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教學方案課標要求了解南京國民政府的成立,認識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意義,認識紅軍長征的意義。教材分析本課是《中外歷史綱要》第七單元第22課《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主要有三個子目,分別是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和紅軍長征,主要了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概況和中國共產黨開辟革命新道路的歷程。第一個子目與后兩個子目是并列關系,主要講述了南京國民政府在形式上統一中國及其統治狀況。第二、三子目講述中國共產黨在大革命失敗的嚴峻考驗下,開辟革命新道路的艱難歷程。本課內容在新民主主義革命的進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是由解決階級矛盾問題走向解決民族矛盾問題的轉折點,也是中國特色革命道路的起點,學好本課內容對理解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有重要意義。教學目標1.學生了解南京國民政府在政治統治上的基本統一,為民族工業的發展提供了有利環境,知道上層建筑會反作用于經濟基礎的發展,培養唯物史觀的歷史核心素養。2.學生通過閱讀文本資料,能夠得出南京國民政府時期民族工業發展的原因。走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的原因、意義,以及紅軍長征的原因、偉大意義,做到論從史出,史論結合,培養史料實證核心素養。3.學生通過閱讀材料、觀察圖片等,學生了解和體會中國共產黨根據國情探索革命新道路的艱難和偉大的長征精神,感悟長征精神在當代的時代價值,認識中國共產黨代表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并為之不懈奮斗的歷程,培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教學重難點1.教學重點:中國革命新道路的開辟2.教學難點:南京國民政府的建立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農民問題乃國民革命的中心問題,農民不起來參加并擁護國民革命,國民革命不會成功。——毛澤東《國民革命與農民運動》我國自古以來就是農業大國,農民是中國社會的主要群體,所以農民問題是中國革命的核心問題。農民革命打擊的主要目標是土豪劣紳、不法地主。而蔣介石集團代表的是大地主大資產階級的利益。在國民革命時期,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在農民運動等一系列問題上意見相左,矛盾日益激化。蔣介石等國民黨右派加緊反共,汪精衛控制下的武漢國民政府也日益右傾。1927年,他們先后發動“四一二”和“七一五”反革命政變,屠殺共產黨人,國共合作破裂,國民革命運動失敗。國民革命失敗后,中國共產黨要想領導農民這一革命主體在當時的背景下開展革命,就要民主革命道路進行了新的探索。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選擇走符合中國國情的革命道路,注重維護廣大農民群眾的利益,開辟了一條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新道路,使中國革命一步一步走向復興。(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材料,使學生理解中國革命的主要問題是農民問題,為了完成這一目標,中國共產黨人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革命新道路。教師也可使用“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背景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南京國民政府的統治(1)寧漢合流1927年秋,武漢國民政府與南京國民政府合并,史稱“寧漢合流”,它標志著中國國民黨專制統治的確立。出示材料1927年4月18日,蔣介石另立南京國民政府,造成寧漢分裂。7月15日,汪精衛集團在武漢“分共”,消除了寧漢雙方在反共問題上的分歧,使寧漢合流成為可能。7月24日,汪精衛表示愿意和平統一,并同意遷都南京。南京國民政府和軍事委員會進行改組,并發表寧漢合作宣言,宣布國民黨完成統一。(2)二次北伐1928年,國民政府繼續北伐,討伐張作霖。因“濟南慘案”,蔣介石部隊繞道開進。張作霖退回東北,日本策劃皇姑屯事件將其炸死。出示材料皇姑屯事件是日本關東軍在沈陽附近制造的謀殺張作霖的事件。1928年6月3日,奉系軍閥張作霖在北伐軍進逼之下,放棄北京,退返東北。因其未滿足日本侵占滿蒙的全部要求,日本關東軍決意除掉張作霖。6月4日晨,當張乘坐專列經過京奉鐵路與南滿鐵路交叉處的皇姑屯車站時,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的炸彈炸成重傷,當日死亡。皇姑屯事件是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的一系列事件之一。(3) 東北易幟1928年底,張作霖的兒子張學良懷著國仇家恨,拒絕日本計劃東北獨立,通電全國,宣告東三省服從國民政府,改易旗幟,國民政府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想一想】為什么“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教師總結指出:①軍閥各自為政;②內亂混戰不斷。【知識拓展】國民黨新軍閥混戰(1929-1930年)①1929年3-6 月,蔣桂戰爭;②1929年10-11月,蔣馮戰爭;③1930年3-11月,中原大戰。這是國民黨新軍閥蔣和馮、閻、桂之間的最大規模的混戰。所以,南京國民政府只是在形式上基本統一全國。教師可帶領學生觀看“【歷史地圖】南京國民政府形勢(1928年)交互動畫”,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2. 經濟的發展(1)民族資產階級快速發展①原因:國民政府開展“國民經濟建設運動”,鼓勵發展工業、農業、交通運輸業,民族工業得到國民政府的支持;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后,很快實現全國的基本統一,創造了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中國人民的反帝愛國運動蓬勃開展,抵制洋貨、提倡國貨。出示材料欲挽救今日民族之危急 ,與解除全國民眾之痛苦,須有一個運動繼新生活運動而起,其名為“國民經濟之建設運動” 。此國民經濟運動,乃以振興農業,改良農產,保護礦業,開發礦產,扶助工商,調節勞資,開辟道路,發展交通,調整金融,流通資金,促進實業為宗旨,而以革除苛捐雜稅,減免出口稅,與要求新憲法之實施,禁止紙幣之亂發,為建設國民經濟之初步。——1935年4月1日蔣介石②表現:除了原有的紡織、面粉等行業外,民族工業中的新興部門如化學、橡膠、搪瓷等,都有了一定程度的發展。教師可帶領學生觀看“【歷史地圖】民族工業的初步發展(19世紀末20世紀初)”,培養學生時空觀念,建構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相互關聯。③作用:經濟上:作為一種先進的經濟因素和生產方式,促進自然經濟解體和商品經濟的發展,促進中國經濟近代化,是推動中國近代化的重要因素;政治上:民族資產階級產生和發展,為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提供了社會基礎;無產階級隊伍壯大,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到來和中國共產黨的建立準備了階級條件;思想上:沖擊和動搖了封建正統思想的統治地位,解放了人們的思想,促進近代民主思想的傳播與發展。(2)官僚資本但是民族資本主義受到官僚資本的擠壓,當時官僚資本家們,指憑借國家權力,迅速聚斂起巨額財富,四大銀行成為他們巧取豪奪的重要工具。出示材料四大銀行是指國民政府統治時期的中央銀行、中國銀行、交通銀行、中國農民銀行。這四大國家銀行,既是國民政府國家資本的核心,又是國民政府用來擴大國家資本最重要最有效的工具。(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知道南京國民政府形式上統一中國的過程,民族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以及民族資本主義在發展過程中收到官僚資本主義的擠壓,致使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生存。過渡:通過第一子目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南京國民政府在政治形式上統一了全國,經濟上不斷壓迫民族工商業的發展,致使民族工業在夾縫中生存。在這種情形之下,中國共產黨如何開辟革命新道路,使中國革命開始走向復興,帶給中國一個嶄新的未來?教師也可使用“八七會議”知識解析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八七會議概況后,再講解課程內容。二、工農武裝割據開辟革命新道路1.南昌起義(1)概況:1927年8月1日,周恩來、賀龍、葉挺、朱德、劉伯承等領導了南昌起義。起義軍占領南昌城后,南下廣東,在潮汕地區遭到敵人的圍攻而失敗。余部轉戰湘南和海陸豐地區。(2)意義:南昌起義打響了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動派的第一槍;南昌起義是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革命斗爭和創建人民軍隊的開始。2. 八七會議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漢口召開緊急會議。會議總結了國民革命失敗的經驗教訓,糾正了陳獨秀的右傾機會主義錯誤;確定實行土地革命和武裝反抗國民黨反對派的總方針;決定在秋收時節發動武裝起義;毛澤東提出“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重要思想。出示材料8月7日,在中共中央召開的緊急會議上,面對中國革命異常險峻而復雜的形勢,面對國民黨這個強大的敵人,毛澤東沒有照搬俄國的革命經驗,沒有言必稱馬列地將問題停留在理論分析上,而是根據歷史經驗和現實斗爭的需要,響亮地提出:“秋收暴動非軍事不可,此次會議應重視此問題,新政治局的常委要更加堅強起來注意此問題。湖南這次失敗,可說完全由于書生主觀的錯誤,以后要非常注意軍事。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須知政權是由槍桿子中取得的”這一觀點,無疑是對中國革命理論和斗爭方式的巨大突破。——邵建斌《毛澤東“槍桿子里面出政權”的來歷與演變》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解讀文本資料。【想一想】根據材料,指出八七會議從哪些方面批評了中央在軍事問題上的失誤?中共中央始終沒有認真想到武裝工農的問題,沒有想著武裝工農的必要,沒有想著成為真正革命的工農軍隊。中央軍委對此完全沒有工作,沒有提及一般共產黨員的軍事訓練——這實是我黨第一等重要的責任,沒有提及有系統的集聚那零碎散亂的工農武裝隊伍使后者有組織地堅固力量時,便做發展革命的真實的擁護者,沒有想盡方法去取得武器以武裝工農。中央忽然“積極”起來,不過恰好是相反的積極,決定叫漢口工人糾察隊“為避免挑撥離間的沖突起見”,自動的解除武裝……——《中共八七會議告全黨黨員書》(1927年8月7日)①一是沒有真正武裝工農;②沒有重視對共產黨員的軍事訓練;③二是沒有將分散的工農武裝組織成堅固的力量;④三是在反動勢力猖狂進攻時,自動解除了工人武裝。3.秋收起義和井岡山根據地(1)秋收起義八七會議后,毛澤東領導了秋收起義,9月,由于敵強我弱,起義軍在進攻長沙途中受挫。出示材料九月二十日早晨,迎著清晨的霞光,毛澤東在里仁學校操坪向工農革命軍第一師全體人員講話,宣布了中共前敵委員會關于不打長沙轉兵向南的決定。之后,毛澤東鼓舞全軍指戰員說:“現代中國革命沒有槍桿子不行,有槍桿子才能打倒反動派。這次武裝起義受了挫折,算不了什么!勝敗乃兵家常事。我們當前力量還小,還不能去攻打敵人重兵把守的大城市,應當先到敵人統治薄弱的農村,去保存力量,發動農民革命。我們現在好比一塊小石頭,蔣介石反動派好比一口大水缸,但總有一天,我們這塊小石頭,一定要打爛蔣介石那口大水缸!”文家市轉兵,實現了從進攻大城市到向農村進軍的轉變,這是中國人民革命歷史中具有決定意義的新起點——付閃《毛澤東在秋收起義中的四個關鍵抉擇》(2)井岡山根據地建立創建:進攻長沙受挫后,毛澤東主持召開會議,決定向敵人力量薄弱的山區進軍。1927年10月,毛澤東率領部隊到達井岡山,開展游擊戰爭,進行土地革命,建立紅色政權,創立第一個農村革命根據地。【想一想】為什么選擇井岡山作為革命根據地?井岡山位于江西、湖南交界處的羅霄山脈中段,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井岡山遠離中心城市,敵人統治力量薄弱;當地群眾基礎較好,革命形勢有利;周圍物產豐富,便于革命軍隊的發展壯大。會師:1928年,朱德、陳毅率領隊伍到達井岡山,與毛澤東領導的工農革命軍會師,成立了中國工農紅軍第四軍,朱德任軍長,毛澤東任黨代表。意義:點燃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星星之火。中國革命走上了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以農村包圍城市,武裝奪取政權的道路。4.毛澤東對中國革命道路的探索毛澤東在革命實踐的基礎上,對中國革命過程中的武裝起義和根據地建設進行了理論探討,相繼寫成了《中國的紅色政權為什么能夠存在》、《井岡山的斗爭》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等著作,分析了中國社會的特點,建立了“工農武裝割據”的理論。5.紅軍和革命根據地的發展(1)古田會議出示材料紅軍成分,一部是工人、農民,一部是游民無產者……大部分是由雇傭軍隊轉來的。組織不健全,思想混亂,打人罵人的軍閥習氣重。……我們的兵,昨天入伍今天就要打仗,簡直無所謂訓練。軍事技術太差,作戰只靠勇敢。——毛澤東《井岡山的斗爭》1929年12月,在福建省上杭縣古田村召開。內容:會議總結了紅四軍成立以來軍隊建設方面的經驗教訓,確立了人民軍隊建設的基本原則,規定了紅軍的性質、宗旨和任務,重申了中國共產黨對紅軍實行絕對領導的原則,確立了“思想建黨,政治建軍”的建黨建軍原則。會議選舉了毛澤東為中共紅四軍前敵委員會書記。意義:開辟了新型人民軍隊政治建軍的成功之路,鑄造了人民軍隊的軍魂,奠定了中國特色軍事制度的堅實基礎,是人民軍隊建設史上的一個重要里程碑。(2)革命根據地的發展到1930年夏,中共開辟了大小十幾塊根據地,分布在十多省,武裝10萬多人。隨著革命新道路的開辟,在革命根據地,廣泛、深入地開展了消滅封建地主土地私有制、實行農民土地私有制的土地革命,進行了政權建設、經濟建設、文化教育建設等多方面建設。(3)根據地政權建設1931年11月,中華蘇維埃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在江西瑞金召開,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選舉毛澤東為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主席。中華蘇維埃共和國臨時中央政府的建立,是中國共產黨人創建人民革命政權的寶貴探索與嘗試。(4)根據地的土地革命在各農村革命根據地逐步開展土地革命,“打土豪,分田地”,受到廣大農民的歡迎。他們擁護中國共產黨,積極發展生產,支持革命。【想一想】根據材料一、二,在對中國革命采取什么斗爭形式和走什么道路問題上,當時有哪兩種不同意見?材料一 紅軍、游擊隊和紅色區域的建立和發展,是半殖民地中國在無產階級領導下的農民斗爭的最高形式,和半殖民地農民斗爭發展的必然結果:并且無疑義地是促進全國革命高潮的最重要的因素。……朱德毛澤東式、方志敏式之有根據地的、有計劃地建設政權的,深入土地革命的,擴大人民武裝的路線……,無疑義地是正確的。——毛澤東《星星之火,可以燎原》(1930年1月5日)材料二 爭取一省與幾省首先勝利,無產階級的偉大斗爭,是決定勝負的力量。沒有工人階級的罷工高潮,沒有中心城市的武裝暴動,決不能有一省與幾省的勝利。不特別注意城市工作,想“以鄉村包圍城市”,“單憑紅軍來奪取城市”,是一種極錯誤的觀念。——《新的革命高潮與一省或幾省的首先勝利》(1930年6月11日)斗爭形式 革命道路第一種意見 建立革命根據地、開展土地革命和建立人民武裝(采取武裝斗爭) “工農武裝割據”道路第二種意見 在中心城市掀起罷工高潮和進行武裝暴動 城市中心道路(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文本解讀,使學生認識到革命新道路是如何開創與確立的,及其對中國革命理論與實踐創新的重要性。理解人們總是根據自己原有的經驗來處理新遇到的問題,需要在實踐中經過多次勝利和失敗的反復,才能找到最合適的道路。過渡:面對革命根據地的建立,蔣介石講解調集重兵,向以中央根據地為重點的各革命根據地發動大規模的“圍剿”,紅軍先后打退了國民黨軍隊的四次“圍剿”。第五次反“圍剿”中,由于共產國際的指導脫離了中國革命實際,中共中央犯了“左”頃錯誤,導致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三、紅軍長征1.紅軍長征的原因(1)直接原因:第五次反“圍剿”失敗蔣介石施行“三分軍事,七分政治”的方針,政治上在根據地周圍施行保甲制度和“連坐法”;經濟上對根據地實行嚴密封鎖;軍事上采取持久戰和“堡壘主義”的新戰略。第五次“圍剿”,美、英提供購買軍火的貸款,增加了國民黨軍的新式裝備,德國的七十多名軍事專家被聘為顧問,美、英、德、日、法、意等國幫助運輸武器裝備。在投入兵力上也為歷次“圍剿”最多。(2)根本原因:中共內部在王明領導下受共產國際影響存在著“左”傾錯誤指揮和領導。出示材料共產國際派了對中國國情一無所知的德國人李德任軍事指揮,紅軍的指揮權從朱德、周恩來手中轉入李德和博古(秦邦憲)手中。他們放棄了前四次反“圍剿”的成功經驗,實行進攻中的冒險主義。反“圍剿”開始后,李德不顧中國國情和革命的特殊性,無視紅軍割據的長期性和艱巨性,認為這場戰爭“是國民黨政權與紅色政權的決戰”,在戰術上堅持正規化的陣地戰,主張“御敵于國門之外”。過渡:第五次反“圍剿”失利,紅軍被迫長征。2.紅軍長征的過程(1)時間:1934年10月,中央紅軍被迫進行戰略轉移,開始長征。出示材料長征初期,紅軍沖破了敵人的四道封鎖線,渡過湘江,但人員只剩下三萬多人。領導人還想去湘西,而敵人已在紅軍去湘西的路上布置了新的防線。這時毛澤東提議進軍貴州,得到大多數同志的支持。于是紅軍強渡烏江,攻克貴州北部重鎮遵義。(2)遵義會議1935年1月在遵義召開,改組中央領導機構,增選毛澤東為政治局常委。開始確立以毛澤東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的正確路線在黨中央的領導地位,遵義會議挽救了黨、挽救了紅軍,挽救了中國革命。(3)長征過程3.紅軍長征的勝利1935年10月到達陜北吳起鎮,與陜北紅軍會師。1936年10月,紅軍三大主力在甘肅會寧地區會師,紅軍長征勝利結束。4.紅軍長征的意義教師出示材料,根據材料,概括紅軍長征的偉大意義。材料一 長征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行軍……是一場險象環生、危在旦夕的戰斗……長征卻使毛澤東及其共產黨人贏得了中國。 ——美國作家哈里森·李爾茲伯材料二 長征是歷史紀錄上的第一次,長征是宣言書,長征是宣傳隊,長征是播種機……紅軍長征是中華民族史和世界戰爭史上的一個奇跡。——毛澤東《論反對日本帝國主義的策略》意義:長征粉碎了蔣介石扼殺中國革命的企圖,使中國革命轉危為安;實現了把黨中央領導全國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西北、紅軍主力轉移到抗日前沿陣地的戰略任務,為黨和紅軍的大發展創造了條件;宣傳了中國共產黨的政治主張,在沿途播下了革命種子,鼓舞了廣大人民群眾;鑄就了長征精神,打開了中國革命的新局面。5.紅軍長征精神長征精神把全國人民和中華民族的根本利益看得高于一切,堅定革命的理想和信念,堅信正義事業必然勝利的精神;就是為了救國救民,不怕任何艱難險阻,不惜付出一切犧牲的精神;就是堅持獨立自主、實事求是,一切從實際出發的精神;就是顧全大局、嚴守紀律、緊密團結的精神;就是緊緊依靠人民群眾,同人民群眾生死相依、患難與共、艱苦奮斗的精神。長征精神,是中國共產黨人和人民軍隊革命風范的生動反映,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的民族品格的集中展示,是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最高體現。長征精神為中國革命不斷從勝利走向勝利提供了強大精神動力。——本書編寫組《中國近現代史綱要》(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文本解讀,圖片、地圖引導學生知道長征的原因、經過、理解其意義,感受紅軍長征的艱難,培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引發學生思考,體會長征精神的時代價值。長征可以說人類歷史上的一次偉大壯舉,其中留給我們最寶貴的精神財富就是偉大的長征精神。我們黨和國家歷來都重視傳承和發揚長征精神,長征精神對于當今來說有十分重要的時代價值。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引起各界反響,請同學們認真思考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路是什么?如何走好新時代長征路?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畫一畫《中國工農紅軍長征路線示意圖》”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時空概念意識,提高歷史學習興趣。【課堂小結】1 / 15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