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第五單元 從國共合作到國共對立主題一 北伐戰爭必背點一 國共合作的實現1.中共三大:1923年6月,中國共產黨召開第三次全國代表大會,正式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共產黨員以個人身份加入國民黨,把國民黨改組為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同盟。2.國民黨“一大”(1)時間:1924年1月。(2)內容:把舊三民主義發展為新三民主義,在實際上確立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賦予新的使命)(3)意義:標志著國共兩黨合作的正式建立。3.黃埔軍校(國共合作成果)(1)創辦:在蘇聯和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1924年5月,孫中山在廣州黃埔創辦“黃埔軍?!?。(2)領導人:孫中山兼任軍校總理,蔣介石任校長,周恩來不久后擔任政治部主任。(3)作用:培養出大批軍事和政治人才,為國民革命軍的建立和隨后的北伐戰爭作了準備。必背點二 北伐勝利進軍1.目的:1926年,廣州國民政府決定北伐,以推翻吳佩孚、孫傳芳、張作霖等北洋軍閥的統治,統一全國。2.開始:1926年7月,國民革命軍十萬人誓師北伐,蔣介石任北伐軍總司令。3.經過:湖南、湖北是北伐戰爭初期的主要戰場。葉挺率領的北伐軍先鋒第四軍獨立團,連克汀泗橋和賀勝橋,并一鼓作氣將國民革命軍的旗幟插上武昌城頭。北伐軍擊潰吳佩孚的主力后,又在江西殲滅孫傳芳的主力。4.結果:北伐軍從珠江流域打到長江流域,震動全國。5.影響:隨著北伐的勝利進軍,各地的工農革命運動蓬勃發展。(國共第一次合作的成就是建立黃埔軍校和北伐戰爭)必背點三 國民黨右派叛變革命與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1.原因:高漲的工農革命運動觸動了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根本利益。蔣介石、汪精衛等國民黨右派在帝國主義勢力支持下,先后背叛革命。2.經過:1927年4月,蔣介石在上海發動了震驚中外的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并在南京建立“國民政府”(代表大地主、大資產階級利益。)。7月,汪精衛在武漢召開“分共會議”。大肆屠殺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轟轟烈烈的國民革命失敗了。3.北伐:南京國民政府建立之后,在“分共清黨”、鎮壓工農運動的同時,繼續北伐。奉系軍閥張作霖在退往關外途中,被日本人炸死。4.統一:1928年底,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發表通告,宣布“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至此,南京政府在名義上統一了全國。主題二 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必背點一 南昌起義1.原因:從國民革命失敗的教訓中,中國共產黨開始認識到獨立掌握革命武裝力量的重要性。2.經過: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人領導革命軍在南昌發動武裝起義,占領南昌城。起義部隊南下途中,損失嚴重。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隊伍,轉戰湘南,堅持斗爭。3.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第一槍。(三灣改編確立了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古田會議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必背點二 秋收起義與井岡山會師1.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八七會議”。通過了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在會上,毛澤東提出了“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著名論斷。2.秋收起義:1927年9月,毛澤東在湘贛邊界打出了“工農革命軍”的旗幟,舉行秋收起義。起義軍受到嚴重挫折。為保存革命力量,毛澤東決定放棄攻打中心城市長沙的計劃,改向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起義部隊到達井岡山地區,創建了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走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革命道路)3.井岡山會師:1928年4月,朱德、陳毅率領南昌起義的部分軍隊和湘南的工農武裝,與毛澤東率領的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會師。兩軍會師后,合編為中國工農革命軍第四軍,不久改稱為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4.意義:南昌起義、秋收起義等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創建革命軍隊的開始,拉開了中國革命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序幕。必背點三 工農武裝割據1.形成:毛澤東率領工農革命軍在井岡山打土豪,分田地,建立革命政權,開展土地革命和游擊戰爭,創造了“工農武裝割據”的局面。打土豪,分田地:實質是廢除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土地所有制。2.影響:井岡山革命根據地建立后,方志敏、賀龍、劉志丹、彭德懷、鄧小平、徐向前等人也在各地領導武裝起義,建立革命根據地。到1930年,全國各地創建了大小十幾塊革命根據地。其中,以中央革命根據地面積最大。3.政權:1931年冬,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會議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定都瑞金,毛澤東當選為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主題三 中國工農紅軍長征必背點一 紅軍長征紅軍長征(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1.戰略轉移(1)原因:紅軍第五次反“圍剿”失利。(2)開始:1934年10月,中共中央率領中央紅軍離開中央革命根據地,開始長征。(3)進程1934年10月 江西瑞金出發1935年1月 遵義會議(黨的歷史上生死攸關的轉折點)四渡赤水 打亂敵人“圍剿計劃”巧渡金沙江 跳出敵人包圍圈1936年10月 紅軍三大主力在會寧會師1935年10月 中央紅軍與陜北紅軍會師(4)意義:粉碎了國民黨反動派消滅紅軍的企圖,保存了黨和紅軍的基干力量,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紅軍長征播下了革命種子,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2.遵義會議(1)時間: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遵義召開政治局擴大會議。(2)內容:集中全力糾正博古等人在軍事上和組織上“左”的錯誤,肯定了毛澤東的正確軍事主張,選舉毛澤東為中央政治局常委,取消了博古、李德的軍事最高指揮權。(3)意義:遵義會議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主要代表的馬克思主義正確路線在中共中央的領導地位,在極其危急的情況下,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是中國共產黨歷史上一個生死攸關的轉折點。這次會議是中國共產黨從幼年走向成熟的標志。(遵義會議只是糾正了黨在軍事上和組織上的“左”的錯誤,并沒有從思想上徹底清算“左”的錯誤。黨內“左”的錯誤的徹底清算是在延安整風運動中)[知識拓展]打響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統治第一槍——南昌起義;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井岡山革命根據地;第一支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命題點2】毛澤東為什么選擇在井岡山建立革命根據地?如何認識開辟井岡山革命根據地?井岡山精神的含義什么?(1)原因:①城市里敵人的力量強大,敵強我弱,在大城市起義不可能取得勝利。②井岡山位于湘贛邊界,地勢險要,易守難攻。③井岡山農產品豐富,離大城市較遠,敵人力量薄弱。④群眾基礎好,便于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2)認識:中國革命找到了一條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正確道路;在敵強我弱的形勢下,毛澤東把部隊帶向農村,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道路,這是毛澤東把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真理與中國革命具體實際相結合的光輝典范。(3)井岡山精神:堅定不移的革命信念,堅持黨的絕對領導、密切聯系人民群眾的思想作風,一切從實際出發的思想路線,艱苦奮斗的工作作風。其中堅定的革命信念是井岡山精神的主要特征(或堅定信念、艱苦奮斗、實事求是、敢闖新路、依靠群眾等)。【命題點3】長征精神的內涵是什么?我們要學習紅軍什么樣的精神?(1)內涵:樂于吃苦,不懼艱難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重于求實,獨立自主的創新膽略;善于團結,顧全大局的集體主義精神。(2)精神:我們要學習紅軍戰勝艱難困苦,勇往直前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我們要熱愛中國共產黨、熱愛人民軍隊、熱愛祖國,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