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遠古的呼喚1教學目標1通過對面具藝術的欣賞,了解不同地域、民族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審美習慣。培養學生豐富的情感表達方式和審美習慣,認識面具的演變、發展過程,了解面具與人類、與社會發展的關系,從文化、民族、宗教等多角度認識面具藝術,從而進一步了解面具的文化內涵。2、通過對面具藝術的欣賞,分析面具的造型、色彩、材質特征,了解面具的設計特點和造型方法,了解面具在表現人物外形特征和性格特征上常用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3、激發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培養學生自我規劃、組織的能力。2學情分析學生為中學八年級學生,美術專業知識相對較少,部分同學存在興趣不高,實踐能力差的現狀,鑒于本班學生的實際,,立足于學生興趣.,更多考慮的是對學生多種能力的培養,提高學生的感性認識,為高年級欣賞課的開展形成有效知識鏈接。3重點難點1、了解面具的由來和演變發展的過程,了解不同國家、地域、民族對面具的不同理解。2、了解面具的造型特點及表現形式和方法。3、了解現代面具的功能和作用。4教學過程4.1 第一學時4.1.1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導入新課播放遠古祭祈福的視頻以及體現原始藝術特點得圖片資料活動2【講授】教學過程面具知識的講解與面具設計與制作1、面具知識的介紹引導學生把搜集的圖片、文字資料,以小組為單位向全班同學展示。交流對面具文化的了解。交流內容應包括:(1)古代面具的由來、意義、功能。一般指演員的面部塑形化妝,又稱“假面”、“臉子”。英文稱“mask”。 人類戴面具已有幾千年的歷史,最早的面具可能產生于狩獵活動,為了便于接近獵物,獵人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各種動物,在世界各地的民俗活動中,人們往往用面具把自己裝扮成神鬼及各種奇禽怪獸,以表示對自然力的崇拜或在想象中征服自然力,在民間的一些戲曲表演活動中,面具至今仍是主要的化妝手段。 儺祭、儺戲及其面具藝術是中國古老而神秘又極富特色的一種民俗文化,堪稱中國豐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儺面具的各種藝術造型、質料選擇、色彩運用、功利目的、民俗意象等等,都因地域、民族、文化、審美等方面的不同而有差異。也正因為如此,儺面具于是更加表現得千變萬化、多姿多彩。(2)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國家面具的造型特點及風格。(威尼斯面具、中國面具)活動3【作業】學生練習作業內容: 完成一張屬于自己的面具。制作步驟(1)繪出面具草圖(可根據臉型大小,可獨自創作);(2)減去多余部分,留出眼的位置,做出面具的整體形狀;(3)裝扮面具(可繪畫涂色、可剪,可刻,可拼貼);(4)面具兩邊系上繩子,佩戴修整。PAGE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