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達芬奇與蒙娜麗莎》教案課時安排:2課時學習領域:欣賞、表現教材分析:改改畫家的畫是一個欣賞與創新表現的課,隨著社會的快速發展,人們也變得急躁,碎片閱讀使人流于膚淺,少了用心去體會生活,用心去領略藝術品。本課我著重于引導學生通過畫作的背景資料于畫面呈現的內容,學會探索發現并用心感受的方法來領會藝術的美,并適當的做課后延伸拓展創作。教學目標:知識與技能:了解達芬奇生平及其名作《蒙娜麗莎》的基本背景。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踐的能力。過程與方法:通過欣賞評述學會用實際與思辨的方法去解決問題,并能用喜歡的方式去表現蒙娜麗莎。情感態度價值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實踐的能力,學會用實際與思辨的方法去解決問題;提高學生審美情操,對世界文化、對生命的熱愛之情。教學重點:用心去感受作品,感受作品的藝術美并領略審美樂趣教學難點:在欣賞評述的基礎上學會用自己的方式進行創新繪畫嘗試。教學過程設計:一、組織教學二、導入新課提問問題,聲東擊西引入達芬奇,模擬飛往意大利了解達芬奇我國明代有一才子,是“明四大家”之一,博學多才,他吟詩作曲,能書善畫,是我國繪畫史上杰出的大畫家、書法家和詩人。被譽為江南第一才子,哪位同學知道他是誰?同學們真聰明,但今天我們不是要來學習唐伯虎,老師聲東擊西,要帶大家去認識和唐伯虎同一時期的,世界繪畫史上非常著名的,也是多才多藝的西方繪畫大師:列奧納多.達.芬奇 大家想不想一起去?模擬飛行三、講授新課簡述達芬奇生平并引入《蒙娜麗莎》1、達芬奇簡介2、蒙娜麗莎美嗎?(出現蒙娜麗莎和最紅女明星的圖片引發思考)(學生舉手表態)雖然有些同學覺得女明星漂亮。所以我們今天要來弄明白,蒙娜麗莎美在哪里?五百年來,蒙娜麗莎深得人們喜歡, 并且是盧浮宮的“鎮館三寶”中唯一的一幅繪畫作品。被稱為“永恒的微笑”, 她的微笑成了一個迷。上世紀在美國展出,引起轟動。由于參觀的人太多,據說展覽會規定每個觀眾只能在畫像前面停留3秒鐘。以后該畫又借到日本展覽,轟動的程度更勝于美國,據說每位觀眾只能看2秒鐘。曾有這樣的報道嘲諷中國游客的素質,說在盧浮宮的中國游客,嘈雜嬉鬧,突然有人喊道“蒙娜麗莎在那里!”然后一伙就蜂擁而去,緊接著閃關燈就閃現不停,然后“到此一游”拍后就如流水般涌到別的地方。所以今天的我們,不是盲目跟風,人言亦言,我們不僅要當一個文明的觀者,更應該做一個有鑒賞能力的欣賞者,想不想和老師一起來當個偵探,解開這幅永恒的微笑畫作之謎?3畫作分析1)三角形穩定的構圖,(側身轉臉那個世代構圖沒見過,卻成為典范)(生回答)2)不止外在,更與內在解剖結合 (3D數字成像技術獲取的圖像才在精確度上面超過他的解剖成果)3)達芬奇使出招牌絕技“暈涂法” (科學家透過高能X光,整幅畫融合了共40層超薄油彩,每層厚度僅2微米(頭發厚度的1/50)。)4)人物肖像畫與背景風景畫結合 (意大利的風光集合)4你覺得蒙娜麗莎美在哪?表述你的感受(學生回答)5解密1)衣服、體型,孕育生命的傳承。(孩子夭折后新的生命)2)背景風景 把家鄉托斯卡納小山寨的風景地貌推算到遠古時代的地貌(自然的更迭,生命的延續,自然如此,人也如此)3)對比,伊拉克孤兒小女孩的照片 (蒙娜麗莎和最紅女明星的圖片和小女孩的P圖)“你覺得哪一個最美?為什么?”(生回答)小結:蒙娜麗莎是美的,從構圖、姿態、色彩、神情上是一種平和之美,不濃烈,不躁動,她的美是一種低調的奢華。是一種發自內心的愛與生命關懷的美!6、畫作拓展進一步解密:蒙娜麗莎(瑞士版)與蒙娜麗莎(盧浮宮版)有研究人員找了與美國FBI有合作的法醫,此人善于根據失聯兒童的照片推測出這孩子當下大致長什么樣子。他們給了法醫盧浮宮的蒙娜麗莎,讓他倒推回去,看看十年前蒙娜麗莎長什么樣,結果發現,十年前的畫面跟《早期蒙娜麗莎》幾乎一模一樣。原來達芬奇的兩幅蒙娜麗莎也是不用的一種呈現,其他的畫家也有對蒙娜麗莎不同的致敬方法,拉斐爾、博特羅、Alon Zaid、冷軍……四、藝術實踐同學們看看,這些畫是什么樣的風格?什么樣的表現手法?我們還可以怎樣表現在?學生回答后作業,可以局部臨摹。可以添畫,可以改背景簡評學生作業草圖,生自評互評五、課堂小結《蒙娜麗莎》微笑的看著千千萬萬到她面前的觀眾,把愛與生命,呈現給觀者,達芬奇借著這樣的微笑宣告“美”。美并不是科學,美不是一種肌肉,美也不單是技巧,是一種心靈的狀態,但美,是一種微笑。美,源于心!下課前老師用達芬奇遺囑中的一句名言來結束這節課:“一日充實,可以安睡,一生充實,可以無悔。”愿同學們都能成為一個有愛而無悔的人。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