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地理小百科30-冰川侵蝕和冰川堆積地貌冰川侵蝕和冰川堆積地貌大陸冰川:高緯度極地區,分布面積大,厚度可達3411米。山岳冰川:中、低緯度高山地區的冰川。主要分布于雪線以上地區,規模小、冰層薄,受地形控制,沿溝谷呈線狀分布。冰川地貌可分為冰川侵蝕地貌和冰川堆積地貌。冰川侵蝕冰川侵蝕地貌是冰川冰中含有不等量的碎屑巖塊,在運動過程中對谷底、谷坡的巖石進行壓碎、磨蝕、拔蝕等作用,形成一系列冰蝕地貌形態,如形成冰川擦痕、磨光面、羊背石、冰斗、角峰、槽谷、峽灣、巖盆等。冰川侵蝕作用:拔蝕與磨蝕(1)刨蝕(磨蝕)作用:冰川滑動過程中,其底部所含的巖石碎塊不斷銼磨冰川床,就是刨蝕作用。(2)拔蝕掘蝕作用:運動中的冰川將與之凍結在一起的冰床基巖碎塊帶走的過程。冰床底部基巖在冰川巨大的壓力下極易破碎并產生裂隙。裂隙在溶水反復凍結下松動而被冰川帶走。冰川侵蝕地貌冰斗一冰斗三面為陡壁所圍,朝向坡下的一面有個開口,外形呈圍椅狀。冰斗多發育于雪線附近,因此冰斗具有指示雪線的意義,即可以根據古冰斗底部的高度來推斷當時雪線的位置。角峰一當山嶺兩坡發育了冰斗,隨著冰斗的進一步擴大,斗壁后退,嶺脊不斷變窄,最后形成刀刃狀的鋸齒形山脊,稱為刃脊。由三個以上的冰斗發展所夾峙的尖銳山峰,叫做角峰。冰斗、刃脊、角峰冰斗(天山,8月)刃脊、角峰U型谷一冰川谷又稱U形谷或槽谷,其前身大部分是山地上升前的V形河谷,后由冰川切割而成。峽灣一分布在高緯度沿海地區。在冰期時,這里沿冰期前的河谷發育了山谷冰川;而冰后期之后,原來的冰川谷被上升的海水部分淹沒,形成了兩側平直、崖壁峭拔、谷底寬闊、深度很大的海灣,稱為峽灣或峽江。羊背石一羊背石應是未被搬運而在原地形成的一種地貌景觀,是基巖受到冰川侵蝕形成的孤立石質鼓包,常成群分布,遠望猶如匍匐的羊群,故稱羊背石。羊背石平面上呈橢圓形,剖面形態兩坡不對稱:即當冰床底部有凸起基巖時,迎冰面以磨蝕為主,背冰面以挖掘拔蝕為主。迎冰流面以磨蝕作用為主,坡度平緩作流線形,表面留下許多擦痕刻槽、磨光面等痕跡;背流面則在凍融風化和冰川掘蝕作用下,形成表面坎坷不平作鋸齒狀的陡坡。長軸方向與冰川運動方向平行,陡坎處巖石有壓裂破碎的現象,因此羊背石可以指示冰川運動的方向。 巨型羊背石,也稱鯨魚背(加拿大曼尼托巴省西北部弗林弗倫附近)冰蝕湖一由冰川刨蝕、掘蝕作用產生凹地積水而成。如中國藏北高原的一些湖泊,是山谷冰川侵蝕形成的冰蝕湖;俄羅斯科拉半島、芬蘭境內和加拿大東部的大多數湖泊,瑞士著名的蘇黎世湖是大陸冰川形成的冰蝕湖。五大湖是美國和加拿大之間五個相連湖泊的總稱,五大湖的湖盆主要由冰川刨蝕而成。第四紀冰期時,五大湖地區接近拉布拉多和基瓦丁大陸冰川中心,冰蓋厚2400米,侵蝕力極強,原有低洼谷地的軟弱巖層逐漸受到冰川的刨蝕,擴大而成今日的湖盆。當大陸冰川后退時,冰水聚積于冰蝕洼地中,便形成五大湖的水面。一般湖盆為堅硬的基巖,盆壁與盆底的基巖面上往往有冰川磨光面和冰川刻槽和擦痕。冰川搬運作用一冰川的搬運作用包括載運和推運兩種方式。冰川運動時,冰川內部和表面的碎屑物都會隨冰川遷移,猶如傳送帶傳送物體,這種搬運方式叫載運。載運是冰川搬運作用的主要方式。推運是冰川前端以巨大的推力將冰川前端地面上巖屑向前推進,這種搬運方式只發生在冰川前端位置前進的條件下。由于冰川是固態物質,冰運物相對位置在搬運途中很少變化,因此冰川搬運作用不具按大小、比重的分選現象。被冰川搬運的碎屑物統稱為冰磧物,巨大的礫石稱為漂礫。冰川搬運能力很大,可將粒徑10~20米以上的巨大巖塊搬走。粒徑大于1米的巖塊稱為冰川漂礫。冰磧物分為 6 種:表磧、側磧、中磧、底磧、里磧、終磧。大陸冰川只有底磧和終磧兩種。出露于冰面的叫表磧,夾帶在冰內的叫內磧,在冰川底部的叫底磧,位于冰川兩側的叫側磧,兩只冰川會合則形成中磧。環繞冰舌末端的叫終磧(前磧)。冰磧石表面布滿裂痕。表磧(粗)堆積作用一包括融墜、推進和停積等 3種方式融墜是指由于冰川表層或邊緣部分消融,從其中散落的碎屑物就地進行堆積的一種沉積方式。當冰川前端位置向前推移時,它會象推土機那樣把鏟刮的物質堆積起來,這種沉積方式稱為推進。若冰川在運動途中遇到障礙物,受擠壓,融點降低而融化,散布其中的碎屑物就地堆積,這種沉積方式稱為停積;冰川堆積地貌冰川堆積地貌是冰川運動中或者消退后的冰磧物堆積形成的地貌,如終磧壟、側磧壟、冰磧丘陵、槽磧、鼓丘、蛇形丘、冰礫阜、冰水外沖平原和冰水階地等。終磧壟(堤)一當冰川末端補給與消融處于平衡時,冰磧物就會在冰舌前端堆積成弧形長堤。山岳冰川終磧壟高度常達百米以上,但延伸長度較短;大陸冰川終磧壟高度較低,約數十米,但延伸長度可達數百千米。終磧壟的橫剖面不對稱,即外坡陡、內坡緩;終磧壟的高度不對稱,即內低外高。珠穆朗瑪峰下的終磧壟冰磧丘陵一在冰川消融后,原來隨冰川運行的表磧、中磧和內磧等都墜落在底磧之上,形成低矮而波狀起伏的冰磧丘陵。冰磧丘陵廣泛分布于大陸冰川作用區,高度可達數十米或數百米。波密冰磧丘陵及丘陵中的村莊 (古冰川遺跡,當地人稱之為螞蟻堆。)鼓丘一主要由冰磧物組成的一種流線型丘陵。平面上呈蛋形,長軸與冰流方向一致。鼓丘兩坡不對稱,迎冰坡陡,背冰坡緩,一般高度數米至數十米,長度多為數百米左右。鼓丘在山岳冰川作用區少見,而在大陸冰川區則往往成群地分布于終磧堤內不遠的地方。它分布在大陸冰川或山麓冰川的終磧帶內側,鼓丘可能是孤立的山丘,更多的是成群出現,成帶狀分布,稱鼓丘帶。分布于谷底的鼓丘,向下游伸展,并大致平行于冰流的方向。鼓丘反映了冰川邊緣地帶,冰川搬運能力減弱,當冰川負載量超過搬運能力,或冰流受阻時,冰川將攜帶的部分底磧停積,或越過障礙物把泥礫堆積于背冰面所致。迎冰面坡陡,為基巖,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冰磧湖一冰川消融時,終磧物堵塞河道或冰川谷形成湖盆,積水成湖。斯堪的納維亞半島大多數湖泊都是這個成因。并且北歐和東歐都廣泛分布冰磧丘陵。冰蘑菇一大小漂礫保護其下部冰體不受消融,則形成冰蘑菇。蛇行丘一是大陸冰蓋下封閉水道中的沙礫物質組成的狹長曲折的高地,短的僅有數十米,最長的可達幾百公里。呈蛇形灣曲,兩壁陡直,丘頂狹窄,其延伸的方向大致與冰川的流向一致,主要分布在大陸冰川區。成因:冰川消融時,冰融水沿冰川裂隙滲入冰川下,在冰川底部流動,形成冰下隧道,待冰完全融解后,隧道中的砂礫就沉積而形成蛇形丘。在夏季,冰融水增多,冰積物在冰川末端形成冰水三角洲,等到下一個夏季,冰川再次后退,再形成一個冰水三角洲,如此反復不斷,一個個冰水三角洲連起來,便形成串珠狀的蛇形丘了。羊背石與鼓丘對比一、概念不同。羊背石是冰川基床上的一種侵蝕地形,它是由基巖組成的小丘,看似伏地的羊群,故得名。鼓丘是一個由基巖核心和冰礫泥組成的小丘。二、地貌成因不同。羊背石是冰蝕地貌;鼓丘是冰磧地貌。三、形態不同。雖然二者都呈橢圓形而且長軸與冰流方向一致,但羊背石迎冰面受磨蝕作用較平緩,背冰面受侵蝕較陡;鼓丘迎冰面坡陡,為基巖,背冰面坡緩,為冰磧物。練一練:1.下圖為某地地表形態演化示意圖,讀圖,完成下列小題。(1)該地地表形態演化的順序是( )A. ①②③ B. ①③② C. ②①③ D. ③②①(2)營造該地區地表形態的力主要來自( )A. 風 B. 流水 C. 冰川 D. 構造運動(3)該地區可能位于( )A. 英國北部 B. 東非高原 C. 南極大陸 D. 亞馬遜平原【答案】 1. B 2. C 3. A【解析】(1)讀圖可以看出,該地地表形態演化是由地表起伏和緩到地形崎嶇,應該是外力不斷侵蝕形成的,圖①地表起伏較緩和,地表被侵蝕程度較輕,圖③地表起伏程度加大,被侵蝕程度加重,圖②地表被侵蝕程度最重,冰斗、角峰、U型谷等地貌十分典型,山高谷深,地形崎嶇。所以該地地表形態演化順序是①③②。故本題正確選項為B。(2)由圖②可以看出,該地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典型的冰川侵蝕地貌,所以可以判斷營造該地區地表形態的力主要來自冰川,C對。故本題正確答案為C。(3)冰川地貌一般分布在氣候寒冷的高緯度地區或者高山地區,排除BD,冰川地形是由于冰川滑動造成的,需要溫度變化,融化后,才會運動,南極氣候酷寒,常年凍結,因此,冰川基本不會滑動,所以很少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等冰川侵蝕地貌,C錯。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2. 喀納斯湖位于阿爾泰山脈西南側,湖面海拔1374米,湖口由粗細不同冰磧石塊、砂與粘土等物質堵塞水道,形成湖泊。湖泊兩側崖巖林立,森林草地交織分布。圖1為喀納斯湖區域衛星圖。據此完成下列各題。(1)喀納斯湖形成的主要地質作用是( )A. 地殼運動與冰川作用B. 地殼運動與流水作用C. 冰川作用與流水作用D. 冰川作用與風化作用(2)湖泊四周的森林主要屬于( )A. 常綠闊葉林B. 熱帶季雨林C. 針闊混交林D. 常綠硬葉林(3)該地區存在森林的主要原因是( )A. 土壤層深厚肥沃B. 地形閉塞,交通不便C. 山谷海拔低,熱量充足D. 氣候濕潤,降水較多【答案】 1. A 2. C 3. D【解析】(1)由“湖泊兩側崖巖林立”可判斷喀納斯湖是一構造斷陷湖,構造斷陷為地殼運動的結果;材料“湖口由粗細不同的冰磧石塊”中的“冰磧石塊”為冰川沉積作用形成。故本題正確選項為A。(2)常綠闊葉林與常綠硬葉林為亞熱帶地區的植被;熱帶季雨林為熱帶季風氣候區植被。喀納斯湖所在地區緯度高、海拔高、氣溫低,最可能為針闊混交林,因此排除A、B、D。故本題正確選項為C。(3)喀納斯湖所在的西北內陸地區距海遙遠,氣候干旱,因此水分條件成為植物生長的限制性因素。受喀納斯湖的調節,湖區周圍氣候濕潤,降水較多,利于樹木的生長。故本題正確選項為D。3. 閱讀材料,完成下列問題。材料一 峽灣是第四紀冰川侵蝕形成冰川谷,在冰期結束后,海平面上升而形成。下圖為某地峽灣圖片。材料二 下圖為北美洲東北部的拉布拉多半島,在第四紀冰期曾是北美洲大陸三大冰川中心之一,該半島沿海地區峽灣眾多。(1)描述峽灣地形的特點。(2)推測峽灣在世界上(拉布拉多半島除外)的主要分布區。(3)分析各地峽灣形成的共同條件。(4)說一說峽灣對人類活動的影響。【答案】(1)曲折幽深,蜿蜒狹長,島嶼雜列。(2)南美洲智利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歐洲挪威西海岸、冰島等島嶼。新西蘭南部。(3)①地質作用:緯度較高。曾經被冰川覆蓋,受冰川(侵蝕等)作用;②地形:地殼上升,地形為山地;③位置:位于沿海地帶,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谷。(4)有峽灣分布的地區緯度較高,光熱不足,且大多地形起伏較大,不利于種植業發展。林業或者畜牧業發展條件較好,還可以利用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發展捕撈業。可以利用峽灣獨特的地質地貌特點,開發旅游業。峽灣地帶有利于船舶避風避浪,可以建設港口。【解析】在第四紀冰川運動過程中,對地面產生的刨蝕作用可以形成大量的U型谷,同時在U型谷的前緣產生冰坎。后來隨著冰川的融化,海平面的上升,冰坎被海水淹沒,海水進入U型谷,于是成了峽灣。(1)據圖可以看出,峽灣地形的特點:輪廓曲折,曲折幽深,蜿蜒狹長,島嶼雜列。峽灣岸壁陡峭,中部海水最深,灣口附近有水下陡坎(冰坎),在峽灣的岸壁上有冰川形成的痕跡。(2)峽灣是冰川侵蝕形成的,一般分布在高緯度、高海拔地區歷史上或現代有冰川分布的地區。如南美洲智利南部。北美洲西北部。歐洲挪威西海岸、冰島等島嶼。新西蘭南部。(3)峽灣是一種特殊形式的槽谷,為海侵后被淹沒的冰川槽谷,是冰川槽谷的一種特殊形式。各地峽灣形成的共同條件是:首先,冰川運動是峽灣形成的首要前提因素,有了冰川的侵蝕,才能為后面的峽灣形成奠定基礎條件。在地質作用方面,緯度較高,曾經被冰川覆蓋,受冰川(侵蝕等)作用形成;峽灣兩側是陡峭的山地、陡崖,因此地形方面,伴隨地殼上升,地形為山地;在位置方面,峽灣連接海洋,應該位于沿海地帶,海平面上升,海水侵入冰川谷。(4)有峽灣分布的地區一般緯度較高,熱量不足,冬季光熱不足,有峽灣分布的地區大多地形起伏較大,不利于種植業發展。緯度較高,山區面積較大,林業或者畜牧業發展條件較好;臨近海洋還可以利用豐富的海洋漁業資源發展捕撈業。可以利用峽灣獨特的“曲折幽深,蜿蜒狹長”地質地貌特點,開發旅游業。峽灣地帶有利于船舶避風避浪,可以建設港口。 4. 閱讀圖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馬銜山是祁連山東延的余脈之一,山頂基巖裸露,區內冰錐、雪蝕洼地、石海、凍融草丘、冰磧壟(冰磧壟是冰川搬運、堆積下來的巨大石塊,呈壟狀堆積)等凍寒地貌常見。小湖灘多年凍土上部發育了豐富的地下冰,是一個排水差、凍融草丘發育的洼地。凍融草丘有機質層夏季可限制外部熱量進入凍土層,冬季有利于凍土層排放熱量。近20年來,馬銜山多年凍土發生了明顯的退化,目前僅在小湖灘有島狀多年凍土殘存。下圖示意馬銜山地理位置和地形等高線(單位:m)(1)指出馬銜山脈的地形特征。(2)推測圖示地區可能出現冰磧壟景觀的地點,并描述冰磧壟的形成過程。(3)簡述馬銜山多年凍土層的變化趨勢。(4)分析小湖灘多年凍土能夠殘存的原因。【答案】(1)山脈呈西北東南走向;東北、東南和西南地勢陡,西北較平緩;山頂地勢平坦。(2)陡林溝,紅哈浪峴溝。形成過程:巖層風化產生裂隙,冰川侵蝕巖層并將巖石搬運至山谷地帶大量堆積,形成冰磧壟。(3)凍土厚度變薄,面積減小;零星多年凍土消失。(4)地勢低洼,排水差,有利于凍土層的形成;凍融草丘有機質層對凍土層具有保護作用;海拔較高,且位于山脈北坡,氣溫低。【解析】本大題以祁連山東延的余脈馬銜山為背景,以相關的圖文信息為材料,設置四道小題,涉及地形特征描述、冰磧壟特點及形成過程凍土層變化趨勢及原因等相關內容,考查學生利用題意中信息和所學知識分析地理問題的能力。(1)馬銜山脈的地形特征應山脈走向、地形起伏差異等方面從圖中進行歸納描述。圖中顯示,海拔最高的山頂和山脊大致呈西北東南走向分布;圖示地區,東北、東南和西南地區等高線密集,因此東北、東南和西南地勢陡,西北地區等高線稀疏,因此西北較平緩;圖中顯示,山頂地區地勢差異較小,地勢相對平坦(2)圖示地區可能出現冰磧壟景觀的地點可根據圖中島狀多年凍土、零星多年凍土和古冰川遺跡等信息進行推測,圖中顯示陡林溝和紅哈浪峴溝的上部有島狀多年凍土、零星多年凍土分布,溝中有古冰川遺跡,因此冰磧壟應分布在陡林溝和紅哈浪峴溝。冰磧壟的形成過程:巖層風化產生裂隙和破碎物,冰川形成后,在冰川運動過程中,冰川侵蝕巖層,并將巨大巖石塊搬運至冰川末端,冰川融化,在冰川末端的山谷地帶大量堆積,形成壟狀堆積地形,形成冰磧壟。(3)馬銜山多年凍土層的變化趨勢從材料信息中尋找方向進行敘述。材料信息表明,馬銜山多年凍土發生了明顯的退化,目前僅在小湖灘有島狀多年凍土殘存,說明凍土厚度變薄,面積減小;圖中信息表明,零星多年凍土已消失。(4)小湖灘多年凍土能夠殘存的原因從材料信息中尋找方向進行分析。材料信息表明,小湖灘多年凍土上部發育了豐富的地下冰,是一個排水差、凍融草丘發育的洼地。說明當地地勢低洼,排水差,地下水豐富,有利于凍土層的形成;材料信息表明,凍融草丘有機質層夏季可限制外部熱量進入凍土層,冬季有利于凍土層排放熱量。說明凍融草丘有機質層對凍土層具有保護作用;圖中顯示,小湖灘地區海拔在3500米左右,海拔較高,且位于山脈北坡,為陰坡,獲得的太陽輻射能量較少,氣溫低容易保存凍土層。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