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五、巖溶地貌巖溶地貌是可溶性巖石在溶蝕和侵蝕,崩塌的長期作用下,所形成的一種特殊地貌。可溶性巖石的存在和流水作用是它的形成和發展的基礎,而地質構造、巖石性質、地貌部位、氣候條件和植被生長情況等因素也都影響著它的發育。我國巖溶地貌主要分布在廣西、云南、貴州等地。云貴高原現階段發育的主要為溶斗地貌,滇、桂西山區則以峰叢地貌較為發育,郁江、漓江等地區為峰林地貌典型地區。巖溶地貌可分為地表巖溶和地下巖溶。屬于前者的有溶洞、石芽、溶斗、溶洼、巖丘、峰林等。屬于后者的有溶洞。另外我國南方紅色巖系中發育這一種假巖溶地形——丹霞地貌。巖溶地貌01地表巖溶地貌溶痕是水流沿可溶性巖石表面溶蝕形成的紋理,它是溶洞的雛形。孤峰淺槽狀溶痕(遼東)條帶狀溶痕(黔南)順流而發育的溶痕(川東南)溶蝕層面(廣東仁化)溶孔是碳酸鹽類礦物顆粒間的原生孔隙、解離及隱節理被溶蝕后形成的小孔洞。各種形狀的溶孔1 蜂窩狀溶孔 2 海蝕溶孔 3 串珠狀溶孔 4 孔洞溶隙是水流沿節理或裂隙溶蝕而成。一般寬幾厘米至數米,長幾米至數十米。溶隙(云南路南)溶溝是碳酸鹽巖表部的裂隙都被溶蝕,或溶痕進一步發展而形成的長度不一的溝槽,它一般寬十數厘米至二米,深以米計,長度不等。溶溝進一步發展可形成兩壁陡峭寬度較小深度較大的溝谷。溶溝(湖北宜昌)溶谷:新構造運動強烈上升區的北方石灰巖嶂谷下切侵蝕和溶蝕、崩塌共同作用下而形成。石芽是縱橫交錯的溶溝間殘存的石脊,多呈錐狀或尖棱狀。云南路南石林是在晚第三紀濕熱古氣候條件下形成的巨型石芽,最高者達30米。石芽劍石(云南)碳酸鹽巖受溶蝕,侵蝕后殘存的柱狀體,實際上它是巨型石芽。峰林是碳酸鹽巖經受較強烈巖溶作用形成的山峰。峰林地形是熱帶及暖亞熱帶氣候區的象征。形成峰林地形,碳酸鹽巖要有一定的厚度。就峰林的演化過程而言,可分為峰叢、峰林及孤峰。峰叢是峰林的雛型或年青的峰林,基座相連;峰林是發育較成熟的階段,呈錐狀、塔狀等;孤峰是峰林發育的晚期階段。溶峰(桂林)溶峰:是碳酸鹽巖經較強烈的巖溶作用形成的山峰(桂林)溶斗是集中滲流溶蝕或塌陷后形成的漏斗狀地形。溶洼是溶斗進一步溶蝕和側向擴大,并伴隨地下水的作用而成,其底部繼續發育落水洞或溶隙,以吸收地表水流。溶盆是地殼相對穩定條件下,溶洼進一步發展擴大構成的封閉或半封閉的盆狀地形。溶盆按其成因有構造溶盆、斷陷溶盆、接觸式溶盆。溶原是溶盆進一步演化形成,代表巖溶發育的晚期階段。溶蝕漏斗(湖北)溶蝕洼地(廣西都安)巖溶形態在空間上有一定的組合規律,不同組合類型反映不同地區、不同階段巖溶發育的特點。溶溝-石芽:發育在巖溶演化的各個階段和不同氣候帶內,有利于垂直溶淋的地區發育更完善一些。大面積發育時成為石芽原野。石林(云南)石屏(云南)溶斗-巖丘:發育在巖溶演化過程中的初期或晚期階段。由于水對巖石的溶蝕結果,形成溶蝕丘陵和洼地或溶斗,串珠狀洼地可發育成谷地。洼地或溶斗常積水成池塘或湖泊。環狀巖丘洼地(云南羅平)巖丘谷地(貴州修文)溶洼(溶盆、溶原)-丘峰于地殼隆起的山地,在垂直滲流作用的條件下,溶斗演化呈溶洼→溶盆→溶原,巖丘進一步切割呈丘峰。丘峰洼地(廣西都安)丘峰谷地(廣西都安)溶洼(溶盆、溶原)-峰林:峰林間有加大谷地或串珠狀洼地,峰林高差亦顯減小。峰林(桂林)峰林谷地(陽朔)孤峰(湖北恩施,根據丁民雄稿繪制)峰林(廣西陽朔)九龍觀溶峰形態(湖北巴東,根據丁民雄稿繪制)照景巖溶峰形態,陡崖的形成與河流曲流的下切侵蝕作用有一定的關系石林(云南路南)石灰巖山峰(湖北建始,根據丁民雄稿繪制)石灰巖駱駝山(桂林)石灰巖山傾斜石灰巖山(湖北)石柱子(湖北巴東) 白水臺——分布于躍水崖的石灰華沉枳(云南中甸)峰林(興坪)02溶洞碳酸鹽巖經溶蝕,形成近水平或傾斜的大型空洞,稱為溶洞。溶洞是集中巖溶水流 的通道。有的溶洞因地下水面相対下降而成干洞。溶洞的發育,受巖性、構造及水流動力條件的控制。水流沿裂隙、斷層、巖層層面等空隙發生溶蝕,使孔隙、裂隙等不斷擴大。溶洞中有美麗的石鐘乳、石筍和石柱,有時有地下河流和湖泊。我國有許多著名的溶洞,如北京市房山縣的云水洞,宜興縣的善卷洞,廣東肇慶的出來洞,貴州的觀音洞,長江三峽的玄虛洞,浙江金華的雙龍洞,廣西武鳴伊嶺巖洞,柳州都樂巖洞,桂林七星巖、蘆笛巖,云南建水燕子洞,甘肅武都萬像洞等。溶洞滴水石:溶有重碳酸鈣等成分的巖溶洞頂滲滴水流常形成各種乳狀、管狀灰華沉積,通稱石鐘乳類;滴水至洞底形成筍狀、塔狀灰華沉積,通稱石筍類。石鐘乳與石筍連接形成石柱。另外還有石田、葡萄石、鈣板等。溶洞中較大的片狀水流形成的簾狀或幔狀石灰華沉積叫做石幔。石鐘乳(川東)石筍(鄂西)石筍(黔南)石柱(桂林)幔狀灰華沉積(北京房山)干瀑布(廣西桂林)暗河是發育及其形態受地質構造密切控制的溶洞中的流水。暗河有自己的匯水范圍,在均勻狀灰巖平緩褶皺區暗河常常呈樹枝狀。暗河河道(湖南保靖)暗河主河道(粵北)仙靈洞石筍(浙江)溶洞(江蘇宜興)鐘乳石、石筍、石柱(柳州)03丹霞地貌丹霞地貌是我國南方紅色巖系發育的一種地貌。紅色巖系多分布在向斜谷中,被流水侵蝕形成許多開闊的紅色巖石盆地,盆地中的紅色巖系形成假巖溶地形。山嶺部分受流水侵蝕,其形態顯得比較陡峻,斜坡部分受流水切割比較破碎,瀉溜地形、溝壑地形、 壟崗地形發育。丹霞地形丹霞圓柱峰圓柱形姐妹峰丹霞群峰丹霞地貌(武夷山)近水平巖層構成的丹霞地貌(廣東韶關)丹霞山(粵北懷化)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三、風化作用形成的地貌巖石一旦暴露于地面,便與大氣圈、水圈、生物圈直接接觸。巖石在新的物理,化學環境影響下,在結構、構造上,甚至化學成分上也就隨之發生變化,以此達到新的平衡。這樣巖石由堅硬變得松散,由大塊變成小塊,甚至礦物也可隨之破碎、分解。這種由于溫度變化、大氣、水溶液及生物等的作用,使巖石或礦物在原地發生物理、化學變化的過程叫風化作用。各種風化作用是相互聯系和影響著的,自然界中不可能一種作用單獨存在。巖石成分、性質和產狀不同,其抵抗風化破壞性能亦不用,因而地形形態也各異。風化作用形成的花崗巖山峰(黃山)01花崗巖山花崗巖,由于節理、裂隙發育,風化多成懸崖、異峰地形,在崖下的山麓往往集聚碎石、巖塊,形成巖塊堆積。節理不發育的花崗巖風化后常形成饅頭山和石蛋地貌。花崗巖峰花崗巖崖下巨大巖塊堆積花崗巖格狀節理花崗巖水平節理(北山方山口)花崗巖球狀節理(北山后紅泉)花崗巖枕狀節理(北祁連玉門南)花崗巖垂直節理(華山)沿節理侵入的巖脈(北山紅柳大泉)突出于地層山之中的花崗巖山(阿爾金山東部北坡)饅頭狀花崗巖山(北山沙婆泉東)花崗巖塊狀山(北祁連紅山南)花崗巖異峰“長城”狀巖脈與花崗巖山峰花崗巖山局部(北山方山口)由不同期的二種花崗巖組成。暗色為粗粒黑云母花崗巖,淺色為斜長花崗巖。直立巖層和二期脈巖組成的山峰(北祁連山肅北)塊狀花崗巖山峰(黃山)花崗巖塊狀巖峰(黃山)干旱區花崗巖山(北山方山口)02層狀山由不同的巖性組成的巖層,常常表現出程度不等的風化速度,因而在表面形成凹凸不平的現象,成為差異風化現象。層狀山峰單一的巖層組成的層狀山風化地貌巖性復雜風化面凸凹不平砂巖風化地面(敦煌)泥巖風化地貌(土林)由不同的巖層組成的山地(山前堆積為黃土、中山為破碎巖層,高山為堅硬巖層)(祁連山肅北)下部松散的巖層風化后上部堅硬巖層塌落風化作用下堅硬巖層往往形成蓋層(北山北部)厚層泥巖風化地貌(隴東)水平巖層風化地貌(北山沙婆泉)褶皺巖層風化地貌03變質巖山堅密的變質巖地區風化地形特征是:山頂尖銳,山脊狹窄。結晶片巖頁巖組成的地形,往往形成赤露的山坡,山脊向著片理或層理傾斜方向傾斜,造成復雜的梳狀地形。混合巖小露頭變質巖的局部,黑色的千枚巖,白色是腸狀石英脈(北山明水)片巖風化地貌(北山明水南)條痕狀混合巖風化地貌(北山舊井)條帶狀混合巖風化地貌(北山四十里井)片麻巖風化地貌(北山四十里井)片巖與條帶狀混合巖(山脊向著片理傾斜方向傾斜,四十里井金礦北)條帶狀混合巖露頭(北山四十里井)條帶狀混合巖峰(北山舊井東)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二、火山地貌火山是地殼深處大量物質噴發到地面而形成的?;鹕降膰姲l形式主要有兩種:一種是突發的,大量的火山物質爆炸式的沖入大氣中,然后落在火山口附近,通常堆積成錐形火山;另一種是熔巖輪流淪為寧靜地從孔道中溢出,然后沿斜坡散流開來。火山還可以分為活火山與死火山兩類。我國現在少有火山活動。但第四紀火山是很多的,尤以東部為甚。目前已發現的有東北地區106座,內蒙古自治區70座,山西12座,此外山東、江蘇、浙江、福建、云南、廣東、臺灣等省均有不少火山。其中白頭山火山在1597年、1668年、1702年都曾爆發過;五大連池老黑山和火燒山都曾在1719-1721年噴發過。火燒山北部裂口溢出的結殼熔巖流(黑龍江五大連池)01火山形態我國常見的火山形態為巖臺、火口、錐形火山。巖臺是基性巖漿沿地殼斷裂帶大量噴出而形成的熔巖平原和高原,如張家口北玄武巖臺地等。錐形火山與熔巖流火口是呈漏斗狀的噴出口,往往積水成火口湖,如吉林白頭山天池。錐形火山是由松散噴發物和冷卻的熔巖交互成層,并堆積成高大的圓錐體,如大同火山群、臺灣北部大屯火山群等。火口湖(吉林長白山)大同狼窩山臥虎山(黑龍江五大連池)藥泉山(黑龍江五大連池)東龍門山及西龍門山火燒山(黑龍江五大連池)老黑山(黑龍江五大連池)筆架山(黑龍江五大連池)錐形火山(云南騰沖)雙口火山(云南騰沖)南格拉球山火山(黑龍江五大連池)02熔巖流地貌巖漿溢出地面時,常沿地面的一定坡度流動,成大面積的片狀或帶狀覆蓋地面,形成熔巖地貌。熔巖流爬蟲狀熔巖流象鼻狀熔巖流(黑龍江五大連池)巨型波狀構造(黑龍江五大連池)波狀構造(黑龍江五大連池)粗繩狀構造木排狀構造(黑龍江五大連池)熔巖旋渦(黑龍江五大連池)饅頭狀構造(黑龍江五大連池)噴氣穴(黑龍江五大連池)寶塔山形噴氣迭錐(黑龍江五大連池)熔巖瀑布(黑龍江五大連池)結殼熔巖(黑龍江五大連池)繩狀熔巖構造(黑龍江五大連池)熔巖旋渦(黑龍江五大連池)熔巖巖塊堆(黑龍江五大連池)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一、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貌沉積在海底、湖底的水平或稍有傾斜的地殼運動的力,離開了原來的位置, 開始上升、下降, 發生傾斜或彎曲, 井發生斷裂, 這叫做構造運動。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貌可分為:水平巖層組成的地貌、 傾斜巖層組成的地貌、 褶皺巖層組成的地貌和斷層作用形成的地貌等。傾斜巖層山01水平巖層構成的地貌——水平山原始巖層一般是水平的、在漫長的地質歷史中,地殼運動、巖漿活動等的影響。巖層產出狀態、發生多樣的變化。有的巖層雖然經過地殼運動使其位置發生了變化, 但仍保持水平狀態, 由這樣的水平巖層組成的地貌,多見于中新生.代地層分布區。水平巖層山地層的幾種上升形式斷層山(巖層乃保留水平產狀)積水山平頂山方形山塔形山梯形山環形山墻形山水平巖層(主要為灰巖)組成的山水平巖層(泥巖、灰巖、砂巖)組成的柱狀石峰(祁連山前)水平巖層(白堊紀泥巖、粉砂巖為主)山(隴東慶陽地區)水平巖層山(深切割)(太行山)干旱地區紙片狀頁巖組成的水平山(甘肅北山沙婆泉)水平巖組成的錐形山峰(貴州安龍)巫山燕子崖02傾斜巖層組成的地貌——傾斜山當地殼運動不僅使巖層形成時的上下位置發生變化,而且改變了巖層的水平狀態,是巖層層面與水平面之間具有一定的夾角時,稱為傾斜巖層。傾斜巖層往往是褶曲的一翼,斷層的一盤或者是不均勻抬升或下降所引起。倘若巖層受到強烈地殼運動可使巖層直立。厚層狀巖石組成的傾斜山褶曲構成的傾斜巖層不均勻抬升 斷層的一盤傾斜山的幾種形態:一面坡山鋸齒山疊狀山單面山巖層垂直的山形:厚層灰巖組成的筆架山薄層灰巖組成的比高山灰巖組成的萬卷書山傾斜山的特征:同一巖層雖然遭受切割,但仍在同一平面上植物生長受巖層控制傾斜山的反傾向面一側可以是水平產狀厚層灰巖組成的傾斜山(祁連山關山口里)近水平的傾斜山(廣東)近直立的傾斜山(阿爾金山東部)薄層與厚層巖層構成的直立山(祁連山)灰巖直立山(湖北恩施)03褶皺巖層組成的地貌——褶皺山地殼運動可以把巖層擠成各式各樣的彎曲。巖層被擠壓形成的一個彎曲叫褶曲,一系列的波狀彎曲叫褶皺。褶曲的基本類型有兩種:背斜和向斜。一般說來,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彎曲,向斜是向下的彎曲。巖層受擠壓變形,形態十分復雜,規模一般都很大,分布有一定的區域性、方向性。我國的天山、阿爾泰山、祁連山、喜馬拉雅山等大山脈都是褶皺斷塊山。褶皺形成的時候,背斜是向上拱起的彎曲,原生形態表現為突出的山脊;向斜是向下彎曲的原生形態表現為谷地。但在褶皺形成以后遭受長期風化剝蝕,地貌可發生變化,或被均夷為平坦地面,有時還可形成背斜構成谷地,向斜構成高地。褶皺山背斜向斜示意圖集中褶皺形態:彎曲的地層陡峻的直立背斜山直立背斜山(祁連山后塘)傾斜背斜山平臥背斜山扇形背斜山紅色砂巖構成的向斜山(祁連山前紅山)古生代地層中的傾斜向斜山平緩向斜構造北切割為山地(北山)褶皺地貌的特點:背斜頂部往往破碎植物生長受褶皺與巖性控制褶皺地貌中的連續巖層復雜的褶皺山向斜山(湖北恩施)04斷層山巖層或巖體受力后發生變形,當所受力超過巖石本身的抗壓強度時就會破壞巖石的連續完整性而發生破裂,形成斷裂構造。巖層斷裂后,如果兩側巖塊沒有發生顯著的位移稱為裂隙。裂隙就是巖石中的裂縫。正斷層山垂直層面的裂隙花崗巖體中發育的節理沿垂直層面的節理脫落而形成的石柱(湖北巴東)厚層巖層垂直節理風化形成的地貌灰巖層垂直節理風化形成的地貌(湖北巴東)劈理發育的背斜山(祁連山)巖層或巖體受力破壞后,破裂面兩側的巖塊如果發生了明顯的位移,這種斷裂構造稱為斷層。斷層形態多種多樣,規模小的可在標本上見到,大斷層可延伸數十、數百、數千公里,甚至更長。我國的大山脈,如昆侖山、北祁連山、中祁連山、秦嶺、天山都分布著數百公里長的一條斷裂帶。斷層的基本類型:正斷層:斷層的上盤相對下降,下盤相對上升逆斷層:斷層的上盤相對上升,下盤相對下降平移斷層:斷層兩盤沿斷層走向(水平方向)相對移動斷層的組合:幾條產狀大致相同的正斷層并列起來,沿某一方向作梯狀下降,形成階梯狀斷層。兩條大致平行的相向傾斜的正斷層,中間部分巖塊下降,形成地塹。兩條大致平行的正斷層相背傾斜,中央部分巖塊上升,則稱為地壘。逆斷層山正斷層山平移斷層山褶皺斷層山斷層三角面斷層山特征:斷層面平直,并有擦痕(阿拉善)斷層線可以是直線,也可以是弧線斷層兩側有拖拉現象沿山前斷層線植物呈線狀分布褶皺斷層山(北祁連山西部)逆斷層山(寧夏)斷層三角面(當金山南)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七、雪山地貌雪山區的地貌變化以冰川霜凍作用為主要營力,這些高山的形態具有明顯的垂直分帶性,最高一帶在現代雪線以上,終年冰雪封凍,成為現代冰川帶,山頂和山脊被刨蝕為角峰、刃脊,低凹部分分布著現代冰川。這一帶的下面為高山帶,古冰川遺跡到處可見,如古冰斗地形和寬敞的U形谷地及各種古冰川堆積物。第三帶為侵蝕、剝蝕地帶, 坡積物比較多,最低為沖積、洪積形成的山麓傾斜平原帶,常出現洪積扇和沖積錐。天山、阿爾金山、祁連山、昆侖山、念青唐古拉山、唐古拉山、喜馬拉雅山等均屬這一類地貌。雪山地貌 1 角峰 2 冰斗 3 冰川 4 U形谷 5 沖積、洪積扇01冰川冰川是陸地上終年緩慢流動著的大型冰體。在高緯度和中、低緯度的高山地區,分布著眾多的冰川。這些地區,冰川刻鑿著地面,形成獨特的冰蝕地形,同時又把破壞下來的巖屑搬動至它處堆積。冰川可分為大陸冰川與山岳冰川。山岳冰川在我國特別是西部有廣泛的分布。在喜馬拉雅山、喀拉昆侖山、昆侖山、祁連山、天山、阿爾泰山、唐古拉山。慕士塔格山、 貢嘎山等山區分布著數以千計的冰川。角峰冰川按其形態可分為以下幾種:冰斗冰川:分布在雪線附近的凹地中,是由冰斗中伸出的冰川舌形成的,規模不大,分布很廣。冰斗冰川(喜馬拉雅山)懸冰川:冰從雪盆地中流出來,急劇下降而懸掛在山坡上或懸谷里的冰川,形體短小。祁連山多見此類冰川。懸冰川(渭干河)山谷冰川:冰斗冰川的冰雪大量增多,大量的冰順坡流到山谷,沿谷地流動,形成山谷冰川,它的形態象完全凍結的河流。山谷冰川(祁連山老虎溝)復式山谷冰川,由一條巨大的山谷冰川和匯入其中的支冰川組合而成。復式山谷冰川(天山)冰川表面受到熱力和重力作用時,形成特殊的冰面熱融地貌。冰塔(西藏)冰瀑布(祁連山)冰石臺(天山)冰裂縫(天山)冰湖(西藏)冰斗冰川及冰川湖(喜馬拉雅山)復式山谷冰川、角峰(天山)冰舌(喜馬拉雅山)02冰蝕、冰磧地貌冰川本身具有重量,每一立方米冰川冰重900公斤,當冰層厚達100米時,冰川施加在冰床巖石上的靜壓強即達的90噸/平方米。冰川以如此巨大的壓力從冰床上流過的時候,足以使脆性巖石和裂隙發育的巖石破碎。冰川對地面的破壞作用叫刨蝕作用。冰蝕與冰磧冰斗:形似圍椅狀的冰蝕洼地,冰斗底部平坦低洼,它的三面為懸崖環繞,僅在坡基部開著缺口。冰斗(祁連山)關山口(北祁連)角峰:三個以上的冰斗同時向山頂侵蝕,山體逐漸窄小,最后形成孤獨而尖銳的角峰。孤立角峰(天山)角峰群(天山)刃脊:冰蝕谷與冰蝕谷或者冰斗與冰斗之間尖銳、陡峻的山脊。魚脊狀刃脊(天山)鰭脊狀刃脊(祁連山)冰川在刨蝕冰床的同時,也將破壞物運走,一旦冰川流動到雪線以下地區,冰川冰融化,以至完全消失,冰運物隨之就推積下來形成冰磧地貌。冰漂礫是被冰川搬運至遠處的巨大巖塊(祁連紅山)終磧是冰川前端由大量砂礫和粘土堆積形成的圓弧形垅崗U形谷是冰川刨蝕而成的溝谷角峰景觀(祁連山)冰川側磧與冰斗(祁連山)冰斗與冰川湖(祁連觀山口)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四、流水侵蝕地貌流水對地貌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許多地貌的形成都與流水的直接或間接作用給有關,即使在沙漠地區也可到流水的侵蝕與堆積形成的地貌。地面流水主要來自大氣降水,其次是融雪水,在地下水豐富的地區也可由泉水轉化為地面流水。流水具有侵蝕、搬運和沉積等幾種作用。地面流水的侵蝕作用分別為洗刷、沖刷兩種。洗刷作用是片狀流水對平坦的地表面所產生的破壞作用;沖刷作用是線狀流水對巖石進行機械破壞使水道加深加寬的作用。流水侵蝕地貌01暫時性流水侵蝕地貌有無數股無固定流路的細小流水順斜坡成片狀流動的叫片流。當片流遇到凹凸不平的地面時便集中到低洼的溝中流動,形成的水流稱洪流。洪流不僅水量集中了,而且還有固定的流道。片流和洪流都出現在降水及雨后很短的一段時間內。因此,它們都是暫時性流水。暫時性流水所造成的侵蝕地形有切溝、沖溝、梁地、劣地等;堆積地形有沖擊錐、洪積扇、山麓沖擊洪積平原等。沖溝和沖擊錐沖溝與洪積扇(甘肅肅北)砂巖中發育的沖溝與雨蝕小洞(甘肅肅南)黃土中發育的沖溝(隴東慶陽)花崗巖地貌區發育的樹枝狀沖溝(北山)脆而堅硬的變質巖地貌區發育的V形沖溝(甘肅阿克塞)黃土斜坡上的切溝侵蝕地貌(天水)厚層泥巖經流水侵蝕后形成的地貌(天水)洪積錐(北祁連)干旱區流水侵蝕地貌(北山)黃土區沖溝(隴東)黃土區寬溝(隴東)洪積扇(祁連山前紅山)洪積扇群(北山)02河流侵蝕堆積地貌及階地河流侵蝕地貌:由許許多多的片流,洪流流動到低洼谷中,并有地下水補給,匯合成一支水源充足而且是經常性的流水——河流。為河水占據的溝槽成河床或河槽。河床是河水沖刷地殼的產物,是和河水一起發生和存在的。我國江河眾多,流域面積在一百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就有5,000多條。這些河流自形成之時起,就對池表進行著削高填低作用,因此我國河流侵蝕地貌是十分發育的。河曲河系類型:河系的類型與地質構造和巖性有著密切的關系,可分樹枝狀、羽毛狀、平行狀、格狀、放射狀、環狀等。河系類型:1 環狀 2 放射狀 3 平行狀 4 樹枝狀河谷是河流長期下蝕河床,在陸地上造成的一條條狹長形的洼地。它由谷底、谷坡組成。河谷根據地質構造的種類可分為斷層谷、向斜谷、背斜谷和單斜谷等。河谷示意圖各種類型的河谷示意圖:1 斷層谷 2 地塹谷 3 背斜谷 4 向斜谷根據河谷的發展階段可分為V字形河谷、河漫灘河谷和成形河谷三種。V字形河谷的谷坡甚陡,谷底狹窄成為銳角,橫剖面成V字形谷谷底不平,多成為階梯狀,往往形成急湍瀑布、急流,根據它的形態特征又可分為隘谷、嶂谷、峽谷等,我國金沙江虎跳崖,長江三峽,都是舉世聞名的V字形大峽谷,虎跳崖最窄處的江面寬僅40-60米,谷深達3,000米。河漫灘河谷谷底比河床寬得多,谷底寬廣而平坦,河床在谷底中蜿蜒著,漲水時谷底通常為水所淹沒而形成河漫灘,同時有牛軛湖和由牛軛湖淤塞而成的沼澤或凹地。成形河谷的特征是具有階地。一線天出現在上游山區,谷坡近垂直、朝上看天成一線隘谷出現在山區的深切V形谷,它由垂直或陡峭的谷坡,底部完全為河床所據嶂谷隘谷谷坡比較開闊而且成為凸形谷坡成為嶂谷干旱區峽谷(北山)峽谷 (長江)峽谷谷坡較斗,是V字形河谷發展到后一階段的谷地成形河谷(甘肅北大河)河漫灘河谷(長白山)黃土高原河漫灘河谷(隴東)瀑布,我國是一個多瀑布的國家。我國最大的瀑布是貴州安順黃果樹大瀑布,水從58米高的懸崖上飛瀉下來。瀑布是一種明顯的跌水現象,是河流下蝕作用過程中碰到堅硬巖石形成的。小瀑布(祁連山主峰東北坡)水平巖層組成的河谷臺地巖脈形成的河谷臺地火山巖組成的河谷臺地花崗巖組成的河谷臺地階地:河谷在發育過程中,由于侵蝕作用與沉積作用的更替,其形態是千變萬化的。在地殼運動及氣候條件變化等因素的影響下,河谷形態不僅在縱剖面上呈階梯狀,而且在橫剖面上也呈現階梯狀,位于谷坡上的這種臺階叫河谷階地。每一級階地都有一個平坦的階面和一個陡坎。一級階地(甘肅阿克塞)二級階地(甘肅阿克塞)河流堆積地貌:河流的流量變小,尤其是在流速減緩時,河流的搬運力便降低;或者因入河的碎屑物大增,其含量超出河流搬運能力的限度時,則多余的碎屑物質就要發生沉積。河流的堆積物,有些堆積在河床及濱河床一帶;有些堆積在河谷底上形成河漫灘;有些在河口堆積下來成為三角洲。河心灘:河床中間的沉積地貌,洪水期被淹沒河漫灘:現代河床以外的谷地沉積地貌三角洲、河流在河口沉積形成的地貌洪積扇:山口開闊地中的半圓錐形堆積地貌景陽河(湖北始建,根據丁民雄稿繪制)長江巫峽(位于巫峽背斜南東翼,根據丁民雄稿繪制)花崗巖地貌區的“一線天”水平巖層組成的峽谷(甘肅肅北)長白飛瀑(吉林)大跌水(云南路南)由水平巖層組成的瀑布(大興安嶺)長江瞿塘峽河漫灘與河心灘(廣西漓江)河漫灘黃河龍門鏡泊湖瀑布(黑龍江)水平巖層組成的河床與瀑布黃果樹瀑布(貴州)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八、干旱地區地貌氣候干旱、水系稀少、植被荒涼的干早區地貌的發育和形成,主要是由于強烈的物理風化作用為風的作用準備了條件。我國干旱的西北地區風蝕地貌十分發育。干旱區殘山(北山)01風蝕地貌風蝕地貌是在干旱氣候條件下發育而成的一種特殊地貌。這種地貌的發育和形成,主要是干燥剝蝕和風力作用的結果,暫時性流水作用僅在局部地區比較顯著。風蝕地貌主要分布在廣大的西北干旱地區,這些地區山地巖石裸露,形成形狀奇特的石質殘山。石塔,石柱、石鉆、石蘑菇、搖擺石、風蝕城堡以及石蜂窩、石窟窿等是常見的小型風蝕地形。風蝕地形圍巖風蝕后突出地表的堅硬的巖石結核干旱地區山形與洪積扇(祁連山前)風蝕石林(甘肅)風蝕城堡(新疆)雅丹地形(甘肅疏勒河)風蝕石鉆(新疆)巖漠(北山)風蝕蛋殼(寧夏)風蝕獸石(寧夏)天生橋(寧夏)風蝕蘑菇廟宇狀風蝕丘(北山)風蝕石球風蝕石蛋(寧夏)花崗巖風蝕塔(北山)砂礫巖風蝕柱(甘肅阿克塞)粘土巖風蝕墻(甘肅古玉門關)紙片狀頁巖風蝕城(甘肅北山)窟窿山(北祁連山玉門市西)02黃土、沙漠地貌我國為世界上黃土地貌最發育的地區,分布面積很廣,主要分布在廣大西北黃土高原區。黃土分布面積約有40萬平方公里,一般厚度為30-80米,最大厚度為400米, 西北厚、東南薄。黃土顆粒粒徑自西北向東南逐漸變細,據觀測,現在仍在進行著黃土的堆積,如華北地區,年沉積一毫米厚。據此沉積厚度,按最大厚度400米計算,我國黃土是最近40萬年的年輕沉積物。黃土地貌黃土塬:規模巨大表面很平坦,周圍有溝谷環繞。黃土塬地貌黃土梁:一般是由溝谷侵蝕而成,逋常分布在兩條平行的谷地之間。根據梁的形態 和發育過程可以分為平粱、斜梁、峁梁。黃土梁地貌黃土峁:孤立渾圓,頂部呈彎形的丘陵黃土峁地貌黃土川地:分布在大的河谷中,表面平坦。黃土川地黃土溝谷地貌按規模大小和發育程度的不同,可分為切溝、沖溝、墹或河谷。黃土墹黃土被地下水機械潛蝕后,出現種種“假巖溶”現象,如黃土陷穴、黃土撟、黃土柱等,此外由于重力作用,常常發生崩塌、滑坡和瀉溜。黃土柱黃土橋黃土墻地貌黃土滑坡黃土塬與溝谷(甘肅慶陽地區)黃土塔地貌(隴東)兩個黃土塬之間的要僉壩(隴東)沙漠是風積地貌。我國沙漠分布面積甚廣,其中最主要的有塔克拉瑪干沙漠、古爾班通古特沙漠,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毛鳥素沙漠和小騰格里沙漠等。沙漠總面積為63.7萬平方公里。 新月形沙丘:是分布最廣泛的流動型沙丘,具明顯的新月形特征,延伸方向和風向垂直。新月形沙丘巴丹吉林沙漠中巨大的沙山紅柳沙丘:呈圓形的獨立沙包紅柳沙丘(敦煌)金字塔形沙丘:為高大的沙丘體,脊線由頂端向四周分出,形狀為多角形,有的金字塔相對高度可達500米。金字塔形山丘(巴丹吉林沙漠)沙山(局部)(敦煌)鳴沙山(敦煌)中小學教育資源及組卷應用平臺六、海岸、湖沼地貌海岸是海和陸地天然的交界線,實際上它是一條帶,它是海陸相互作用的地帶,它包括在海水面高低不同的各個時間內由波浪所形成的全部地貌形態和沉積物。包括島嶼以及陸地毗連海的部分。湖泊是長期占有陸地中封閉凹地的水體。這種凹地稱為湖盆,湖盆可以是單一的洼地,也可以是復雜盆地,湖盆底部的地形和平面上的特征主要受湖盆成因影響。海岸與潟湖01海岸地貌我國大陸海岸線北起中朝交界的鴨綠江口,南止于中越交界的北侖河口,假若沿海島嶼的岸線計算在內,海岸線總長1,8000多公里。我國海岸線,錢塘江以北海岸平直,沿海島嶼稀少,多淺灘,如蘇北沿海大沙、長沙、北沙、暗沙、全家沙、部家沙、勿南沙等。除了沙岸外,我國北方也有巖石組成的海岸,如遼東半島及山東半島等地區。錢塘江以南都為巖石組成的海岸,海岸線十分曲折,沿海島嶼眾多。遼東半島、山東半島等地海岸特點是港灣與岸難相交錯。浙江、福建、廣東的海岸多半是復雜的海灣。江 蘇沿海是以沖積平原為基礎的低平海岸。岸坡峭立,岸線平直的斷層海岸分布在臺灣東 部,珊瑚礁海岸在我國南海有廣泛分布。海蝕柱黃海岸(江蘇)陡峭海岸海蝕柱與浪蝕穴島礁岸傾斜海岸礫石海岸斷層海岸海蝕崖臺灣海濱風光海蝕崖與海蝕柱(臺灣)海南風光(海南島)生物礁體受海水的溶蝕、侵蝕,出現瘠溝、溶孔(南海)海蝕柱(遼寧旅大)海蝕洞(大連)02湖沼地貌我國是湖泊眾多的國家,較大的湖泊就有900多個,比較著名的有:呼倫池、興凱 湖、羅布泊、青海湖、納木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鄱陽湖和滇池等。湖高原湖泊(西藏)高山湖泊花崗巖山丘間凹地中積水形成的小湖河流改道所形成的牛軛湖石灰巖被溶蝕形成的漏斗狀洼地積水所形成的湖冰蝕谷底部之冰蝕湖盆地周圍水流入盆地中心洼地所形成的湖火口湖新月形沙丘與月牙形湖(敦煌)海岸和海之間為砂嘴或砂堤隔開所形成的潟湖戈壁中的淤泥沉積的季節積水湖(北山)草地沼澤(大興安嶺)森林沼澤(小興安嶺)天池(天山)太湖(江蘇)火山口湖(廣東湛江湖光巖)鄱陽湖(江西)滇池(昆明)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1地殼運動形成的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2火山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3風化作用形成的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4流水侵蝕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5巖溶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6海岸、湖沼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7雪山地貌.docx 地理小百科27-各類地貌類型-8干旱地區地貌.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