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教學方案課標要求認識20世紀50年代至70年代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 成就及經驗教訓;了解和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精神風貌。教材分析本課為必修一第九單元《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社會主義建設》第27課《社會主義建設在探索中曲折發展》,第一目內容主要介紹的是探索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開端,包括理論和實踐上的探索:中共八大、毛澤東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重要思想、總路線的提出、“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方針政策的調整和建設“四個現代化”偉大目標的提出。第二目內容主要介紹的是“文革”發動的原因、主要經過、周恩來鄧小平的整頓和對“文革”的評價。第三目內容主要介紹的是從1949年新中國成立到1976年“文革”結束這27年取得的重要成果,主要包括工農業、國防、民生和外交等方面的巨大成就,和在社會主義建設中涌現出的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以及這27年取得的偉大成就在新的歷史時期具有的歷史意義。本課內容是在新中國社會主義制度基本建成的基礎上對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探索,并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教學目標1.用史料還原史實,展現歷史發展的過程,有利于學生對歷史的深入認知和理解;2.通過對史料的整理和辨析,理性、辯證、全面和客觀地理解歷史事件;3.指導學生對教材文本進行深度閱讀、深入思考,培養學生分析歸納、總結提升的能力,落實學科核心素養;4.通過了解探索歷程的艱難曲折、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以及感悟這一時期中國人民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體會祖國強盛的來之不易,形成對祖國的高度認同感、歸屬感和責任感,樹立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增強愛國主義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國探索社會主義建設道路的曲折發展歷程教學難點:理解20世紀50—70年代取得的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所具有的開創性、奠基性意義。教學過程【導入新課】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1954年 毛澤東《大浪淘沙·北戴河》創造歷史的豪情激勵著中國共產黨人,他們不僅打碎了一個舊世界,而且建立了新中國,并且走上了社會主義道路, 接下來是在這個新的起點上不斷探索。(設計意圖)通過引用毛主席的詞《大浪淘沙 北戴河》中的句子,既能感悟到詩人的浪漫和氣勢磅礴,又能體會到新中國成立后,經過幾年的恢復發展,神州大地已發生得天翻地覆的變化,從而引入本課的學習。教師也可使用“艱辛探索與建設成就”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社會主義初期建設情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全面建設社會主義1. 成功探索(1)中共八大(1956年)①召開背景:出示材料材料一:改變生產資料私有制為社會主義公有制這個極其復雜和困難的歷史任務,現在在我國已經基本上完成了。我國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誰戰勝誰的問題,現在已經解決了。——劉少奇《在中國共產黨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政治報告》材料二:1956年2月蘇共召開的二十大,第一次公開批判了斯大林的“個人崇拜”,揭露了“個拜”造成的惡果。中共中央對此十分重視,書記處、政治局多次召開會議進行討論。在這些會議上,中共“以蘇為鑒”的思想有了進一步的深化,……毛澤東當時多次指出:蘇共二十大“表明蘇聯、蘇共、斯大林并不是一切都是正確的,這就破除了迷信”,4月4日,毛澤東在中央書記處會議上又說“感謝赫魯曉夫揭開了蓋子,我們應從各方面考慮如何按照中國的情況辦事,不要再像過去樣迷信了。”——摘編自王保賢《中共八大前后的探索與蘇共二十大》經濟上——三大改造基本完成,進入社會主義初級階段;政治上——1954年憲法頒布,人民當家作主基本實現;外交上——萬隆會議后,打破西方的孤立和封鎖;思想上——蘇共二十大啟示探索適合本國國情的社會主義建設道路。②內容:主要矛盾: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主要任務:把我國盡快從落后的農業國變成先進的工業國。建設方針:堅持既反保守又反冒進,即在綜合平衡中穩步前進。③意義:這是一次高瞻遠矚的會議,是我國建設社會主義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但后來并沒有真正得到貫徹。(2)《關于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問題》(1957年)內容:①全面分析了社會主義社會的基本矛盾及其特點;②明確提出嚴格區分和正確處理兩類社會矛盾問題;③提出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的各項具體方針;④強調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已經成為國家政治生活的主題地位:系統的闡述了社會主義社會的矛盾問題,創造性地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關于社會矛盾的理論。但是,對三大改造完成后我國階級斗爭形勢估量失誤,造成反右派斗爭擴大化。【知識鏈接】 整風運動1957年4月27日,中共中央發出《關于整風運動的指示》,決定在全黨進行一次以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為主題,以反對官僚主義、宗派主義和主觀主義為內容的整風運動。整風運動隨后展開。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以后,執政的共產黨開展的一次意在擴大民主,加強黨的建設的一次嘗試活動。然而,在不到 40 天的時間里,運動卻發生了重大轉折,轉向反擊所謂資產階級右派的嚴重斗爭。最終的結果背離了整風的最初的目標。【知識鏈接】 反右派斗爭擴大化針對極少數資產階級右派反革命分子向共產黨和社會主義制度進行猖狂進攻的問題,1957年7月,毛澤東部署反右派斗爭。但反右派斗爭嚴重的擴大化,成為以階級斗爭為核心內容的“左”傾理論逐漸形成的起點,導致了對知識分子的分析和政策的變化,破壞了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的聯盟,促使了在經濟建設上急于求成思想的發展,推動了“左”傾思想的滋長和發展。2. 探索失誤(1)社會主義總路線1958年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召開,提出了 “鼓足干勁,力爭上游,多快好省地建設社會主義”的總路線??偮肪€的提出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的普遍愿望,但由于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了客觀的經濟規律。(2)“大躍進”運動中共八大二次會議后,全國各條戰線迅速掀起了“大躍進”的高潮。同年8月,中共中央政治局在北戴河舉行擴大會議,提出1958年鋼產量要在1957年535萬噸的基礎上翻一番,達到1070萬噸。會后,全國開始了全民煉鋼。同時,交通、郵電、教育、文化、衛生等事業也都開展“全民大辦”,把“大躍進”運動推向了高潮。出示材料材料三:在1958年的“大躍進”中,曾放出了許多離譜的農作物高產“衛星”。其中,河南西平縣和平農業社小麥高產7320斤,湖北麻城縣建國農業一社早稻畝產36956斤,廣西環江縣紅旗公社中稻畝產130434斤10兩4錢。材料四:重工業畸形發展,農業受到嚴重削弱,生產大幅度下降。1960年比1957年,工業總產值增長2.3倍,而農業總產值卻下降了22.8%;農業不能為工業的迅速發展提供所需要的糧食、油料、原料等農產品。——吳金余《如何理解“大躍進”所造成的國民經濟比例嚴重失調》材料五:國家花費了寶貴的原材料,制造出大量的廢品……至于一九五八年生產的“一〇七〇萬噸”鋼里,有三百多萬噸是鄉下人砸鐵鍋,城里人拆鋼窗、卸暖氣管,用“土高爐”煉出來的,什么用處也沒有。薄一波一九五九年說的“一九五八年煉出來的三百萬噸土鋼,至今還埋在草里”。——中國國家統計局編一九八三年《中國統計年鑒》“大躍進”以大煉鋼鐵為中心,追求工農業生產的高指標,高速度,放衛星、“浮夸風”盛行。大躍進運動違背了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造成國民經濟比例的嚴重失調和人力、物力巨大浪費,破壞生態環境,犯了“左”傾冒進錯誤。(3)人民公社化運動1958年8月中央政治局擴大會議通過了《關于建立農村人民公社問題的決議》,全國很快形成了人民公社運動的高潮。它的特點是“一大二公”。即規模大(一般為兩千戶左右)、公有化程度高。權力過分集中,基層生產單位沒有自主權,生產中沒有責任制,分配上實行平均主義。人民公社化運動不顧生產力的實際水平,片面變革生產關系。嚴重損害了農民的利益,影響其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犯了“左”傾錯誤。(4) 三年經濟困難“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反映了廣大人民迫切要求改變我國經濟文化落后狀況的普遍愿望,但由于不切實際,片面追求經濟建設高速度,忽視客觀經濟規律,導致出現1959至1961年的嚴重經濟困難。材料六:根據國家統計局、民政部所編《中國災情報告》披露的資料,1960年春荒期間,全國共有1.2億人口忍饑挨餓,其中山東省3100萬人,河北、四川各有2000萬人和1500萬人。迄至當年5月,北京市糧食庫存僅有7天余量,天津只剩10天的庫存,而上海已經見底。遼寧省10個主要城市也只有8天的存糧。12月底,國家統計局對市場情況作出了分析報告:1-10月累計,糧食收購量比1959年同期下降34%,食油下降42%,生豬下降31%,棉花下降23%。到1960年9月,各地憑票供應的商品已達30余種。這年的糧食產量,根據1961年的核實,只有2870億斤,比1957年的3900億斤下降了26.4%,基本退回到了1951年的水平。——夏明方、康沛竹《三年自然災害——一九五九至一九六一年中國大饑荒》3. 政策調整(1)表現:①從1960年冬開始,中共中央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鞏固、充實、提高”的方針;②同時對政治、文化、教育、科研、民族、知識分子等方面的政策進行重要調整;③1962年初召開的七千人大會比較深入的總結了經驗,取得了重要的成果;④1964年,三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提出建設“四個現代化”的偉大目標,極大地激發了億萬人民建設社會主義國家的積極性。(2)結果:1962年下半年到1965年,國民經濟穩步增長,接近并超過新中國成立以來最高水平。(設計意圖)通過對有關史料、圖片的解讀分析,認識中共八大召開的背景、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特點、實質及影響,提高學生分析歸納材料的能力;認識大躍進和人民公社化運動的失誤,培養學生的唯物史觀和實事求是的精神。過渡:正當我國國民經濟調整任務基本完成、即將進入一個新的發展時期之際,“文化大革命”發生了,由此,黨和國家陷入一場延續十年之久的內亂。二、“文化大革命”1. 原因(1)20世紀60年代中期,毛澤東認為存在資本主義復辟的危險。(2)毛澤東強調“以階級斗爭為綱”,想通過發動“文化大革命”來防止資本主義復辟。出示材料60年代前期,在“左”的階級斗爭方針指導下,意識形態領域的政治批判愈演愈烈。姚文元在毛澤東的支持下,挑起對吳晗的新編歷史劇《海瑞罷官》的批判。這一“欲加之罪,何患無辭”的政治批判,不但造成學術界的不平和黨內更大的意見分歧,而且導致中共北京市委的垮臺和彭真的被打倒,最終導致毛澤東對黨內和國內的政治形勢作出災難性的估計,決心要重新發動一場革命,以揪出“中國的赫魯曉夫”?!拔幕蟾锩钡膶Щ鹚饔纱它c燃。——摘編自劉勇、高華民:《大論爭:建國以來重要論爭實錄中》2. 過程3. 認識“文革”不是任何意義上的革命或社會進步,而是一場由領導者錯誤發動,被反革命集團利用,給黨、國家和各族人民帶來嚴重災難的內亂。出示材料毛澤東對于這場運動的發動,犯了兩個嚴重的錯誤。第一,對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的“黑暗面”作了極端夸大的錯誤估計,甚至混淆了是非,混淆了敵我。第二,對怎樣消除社會主義社會中存在的“黑暗面”,采取了極端錯誤的方法:通過激烈的階級斗爭的辦法,放手發動群眾,把“走資本主義道路當權派”篡奪的權力重新奪回來,對存在的種種問題作一個總解決。從這種錯誤認識出發,形成了他的“無產階級專政下繼續革命”的錯誤理論。——摘編自金沖及著:《二十世紀中國史綱》(設計意圖) 通過材料分析文革發動的背景,用時間軸的方式理清十年文革的過程,認識文革的性質及危害,使學生全面、客觀和理性地理解這一歷史事件。過渡:為了找到一條屬于自己的建設道路,年輕的共和國曾經經歷過如此的艱難曲折,付出過如此慘痛的代價。40多年后的今天,當我們翻開這段沉重歷史記憶的時候,依然令人唏噓不已。但從總體上來看,在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的道路上,我國仍然取得了偉大的建設成就。三、偉大的建設成就1. 原因(1)全黨、全國人民堅持自力更生,艱苦奮斗,戰勝各種困難。(2)先進典型和英雄模范人物的帶動作用。在他們身上體現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奮發圖強的時代精神。正是他們構筑了新中國的精神家園。選擇播放視頻“【知識解析】雷鋒”“【知識解析】新中國石油戰線的鐵人——王進喜”或“【知識解析】焦裕祿”,直觀形象了解本知識點,提高學生歷史學習興趣。2.成就(1)工業①逐步建成了一批門類比較齊全的基礎工業項目,為國民經濟的進一步發展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②大規模的三線建設不僅增強了國防力量,而且改善了工業布局。從“一五”計劃開始的20多年時間里,國家經濟實力顯著增強。按不變價格計算,1952年國內生產總值為679億元,1976年增加到2943.7億元,建立起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國民經濟體系。從根本上解決了“從無到有”的問題。社會主義革命已經使我國大大縮短了同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在經濟發展方面的差距。我們盡管犯過一些錯誤,但我們還是在三十年間取得了舊中國幾百年、幾千年所沒有取得過的進步。——鄧小平《鄧小平文選》第2卷(2)科技和國防:成功地爆炸了原子彈、氫彈,試制并成功發射了中遠程導彈和人造衛星。(3)農業通過興修水利、開展農田基本建設、培育推廣良種、提倡科學種田,較大幅度地提高了糧食生產水平和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4)教育和醫療:取得長足進步和發展,勞動者的整體素質有了很大提高。(5)外交:打開新局面,迎來了新中國成立以來與世界各國建交的又一次高潮。①建交國數量:由1965年的49個增加到1976年的111個;②1971年,恢復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③1972年,中美兩國結束了長期敵對狀態,開始走向正?;?br/>④中日正式建交。3.影響1956——1976這二十年的發展成就在新中國歷史上具有開創性、奠基性的意義,為新的歷史時期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提供了物質基礎、寶貴經驗和理論準備。【歸納總結】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趨勢【合作探究】社會主義建設探索的啟示啟示一:現代化建設必須立足國情,實事求是;啟示二:經濟建設必須遵循客觀規律,不能急于求成,不可片面追求高速度;生產關系的變革必須與生產力水平適應;啟示三:堅持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必須正確分析社會主要矛盾;加強民主法制;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抓住發展機遇;啟示四:經濟發展要有穩定的政治環境做保障。(設計意圖)通過分析社會主義建設的探索能夠取得偉大成就的原因,引導學生理性思考,感悟時代精神,增強家國情懷。通過大量圖片、照片、數據,使學生對偉大成就有更感性、更直觀的認識;通過總結分析社會主義建設探索時期我國經濟發展趨勢,使學生對新中國成立后,中國經濟的發展有一個整體的認識;通過結構圖整理探索中的成功與失誤的歷史事件,思考探究經驗教訓與啟示,使學生學會辯證的、全面的、客觀的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用唯物史觀理解經濟發展與政治環境的關系。【課堂小結】1956——1976,這二十年的發展歷史給我們的啟示,正如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國共產黨第十九次全國代表大會上的報告》中指出的:全黨要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基本國情,牢牢立足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這個最大實際,牢牢堅持黨的基本路線這個黨和國家的生命線、人民的幸福線,領導和團結全國各族人民,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堅持四項基本原則,堅持改革開放,自力更生,艱苦創業,為把我國建設成為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而奮斗。8 /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