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改革開放以來的巨大成就》教學方案課標要求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理論體系、制度的形成過程及意義;通過了解改革開放以 來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以及中國在各個領域取得的成就、綜合國力及國際影響力的不斷提高,認識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和“四個方面”戰略布局的內涵及意義。教材分析本課為必修一第十單元《改革開放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的第2課,本單元的內容是本冊書的最后一個單元,本節課是這冊書的最后一課內容,因此,在授課時,除了對基礎內容學習之外,應對整本書有一個情感升華和價值觀的升華。本節課主要涉及三大內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 ,邏輯結構清晰,主要講的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指導下,中國綜合國力不斷提升,進而不斷擴大中國在國際上的影響力,發揮大國責任和歷史使命。對于本課的學習,要在學習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基礎之上,探討中國的偉大復興,探討中國如何在國際上發揮大國影響力,進而對本冊書中國歷史的學習進行愛國情感和價值觀的升華。教學目標1. 通過示意圖和圖表,認識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對黨和國家發展的重大意義,使學生形成正確的時空觀念并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2. 通過對文字、圖片等史料的呈現和解讀教材,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在經濟、文化教育、基礎設施等領域取得的一系列成就,體會中國的國際影響力,堅定我國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和形成唯物史觀。3. 通過圖片、數據等資料,了解國家綜合實力的增強,理解民族文化的價值和國家復興的決心,提升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體悟家國情懷。教學重難點教學重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和發展的過程;改革開放以來尤其是中共十八大以來我國取得的巨大成就。教學難點: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與綜合國力、國際競爭力的關系。教學過程【導入新課】新冠肺炎疫情實時動態新冠大流行,已經成為2020年世界最大的事件,注定會被寫進世界編年史。在群防群控政策下,除了偶爾出現幾個散發病例,中國人的生活,已經回到了幸福的軌道。第三季度經濟逆勢增長了4.9%。而美國等西方國家面對疫情,卻陷入了制度失靈、管理失效、社會失序、感染人數激增的混亂局面。中國和西方國家的疫情防控形勢形成鮮明對照,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充分彰顯。正如張維為教授所說,這是一次開放式的體驗式的關于制度自信的公開課。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明確提出:中國共產黨人“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四個自信”即“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理論自信是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特別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科學性、真理性的自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如何形成發展的?又有怎樣的作用?(設計意圖)2020年,新冠病毒肆虐全球,考驗著每一個人、每一個國家,也考驗著整個人類。通過這一重大事件引入,能迅速地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同時使歷史的學習更具現實意義。用對比的方法,更能說明問題。教師也可使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講授新課】一、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改革開放以來,在進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過程中,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該理論是全黨全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1. 鄧小平理論(1)形成:1978年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來,以鄧小平同志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逐步形成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路線、方針、政策,闡明了在中國建設社會主義、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基本問題,創立了鄧小平理論。(2)被寫入黨章:中共十五大。(3)意義:指引著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不斷前進。教師也可使用“鄧小平理論指導地位的確立”知識解析視頻,讓學生直觀形象感知本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2. “三個代表”重要思想(1)形成:1989年中共十三屆四中全會以來,以江澤民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加深了對什么是社會主義、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和建設什么樣的黨、怎樣建設黨的認識,積累了治黨治國新的寶貴經驗,形成了“三個代表”重要思想。(2)寫入黨章:2002年中共十六大。(3)地位:是中國共產黨的立黨之本、執政之基、力量之源。3. 科學發展觀(1)形成:2002年中共十六大以來,以胡錦濤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根據新的發展要求,深刻認識和回答了新形勢下實現什么樣的發展、怎樣發展等重大問題,形成了以人為本、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2)寫入黨章:2007年中共十七大。(3)意義:是馬克思主義關于發展的世界觀和方法論的集中體現,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重大成果。4. 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1)背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歷史性變化。(現階段我國社會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2)核心內容:堅持以人民為中心,以新發展理念引領經濟發展,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出示材料“五位一體”,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總體布局,是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文明建設五位一體。“四個全面”,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戰略布局,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全面從嚴治黨。(3)寫入黨章:2017年,在中共十九大上,被確立為黨的指導思想。(4)寫入憲法:2018年3月,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表決通過。(5)地位:是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的繼承和發展,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全黨全國人民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奮斗的行動指南。為解決人類面臨的共同難題貢獻了中國智慧,提供了中國方案。【知識小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與發展(設計意圖)通過示意圖和表格的形式,總結歸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形成發展的脈絡,培養學生的時空觀念。通過分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尤其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和唯物史觀。教師也可選擇播放視頻“【知識解析】五位一體” “ 【知識解析】‘四個全面’戰略布局”“【知識解析】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讓學生直觀感知上述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過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是中國共產黨人在改革開放新時期,經過實踐探索和理論創新的智慧結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偉大成果。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引領下,中國的經濟高速發展,綜合國力不斷提升。二、綜合國力不斷提升綜合國力(Comprehensive National Power)是衡量一個國家基本國情和基本資源最重要的指標,也是衡量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軍事、文化、科技、教育、人力資源等實力的綜合性指標。1. 經濟實力持續增強(1)中國國民經濟一直保持著快速增長。2018年,中國經濟總量突破90萬億元,中國的外匯儲備超過3萬億美元,位居全球第一。中國經濟基數大,是世界上唯一擁有所有工業門類的國家。這意味著國際競爭力增強,經濟抗打擊能力增強。(2)高速鐵路和高速公路總里程都居世界第一。(3)世界港口吞吐量前10位里面中國占有7席。(4)以“復興號”為代表的新一代高鐵技術、特高壓輸變電技術等,都展示了中國自主研發和制造的實力。(5)中國移動通信技術實現了4G同步、5G引領跨越的快速發展,中國移動支付走在世界前列。(6)以港口機械裝備全自動化、物流全自動分揀流水線等為代表的人工智能,助推中國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中實現跨越式發展。【知識小結】今日中國的基礎設施中國基礎設施和科技增長速度快,某些科技領先世界,這意味著社會運轉時間成本降低,社會更新換代加快。3.思想文化事業不斷發展(1)在全社會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構筑共同的思想道德基礎;(2)繼續把教育放在優先發展的位置上;(3)文化產業持續發力,公共文化服務面向基層,文化創作弘揚中國優秀傳統文化;(4)中國文化加快走出去步伐,推動文明互鑒,傳播中國聲音。2020年高校畢業生為874萬人,研究生錄取人數達111.4萬人。每年培養人數超過美國。人民有越來越多的文化獲得感,教育基礎雄厚,這意味著人民生活富足,信仰更加堅定。4.國防和軍隊改革取得突破(1)形成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新格局,人民軍隊組織架構和力量體系實現革命性重塑。(2)解放軍整體實力躍升,向著世界一流軍隊邁進。(3)武器裝備加速發展,軍事斗爭準備取得重大進展。解放軍堅決維護國家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劃設東海防空識別區,執行釣魚島維權斗爭、南海常態化戰斗巡航,有效進行海上維權、反恐維穩、搶險救災、國際維和、亞丁灣護航、人道主義救援等重大任務。是一支聽黨指揮,能打勝仗的隊伍。(設計意圖)通過大量的圖片、數據以及表格的整理,使學生更直觀的了解改革開放以來中國綜合國力提高的事實,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能力,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感悟家國情懷。教師也播放視頻“【知識解析】新時代強軍改革”,讓學生直觀感知上述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過渡:改革開放以來,隨著中國綜合國力的不斷增強,中國的國際地位顯著提高,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三、國際影響力不斷擴大1. 表現(1)推動建設新型國際關系: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贏。①積極發展全球伙伴關系,擴大同各國的利益交會點;②推動大國協調和合作,構建總體穩定、均衡發展的大國關系框架,深化同周邊國家關系;③形成中國與非洲國家休戚與共、共同發展、文明互鑒的友好合作關系;④同歐洲、拉美之間也相互增進了解,加強合作。“親、誠、惠、容”是中國周邊外交新理念。“親”是指睦鄰友好,講平等、重感情,常見面、多走動,增加親和力、感召力、影響力等;“誠”是指誠信誠意對待周邊國家;“惠”是指互惠互利;“容”是指倡導包容,促進地區合作。“真、實、親、誠”是在中非傳統友好的基礎上,習近平提出的對非政策新理念。他指出,對待非洲朋友,我們講一個“真”字;開展對非合作,我們講一個“實”字,加強中非友好,我們講一個“親”字,解決合作中的問題,我們講一個“誠”字。(2)倡導和平發展理念:倡導和平共處五項原則,支持聯合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核心作用,推動和平解決國際和地區熱點問題。(3)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①積極促進全球治理體系改革與完善,推動氣候變化《巴黎協定》生效;②倡議設立亞洲基礎設施投資銀行,是對既有國際金融體系的有益補充;③共商、共建、共享是中國提出的共建“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2. 影響(1)中國正從經濟全球化的積極參與者變成更具有影響力和作用力的推動者。(2)堅持和平發展道路,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為世界和平與發展提供中國方案。人類命運共同體,顧名思義,就是每個民族、每個國家的前途命運都緊緊聯系在一起,應該風雨同舟,榮辱與共,努力把我們生于斯、長于斯的這個星球建設成一個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國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變為現實。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就是要堅持對話協商,建設一個持久和平的世界;堅持共建共享,建設一個普遍安全的世界;堅持合作共贏,建設一個共同繁榮的世界;堅持交流互鑒,建設一個開放包容的世界;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的世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已被多次寫入聯合國文件,正在從理念轉化為行動,產生日益廣泛而深遠的國際影響,成為中國引領時代潮流和人類文明進步方向的鮮明旗幟。【知識小結】 新時代的中國外交外交理念 和平發展外交布局 全方位外交目的 為國家發展服務新型國際關系 相互尊重、公平公正、合作共贏歷史意義 從參與者變成推動者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 提供中國方案(設計意圖)通過閱讀教材有關內容和PPT提供的材料,使學生認識中國特色外交的新輝煌;通過表格歸納新時代的中國外交,提高學生的總結概括能力。通過分析“一帶一路”倡議的核心理念,使學生認識到“一帶一路”倡議是我國在新的歷史條件下實行全方位對外開放的重大舉措,是推行互利共贏的重要平臺。也是以實際行動推動經濟全球化,造福世界各國人民的舉措。從而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一帶一路’經濟走廊規劃介紹”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課堂小結】歷史長河奔騰不息,有風平浪靜,也有波濤洶涌,我們堅信,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我們一定能排除萬難,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14 / 14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