫劉聯軍用火攻的辦法,以少勝多,大敗曹軍,奠定了三國鼎立的基礎,C項正確;長平之戰(zhàn)是戰(zhàn)國時期秦趙之間的戰(zhàn)役,最后秦國打敗趙國,排除A項;楚漢之爭、巨鹿之戰(zhàn)與項羽有關,排除BD項。故選C項。課堂小結:東漢末年,軍閥混戰(zhàn),群雄逐鹿中原。在北方,曹操通過官渡之戰(zhàn),打敗袁紹,基本統一了北方。曹操一心統一全國,帶軍南下,遭到了南方孫權與劉備兩家的聯合抵抗,雙方在赤壁展開激戰(zhàn),曹操失敗,退回北方。赤壁之戰(zhàn)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礎,后來曹丕廢漢獻帝自立為帝,于220年建立魏政權;劉備于221年建立蜀政權;222年孫權稱吳王,國號吳。自此,三國鼎立局面形成。作業(yè)布置:三國人物中你最喜歡哪一位?談談你喜歡的理由。【板書設計】【課后反思】教給學生一些基本的技能和做題的方法。平時教學中,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綜合潛力的培養(yǎng),做到功在平時,構成習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