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教案)——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教案)——2022-2023學年高中歷史人教統編版選擇性必修2

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教 學 設 計
教學目標
1.了解古代中國不同時期、古代世界不同區域商貿活動的史實,認識商業貿易的起源、發展和古代的商貿活動及貿易通道。
2.了解古代世界不同區域、古代中國不同時期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的發展概況,認識貨幣、信貸、商業契約等在日常生活中的角色。
教學重難點
1.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是如何發展的?
2.貨幣、信貸與商業契約是如何影響日常生活的?
課前準備
1.教師利用教科書及其他相關備課資料進行前期課前準備。
2.學生課前預習,查閱相關背景資料,搜集有關資料。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人類的經濟活動包括生產、儲備和交換等。咱們在第一單元和第二單元分別學習了食物的生產和儲備,以及農業、手工業、現代機器生產的工具和勞作方式,今天我們學習人們是如何交換產品,進行商業貿易活動的?
【新課講授】
一、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
【教師活動】原始社會后期,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在此基礎上逐步發展起商業貿易。人們通過商業貿易,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一)商業貿易的起源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 中國之地,宜于農桑,其時男務耕耘,女勤蟬織,以為衣食之源,而用以互相交換,農有余粟,則以易布,女有余布,則以易粟,此交易之始也。
——王孝通著:《中國商業史》,北京:團結出版社,2007年,第3頁
【教師活動】商業貿易是怎樣產生的呢?
【學生活動】根據材料所學內容回答問題。
時間:原始社會后期
原因:隨著社會分工、產品剩余及私有制的產生,出現了交換
目的:通過商業貿易,換取自己所需的物品
【教師活動】思考商業貿易產生的原因。
(1)根本原因:生產力的發展。
(2)基礎:在剩余產品日益增多和社會分工更加明確的基礎之上出現了交換,為商業貿易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3)需要:自然資源分布不均以及各原始共同體之間生產技術存在著差異,使得他們之間的交換成為必然。
(二)商業貿易的發展
【教師活動】通過教材學習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情況。
1.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
【教師活動】在古代中國,交換物品的場所稱作“市”,通常設在人們經常聚集的地方。中國古代的商業貿易是如何發展的呢?
(1)商朝:商朝出現獨立商人,商業貿易范圍廣泛,商業主要掌握在官府和貴族手里。
(2)戰國時期:“工商食官”的格局被突破。
(3)秦漢時期:貨幣、車軌、度量衡的統一,促進了全國的商品流通。
(4)隋唐到兩宋:城市坊市分區制度逐步瓦解,出現了紙幣。
(5)元、明、清時期:農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錢莊、票號等金融機構出現,地域性商幫形成。
協同慶票號
晉商是明清時期重要的地域性商幫之一,主要經營鹽業和票號,尤以票號最為出名。山西平遙的協同慶是一家著名票號,創立于1856年,由榆次王姓和平遙米姓共同投資開設,有分號33處,遍布多個地區的商埠碼頭。
▲安微欲縣棠機樂善好施坊
徽商俗稱“徼幫”,形成于宋代,興盛于明清,民間有“無徽不成鎮”的俗語。圖中的樂善好施坊是安徼歙縣棠樾牌坊群中的一座,是清朝皇帝為表彰徼商濟困扶貧、廣行善舉而立的。
【教師活動】多媒體展示材料:
材料 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有三個高潮期:戰國時期商人2成長,很多大中都會成為商業貿易的中心,這是第一次高潮出現時最重要的特征。第二個高潮期在唐宋,唐朝后期開始,糧食、茶葉瓷器等生活必需品逐漸成為商品交易的大宗。北宋以后,南方經濟的發展更為明顯,有更多的史料記述了日用品的大宗交易情況,所交易的商品種類繁多,大多屬于日用品之類。第三次高潮出現的明清兩朝,都是延續了數百年的統一王朝,政治的統一和社會的相對安定,為商業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客觀環境。明中后期以后,經濟作物的廣泛種植,農副產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專業化程度提高(專業性城鎮和專業性地區的形成、農業和手工業專業戶的形成等方面),都成為商業發展的新因素。
——摘編自寧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概貌和特點》,載《歷史教學問題》,2009年第3期
【教師活動】通過所學知識思考材料中對中國古代商業發展的階段劃分是否合理?為什么?
【學生活動】閱讀材料和教材思考,并回答問題。
教師講述:階段劃分比較合理。夏商西周時期,商貿活動基本由政府控制,就是所謂的
“工商食官”,春秋戰國以后,出現私商,富商大賈紛紛崛起。著名的有呂不韋、范蠡等。范蠡曾說“論其有余不足,則知貴賤”,意思是根據有余或不足就可以知道物品的貴賤,可以說他已經掌握了市場供求關系決定著商品價格的規律。范蠡在物品充足時買進,當短缺時賣出,“十九年中三致千金”。因此,可以說春秋戰國時期是商業迅速發展的階段。秦漢時期商業繼續發展。隋唐兩宋時期商業的發展打破了時空界限,日用品成為商品大宗,因此又是一個迅速發展的階段。明清時期,農產品和手工業品的商品化程度加深。
【教師活動】理解“工商食官”的概念和發展。
(1)概念:工商食官是商周時期官府對工商業進行壟斷性經營的制度,手工業者和商人由官府供養,為官府服務。
(2)發展:①西周的王室和各諸侯國擁有各種手工業作坊,占有大量手工業者,并設工官管理。
②春秋戰國時期隨著私營手工業的出現,以及官營手工業效率低下、周王室的衰微,
“工商食官”逐浙衰落,至戰國后期徹底終結,但其演化出的官營手工業在此后的中國古代一直存在。
【教師活動】通過表格總結古代中國的商業貿易
時期 總體特征 概況 政策
商朝 興起 出現商人;用貝等天然物作為貨幣 “工商食官”
春秋戰國 發展 “工商食官”局面被突破,私商興起;金屬貨幣大量出現
秦漢 艱難發展 貨幣、車軌、度量衡的航一,促進商品流通;商貿活動嚴格限制在政府控制的市里;對外貿易發展,出見絲調之路 重農抑商
魏晉南北朝 緩慢發展 貨幣在流通中的作用減小;出見草市
隋唐 較快發展 實行坊市制:出見柜坊和飛線;對外貿易繁榮:大運河促進了商貿往來 重農抑商政策松動,國際鼓勵海外貿易
宋元 空前繁榮 紙幣出現:邊境貿易(榷場):海上絲綢之路繁榮;坊市界限被打破;草市普遍
明清 繼續繁榮 專業性市鎮興起:農副產品商品化;長途販運發達,全國性商業貿易網絡形成;商幫興盛:線莊、票號:貨幣經濟占主導 重農抑商政策強化,閉關自守
中國古代商業發展中的兩次突破
時間 表現 原因
春秋戰國 突破了官府控制商業的局面,各地出見了許多商品市場和大商人 社會經濟迅速發展,奴隸制崩潰
宋朝 突破了坊、市的界限,商業經營時間的低制也被打破,另外官府也不再直接監管市里的交易活動 農業、手工業有了很大發展,政府對商稅的依賴增加
【教師活動】中國古代商業的發展趨勢
(1)貿易范圍不斷擴大:地區性——全國性——國家間。
(2)商業活動場所:從城市到農村:從固定(坊市制)到不固定。
(3)商人組織形式:從官商到私商再到地域性商人群體。
(4)交易內客:商品的種類和數量逐漸增加,從土特產品、奢侈品到普遍農副產品和手工業產品。商周時期,商品的種類以奢侈品為主,明清時期,大量農產品和手工業產品逐漸商品化。
(5)商業政策:在封建社會始終奉行重農抑商政策。
2.古代世界的商業貿易
【教師活動】多媒體出示圖片,通過教材學習古代世界的商業貿易。
【教師活動】圖片中是由古埃及所記載的內容,它記載了什么呢?
【學生活動】圖片中有天平,天平的兩端放著不同的物品。戴著阿比努斯面具的高大的人親自主持天平運作。
【教師活動】圖片展示了商品交換的相關內容,古埃及金字塔壁畫上有交換產品的場景;國家控制了對外貿易。
【教師活動】古代歐洲的商業貿易是如何發展的呢?
(1)古希臘:各城邦形成了若干個商業貿易中心,海外貿易十分活躍。
(2)古羅馬:征服地中海周圍的地區后,商貿逐漸繁榮,海外貿易航線四通八達。
3.東西方貿易
【教師活動】多媒體出示材料:
材料 中國的絲綢、瓷器、茶葉成為“四大發明”之外傳播世界并被廣為接受的三大標志性中國文化。古代西城、南洋、西洋等外來文明也傳入中國,為中華文明的進步增添了鮮血液,如葡萄、首蓿、芝麻、黃瓜、菠萊、草莓、棉花、馬鈴薯等新植物品種,香料、寶石、琉璃、象牙、犀角、玳瑁等工藝奢侈品,波斯白礬、肉豆蔻、降真香、蕪荑等藥物藥材,玻璃制造、制糖等技術,醫學、天文歷算,以及佛教、襖教(拜火教)、景教、猶太教、摩尼教、伊斯蘭教等宗教。
——摘編自鮑志成:《古代絲綢之路的歷史作用概論》,載《文化藝術研究》,2015年第3期
【教師活動】絲綢之路的開通是中國對外貿易的開始,溝通中西,推動了不同文明之間的交流中國對外貿易沿著海陸兩條絲綢之路,日益發達,為了便于管理,宋、元及明初政府在東南沿海一帶海港設立了市舶司,管理海外貿易。明清時期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是朝貢貿易,外貿政策有所調整,由廣州十三行代理。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 北宋建立后致力于發展經濟,商業活動越來越發達。當時的外貿分官營與私營,且以后者為主。兩宋先后在廣州、泉州、明州、杭州、密州等12處設有市舶司,專司外商貨物稅,還制定市舶條或市舶法,不許官員權責經營海外貿易、買舶商貨物。當時,與宋王朝有海上貿易的達50個國以上,進出口貨物達400多種,進口商品有香料、珍珠、象牙、藥材等,主要出口紡織品、金屬及其制品、陶瓷品、茶葉等商品。
——摘編自齊濤《中國古代經濟史》
【教師活動】海上絲綢之路為宋朝經濟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怎么樣呢?(閱讀教材37頁第1段第4、5行內容,思考問題)
【學生活動】唐宋以后,海上貿易興盛,商船從東南沿海各港口出發,近達南洋各地,遠達波斯灣、阿拉伯紅海和紅海沿岸地區。
1987年,在廣東陽江海域發現一艘南宋時期從事遠洋貿易的古船,船上載有數萬件商品。該船被命名為“南海一號”
【教師活動】中國政府是如何管理對外貿易的呢?
【學生活動】
(1)唐宋以后,官府設立“市舶司”;
(2)清政府在廣州設立公行。
【教師活動】理解“公行”和“十三行”的概念
1.公行亦稱“官行”,廣州十三行的行會組織,清康熙五十九年(1720年)創設,訂有行規,旨在共同承組官府差科,消除內部競爭,規定進出口貨市價,分配各行業務,約束外商行為,經辦中外交涉事件和解決同業困難。因互相競爭,上述目的并未達到,且公行屢設縷廢。《南京條約》簽訂后,公行取消。
2.“十三行”
清政府設立的在廣州口岸特許經管進出口貿易的商行,是其有半官半離性質的外貿坐斷機構。
【教師活動】中國古代的貿易是以什么形式進行的呢?閱讀教材37頁第1段剩余內容,思考問題。
【學生活動】
(1)朝貢貿易是古代中國對外貿易的重要方式之一,明清時期,朝廷對朝貢國家、路線、港口、船只數目、貢品種類均有嚴格的規定;
(2)1757年,清政府將通商口岸限定在廣州一處,對外貿易皆由政府指定的“十三行”行商代理。
【教師活動】理解朝貢貿易。
從明清時期的朝貢貿易特點來看,政治動機大于經濟目的,貿易活動依附于各國使節的朝貢,對貢使攜帶的貨物給予高額回報。這一貿易政策擴大了中國的對外交往和國際影響,但也造成了政府沉重的財政負擔。
【教師活動】講解絲綢之路的特征和歷史價值
(1)特征:經濟文流與文化交流相結合;具有雙向性、互惠性。
(2)歷史價值
①打通了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大通道,構建起世界交通線路大網絡
②極大地促進了商品大流通,率先實現了東西方商貿互通和經濟往來。
③促進了科學技術的交互傳播,廣泛而深刻地推動了沿線國家的生產力進步乃至社會變革。
④助推了多樣性文化文流,是東西方不同國家、不同種族、不同文明相互浸染和相互包容的重要紐帶。
【教師講解】唐宋以后海上絲綢之路興盛的主要原因
(1)北方長期戰亂,阻礙路上絲調之路的暢通。
(2)南方經濟的發展(南方紡織業、制瓷業、制茶業等生產的發展,商業的繁榮)
(3)造船技術和航海技術的提高(指南針用于航海等)
(4)政府的開明政策(重農抑商政策松動)
【教師活動】思考中國古代對外貿易的特點?
(1)先以陸路貿易為主,后以海路貿易為主。
(2)外貿玫策由開放到閉關自守。
(3)官方貿易不以管利為主要目的,而是為了加強與各國的友好往來和擴大政治影響力。
(4)對外貿易與文化交流同步進行。
【教師活動】通過教材回答商業貿易發展的影響。
【學生活動】商業貿易的發展促進了不同地區不同國家之間的交流,大大豐富了人們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中國通過陸、海兩條對外貿易渠道,引進了國外的優良馬匹、植物新品種、香料、藥材和琉璃等。中國絲綢一度成為西方人財富和身份的象征。中國的瓷器、茶葉流行于亞、非、歐三洲,豐富了當地人們的生活。
《群神宴》
《群神宴》是文藝復興時期意大利畫家喬凡尼·貝利尼的名畫,描繪了古代神話中的眾神和仙女聚會林泉之間的情景。畫中盛水果和湯的瓷碗,都是中國的青花瓷。
二、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1.貨幣
【教師活動】早期商業交換的形式是以物以物。隨著商業規模的擴大,人們開始以貨幣為媒介進行商品交換。通過教材學習中國和世界早期貨幣發展情況。
(1)中國在商朝用貝等天然物作為貨幣。
(2)公元前11世紀,古埃及開始用銅塊和銀塊作為貨幣。
(3)公元前8——前7世紀,小亞細亞出現了金屬鑄幣。
小亞細亞琥珀金幣
【教師活動】貨幣的產生有什么意義呢?
(1)作為衡量商品價值的一般等價物,貨幣的使用便利了商品交換和流通,并成為財富的象征;
(2)貨幣促使商業的功能由最初的互補余缺向逐利增財轉化。
【史料閱讀】
材料 錢之為體,有乾坤之象,內則其方,外則其圓,其積如山,其流如川……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無翼而飛,無足而走,解嚴毅之顏,開難發之口。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后。處前者為君長,在后者為臣仆。君長者豐衍而有余,臣仆者窮竭而不足。
——魯褒《錢神論》
【教師解讀】“親之如兄,字曰“孔方”,失之則貧弱,得之則富昌。”體現了中國古代對貨幣的崇拜;“錢多者處前,錢少者居后。”揭示出貨幣對傳統儒家標榜的人生價值觀念和扭曲。
【教師活動】講解中國古代貨幣制度的特點。
(1)多元貨幣體系存在。貨幣的各種職能在中國古代并不集于一體。銅錢、白銀和紙幣在中國古代許多朝代同時存在,但有時這些貨幣形態并不是作為流通貨幣,而是一種貯藏手段。
(2)貨幣制造和流通的地方性。在中國古代,許多地方流通的貨中并不相同,這體現了中國封建性的特征。
(3)貨幣形態最終歸向貴金屬。兩宋時期紙幣制度的形成本質上是商品性和信用性關系調整的產物。但是其后政府信用性的膨脹和商品性、信用性頭條的失衡以及外部經濟環境的變化,導致中國古代幣制最終還是向貴金屬流通歸復。
(4)信用性紙幣制度的早產、貴金屬流通的不發達,是中國古代貨幣制度演化區別于古代與近代西方的兩個重要將征。
2.信貸
【教師活動】展示信貸的含義、特點、原則
含義:信貸是體現一定經濟關系的不同所有者之間的借貸行為,是以償還為條件的價值運動特殊形式,是債權人貸出貨幣,債務人按期償還并支付一定利息的信用活動。
特點:償還性;增殖性;流通性。
原則:①以流動性為基礎;②以安全性為條件;③以收益性為目標。
【教師活動】出示表格
公元前22—前21世紀
公元前16—前11世紀
公元前4世紀
【教師活動】閱讀教材38頁第2段內容,填充表格。
①公元前22—前21世紀:兩河流域出現了經營借貸的商人,神廟、宮廷也從事放貸業務。不同形式的借貸有不同的利息規定,甚至還包括具有社會救濟性質的免息借貸。
②公元前16—前11世紀:古埃及出現了較為完備的借貸合約。借貸行為必須有證人,還要履行擔保等程序,受到法律保護。
③公元前4世紀:古希臘商業迅速發展,貨幣流通范圍不斷擴大,專業從事貨幣兌換、保管和匯兌的貨幣經營業開始興起,出現了匯票的維形。
【教師活動】出示材料
材料一 《周禮》中借貸被稱之為“貸”“取予”“同財貨”,反映借貸關系的“債”則被稱作“責”。西周時期,政府規定民間借貸活動必須在國家法定的利息下進行,違者要受到處罰。“凡民同貨財者,令以國法行之,犯令者,刑罰之”,民間借貸必立以契約文書,“聽取予以書契”,官府通過借貸契約文書來判定民間債務糾紛,“凡有責者,有判書以治,則聽;凡屬責者,以其地傅而聽其辭”。
——摘編自譚光萬《中國古代農業商品化研究》
材料二 宋代農民作為小生產者的主體部分,借貸雖出于情勢之逼迫,并非個人意愿,但卻是他們的一種生產、生活的常態。中國是個災害頻發的國家,加之小農是小生產者,抵御災荒的儲備(資金和糧食)不足,一旦遭遇災荒年份,則小農必須依賴于借貸。南宋后期著名理學家真德秀說:“中人一家之產,僅足以供一戶之稅。遇有水早疾厲,不免舉貸逋欠。”他在另一奏疏中說,農民“一有艱歉,富民不肯出貸,則其束手無策,坐視田疇之荒蕪,有流移轉徙而已”。
——摘編自王文書《宋代借貸業研究》
【教師活動】閱讀材料,結合教材38頁第3段內容,思考古代中國信貸是如何發展的呢?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內容,填充表格
春秋時期
唐朝
宋代
明朝中期以后
清朝
①春秋時期:借貸形式已經比較普遍,貨幣信貸出現。
②唐朝:由存貸款發展到匯兌,出現了類似現代匯票的“飛錢”;當鋪取得合法地位,成為獨立金融機構。
③宋朝:交子、會子等紙幣開始使用,逐漸取代不少匯兌業務。
④明朝中期以后:錢鋪等新式金融機構盛行起來。
⑤清朝:除傳統借貸關系外資本性借貨也有顯著發展,出現了本票性質的莊票。
【教師活動】補充“飛錢”的概念。
“飛錢”是中國歷史上早期的匯兌業務形式。飛錢出現于唐代中期,當時商人外出經商帶上大量銅錢有諸多不便,便先到官方開具一張憑證,上面記載著地方和錢幣的數目,之后持憑證去異地提款購貨。此憑證即“飛錢”。飛錢實質上只是一種匯兌業務,它本身不介入流通,不行使貨幣的職能,因此也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紙幣。
3.商業契約
【教師活動】展示商業契約的含義、特點。
(1)含義:在經濟活動中交易當事人雙方訂立的有關買賣、抵押、借貸、租賃等事項的文書或條款,有口頭商業契約和文書商業契約,契約實際上就是合同。
(2)特點:①契約關系的雙方是平等的;②契約關系的主體是自由的主體;③契約主體要誠實守信,善意履行契約內容;④契約要保障主體雙方的公平性。
【教師活動】出示表格
古埃及
兩河流域
中國
【學生活動】閱讀教材39頁內容,填充表格
古埃及 公元前3000年左右,契約已廣泛使用。凡轉讓重要財產,都要在地方或中央官署達成書面契約,由書記官登記、備案,以證明財產的所有權。
兩河流域 公元前2600年左右,兩河流域的人們已經使用契約。契約除明確規定當人雙方在所從事活動中的責、權、利以外,在末尾必須有雙方的蓋章,以及幾位證人的簽名。
中國 商周時期就出現了契約。漢朝以后,凡是涉及財產關系及人身關系的事宜,當事人之間幾乎都要訂立契約。唐宋以后,契約的應用更加廣泛。
【教師活動】講解契約產生原因、作用
(1)產生原因:契約是商品經濟發達的表現。人類社會出現私有制以后,人們在勞動生產、經濟生活及各種人際交往中,由于彼此需要,在平等的條件下經常發生對雙方都有利的各種交換關系,這種關系后來發展成各種交換協議,達成文字約定即契約。
(2)契約的作用
①規范交易行為,維持交易秩序,有利于促進商品交換活動的有序進行和商品生產經管的健康發展。
②界定了人們在生產生活過程中的權利和義務,有利于維護其的關系雙方的利益。
③使社會形成重諾守的、講求信用的氛圍,有利于促進社會誠信體系的建設。
④有利于緩和杜會矛盾,推護社會秩序。
課后總結
人類交換的需要產生了商業貿易。古代中國和世界其他文明古國都較早地出現了商貿活動,并且在商貿活動中陸續出現了貨幣、信貸、商業契約。古代的商貿活動促進了不同地區的經貿往來,擴大了物品的交換,也間接促進了不同地區的文化交流。
板書設計
第7課 古代的商業貿易
一、商業貿易的起源與發展
二、貨幣、信貸、商業契約
21世紀教育網 www.21cnjy.com 精品試卷·第 2 頁 (共 2 頁)
21世紀教育網(www.21cnjy.com)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邵东县| 石渠县| 油尖旺区| 茂名市| 台东县| 无棣县| 龙川县| 宜昌市| 辛集市| 屯门区| 泌阳县| 恭城| 河源市| 祁连县| 抚远县| 蒲城县| 呼伦贝尔市| 台北市| 珲春市| 玛沁县| 北京市| 肥乡县| 于都县| 繁昌县| 临清市| 九龙坡区| 乌拉特前旗| 安福县| 高清| 林口县| 霍邱县| 灌南县| 阿拉尔市| 札达县| 二连浩特市| 城固县| 贵南县| 册亨县| 大化| 申扎县| 红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