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資本論《資本論》的研究對象《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什么?馬克思指出:“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對于馬克思這句話中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在我國經濟學界存在著不同的理解,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關系,有的把它理解為生產力和生產關系的統一,有的把它理解為勞動方式,也有的把它理解為用什么工具進行生產,等等。究其原因,“生產方式”一詞是一個多義詞,馬克思在不同的場合使用它時,就有不同的含義。因此,作為《資本論》研究對象的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含義,只能以全書的中心內容和主題為根據,才能做出恰如其分的解釋。《資本論》就是論資本,而資本是帶來剩余價值的價值,沒有剩余價值就不存在資本,而沒有資本也就不能帶來剩余價值。所以,我們說資本范疇是《資本論》的中心內容,也可以說,它的中心內容是剩余價值。縱觀《資本論》四卷,其中第一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問題,第二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第三卷的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第四卷是剩余價值理論的發展史。可見,《資本論》是研究資本家如何榨取工人所創造的剩余價值,以及剩余價值的實現和分配問題。所以,在《序言》中提到的“資本主義方式”,是指以資本主義所有制為基礎的生產資料與勞動力相結合的方式,這屬于廣義的生產關系,它包括生產、交換、分配和消費等各方面的關系。而“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則是指直接生產過程中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即狹義的生產關系,它從屬于廣義的生產關系。資產階級古典經濟學家把政治經濟學看成是研究財富的科學,馬克思第一次確定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對象是生產關系,這是和資產階級經濟學根本對立的。《資本論》是以英國作為研究的主要對象。馬克思說:“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這是因為當時的英國是資本主義發展比較早和比較成熟的國家。但是,《資本論》所揭示出的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并不只限于英國,對于其他資本主義國家都是適用的。《第一版序言》第5―9段就是說明這個問題。馬克思特別提出,對德國來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當時,德國的資本主義雖然有了一定的發展,但在政治上封建貴族還占統治地位,在經濟上還存在農奴制。因此,在德國,不僅存在著“現代的災難”,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還存在“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茍延殘喘”,不僅受“活人”即資本主義剝削,而且受“死人”即封建制度的剝削。“活人抓住死人”,即封建主義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所以,“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不發展。”盡管德國和英國相比有這樣的差異,但《資本論》所揭示的規律在資本主義發展程度不同的國家都必然發揮作用,“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和英國相比,德國等歐洲大陸雖然還比較落后,但英國的變革過程達到一定程度后,一定會波及到歐洲大陸。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無產階級革命不可避免。但是,這種革命是用暴動的形式還是用較少流血的和平方式,要由工人階級的政治覺悟、組織程度和力量壯大等情況來決定。根據歷史唯物主義原理,生產力和生關系二者是對立統一的關系,從來不存在沒有生產力的生產關系,也不存在沒有生產關系的生產力,所以研究生產關系必須聯系生產力的發展狀況,決不能孤立地研究生產關系。在《資本論》及其手稿中,常常可以看到馬克思關于技術、自然科學等問題的深湛見解,但它是把生產力當作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決定者和推動力來研究的。在《資本論》中,馬克思不僅從生產力與生產關系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資本主義的生產關系,而且還從生產關系的總和(即經濟基礎)與上層建筑的相互作用中來研究生產關系。列寧在談到《資本論》時,曾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比做“骨骼”,而把適合于這種生產關系的上層建筑比做“血”和“肉”。要使骨骼有血有肉,就必須聯系上層建筑來研究生產關系,但其實質,仍然是以資本主義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資本論》以生產關系作為研究對象,其最終目的是要“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揭示出這些規律,也就同時揭示出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產生、發展和滅亡的規律。“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是一種不以人們的意志為轉移的客觀過程,即使探索到了它的發展規律,“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無產階級在反對資本主義的斗爭中,認識和運用經濟規律,卻能減輕革命過程中的痛苦。《資本論》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在《第一版序言》的第10、11段和《第二版跋》的第5―15段,馬克思分析了政治經濟學的階級性。政治經濟學研究的對象是生產關系,在階級社會中生產關系就是階級關系,因此政治經濟學具有強烈的階級性。無產階級有無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資產階級有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馬克思指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不同時期政治經濟學的發展情況,是和當時階級斗爭的形勢密不可分的。政治經濟學作為一門學科,是在資本主義出現以后才產生的。15世紀末,隨著早期資本主義商品流通的發展,出現了重商主義學派。從17世紀中葉開始,又出現了資產階級的古典政治經濟學。在英國,始于威廉 配第,發展于亞當 斯密,至大衛 李嘉圖而登峰造極。在法國,始于布阿吉爾貝爾,中間有魁奈、杜爾哥,最后有小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西斯蒙第。古典政治經濟學產生于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的階級斗爭尚未充分發展的時期,因此它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深入到生產關系的本質中去,揭露資本主義的一些矛盾,包含了一些科學的因素。例如,古典學派的最后代表李嘉圖指出了資本主義社會階級利益的對立在分配領域中的表現,“有意識地把階級利益的對立、工資和利潤的對立、利潤和地租的對立當作他的研究的出發點。”馬克思指出:“只要政治經濟學是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就是說,只要它把資本主義制度不是看作歷史上過渡的發展階段,而是看作社會生產的絕對的最后的形式,那就只有在階級斗爭處于潛伏狀態或只是在個別的現象上表現出來的時候,它還能夠是科學。”但是,古典政治經濟學有一個共同的錯誤,這就是,不把資本主義看作是一種歷史現象,而是看作永恒不變的社會,把資本主義經濟規律看作適用于一切社會的規律。這是由他們的階級立場決定的。所以,古典學派發展到李嘉圖時,“資產階級的經濟科學也就達到了它的不可逾越的界限。”1820年到1830年,“這是李嘉圖的理論庸俗化和傳播的時期,同時也是他的理論同舊的學派進行斗爭的時期。”李嘉圖的《政治經濟學及賦稅原理》(1817年)發表不久,就引起了批評,引起了李嘉圖學派及其反對者之間的論戰。有的人把它普及開來,有的人利用它來反對重商主義等舊學派,有的人把它作為反對資產階級的武器,有的人在捍衛李嘉圖學說的過程中把它庸俗化了。但是,正如馬克思所說的,在當時這一論戰還帶有“公正無私的性質。”這是因為當時的大工業剛剛脫離幼年時期,資產階級同封建勢力的斗爭還是主要的問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的矛盾還沒有成為主要矛盾。然而,這場論戰與18世紀下半葉魁奈死后、重農學派和反對者之間的爭論相比,已經遜色得很多。1830年是古典政治經濟學和庸俗經濟學在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發展史中更替其支配地位的分水嶺。馬克思指出:“1830年,最終決定一切的危機發生了。”“法國和英國的資產階級奪得了政權。從那時起,階級斗爭在實踐方面和理論方面采取了日益鮮明的和帶有威脅性的形式。它敲響了科學的資產階級經濟學的喪鐘。現在問題不再是這個或那個原理是否正確,而是它對資本有利還是有害,方便還是不方便,違背警章還是不違背警章。不偏不倚的研究讓位于豢養的文丐的爭斗,公正無私的科學探討讓位于辯護士的壞心惡意。”庸俗經濟學局限于描述資本主義社會的表現現象,抹煞資本主義的矛盾,為資本主義辯護。隨著1848年革命而引起的英國工人運動的高漲,在英國出現了庸俗經濟學家約翰 斯圖亞特 穆勒。他的特點是折衷主義,妄圖在不觸動資本主義私有制的條件下,在分配領域實行某些改良,調和無產階級和資產階級之間不可調和的矛盾。當時庸俗經濟學的另一派代表是法國的巴師夏,他代表熱衷于自由貿易的法國工商業資本家的觀點,企圖把資本主義描述成一個和諧的社會。但是,在德國,“政治經濟學一直是外來的科學。”政治經濟學是資本主義社會的理論分析,它以發達的資本主義關系為前提。在德國,長期的封建割據阻礙了資本主義的發展,使政治經濟學“缺乏生存的基礎。”所以,“德國的政治經濟學教授一直是學生,”只能抄襲英國、法國的作品,作為教條加以搬弄。1848年以后,資本主義在德國迅速發展,但這時又不允許對政治經濟學進行公正的研究了(即使是在資產階級視野內),因為英、法資產階級早已奪得政權,無產階級登上了歷史舞臺,資產階級已經感到了無產階級斗爭的威脅。因此,“德國社會特殊的歷史發展,排除了‘資產階級’經濟學在德國取得任何獨創的成就的可能性。”批判資產階級政治經濟學,建立真正科學的政治經濟學,只有無產階級才能完成。因為“這個階級的歷史使命是推翻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和最后消滅階級。這個階級就是無產階級。”這個階級和社會發展的利益是一致的,能夠公正無私地揭露資本主義社會的矛盾,不受階級偏見的束縛,客觀地認識客觀經濟規律。具體地說,這個任務是由無產階級的偉大導師馬克思、恩格斯來完成的。馬克思、恩格斯堅定地站在無產階級的立場上,以歷史唯物主義為指導,研究了資本主義經濟的運動規律,在政治經濟學中完成了偉大的革命,創立了無產階級的、唯一科學的政治經濟學。《政治經濟學批判》和《資本論》,“絕不是對經濟學的個別章節作零碎的批判,絕不是對經濟學的某些爭論問題作孤立的研究。相反,它一開始就以系統地概括經濟科學的全部復雜內容,并且在聯系中闡述資產階級生產和資產階級交換的規律為目的。” 。《資本論》的方法論在《第二版跋》的第16―27段,馬克思說明了《資本論》的方法論。總的來說,《資本論》的方法就是唯物主義辯證法。但要真正掌握它,并不是輕而易舉的。馬克思說:“人們對《資本論》中應用的方法理解得很差。”例如,有人說馬克思是“形而上學地研究經濟學”,“是整個英國學派的演繹法”;有人說他用的是批判的分析法;也有人說他的研究方法是“現實主義”的,而敘述方法是黑格爾的“辯證法”等等。對于人們的種種議論,馬克思在第二版跋中作了回答,其中特別詳細引證了俄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考夫曼對《資本論》方法的評論。這段評論包括以下幾個要點:一、馬克思特別注意研究資本主義社會經濟發展的規律;二、馬克思把社會運動看作是受一定的客觀規律支配的自然歷史過程;三、這些規律不僅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反而決定人的意志;四、馬克思特別強調研究每個社會特有的經濟規律;五、馬克思闡明了支配著一定社會機體的產生、生存、發展和死亡以及為另一更高的機體所代替的特殊規律,等等。對于考夫曼的上述評論,馬克思滿意地認為,他所描述的“正是辯證方法”。把唯物辯證法應用到政治經濟學中來,是馬克思的首創。“就本來意義上說,辯證法就是研究對象的本質自身中的矛盾。” 馬克思就是運用矛盾分析方法,來研究資本主義經濟,揭露資本主義矛盾,揭示無產階級與資產階級的根本對立。《資本論》的方法,不僅是辯證的,而且是唯物的。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序言中,馬克思已經“說明了我的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義基礎表現在,他把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看作“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在研究經濟運動規律時,不是從觀念出發,而是從客觀事實出發。針對有------------分節閱讀 2人把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與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混為一談的錯誤,馬克思指出:“我的辯證方法,從根本上來說,不僅和黑格爾的辯證方法不同,而且和它截然相反。在黑格爾看來,思維過程,即他稱為觀念而甚至把它變成獨立主體的思維過程,是現實事物的創造主,而現實事物只是思維過程的外部表現。我的看法則相反,觀念的東西不外是移入人的頭腦并在人的頭腦中改造過的物質的東西而已。”在黑格爾那里,物質和精神的關系被顛倒了,因而他的辯證法是“倒立著的”,并且被“神秘化了。”馬克思批判了黑格爾的唯心主義錯誤,吸收了他的辯證法中的科學成分,在唯物主義基礎上,創立了科學的唯物辯證法。這兩種辯證法對現實世界起著不同的作用。黑格爾的唯心主義辯證法,“在其神秘形式上,成了德國的時髦東西,因為它似乎使現存事物顯得光彩。”這是因為黑格爾運用唯心主義辯證法,企圖論證普魯士君主立憲制度的合理性,起著維護統治階級的反動作用。馬克思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則“引起資產階級及其夸夸其談的代言人的惱怒和恐怖。”這是“因為辯證法在對現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時包含對現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對現存事物的必然滅亡的理解;辯證法對每一種既成的形式都是從不斷的運動中,因而也是從它的暫時性方面去理解;辯證法不崇拜任何東西,按其本質來說,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唯物主義辯證法在肯定資本主義制度必然產生的同時,又論證了它滅亡的必然性。馬克思把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基本原理運用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創立了《資本論》的方法論體系。從具體到抽象,再從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方法就是馬克思在《資本論》中運用的主要方法之一,是唯物主義辯證法的具體運用。研究政治經濟學必須運用抽象力。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就是說,《資本論》使用的方法同自然科學使用的實驗方法是不相同的,因為《資本論》的研究對象是社會經濟關系,它既不能使用顯微鏡,也不能使用化學試劑,而只能運用抽象力。什么是抽象呢?就政治經濟學來說,抽象就是從具體的、大量的經濟現象出發,經過思維的加工,抽象出一些簡單的范疇。正如馬克思所說的,“研究必須充分地占有材料,分析它的各種發展形式,探尋這些形式的內在聯系。只有這項工作完成以后,現實的運動才能適當地敘述出來。”馬克思這段話,對于如何進行研究工作,講得很清楚:(1)占有材料;(2)進行分析;(3)探尋內在聯系,這就是通常所說的由具體到抽象的方法。但這還不是抽象的全過程,在一定階段的研究工作完成之后,還要采取適當的形式,把研究的結果敘述出來。什么是適當的敘述形式呢?馬克思在《〈政治經濟學批判〉導言》中作了闡述。他在總結了政治經濟學史上的經驗教訓之后認為,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思維形式才是唯一正確的敘述形式。 這就是把已經取得的研究成果,進行邏輯加工,并按照事物本身的客觀規律敘述出來。由抽象上升到具體的敘述方法,是以詳細占有材料并進行大量研究為前提的,所以它只是在形式上不同于研究的方法。歷史背景 《資本論》是一部博大精深的輝煌巨著,是馬克思政治經濟學研究的高峰。當時,隨著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歐洲的迅速發展,資本主義社會所固的矛盾明顯地暴露出來,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尖銳與復雜化。為了斗爭的需要,為了給無產階級提供強大的理論武器,馬克思開始著手研究政治經濟學。他廣泛閱讀和收集有關的文獻資料,深入研讀了一千五百本以上的著作,做了大量的摘錄和筆記,并在此研究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完善他的理論。1867年9月14日《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正式出版,其余各卷在他1883年逝世以后由恩格斯整理出版。 馬克思為寫作這本書用了整整20年的時間。馬克思從無產階級的革命利益出發,為了完成政治經濟學的研究,他橫眉冷對階級敵人施加的瘋狂政治迫 害和一些流亡者敗類散布的卑鄙的人身攻擊,不顧個人和家庭的貧病交迫,夜以繼日地從事緊張的理論研究工作。他在1857年致恩格斯的信中說:“我現在發狂 似地通宵總結我的經濟學研究。為的是在洪水之前至少把一些基本問題搞清楚。”“這項工作非常必要,它可以使公眾認清事物的實質。”基本觀點 馬克思在這部作品中對古典經濟學家,如亞當·斯密、大衛·李嘉圖等人的理論進行了仔細的分析和批判,提出了全新的觀點,同時吸收了黑格爾的辨證法方法,也受到了法國空想社會主義者傅里葉、圣西門等人的影響。馬克思自己認為他的目的是:“用辨證的方法,經過批判,得出一個科學的結論”,通過分析資本主義的發展過程,“找出現代社會的運動規律”,為現代工人運動提供科學的依據。為此,他在倫敦的大英博物館中埋頭鉆研經濟材料達12年。 馬克思認為,資本主義最主要的不公平在于對勞動的剝削,勞動者得到的報酬要低于他們所生產的價值,其剩余價值被擁有生產資料的雇主獲得,生產資料的個人占有與生產產品的社會化矛盾必然會導致周期性地經濟危機發生。他力圖揭示資本積累的過程和對社會發展的影響,他認為“商品”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最基本單元,商品的流通和對利潤的追求會導致社會中經濟與道德的沖突和分裂,主觀的道德價值和客觀的經濟價值會分道揚鑣,政治經濟學應該研究價值的分配方式,使經濟學的發展符合法律和道德觀念。 馬克思認為政治經濟學家應該按照客觀規律去研究資本主義的發展規律,“社會的經濟發展規律如同自然科學一樣”,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人們應該了解這種規律,依照客觀規律行事。商品生產要進行社會化,要有意識地控制商品生產,以使其達到最大的利用度。《資本論》提供的是認識世界的立場、觀點和方法,而不是現成的教條,《資本論》的理論也需要在實踐中隨著時代的發展而不斷發展在實踐中不斷豐富和完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特別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經濟理論,要把握以下四點:1.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中的某些重要觀點,由于種種原因過去被忽視簡單化了,如關于科技勞動和管理勞動作為生產勞動創造商品價值的觀點,關于多種財產權及其內部構成關系的觀點等,這些觀點的重要價值目前已日益為人們所認識,需要我們從現實出發進一步加以研究和闡釋。2.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論述中有一些與當時現實相符,但隨著經濟與社會的發展變化,已與當前現實不符的具體觀點,應當實事求是地加以改變。例如,《資本論》中講作為世界貨幣的只能是貴金屬貨幣,這符合當時的實際,目前金本位崩潰的條件下,美元等紙幣也可充當世界貨幣,需要理論上予以闡明。3.我們在社會主義實踐中遇到的新情況和新問題,面臨的新任務,應當以馬克思主義理論為指導進行與時俱進的新的探索與研究,作出科學的說明,如走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落實科學發展觀等問題。4.需要力求準確理解和把握《資本論》的基本理論,減少誤解與錯解。應當區分哪些是附加于馬克思的甚至錯解了的東西,特別是要劃清科學社會主義同空想社會主義、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以及民主社會主義的根本區別,堅持在科學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上發展和創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資本論》的書目結構馬克思在第一版序言中指出:“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馬克思在1866年10月13日給庫格曼的信中寫道:“全部著作分為以下幾部分:第一冊 資本的生產過程。第二冊 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三冊 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四冊 理論史。” 現在出版的《資本論》的分卷情況,和馬克思當時的設想不盡相同。《資本論》第一卷出版后,馬克思繼續進行第一卷的修改和譯文校訂工作,并對第二卷和第三卷的手稿進行反復修改,但由于國際工人協會活動占用馬克思大量的時間和他自己身體狀況的惡化,第二、三卷未能及時出版,他就逝世了。馬克思逝世后,恩格斯繼承馬克思未竟的事業,把《資本論》“第二冊”、“第三冊”整理為第二卷和第三卷,并分別于1885年和1894年出版。恩格斯在世時,曾打算整理出版《資本論》第四卷(理論史),可惜他未能實現這個愿望,后來由考茨基整理它當作獨立著作于1904年、1905年、1910年分三卷出版。現在仍把它作為 《資本論》的第四卷編入《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但是,考茨基把它作為一部與《資本論》平行的獨立著作,命名為《剩余價值學說史》。總的來說,恩格斯對《資本論》的結構是沒有變動的,變動的只是分卷和名稱。《資本論》以剩余價值為中心貫穿全書,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恩格斯說過:“馬克思的整本書都是以剩余價值為中心的”。《資本論》第一卷是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這是暫時撇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來研究資本的生產過程,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生產問題。《資本論》第二卷是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這是在資本生產過程的基礎上來研究資本的流通過程,是資本的生產過程和流通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實現問題。《資本論》第三卷是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總過程,研究資本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資本、生息資本等)和剩余價值的各種具體形式(如商業利潤、利息、地租等),這是資本的生產過程、流通過程和分配過程的統一,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分配問題。《資本論》第四卷是系統地分析批判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學說,中心是分析剩余價值的學說史。《資本論》中心突出,結構嚴密,是一個非常完整的科學體系。用馬克思自己的話說,《資本論》是“一個藝術的整體。”主要歷史意義及貢獻 馬克思在《資本論》中研究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發生和發展,揭露了它的內在本質和矛盾,指出社會主義革命的必然性和共產主義的必然性。其基礎是剩余價值學說,馬克思根據這一學說揭示了資本主義剝削的秘密,科學地論證了無產階級必然要為實現無產階級專政和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斗爭。《資本論》以深沉犀利的筆觸揭示了資本主義積累的普遍規律,對資本主義及其辯護士進行了嚴厲的指控,是具有鮮明的黨性的著作。馬克思的思想武裝了全體工人階級,并在政治經濟學上完成了 一個偉大的革命。全書所涉及的有關政治學、社會學、歷史和文化的研究,都反映著馬克思的歷史唯物主義觀和階級斗爭學說。因此,《資本論》也是一部天才的哲學著作,同時,以其對英國社會經濟歷史的高度概括又可稱得上是一部偉大的歷史著作。 就這部書的歷史意義,恩格斯曾說:“自地球上有資本家和工人以來,沒有一本像我們面前這本書那樣,對于工人具有如此重要的意義。資本和勞動的關系,是我們現代全部社會體系所賴以旋轉的軸心,這種關系在這里第一次作了科學的說明,而這種說明之透徹和精辟,只有一個德國人才能做到,這個人就是馬克思,他攀登到最高點,把現代社會關系的全部領域看得一覽無遺”。 《資本論》是一百多年前的著作,當今世界的形勢已發生巨大的變化,但它的基本理論仍然是今天的人們寶貴的精神財富。馬克思的思想已經獲得全人類的意義,他不僅為19世紀的人類所擁有,為20世紀的人類所重視,而且,作為人類的一筆寶貴的思想遺產,在以后人類各個世紀中,它都將被繼承、被發揚光大。 《資本論》這部巨著第一次深刻地分析了資本主義的全部發展過程,以數學般的準確性證明這一發展的方向必然引導到社會主義革命和無產階級專政的確立。《資本論》武裝了無產階級,成為無產階級進行革命斗爭的強有力的理論武器,是馬克思主義理論寶庫中光輝燦爛的科學巨著。序言第一篇 商品和貨幣1、商品 2、交換過程 3、貨幣或商品流通第二篇 貨幣轉化為資本4、貨幣轉化為資本第三篇 絕對剩余價值的生產5、勞動過程和價值增殖過程 6、不變資本和可變資本 7、剩余價值率 8、工作日9、剩余價值率和剩余價值量第四篇 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10、相對剩余價值的概念 11、協作 12、分工和工場手工業 13、機器和大工業第五篇 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的生產14、絕對剩余價值和相對剩余價值 15、勞動力價格和剩余價值的------------分節閱讀 3量的變化 16、剩余價值率的各種公式第六篇 工資17、勞動力的價值或價格轉化為工資 18、計時工資 19、計件工資 20、工資的國民差異第七篇 資本的積累過程21、簡單再生產 22、剩余價值轉化為資本 23、資本主義積累的一般規律 24、所謂原始積累25、現代殖民理論第二卷資本的流通過程序言第一篇 資本形態變化及其循環1、貨幣資本的循環 2、生產資本的循環 3、商品資本的循環 4、循環過程的三個公式5、流通時間 6、流通費用第二篇 資本周轉7、周轉時間和周轉次數 8、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 9、預付資本的總周轉。周轉的周期10、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重農學派和亞當·斯密11、關于固定資本和流動資本的理論。李嘉圖 12、勞動期間 13、生產時間 14、流通時間15、周轉時間對預付資本量的影響 16、可變資本的周轉 17、剩余價值的流通第三篇 社會總資本的再生產和流通18、導言 19、前人對這個問題的闡述 20、簡單再生產 21、積累和擴大再生產第三卷資本主義生產的總過程序言第一篇 剩余價值轉化為利潤和剩余價值率轉化為利潤率1、成本價格和利潤 2、利潤率 3、利潤率和剩余價值率的關系 4、周轉對利潤率的影響5、不變資本使用上的節約 6、價格變動的影響 7、補充說明第二篇 利潤轉化為平均利潤8、不同生產部門的資本的不同構成和由此引起的利潤率的差別9、一般利潤率(平均利潤率)的形成和商品價值轉化為生產價格10、一般利潤率通過競爭而平均化。市場價格和市場價值。超額利潤11、工資的一般變動對生產價格的影響 12、補充說明第三篇 利潤率趨向下降的規律13、規律本身 14、起反作用的各種原因 15、規律的內部矛盾的展開第四篇 商品資本和貨幣資本轉化為商品經營資本和貨幣經營資本(商人資本)16、商品經營資本 17、商業利潤 18、商人資本的周轉。價格 19、貨幣經營資本 20、關于商人資本的歷史考察第五篇 利潤分為利息和企業主收入。生息資本21、生息資本 22、利潤的分割。利息率。“自然”利息率 23、利息和企業主收入24、資本關系在生息資本形式上的外表化 25、信用和虛擬資本 26、貨幣資本的積累,它對利息率的影響27、信用在資本主義生產中的作用 28、流通手段和資本。圖克和富拉頓的見解 29、銀行資本的組成部分30、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 31、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續) 32、貨幣資本和現實資本。III(續完)33、信用制度下的流通手段 34、通貨原理和1844年英國的銀行立法 35、貴金屬和匯兌率36、資本主義以前的狀態第六篇 超額利潤轉化為地租37、導論 38、級差地租:概論 39、級差地租的第一形式(級差地租I) 40、級差地租的第二形式(級差地租II)41、級差地租II--第一種情況:生產價格不變 42、級差地租II--第二種情況:生產價格下降43、級差地租II--第三種情況:生產價格上漲。結論 44、最壞耕地也有級差地租 45、絕對地租46、建筑地段的地租。礦山地租。土地價格 47、資本主義地租的產生第七篇 各種收入及其源泉48、三位一體的公式 49、關于生產過程的分析 50、競爭的假象 51、分配關系和生產關系 52、階級序言 現在我把這部著作的第一卷交給讀者。這部著作是我1859年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的續篇。初篇和續篇相隔很久,是由于多年的疾病一再中斷了我的工作。 前書的內容已經概述在這一卷的第一章中。這樣做不僅是為了聯貫和完整,敘述方式也改進了。在情況許可的范圍內,前書只是略略提到的許多論點,這里都作了進一步的闡述;相反地,前書已經詳細闡述的論點,這里只略略提到。關于價值理論和貨幣理論的歷史的部分,現在自然完全刪去了。但是前書的讀者可以在本書第一章的注釋中,找到有關這兩種理論的歷史的新材料。 萬事開頭難,每門科學都是如此。所以本書第一章,特別是分析商品的部分,是最難理解的。其中對價值實體和價值量的分析,我已經盡可能地做到通俗易懂。以貨幣形式為其完成形態的價值形式,是極無內容和極其簡單的。然而,兩千多年來人類智慧在這方面進行探討的努力,并未得到什么結果,而對更有內容和更7復雜的形式的分析,卻至少已接近于成功。其實愛情問題,也是極其簡單的。為什么會這樣呢?因為已經發育的身體比身體的細胞容易研究些。并且,分析經濟形式,既不能用顯微鏡,也不能用化學試劑。二者都必須用抽象力來代替。這種抽象力主要是邏輯思維能力,是運用歷史的、現實的和數量的邏輯進行分析的能力。缺乏這種抽象力的人,雖然下點苦功可以看懂資本論,但無法再前進一步。從而這種人要么是一個教條主義者,要么是一個歪曲主義者。進一步地,雖然,數學好的人不是都能分析好經濟問題,但數學水平還不如馬克思的人,則根本沒有資格分析經濟問題。而對資產階級社會說來,勞動產品的商品形式,或者商品的價值形式,就是經濟的細胞形式。在淺薄的人看來,分析這種形式好象是斤斤于一些瑣事。這的確是瑣事,但這是顯微鏡下的解剖所要做的那種瑣事。 因此,除了價值形式那一部分外,不能說這本書難懂。當然,我指的是那些想學到一些新東西、因而愿意自己思考的讀者。 物理學家是在自然過程表現得最確實、最少受干擾的地方考察自然過程的,或者,如有可能,是在保證過程以其純粹形態進行的條件下從事實驗的。我要在本書研究的,是資本主義生產方式以及和它相適應的生產關系和交換關系。到現在為止,這種生產方式的典型地點是英國。因此,我在理論闡述上主要用英國作為例證。但是,如果德國讀者看到英國工農業工人所處的境況而偽善地聳聳肩膀,或者以德國的情況遠不是那樣壞而樂觀地自我安慰,那我就要大聲地對他說:這正是說的閣下的事情! 問題本身并不在于資本主義生產的自然規律所引起的社會對抗的發展程度的高低。問題在于這些規律本身,在于這些以鐵的必然性發生作用并且正在實現的趨勢。工業較發達的國家向工業較不發達的國家所顯示的,只是后者未來的景象。 撇開這點不說。在資本主義生產已經在我們那里完全確立的地方,例如在真正的工廠里,由于沒有起抗衡作用的工廠法,情況比英國要壞得多。在其他一切方面,我們也同西歐大陸所有其他國家一樣,不僅苦于資本主義生產的發展,而且苦于資本主義生產8的不發展。除了現代的災難而外,壓迫著我們的還有許多遺留下來的災難,這些災難的產生,是由于古老的陳舊的生產方式以及伴隨著它們的過時的社會關系和政治關系還在茍延殘喘。不僅活人使我們受苦,而且死人也使我們受苦。死人抓住活人! 德國和西歐大陸其他國家的社會統計,與英國相比是很貧乏的。然而它還是把帷幕稍稍揭開,使我們剛剛能夠窺見幕內美杜莎的頭。如果我國各邦政府和議會象英國那樣,定期指派委員會去調查經濟狀況,如果這些委員會象英國那樣,有全權去揭發真相,如果為此能夠找到象英國工廠視察員、編寫《公共衛生》報告的英國醫生、調查女工童工受剝削的情況以及居住和營養條件等等的英國調查委員那樣內行、公正、堅決的人們,那末,我國的情況就會使我們大吃一驚。柏修斯需要一頂隱身帽來追捕妖怪。我們卻用隱身帽緊緊遮住眼睛和耳朵,以便有可能否認妖怪的存在。這段話,就象是針對二十一世紀前及二十一世紀初的中國的統計和社會調查現狀的。 決不要在這上面欺騙自己。正象十八世紀美國獨立戰爭給歐洲中產階級敲起了警鐘一樣,十九世紀美國南北戰爭又給歐洲工人階級敲起了警鐘。在英國,變革過程已經十分明顯。它達到一定程度后,一定會波及大陸。在那里,它將采取較殘酷的還是較人道的形式,那要看工人階級自身的發展程度而定。所以,現在的統治階級,不管有沒有較高尚的動機,也不得不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把一切可以由法律控制的、妨害工人階級發展的障礙除去。因此,我在本卷中用了很大的篇幅來敘述英國工廠法的歷史、內容和結果。一個國家應該而且可以向其他國家學習。一個社會即使探索到了本身運動的自然規律,——本書的最終目的就是揭示現代社會的經濟運動規律,——它還是既不能跳過也不能用法令取消自然的發展階段。但是它能縮短和減輕分娩的痛苦。11 為了避免可能產生的誤解,要說明一下。我決不用玫瑰色描繪資本家和地主的面貌。不過這里涉及到的人,只是經濟范疇的人格化,是一定的階級關系和利益的承擔者。我的觀點是:社會經濟形態的發展是一種自然歷史過程。不管個人在主觀上怎樣超脫各種關系,他在社會意義上總是這些關系的產物。現代庸俗經濟學(指現代西方經濟學及其在中國的衍生物)中從人的所謂本性提出的理性人,實際上指的只是當時各種社會關系的產物而已,正因為人們處于同樣的社會關系下,才會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同的所謂理性的行為。撇開這種社會性就無法正確地理解所謂的人的理性。同其他任何觀點比起來,我的觀點是更不能要個人對這些關系負責的。因此,我們不宜對一些政治人物秋后算帳,讓他們個人對以前的階級關系和利益下的沖突和犧牲等負責。 在政治經濟學領域內,自由的科學研究遇到的敵人,不只是它在一切其他領域內遇到的敵人。政治經濟學所研究的材料的特殊性,把人們心中最激烈、最卑鄙、最惡劣的感情,把代表私人利益的復仇女神召喚到戰場上來反對自由的科學研究。于是,簡單的問題變得復雜起來,經濟學變得讓人不知所措。例如,英國高教會寧愿饒恕對它的三十九個信條中的三十八個信條展開的攻擊,而不饒恕對它的現金收入的三十九分之一進行的攻擊。在今天,同批評傳統的財產關系相比,無神論本身是一種很輕的罪。但在這方面,進步仍然是無可懷疑的。以最近幾星期內發表的藍皮書《關于工業和工聯問題同女王陛下駐外公使館的通訊》為例。英國女王駐外使節在那里坦率地說,在德國,在法國,一句話,在歐洲大陸的一切文明國家,現有的勞資關系的變革同英國一樣明顯,一樣不可避免。同時,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副總統威德先生也在公眾集會上說:在奴隸制廢除后,資本關系和土地所有權關系的變革會提到日程上來!這是時代的標志,不是用紫衣黑袍遮掩得了的。這并不是說明天就會出現奇跡。但這表明,甚至在統治階級中間也已經透露出一種模糊的感覺:現在的社會不是堅實的結晶體,而是一個能夠變化并且經常處于變化過程中的機體。 這部著作的第二卷將探討資本的流通過程(第二冊)和總過程的各種形式(第三冊),第三卷即最后一卷(第四冊)將探討理論史。12 任何的科學批評的意見我都是歡迎的。而對于我從來就不讓步的所謂輿論的偏見,我仍然遵守偉大的佛羅倫薩詩人的格言: 走你的路,讓人們去說罷!卡爾·馬克思1867年7月25日于倫敦第一章商 品1、商品的兩個因素:使用價值和價值(價值實體,價值量) 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占統治地位的社會的財富,表現為“龐大的商品堆積”,單個的商品表現為這種財富的元素形式。因此,我們的研究就從分析商品開始。 商品首先是一個外界的對象,一個靠自己的屬性來滿足人的某種需要的物。這種需要的性質如何,例如是由胃產生還是由幻想產生,是與問題無關的。這里的問題也不在于物怎樣來滿足47人的需要,是作為生活資料即消費品來直接滿足,還是作為生產資料來間接滿足。現代庸俗經濟學用“效用”來解釋這種需要和滿足,試圖從根本上否定價值學說(這個學說是由馬克思之前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家提出的,馬克思進行了繼承),并以此來否定馬克思的剩余價值學說。 每一種有用物,如鐵、紙等等,都可以從質和量兩個角度來考察。每一種這樣的物都是許多屬性的------------分節閱讀 4總和,因此可以在不同的方面有用。發現這些不同的方面,從而發現物的多種使用方式,是歷史的事情。【“物都有內在的長處<這是巴爾本用來表示使用價值的專門用語>,這種長處在任何地方都是一樣的,如磁石吸鐵的長處就是如此。”(尼古拉·巴爾本《新幣輕鑄論。答洛克先生關于提高貨幣價值的意見》1969年倫敦版第6頁)磁石吸鐵的屬性只是在通過它發現了磁極性以后才成為有用的。】為有用物的量找到社會尺度,也是這樣。商品尺度之所以不同,部分是由于被計量的物的性質不同,部分是由于約定俗成。 物的有用性使物成為使用價值。【“任何物的自然worth[價值]都在于它能滿足必要的需要,或者給人類生活帶來方便。”(約翰·洛克《論降低利息的后果》(1691年),載于《約翰·洛克著作集》1777年倫敦版第2卷第28頁)在十七世紀,我們還常常看到英國著作家用《worth》表示使用價值,用《value》表示交換價值;這完全符合英語的精神,英語喜歡用日耳曼語源的詞表示直接的東西,用羅馬語源的詞表示被反射的東西。】但這種有用性不是懸在空中的。它決定于商品體的屬性,離開了商品體就不存在。因此,商品體本身,例如鐵、小麥、金鋼石等等,就是使用價值,或財物。商品體的這種性質,同人取得它的使用屬性所耗費的勞動的多少沒有關系。在考察使用價值時,總是以它們有一定的量為前提,如幾打表,幾碼布,幾噸鐵等等。商品的使用價值為商品學這門學科提供材料。【在資產階級社會中,流行著一種法律上的假定,認為每個人作為商品的買者都具有百科全書般的商品知識。今天的消費者面臨同樣的問題。】使用價值只是在使用或消費中得到實現。不論財富的社會形式如何,使用價值總是構成財富的物質內容。在我們所要考察的社會形式中,使用價值同時又是交換價值的物質承擔者。滿足人的需要的東西未必都是實在的商品體,比如一頓美味的晚餐比一頓原材料相同但平淡無味的晚餐,就多了一種看不見、摸不著但感覺得到的東西。因此,服務是具有使用價值的。只是“服務”這種“物”,在使用或消費的前后都不存在,而只在使用或消費的過程中存在并得到實現。而且“服務”這種使用價值的量不大容易計量,一般與它所作用的實在商品體的量有關。顯然,炒兩盤同樣的菜所包含的服務的量是炒一盤同樣的菜所包含的服務的量的兩倍。由于使用價值才是構成一個社會的財富的物質內容,因此,股票市場的漲跌并不代表一個社會的財富的增加或減少。而且發明創造對一個社會來說,是極為重要的。因為發明創造增加物的有用性,也就增加了使用價值或使得使用價值的增加成為可能。象鐵礦石和石油都是由于制鐵和石化技術的出現而成為有(使用)價值的或更有(使用)價值的財物。48 交換價值首先表現為一種使用價值同另一種使用價值相交換的量的關系或比例【“價值就是一物和另一物、一定量的這種產品和一定量的別種產品之間的交換關系。”(列特隆《論社會利益》,[載于]德爾編《重農學派》1846年巴黎版第889頁)現代西方效用價值論用不同的商品對同一個消費者的效用替代關系來定義價值,只是站在有錢的社會寄生者的角度表達其對不同商品價值的看法,而無法解釋為什么賣雞蛋者肯按5元/公斤的價格賣出自己大量擁有的雞蛋,并按4元/公斤的價格買入兩根黃瓜,同時賣黃瓜者肯按4元/公斤的價格賣出自己大量擁有的黃瓜,并按5元/公斤的價格買入半公斤雞蛋。】,這個比例隨著時間和地點的不同而不斷改變。因此,交換價值好象是一種偶然的、純粹相對的東西,也就是說,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似乎是一個形容語的矛盾。【“任何東西都不可能有內在的交換價值。”(尼·巴爾本《新幣輕鑄論。答洛克先生關于提高貨幣價值的意見》1969年倫敦版第6頁)或者象巴特勒所說:“物的價值正好和它會換來的東西相等。”】由于交換是一個私人勞動向社會勞動的轉變過程,這個過程中存在一定的隨機性,因此交換價值具有一定的偶然性。但這種偶然性中包含必然性。用馬克思身后才發展起來的概率論的術語來說,一個商品或一個使用價值在不同的時間和地點進行交換時,其交換價值是一個隨機變量。但這個隨機變量有一個確定的,并非偶然的和純粹相對的期望值,這個期望值就是商品固有的、內在的交換價值。馬克思在下面談到的就是這個期望交換價值。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一百多年來,一直在結合人類在各個科學領域所取得的成績來發展他們那似是而非的理論,而所謂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家們卻仍然只會用簡單的加減乘除來進行研究,當然就會使馬克思主義經濟學顯得過時了。現在我們進一步考察這個問題。 某種一定量的商品,例如一夸特小麥,同x量鞋油或y量綢緞或z量金等等交換,總之,按各種極不相同的比例同別的商品交換。因此,小麥有許多種交換價值,而不是只有一種。既然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都是一夸特小麥的交換價值,那末,x量鞋油、y量綢緞、z量金等等就必定是能夠互相代替的或同樣大的交換價值。由此可見,第一,同一種商品的各種有效的交換價值表示一個等同的東西。第二,交換價值只能是可以與它相區別的某種內容的表現方式,“表現形式”。即它只能由外部的別的東西來度量。 我們再拿兩種商品例如小麥和鐵來說。不管二者的交換比例怎樣,總是可以用一個等式來表示:一定量的小麥等于若干量的鐵,如1夸特小麥=a噸(這里原是一個英制單位,打印不出來,故用“噸”代替,以下同。)鐵。這個等式說明什么呢?它說明在兩種不同的物里面,即在1夸特小麥和a噸鐵里面,有一種等量的共同49的東西。因而這二者都等于第三種東西,后者本身既不是第一種物,也不是第二種物。這樣,二者中的每一個只要是交換價值,就必定能化為這第三種東西。現代庸俗經濟學用供求關系和效用來解釋交換價值的形成。實際上供求關系和效用只能解釋交換價值的隨機部分,而不能解釋交換價值內在的期望值。按現代庸俗經濟學的解釋,之所以1夸特小麥=a噸鐵,是因為這兩者帶給交易者的邊際效用是相同的。由于邊際效用純屬個人的主觀感受,因此,如果市場上都按上式進行交易,那就意味著所有的交易者的主觀感受完全一致,用概率論的術語說,既然每個人的主觀感覺是無限的或是可以無限細分的,因此,發生這種情況的概率為零,即它是幾乎不可能的。于是,如果我們觀察到某個市場上的交易都在或大多數都在按同一等式進行交換時,效用論要么破產,要么需要假定存在一個不以個人意志為轉移的效用期望值,而分析這個期望值是如何存在的,就不得不回到勞動價值學說。 用一個簡單的幾何學例子就可以說明這一點。為了確定和比較各種直線形的面積,就把它們分成三角形,再把三角形化成與它的外形完全不同的表現——底乘高的一半。各種商品的交換價值也同樣要化成一種共同東西,各自代表這種共同東西的多量或少量。 這種共同東西不可能是商品的幾何的、物理的、化學的或其他的天然屬性。商品的物體屬性只是就它們使商品有用,從而使商品成為使用價值來說,才加以考慮。另一方面,商品交換關系的明顯特點,正在于抽去商品的使用價值。在商品交換關系中,只要比例適當,一種使用價值就和其他任何一種使用價值完全相等。或者象老巴爾本說的: “只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只要交換價值相等,一種商品就同另一種商品一樣。交換價值相等的物是沒有任何差別或區別的……價值100鎊的鉛或鐵與價值100鎊的銀和金具有相等的交換價值。”(尼·巴爾本《新幣輕鑄論。答洛克先生關于提高貨幣價值的意見》第53頁和第7頁)】 作為使用價值,商品首先有質的差別;作為交換價值,商品只能有量的差別,因而不包含任何一個使用價值的原子。 如果把商品體的使用價值撇開,商品體就只剩下一個屬性,即勞動產品這個屬性。可是勞動產品在我們手里也已經起了變化。如果我們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那末也就是把那些使勞動50產品成為使用價值的物質組成部分和形式抽去。它們不再是桌子、房屋、紗或別的什么有用物。它們的一切可以感覺到的屬性都消失了。它們也不再是木匠勞動、瓦匠勞動、紡紗勞動,或其他某種一定的生產勞動的產品了。隨著勞動產品的有用性質的消失,體現在勞動產品中的各種勞動的有用性質也消失了,因而這些勞動的各種具體形式也消失了。各種勞動不再有什么差別,全都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抽象人類勞動。 現在我們來考察勞動產品剩下來的東西。它們剩下的只是同一的幽靈般的對象性,只是無差別的人類勞動的單純凝結,即不管以哪種形式進行的人類勞動力耗費的單純凝結。這些物現在只是表示,在它們的生產上耗費了人類勞動力,積累了人類勞動。這些物,作為它們共有的這個社會實體的結晶,就是價值——商品價值。 我們已經看到,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本身中,商品的交換價值表現為同它們的使用價值完全無關的東西。如果真正把勞動產品的使用價值抽去,就得到剛才已經規定的它們的價值。因此,在商品的交換關系或交換價值中表現出來的共同東西,也就是商品的價值。研究的進程會使我們再把交換價值當作價值的必然的表現方式或表現形式來考察,但現在,我們應該首先不管這種形式來考察價值。商品的交換價值是由外部的別的東西來度量的,而商品的價值則是它本身單純凝結的人類勞動,后文說明它是由所凝固的勞動時間來度量的。這兩個價值的度量單位是不同的。這種不同決定了,在一定的條件下,尤其是資本主義條件下,商品的交換價值與商品的價值是相背離的。這個結論是《資本論》在后面的內容中表現出來的,這里為了使讀者不致于陷入困惑而先提出來。 可見,使用價值或財物具有價值,只是因為有抽象人類勞動體現或物化在里面。一個沒有價值的東西可能會有交換價值。那末,它的價值量是怎樣計量的呢?是用它所包含的“形成價值的實體”即勞動的量來計量。勞動本身的量51是用勞動的持續時間來計量,而勞動時間又是用一定的時間單位如小時、日等作尺度。 可能會有人這樣認為,既然商品的價值由生產商品所耗費的勞動量來決定,那末一個人越懶,越不熟練,他的商品就越有價值,因為他制造商品需要花費的時間越多。但是,形成價值實體的勞動是相同的人類勞動,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的耗費。體現在商品世界全部價值中的社會的全部勞動力,在這里是當作一個同一的人類勞動力,雖然它是由無數單個勞動力構成的。每一個這種單個勞動力,同別一個勞動力一樣,都是同一的人類勞動力,只要它具有社會平均勞動力的性質,起著這種社會平均勞動力的作用,從而在商品的生產上只使用平均必要勞動時間或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是在現有的社會正常的生產條件下,在社會平均的勞動熟練程度和勞動強度下制造某種使用價值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例如,在英國采用蒸汽織布機以后,把一定量的紗織成布所需要的勞動可能比過去少一半。實際上,英國的手工織布工人把紗織成布仍舊要用以前那樣多的勞動時間,但這時他一小時的個人勞動的產品只代表半小時的社會勞動,因此價值也降到了它以前的一半。因此,兩萬個手工織布工人每人一小時個人勞動的社會勞動量,只相當于一萬個蒸汽織布工人每人一小時個人勞動的社會勞動量。兩萬個手工織布工人的社會勞動力,只相當于一萬個蒸汽織布工人的社會勞動力。在資本密集型工業的勞動效率高出勞動密集型工業的勞動效率幾十倍的今天,從社會勞動來看,即使勞動密集型工業中使用十幾倍于資本密集型工業的(個人)勞動力,其實際的社會勞動力還不如資本密集型工業來得多,簡直是人力資源的浪費。因此,勞動密集型產業只是暫時解決失業問題的過渡手段,絕對不宜作為發展的方向。 可見,只是社會必要勞動量,或生產使用價值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決定該使用價值的價值量。在這里,單個商品是當作該種商品的平均樣品。【“全部同類產品其實只是一個量,這個量的價格是整個地決定的,而不以特殊情況為轉移。”(列特隆《論社會利益》第893頁)這樣就消去了個別情況的隨機性,而突顯出其內在的期望值。】因此,含有等量勞動或能在同樣勞動時間內52生產出來的商品,具有同樣的價值量。有人說,豬是作為整體生產的,從而豬心和豬肝是同時生產的,按照馬克思的觀點,這兩者應當有相同的價值,但這兩者實際上具有不同的價格(價值),可見馬克思的勞------------分節閱讀 5動價值理論的破產。但是,按照這種邏輯,豈只是豬心和豬肝具有相同的生產時間,同一只豬身上的一斤肉與其它十斤肉也是同時生產的,于是,按照此人的邏輯,在馬克思看來,一斤豬肉的價值應當與同一只豬的其它十斤肉的價值相同。有太多的人在那里聲稱馬克思的理論不堪一擊,但事情果真象他們所自以為的那么簡單么?。假如豬是用一年的時間生產的,從而豬心、豬肝等都是在同樣一年的時間里生產的。但是,我們并沒有先用一年時間生產豬心、再用一年時間生產豬肝,從而我們一方面只是用了一年的時間生產整個豬,另一方面又是用了兩年的時間才生產了豬的一部分。正如豬身上的一斤肉與十斤肉是同時生產的,但實際上分配在一斤肉上的生產時間只是分配在十斤肉上的生產時間的十分之一。一種商品的價值同其他任何一種商品的價值的比例,就是生產前者的必要勞動時間同生產后者的必要勞動時間的比例。“作為價值,一切商品都只是一定量的凝固的勞動時間。” 因此,如果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不變,商品的價值量也就不變。但是,生產商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隨著勞動生產力的每一變動而變動。勞動生產力是由多種情況決定的,其中包括:工人的平均熟練程度,科學的發展水平和它在工藝上應用的程度,生產過程的社會結合,生產資料的規模和效能,以及自然條件。例如,同一勞動量在豐收年表現為8蒲式耳小麥,在歉收年只表現為4蒲式耳。同一勞動量用在富礦比用在貧礦能提供更多的金屬等等。金剛石在地殼中是很稀少的,因而發現金剛石平均要花很多勞動時間。因此,很小一塊金剛石就代表很多勞動。杰科布曾經懷疑金是否按其全部價值支付過。至于金剛石,就更可以這樣說了。厄什韋葛說過,到1823年,巴西金剛石礦八十年的總產量的價格還趕不上巴西甘蔗種植園或咖啡種植園一年半平均產量的價格,雖然前者代表的勞動多得多,從而價值也多得多。如果發現富礦,同一勞動量就會表現為更多的金剛石,而金剛石的價值就會降低。假如能用不多的勞動把煤變成金剛石,金剛石的價值就會低于磚的價值。總之,勞動生產力越高,生產一種物品所需要的勞動時間就越少,凝結在該物品中的勞動量就越小,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小。相反地,勞動生產力越低,生產一種物品的必要勞動時間就越多,該物品的價值就越大。可見,商品的價值量與體現在商品中53的勞動的量成正比,與這一勞動的生產力成反比。所謂物以稀為貴,是指盡管得到這個稀罕物所付出的勞動可能不多,比如是天下掉下來的,但要生產出這個稀罕物所需要的勞動量是很大的,否則人們很快就能生產很多這樣的東西,它也就不稀罕了。在歷史上,鋁曾經因為生產技術的關系,比黃金還貴。 一個物可以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價值。在這個物并不是由于勞動而對人有用的情況下就是這樣。例如,空氣、處女地、天然草地、野生林等等。一個物可以有用,而且是人類勞動產品,但不是商品。誰用自己的產品來滿足自己的需要,他生產的就只是使用價值,而不是商品。要生產商品,他不僅要生產使用價值,而且要為別人生產使用價值,即生產社會的使用價值。{而且不只是單純為別人。中世紀農民為封建主生產交代役租的糧食,為神父生產納什一稅的糧食。但不管是交代役租的糧食,還是納什一稅的糧食,都并不因為是為別人生產的,就成為商品。要成為商品,產品必須通過交換,轉到把它當作使用價值使用的人的手里。【我插進了括號里的這段話,因為省去這段話常常會引起誤解,好象不是由生產者本人消費的產品,馬克思都認為是商品。——弗·恩·】}最后,沒有一個物可以是價值而不是使用物品。如果物沒有用,那末其中包含的勞動也就沒有用,不能算作勞動,因此不形成價值。2、體現在商品中的勞動的二重性 起初我們看到,商品是一種二重的東西,即使用價值和交換價值。后來表明,勞動就它表現為價值而論,也不再具有它作為使用54價值的創造者所具有的那些特征。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這種二重性,是首先由我批判地證明了的。真正算在馬克思頭上的成績之一。這一點是理解政治經濟學的樞紐,因此,在這里要較詳細地加以說明。 我們就拿兩種商品如1件上衣和10碼麻布來說。假定前者的價值比后者的價值大一倍。假設10碼麻布=W,則1件上衣=2W。 上衣是滿足一種特殊需要的使用價值。要生產上衣,就需要進行特定種類的生產活動。這種生產活動是由它的目的、操作方式、對象、手段和結果決定的。由自己產品的使用價值或者由自己產品是使用價值來表示自己的有用性的勞動,我們簡稱為有用勞動。從這個觀點來看,勞動總是聯系到它的有用效果來考察的。 上衣和麻布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同樣,決定它們存在的勞動即縫和織,也是不同質的。如果這些物不是不同質的使用價值,從而不是不同質的有用勞動的產品,它們就根本不能作為商品來互相對立。上衣不會與上衣交換,一種使用價值不會與同種的使用價值交換。 各種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總和,表現了同樣多種的、按照屬、種、科、亞種、變種分類的有用勞動的總和,即表現了社會分工。這種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雖然不能反過來說商品生產是社會分工存在的條件。在古代印度公社中就有社會分工,但產品并不成為商品。或者拿一個較近的例子來說,每個工廠內都有系統的分工,但是這種分工不是通過工人交換他們個人的產品來實現的。只有獨立的互不依賴的私人勞動的產品,才作為商品互相對立。如果在工廠實行“模擬市場核算”機制,工廠內部的產品也可以視為一種商品,或者更確切地,一種準商品。這種機制的好處在于,它能保證企業內部的效率不低于市場上的效率,而這本來是企業存在的理由之一。而且這種機制還賦予了每道工序中的工人以成本否決的權力,這種權力是對企業經理層權力的一種有效制約,從而國有企業中廠長與供應商勾結,高價低質購進原材料的那種做法將難以進行。但是,除非有來自外部的強大壓力,這種做法是難以在國有企業中加以推廣的。 可見,每個商品的使用價值都包含著一定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或有用勞動。各種使用價值如果不包含不同質的有用勞動,就55不能作為商品互相對立。在產品普遍采取商品形式的社會里,也就是在商品生產者的社會里,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發展成一個多支的體系,發展成社會分工。這里有點矛盾,這最后一句話似乎是說,先有商品生產,而后才發展出社會分工。而前面則表示,社會分工是商品生產存在的條件。這最后一句話這樣說可能更好,作為獨立生產者的私事而各自獨立進行的各種有用勞動的這種質的區別,正是社會分工的表現。 對上衣來說,無論是裁縫自己穿還是他的顧客穿,都是一樣的。在這兩種場合,它都是起使用價值的作用。同樣,上衣和生產上衣的勞動之間的關系,也并不因為裁縫勞動成為專門職業,成為社會分工的一個獨立的部分就有所改變。在有穿衣需要的地方,在有人當裁縫以前,人已經縫了幾千年的衣服。但是,上衣、麻布以及任何一種不是天然存在的物質財富要素,總是必須通過某種專門的、使特殊的自然物質適合于特殊的人類需要的、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創造出來。因此,勞動作為使用價值的創造者,作為有用勞動,是不以一切社會形式為轉移的人類生存條件,是人和自然之間的物質變換即人類生活得以實現的永恒的自然必然性。 上衣、麻布等等使用價值,簡言之,種種商品體,是自然物質和勞動這兩種要素的結合。如果把上衣、麻布等等包含的各種不同的有用勞動的總和除外,總還剩有一種不借人力而天然存在的物質基質。人在生產中只能象自然本身那樣發揮作用,就是說,只能改變物質的形態。【“宇宙的一切現象,不論是由人手創造的,還是由物理學的一般規律引起的,都不是真正的新創造,而只是物質的形態變化。結合和分離是人的智慧在分析再生產的觀念時一再發現的唯一要素;價值<指使用價值,盡管維里在這里同重農學派論戰時自己也不清楚說的是哪一種價值>和財富的再生產,如土地、空氣和水在田地上變成谷物,或者昆蟲的分泌物經過人的手變成絲綢,或者一些金屬片被裝配成鐘表,也是這樣。”(彼得羅·維里《政治經濟學研究》1771年初版,載于庫斯托第編《意大利政治經濟學名家文集》現代部分,第15卷第21、22頁)】不僅如此,他在這種改變形態的勞動中還要56經常依靠自然力的幫助。但自然界并不為這些風力、水力而要求按生產要素分配勞動產品。只有竊取了自然界的上層階級,特別是資產階級,才會象好萊塢大片中的外星生物或智能機器人那樣,因為占有了自然力而有這樣的要求。因此,勞動并不是它所生產的使用價值即物質財富的唯一源泉。正象威廉·配第所說,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與生產資料共同創造財富。社會主義并不反對資本,(資本分為預付來購買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和預付來購買勞動的可變資本。但由于現在資本家往往正如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將要指出的那樣,并不預購勞動,而是讓工人先提供(預付)勞動,再從工人勞動創造的價值中,取出一部分來作為報酬支付給工人。即,資本家往往只需預付不變資本(單個資本家可以貸款或賒欠來一部分不變資本,但這些資本還是來自于資本家,貨幣資本家),通過賒欠可變資本,進行生產。所以這里將代表生產資料的不變資本,簡稱為資本。)而是反對資本與勞動的人為脫節,反對有人通過壟斷資本而不勞而獲、驕奢淫逸;反對有勞動能力的勞動者為了獲得與資本相結合的機會而被迫過著辛勞而悲慘的生活。有人認為,工人的工資是固定的,資本家的利潤是不固定的。所以,資本家承擔了生產經營過程中的風險,而工人不承擔風險,所以資本家應當獲得與其所承擔的風險相應的剝削收入。但是,一方面,資本家的所得大大超過他所承擔的風險;另一方面,工人的勞動是預付的,同樣存在風險。被拖欠和無端克扣工資的事經常發生,而且拖欠的工資即使發還也往往是不付利息的。至于最后工資完全泡湯的事也不是沒有發生過,部分泡湯的就更多。即使有工資,有時還不夠用來治療職業病。而且資本家的風險是他自己造成的,由他自己負責;而工人的風險則是由資本家造成的,資本家反而應當因此對工人進行補償。 現在,我們放下作為使用物品的商品,來考察商品價值。 我們曾假定,上衣的價值比麻布大一倍。但這只是量的差別,我們先不去管它。我們要記住的是,假如1件上衣的價值比10碼麻布的價值大一倍,那末,20碼麻布就與1件上衣具有同樣的價值量。作為價值,上衣和麻布是有相同實體的物,是同種勞動的客觀表現。但縫和織是不同質的勞動。然而在有些社會狀態下,同一個人時而縫時而織,因此,這兩種不同的勞動方式只是同一個人的勞動的變化,還不是不同的人的專門固定職能,正如我們的裁縫今天縫上衣和明天縫褲子只是同一個人的勞動的變化一樣。其次,一看就知道,在我們資本主義社會里,隨著勞動需求方向的改變,總有一定部分的人類勞動時而采取縫的形式,時而采取織的形式。勞動形式發生這種變換時不可能沒有摩擦,但這種變換是必定要發生的。如果把生產活動的特定性質撇開,從而把勞動的有用性質撇開,生產活動就只剩下一點:它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盡管縫和織是不同質的生產活動,但二者都是人的腦、肌肉、神經、手等等的生產耗費,從這個意義上說,二者都是人類勞動。這只是耗費人類勞動力的兩種不同的形式。當然,人類勞動力本身必須已有一定的發展,才能以這種或那種形式耗費。但是,商品價值體現的是人類勞動本身,是一般人類勞動的耗費。正如在資產階級社會里,將軍或銀行家扮演著重要的角色,而人本身則扮演極卑微的角色一樣【參看黑格爾《法哲學》1840年柏林版第250頁190節。這句話刪掉最好,何必賣弄黑格爾,讓人不明所以。】,人類勞動在這里也是這樣。它是每個沒有任何專長57的普通人的機體平均具有的簡單勞動力的耗費。簡單平均勞動雖然在不同的國家和不同的文化時代具有不同的性質,但在一定的社會里是一定的。比較復雜的勞動只是自乘的或不如說多倍的簡單勞動,因此,少量的復雜勞動等于多量的簡單勞動。經驗證明,這種簡化是經常進行的。一個商品可能是最復雜的勞動的產品,但是它的價值使它與簡單勞動的產品相等,因而本身只表示一定量的簡單勞動。【讀者應當注意,這里指的不是工人得到的一個工作日的工資或價值,而是指工人的一個工作日物化成的商品價值。在我們敘述的這個階段,工資這------------分節閱讀 6個范疇根本還不存在。】各種勞動化為當作它們的計量單位的簡單勞動的不同比例,是在生產者背后由社會過程決定的,因而在他們看來,似乎是由習慣確定的。為了簡便起見,我們以后把各種勞動力直接當作簡單勞動力,這樣就省去了簡化的麻煩。 因此,正如在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中,它們的使用價值的差別被抽去一樣,在表現為這些價值的勞動中,勞動的有用形式即縫和織的區別也被抽去了。作為使用價值的上衣和麻布是有一定目的的生產活動同布和紗的結合,而作為價值的上衣和麻布,不過是同種勞動的凝結,同樣,這些價值所包含的勞動之所以算作勞動,并不是因為它們同布和紗發生了生產的關系,而只是因為它們是人類勞動力的耗費。正是由于縫和織具有不同的質,它們才是形成作為使用價值的上衣和麻布的要素;而只是由于它們的特殊的質被抽去,由于它們具有相同的質,即人類勞動的質,它們才是上衣價值和麻布價值的實體。 可是,上衣和麻布不僅是價值,而且是一定量的價值。我們曾假定,1件上衣的價值比10碼麻布的價值大一倍。它們價值量的58這種差別是從哪里來的呢?這是由于麻布包含的勞動只有上衣的一半,因而生產后者所要耗費勞動力的時間必須比生產前者多一倍。 因此,就使用價值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質,就價值量說,有意義的只是商品中包含的勞動的量,不過這種勞動已經化為沒有質的區別的人類勞動。在前一種情況下,是怎樣勞動,什么勞動的問題,在后一種情況下,是勞動多少,勞動時間多長的問題。既然商品的價值量只是表示商品中包含的勞動量,那末,在一定的比例上,各種商品應該總是等量的價值。 如果生產一件上衣所需要的一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不變,上衣的價值量就同上衣的數量一起增加。如果一件上衣代表x個工作日,兩件上衣就代表2x個工作日,依此類推。有人可能從現代庸俗經濟學的邊際效用理論和供求關系理論的角度認為,上衣的邊際效用和價值是遞減的。即兩件上衣的價值量要小于一件上衣價值量的兩倍。但這種情況中的價值實際上指的是交換價值,而且交換價值的這種邊際遞減,也只在特殊的供求關系情況下才出現。看完《資本論》就會理解這一點。假定生產一件上衣的必要勞動增加一倍或減少一半。在前一種場合,一件上衣就具有以前兩件上衣的價值,在后一種場合,兩件上衣就只有以前一件上衣的價值,雖然在這兩種場合,上衣的效用和從前一樣,上衣包含的有用勞動的質也和從前一樣。但生產上衣所耗費的勞動量有了變化。可見,效用與價值是兩回事。效用并不能直接給價值定價。 更多的使用價值本身就是更多的物質財富,兩件上衣比一件上衣多。兩件上衣可以兩個人穿,一件上衣只能一個人穿,依此類推。然而隨著物質財富的量的增長,它的價值量可能同時下降。這種對立的運動來源于勞動的二重性。生產力當然始終是有用的具體的勞動的生產力,它事實上只決定有目的的生產活動在一定時間內的效率。因此,有用勞動成為較富或較貧的產品源泉與有用勞動的生產力的提高或降低成正比。相反地,生產力的變化本身絲毫也不會影響表現為價值的勞動。既然生產力屬于勞動的具體59有用形式,它自然不再同抽去了具體有用形式的勞動有關。因此,不管生產力發生了什么變化,同一勞動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價值量總是相同的。但它在同樣的時間內提供的使用價值量會是不同的:生產力提高時就多些,生產力降低時就少些。因此,那種能提高勞動成效從而增加勞動所提供的使用價值量的生產力變化,如果會縮減生產這個使用價值量所必需的勞動時間的總和,就會減少這個增大的總量的價值量。反之亦然。這段話是說,在沒有通貨膨脹的情況下,生產力提高了的今天,我們在擁有了更多的使用價值,比如更高性能的電腦和家用電器的同時,這些高使用價值在今天的價值,并不比以前低使用價值的同類產品,在以前的價值更高。這是因為,今天生產這些高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量不比以前生產那些低使用價值所需的勞動量多。當然,那些低使用價值的產品在今天的價值要比高使用價值的產品的價值低。這是因為,今天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標準隨著生產力的提高而發生了變化,相當于過去10小時社會必要勞動時間的個人勞動時間,可能只相當于今天1小時的(社會必要)勞動時間。 一切勞動,從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生理學意義上的耗費;作為相同的或抽象的人類勞動,它形成商品價值。一切勞動,從另一方面看,是人類勞動力在特殊的有一定目的的形式上的耗費;作為具體的有用勞動,它生產使用價值。603、價值形式或交換價值 商品是以鐵、麻布、小麥等等使用價值或商品體的形式出現的。這是它們的日常的自然形式。但它們所以是商品,只因為它們是二重物,既是使用物品又是價值承擔者。因此,它們表現為商品或具有商品的形式,只是由于它們具有二重的形式,即自然形式和價值形式。 商品的價值對象性不同于快嘴桂嫂,你不知道對它怎么辦。同商品體的可感覺的粗糙的對象性正好相反,在商品體的價值對象性中連一個自然物質原子也沒有。因此,每一個商品不管你怎樣顛來倒去,它作為價值物總是不可捉摸的。但是如果我們記住,商品只有作為同一的社會單位即人類勞動的表現才具有價值對象性,因而它們的價值對象性純粹是社會的,那末不用說,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我們實際上也是從商品的交換價值或交換關系出發,才探索到隱藏在其中的商品價值。現在我們必須回到價值的這種表現形式。因此,“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社會主義不能脫離商品經濟,因為按勞分配實際上是按抽象勞動所形成的價值量來分配,而價值對象性只能在商品同商品的社會關系中表現出來。 誰都知道——即使他別的什么都不知道,——商品具有同它們使用價值的五光十色的自然形式成鮮明對照的、共同的價值形式,即貨幣形式。但是在這里,我們要做資產階級經濟學從來沒有打算做的事情:指明這種貨幣形式的起源,就是說,探討商品價值關系中包含的價值表現,怎樣從最簡單的最不顯眼的樣子一直發展到炫目的貨幣形式。這樣,貨幣的謎就會隨著消失。 顯然,最簡單的價值關系就是一個商品同另一個不同種的商61品(不管是哪一種商品都一樣)的價值關系。因此,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為一個商品提供了最簡單的價值表現。A、簡單的、個別的或偶然的價值形式x量商品A=y量商品B,或x量商品A值y量商品B。(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1)價值表現的兩極: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 一切價值形式的秘密都隱藏在這個簡單的價值形式中。因此,分析這個形式確實困難。 兩個不同種的商品A和B,如我們例子中的麻布和上衣,在這里顯然起著兩種不同的作用。麻布通過上衣表現自己的價值,上衣則成為這種價值表現的材料。前一個商品起主動作用,后一個商品起被動作用。前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為相對價值,或者說,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后一個商品起等價物的作用,或者說,處于等價形式。經濟學中的數學與純數學是有所不同的。在純數學中,“=”是沒有方向性的,而經濟學中的“=”往往具有方向性。在經濟學中,交換“=”左右兩邊的內容,可能會引出不同的經濟含義,而且在涉及到時間的一些等式中,由于時間的不可逆性,“=”兩邊的內容甚至是不可以相互交換的。 相對價值形式和等價形式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依賴、互為條件、不可分離的兩個要素,同時又是同一價值表現的互相排斥、互相對立的兩端即兩極;這兩種形式總是分配在通過價值表現互相發生關系的不同的商品上。例如我不能用麻布來表現麻布的價值。20碼麻布=20碼麻布,這不是價值表現。相反,這個等式只是說,20碼麻布無非是20碼麻布,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麻布。因此,麻布的價值只能相對地表現出來,即通過另一個商品表現出來。因此,麻布的相對價值形式要求有另一個與麻布相對立的商62品處于等價形式。另一方面,這另一個充當等價物的商品不能同時處于相對價值形式。它不表現自己的價值。它只是為別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提供材料。 誠然,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這種表現也包含著相反的關系:1件上衣=20碼麻布,或1件上衣值20碼麻布。但是,要相對地表現上衣的價值,我就必須把等式倒過來,而一旦我這樣做,成為等價物的就是麻布,而不是上衣了。可見,同一個商品在同一個價值表現中,不能同時具有兩種形式。不僅如此,這兩種形式是作為兩極互相排斥的。 一個商品究竟是處于相對價值形式,還是處于與之對立的等價形式,完全取決于它當時在價值表現中所處的地位,就是說,取決于它是價值被表現的商品,還是表現價值的商品。(2)相對價值形式(a)相對價值形式的內容 要發現一個商品的簡單價值表現怎樣隱藏在兩個商品的價值關系中,首先必須完全撇開這個價值關系的量的方面來考察這個關系。人們通常的做法正好相反,他們在價值關系中只看到兩種商品的一定量彼此相等的比例。他們忽略了,不同物的量只有化為同一單位后,才能在量上互相比較。不同物的量只有作為同一單位的表現,才是同名稱的,因而是可通約的。【少數經濟學家,例如賽·貝利,曾分析價值形式,但沒有得到任何結果,這首先是因為他們把價值形式同價值混為一談,其次,是因為在講求實用的資產者的粗鄙的影響下,他們一開始就只注意量的規定性。“對量的支配……構成價值。”(《貨幣及其價值的變動》1837年倫敦版第11頁)作者賽·貝利。】63 不論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件上衣,或=x件上衣,也就是說,不論一定量的麻布值多少件上衣,每一個這樣的比例總是包含這樣的意思:麻布和上衣作為價值量是同一單位的表現,是同一性質的物。麻布=上衣是這一等式的基礎。 但是,這兩個被看作質上等同的商品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只有麻布的價值得到表現。是怎樣表現的呢?是通過同上衣的關系,把上衣當作它的“等價物”,或與它“能交換的東西”。在這個關系中,上衣是價值的存在形式,是價值物,因為只有作為價值物,它才是與麻布相同的。另一方面,麻布自身的價值顯示出來了,或得到了獨立的表現,因為麻布只有作為價值才能把上衣當作等值的東西,或與它能交換的東西。比如,丁酸是同甲酸丙酯不同的物體。但二者是由同一些化學實體——碳(C)、氫(H)、氧(O)構成,而且是以相同的百分比構成,即C4H8O2。假如甲酸丙酯被看作與丁酸相等,那末,在這個關系中,第一,甲酸丙酯只是C4H8O2的存在形式,第二,就是說,丁酸也是由C4H8O2構成的。可見,通過使甲酸丙酯同丁酸相等,丁酸與自身的物體形態不同的化學實體被表現出來了。 如果我們說,商品作為價值只是人類勞動的凝結,那末,我們的分析就是把商品化為價值抽象,但是并沒有使它們具有與它們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在一個商品和另一個商品的價值關系中,情形就不是這樣。在這里,一個商品的價值性質通過該商品與另一個商品的關系而顯露出來。 例如當上衣作為價值物被看作與麻布相等時,前者包含的勞動就被看作與后者包含的勞動相等。固然,縫上衣的勞動是一種與織麻布的勞動不同的具體勞動。但是,把縫看作與織相等,實際64上就是把縫化為兩種勞動中確實等同的東西,化為它們的人類勞動的共同性質。通過這種間接的辦法還說明,織就它織出價值而論,也和縫毫無區別,所以是抽象人類勞動。只有不同種商品的等價表現才使形成價值的勞動的這種特殊性質顯示出來,因為這種等價表現實際上是把不同種商品所包含的不同種勞動化為它們的共同東西,化為一般人類勞動。【第2版注:最早的經濟學家之一、著名的富蘭克林,繼威廉·配第之后看出了價值的本質,他說:“既然貿易無非是一種勞動同另一種勞動的交換,所以一切物的價值用勞動來估計是最正確的”(斯巴克斯編《富蘭克林全集》1836年波士頓版第2卷第267頁)。富蘭克林沒有意識到,既然他“用勞動”來估計一切物的價值,也就抽掉了各種互相交換的勞動的差別,這樣就把這些勞動化為相同的人類勞動。他雖然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卻把它說了出來。他先說“一種勞動”,然后說“另一種勞動”,最后說的是沒有任何限定的“勞動”,也就是作為一切物的價值實體的勞動。】 ------------分節閱讀 7 然而,只把構成麻布價值的勞動的特殊性質表現出來,是不夠的。處于流動狀態的人類勞動力或人類勞動形成價值,但本身不是價值。它在凝固的狀態中,在物化的形式上才成為價值。要使麻布的價值表現為人類勞動的凝結,就必須使它表現為一種“對象性”,這種對象性與麻布本身的物體不同,同時又是麻布與其他商品所共有的。這個問題已經解決了。 在麻布的價值關系中,上衣是當作與麻布同質的東西,是當作同一性質的物,因為它是價值。在這里,它是當作表現價值的物,或者說,是以自己的可以捉摸的自然形式表示價值的物。當然,上衣,作為商品體的上衣,只是使用價值。一件上衣同任何一塊麻布一樣,不表現價值。這只是證明,上衣在同麻布的價值關系中,比在這種關系之外,多一層意義,正象許多人穿上鑲金邊的上衣,比不穿這種上衣,多一層意義一樣。65 在上衣的生產上,人類勞動力的確是以縫的形式被耗費的。因此,上衣中積累了人類勞動。從這方面看,上衣是“價值承擔者”,雖然它的這種屬性即使把它穿破了也是看不出來的。在麻布的價值關系中,上衣只是顯示出這一方面,也就是當作物體化的價值,當作價值體。即使上衣扣上了紐扣,麻布在它身上還是認出與自己同宗族的美麗的價值靈魂。但是,如果對麻布來說,價值不同時采取上衣的形式,上衣在麻布面前就不能表示價值。例如,如果在A看來,陛下不具有B的儀表,因而不隨著國王的每次更換而改變容貌、頭發等等,A就不會把B當作陛下。 可見,在上衣成為麻布的等價物的價值關系中,上衣形式起著價值形式的作用。因此,商品麻布的價值是表現在商品上衣的物體上,一個商品的價值表現在另一個商品的使用價值上。作為使用價值,麻布是在感覺上與上衣不同的物;作為價值,它卻是“與上衣等同的東西”,因而看起來就象上衣。麻布就這樣取得了與它的自然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它的價值性質通過它和上衣相等表現出來,正象基督徒的羊性通過他和上帝的羔羊相等表現出來一樣。 我們看到,一當麻布與別的商品即上衣交往時,商品價值的分析向我們說明的一切,現在就由麻布自己說出來了。不過它只能用它自己通曉的語言即商品語言來表達它的思想。為了說明勞動在人類勞動的抽象屬性上形成它自己的價值,它就說,上衣只要與它相等,從而是價值,就和麻布一樣是由同一勞動構成的。為了說明它的高尚的價值對象性不同于它的漿硬的物體,它就說,價值看起來象上衣,因此它自己作為價值物,就同上衣相象,正如兩個雞蛋相象一樣。順便指出,除希伯來語以外,商品語言中也還有其他許多確切程度不同的方言。例如,要表達商品B同商品A相等是66商品A自己的價值表現,德文《Wertsein》〔價值,價值存在〕就不如羅曼語的動詞valere,valer,valoir〔值〕表達得確切。巴黎確實值一次彌撒! 可見,通過價值關系,商品B的自然形式成了商品A的價值形式,或者說,商品B的物體成了反映商品A的價值的鏡子。商品A同作為價值體,作為人類勞動的化身的商品B發生關系,就使B的使用價值成為表現A自己價值的材料。這就是貨幣的價格標準(不同于價值尺度)的由來,它代表價值體使用價值的量。在商品B的使用價值上這樣表現出來的商品A的價值,具有相對價值形式。(b)相對價值形式的量的規定性 凡是價值要被表現的商品,都是一定量的使用物品,如15舍費耳小麥、100磅咖啡等等。這一定量的商品包含著一定量的人類勞動。因而,價值形式不只是要表現價值,而且要表現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因此,在商品A和商品B如麻布和上衣的價值關系中,上衣這種商品不僅作為一般價值體被看作在質上同麻布相等,而且是作為一定量的價值體或等價物如1件上衣被看作同一定量的麻布如20碼麻布相等。 “20碼麻布=1件上衣,或20碼麻布值1件上衣”這一等式的前提是:1件上衣和20碼麻布正好包含有同樣多的價值實體。就是說,這兩個商品量耗費了同樣多的勞動或等量的勞動時間。但是生產20碼麻布或1件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是隨著織或縫的生產力的變化而變化的。現在我們要較詳細地研究一下這種變化67對價值量的相對表現的影響。 I、麻布的價值起了變化【“價值”一詞在這里是用來指一定量的價值即價值量,前面有的地方已經這樣用過。】,上衣的價值不變。如果生產麻布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種植亞麻的土地肥力下降而增加一倍,那末麻布的價值也就增大一倍。這時不是20碼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碼麻布=2件上衣,因為現在1件上衣包含的勞動時間只有20碼麻布的一半。注意,下文表明,麻布不是上衣的原料。如果麻布是上衣的原料,將會出現上衣的價值隨其原料——麻布的價值的增加而增加的問題。相反地,如果生產麻布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織機改良而減少一半,那末,麻布的價值也就減低一半。這樣,現在是20碼麻布=1/2件上衣。可見,在商品B的價值不變時,商品A的相對價值即它表現在商品B上的價值的增減,與商品A的價值成正比。 II、麻布的價值不變,上衣的價值起了變化。在這種情況下,如果生產上衣的必要勞動時間由于羊毛歉收而增加一倍,現在不是20碼麻布=1件上衣,而是20碼麻布=1/2件上衣。相反地,如果上衣的價值減少一半,那末,20碼麻布=2件上衣。因此,在商品A的價值不變時,它的相對的、表現在商品B上的價值的增減,與商品B的價值變化成反比。 我們把I、II類的各種情形對照一下就會發現,相對價值的同樣的量的變化可以由完全相反的原因造成。所以,20碼麻布=1件上衣變為:1、20碼麻布=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價值增加一倍,或者是由于上衣的價值減低一半;2、20碼麻布=1/2件上衣,或者是由于麻布的價值減低一半,或者是由于上衣的價值增加一倍。 III、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必要勞動量可以按照同一方向和同一68比例同時發生變化。在這種情況下,不管這兩種商品的價值發生什么變動,依舊是20碼麻布=1件上衣。只有把它們同價值不變的第三種商品比較,才會發現它們的價值的變化。如果所有商品的價值都按同一比例同時增減,它們的相對價值就保持不變。它們的實際的價值變化可以由以下這個事實看出:在同樣的勞動時間內,現在提供的商品量都比過去多些或少些。 IV、生產麻布和上衣的各自的必要勞動時間,從而它們的價值,可以按照同一方向但以不同的程度同時發生變化,或者按照相反的方向發生變化,等等。這種種可能的組合對一種商品的相對價值的影響,根據I、II、III類的情況就可以推知。 可見,價值量的實際變化不能明確地,也不能完全地反映在價值量的相對表現即相對價值量上。即使商品的價值不變,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發生變化。即使商品的價值發生變化,它的相對價值也可能不變,最后,商品的價值量和這個價值量的相對表現同時發生的變化,完全不需要一致。【第2版注:庸俗經濟學以慣有的機警利用了價值量和它的相對表現之間的這種不一致現象。例如:“如果承認,A由于同它相交換的B提高而降低,雖然這時在A上所耗費的勞動并不比以前少,這樣,你們的一般價值原理就破產了……如果承認,由于與B相對而言,A的價值提高,所以與A相對而言,B的價值就降低,那末,李嘉圖提出的關于商品的價值總是取決于商品所體現的勞動量這個大原理就站不住腳了;因為既然A的費用的變化不僅改變了本身的價值(與同它相交換的B相對而言),而且也改變了B的價值(與A的價值相對而言),雖然生產B所需要的勞動量并未發生任何變化,那末,不僅確認商品生產所耗費的勞動量調節商品價值的學說要破產,而且斷言商品的生產費用調節商品價值的學說也要破產。”(約·布羅德赫斯特《政治經濟學》1842年倫敦版第11、14頁)布羅德赫斯特先生也可以說:看看10/20、10/50、10/100等等分數罷。即使10這個數字不變,但它的相對量,它與分母20、50、100相對而言的量卻不斷下降。可見,整數(例如10)的大小由它包含的單位數來“調節”這個大原理破產了。現代庸俗經濟學理論中充斥著這種“機警”的把戲,就看你是否有能力識別。】69(3)等價形式 我們說過,當商品A(麻布)通過不同種商品B(上衣)的使用價值表現自己的價值時,它就使商品B取得一種特殊的價值形式,即等價形式。商品麻布顯示出它自身的價值,是通過上衣沒有取得與自己的物體形式不同的價值形式而與它相等。這樣,麻布表現出它自身具有價值,實際上是通過上衣能與它直接交換。因此,一個商品的等價形式就是它能與另一個商品直接交換的形式。 如果一種商品例如上衣成了另一種商品例如麻布的等價物,上衣因而獲得了一種特殊的屬性,即處于能夠與麻布直接交換的形式,那末,這根本沒有表明上衣與麻布交換的比例。既然麻布的價值量已定,這個比例就取決于上衣的價值量。不管是上衣表現為等價物,麻布表現為相對價值,還是相反,麻布表現為等價物,上衣表現為相對價值,上衣的價值量總是取決于生產它的必要勞動時間,因而和它的價值形式無關。但是一當上衣這種商品在價值表現中取得等價物的地位,它的價值量就不是作為價值量來表現了。在價值等式中,上衣的價值量不如說只是當作某物的一定的量。 例如,40碼麻布“值”什么呢?2件上衣。因為上衣這種商品在這里起著等價物的作用,作為使用價值的上衣與麻布相對立時是充當價值體,所以,一定量的上衣也就足以表現麻布的一定的價值量。因此,兩件上衣能夠表現40碼麻布的價值量,但是兩件上衣決不能表現它們自己的價值量,即上衣的價值量。在價值等式中,等價物始終只具有某物即某種使用價值的單純的量的形式,對這一事實的膚淺了解,使貝利同他的許多先驅者和后繼者都誤認70為價值表現只是一種量的關系。其實,商品的等價形式不包含價值的量的規定。先定性后定量,定量只是由于能夠定性。 在考察等價形式時看見的第一個特點,就是使用價值成為它的對立面即價值的表現形式。抽象的價值要用具體的使用價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