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2022-2023學年八年級地理上復習提綱第一章 中國的疆域和人口一、中國的位置和疆域1、我國的地理位置①從南北半球看:我國位于北半球;從東西半球看,我國位于東半球。②從海陸位置看:我國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太平洋西岸。③從緯度位置看:我國領土大部分位于北半球的中緯度地區,屬于北溫帶。我國領土大部分位于北溫帶,少部分位于熱帶,沒有寒帶。2、疆域遼闊①我國疆域:我國陸地總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約占亞洲的四分之一,世界的十五分之一。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相當于整個歐洲的面積。②海陸兼備:(1)我國陸上相鄰的國家有14個,其中俄羅斯、印度與我國有不連續接壤。(2)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有6個,分別是:韓國、日本、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文萊。14鄰國:朝俄蒙、哈吉塔、阿巴印、尼不緬老越。 6隔海相望國:印尼馬文菲日韓。③我國最大的島嶼是臺灣島,第二大島嶼是海南島。 渤海、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我國領海自北向南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3、三級行政區劃①三級行政區劃是指:省、縣、鄉。②我國有34個省級行政區,包括:5個自治區:新疆、西藏、寧夏、廣西、內蒙古。4個直轄市:北京、天津、上海、重慶。2個特別行政區:香港、澳門。23個省。③注意以下省級單位輪廓、名稱、簡稱、行政中心。二、中國的人口和民族1、我國人口狀況①人口基數大。2010年,我國人口為13.71億,居世界首位,約占世界人口的五分之一。②人口增長快。③人口分布不均:東部稠密,西部稀少。(人口地理分界線:云南省騰沖縣——黑龍江省黑河市),此線以西人口稀少,以東人口稠密。2、我國的人口政策我國是人口眾多的國家,實行計劃生育是國家的基本國策。根據當前人口的發展特點,我國人口實現了從計劃生育政策到“全面二孩”政策的調整。3、我國的少數民族①56個民族:我國有56個民族,漢族人口最多,剩下的55個民族統稱為少數民族。其中在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珞巴族人口最少。摩梭人,是當今世界唯一的母系王國。②我國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西北、西南、東北。 其分布特點是:“大散居、小聚居、交錯雜居”。我國少數民族分布最多的省份是:云南省。實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③中國公民居住在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第二章 中國的自然環境一、地形(從青藏高原到沿海平原)1、我國地勢①我國地勢特點是:西高東低,呈三級階梯狀逐級下降。(1)第一、二階梯的分界山脈是昆侖山脈、阿爾金山脈、祁連山脈、橫斷山脈一線,(2)第二、三階梯的分界山脈是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一線.②三級階梯(1)第一級階梯:海拔在4000米以上,地形以高原和山地為主(有青藏高原和柴達木盆地)。(2)第二級階梯:海拔在1000—2000米,地形以高原和盆地為主。(3)第三級階梯:海拔在500米以下,地形以平原和丘陵為主。③地勢對氣候與河流的影響(1)河流:西高東低的地勢,導致我國大多數河流自西向東奔流入海(流向),在階梯交界處水能資源豐富(流速)。(2)氣候:西高東低的地勢,有利于海洋上的暖濕氣流深入內陸,帶來豐沛的降水。2、我國地形①我國地形特點是:地形類型多種多樣,山區面積廣大。占三分之二以上。②我國主要山脈的走向:(1)東西走向的山脈:天山山脈、陰山山脈、昆侖山脈、秦嶺、南嶺(2)東北—西南走向:臺灣山脈、長白山脈、武夷山脈、大興安嶺-太行山脈-巫山-雪峰山③我國四大高原:(1)青藏高原: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世界屋脊”)。地表特征:雪山連綿,冰川廣布。(2)內蒙古高原:平坦開闊,東部多草原,西部為荒漠。(3)黃土高原:黃土廣布,溝壑縱橫。“黃土地”(4)云貴高原:地形崎嶇,石灰巖廣布。④我國四大盆地:面積:塔準柴四。(1)塔里木盆地:我國最大的盆地;其中有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2)準噶爾盆地:我國第二大盆地,是我國緯度最高的盆地。(3)柴達木盆地:我國海拔最高的盆地,有“聚寶盆”之稱。(4)四川盆地:我國面積最小的盆地,有“紫色盆地”之稱。成都平原—“天府之國”.⑤我國三大平原:東北平原,“黑土地”;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魚米之鄉”)。⑥我國的丘陵:東南丘陵(我國最大的丘陵),此外還有遼東丘陵、山東丘陵。二、氣候(復雜多樣的氣候)1、我國的氣候①我國氣候類型:熱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溫帶季風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高原山地氣候。②我國氣候的特點:(1)氣候類型復雜多樣。(2)季風氣候顯著(3)雨熱同期。③四川的氣候類型是:亞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和少雨。 四川屬于:亞熱帶、濕潤區、季風區。④秦嶺——淮河一線:亞熱帶季風氣候與溫帶季風氣候的分界線;亞熱帶與暖溫帶的分界線;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分界線;一月0°C等溫線;我國800mm等降水量線。⑤我國氣溫分布特點:(1)夏季南北溫差小,全國普遍高溫(除青藏高原外);(2)冬季南北溫差大(因為南北所跨的緯度范圍廣),氣溫從南往北遞減。= 6 \* GB3 ⑥我國降水空間分布特征:自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我國降水時間分配:夏秋多雨,冬春少雨。2、季風氣候顯著①季風區:受夏季風影響明顯的地區,其他地區叫非季風區。(1)季風區與非季風區的分界線(與400mm等降水量線基本吻合):大興安嶺—陰山山脈—賀蘭山—巴顏喀拉山脈—岡底斯山脈一線。受海陸位置的影響,我國東部季風氣候顯著。②季風產生的原因:海陸熱力性質差異。(1)夏季風:海洋吹向陸地,溫暖濕潤,風向為:東南季風—太平洋;西南季風—印度洋。(2)冬季風:陸地吹向海洋,寒冷干燥,風向為:東北季風、西北季風—蒙古、西伯利亞。3、我國主要災害性天氣暴雨、干旱、寒潮、臺風、沙塵暴。三、河流(奔流不息的大河)1、我國的河湖概況①最終注入海洋的河流叫外流河。外流河的流域稱為外流區。流入內陸湖泊或流入沙漠而消失的河流叫內流河(塔里木河)。內流河的流域稱為內流區。②京杭大運河: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運河,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具有航運、灌溉、防洪的功能。(京杭運河溝通:海黃淮長錢。)③我國湖泊分布特點:西部以青藏高原較為集中,多為咸水湖(青海湖,是我國最大的湖泊);東部以長江中下游地區最為集中,都是淡水湖。(面積:鄱洞太洪巢)2、黃河——“母親河”①黃河發源于:巴顏喀拉山,注入渤海。我國第二長河。呈“幾”字型。②黃河流經9個省區:青、川、甘、寧、內蒙古、陜、晉、豫、魯。③黃河流經的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華北平原。④黃河河段的劃分上游(發源地—河口:內蒙古自治區):水能資源豐富。 上游:梯級開發,興建水利樞紐。中游(河口—桃花峪:河南省):支流眾多,水土流失嚴重。 中游:保持水土,種草植樹。下游(桃花峪—渤海):水流平緩,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 下游:固堤分流。3、長江——我國最長、最大的河流①長江源于:唐古拉山脈各拉丹冬峰,注入東海。全長6300多千米,世界第三長河流。②長江流經11個省區:青、川、藏、云、渝、鄂、湘、贛、皖、蘇、滬。③長江流經的地形區:青藏高原、云貴高原、四川盆地、長江中下游平原。(漢江:長江最大的支流)④長江河段的劃分上游(發源地—宜昌:湖北省):地形崎嶇、山高谷深,水能資源豐富。中游(宜昌—湖口:江西省):河道彎曲,湖泊密集。下游(湖口—東海):江闊水深,利于航行。(“黃金水道”)⑤三峽水電站:世界上最大的水電站。具有防洪、發電、航運、養殖、旅游的功能。長江流域多洪災與旱災。第三章 中國的自然資源一、自然資源概況1、自然資源的定義:2、自然資源的分類①可再生資源:在短時間內可以更新、再生,或可以循環使用。如:土地、水資源等。②非可再生資源:相當長的時間內難以再生。如:礦產資源。3、我國自然資源概況總量豐富,人均不足(原因:我國人口眾多)二、土地資源1、我國土地資源概況①我國土地資源狀況:(1)面積廣大,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2)土地類型多樣。(3)山地多,平地少,耕地、林地比重低。②我國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分布:(1)耕地:東部季風區的平原與丘陵。水田(秦嶺—淮河以南);旱地(秦嶺—淮河以北)。(2)草地:西部非季風區的高原→畜牧業。(3)林地:東部季風區的山地。我國最大的林區:東北林區。2、我國土地資源利用現狀①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問題:水土流失、土地沙化、鹽堿化、土壤污染、亂占耕地。②保護措施:制定基本國策:十分珍惜和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切實保護耕地。三、水資源1、水資源 定義:通常是指陸地上的淡水資源,僅占地球水的2.53﹪。人類使用最廣泛的是:河流水、淡水湖泊水和淺層地下水。2、我國水資源分布①水資源空間分布:南方多、北方少;東部多、西部少。而耕地是:北多南少。水地資源配置不合理,不利于我國農業發展。解決水資源空間分布不均的措施:跨流域調水(南水北調工程解決華北平原缺水)。②水資源時間分布:夏秋多、冬春少。季節分配不合理。與夏季風帶來降水有關。解決水資源時間分布不均的措施:修建水庫。3、水資源利用現狀①總量豐富,人均不足。 ②時空分配不合理。 ③水資源污染、浪費現象嚴重。四、海洋資源1、豐富的海洋寶藏①舟山漁場:我國最大的漁場。形成原因:寬闊的大陸架;寒暖流交匯,形成豐富的餌料;溫帶海區,有利于魚類繁殖。②長蘆鹽場:我國最大的鹽場。形成原因:地形平坦;氣候多晴天、少雨天。2、保護海洋第四章 中國的經濟與文化一、因地制宜發展農業1、農業概況①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部門。農業的定義:②農業的分類:種植業、畜牧業、水產業、林業等。2、我國農業分布格局①“東耕西牧”:東部季風區,發展種植業;西部非季風區發展畜牧業。②“北麥南稻”:(1)秦嶺—淮河以南地區:因氣候為亞熱帶季風氣候、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熱量條件充足。種植水稻為主。(2)秦嶺—淮河以北地區:氣候為溫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種植小麥為主。③主要農作物分布(1)南方甘蔗,北方甜菜。甘蔗主要分布在華南地區。甜菜主要分布在:東北、新疆、內蒙古。(2)棉花分布在華北平原和新疆。(3)油菜主要分布在長江流域。二、全面協調發展工業1、工業概況①工業是國民經濟的主導部門。(1)輕工業:為人民提供生活日用品的工業部門。 如:紡織業、食品業、造紙業、制糖業等。→直接用于人們生活。(2)重工業:提供生產工具、技術裝備和原材料的工業部門。如:鋼鐵工業、機械制造業、石油工業、化學工業等。→主要為工業服務。2、我國工業分布①我國工業主要沿海、沿江(長江)、沿河(黃河)、沿鐵路線分布。(1)遼中南工業基地:我國最大的重工業基地。(2)京津唐工業基地:我國北方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3)滬寧(寧指南京)杭工業基地:全國最大的綜合性工業基地;也是我國實力最大的工業基地。(4)珠江三角洲工業基地:我國最大的輕工業基地。②沿長江從東向西主要工業中心城市有:上海、南京、武漢、重慶和攀枝花。③影響工業分布的因素包括:礦產資源、交通運輸、消費市場、勞動力資源、科技水平、政策因素以及所在地的農業基礎等。3、我國未來工業發展方向①方向是:發展以電子、信息類產業為支柱的高新技術產業。②我國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分布特征:多依附大城市,呈現出大分散、小集中的點狀分布特征。北京、上海是我國高新技術的核心地區。 沿海→高新技術產業;內地→軍工產業;邊境→ 邊境貿易產業。三、合理布局發展交通運輸業1、緊張繁忙的鐵路運輸(我國主要運輸方式)①青藏鐵路:青海西寧——西藏拉薩。(1)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線路最長的高原鐵路。(2)是我國西部大開發的一個標志性工程。(3)2006年開通,有利于促進西藏經濟發展,加強西藏與其他地區的聯系,維護社會穩定。②我國“四橫五縱”鐵路網:(1)四橫: 濱洲—濱綏線:滿洲里(內蒙古自治區)—哈爾濱—綏芬河(黑龍江省)京包—包蘭線:北京—包頭—蘭州隴海—蘭新線:連云港—蘭州—烏魯木齊滬昆線:上海—昆明(2)五縱:京滬線:北京—上海京九線:北京—香港九龍京廣線:北京—廣州焦柳線:焦作(河南省)—柳州 (廣西壯族自治區)寶成—成昆線:寶雞(陜西省)—成都—昆明2、公路與航空運輸、水上運輸①我國公路交通網由國道、省道、縣鄉道組成。航空,是目前發展最迅速的交通運輸方式。②水路運輸按航行區域可以分為:遠洋運輸、沿海運輸、內河運輸和湖泊運輸。沿海各大海港中大連、上海和廣州是我國重要的海運中心。3、我國交通運輸網的分布:東部密集,西部稀疏。4、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①現代交通運輸方式主要有:鐵路、公路、航空、水路、管道等五種基本方式。②交通運輸方式的選擇:運貨要根據貨物性質、數量、運輸距離、價格、時間效益等綜合考慮,選擇便捷、高效、經濟的運輸方式。四、多姿多彩的中華文化1、民俗文化、旅游文化①世界自然與文化雙遺產:黃山、峨眉山—樂山大佛、武夷山、泰山。②世界文化遺產:西藏拉薩—布達拉宮;云南—麗江古城; 河南—洛陽龍門石窟;陜西—秦兵馬俑。中國地理之最我國面積最大鄰國最多的省級行政單位——新疆 我國面積最小的省級行政單位——澳門我國面積最大的湖泊——青海湖 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湖——鄱陽湖我國最深的湖泊——天山天池 我國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我國海拔最高的高原——青藏高原 我國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我國最長的河流——長江 我國最長的內流河——塔里木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黃河 我國最高的地上河——黃河我國最長的人工運河——京杭運河 我國海拔最高的河流——雅魯藏布江我國最早的運河——靈渠 世界上最早的船閘——靈渠船閘我國最大的島嶼——臺灣島 我國最大的瀑布——黃果樹瀑布我國最大的海峽——臺灣海峽 我國最大的群島——舟山群島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壯族 我國人口最少的少數民族——珞巴族我國最大的沙漠——塔克拉瑪干沙漠 我國最大的沖積島——崇明島我國最大的半島——遼東半島 我國陸地最低點——艾丁湖我國降水最多的地方——臺灣火燒寮(雨極) 我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我國最大的“山城”——重慶 我國最熱的地方——吐魯番(熱極)我國跨經度最廣的省級單位——內蒙古 我國跨緯度最廣的省級單位——海南我國海洋面積最大的省級單位——海南 我國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上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我國最南端——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我國最西端——新疆帕米爾高原上。我國最東端——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匯合處。我國最南端——南沙群島的曾母暗沙。我國最北端——黑龍江省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上。④我國領土的四至點運輸方式的選擇一般情況下,貴重或急需的貨物且數量不大的,多選航空運輸。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可由公路短距離運輸,遠程而數量大的可用鐵路運輸。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盡可能利用水路或鐵路運輸。PAGE23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