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寄情山水1教學目標1、學生通過本課的學習,初步了解中國山水畫發展的概況,并對其材質、形式和內容有所認識。掌握山水畫的步驟方法,能理解“勾、皴、染、點”的含義。2、通過對中國山水畫作品中表現的傳神與魅力特點的欣賞,培養學生的觀察和理解能力、中國畫繪畫表現能力,以及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2重點難點1、初步了解山水畫的內容、形式,并掌握山水畫的四個步驟。2、能用筆墨表現山水,理解詩境與畫境的統一,提高學生審美能力和鑒賞能力。3教學過程3.1 第一學時3.1.1教學活動活動1【講授】教學活動(一)情境激趣,感受山水畫1、播放有詩情畫意的山水風景配以山水為內容的音樂,引導學生進行仔細的欣賞與觀察,并提出“你知道有哪些描寫和贊美祖國山水的名詩名句”的問題,然后組織學生對“你看到的山水和畫家筆下的山水有何不同 ”的問題展開討論。2、揭題:中國古代詩人用文字做筆墨,寄情山水,而畫家用筆墨做語言,抒情達意,讓我們一起走進充滿詩情畫意的藝術殿堂。(二)了解中國山水畫發展的脈絡1、魏晉時期是山水畫的萌發時期。以顧愷之的人物畫《洛神賦圖》為代表。2、南北朝時期,山水畫勃然興起,出現了一批能畫山水畫的畫家和第一批專論山水畫的論文。3、隋:中國的山水畫已經獨立的畫種,如:展子虔《游春圖》。4、唐代的山水畫具有劃時代意義。有 “青綠山水”和“水墨山水”兩種不同的風格。5、五代和北宋是山水畫發展的“黃金時代”。五代董源、巨然,荊浩、關仝分別開創或繼承南北山水畫派,呈現出從題材內容到形式風格的不同側重與相異風貌。現存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圖》,是宋代青綠山水的代表作。6、元、明、清成為了中國古代繪畫的的主流。元代是中國文人畫大發展的時期。明、清代,以石濤為代表的革新派反對陳陳相因,泥古不化,主張另辟蹊徑,創造個人風格,從而使山水畫得以進一步發展。石濤強調師法自然——“搜盡奇峰打草稿”。(三)中國山水畫的特點1、中國畫自古便有很強的線條美感2、講究“藏”與“露”的關系3、中國山水畫的語匯是詩化的境界4、古代山水畫的構圖“三遠”5、古代山水畫技法的程式美,如山水畫中的“勾、皴、染、點”。 畫中的“勾、皴、染、點”。PAGEPAGE1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預覽 當前文檔不提供在線查看服務,請下載使用!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