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肌理與應用》教案教學目標: 1、學會體驗,培養學生發現生活中的美。 2、學生認識肌理的基本特征,培養學生的創造能力。 3、了解各種制作肌理的方法,通過動手嘗試過程,學會制作技巧和體驗創作的樂趣。4、感受藝術給我們帶來的幸福感。教學重點: 制作肌理的方法、步驟。 教學難點: 學生制作肌理時的創意 教學過程: 一、欣賞導入 1、教師出示一幅由肌理制作而成的圖畫,提問:這幅畫是畫出來的嗎?(其實畫畫不一定是畫的)那么你覺得它是如何制作出來的? 2、這一節課我們就來探索一下這些畫是怎么制作出來的。 二、發現探索 1、摸一摸(觸覺感受): 我這里有幾件東西,想叫一位同學閉上眼睛用手觸摸一下,通過感受每樣物體的觸感來說出物體的名稱(核桃、苦瓜、樹葉、水果等)。 2、說說觸摸的感受,導出肌理的概念 師:這些物體中,有的表面是光滑的,有的是凹凸不平的。這些凹凸不平的的物體本身就有一種漂亮的紋理,出示苦瓜,看!上面漂亮的紋理,這就是肌理。 肌理(質感):是物體表面的組織紋理結構,即各種縱橫交錯、高低不平、粗糙平滑的紋理變化。(出示PPT)那些紋理是隨機的,自然形成的。不同的肌理會給我們不同的觸覺感受、傳達不同的美感。會給我們不同的視覺感受。粗質的紋理,給人一種粗獷豪放的心理感覺;(花生)光滑的質感,給人一種細膩精致、華麗嚴謹的心理感覺;(蘋果)纖細的質感,給人一種嫩弱、精細、靈巧生動的感受。 (樹葉)3、看一看(視覺感受):我們的大自然中有哪些美的肌理呢? 出示大自然中的肌理圖片: 風沙開成的自然紋理:沙漠上強烈的大風把沙吹成波紋狀的紋理,形成了有條理、有節奏、有韻律的自然圖案。 土墻:是客家圍屋的墻壁。土墻的縫隙形成一種節律美,給人沉重的歷史感…… 還有 干涸的土地等等 得出結論——肌理的美表現為紋理排列的秩序美、節奏美、韻律美。 細膩光亮的表面,給人輕快、活潑、冰冷的感覺; 平滑無光的表面,給人含蓄、安靜、質樸的感覺; 粗糙無光的表面,給人笨重、雜亂、沉重的感覺; 粗糙無有光的表面,使人感到生動、穩重、悠遠。 4、想一想:我們如何把這些這么美的肌理保存下來呢?——引出肌理制作的方法。(出示幻燈片)5、介紹肌理制作肌理的幾種方法 (出示幻燈片)6.教師示范噴灑法制作肌理作品。三、學生制作肌理作品學生及展示,教師和學生共同點評 。1、說說你是利用什么材料制作出來的? 2、作品給大家什么感受?讓你聯想到了什么?四.課堂拓展:肌理的應用1、出示幻燈片并提問;2、教師出示用肌理畫作封面的筆記本,并講述如何制作。五、出示結束語:(馬云在杭州師范大學110周年校慶演講中的兩句話)未來不是知識的競爭,而是創造力、想象力的競爭、是智慧和體驗的競爭,是領導力、擔當力、責任的競爭,是獨立思考的競爭;藝術和體育才是真正能夠讓孩子成為完整而幸福的人的重要因素。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