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62張PPT)中國古代山水畫現存最早的獨立山水畫是隋展子虔《游春圖》局部。山水畫簡述東晉顧愷之《洛神賦》局部絹本 設色 縱27.1cm 橫572.8cm 現存最早的獨立山水畫是隋展子虔《游春圖》。山水畫簡述《游春圖》 展子虔《山行旅圖》 范寬《關山行旅圖》 關仝《山溪待渡圖》 關仝《匡廬圖》 荊浩《早春圖》 郭熙玉堂盡掩春日閑,中有郭熙畫春山。鳴鳩乳燕動睡起,白波青峰非人間。《寒江獨釣圖》 馬遠 五代兩宋的山水畫完成了“勾、皴、點、染、”等各種筆法的創造,從而基.本形成了山水畫筆墨的完整體系。山水(局部) 宋 佚名山水畫簡述山水畫簡述各種皴法五代的董源、巨然為南方山水畫的代表,畫法上對元代影響巨大并影響至今。山水畫簡述《瀟湘圖》(絹本設色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縱50.2厘米 橫140厘米 )畫的是江南景色。畫中山巒連錦,云霧暗晦,山水樹石都籠罩于空靈朦朧之中,顯得平淡而幽深,蒼茫而深厚。岸邊船上有幾組人物,遠處坡下有張網的漁人和船只。此畫以花青運以水墨,清淡濕潤,山石用筆點染,而山坡底部用披麻皴,顯得渾厚滋潤,江南山水的草木繁盛,郁郁蔥蔥俱得以表現。巨然為僧人,是董源的親授弟子其山水畫輕嵐淡泊,疏煙流云,多作高山大嶺山頂礬頭尤為突出,其皴筆多為長披麻,筆墨整潔有序。山水畫簡述《秋山問道圖》臺北故宮博物院絹本 墨筆 縱165.2厘米,橫77.2厘米董源、巨然的作品以道和禪為審美境界,散淡幽遠,純凈內斂。是后世文人畫的楷模。山水畫簡述山水冊(局部) 五代 董源北宋的北方山水,善畫全景式作品,氣勢雄偉,形神兼備。荊浩長期隱居在太行山的崇山峻嶺中,開創了北方山水畫派,所作山石或方或圓。皴染兼備。山水畫簡述荊浩《匡廬圖 》李成為山東人,多作丘嶺平原景色。寫象賦景,得其全勝。《晴巒蕭寺圖》 宋 李成山水畫簡述溪山行旅 (局部) 宋 范寬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206.3 厘米 橫 103.3 厘米山水畫簡述范寬(活動于十世紀),陜西華原(今耀縣)人,經常來往京師與洛陽一帶。個性寬厚,舉止率直,嗜酒好道,擅長山水畫,初學五代山東畫家李成,后來覺悟說:前人之法,未嘗不近取諸物,吾與其師于人者,未若師諸物也;吾與其師于物者,未若師諸心。于是隱居華山,留心觀察山林間,煙云變滅,風雨晴晦,各種變化難狀之景,當時人盛贊他:善與山傳神。 巍峨的高山頂立,山頭灌木叢生,結成密林,狀若覃菌,兩側有扈從似的高山簇擁著。樹林中有樓觀微露,小丘與巖石間一群馱隊正匆匆趕路。細如弦絲的瀑布直泄而下,溪聲在山谷間回蕩,景物的描寫極為雄壯逼真。全幅山石以密如雨點的墨痕和鋸齒般的巖石皴紋,刻畫出山石渾厚蒼勁之感。畫幅右角樹陰有范寬二字款。范寬的山水畫雄強樸厚,峻重壯美,其用筆如鐵似鋼,均直方硬,又如冰雹加雨,世稱“雨點皴”所作樹木多為雙勾,蒼郁樸茂。雪山蕭寺圖(局部) 宋 范寬山水畫簡述山水畫簡述《雪景寒林圖》 范寬 北宋絹本水墨 縱193.5厘米橫160.3厘米郭熙的山水畫巧湛致工,造境精深,畫山石多以圓筆中鋒寫出,再以側鋒皴擦,世稱“卷云皴”。郭熙的筆路較之李成、范寬多了一份含蓄委婉。所作樹木多以蟹爪為主,線條靈活多變而見情趣。《早春圖》,絹本水墨,縱158.3cm,橫108.1cm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水畫簡述 郭熙的山水畫,以神奇幽奧、突兀險絕取勝,布置造妙,變化多端。“放手做長松巨木,回溪斷崖,巖岫巉絕,峰戀秀起,云煙變滅晻靄這間,千態萬狀。”(《宣和畫譜》)《早春圖》是他的傳世絕品,此圖主題明確而富有季節感,描繪了春回大地、乍暖還寒時的深山景象。構圖上采用“十字”形章法,近景之窠石古木,中景之巨巖叢柯,遠景之主峰云崗,皆置于正中的縱軸線上,兩腰部有曲澗棧道、茅亭層閣,從總體上構成上高、中平、下深“三遠”兼備的壯巍氣局。峰戀秀挺,煙靄浮騰;林木舒發,交柯亂蔓;溪流淙淙,潭水澄靜;漁夫樵子,旅客游人,個個意態欣然。全圖蕩漾著清新的氣息,飽含著活潑的生機,洋溢著喜悅的情緒。 郭熙十分關注山水畫的季節特征所給予人的情緒感染,提出“四如”之說,即:“春山淡治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畫面景致空明凈潔,幽趣萬端,真有“淡冶如笑”之情致。雖然樹枝尚未吐綠,但毫無寒冷僻之感。具體地說明了郭熙山水畫所追求的理想境界,具有神秘感、高潔感、親切感相結合的美學意義。《早春圖》,絹本水墨,縱158.3cm,橫108.1cm。畫幅左方款識“早春,壬子年郭熙畫。”在款上鈐有“郭熙圖書”朱文大長方印。該圖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山水畫簡述南宋的李唐、劉松年、馬遠、夏圭史稱“南宋四大家”,其共同特點是用筆多以側鋒刷掃落筆重起筆輕,筆與筆之間自然而然地留“白”。作山石多以面皴為主(為大斧劈皴、小斧劈皴),用筆剛健、奔放、簡率。山水畫簡述宋/李唐《萬壑松風 》宋代杰出畫家。字古。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原是北宋畫院待詔。離亂后,到臨安街頭賣畫,被一個內官發現,后又重入畫院。其畫法遠追李思訓,變小斧劈而創大斧劈,筆意不凡,使人產生一種“神驚目眩”的威壓之感,開創出南宋山水畫的新畫風。山水畫簡述劉松年《四景山水》山水畫簡述山水畫簡述馬遠全面的筆墨技巧修養在他的《水圖》卷中得到進一步確證。全圖共十二段,淡設色畫各種不同的水波。他通過對各種水勢的細心觀察,把水的性態和在不同環境下所起的變化,表現得淋漓盡致。水的靜謐、迂回、盤旋、洶涌,無不曲盡其妙。尤其是為了表現不同水波而采用的筆法,變化多端,因景、因情而異,如以粗重的顫筆勾畫翻滾飛舞的浪花,充分表現了水的變幻及氣勢;用中鋒細筆描寫平波細流,又顯得那樣平靜、溫和。此圖充分表現了馬遠深厚的筆墨功力。 李日華看了《水圖》后說:“凡狀物者,得其形不若得其勢,得其勢不若得其韻,得其韻不若得其性。”“性者,物自然之天,技藝之熟,熟極而自呈,不容措意者也。”他驚嘆:“馬公十二水,惟得其性,故瓢分蠡勺,一掬而湖海溪沼之天俱在。”蘇東坡曾說:“盡水之變,惟蜀兩孫,兩孫死后,其法中絕。”到了馬遠手中,畫水不但沒有中絕,而且大大超過了孫位、孫知微。若東坡多活三百年,想必不會下如此武斷的結論了。山水畫簡述宋/馬遠《雪灘雙鷺》軸/絹本淺/設色畫 縱 59 厘米 橫 37.6 厘米 馬遠(活動于西元1190~1224年),字欽山,祖籍河中(今山西永濟)。光宗、寧宗朝畫院待詔。擅畫山水,不論構圖、筆法或意境均有新意,創立水墨蒼勁一派風格。與夏圭齊名,人稱馬夏。 雪崖枯枝,蘆竹寒汀,灘旁四只白鷺,均做瑟縮之狀,寒天的景致,令人有著身臨其境的感覺。而濃淡墨色畫出的樹石、遠山和蘆草,對比于留白的積雪處,和幾不見墨痕的白鷺們,在黑白之間,充分表現出清冷的意趣,達到了畫雪得其清的境界。另從巖壁上伸出的枝干,曲折擴展,勢如蛟龍升騰游動,這種筆勢往下拖垂,形成長而斜向伸出的畫枝方法,正是典型的“拖枝馬遠”風貌。山水畫簡述馬遠《踏歌圖》馬遠《梅石溪鳧圖 》山水畫簡述《溪山清遠圖》,夏圭,長卷,紙本。縱46.5厘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橫889.1厘米山水畫簡述 《溪山清遠圖》作者以其熟悉的上虛下實的構圖形式(所謂“半邊”式)來布置景物,所描繪的山坡、巨石、江岸、樹木、橋梁等都集中在畫面下部,甚至臨近畫邊,這樣畫面景界顯得非常開闊,給人一種登高俯視的感覺。畫面上半部,或以清淡的筆墨表現遠山,或留出大片空白表示江水、煙云。雖然空白面積很大,但不令人感到空虛,反而使景界更加清曠深遠。全圖疏密關系的處理,真正達到所謂“疏可馳馬,密不通風”的境地,其中“茂林佳趣”。“層崖疊嶂”、“奇峰孕秀”、與“清江寫望”、“山村幽居”構成此起彼伏的效果,使畫面產生一種輕松而強烈的節奏感。同時畫家以高遠與平遠交織互用,更豐富了山川的形勢變化。深山與大水緊密結合、前后連貫自然,毫無拼湊的痕跡,是這幅長卷的成功之處。而且在中國山水畫長卷中,很少有人布置景物,這樣簡練、空靈,這樣充實又富有變化。米芾在宋代山水畫家中筆墨獨具特色,其性格玩世不恭,時人稱為“米顛”。其作品屬意筆一路,用墨氰氯,不溫不火,打點用橫筆,錯落有致,史稱“米氏云山”。遠岫晴云圖 宋 米芾山水(A)五代兩宋時期不僅山水畫創作趨于鼎盛。且理論總結也收獲頗豐。荊浩的《筆法記》便是此時山水畫的重要理論著作,其“六要”、“四勢”說直指山水畫的精要:“夫畫有六要:一曰氣,二曰韻,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筆,六曰墨。”凡筆有四勢:“謂筋、肉、骨、氣。”山水(A)郭熙的《林泉高致》提出了山水畫創作的諸多問題,如“三遠”、“四時”等。“真山水之川谷,遠望之以取其深,近游之以取其淺,真山水之巖石,望遠之以取其勢,近看之以取其質”。山水(A) “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顛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高遠之色清明,深遠之色重晦,平遠之色有明有晦。”山水(A) “真山水之煙嵐,四時不同,春山澹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山水(A) 五代兩宋,尤其是北宋,名家迭出,多以全景式的構圖(南宋有變化)表現大山巨川的雄渾氣度,從而表達出畫家強烈的民族自信和對自然美崇高之境的追求。在這種時代的共同面貌中,不同的畫家依據自己對大自然的不同感受,其繪畫也有著不同的特征,正如郭若虛評價李成、關全、范寬的繪畫時所說:“夫氣象蕭疏,煙林清曠,毫鋒穎脫,墨法精微者、營丘之制也。.石體堅凝,雜木豐茂,臺閣古稚,人物幽閑者,關氏之風也。峰巒渾厚,勢狀雄強、槍筆俱勻,人屋皆質者,范氏之作也。”山水(A) 元代山水無疑代表了中國抒情寫意山水畫創作的最高成就,其發展的原動力便是文人的介入。他們讀書弄翰,參禪悟道,因而,元代出現了很多“詩、書、畫”三者結合的作品,元代山水更重視筆墨的遣興抒情的功能,形成了超逸、簡約、空靈、平淡的繪畫風格。元代山水畫山水(A) 倪瓚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最能道出元代山水畫的精神所在。容膝齋圖 元 倪云林 元代的代表性畫家有趙孟頫,元四家(黃公望、吳鎮、倪瓚、王蒙)等。山水(A) 趙孟頫是中國山水畫在宋元變革時期的關鍵人物,元代山水畫的成就和托古改制與趙孟傾是分不開的。趙孟頰的藝術主張體現在三個方面,一、重視傳統,崇尚古意;二、師法自然;三、重視書法筆意,這三個方面的主張幾乎成了元代繪畫創作的綱領,并對明、清兩代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鵲華秋色圖(局部)元 趙孟頫 黃公望是元代變法的成熟者,畫法繼承董源、巨然,并融匯了荊浩、關仝的筆法,所作山水意境簡遠,平中求奇‘以草籀筆法入畫;變巨然的披麻皴為披麻散皴 。富春江居圖(局部)元 黃公望富春山居圖日出·印象 吳鎮性情高傲。其水墨山水師法巨然,亦學馬遠、夏圭的斧劈皺和刮鐵皺,善用濕筆表現山川林木的蒼郁樸茂。畫法特點是筆勢圓轉,墨色沉厚,與黃公望的干筆明顯有別。清江春曉(局部)元 吳鎮山水(A) 倪瓚的山水畫多作太湖流域景色,近景坡岸,三五株疏葉雜樹,間以茅亭或小屋,中景為平靜曠闊的湖水,遠景小山遙望,這種近、中、遠三景的構圖法為倪攢畫作的主要特征,所創側鋒折帶皴。容膝齋圖 元 倪云林 王蒙,所作多以短線為主,用筆繁密,有區茂而深秀。畫法變董、巨的披麻皴為筆鋒旋轉的“解索皴”,形成細長飄曲的短線,稱“游絲裊空法”,并以渴筆點苔,加之徑路迂回。煙靄微茫,能曲盡山林幽致。具區林屋圖 元 王蒙明代山水 依不同區域聚集的畫家形成流派;如以董其昌為首的“松江畫派”,以沈周、文微明、唐寅、仇英為首的“吳門派“:以戴進、吳偉為首的“浙派”等。山水(A) 明代畫家中董其昌、沈周及明末清初的龔賢三家較為重要,學習時應加以關注。山水(A) 學習傳統,師法古人,是董其昌(字玄宰)繪畫藝術的主線。宋元名家。他幾乎一一臨過,宗法前人、兼收并蓄各家而形成自家面目,在繪畫中把中國傳統文人所追求的“靜美、內柔”。”古潤秀雅、平淡天真“的意趣發展到了極致。他主張的“南北宗”論更是影響深遠。仿宋元人縮本畫 明 董其昌 沈周,字啟南,號南田,又號白石翁,其畫法以宋為主,兼學元人,有“粗沈”、“細沈”兩路風格。“粗沈”取法宋人,用筆多中鋒,用線雄強,落墨沉厚,重骨力,重體感。“細沈”取法元人,用筆縝密清秀,于繁細中見空靈。 龔賢字半千,號半畝。居金陵八家之首。為極簡一路,“黑龔”則為龔賢山水畫的主要特色。“黑龔”其實質特點是用“積墨法”層層積染,在反反復復的皴染中求“亮墨”,黃賓虹受其影響。。山水冊(摹本) 龔賢清代山水畫 清代的山水畫分為兩種形態,一種重自我表達,以“四僧”為代表;一種重摹古守舊,以“四王”為代表。山水(A) “四僧”指朱耷、石濤、弘仁、石溪四位高僧。不隨人俯仰,不入流俗,重視人格的修煉和澄澈。山水(A) “四王”指王時敏、王鑒、王翚、王原祁,屬守舊一路。主要特點是,因循傳統亦步亦趨,強調筆筆從古人中來“以酷似古人為最高準則”。山水(A) 朱耷號八大山人,又號個山等。為明代皇族后裔。所畫山水以借鑒元代的倪瓚與明代的董其昌為主,所作構圖新穎,結構奇特,用筆態意縱橫。蒼勁圓秀,其作品所傳達的筆墨意象幽曠、冷逸。山水冊 清 八大山人 石濤名朱若極,又號原濟、清湘老人、苦瓜和尚、大滌子等,與八大同屬明宗室。石濤半生云游,飽覽名山大川,為其創作打下了堅實的生活基礎。畫作的特點是不囿成法,強調“無我之法是為至法”。用筆用墨恣意縱橫。多用潑墨、破墨法寫山川云水。秦淮憶舊圖(局部) 清 石濤 石溪又名髡殘,號石溪、白禿等。少時削發為僧,云游名山。由于身體多病,時常閉門掩竇,過著偃仰寂然的生活。所作山水得王蒙法,善用渴筆粗墨。山水冊 清 髡殘 弘仁字無智。師法倪瓚奇縱而穩定。其作品多為黃山景色,布局疏宕而錯落,山石樹木造型多用大大小小的幾何形體組成,帶有冷抽象的意味。其作山石多以線條空勾,以淡墨作皴染, “冷”和“靜”為其主要的精神意味。水閣深秋圖軸 清 弘仁 王時敏,號煙客。年少時為董其昌所深賞,其畫法學黃公望、董其昌,筆筆講求古人法度。山水(A) 王鑒,號園照。其與王時敏的風格相比,用墨較為堅實、沉密。山水(A) 王翚,號耕煙散人。一生生活優裕,仿臨宋元,無微不肖。都下過千錘百煉的功夫:但畢竟缺乏對自然山水的感受。山水(A)山水圖冊之一 王時敏 王原祁,號麓臺。其山水屬淺絳一路,有著“淡而彌厚、實則彌清”之勝。山水冊(摹本) 王原祁 “四王”、筆墨圓熟,但缺少原創的生機,原因在于囿于古人,亦步亦趨。山水(A)謝謝觀賞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