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共12張PPT)
中國山水畫之
三遠法
教學對象:
課時設置:
教學材料:
毛筆、生宣、墨、國畫顏料、毛氈、清水
教學目標:
1、了解三遠法構圖原理。
2、掌握樹高遠、平遠、深遠的含義及表現手法。
3、讓孩子對傳統藝術組織方式深入的了解。
教學重點:
平遠,就是自近山而望遠山,反映的是一種俯視的境界,塑造的是“山隨平視遠”的那種藝術效果。
高遠,就是“自山下仰山巔”,反映的是一種仰視所見的巍峨宏偉的山勢。
深遠,就是“自山前而窺山后”。
山水畫的三遠法
概述:“三遠”法,是中國山水畫的特殊透視法。指的是在一幅畫中,可以是幾種不同的透視角度,表現景物的“高遠”、“深遠”、“平遠”。
山水畫不是焦點透視,而是散點透視。它提倡對表現對象進行“面面觀”。取景置物,不固定在一點而是各取最佳角度組成畫面,這種方法總結為“三遠法”。
導入
北宋畫家郭熙在他的著名山水畫論著——《林泉高致》中提出的。
宋代的郭熙在《林泉高致》中,對三遠法下過這樣的定義:“山有三遠:自山下而仰山巔謂之高遠;自山前而窺山后謂之深遠;自近山而望遠山謂之平遠。”三遠法,就是一種時空觀,以仰視、俯視、平視等不同的視點來描繪畫中的景物,打破了一般繪畫以一個視點,即焦點透視觀察景物的局限。河陽溫縣(今河南溫縣)人,著名畫家。《林泉高致》6篇,由郭思編述其父郭熙的創作經驗和藝術見解而成。
1、高遠法
由上而下去表現對象,使得畫面山高勢雄、氣概威武。
2、深遠法
由景前層層遞進,深遠無比,顯得天寬地遠。
3、平遠法
多次的由近向遠平視并由層層平視景物相疊組成的畫面
章法
講章法,重要是取“勢”,前人用“之、甲、由、則、須”五字來形容畫的走勢:
“之“字布局起點在上,走的是回曲線;
“甲”字布局,上繁下疏,著力點在上;
“由”字反之;
“則”字為左繁右疏;
“須”字反之。
空間表現
山水畫里的空間表現,不僅是前后位置的安放問題,重要的還是虛實問題。(分析圖例)
1、兩圖相比,樹的位置和地線的高低沒有變。但右圖將地線虛以云煙,故顯得空間增大。
2、兩圖樹的排列,左圖橫向注意疏密關系,右圖縱向注意 虛實關系。
3、采用借景手法
(1)借畫外的山勢入畫;
(2)樹“勢”往外伸展;
(3)又將“勢”從畫外收回,這一出一入打破了畫幅的空間限定。
總結
中國古代山水畫所追求的就是“遠”字。顧愷之《畫云臺山記》曾談及:“西去山,別詳其遠近。”宗炳《畫山水序》也談及:“豎畫三寸,當千仞之高;橫墨數尺,體百里之迥。”三遠法的確立是中國傳統山水畫成熟的一個體現。它打破了時間、空間的局限性,把人的視線引發開去,導向無限的空間,充分體現了中國山水畫的創造性。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