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綱要上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教案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綱要上第26課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教案

資源簡介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和向社會
主義的過渡》教學方案
課標要求
認識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概述新中國鞏固人民政權的主要舉措;認識新中國為民主政治建設和向社會主義過渡所作的努力。
教材分析
本課從“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到“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設計了四個子目: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人民政權的鞏固、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前兩個子目是按照歷史時序排列的,在時間上是相繼的,在空間上是并立的。
后兩個子目以專題形式,呈現了外交和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兩個方面的內容,相對完整地展現了1949年到1957年中國歷史的概貌,涉及到了政治、經濟、文化、外交、軍事等多個領域。
教學目標
1.學生通過課堂學習,文本解讀,了解新政協召開的基本史實,建國初期鞏固政權的基本措施,中國為走向社會主義采取的主要舉措,新中國的三大基本政治制度以及外交方面的成就,培養史料實證的歷史核心素養。
2.學生通過分析材料,理解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毛澤東思想的繼續發展,培養歷史解釋的歷史核心素養。
3.學生通過課堂學習,分析文本材料,體會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歷史意義,培養家國情懷的歷史核心素養。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鞏固新生政權的主要舉措、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教學難點:社會主義基本制度在中國全面確立的深遠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以毛澤東同志為主要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把馬克思列寧主義基本原理同中國革命具體實踐結合起來,創立了毛澤東思想,團結帶領全黨全國各族人民,經過長期浴血奮斗,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習近平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2018年12月)
2018年12月28日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在北京隆重召開,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了重要報告。報告中提到了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以及中國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三件大事,充分肯定了它們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進程中的重要地位,這恰恰是本節課的核心內容。今天,就讓我們回到幾十年前,重溫那段激情燃燒、波瀾壯闊的不平凡歲月。
(設計意圖)通過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的圖片和會上習近平總書記做的重要報告,讓學生知道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概念,有助于提升學生的理論修養,又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本節課的整體架構。教師也可使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情境視頻導入,讓學生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的概況后再講解新課。
【講授新課】
一、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
1.準備——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及《共同綱領》
(1)時間、地點:1949年9月21日,在北平中南海懷仁堂隆重開幕。
(2)特點: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的組織形式。
(3)內容:
①通過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等重要文件。《共同綱領》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為新民主主義即人民民主主義的國家,實行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團結各民主階級和國內各民族的人民民主專政,反對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為中國的獨立、民主、和平、統一和富強而奮斗。
教師播放視頻“【知識解析】《共同綱領》”,幫助學生直觀了解本知識點,提高歷史學習興趣。
【想一想】為什么說《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因憲法是國家的根本大法,它規定國家的性質,而《共同綱領》不僅規定了新中國的名稱、新中國的性質,同時還給新中國規定了政權機關、軍事、經濟、文化教育、民族、外交政策的總原則。《共同綱領》是全國各族人民意志和利益的集中表現,是建國初期的施政方針。所以,《共同綱領》起到了臨時憲法的作用。
②會議選舉了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毛澤東為主席,朱德、劉少奇、宋慶齡、李濟深、張瀾、高崗為副主席。
③大會一致決定采用“中華人民共和國”為國名;確定了首都、國旗、紀年、代國歌等。
2.開國大典
1949年10月1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舉行第一次會議,決議接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為施政方針。政府主席副主席和委員就職,周恩來為政務院總理兼外交部部長,中央人民政府宣告成立。1949年10月1日下午3時,在天安門廣場舉行了盛大的開國大典。
教師可選擇播放視頻“【知識解析】開國大典彩色修復完整版(上)”和“【知識解析】
開國大典彩色修復完整版(下)”,讓學生直觀形象了解本知識點。
3.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的意義
(1)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結束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和官僚資本主義長期壓迫和剝削中國各族人民的歷史,人民真正成為國家的主人,從根本上改變了中國社會的發展方向,為實現由新民主主義向社會主義過渡創造了前提條件。
(2)中華民族開始以嶄新的姿態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中國歷史進入新紀元。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知道第一屆政協會議的內容和新中國的建立,引導學生從國內、國際兩個層面入手,幫助學生全面了解新中國成立的偉大意義,拓寬學生的視野。
過渡:新中國成立后,面對政治、經濟、軍事、外交等多領域的嚴峻形勢,中國共產黨以大無畏的勇氣和高超的政治智慧一一化險為夷,將中國帶入了一個全新的境界,令世界人民刮目相看,為新中國贏得了尊嚴,為民族復興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二、人民政權的鞏固
1.剿匪鎮反
新中國成立時,人民解放戰爭已取得基本勝利,但還沒有完全結束。
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開國大典上宣讀《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部命令》要求解放軍全體指戰員:迅速肅清國民黨反動軍隊的殘余,解放一切尚未解放的國土,同時肅清土匪和其他一切反革命匪徒。
2.土地改革
(1)背景
新中國成立時,全國尚有約2/3的農民被束縛在封建土地制度之下。
(2)過程
1950年夏,中央人民政府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到1952年底,除一部分少數民族地區外,土地改革在全國大陸基本完成。
(3)意義
①廢除了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完成新民主主義革命任務的重要步驟(舉措);
②3億多無地少地的農民得到了土地,農民從封建土地關系的束縛中徹底解放出來;
③農村生產力得到大解放,為中國逐步實現工業化掃除了障礙。
【想一想】與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的土地革命和改革相比,新中國初期的土地改革有何特點?
第一條 廢除地主階級封建剝削的土地所有制,實行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借以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新中國的工業化開辟道路。
第二條 沒收地主的土地、耕畜、農具、多余的糧食及其在農村中多余的房屋。但地主的其他財產不予沒收。
第四條 ……地主兼營的工商業及其直接用于經營工商業的土地和財產,不得沒收。不得因沒收封建的土地財產而侵犯工商業。
第六條 保護富農所有自耕和雇人耕種的土地及其他財產,不得侵犯。富農所有之出租的小量土地,亦予保留不動……
第九條 地主、富農、中農、貧農、雇農及其他農村社會階級成分的合法定義,另定之。
第十條 所有沒收和征收得來的土地和其他生產資料,……均由鄉農民協會接收,統一地、公平合理地分配給無地少地及缺乏其他生產資料的貧苦農民所有。對地主亦分給同樣的一份,使地主也能依靠自己的勞動維持生活,并在勞動中改造自己。
——選編自《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1950年6月)
特點:
①目的上,解放農村生產力,發展農業生產,為工業化開辟道路(以往土地改革主要是調動農民革命積極性,支援革命,保證革命勝利)
②政策上,保護富農經濟,保護工商業(保護直接用于經營工商業的土地和財產);
③范圍和規模上,除少數民族地區外的新解放區,有三億多農民分到土地(以往最多的一次是一億多農民分到土地)
【合作探究】毛澤東說,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你怎樣理解這句話?根據材料和所學,分析新中國初期土地改革運動開展的意義。
理解:
①(反帝)反封建,是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新民主主義革命的中心任務;
②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是封建主義(制度)的經濟基礎,只有通過土地改革廢除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制,才能徹底推倒封建主義(制度),完成反封建任務;
③要解放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農民和鞏固工農聯盟,也只有通過土地改革。所以,土地改革“是中國人民民主革命繼軍事斗爭以后的第二場決戰”。
3.穩定物價
出示材料
新中國剛成立時,有些人懷著不同的心情。公開宣稱:中國共產黨人進得了城市,卻管不了城市。他們打天下能得90分,而治理經濟卻要得0分。1949年4月—1950年2月,上海物價上漲20倍,不到一年里全國發生四次物價上漲。
為應對這種狀況,黨和政府采取有力的經濟措施和必要行政手段。
(1)平抑物價
背景:國家財政困難;投機商人的不法行為導致物價上漲,市場混亂。
過程:銀元之戰,用法律和行政手段解決。米棉之戰,用經濟手段解決。
(2)統一財經
原因:使物價初步穩定,只是治標,要想從根本上穩定市場和物價,恢復和發展生產,必須解決國家財政收支平衡和市場物資供求平衡的問題。
措施:統一全國財政收支管理、物資管理、現金管理等。
意義:1952年底,解放前遭到嚴重破壞的國民經濟得到全面恢復;人民生活得到改善;政權得到鞏固;為有計劃進行大規模經濟建設奠定了基礎。
4.抗美援朝
(1)背景
1950年6月25日,朝鮮內戰爆發。美國操縱聯合國安理會通過決議,組成以美國為首的“聯合國軍”,越過“三八線”,侵略朝鮮。同時美國第七艦隊侵入中國臺灣海峽,阻撓中國的統一大業,嚴重威脅到中國國家安全。
(2)過程
1950年10月,應朝鮮政府要求,黨中央決定入朝作戰,毛澤東派遣以彭德懷為司令員的中國人民志愿軍開赴朝鮮,抗美援朝,保家衛國,與朝鮮軍民并肩作戰。經過五次戰役,中朝軍隊把戰線穩定在“三八線”附近,美國被迫同意進行談判。
(3)影響
抗美援朝戰爭打出了國威和軍威,提高了新中國的國際地位。志愿軍涌現出30多萬英雄模范和功臣,他們的事跡匯成強大的民族凝聚力,極大地鼓舞著全國人民為保衛和建設祖國而團結奮斗。
【知識小結】
(設計意圖)本子目列舉了四項舉措,分別是完成解放戰爭、土地改革、平抑物價和統一財經。通過文本解讀和課堂學習,使學生知道新中國鞏固政權的措施,理解土地改革和抗美援朝的意義,體會先輩們為新中國鞏固所做的努力。
過渡:鞏固人民政權的措施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遺留的任務,為社會主義革命的進行奠定了堅實的基礎。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成為中華民族走向復興有一個嶄新的起點,新中國是如何走向社會主義,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這是接下來我們探討的重點問題。
三、開創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
1.獨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方針
(1)背景:二戰后,資本主義世界體系被削弱,亞非拉國家民族獨立,兩極格局形成。
(2)內容
(3)結果
迎來一次建交高潮,按照“一邊倒”的方針,先后與蘇聯以及保加利亞、朝鮮、越南等十個人民民主國家建交,按照“另起爐灶”和“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的方針,新中國先談判在建交,同印度、印度尼西亞、緬甸、巴基斯坦以及瑞典、丹麥、瑞士、芬蘭建交。新中國取消帝國主義在中國的特權。
(4)影響
積極影響
政治上:為新中國得到國際承認,發展對外關系,粉碎帝國主義的孤立政策起了積極作用;經濟上:為促進國民經濟恢復發展提供援助支持。軍事上:為挫敗美國等西方國家的包圍提供了堅強后盾。
消極影響
為維護同盟,在國家利益上不得不部分地向蘇聯作出違心讓步;影響和限制中國同美國等西資國家經濟交流,不利中國經濟建設。
2.外交成就
(1)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1953年12月,周恩來在接見印度代表團時首次提出;1954年6月,日內瓦會議休會期間,周恩來訪問印度和緬甸,雙方在聯合聲明中,正式倡議將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作為國際關系的準則。
(2)日內瓦會議
1954年4月,討論朝鮮問題和印度支那問題的日內瓦會議召開;新中國首次以五大國之一的地位和身份參加這次討論國際問題的重要會議;因美國阻撓,會議并未解決朝鮮問題。由于中國的努力,印度支那問題得以政治解決。
(3)亞非會議
1955年4月,亞非會議在印度尼西亞萬隆舉行,這是戰后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國際會議;中國提出并堅持“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朝著達成協議的方向前進。
【想一想】周總理所說的“同”和“異”分別指的是什么?
“同”:有相同的歷史遭遇,都受過資本主義國家的殖民掠奪和統治;有共同的愿望維護獨立,謀求發展。“求同”:共同的反對殖民主義、謀求民族國家的獨立和發展的愿望。
“異”:各國可以采取不同的政治制度和政策,保留不同的意見和分歧。“存異”:保存不同的社會制度、意識形態和建設道路。
萬隆會議所體現出的亞非各國人民反對殖民主義、種族主義,爭取和鞏固民族獨立,保衛世界和平,要求亞非國家之間和平相處、友好合作的精神,通常被稱為“萬隆精神”。
(4)建交
從1954年9月至1956年,中國與挪威、南斯拉夫、阿富汗、尼泊爾、埃及、敘利亞、也門等國建交,同英國、荷蘭建立了代辦級外交關系。
教師出示材料,帶領學生分析總結外交方面的新舉措。
根據材料一、二、三并結合所學,概括指出周恩來總理提出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的背景(依據)及其歷史意義。
材料一 中華人民共和國外交政策的原則,為保障本國獨立、自由和領土主權的完整,擁護國際的持久和平和各國人民間的友好合作,反對帝國主義的侵略政策和戰爭政策。
——《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
材料二 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向全世界宣告“本政府為代表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的惟一合法政府。凡愿遵守平等、互利及互相尊重領土主權等項原則的任何外國政府,本政府均愿與之建立外交關系。”
材料三 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生動反映了聯合國憲章宗旨和原則,并賦予這些宗旨和原則以可見、可行、可依循的內涵。和平共處五項原則中包含4個“互”字、1個“共”字,既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
——習近平《弘揚和平共處五項原則 建設合作共贏美好世界——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發表60周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2014年6月28日)
背景(依據):
①遵循聯合國憲法的宗旨和原則;②《共同綱領》規定的外交原則;③毛澤東主席宣告的建交原則;④中印兩國政府舉行談判的外交實踐。
歷史意義:
① “代表了亞洲國家對國際關系的新期待,也體現了各國權利、義務、責任相統一的國際法治精神”;②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③推動中印、中緬關系的發展;④得到國際社會的廣泛承認,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課堂學習,使學生了解過渡時期的“一化三改”,這期間的措施既是社會主義制度確立的基礎,也是對今天經濟騰飛的貢獻,教師引導學生關注“一五”計劃,有助于幫助學生形成對新中國經濟建設發展歷程的完整認知。
過渡: 建國初至50年代中期,短短幾年時間內中國共產黨就領導全國人民站穩了腳跟。新中國在軍事與外交上徹底擺脫了頹勢。實踐證明,中國共產黨不僅善于打破一個舊世界,更善于建設一個新世界。政權的鞏固、經濟的恢復以及國際影響力的擴大,均為新中國向社會主義過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四.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
1.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和工業化的初步建立
(1)過渡時期總路線的提出(“一化三改”)
①提出:1953年,中國共產黨根據國內經濟、政治條件及國際形勢的變化而提出。
②內容: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逐步實現社會主義工業化,并逐步實現國家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
(2)社會主義工業化——第一個五年計劃(1953-1957)
①成就:第一五年計劃,新建飛機制造、發電設備、重型機械等工業部門,初步建立了獨立的工業體系;中西部新建了鋼鐵、煤炭、電力等工業設施,初步形成了合理的工業布局;奠定了社會主義工業化的初步基礎。
②結果:經過有計劃的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第一個五年計劃提前完成,我國開始改變工業落后的面貌,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提高。
(3)社會主義改造——三大改造(1953-1956)
①目的:適應國家工業化的要求,建立社會主義性質的經濟。
②內容:農業,組織農民成立合作社,走集體化道路;手工業,按照農業方式實現合作化;資本主義工商業,采取“贖買”政策,進行公私合營, 1956年全部完成。
③實質:將生產資料私有制改造為公有制。
④結果:1956年底,我國基本上完成了對農業、手工業和資本主義工商業的社會主義改造,標志著生產資料公有制占絕對優勢的社會主義經濟制度在我國初步建立起來。
五.社會主義政治制度體系的建立
(1)第一次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①背景:
就全國范圍來說,大陸上的軍事行動已經結束,土地改革已經基本完成,各界人民已經組織起來,因此,根據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的規定,召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及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條件已經成熟。
——1953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員會召開第20次會議毛澤東講話
②時間、地點:1954年9月,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舉行。
③內容:
◆制定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這是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和社會主義原則。
【想一想】憲法的頒布具有怎樣的意義?
體現了人民民主和社會主義兩大原則,代表了廣大人民的意志
新中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以根本大法的形式確立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昭示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最高權力屬于人民。
出示材料
第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國家。
第二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于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其他國家機關,一律實行民主集中制。
……
第二十一條 中華人民共和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最高國家權力機關。
第二十二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是行使國家立法權的唯一機關。
第二十三條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軍隊和華僑選出的代表組成。
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代表名額和代表產生辦法,包括少數民族代表的名額 和產生辦法,由選舉法規定。
——1954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這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1956年黨的八大,中共中央正式提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1982年黨的十二大,將其在此基礎上發展為“長期共存,互相監督,肝膽相照,榮辱與共”的十六字方針。
④意義:
大會確立的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基本政治制度,它們初步構成了我國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
中國共產黨團結帶領人民完成社會主義革命,確立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推進社會主義建設,完成了中華民族有史以來最為深刻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
(2)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基本政治制度之一。
出示材料
中國憲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中應當有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主任或者副主任;自治區主席、自治州州長、自治縣縣長由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公民擔任。
到2014年底,全區(西藏民族自治區)少數民族干部已有11萬多人……占全區干部總量的70%以上。
中國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準,變通執行或停止執行。
——《西藏民族區域自治白皮書》
【知識小結】
(設計意圖)通過課堂學習,學生知道社會主義基本制度的建立和 “三大制度”的內容。“三大制度”構成了我國過渡到社會主義的政治制度體系,為我國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經濟基礎和相應的經濟制度,從而進入社會主義,提供了根本的政治保障。
教師可根據時間需要,組織完成“【活動設計】尋訪身邊社會主義改造的痕跡”活動。通過本活動,鍛煉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課堂小結】
1949年至1957年是新中國歷史上極不平凡的時期。期間,黨領導全國人民完成了新民主主義革命,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確立了社會主義基本制度,成功實現了中國歷史上最深刻最偉大的社會變革,為當代中國一切發展進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礎,為新中國的工業化和經濟騰飛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中國的昨天已經寫在人類的史冊上,中國的今天正在億萬人民手中創造,中國的明天必將更加美好。全黨全軍全國各族人民要更加緊密地團結起來,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繼續把我們的人民共和國鞏固好、發展好,繼續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而努力奮斗!
——習近平
17 / 17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门市| 锡林郭勒盟| 新余市| 横山县| 慈溪市| 平和县| 莱阳市| 修武县| 淳安县| 吴忠市| 开远市| 商水县| 青浦区| 柏乡县| 灵宝市| 叶城县| 沂水县| 易门县| 融水| 金平| 亚东县| 凯里市| 鹤峰县| 宁波市| 开鲁县| 徐水县| 夏邑县| 孙吴县| 木里| 项城市| 高雄市| 雅江县| 静安区| 道真| 遂川县| 米易县| 凤冈县| 会东县| 榆社县| 疏勒县|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