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字幕精品无码一区二区,成全视频在线播放观看方法,大伊人青草狠狠久久,亚洲一区影音先锋色资源

2023屆高考歷史大單元二輪復習專題三 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講義+練習)

資源下載
  1. 二一教育資源

2023屆高考歷史大單元二輪復習專題三 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講義+練習)

資源簡介

專題三 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2023屆高考歷史大單元二輪復習練重點【配套新教材】
1.宋仁宗被后世視為懂得“自守之道”君主之一,他曾言:“屢有人言朕少斷。非不欲處分,蓋緣國家動有祖宗故事,茍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以此須經大臣論議而行,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據此可知,宋仁宗的“自守之道”從根本上反映了( )
A.相權過重,嚴重威脅皇權 B.三省六部機制運行更加成熟
C.經濟發展沖擊君主專制 D.統治集團內部利益的一致性
2.轉運使司在宋初設置時只是中央派駐地方的監司機構,“專主糧餉”,供應軍隊。到南宋后期轉運使司的屬官有“主管文字”“干辦公事”“準備差遣”“帳干”等,屬官之下配備人吏如勾押官、前行、后行等。這一變化( )
A.促使中樞權力體系日趨完備 B.說明地方行政效率的提高
C.標志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 D.反映出中央集權繼續強化
3.下面為北宋各時期科舉狀元分布地區一覽表(注:北宋時期歷科狀元共69人,其中4人籍貫不詳,故不在統計之列)(單位:人)。
時代 北方地區 南方地區
開封府 京西路 京東路 河北路 河東路 陜西路 淮南路 兩浙路 江西路 江東路 福建路 湖北路 湖南路 成都路 梓州路 利州路 夔州路 廣東路 廣西路
北宋前期 4 6 8 2 2 2 0 1 0 1 1 0 1 1 0 2 0 0 0
北宋中期 4 1 3 0 0 0 3 1 0 2 5 2 0 0 0 0 0 0 0
北宋晚期 2 0 0 1 0 0 1 5 1 0 0 1 0 1 0 1 0 0 0
上表體現北宋不同時期南北地區科舉狀元人數的變化,導致這一變化的根本原因是( )
A.北宋經濟重心向南方地區轉移 B.南方書院數量逐漸超過北方
C.北方受游牧民族侵擾日益嚴重 D.北宋政治重心開始向南轉移
4.宋代文獻中不乏女性經商的記載,如宋五嫂原來是“汴京酒家婦”,做得一手好魚羹,竟吸引了皇帝及太上皇進食,后來“人競市之,遂成富娠”,婦人經營的著名店鋪有曹婆肉餅、王媽媽茶肆、王小姑酒店、李婆婆雜菜羹、陳媽媽泥面具風藥鋪、丑婆婆藥鋪等。這說明宋代( )
A.理學思想滲透到社會生活 B.商業發展促使婦女角色轉變
C.傳統道德禮教的地位動搖 D.逐利是婦女經商的主要動力
5.王安石曾提出“守天下之法者莫如吏”,特別強調官吏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但從變法結果看,“用人不當”卻是其失敗的重要原因。對此認識正確的是( )
A.變法在指導思想上急于求成 B.治國理念實現需要精準施策
C.新舊黨爭影響變法措施實施 D.后世研究無法還原歷史真相
6.據《句容新志》記載,紹興九年(公元1139)三月建康府帖稱:“句容、上元兩縣水利人戶,推排堰長二人看守,及置團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逐時興葺岸埂,固護湖水,輪轉交替。如遇天旱年歲,要水灌溉田苗,兩縣團首商議,未放水前,堰長先經縣陳狀,集水利人并工修作百岡堰壩,斷水頭,再經縣過狀,方始放水涌入百岡堰,次第散水入湖,下七鄉四十二垾,澆灌田苗?!睋穗y以推斷宋代( )
A.地方豪強把持水利設施 B.政府介入民間水利事務
C.國家對基層社會的治理 D.民間力量發揮一定作用
7.南宋臨安城里從熟食小點到衣服穿著或家內雜物用具,都有專門制作的手工業作坊,僅《夢粱錄》卷十三《團行》所記載的就有22種。周密的《武林舊事》卷六也記載了南宋臨安各種小商品17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制造出來的小商品。據此推斷,南宋臨安( )
A.民營手工業發展超過官營手工業 B.手工業在經濟中占主導地位
C.城市居民職業結構呈多元化發展 D.城市居民社會階層結構增多
8.考古學者在寧夏發現了印制于西夏時期的一本佛經《吉祥遍至口和本續》呈現出墨色濃淡不均、個別字排倒、版心行線漏排等現象;另一本佛經上有西夏文題記,漢語意為“選字出力者”。這可以印證( )
A.雕版印刷術出現于南宋 B.西夏的雕版印刷術不夠成熟
C.西夏已經使用活字印刷術 D.西夏的印刷技術落后于宋朝
9.有學者認為“就整個的中國歷史而論,13、14世紀的蒙古帝國,是一個情形較為特殊的時代?!蚱屏诉^去邊疆民族所建立的國家必須與中國官僚政治以及以儒生為核心的士大夫階層密切結合的慣例”。這主要表現為( )
A.設中央外派機構壓制江南各地反抗 B.朝廷掌握了地方官員的任用及考核
C.政府廢除科舉制度并不再重視儒學 D.行省重要官職主要由蒙古貴族擔任
10.據統計,鎮守云南的將官在《元史》中有傳者共有100人,其中蒙古31人,色目32人,漢族及其他民族37人。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共有79傳,100人之多,約占《元史》列傳的七分之一。這表明元朝( )
A.地方行政體制發生變革 B.民族交融程度加深
C.重視對云南地區的管理 D.科舉制度日趨穩定
11.下表為不同文獻關于古代指南儀器運用的歷史敘述。據此可知,下列解釋最為合理的是( )
記述 出處
“是夜洋中不可住,維視星斗前邁,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 北宋《宣和奉使高麗圖經》
“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乃火長掌之,毫厘不敢差誤,蓋一舟人命所系也。” 南宋《夢粱錄》
“惟憑針路定向行船,仰觀天象以卜明晦。” 元代官修《經世大典》
A.指南針兼具預測氣候和航海導航功能 B.宋元時期海上導航仍以觀測天象為主
C.指南針成為元代海上導航的主要手段 D.宋代海外貿易發展推動指南儀器改進
12.《文姬歸漢圖》系南宋陳居中以東漢才女蔡文姬深陷匈奴的一段坎坷經歷,作為創作軸心的歷史故事畫。畫中文姬、匈奴左賢王、漢使皆以織氈為坐席。左賢王去卑盤腿朝南,居于畫面上首的位置,漢使則跪坐面北,居于下位(如下圖)。此作品( )
A.反映出浪漫主義唯美畫風 B.體現了程朱理學的核心理念
C.旨在厘清漢匈關系的演變 D.蘊含著托古喻今的諷諫之意
13.儒家思想的發展。
材料一
材料二 所謂民本思想,就是重視、承認民眾在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它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進步性?;厥字袊饨ň鲗V剖?,大凡民本思想獨樹一幟的時候,就會出現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大凡民本思想偃旗息鼓的時候,便是政治黑暗、經濟蕭條、社會動蕩、百姓生活如火如荼的時候。民本思想不但沒有撼動專制政治,反而加固了君主至高無上的地位。君主要實現對全民的統治,就必須建立嚴密的等級制。君本民末是實實在在的,民貴君賤則是虛無縹緲的。
——摘編自徐靖詩《中國傳統民本思想及啟示》等
(1)上圖為某位教師上課時繪制的中國古代儒家思想發展趨勢圖。任選b點或d點中的一點,結合所學知識,對該點所代表的歷史時期儒家思想發展情況進行簡要評價。
(2)根據材料二及所學知識,列舉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張,并對中國古代民本思想進行評價。
14.能源是社會發展的重要保證。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 先秦時期,燃料獲取逐漸成為困擾人們的難題之一。魏晉南北朝時期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不少篇章提及采伐薪柴的方法、數量、時間以及薪柴的市場價格。唐宋以降,北方燃料問題愈發突出。宋代發生了木柴、木炭的危機,即傳統燃料危機。
——摘編自趙九洲《宋代傳統燃料危機問題新論》
材料二 下表為關于宋代燃料危機的不同觀點
現象 分析 觀點
現象1:《宋史》等記載,北宋開封有16個年份出現大雪嚴寒天氣,因雪災導致人畜大量死亡的就有8個年份。 現象2:唐宋以來民眾砍伐桑棗,政府屢禁不止。 現象3:漢代生鐵含硫量一般在萬分之三左右,宋代生鐵含硫量卻普遍較高。宋代華北定窯與磁州窯名滿天下,但宋以后都急劇沒落。 大雪嚴寒天氣導致人畜大量死亡現象頻發,民眾砍伐桑棗等經濟林木屢禁不止等現象都說明宋代燃料危機現象突出。 因為燃料危機,宋代大量用煤煉鐵,導致了鋼鐵品質的嚴重下降,黃維等人對出土的宋代鐵錢進行測定,發現有的含硫量竟高達1.94%;使用煤炭燒制瓷器,釉中的諸多物質都可能與二氧化硫反應,影響成品瓷器的外觀與質地,使得工藝水平大打折扣。 觀點一:宋代發生了嚴重的燃料危機
16次大雪嚴寒天氣有8次以上未見致人凍死的相關記載,說明引發開封燃料安全事件只是雨雪、戰爭等造成的“供給難足”而已。 桑棗等林木不僅熱值高,市場上更易售賣且售價更高??撤ド椫饕c燃料特性及經濟利益驅動有關。黃維在同一篇論文中也指出陜西、山西等北方地區“用煤煉鐵和用木炭煉鐵都是同時存在的”,用煤炭冶鐵“一直都不是普遍的”。 觀點二: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機
——摘編自柴國生《“燃料荒”還是“燃料危機”:再論宋代燃料安全問題》等
(1)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簡析宋代“傳統燃料危機”產生的原因。
(2)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你認同哪種觀點,試說明理由。據此談談你對歷史研究中史料問題的認識。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D
解析:材料“茍或出令,未合憲度,便成過失”“臺諫官見有未便,但言來,不憚追改也”反映了君主“少斷”符合統治集團內部利益,故選D。A、C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材料信息未體現三省六部機制的運行,排除B。
2.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的中央集權。據材料中轉運使司職能的變化以及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宋代從中央到地方,逐步采取一系列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把政治、軍事、財政大權最大限度地集中到朝廷,包括職官、軍事、科舉、法律等方面,轉運使司職能的不斷擴大,反映出中央對地方的控制逐漸加強,故D正確;中樞權力體系主要指中央的政治制度運轉,材料只提及地方轉運使司的職能變化,排除A;地方行政效率是否提高,材料并不能體現,排除B;中國古代官僚政治走向成熟是在唐代,材料與此無關,排除C。
3.答案:A
解析:古代書院固然與科舉有關,但并不是唯一決定科舉成敗的因素,故B項不能成立。北宋前期已與北方游牧民族發生沖突,但這一時期北方的科舉狀元人數仍超過南方,故C項不能成立。北宋時期首都均在開封,開封屬北方地區,故D項錯誤。北宋時期,南方經濟得到進一步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南方經濟繁榮為文化繁榮奠定基礎,故A項正確。
4.答案:B
解析:隨著宋代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以女性命名的部分特色店鋪,這說明商業發展促使婦女角色轉變,投身到商業活動中,B項正確。材料內容與理學無關,排除A項;婦女參加商業活動并不能動搖傳統道德禮教地位,排除C項;D項錯在“主要”,排除D項。
5.答案:B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王安石變法。根據材料可知,王安石強調官吏隊伍建設的重要性,但其改革卻因“用人不當”而失敗,可見治國理念的實現需要精準施策,故B項正確;材料不能體現變法急于求成、新舊黨爭影響變法,故排除A,C兩項;歷史事實具有客觀真相,D項說法絕對化,故排除。
6.答案:A
解析:根據“如遇天旱年歲,要水灌溉田苗,兩縣團首商議……堰長先經縣陳狀……再經縣過狀”可知,灌溉農田需要與團首商議,政府介入民間水利事務,不等推斷出宋代地方豪強把持水利設施,故選A;材料“堰長先經縣陳狀……再經縣過狀”反映了政府參與了民間水利事務,B項不符合題意,排除;根據“句容、上元兩縣水利人戶,推排堰長二人看守,及置團首二人掌管湖水(赤山湖)……固護湖水,輪轉交替”可知,材料反映了國家對基層水利事業的治理,民間力量發揮一定作用,CD符合材料信息,不符合題意,排除。
7.答案:C
解析:本題主要考查南宋商業的發展。根據材料“專門制作的手工業作坊”“各種小商品170多種,其中大部分是手工作坊制造出來的小商品”可知,南宋時期臨安的城市居民職業結構呈多元化發展,故C項正確;材料未體現民營手工業發展超過官營手工業,故A項錯誤;材料未涉及南宋經濟整體發展狀況,無從得知手工業經濟占主導地位,故B項錯誤;材料未體現社會階層結構增多,故D項錯誤。
8.答案:C
解析:據“印制于西夏時期”“個別字排倒”“選字出力者”可知,當時西夏使用活字印刷術印制佛經,C項正確;材料體現的是活字印刷術,而非雕版印刷術,排除A、B兩項;材料沒有南宋印刷技術的相關信息,無法與西夏
的印刷技術形成對比,不能得出西夏印刷技術落后于宋朝的結論,排除D項。
9.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行省制度。選擇D: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在元朝行省制度下,行省重要官職主要由蒙古貴族擔任,符合材料主旨。
10.答案:C
解析:蒙古人、色目人在鎮守云南的將官中所占比例較大,仕宦云南的官吏在《元史》中約占列傳的七分之一,說明元朝時期中央政府重視對云南地區的管理,故c項符合題意。材料沒有反映地方行政體制的變革,排除A項。材料沒有反映民族交融程度加深,排除B項。材料沒有涉及科舉制度,排除D項。
11.答案:C
解析:材料“若晦冥,則用指南浮針,以揆南北”“風雨晦冥時,惟憑針盤而行”“惟憑針路定向行船”體現的是指南針在宋元時期大規模應用于航海,是海上導航的主要手段,C項正確。材料與預測氣候無關,排除A項;材料體現的是導航對指南針的依賴,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海外貿易發展推動指南儀器改進的說法,排除D項。
12.答案:D
解析:本題以繪畫作品為切入點,踐行了“五育并舉”,突出對考生歷史解釋素養的考查。從材料看到,少數民族首領居于上位,漢朝使臣跪坐向北,居于下位,根據南宋時期民族矛盾尖銳的時代特征可知此畫蘊含著托古喻今的諷諫之意,故D項正確。“浪漫主義”的說法不符合材料所示繪畫風格,故排除A項;“程朱理學的核心理念”在材料中無法體現,故排除B項;“旨在厘清漢匈關系的演變”的說法不符合陳居中作此畫的本意,故排除C項。
13、
答案:(1)示例:評價:宋明理學作為官方哲學,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理學注重氣節品德,講究自我節制,凸顯人性尊嚴,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有積極作用;對整個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
(2)答案:主張:孔子的“為政以德”(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應”;黃宗羲的“天下為主,君為客”。評價:進步性: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從道德上約束君主專制;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局限性:民本思想是為專制統治服務的,君本民末為實,民貴君輕為虛。
解析(1):示例:首先,觀察圖中曲線,結合所學知識可知,其中b、d兩個階段分別為兩漢和宋明時期;然后,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選擇其中的一個階段,從政治、文化和社會發展、文明進步等方面進行辯證評價,如指出宋明理學作為官方哲學,有利于加強專制主義集權制度,理學注重氣節品德,講究自我節制,凸顯人性尊嚴,強調人的社會責任和歷史使命,對塑造中華民族性格有積極作用,對整個東亞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發展產生了重要影響等。
(2)主張:根據材料二中“民本思想,就是重視、承認民眾在社會經濟、政治、道德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中國古代民本思想的重要主張主要有,孔子的“為政以德”(或“德治”)、孟子的“仁政”“民貴君輕”、荀子的“君舟民水”、董仲舒的“天人感應”和黃宗羲“天下為主,君為客”等。評價:根據材料二中“反映了廣大人民的愿望和要求,具有深刻的人民性和進步性”“民本思想獨樹一幟的時候,就會出現政治開明、經濟繁榮、社會穩定、百姓安居樂業的局面”“君本民末是實實在在的,民貴君賤則是虛無縹緲的”等信息,結合所學知識,運用唯物史觀,從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辯證評價中國古代的民本思想可得出,其既有緩和階級矛盾、穩定社會秩序、促進小農經濟的發展和從道德上約束君主專制的進步性,是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但在本質上是為專制統治服務的,具有君本民末為實,民貴君輕為虛的局限性。
14.答案:(1)原因:農耕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對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長期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戰亂與農業開發,對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破壞。
(2)認同材料一的觀點;理由:有出土文物材料為依據,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鐵、制瓷等行業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響,說明燃料危機是宋代比較普遍的現象;開封作為當時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認同材料二的觀點;理由:燃料短缺問題主要發生在開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北方戰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北方手工業衰落的原因應綜合分析;觀點一對學者的研究進行了片面剪裁。
認識: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史料類型是多樣的;只有掌握了比較豐富的歷史史料才能更科學合理的得出結論;歷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結論的實證精神;要客觀、準確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觀剪裁史料。
解析:(1)根據材料一并結合所學知識,從農耕經濟發展,人口數量增加;宋代城市化的發展;商品經濟繁榮,對燃料的需求增加;北方長期作為政治經濟中心,燃料需求量大;北方戰亂與農業開發,對自然資源造成一定破壞等方面簡析宋代“傳統燃料危機”產生的原因。
(2)認同觀點一。根據材料可知,觀點一是:宋代發生了嚴重的燃料危機。認同這一觀點的理由是:有出土文物材料為依據,一手史料可信度高;冶鐵、制瓷等行業均受到燃料短缺的影響,說明燃料危機是宋代比較普遍的現象;開封作為當時重要的城市,具有一定代表性。
認同觀點二。根據材料可知,觀點二是:宋代并不存在全局性的燃料危機。認同這一觀點的理由是:燃料短缺問題主要發生在開封等城市,不能代表全國的情況;北方戰亂導致大量人口南遷,經濟重心南移,北方手工業衰落的原因應綜合分析;觀點一對學者的研究進行了片面剪裁。
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知識,從史料是歷史研究的基礎;史料類型是多樣的;只有掌握了比較豐富的歷史史料才能更科學合理的得出結論;歷史研究要遵循一分材料一分結論的實證精神;要客觀、準確的利用史料,不能主觀剪裁史料等方面談對歷史研究中史料問題的認識。專題三 遼宋夏金元多民族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2023屆高考歷史大單元二輪復習串思路【配套新教材】
一、時空定位
階段特征
宋元時期是我國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和封建經濟繼續發展的時期。
1.政治上,從若干民族政權并立逐步走向統一,中央集權制度進一步發展完善。民族政權長期并存,少數民族政權封建化;出現了又一次民族交融的高潮,形成新的民族。
2.經濟上,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商品經濟水平超過前代;南方經濟獲得較快發展,經濟重心南移完成;封建生產方式向邊疆地區擴展;海路和陸路的對外交往空前繁榮。
3.文化上,封建文化高度繁榮;各族文化交融;科技成就突出,印刷術、指南針和火藥外傳;理學有了較大發展;文學藝術逐漸平民化、通俗化,突出代表有宋詞、元曲和反映市民生活的風俗畫。
三、考情考向分析
1.考情分析:
(1)考查內容:主要集中在宋代政治制度和經濟發展方面,如科舉制的完善、農業手工業的發展等,對宋代理學發展的考查也有涉及。
(2)命題趨勢:宋元時期是中國古代文明進步發展時期,是高考命題的重點。預計試題命制仍會關注社會熱點,如改善營商環境、重視民營經濟的發展、社會階層流動等。
2.備考策略:
(1)應抓住這一時期的階段特征,即中華文明的繼續發展民族交融進一步加強,認識宋元時期制度創新對后世的影響,重點掌握宋代經濟重心南移完成的表現與影響,深層認識宋元時期儒學的轉型,理解這一時期科技文化的繁榮及其與當時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關系。
(2)抓住本單元的核心概念進行深入理解,如二府三司、轉運使,宋代“商業革命”、程朱理學、發明本心、行省制等。
(3)基于核心素養的考查趨勢,需要通過理學家的言論,了解理學的主要內容,認識理學服務于專制統治的本質;了解理學對后世的影響,能夠客觀、辯證地看待宋代理學對當時及后世產生的影響,培養歷史解釋素養;通過閱讀《東京夢華錄》、賞析《清明上河圖》等文學繪畫作品,了解宋代商品經濟發展對城市結構面貌帶來的影響,認識文學藝術作品的史料價值,培養史料實證素養。
3.考向分析:
第6講 遼宋夏金政權的并立與元朝的統一
考點1 北宋建立及強化中央集權
北宋建立:960年,后周禁軍統帥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被部下擁立為皇帝,隨即回師奪取后周政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
軍事(收兵權) 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控制了軍隊
控制對軍隊的調動,使禁軍將領有握兵之重而無發兵之權
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割斷將領與士兵和地方的聯系,使“兵不識將,將不專兵”
行政(削實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設樞密使、三司使、參知政事削弱相權
在地方,派文臣擔任州縣長官,設通判以分知州的權力,知州三年一換,州縣長官頻繁調動
財政(制錢谷)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除各州留一部分用作地方的必要支出外,其余一切稅收由中央掌控
在地方設置轉運司,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崇文抑武”方針 抑制武將,提升文官地位,逐漸形成文臣統兵的格局
大力提倡文治,改革和發展科舉制
3.影響
積極影響 有效地預防了內部動亂,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安定,強化了中央集權
消極影響 制度過于僵化,權力分割過細,影響了行政效率,助長了因循保守的政治風氣;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費的局面,致使北宋積貧積弱,危機四伏
考點2 北宋中期危機和改革
1.北宋的統治危機
政治 政治腐敗,各地農民起義不斷
軍事 慘敗于遼,簽訂協議,贈遼“歲幣”
屢敗于西夏,簽訂協議,贈西夏“歲賜”
財政 軍隊龐大,軍費過高
官僚隊伍膨脹,財政負擔沉重
2.改革
(1)范仲淹推行的慶歷新政:以整頓官僚機構為宗旨的改革,結果因觸犯了官僚集團的既得利益而失敗。
(2)王安石變法:
目的 富國強兵
領域 變法涉及農業、商業、軍事、科舉、教育等諸多領域
原則 加強國家對這些領域的管理和控制
內容 ①富國方面,官府向農民提供農業貸款、撥巨資從事商業經營,力圖在調控經濟的同時開辟財源。②強兵方面,對農民進行編制管理和軍事訓練,希望借以逐漸恢復“兵農合一”的征兵制,取代募兵制。
影響 ①王安石變法達到了富國目的,增加了大筆收入,消除了財政赤字。②但強兵的效果并不明顯,北宋與西夏開戰,又以失敗告終。③一些措施在執行過程中加重了人民的負擔,也引起激烈爭議。總體而言,王安石變法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并未挽救北宋衰亡的命運。
考點3 民族政權并立和民族關系
遼、西夏、金民族政權的興起和發展
民族 契丹 黨項 女真
原居地 遼河上游一帶 寧夏、甘肅、陜西西北帶 松花江、黑龍江下游一帶
社會生活 游牧和漁獵生活 游牧生活 游牧生活
首領 耶律阿保機 元昊 完顏阿骨打
建國 916年,耶律阿保機建立契丹國,定都上京 1038年,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府 1115年,完顏阿骨打建立金,定都會寧府
重要財政 “蕃漢分治”制度南北面官 仿唐宋建立政治制度,同時還有一套本民族稱謂的官稱 猛安謀克制
2.兩宋與遼、夏、金的戰與和
(1)宋遼和議:宋遼維持已有邊界,遼宋皇帝以兄弟相稱。北宋每年送給遼一筆錢物,稱為“歲幣”。通過這項協議,北宋勉強獲得了北部邊防的安定。
(2)宋夏和議:西夏保持帝號,同時向北宋稱臣,北宋每年送給西夏錢物,稱“歲賜”。
(3)紹興和議:1141年,南宋與金訂立紹興和議。以東起淮水、西至大散關一線劃界,南宋對金稱臣,每年向金朝繳納一筆財物,稱為“歲貢”。南宋統治穩定后,南宋地位稍有上升,不再向金稱臣,而是“世為侄國”,宋帝世代尊金帝為叔父或伯父,繼續維持南北對峙的局面。
考點4 蒙古族的興起與元朝的統一
蒙古崛起
(1)建國:1206年,漠北蒙古部首領鐵木真統一草原各部,建立蒙古汗國,被蒙古起尊為“成吉思汗”。
(2)擴張:蒙古軍隊先后滅掉西遼、西夏和金朝,收服吐蕃諸部,兼并云南的大理政權,還遠征到中亞、西亞、東歐地區。
2.元朝統一
(1)改元:1260年,忽必烈即位,開始推行中原傳統政治制度,興建大都。1271年,忽必烈定國號為大元,他就是元世祖。
(2)統一:1276年,元軍占領南宋都城臨安。1279年,元軍在崖山海域擊敗南宋余部,完成統一。
3.元朝的統治措施
(1)疆域:“北逾陰山,西極流沙,東盡遼左,南越海表”,元朝的版圖是我國歷史上最大的。元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由少數民族貴族為主建立的全國性的統一王朝。
(2)民族融合:元朝時候,邊疆各族包括蒙古族,大量遷入中原和江南,同漢族等雜居相處。元朝時開始形成一個新的民族——回族。
(3)行政制度
①中央的一省制中樞制度
中央 由中書省掌管全國行政事務,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分管各項政務
設樞密院負責全國的軍事事務,調度全國軍隊
設御史臺負責監察事務
設宣政院統領宗教事務和管轄吐蕃(西藏)地區
②地方的行省制
地方 “腹里”(山東、山西、河北)直屬于中央的中書省
其他地區,除吐蕃、畏兀兒地區外,設10個行省,行省之下,設路、府、州、縣
③影響: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上得到保證,是我國省制的開端,在歷史上影響深遠。
遼宋夏金元的經濟、社會與文化
考點1 經濟發展和經濟重心南移
1.經濟發展
農業 ①耕作制度:宋朝一年兩熟的稻麥復種制在南方普及,部分地區出現一年三熟。②經濟結構:一些地區出現了固定種植某種經濟作物的農戶,對傳統自然經濟結構有一定突破。③棉花種植:在內地始于宋,推廣于元,南方植棉逐漸普遍,帶動南方棉紡織業發展。④邊疆農業:邊疆地區獲得進一步開發,漠北、東北、西北、西南等地的農業都有顯著進步。
手工業 ①制瓷業方面:宋朝出現了以五大名窯為代表、風格各異的眾多特色瓷器;元朝燒出了新型彩繪瓷器青花瓷和釉里紅。②礦冶業方面:煤的開采量很大,都城東京居民普遍使用煤作燃料;燃料的改進大大提高了金屬冶煉的產量和質量。③印刷業方面:宋元時期發展迅速,有力地推動了文化的普及,進一步帶動了造紙業的發展。
商業 商品經濟繁榮,貨幣需求量增加,北宋開始出現紙幣——交子,元朝在全國范圍內將紙幣作為主幣發行。
城市 城市興盛,北宋東京和南宋臨安以及元大都人口眾多、經濟繁榮、對外往來活躍
海外貿易 海外貿易發展,絲織品、瓷器等遠銷亞非許多國家和地區,輸入商品則以香料、珠寶等為主。主要外貿港口有廣州、泉州、明州等
經濟重心南移
時間 魏晉南北朝開始到兩宋完成。從黃河流域轉移到長江流域
表現 南方人口超過北方;太湖流域成為主要糧倉
標志 蘇湖熟,天下足
原因 北方戰亂,南方相對安定;北方人口南遷帶來大重勞動力和先進的生產耕作技術;南方自然條件優越;政府重視發展生產
影響 ①經濟格局:促進了江南經濟發展,使之成為國家就稅的主要承擔者。②文化重心:教育文化重心南移,南方教育不斷發展。③交通貿易:經濟重心的南移,促進了南方沿海城市海上交通和運輸的發展。④人口分布:南方的人口迅速膨脹,我國南部東南部人口在全國總人口中的比重不斷增長。⑤民族關系:使各民族更好地融合,有利于民族的多樣性和統一性的發展。⑥生態環境: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可持續發展。
考點2 社會的變化
角度 背景(原因) 表現
貧民社會的到來 ①士族階層在政治上已經衰落。②科舉制度更加完善。 宋朝時,門第觀念發生了根本改變:“取士不問家世,婚姻不問閥閱
人身自由的增加 ①社會經濟的發展(特別是商業發展和城市興盛)。②土地、賦役制度的變化。③宋朝實行寬松的商業政策。④階級斗爭的推動,等等。 ①賤民階層數量顯著減少。②家內服役更多地來自雇傭。③租佃關系日趨普遍化,租佃農民較少受到契約關系以外的人身束縛。
國家社會控制松懈 ①官府對土地買賣、典當基本不加千預,僅需辦理法律手續,繳納交易稅。②官府對于百姓遷移住所、更換職業,以及日常生活標準的限制比前代更為松弛。
考點3 儒學的復興和程朱理學
背景:北宋時期,儒家學者展開了復興儒學、抨擊佛道的活動,同時又融合佛道思想解釋儒家義理。
思想主張
項目 哲學觀 認識論
“二程” 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把天理和封建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 提出“格物致知”
朱熹 天理就是“三綱五?!?;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
3.地位及影響
(1)程朱理學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成為南宋以后長期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有力地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2)朱熹編著的《四書章句集注》,成為后世科舉考試依據的教科書。
(3)朱熹的學術思想還傳播到日本、朝鮮乃至歐洲;在日本和朝鮮,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考點4 科技和文學藝術
科技成就
繁榮的原因 宋元時期政治的發展、經濟的繁榮,各民族各地區間經濟文化的交流,繼承隋唐時期文化,吸收外來文化,各族人民的聰明才智和辛勤的勞動等
三大發明 印刷術 北宋畢昇發明活字印刷術,比歐洲早四百多年
火藥 宋代火藥武器廣泛應用于軍事
指南針 北宋時,指南針開始用于航海事業;南宋時,指南針廣泛應用于航海
科技著作 沈括著《夢溪筆談》記載和總結了當時的科技成果郭守敬編訂新歷法《授時歷》農學:元朝王禎編寫《農書》
文學藝術
宋詞 背景 兩宋城市生活豐富多彩,娛樂場所需要大量的歌詞
特點 唐朝后期出現的一種新詩體——詞,到宋朝進入鼎盛時期。詞的句子長短不等,用來配樂歌唱,根據樂譜分為不同的詞牌,各有固定格式
成就 士大夫的著名詞作在社會上廣泛流傳。以豪放派的蘇軾、辛棄疾和婉約派的柳永、李清照成就最突出
元曲 散曲 散曲是一種比詞更靈活、更通俗的長短句配樂詩歌體裁,更加適合市井演唱的需要
雜劇 將成套的散曲連綴在一起歌唱,輔以音樂、舞蹈、表演、道白,安排不同的角色,來表達一個完整的故事情節,就形成了雜劇
代表 關漢卿、王實甫等
地位 元雜劇標志著我國古代戲曲藝術的成熟
話本 宋元城市中,說書演出非常盛行。說書底本即話本,實質是早期的白話小說
書法 宋元書法名家輩出,與唐朝相比更加追求個性,不拘法度
繪畫 分類:山水畫、花鳥畫、人物畫主要成就;以山水畫成就最為突出,其特點是不強調寫實,注重意境和筆墨情趣
3.少數民族文字
(1)遼:先后創制契丹大字、小字,用以刻石立碑,還進行文學創作。
(2)金:創制了女真文字,在科舉中開設女真進士科,用女真文字答題。
(3)西夏:西夏文通過出土文獻大量保存下來,包括佛經、法律、字典,以及從漢文翻譯過來的經史著作。
(4)蒙古:成吉思汗統一草原各部,命人使用畏兀兒文字拼寫蒙古語,形成畏兀體蒙古文。忽必烈即位后,委派藏傳佛教高僧八思巴改制藏文字母,創造出一套拼音符號,這也是漢語拼音化的最早嘗試。
四、解答策略
1. 變抽象為具體,仔細推敲巧做選擇題
類型1 將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
高考大部分題目的設計是以相關知識為依托的,是教材上某一歷史時期、某一具體事件的顯性反映或隱性折射。但命題人設計的題干中往往不明確指出要考查的史實,這就需要我們把這些抽象的文字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史實。
類型2 將時空信息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
時空觀念是歷史學科核心素養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高考也特別注重按時間、空間要素構建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之間的聯系。考生解題時要將時間、空間要素轉化為具體的歷史事件,使選擇題的題干(問題)更加直接、具體。
類型3 將圖表信息轉化為具體的史實
圖表型選擇題主要指以圖片、表格為載體呈現歷史現象,對考生進行考查的一種題型,最常見的呈現形式有漫畫、表格、折線圖、柱狀圖、餅狀圖等。主要考查考生從圖表中提取有效信息及知識遷移的能力。具體的解題方法是:曲線數據圖“邊邊角角看拐點”,柱狀數據圖“上下左右看趨勢”,表格“縱橫馳騁看變化(看趨勢,找差異)”,餅狀數據圖“陰晴圓缺看大小”。?
2. 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題型特點及解題技巧
【題型解讀】
(1)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就是以某一個主題為中心,運用文字材料,設置問題,考查學生對主題所涉及的歷史主干知識的再認再現能力,以及運用所學知識和學科理論分析、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試題具有“小切口、小跨度、深分析”的特點,其設問都只有圍繞一個中心主題,由表及里、由淺入深,層層推進、層層發問、逐次誘導的特點。
(2)主題材料類非選擇題,導向明確,命題形式新穎,能指引中學歷史教學的方向和對歷史某一問題的思考,較好地考查學生微觀和宏觀認識問題的能力,也是近年高考命題較多的題型。
【方法技巧】
(1)緊扣主題,注意遞進式材料解析題每個設問之間的遞進關系。解題時要特別注意其逐步遞進的關系,設問與設問之間是有秩序地推進,設問之間的答案互相關聯著,前一問對后一問有直接的影響,甚至下一個設問就是上一個設問的直接或間接的答案。把握了設問之間的這層微妙關系,可以引導自己正確的思維方向。
(2)注意解答順序和思維邏輯順序。解答這類題目,答好第一問是關鍵。解答第一問時要注意對材料進行多角度思考,發掘材料的顯性和隱性含義,全面考慮問題的正反兩方面。同時,要注意思維的邏輯順序,先答什么,后答什么,都要想清楚。如果是一材料多問的題目,對解題思路的要求則更高,因此要重視解題思路的培養。
五、要點整合、縱橫貫通
主題一 宋代的文官政治
表現 (1)兩宋時期,文臣群體的政治地位不斷提高,以科舉出身為主體的文官隊伍成為政治的中堅力量,獨具特色的文臣士大夫政治體制得以確立。(2)宋初最高統治者將兵權、政權、財權集于中央,各路監司,各州的長官,大多重用文人,并以文人掌兵權,根除藩鎮跋扈之禍。(3)宋初統治者又提倡文教,復興儒學,扭轉五代頹風,激勵士大夫的忠義節氣,養好士風?!芭d文教,抑武事”,崇尚文治,獎勵儒術是宋代基本國策。
評價 (1)積極:宋代文官制度使傳統的“貴族政治、武人政治”從此基本上退出了封建中國的歷史舞臺;宋代文官制度使權力收縱自如,無尾大不掉之虞;宋代文官制度使書院興起,學者輩出,經學、史學、文學、科學技術等均甚發達。(2)局限:政出多門,效率低下;冗費增多,財政拮據;容易形成黨爭;頭重尾輕,地方凋敝。
主題二 兩宋時期民族關系的特點
1.民族政權并立,如遼、北宋、西夏的并立,南宋與金的并立。
2.兩宋政權的民族政策以軟弱為主,多次對少數民族用兵失敗,對遼、西夏、金以輸納“歲幣”等方式換取和平。
3.民族矛盾突出,兩宋、遼、西夏等政權都亡于民族政權的進攻。
4.民族交融是主流,北宋與遼、西夏分別在邊境地區開設榷場進行貿易,南宋時大批契丹人、女真人進入中原地區,與漢族人民共同生活、勞動,民族間的差別逐漸縮小,南宋后許多蒙古人進入中原。
5.民族間經濟交流頻繁,中原先進的封建生產方式不斷向邊疆地區擴展。
主題三 宋朝社會平民階層的崛起
魏晉以來的士族勢力逐漸衰落。隋唐時期,士族勢力進一步退出歷史舞臺。兩宋時期,平民階層崛起,成為社會的主導力量。
1.官僚集團的平民化趨勢:兩宋時期,科舉制的進一步發展和崇文抑武政策的實施,使科舉成為入仕的主要途徑,大量平民階層通過科舉進入官僚集團。憑借家世入仕的官僚越來越少。
2.地方鄉紳的平民化趨勢:兩宋時期,鄉紳的概念發生很大的變化。魏晉時期擁有龐大資產和政治特權的士族衰落,地方鄉紳大部分是由擁有科舉功名或者退休的官員組成。他們鄉紳的地位更多的是因為其科舉功名或者德高望重,并無政治特權。
3.經濟關系的非特權化趨勢:兩漢時期的豪強地主和魏晉時期的士族都控制著大量依附人口。到兩宋時期,隨著中央集權的加強,特權地主被庶族地主取代,佃農對地主的人身依附關系大大減弱,非特權地主成為地主階層的主體。
4.儒學思想的世俗化趨勢:兩漢時期的儒學是士人的特權。宋朝儒學開始向基層滲透,儒學士人投身儒學的基層教化,以鄉約教化鄉里,儒學對平民的影響越來越大。
5.文化藝術的平民化趨勢:隨著市民階層的崛起,兩宋時期文化藝術平民化、世俗化的趨勢更加明顯,深刻影響了文學藝術的形式和風格,世俗文化逐漸成為文化藝術的主流。
主題四 從貴族化到世俗化:古代文學藝術
1.春秋戰國時期:封建制度逐步確立,社會處于大變革時期,思想領域出現百家爭鳴的局面??鬃诱砭幱啞对娊洝纷鳛榈滦薪袒谋?,屈原創作《離騷》抒發愛國情懷。
2.秦漢時期:大一統局面形成,生產發展,各民族間政治、經濟聯系加強。漢賦以華麗的辭藻和夸張的手法描繪了大一統時代恢宏的文化氣度。
3.魏晉南北朝時期:社會動蕩不安。建安文學一掃浮麗文風,陶淵明的田園詩表達了對黑暗現實的不滿和對理想生活的向往;山水畫開始出現;書法逐漸進入自覺階段。
4.隋唐時期:中國古代詩歌創作的黃金時期。繁榮、開放和文化多元的盛唐造就了詩歌的輝煌;繪畫吸取印度、波斯等外來文化,風格多樣;書法藝術成就輝煌。安史之亂后,藩鎮割據,政治黑暗,社會動蕩,出現了大量表達人民疾苦、揭露統治階級罪惡的作品。
5.遼宋夏金元時期:商品經濟發展,市民階層形成,小說、戲曲等世俗文學藝術得到發展。
六、典型例題
【2022·山東卷】1.目前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福州黃昇墓的紡織品和衣物300余件,江蘇金壇周瑀墓的衣物50余件,江蘇武進宋墓衣物殘片。湖南南陽宋墓和寧夏西夏陵區108號墓絲麻織品,贛江蘭溪南宋墓棉毯,江西德安南宋周氏墓絲織衣裙,浙江臺州南宋趙伯澐墓紡織品60余件等。據此我們可以推斷,宋代( )
A.海上絲綢貿易興盛 B.紡織業中心位于南方
C.衣料材質發生明顯變化 D.南方紡織技藝已超過北方
答案:B
解析:本題考查宋代紡織業。從材料“考古發現的宋代紡織品,主要有福建……江蘇……湖南……寧夏……江西……浙江”可以看出宋代我國紡織業比較發達的地方是在南方,故B項正確;材料強調的是宋代各地紡織品的考古發現,與對外貿易無直接關系,故A項錯誤;材料只是強調考古發現了大量宋代紡織品,且紡織品的衣料多樣化,并不能說明材質發生明顯變化,故C項錯誤;材料并未進行南北紡織技術比較,故D項錯誤。
【2022·浙江卷】2.中華海洋文明源遠流長,海路綿延,聯通中外。下列關于古代中國海外經濟文化交流的認知,不正確的是( )
A.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
B.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
C.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
D.明清時期,禁止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的海上貿易。結合所學內容可知,明清時期中國實行海禁和閉關鎖國政策,但主要是限制外國商人到中國進行貿易,而非“禁止”,D項說法不正確,符合題目要求。唐宋以來,“海上絲綢之路”也被稱為“瓷路”;宋元時期,海外商運發展,商品遠銷東歐、北非;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指南針由海路傳入阿拉伯,A、B、C三項說法正確,但不符合題目的要求,皆排除。
【2022·湖南卷】3.南宋畫家李唐感嘆:“云里煙村雨里灘,看之容易作之難。早知不入時人眼,多買胭脂畫牡丹。”這反映當時( )
A.藝術水準下降 B.繪畫題材集中 C.畫家地位不高 D.世俗文化興盛
答案:D
解析:本題考查中國古代繪畫藝術。材料中南宋畫家李唐的感嘆表明,時人對繪畫藝術的鑒賞水平不高,反映了當時世俗文化興盛,D項正確。A、B項材料均不能體現。C項與材料無關。
【2022·北京卷】4.北宋中期,各地知州積極修建亭臺館榭以供民眾游玩,甚至將其作為一項重要政務。歐陽修《豐樂亭記》載:“夫宣上恩德,以與民共樂,刺史之事也?!狈吨傺驮诿麆佟皣雷恿赆炁_”邊修建先賢祠堂以“詠其風”,認為這樣“有大功于名教”。上述材料佐證了北宋( )
A.注重推行社會教化 B.放松了對經濟的控制
C.鼓勵文學藝術創作 D.實行崇文抑武的方針
答案:A
【2021·福建卷】5.北宋中期以后鄉村出現了受雇于高豪之家的代役人,頂替雇主到地方官府當差。募役法實行后,這一類代役人大部分被國家認可,南宋時漸成常態。代役人現象的普及( )
A. 反映了商品經濟發展 B. 加劇了鄉村階層對立
C. 削弱了基層治理能力 D. 加速了農村人口流動
答案:A
解析:結合所學知識可知,雇人代役現象的出現是商品經濟發展在賦稅制度上的表現,對于保障農民生產時間,增加政府收入及促進商品經濟發展發揮較大作用,A項正確:材料與加劇鄉村階層對立的說法無關,排除B項:材料與削弱基層治理能力的說法無關,排除C項:在小農經濟的影響下,廣大農民被束縛在土地上,排除D項。故選A項。
【2021·河北卷】6.元代成書的《丸經》中有“宋徽宗、金章宗皆愛捶丸”的記載。宋代捶丸活動的圖像資料也有發現(圖甲、圖乙)。元雜劇中有民間青年男女聚會游戲首選捶丸的情景,元曲中則有官員休閑時進行捶丸的描述。這表明,宋元時期捶丸活動( )
A.擁有廣泛社會基礎 B.促進了民族交融
C.影響元曲創作風格 D.沖擊了等級觀念
答案:A
解析:本題考查宋元時期的社會生活。文字信息和圖片體現了青年男女、皇帝、官員以及兒童都喜歡捶丸的游戲,可見該游戲擁有廣泛的社會基礎,故A項正確;B項夸大了該游戲的功能;捶丸不會影響元曲創作風格,故C項錯誤;該活動與等級觀念無關且在材料中未體現,故D項錯誤。
七、變式訓練
1.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十二月,“京城河南草場遺火”,侍衛步軍副都指揮使命令附近的殿前司虎翼軍“以近便營兵救撲之”,而殿前司卻以不歸統屬而要求“當俟詔旨”。由此可知,宋代( )
A.國家治理效能低下 B.權力制約嚴密規范
C.皇權專制空前加強 D.內部動亂得到遏制
2.有學者在談及王安石變法時指出:茶業征榷、鹽鈔法修訂、酒務“實封投狀”等專制制度剝奪了大商人“較固(壟斷)取利”,民間出現了“凡商旅所有,必賣于市易,或非市肆所無,必買于市易”的現象。而“徙貴就賤,用近易遠”的均輸無法應對錢米并征、折錢不均等新問題。該學者意在強調王安石變法( )
A.損害了權貴集團的既得利益 B.沒有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
C.破壞了民間的商品貨幣關系 D.指導思想背離了統治需要
3.遼太宗時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區設科考試,專為漢人而設,無固定的科考時間規劃;遼圣宗時期開科取士每年一次,分詩賦、經義、法律三科,不允許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參加。這些舉措( )
A.體現遼朝二元化政治體制 B.促使少數民族完成封建化
C.緩和了中央與地方的矛盾 D.有利于增強漢人政治認同
4.遼在上京設國子監,普遍設立府州縣學,“勒石能銘,登高能賦,師旅能誓”者不在少數;西夏設立番學和漢學,官學規模不斷擴大;進入官學或私學是金朝士子步入官場的主要通道,“士由科第位至宰輔者接踵"。這表明遼夏金的科舉實踐( )
A.阻礙了政治制度的轉型 B.推動了經濟文化重心的轉移
C.導致了社會階層的固化 D.強化了中華一統的發展格局
5.北宋時期,江南地區出現一年兩熟稻麥復種的耕作方式,但實行之初種植規模并不大。到了南宋時期,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這反映了( )
A.經濟重心的南移已經完成 B.政局動蕩引發耕作方式變革
C.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 D.江南地區人民飲食習慣改變
6.南宋袁采在《世苑》書中說:“……今世人往往見目前稍稍盛樂,以為此生無足慮,不旋踵而破壞者多矣!大抵天序十年一換甲,則世事一變?!毟粺o定勢,田宅無定主,有錢則買,無錢則賣……諺云:富兒更替做。蓋謂迭相報酬也。”這主要反映了( )
A.土地兼并現象普遍 B.社會秩序動蕩不安
C.歷史循環理論盛行 D.社會階層流動性大
7.1279年,元朝在全國設置27個觀測站,進行天文觀測,這些觀測站“東起高麗,兩極滇池,南至占城,北盡鐵勒”。這反映了元朝( )
A.中央加強對邊疆的控制 B.民族政策的靈活開明
C.政府重視完善天文歷法 D.閉關鎖國政策的廢除
8.朱熹針對當時有些儒者“徒知而不行”的學風,批評指出“大抵今日之弊,務講學者多闕于踐履”,認為“既致知,又須力行。若致知,而不力行,與不知同。”在此,朱熹( )
A.蔑視權威和教條 B.力圖喚醒內心的良知
C.捍衛道學家尊嚴 D.強調學術為現實服務
9.公元代雜劇多采用“畫白相生電的表演形式,即以唱曲抒情、賓白(說話)敘事,交代故事情節。據此可知,曲內相生” ( )
A.迎合了市民階層價值取向 B.標志了雜劇表演走向成熟
C.有助于塑造舞臺藝術形象 D.明確了雜劇表演角色分工
答案以及解析
1.答案:A
解析:根據材料信息可知,“救火”是緊急事件,而殿前司卻以不歸統屬而要求“當俟詔旨”,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由于宋代軍事權力的分化,附近軍隊要等皇帝的詔旨才能去救火,說明宋代國家治理效能低下,A項正確;材料雖反映了宋代權力制約情況,但無法說明嚴密規范,排除B項;材料主要反映官員在處理緊急事件上的墨守陳規,而不是皇權專制的加強,排除C項;材料中的現象與內部動亂無關,排除D項。故選A項。
2.答案:C
解析:據材料可知,該學者認為王安石采取的國家專賣制度使得民間出現了強買強賣的現象,官府壟斷下的商業貿易比大商人“較固取利”給市場交易增加的成本是有過之而不及的,均輸法操控供求關系、規定市場價格,無法應對新問題,這些均反映了民間商品貨幣經濟被嚴重破壞,C項正確;損害權貴的利益,不是該學者強調的本意,排除A項;這種專賣制度增加了國家的財政收入,但沒有改變積貧積弱的局面,排除B項;王安石變法是為了維護宋朝的統治,指導思想并沒有背離統治需要,排除D項。故選C項。
3.答案:D
解析:依據材料“遼太宗時期在燕云十六州地區設科考試,專為漢人而設……不允許契丹等北方部族人參加。”,結合所學知識可知,燕云十六州地區漢人占據多數,遼朝通過利用科舉來籠絡這一地區的漢人,為自己所用,加強對遼朝的政治認同,D項正確;材料涉及的是只是針對漢人的措施,排除A項;“完成封建化”表述絕對,排除B項;材料未涉及中央與地方之間的矛盾,排除C項。故選D項。
4.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及所學知識可知,遼夏金的科舉實踐培養了大量治國理政人才,增進了南北文化交流,倡導了共通的思想理念,強化了中華一統的發展格局,D項正確;遼夏金借鑒中原王朝的科舉制有利于制度轉型,排除A項;B項說法與史實不符,排除B項;科舉制有利于社會流動,排除C項。故選D項。
5.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南宋時期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土地利用率大大提高,結合所學,南宋疆域主要是江南地區,南宋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包括在江南地區的推廣,這反映了江南地區農業的發展,是江南地區得到進一步開發的重要體現之一,C項正確;材料看不出南北經濟實力對比情況,不能得出經濟重心的南移已經完成,排除A項;耕作方式變革是生產技術進步和江南地區開發導致的,排除B項;稻麥復種制得到推廣并非由于飲食習慣改變,排除D項。故選C項。
6.答案:D
解析:南宋袁采認為世道循環,強調“貧富無定勢,田宅無定主”,引用諺語“富兒更替做”等,主要反映了當時社會階層流動性大,D項正確;土地兼并現象普遍只是部分信息,并非材料體現的主要問題,排除A項;社會秩序動蕩不安不是材料主旨,排除B項;袁采一人的說法不能說明當時盛行歷史循環理論,排除C項。故選D項。
7.答案:C
解析:根據材料并結合所學可知,元朝在全國范圍內設置大量觀測站進行天文觀測,通過對天體運行進行精確的觀測和推算,最終在郭守敬的主持下于1280年制定出了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歷法——《授時歷》,因此材料反映了元朝政府重視完善天文歷法,C項正確;材料信息不能看出中央加強對邊疆的控制,排除A項;材料信息與民族政策無關,且元朝實行民族歧視政策,排除B項;明清時期實行閉關鎖國政策,排除D項。故選C項。
8.答案:D
解析:根據材料“徒知而不行”“多闕于踐履”“既致知,又須力行”可知,朱熹批判當時有些學者“空談”的學風,主張學術為現實服務,D項正確;蔑視教條與權威是李贄的思想,且本材料沒有體現,排除A項;喚醒內心的良知真理,屬于心學的內容,排除B項;捍衛道學家尊嚴在材料中沒有體現,排除C項。故選D項。
9.答案:C
解析:材料反映了元代雜劇通過“曲白相生”的結合,讓觀眾更了解人物形象和故事情節,有助于塑造舞臺藝術形象,C項正確;元雜劇的“曲白相生”可最大限度地滿足觀眾的欣賞需求,但與市民價值取向無關,排除A項;B項材料不能說明,排除B項;“曲白相生”無法說明雜劇表演的角色分工,排除D項。故選C項。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pre id="tfb94"><li id="tfb94"></li></pre>

<bdo id="tfb94"><rt id="tfb94"></rt></bdo>
  • <menu id="tfb94"><dl id="tfb94"></dl></menu><i id="tfb94"><acronym id="tfb94"><sub id="tfb94"></sub></acronym></i>

    1. 主站蜘蛛池模板: 永昌县| 珲春市| 定兴县| 营山县| 紫金县| 正安县| 株洲县| 阳信县| 怀安县| 开平市| 唐山市| 大田县| 区。| 阳西县| 西乌珠穆沁旗| 台州市| 博白县| 滕州市| 南部县| 卓尼县| 河北省| 宁南县| 长岭县| 晋城| 黎城县| 闻喜县| 印江| 乌鲁木齐县| 搜索| 麟游县| 泸溪县| 内黄县| 右玉县| 连平县| 沈阳市| 南安市| 漳州市| 东平县| 宜城市| 治县。| 阿坝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