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教 學 設 計教學目標1.通過學習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理解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和工業革命是推動世界市場形成的重大事件,認識世界市場是資本主義全球擴張的必然結果。2.通過歸納相關歷史材料,認識近代商業貿易發展變化的領域,包括國際貿易中心的變化、新的商業經營形式的出現和商品類型的豐富,主要指向史料實證素養。3.能夠解釋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的關系,體會商業活動與人類生產、生活的進步之間的關聯。教學重難點近代商業貿易的發展變化課前準備查找本課相關史料,準備好本課相關知識鏈接。教學過程【導入新課】15世紀以前,世界五大文明搖籃:西亞兩河流域、北非尼羅河流域、南亞印度河流域、東亞黃河長江流域和南歐愛琴海沿岸,聯系很少甚至處于隔絕狀態。新航路開辟后,通過殖民擴張,世界上原來相互隔絕的地區溝通起來,世界各地的聯系加強,全球逐漸形成了以歐洲為中心的世界經濟體系。各文明由分散走向連接,世界走向匯合,世界各大文明相互滲透,相互吸收,共同促進了世界文明的發展。【新課講授】一、世界市場的形成1.世界市場的初步形成【教師活動】講解世界市場的概念。世界市場世界市場是世界各國或地區進行商品、服務、科技交易的場所。它是由各個貿易參加國或地區的市場,通過國際分工聯系起來的市場綜合組成的。世界市場的形成,意味著國際交換具有了普遍性,各個國家或地區的生產、交換、消費過程和整個世界經濟的運行機制相協調,形成普遍的世界交往。【教師活動】通過教材總結歸納世界市場初步形成的時間、推動因素、表現。(1)時間:15世紀末到18世紀中。(2)推動因素及初步形成的主要途徑①推動因素:新航路開辟,早期殖民擴張;②主要途徑:武裝占領、向海外移民、海盜式掠奪,欺詐性貿易、血腥的奴隸買賣等。(3)初步形成的表現①范圍:新航路的開辟第一次建立起全球性的聯系,將貿易范圍擴展到全世界;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擴張,使歐洲的商人和殖民者同世界各地各地建立起商業聯系。②國際貿易:新興的大西洋貿易、太平洋貿易和傳統的印度洋貿易形成齊頭并進的態勢。【教師活動】請同學們思考西歐國家早期殖民擴張與世界市場發展的關系。(1)早期殖民擴張和掠奪是世界市場建立的重要途徑。(2)殖民擴張使相對狐立的地區以商貿活動的方式聯系起來,越來越多的地區成為世界市場的一部分。(3)殖民者把大量財富轉化為資本,促進了歐洲資本主義的發展,從而使歐洲國家需要更廣闊的市場、更多的原料,推動了世界市場的進一步擴大。【教師活動】新航路的開辟適應了資本主義發展的需要,使西歐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得到進一步發展,確立了世界貿易中的中心地位,其重要途徑是殖民擴張和掠奪,隨著市場的擴大,需求的增加,工業革命就到來了。2.世界市場的進一步發展【教師活動】請同學們閱讀材分析,價格革命和商業革命在推動工業革命到來方面有何作用?這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材料 通貨膨脹時,貨幣貶值,而商品和服務的價格上漲,能夠快速將財富變為商品和服務的,便能占得先機。而財富流動性弱,不易變為商品的,就處于不利的位置。這一情況,使得對金錢有關的事物極為不屑的、主要成分是貴族的地主階層喪失了經濟能力。而能夠在漲價潮中將自己的服務和技能銷于市場的中產階級,則有著出色的表現。而表現最好的,多數商人階層,他們能夠賤買囤貨,待價而沽。即使是城市工人,無論有沒有一技之長。也比地主階層好過得多:因為工資會隨著物價一起上漲,而且漲了一個世紀。——菲利普·丁·阿德勒著:《世界文明史》,林鑲華、莊彩云等譯,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2年,第468頁材料 商業革命在好幾個重要方面有助于工業革命。首先,它為歐洲的工業,尤其是為制造紡織品、火器、金屬器具,船舶以及包括制材、繩水、帆、貓、滑輪和航海儀器在內的船舶附件的工業提供了很大的、不斷擴展的市場。為了滿足這些新市場的需要,工業必須改善其組織和技術。英格蘭中部地區的釘子制造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它為了適應殖民地對釘子不斷增長的需求,研制出機械化的、提高了產量的軋制機和縱切機。它還發展起一種分散在家庭加工的制度:生產釘子的鐵器商及鐵工廠老板將釘條分發給制釘工人,由他們在家里加工,然后再運回去銷售。到1775年釘子制造業每年用去1萬噸鐵,雇傭約1萬名工人。要為工業蘋命建造工廠和制造機器,就得籌措資金,商業革命也提供了這方面所必需的大量資本,資本以利潤的形式從世界各地源源流入歐洲,在西伯利亞,俄羅斯人把鐵罐賣給土著,以換取足以裝滿鐵罐的毛皮;在北美洲,哈得孫灣公司的商人向印第安人每出售一支步槍,索取的價錢是一支步槍那么高的一堆海貍皮;在墨西哥和秘魯,西班牙人利用土著勞動力挖據出許許多多的銀子。——摘編自【美】撕塔夫里阿諾斯著:《全球通史(第7版)》,董書慧等譯,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第276一281頁【學生活動】閱讀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教師活動】講述:價格革命促使原有的封建階級衰落,工商業者從中獲利,推動了社會商品經濟的發展。商業革命使得商業范圍在全球擴大,市場需求刺激工業革命的到來;商業革命積累的大量資金也推動了英國工業革命的展開,西歐的經濟體富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提高了,于是消費的需求也增加了。有了市場的需求,又積蓄了巨大數量的資金有待消化。上游有本錢,下游有市場,遂必有相應的生產能力。這一推力,即推動了工業革命。工業革命完成后,商業繼續發展,世界市場在廣度和深度上都有所拓展。【教師活動】通過材料和教材思考世界市場進一步發展的必要性、可能性和結果。(1)必要性:資本主義各國商品輸出的需要。工業革命后,大機器工廠取代手工工場,資本主義國家的工廠產品大量增加,需要更廣闊的市場與更多的原料產地。(2)可能性:蒸汽機車和輪船的出現大大改變了交通運輸條件,世界各地間的聯系更為便捷(3)結果:資產階級憑借工業革命帶來的強大經濟和軍事實力,在拉丁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建立殖民地和半殖民地。他們傾銷工業產品,掠奪原材料,把越來越多的地區納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之中。【教師活動】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是在什么時候?【學生活動】第二次工業革命后。【教師活動】通過教材學習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原因。3.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 馬克思在《共產黨宣言》中這樣描述資產階級,由于一切生產工具的迅速改進,由于交通的極其便利,把一切民族甚至最野蠻的民族都卷進文明中來了,它的商品的低廉價格,是它用來摧毀一切萬里長城,征服最野蠻最頑強抵抗的仇外心理的重炮。——摘編自齊濤《中國經濟史》【教師活動】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閱讀教材41頁第3段內容,思考問題。【學生活動】推動力:第二次工業革命后,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除輸出商品和掠奪原料外,還利用資本輸出,牢牢地控制了落后國家的經濟命脈,榨取大量財富。為了搶占更多的原料產地、銷售市場和投資場所,主要資本主義國家掀起瓜分世界的狂潮。【教師活動】20世紀初,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迫加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教師活動】總結歸納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原因。第二次工業革命促進世界市場最終形成的原因(1)壟斷資本加緊資本輸出:第二次工業革命推動了世界范圍內工業生產的空前發展,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紛紛從自由資本主義向壟斷資本主義階段過渡,實力強大的壟斷公司致力于頻繁的跨國貿易和資本輸出。(2)新式交通和通信手段提供了技術支持:交通運輸工具的變革(汽車、飛機遠洋輪船)和通信工具(電報、電話)的創制加速了商業信息的傳播和交流,使得人們的時空距離縮小,聯系大為便利。(3)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的形成成為世界市場的重要保障;列強為了爭奪原料產地、商品市場和投資場所,掀起了瓜分世界的狂湖,世界基本被瓜分完畢,亞非拉絕大多數國家和地區被納入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資本主義世界市場最終形成。【教師活動】提問: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就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包括三個部分:資本主義世界政治體系(指資本主義制度在世界范圍內的確立)、資本主義世界經濟體系(以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為主要特征)、資本主義世界殖民體系(指被資本主義列強壓迫、奴役的所有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和地區)。資本主義世界市場只是資本主義世界體系的一部分。二、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教師活動】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轉移,商業經營方式和國際貿易格局也發生了相應的變化。【教師活動】出示材料材料 早在13、14世紀,連接歐亞非地區的世界貿易網已經形成,歐洲在其中一直處于邊緣地位16世紀歐洲在世界經濟貿易中的這種處境開始改變。但一直到18世紀,原有的世界經濟貿易格局仍沒有改變。隨著歐洲人越來越廣泛深入地融入和利用既存的經濟貿易體系,并在其中發揮日益增大的影響力,到19世紀歐洲終于成為世界經濟貿易的中心,——摘編自貢德·弗蘭克《白銀資本》【教師活動】講述并出示表格:新航路的開辟及歐洲人的殖民擴張,促進了商業貿易的發展。新航路開辟后商業貿易中心是如何轉移的呢?閱讀教材42頁第1、2段內容,填充表格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新的亞洲貿易中心形成【教師活動】出示表格歐洲貿易中心從地中海轉移到大西洋沿岸 (1)意大利的威尼斯、熱那亞等商業城市在國際貿易中的地位下降(2)里斯本、塞維爾、安特衛普、阿姆斯特丹、倫敦等城市先后成為國際貿易的中心。新的亞洲貿易中心形成 16-17世紀,歐洲殖民者相繼來到南亞、東南亞、東亞,建立殖民地或定居點,在東亞海域展開了激烈的商業競爭,形成新的亞洲貿易中心。(1)葡萄牙殖民者經營從印度經澳門至日本的三角貿易。(2)西班牙殖民者開辟了從馬尼拉至墨西哥阿卡普爾科的大帆船貿易航線。(3)果阿、澳門、長崎、馬尼拉等地成為國際貿易的樞紐。【教師活動】講解馬尼拉大帆船貿易的含義與背景(1)含義:由西班牙壟斷,以對華貿易為基礎,以菲律賓為中轉站,在16世紀下半葉至19世紀初形成的絲銀貿易。因馬尼拉是大帆船貿易的中轉站,同時帆船主要是在馬尼拉利用當地木材所造,故這條貿易航線被稱為馬尼拉大帆船貿易航線。(2)背景: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加強了世界各地之間的聯系;中國農耕經濟繁榮、國力強盛,明朝后期海外貿易政策調整。【教師活動】商業貿易中心變化的同時,商業經營方式發生了什么變化呢?閱讀教材42頁第3段與43頁第2段內容,填充表格。【學生活動】出示表格商品交易所、銀行、證券交易所、公司等出現并得到發展。商品交易所 1531年,最早的一家商品交易所在安特衛普開業。此后,阿姆斯特丹出現了糧食交易所,倫敦辦起了綜合交易所。銀行及證券交易所 (1)16世紀,威尼斯和熱那亞的商人創立了銀行,為從事國際貿易的商人提供資金和信用。(2)1694年,經英國國王特許,英格蘭銀行創立,它是最早全面發揮中央銀行各項職能的銀行。(3)17世紀后,倫教的證券交易所成為國際證券交易的中心。公司的出現及發展 (1)百貨公司:1852年,世界第一家百貨公司在法國巴黎開業(2)有限責任公司:1892年,德國出現有限責任公司,這種企業組織形式后來被英國、法國、意大利等國采用。(3)新型股份制貿易公司①目的:有效壟斷對外貿易。②表現:英國和荷蘭分別成立東印度公司,荷蘭和法國分別成立西印度公司。③權力:國家給予種種特權,有的甚至可以自行鑄幣、擁有武器、對外宣戰和締結條約。④影響:這些公司在世界各地經營壟斷貿易,進行殖民掠奪,對西歐資本原始積累發揮了重要作用。倫敦證券交易所【史料閱讀】(東印度公司)是一個具有法人和政治地位的團體,在任何時候都是以倫敦公司和印度總督的名義在印度群島進行貿易。他們及其后繼者在法律上都有權擁有、購買、接收和保留土地、租金、特權、自由、管轄權、特許經營權以及任何種類的財產繼承權。東印度公司及其后繼者有權在15年的任期內,享有完全獨占東印度貿易的自由和特權,可以自由在東印度的所有島嶼、港口、城市、城鎮進行貿易。(東印度公司)總督及其臨時代理人有權制定合理的法律。——摘譯自《伊麗莎白女王授予東印度公司的特許證》(1600年12月31日)【歷史縱橫】東印度公司1602年,荷蘭的大商人集股組成海外貿易公司——東印度公司。公司從政府那里得到了從好望角到麥哲倫海峽之間廣闊區城的貿易壟斷權。公司有權代表國會對外宣戰、簽訂條約、招募軍隊,在殖民地發行貨幣和任命官員等。這個公司從葡萄牙人手中奪得了非洲的好望角,南亞的錫蘭和馬拉巴海岸,以及東南亞的爪哇和蘇門答臘等地。【教師活動】通過“史料閱讀和”“歷史縱橫”部分,了解東印度公司。【教師活動】教師補充東印度公司的相關知識。(1)成立的背景①新航路開辟,殖民擴張,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推動。②為了有效壟斷對外貿易,各個國家競爭激烈。③英國和荷蘭政府的大力支持,積極幫助本國商業資本在世界貿易中取得優勢地位。(2)性質:是具有國家職能、進行殖民掠奪和壟斷貿易的新式貿易特權公司,是政治、經濟、軍事合一的殖民機構。(3)職能:兼有經濟、政治、軍事職能,能夠招募軍隊、發行貨幣、簽訂條約等。(4)實質:是殖民國家對外殖民擴張和擴大貿易的工具。(5)興衰歷程:東印度公司存在于17世紀初到19世紀中后期,是商業壟斷資本的代表,最終因不適應資本主義進一步發展的要求而退出歷史舞臺。(6)影響:給殖民地半殖民地帶來深重災難;開創和發展了現代股份制公司的基本原則和框架,影響深遠。【教師活動】講述:鴉片戰爭后,中國被打開國門,被迫進入世界市場,中國是如何融入世界市場的呢?閱讀教材43頁第3段內容,填充表格銀行股票公司百貨公司【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填充表格銀行 洋行:1865年,英國在香港開辦匯豐銀行,并在上海設立分行,隨后又在許多城市設立分支行。自辦銀行:1897年,盛宣懷在上海創辦的中國通商銀行,是中國人自辦的第一家銀行,之后在多地設立分行。股票公司 背景:19世紀70年代,隨著官督商辦和官商合辦的民用股份制企業出現,股票也開始走向市場,如1872年開業的輪船招商局發行的股票等。最早專營股票的證券機構——上海平準股票公司。百貨公司 1900年,香港成立了第一家大型百貨公司—先施百貨公司,之后廣州、上海等地也出現了大型百貨公司。中國通商銀行大樓上海先施百貨公司【教師活動】近代中國出現新的商業經營方式的原因和影響(1)原因①西方工業文明的沖擊。鴉片戰爭后,資本主義列強對華實行經濟侵略,西方商業經常模式傳入中國。②近代中國工商業的發展。洋務運動創辦近代工業,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與發展,為近代中國出現新的商業經營方式提供了機遇。③實業救國思潮的推動。部分受過西方現代教育的先進中國人,實行西方先進的商業經營模式,并且立志支持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與外商爭奪市場。(2)影響①有利于近代中國工商業的發展,加速自然經濟的解體;有利于抵制列強經濟侵略;促進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國經濟的近代化進程。②局限:發展不健全,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性特征。【教師活動】出示材料自從18世紀50年代,富有特色的英式下午茶產生于這個時期。亞歷山大·卡菜爾在自傳中談到1763年在哈羅門的時髦生活時說:“那些貴婦輪流提供午后茶和咖啡。”就全世界范圍而言,午后茶成為一種隆重而固定的禮儀,應該歸功于英國第七世貝德福特公爵夫人安妮(1788-1861年)。當時人們食用豐盛的早餐,和沒有仆人照料的簡單的午餐,直到晚上8點才開始使用正式的晚餐,晚餐后在會客室飲茶,公爵夫人別出心裁,規定在5點飲用茶和點心,按照他們的飲茶習慣增加了牛奶和糖。——施茜:《從中國功夫茶到英式下午茶》,載《農業考古》,2014年第2期從17世紀中期開始,伴隨著“砂糖革命”(最開始出現在巴巴多斯,然后出現于牙買加)的發生,砂糖進口量飛快增長,盡管在1604年還顯得微不足道,但是到1660年就占了英國進口商品約十分之一,到1700年之前砂糖進口量成倍增長,達到此前的四倍。到18世紀中期,英國民眾的人均砂糖用量是法國人的8-9倍。——【日】白川秘著:《砂糖的世界史》,鄭渠譯,天津:百花文藝出版社,2007年,第87頁作為茶、咖啡、巧克力和酒精飲品的甜味劑,作為烘焙面包和制作水果甜點的原料之一,蔗糖在18世紀變得越來越日常化、平民化。用得越來越多、越來越頻繁。伴隨著新食物和新興消費場合的興起,每一種新食物、每一個新場合都在塑造和鞏固蔗糖的某些特定意義,所有這一切更加加深了蔗糖日常化的品質。——【美】西敏司著:《甜與權力——糖在近代歷史上的地位》,朱建剛等譯【教師活動】新航路開辟后的商品種類有哪些變化?閱讀教材44頁第2段前9行內容,思考問題【學生活動】閱讀教材,思考問題【教師活動】總結問題答案商品流通的數量和品種增多①更多種類的商品出現在商貿領域:煙草、咖啡、可可、茶葉等紛紛進入歐洲市場。②東方的產品涌入歐洲等地:香料由供貴族富豪享用的高級奢侈品變為了供普通人消費的大眾化商品。③奴隸成為貿易商品:非洲成為殖民者擄掠黑人奴隸的場所,葡萄牙、西班牙和荷蘭支配了早期的奴隸貿易。【教師活動】直至鴉片戰爭前,中國的對外貿易都處于長期的順差之中,作為當時世界第一工業強國的英國對此不滿,采取了哪些卑劣手段呢?英國的中國貿易特別委會與對華貿易商人馬塞松對話:問:你是否認為英國商人經營鴉片貿易能夠使英國對中國貿易的局面全面打開?答:我確信如此。英國工業產品進入中國東面海岸時,只能售出極小部分。如果裝載棉制品的船不攜帶鴉片的話,該船恐怕連路費也賺不回來。問:照此看來,現在鴉片可以成為對華大規模貿易的先驅了?答:的確如此。我認為如果沒有鴉片的貿易,棉制品貿易也就不會發展,因為在目前的情況下,繼續棉制品貿易的費用是承擔不起的。——轉引自朱英著:《中國近代史十五講》【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和材料思考,并回答問題。18世紀后期,英國為扭轉對華貿易逆差,開始向中國走私鴉片。在英國東印度公司的操縱下,英國商人將鴉片從印度運到中國銷售。后來,美國等其他國家的商人也開始向中國販運鴉片。【教師活動】通過閱讀與分析,我們會發現商品種類豐富了,改變了人們的生活習慣,這是一類商品,如茶葉、蔗糖、馬鈴薯等。但另一類卻是非正常的商品,如黑奴、鴉片,是西方為中心的世界市場建立過程中對亞非拉不公正地掠奪的證據。【教師活動】國際貿易格局經歷了怎樣的變化呢?閱讀教材45頁第3段內容,填充表格【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填充表格17世紀19世紀中期19世紀末20世紀初【教師活動】出示表格17世紀 英國通過各種手段打擊荷蘭,并奪取了荷蘭在北美的殖民地,逐漸控制了海上貿易。19世紀中期 英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貿易中心,來自美洲、亞洲和非洲等地的原料在英國工廠里被加工成商品,銷往世界各地。19世紀末20世紀初 美、德等新興工業國家興起,英國的貿易壟斷地位被打破,世界貿易形成了多中心的新格局。課后總結本課學世界市場的形成與商業貿易的變化。新航路開辟后,貿易中心轉移,商業經營方式和世界貿易格局發生變化。工業革命后資本主義向全球擴張,以歐美資本主義國家為主導的世界市場逐步形成。學習本課,首先需要明確新航路開辟后資本主義世界市場的形成過程及特點,兩次工業革命帶來交通運輸和信息領域的革命性變化,世界市場最終形成,這使全球性的商業貿易成為可能。其次,需要認識近代以來世界商貿的變化。近代商業貿易在商品種類、商業規模、商路中心、商業經營方式等方面都發生了巨大變化。板書設計第8課 世界市場與商業貿易一、世界市場的形成二、近代商業貿易的變化2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