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漢字的聯想教材分析:《漢字的聯想》是人民美術出版社四年級下冊第12課的內容,是本冊美術教材中國畫單元的最后一課,屬于“造型表現”學習領域。《美術課程標準》中提出了,在廣泛的文化情境中認識美術的特征。本課旨在讓學生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從而加深學生對漢字的認識。感受中國漢字的審美意趣,培養其熱愛漢字的民族情感和文化鑒別能力。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能為學生運用漢字的構形進行藝術創作提供豐富的靈感。將自己對漢字的認識和感受!用中國畫的方法,大膽地表現出來提高美術素養,陶冶審美情操。學情分析:四年級學生具備了一定的漢字書寫能力。對漢字所表達的意境也有了自己的理解。然而中國漢字的演變過程以及漢字象形表意的特點,學生還沒有深入的接觸與學習。本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利用漢字本身的特點,運用中國畫特有的方式將自己對漢字的認識和感受表現出來。學生在觀察與討論中了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在動手實踐中提高創造力和藝術表現力,繼而感受中國書畫創作的魅力。學生在以往的中國畫學習中,已經接觸了基本的創作方法。但多數同學還停留在中鋒、側鋒的簡單運用,還不能大膽的進行筆墨的創新變化。不能體會中國畫中筆墨變化的樂趣。在教學中,教師要鼓勵學生突破傳統技法,大膽創新,創作出有新意的水墨作品。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初步了解漢字的起源及演變過程,用中國畫的方法對漢字進行大膽的聯想和創作。2.過程與方法目標:學生在觀察、分析、交流及師生互動的過程中,大膽運用中國畫的工具和筆墨技法,表現生動有趣的漢字形象,創作新穎的作品。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了解中國漢字文化,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在情感的體驗中增進想象力和創造力。課型:新授課課時:第一課時教學重點:觀察分析漢字象形表意的特點,了解漢字的起源和演變過程,體驗用漢字為題材進行水墨畫創作的樂趣,感受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教學難點:利用漢字的特點展開豐富的聯想,以及用中國畫的筆墨技法進行創作。教具準備:毛筆、墨汁、國畫顏料、生宣、課件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直觀演示法教學過程:一、導入動畫演示象形文字激發學生興趣,并且提出問題,你發現了什么。學生觀看動畫片,感受漢字的象形趣味,初步認識象形字。板書:漢字。二、新授(一)提問大家對中國漢字了解多少?由此引出講解漢字的起源。展示圖片,最早的漢字起源。人們是如何發現最早的漢字(象形字)。(二)展示象形文字,“馬、舟、牛、雨、日”等,觀察字形,聯想字意,猜猜它們是什么字。總結象形文字,最大的特點就是“以形表意”。(板書以形表意)(三)既然象形文字如此有趣,生動,為什么現在我們不用了呢?(學生嘗試回答)(四)教師總結:隨著人類社會的發展,僅僅靠字形表達意思已經不能滿足人類的需要,漢字開始了漫長的演變過程。(五)播放圖片,漢字的演變過程。在展示演變過程中,體會同一漢字不同字體的對比。談一下自己的感想(中國漢字文化歷史悠久,無論哪種字體都有自己的特點。)(六)播放圖片,讓學生分析討論是畫還是字?是字念什么?是畫,表達的是什么內容,它和字有什么區別和聯系。(字和畫很像,但畫的線條復雜具體,字的線條簡單概括。)(七)展示圖片,分析早期巖畫與象形字的對比,由此引出“字由畫生,書畫同源”。板書:畫——字——書法三、作品賞析:(一)出示畫家古干作品《農家樂》。提問,這幅畫有什么特點,在這幅畫中你能找到哪些象形字,畫家為什么要起農家樂這個名字,表達了什么樣的內容?出示《龍鳳》作品再次點題,書畫同源,請學生回答字和畫之間的關系。(二)欣賞學生作品,分析作品內容,色彩構圖特點和表現技法有哪些不同?師生交流反饋。四、教師示范教師示范過程中講解象形字的運用、筆墨技法、構圖運用、畫的內容等。藝術實踐出示一組象形字的書法和含義,請同學們用中國畫的表現方式創作一幅美觀新穎又有趣的作品。教師巡視輔導及時解決學生在創作中出現的問題。展示評價展示學生作品,你認為哪位同學表現的畫面有創意?說說理由。請同學分享在創作的過程中對漢字進行了那些有趣的聯想?運用了哪些中國畫表現技法?拓展延伸想想一下可以將自己創作的作品裝飾在什么地方。欣賞歷代書法作品,感受中國文化的博大精深。板書設計漢字 聯想學生作品學生作品以形表意畫→字→書法學生作品書畫同源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