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三年級下冊《一幅名揚中外的畫》教案
【教學目標】
1.認識“擇、宮”等10個生字,掌握多音字“籠、乘”。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能結合課文內容和圖畫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
3.了解一段話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
4.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教學重點】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了解《清明上河圖》名揚中外的原因。能結合課文內容和圖畫向別人介紹《清明上河圖》。
2.了解一段話是怎么圍繞一個意思寫清楚的。
【教學難點】
讀懂課文內容,初步培養學生留心觀察周圍事物的習慣,加深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了解和熱愛。
【教學準備】
課件、資料卡
【教材分析】
在我國光輝燦爛的藝術瑰寶中,《清明上河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三年級下冊的這篇略讀課文就用生動的語言向我們介紹了這幅名揚中外的的古代繪畫作品——《清明上河圖》。全文結構緊湊,語言生動,把這幅名畫寫得細致又活靈活現。
【學情分析】
三年級的孩子活潑好動,合作的意識、語言表達能力也逐步增強。根據學生的這種特征,我在設計這一課時,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利用課件的互動功能、合作完成資料卡、小導游介紹等環節,增加課堂的趣味性和互動性寓教于樂。
【教學過程】
一、初識古畫,激趣導入
1.同學們,在第三單元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解了一些中國優秀的傳統文化,回憶一下,你還記得有哪些?(師生暢談)
2.今天老師還給大家帶來了一幅古畫,想不想看?那就讓我們快去鑒賞一番。
3.教師播放《清明上河圖》的紀錄片,看完視頻,學生談感受,(人物眾多)引入課文題目——《名揚中外的一幅畫》
4.出示課前預習單:說一說人多的場景特點。如果讓你畫一幅人物眾多的畫你準備怎樣來畫?
(設計意圖:以興趣為導引,讓學生興致盎然地走進課文的學習。單元學習的回顧讓學生能聯系舊知再次感受傳統文化;紀錄片的觀看讓孩子們有了愉快輕松的感官體驗,激發其學習興趣;通過課前預習單的導入初步讓學生進行畫面描述,從而更好的鑒賞圖畫。)
二、賞讀古畫,字詞闖關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出示朗讀提示。
2.出示字詞,利用課件互動模式完成詞語過關小游戲。
3.開火車讀字詞,教師點評并校正。
4.說說多音字“籠、乘”。
(設計意圖:詞語的學習不能忽略,利用課件互動模式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三、再賞古畫,感知內容
1.同學們就在剛才,老師收到一封來自故宮博物院的求助信,究竟發生了什么事呢?讓我們去看看吧(以動畫的形式提出任務)
2.教師出示課前預習單的資料卡,完成資料卡的填寫。教師進行投屏展示。
3.那2、3、4自然段又分別寫了哪些內容呢?請大家用自己的話說一說。
(板書:人物眾多、街市熱鬧、情景有趣)
4.教師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出示每段的中心句,并總結學法。
5.總結:這幅畫人物眾多、街市熱鬧、情景有趣怪不得作者說:
“這真是一幅名揚中外的畫!”(齊讀)
(設計意圖:通過動畫設置情景,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資料卡的使用著重訓練學生提取信息的能力。通過中心句學習如何圍繞一個意思來寫概括文章內容的。)
四、賞圖讀文,交流畫作
場景一:
1.同學們,故宮博物院想讓你們當小導游介紹一下這幅畫,但是在當導游就一定要熟悉這幅畫的內容。
2.課件展示《清明上河圖》:同學們,畫面上的人物具有什么特點呢?(人物眾多)
3.課文中是怎樣介紹的?(指名讀:“有從鄉下來的農民,有撐船的船工,有做各種買賣的生意人,有留著長胡子的道士,有走江湖的醫生,有擺小攤的攤販,有官吏和讀書人……” )
4.張擇端在這幅畫里都畫了哪些人呢?他可能從事什么職業?(學生筆圈畫人物邊說)
5.看著這熙熙攘攘、來來往往的人群,作者不禁感嘆道:“三百六十行,哪一行的人都畫在上面了。”(齊讀)
6.這么多各行各業的人全被張擇端畫進了清明上河圖,他可真是(了不起),難怪清明上河圖會(齊說:名揚中外了)。
場景二:
1.過渡:除了人物眾多,這幅畫還有什么特別之處?
2.生:畫上的街市很熱鬧,還畫了許多形態各異的人。(出示第三段前半段)
3.出示圖片,感受各種店鋪、作坊、酒樓、茶館。
4.過渡:街市的熱鬧除了體現在酒肆林立,還體現在來來往往、形態各異的人。(指名讀)“有的騎著馬,有的挑著擔,有的趕著毛驢,有的推著獨輪車,有的悠閑地走在街上溜達。”
5.句式訓練:請觀察圖片,想象畫面上還有誰在做什么?按照“有的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有的________________” 的句式說一說。
6.張擇端畫了那么多形態各異的人們,但是畫面上的這些人有的不到一寸,有的甚至只有黃豆那么大。
7.感受“黃豆”的大小:一寸有多大(3.3333厘米),用手指比劃一下。想象一下,在黃豆般大小的地方,我們可以看到畫中人物的什么?(播放視頻:可以看到人物的動作、鏡頭再拉近可以看到人物的服裝、鏡頭再拉近還可以看到人物的表情、再拉近甚至還可以看到人物臉上的毛孔)
8.在這么小的地方,卻能把人物畫的如此清楚,你對這位畫家有何想法?(畫技高超)
9.是呀,正是畫家有如此高超的畫技,我們才稱《清明上河圖》是一幅____ 生:(齊)名揚中外的畫。
10.小組合作討論:課文是怎樣把《清明上河圖》介紹的清楚的呢?(教師總結學法)
場景三:
1.教師出示橋北頭這個畫面的圖,請同學們看一看圖片。
2.現在請大家閉上眼睛,聽老師朗讀作者對這個畫面的描寫,想象如果當時你在場,你能看到什么,聽到什么
3.同學們,你看這幅畫就是有這樣的魅力,怪不得作者贊嘆道:“張擇端畫的畫,是多么傳神啊!”(齊讀)
4.正是因為張擇端畫的如此逼真傳神,《清明上河圖》才被稱為是一幅____生:(齊)名揚中外的畫。
(設計意圖:本環節教師通過邊讀邊想象的方法感受這幅畫名揚中外的原因。讓學生在說的過程中充分感受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五、部落合作,介紹古畫
1.同學們,剛才我們一起細細品析了古畫的局部圖,對畫作的內容有了深入的了解,現在你們都已經具備小導游的資格了。
2.現在請大家部落合作,借助資料卡、課文和圖片,當一回小導游,給旅游團介紹一下《清明上河圖》。
合作提示:先選定小導游,然后大家一起幫忙組織導游詞。
3.學生合作討論,限時3分鐘。
4.學生上臺展示,同時運用白板的互動功能,對圖片進行圈畫、放大等展示,讓游客聽得更加明白。教師在一個部落展示后,進行及時的點評,請另外一個部落展示。
5.教師總結:同學們,你們的導游活動完成得非常好!今天我們走進一幅名揚中外的古畫——《清明上河圖》(板書),了解了它名揚中外的原因,也細細感受了它無窮的魅力,中國文化,博大精深,希望大家能在課后繼續開啟文化探寶之旅!
(設計意圖:本環節旨在讓學生在結合課文學習的基礎上,能運用手中掌握的資料,學會如何向別人介紹這幅畫。小導游情境的設置承接了上一個環節的內容,達到環環相扣的目的。學生在這樣一個情境下進行口語表達的訓練,會更加有內容說,同時更有參與感和互動感。部落合作,讓學生能集思廣益,討論更有效率,展示更有成效。)
拓展延伸 課后作業
打開我們的作業單,讓我們課下一起進行一場古畫“探秘”之旅吧!
(設計意圖:課后作業的布置一方面是通過作業設計了解更多關于《清明上河圖》的知識,加深對傳統文化的喜愛,對古代畫家風采的感受;另一方面是通過作業鞏固課堂知識的學習。)
板書設計
12、一幅名揚中外的畫
人物眾多
街市熱鬧
情景有趣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