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金華四中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社會學科試題卷命題人: 審核人:一、選擇題(本大題有20小題,每小題2分,共40分。請選出各題中一個最符合題意的正確選項,不選、 多選、錯選均不給分。)1.地圖的基本要素是( )A.比例尺、方向、顏色 B.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C.方向、圖例、注記 D.比例尺、顏色、圖例和注記2.下列關于等高線地形圖說法錯誤的是( )A.同一條等高線上的點高度相等 B.等高線比較密集的地方坡度較陡C.等高線比較稀疏的地方坡度較陡 D.等高距是指相鄰兩條等高線的高度差3.讀下面四幅經緯網示意圖,如果四幅圖的圖幅相同,則比例尺最大的是( )A B C D4.右圖的氣候類型是 ( )A.亞熱帶季風氣候 B.溫帶季風氣候 C.溫帶大陸性氣候 D.地中海氣候(第4題圖)5. 下列關于“經緯線”的描述,錯誤的是( )A.所有的緯線長度都相等 B.經線指示南北方向C.所有的經線長度都相等 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6.“我們的家鄉,在希望的田野上。炊煙在新建的住房上飄蕩,小河在美麗的村莊旁流淌。一片冬麥,那個一片高梁;十里喲荷塘,十里果香……。歌詞中表現的聚落類型及判斷理由是( )A.鄉村,這里有河流 B.鄉村,這里以農業生產為主C.城市,這里有田野 D.城市,這里以工業生產為主7.下列圖幅相同的等高線地圖,表示坡度最陡的是( )8.讀下圖,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包圍的大洲是( )(第8題圖) (南極洲亞洲南美洲大洋洲) (第8題)9.“在雨季,大草原一片蔥綠,斑馬、長頸鹿等動物成群結隊遷徙而來,顯得生機盎然.到了旱季,滿目枯黃,莽莽草原上,間或有一些耐旱的孤樹…”這種景觀主要出現在( )A.非洲熱帶草原 B.內蒙古大草原C.巴西亞馬孫平原 D.東歐平原10.仔細判讀右邊經緯網圖,對圖中四個小朋友所在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小紅所在的地方屬于北溫帶B.小明站在東、西半球分界線上C.小蘭所在的地方氣候終年寒冷D.小剛站在南、北半球分界線上(第10題圖)11.中國是世界上發現古人類遺址最多的國家之一。屬于元謀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共同點的是( )A.發現于黃河流域 B.都發掘出頭蓋骨化石C.都會制作工具 D.都懂得人工取火12.如果把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河姆渡人、半坡人、炎帝與黃帝、大禹治水等概念作為一個學習主題,那么這個學習主題應該是( )A.政權分立與民族交融 B.早期國家與社會變革C.統一多民族國家的建立和鞏固 D.中國境內早期人類與文明的起源13.《舌尖上的中國》在國內外火了之后,為拍第二部,攝制組來到大西北,想了解北方遠古居民的農耕生活,你不會給他推薦( )A.半地穴式房屋 B.出土的稻谷和干欄式房屋C.挖掘出的彩陶罐,里面裝著腐朽的粟粒 D.原始的紡織用的紗輪14.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大變革的社會,指的是新舊制度的更替。引發當時社會大變革的根本原因是( )A.戰爭頻繁 B.百家爭鳴C.鐵器使用、牛耕推廣 D.諸侯爭霸15.哪一場戰役后,炎帝部落和黃帝部落結成聯盟( )A.阪泉之戰 B.涿鹿之戰C.牧野之戰 D.馬陵之戰16.下列重大歷史事件發生的先后順序是( )①長平之戰 ②盤庚遷殷 ③牧野大戰 ④國人暴動A.①②③④ B.②①③④C.②③④① D.④①③②17.陜西出土的一件青銅器上鑄有“武王征商,唯甲子朝”的銘文。由此判斷,它最有可能鑄造于( )A.黃帝時期 B.夏朝C.商朝 D.西周18.夏鼐說:“商朝文化實在是一個燦爛的文明。”能證明這一觀點的是商代( )①青銅制作工藝高超 ②創造了比較成熟的文字 ③出現玉器 ④出現了魚紋彩陶盆A.①② B.①③C.②③ D.③④19.按照西周時的規定,周天子可以享用九鼎,諸侯只可用七鼎。但在春秋時期,鄭莊公卻享用九鼎,以后一些諸侯競相仿效。這種情況反映了( )A.禪讓制逐漸瓦解 B.世襲制逐漸瓦解C.分封制逐漸瓦解 D.郡縣制逐漸瓦解20.假如現在要拍攝一部反映“春秋諸侯爭霸”的歷史劇,下列哪一個歷史人物不應該出現在該劇中( )A.齊桓公 B.晉文公 C.楚莊王 D.周幽王二、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21.(12分)讀“世界大洲和大洋分布圖”,完成下列要求。(圖中大洲為:A是、B是、C是、D是、E是、F是、G是。(7分))(2)圖中大洋為:① 、② 、③ (3分)(3)大洲G和大洲B的分界線是 。(2分)((1)下列四個圖中能正確反映亞洲河流分布特征的圖(填字母,2分),亞洲河流呈現如此分布原因是。(2分))22. (12分)讀亞歐大陸輪廓圖,回答下列問題。((2)請將①、②、③、④四種氣候類型與甲、乙、丙、丁四地對應。甲—,乙—,丙—,丁—;(填數字,4分))請描述丁地氣候特征 ,各地不同的氣候,可以從 和 兩方面描述。(4分)23.(12分)下圖為“某地區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某班學生計劃分為兩個小組分別從A、B兩地沿線路①②進行考察,讀圖完成下列問題。(N) (圖中A點位于B點的方向。(1分)圖中河流的流向是。(2分)圖中C、D兩地分別是兩個小組的考察點,C、D兩地的相對高度是米。(2分)在圖中①②兩條考察路線中,考察小組沿著山脊前進的是路線,坡度較陡是路線。(填序號,4分)甲、乙兩處最可能形成河流的是處。理由。(3分))24.(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是謂大同。今大道既隱,天下為家,……是為小康。 ——《禮記·禮運》材料二:王室分封制度,決定了王室和諸侯之間的內在關系,使中央王國對地方諸侯的縱向聯系加強。同時, 西周的諸侯國之間多有同宗共祖的宗親關系或互通婚姻的姻親關系,橫向聯系也較以前密切。 ——張豈之主編《中國歷史·先秦卷》材料三:周人以同姓兄弟或姻姓親信所封的諸侯國己非過去承認的原有邦國,而是以武力為背景,在原有眾 多邦國的地域內人為“插隊”進去,很像“摻沙子”。這是鑒于殷商孤立而亡的教訓,屬于周的創 造。分封出去的邦國,仍是“有其土,田,人民”的地方實體,并實行貴族世襲統治,地方擁有實 權。 ——摘編自王家范《中國歷史通論》材料四:夏、商、周三朝是中國古代文明形成與發展的重要時期……商、周政權的更迭如同夏、商政權的更 迭一樣,也是通過大規模的戰爭實現的。 ——李伯謙材料一反映了什么樣的制度變化?(2分)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指出分封制度下分封的對象是誰?受封的諸侯要履行哪些義務?(4分)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分析分封制實施后產生的作用。(3分)結合材料四及所學知識,談談夏、商、西周滅亡的共同原因。(3分)25.(12分)閱讀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湯、武之王也,不循而興。殷、夏之滅也,不易禮而亡。”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二: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本業耕織,致粟帛多者復其身(免除其徭役)。事末利(工商業) 及怠惰而致貧者,舉以為孥(奴隸)。宗室非有軍功者,不得為屬籍(享受特權)。 ——《史記·商君列傳》材料三:行之十年,秦民大悅,道不拾遺,山無盜賊,家給民足。民勇于公戰,怯于私斗,鄉邑大治。 ——《史記·商君列傳》(1)材料一是哪位政治家說的?(1分)這句話反映了哪家學派的思想?(1分)變法的目的是什么?(2 分)(2)變法得到哪位君主的支持而得以實行?(1分)概括材料二反映了變法中哪些措施?(4分)(3)結合材料三和所學知識,說說這場變法有何意義?(3分)金華四中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社會學科試題卷參考答案一、選擇題(40分)1.B 2.C 3.C 4.D 5.A 6.B 7.A 8.A 9.A 10.D11.C 12.D 13.B 14.C 15.A 16.C 17.D 18.A 19.C 20.D非選擇題(本題有5小題,共60分)(1)A是 亞洲 、B是 南美洲 、C是 大洋洲 、D是 歐洲 、E是 非洲 、 F是 南極洲 、G是 北美洲 (7分)① 太平洋 、② 大西洋 、③ 印度洋 (3分)大洲G和大洲B的分界線是 巴拿馬運河 。(2分)22.(1) A ; 亞洲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4分)(2) 甲. ③ 乙. ② 丙. ① 丁. ④ (4分)(3) 夏季高溫多雨,冬季低溫少雨 ; 氣溫 ; 降水 (4分)23.(1) 東南(1分)(2) 自西南向東北流 (2分)(3) 200 (2分)(4) ① ;② (4分)(5) 乙 ;等高線向海拔高處突出,是山谷 (3分)24.(1)世襲制取代禪讓制(2分)對象:宗親和功臣;義務:向周王進獻貢物,服從周王調兵。(4分)作用:保證周王朝對地方的控制,同時穩定政局,擴大統治范圍。(3分)(4)都是因為出現了暴君,他們的殘暴統治激起了人民的反抗。(3分)25.(1)商鞅(1分);法家(1分);富國強兵,在兼并戰爭中取勝。(2分)(2)秦孝公(1分);獎勵軍功,對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獎勵耕織,生產糧食、布帛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4分)(3)秦國的國力大為增強,提高了軍隊戰斗力,一躍成為最強盛的諸侯國,為以后秦 統一全國奠定了基礎。(3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2_金華四中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社會學科試題卷參考答案.docx 金華四中2022學年第一學期期中考試社會學科試題卷.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