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4課 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一、教學理念本課以唯物史觀和歷史解釋為指導,從傳統繼承、文明發展的視角,認識變法和改革是基于現實狀況,對應社會發展的訴求,感悟其是變革國家制度的手段,也是完善社會治理的方式。二、教科書分析本課將中國歷代變法和改革的相關內容分為“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與“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三個階段。中國古代的變法多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至近代的變法和改革以救亡圖存為要旨,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改革確立和建設了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縱觀中國歷代的變法和改革,涉及政治、經濟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變法和改革或有成敗,但都是基于現實狀況,促進社會治理、發展社會生產的選擇,也都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社會的進步。本課內容主要聚焦“求變”“求新”是中國的歷史傳統,也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三、學情分析高二學生為歷史選考生,在高一通過學習《中外歷史綱要》(上),學生對本課知識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積累,具有一定的學習基礎,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與深度學習,深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四、教學目標從傳統繼承、文明發展的視角,認識歷代變法和改革進一步回應了社會發展的訴求,理解變法和改革是中國歷史進步的重要推動力。通過對歷代變法和改革原因的解析,認識到變法和改革是基于現實狀況,維護統治需要,緩和階級矛盾、發展社會生產、推動社會進步的選擇,初步感悟變法和改革是變革國家制度的手段,也是完善社會治理的方式。通過對中國歷史上的變法和改革內容的學習,幫助學生加深對生產關系要適應并反作用于生產力發展的認識,加深對改革開放的必要性和重要歷史意義的理解。五、教學重難點分析重點:變法和改革的歷程、內容及歷史作用。難點:對歷代變法和改革的評價;改革的歷史必然性。六、教學設計思路本課以歷代變法和改革的目的為主線,分析不同時期變法和改革的原因、具體措施和作用。七、教學過程一、導入新課出示教科書本課導言內容,引導學生思考:《周易》中的“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的觀點被后世梁啟超的《變法通議》再引用說明了什么?過渡語:窮則思變,變法和改革,是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動力。設計意圖:通過引導學生關注教科書導言內容,對“‘求變’‘求新’是中國是中華民族綿延不絕、中華文化傳承不息的重要原因”這一觀點形成初步認識。二、富國強兵:中國古代的重要變法和改革展示教科書中國古代重要變革和改革的人物圖片。過渡語:中國自古就有改革的傳統。中國古代的變法和改革多以富國強兵、強化中央集權為目的。(一)戰國:商鞅變法——從奴隸制到封建制的探索1.背景:展示文物:春秋時期的鐵制農具和穿鼻環的牛尊和戰國形勢圖。結合教科書“春秋戰國是中國歷史上的大變革時期。”進而設問“商鞅變法為何會發生”,引出唯物史觀內容:生產力決定生產關系,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設計意圖:通過地圖和文物學史,幫助學生認識到任何變法和改革的發生都是基于現實需要,為解決現實問題而進行的調整,根本原因是生產關系適應生產力發展的需要,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2.內容:展示配套地圖冊上“商鞅的變法措施”。3.作用:展示來自司馬遷《史記·商君列傳》的材料,進而讓學生思考:司馬遷認為商鞅變法使秦國“鄉邑大治”“秦人富強”,你是否贊同這一評價?請加以說明。過渡語:戰國是分裂時期,社會經濟制度變革引起政治制度變革。同樣是分裂時期的兩晉南北朝,征伐不斷,常伴隨著民族的遷徙和交融。少數民族建立政權后少不了要改革。(二)北魏:孝文帝改革——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改革1.展示時間軸:北魏政權建立至孝文帝病逝。2.展示孝文帝改革的前期內容:創建新制度,重點介紹均田制和租調制。3.展示孝文帝改革的后期內容:漢化措施,重點介紹遷都。設計意圖:通過表格歸納,對比孝文帝改革前后期的內容,特別是不同措施對應的不同作用。4.閱讀材料并思考:如何看待北魏孝文帝改革中漢化的問題呢?展示趙翼《廿二史札記》和黃仁宇《中國的大歷史》的觀點,培養學生理解史料的能力,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素養。過渡語:分裂時期的變法和改革推動社會進步發展,但統一時期的社會也會因現實問題需要進行調整。(三)北宋:王安石變法——封建制度內部的改革1.背景:結合教科書內容出示示意圖。設計意圖:通過對教科書的研讀,進一步論證變法和改革的發生是為解決現實問題而進行的調整,提升唯物史觀。2.內容:展示配套地圖冊“王安石變法的主要內容”。3.結果:通過介紹“青苗法”“市易法”等內容讓學生明白富國目的達到,強兵之法有所欠妥,引出改革是時代的需要,歷史的選擇和歷史的必然,但改革充滿艱巨性。設計意圖:通過分析背景和結果,使學生感悟到改革的歷史必然性以及改革具有艱巨性。(四)明朝:張居正改革——封建制度內部的改革簡單介紹張居正改革中的一條鞭法。小結中國古代重要的變法和改革,進而設問“判斷一場改革成敗的標準是什么”。過渡語:鴉片戰爭后,中國陷入內憂外患的嚴重局面,逐步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正如李鴻章在《籌議海防折》上提到:今則東南海疆萬余里,各國通商傳教,來往自如,麇集京師及各省腹地,陽托和好之名,陰懷吞噬之計,一國生事,數國構煽,實為數千年未有之變局。因此一些愛國的有識之士紛紛求變求新,走上了探索救亡圖存之路。三、救亡圖存:中國近代的改革探索(一)戊戌變法——資產階級的改良展示教科書的梁啟超和康有為的圖片以及地圖“維新運動”,進而引出1898年戊戌變法是資產階級維新派的一場改良運動,但最終以失敗告終,證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中國是行不通的。(二)清末新政——地主階級的自救展示表格:清末新政的內容,結合教科書說明其結果。(三)民國時期的改革——資產階級的民主探索展示表格:中國民國改革內容,結合教科書說明其結果。小結中國近代改革多以失敗告終,進而設問“中國近代改革的結局帶給我們什么啟示”,可以得出: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設計意圖:通過展示中國近代各階級派別救亡圖存的探索,結局以失敗告終,引出“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是改革的重要前提”這一認識,培養學生的家國情懷。過渡語:所以國家統一和民族獨立后的重要改革都是以民族復興為目的。四、民族復興: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一)過渡時期(1949年-1956年)——深刻變革展示過渡時期時間軸,特別介紹土地改革和民主改革,重點是1956年確立社會主義制度。(二)全面建設社會主義時期(1956年-1966年)——探索時期展示時間軸,特別介紹這時期是“兩頭好、中間差”。(三)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時期(1978年至今)1.原因:出示鄧小平、習近平兩位領導人在1978年和2018年的講話,深刻體會中國共產黨作出改革開放的原因。設計意圖:通過感悟中共領導人的講話,加深對改革開放的必要性的理解。2.內容:回顧《中外歷史綱要》(上),簡單了解對內改革和對外開放的進程。3.發展:展示時間軸,隨著改革開放的推進,阻力越來越大,矛盾越來越多。面對新形勢新任務,中國必須在新的歷史起點上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4.作用:展示配套地圖冊“改革開放40年的部分成就”,結合教科書充分說明改革開放是黨和人民大踏步趕上時代的重要法寶,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必由之路,是決定當代中國命運的關鍵一招,也是決定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五、課堂小結古代變法和改革都以富國強兵為目的;近代是以救亡圖存為要旨;而新中國成立以來,確立和建設了社會主義制度,堅持和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縱觀中國歷代的變法和改革,或有成敗,但都是基于現實狀況,所以可以總結出改革具有以下特點:一改革具有必然性,二改革具有曲折性,三改革具有艱巨性。八、教學評價(2020年全國Ⅱ卷)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回答問題。材料 熙寧二年(1069年),宋廷開始精簡軍隊,壓縮編制,到元豐八年(1085年)禁、廂軍總數減為80萬左右,比原先減少30多萬。熙寧七年,開始實行“將兵法”,把當地各部分禁軍以及有戰斗力的廂兵、蕃兵、鄉兵等,混合編組為“將”,下設“指揮”。每“將”自2000多人至1萬多人不等,通常為5000人左右,設正、副將為長官,選擇有作戰經驗和才能的人擔任。諸將長官統領并訓練本將士兵,以達到將知兵、兵知將的目的。將兵多數戍守本路,在本路轄區內更戍,但也有一部分將兵到指定的別路更戍。——摘編自白壽彝總主編《中國通史》(1)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概括王安石實行將兵法的歷史背景。(6分)(2)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評價王安石將兵法改革。(9分)九、板書設計十、教學反思本課主要講中國自古以來的重要變法和改革,從戰國時期的變法開篇,下限一直延伸到21世紀初。學生對本課知識已有一定的涉及和積累,有利于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學習與深度學習,深化歷史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我認為本課需要講明白這幾個問題:一、改革的過程充滿艱辛,改革不是敲鑼打鼓就可以實現的。二、改革是復雜的系統工程,影響改革成敗的因素有很多,理性理解改革的成敗。三、正確把握新中國成立以來的重要改革。認識到社會主義制度的確立是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改革;中國走社會主義道路是歷史的選擇、人民的選擇。通過改革開放的偉大成就,理解改革開放是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招,樹立四個自信。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