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源簡介 七年級社會期中學業評價參考答案1-5BDADD 6-10BBAAA11、(1)鞍部;山峰;山谷(3分)(2)西北(1分)(3)400(2分)(4)丙(1分)(5)從丙村登山更容易(1分)。因為從丙村上山比從甲村上山的等高線疏,表明坡度更緩些,所以上山更容易 (意思對即可)(2分)12、答:(1)粟和蔬菜籽粒、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彩陶(任選1,2分)半坡人種植粟、蔬菜等,飼養家畜,制作彩陶(任選1,2分)稻谷和大面積的木建筑遺跡、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骨?。ㄈ芜x1,2分)河姆渡人種植水稻、建造房屋、使用骨耜、飼養家畜(任選1,2分)(2)考古、化石、遺跡、遺址等。(任選1,2分)13、(1)標志:鐵制農具的使用。(2分)反映了隨著生產工具的進步,社會生產力不斷提高;生產技術得到改進;社會在不斷向前發展。(3選1,2分)(2)政治:確立縣制,由國君直接派官吏治理,為后世地方行政機構的設立奠定了基礎,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經濟:廢除井田制,允許土地自由買賣。用法令的形式保護土地私有制,適應了當時生產力的發展,迎合了成長中的封建地主階級的利益,有利于推動社會封建化進程。軍事:獎勵軍功,對有軍功者授予爵位并賞賜土地。打擊了腐朽的宗室貴族的特權,使秦人一致對外,提高戰斗力,穩定了秦國的社會秩序,為秦國統一天下奠定了基礎。(3選1,4分)(3)因素:科學的理論指導;領導人的支持;順應時代發展要求;符合國情;等等。(答出兩點,2分言之有理即可)2022學年第一學期七年級歷史與社會期中學業評價試題卷選擇題(每題2分,共20分)1、讀某區域平面略圖,判斷云天池位于機場的( )A. 東南方 B. 西南方 C. 東北方 D. 西北方2、若下圖中三條線為等高線,數值關系為 a>b>c,下列敘述不正確的是 ( )A.甲位于山谷 B.乙地位于山脊C.甲乙兩地海拔不相等 D.河流最有可能在乙地3、為順利通過“全國文明城市”評選,嵊州市各社區工作人員和黨員志愿者組成“平安巡防隊”,在社區內展開巡邏,這是社區在實行 。( )A. 管理功能 B. 政治功能能 C. 經濟功能能 D. 文化功能4、若甲乙兩地的圖上距離是0.5厘米,實地距離是1 665千米,則該圖的比例尺是( )A.1∶333 000 B.1∶3 330 000C.1∶33 300 000 D.1∶333 000 0005、圖中所示的四個大洲中說法正確的是( )A.甲、乙兩洲的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 B.乙大洲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C.七大洲中,丙大洲的面積最大 D.丁大洲完全位于北半球6、某欄目曾經播放了專題片《我們的祖先是怎樣生活的》。通過這部專題片可以看到的生活場景有( )①元謀人使用粗糙的石器勞動?、诒本┤藭L時間保存火種?、郾本┤耸褂玫氖魇悄ブ频摹、鼙本┤私Y成群體生活在一起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7、《史記》是我們研究黃帝的重要資料,司馬遷著《史記》時,游歷各地,搜集民間關于黃帝的傳說,考證文獻記載,辨別文獻真偽,編成黃帝的事跡列于本紀之首。這表明( )A.《史記》中關于黃帝的記述具有唯一性B.傳說一定程度上能夠反映歷史真實C.口頭傳說不足以印證歷史D.文獻記載沒有參考價值8、在某校七年級(1)班開展的“我學歷史”故事會上,小明講述了這樣一段歷史:周武王聯合800多個部落擊敗商朝軍隊,紂王自焚,商朝滅亡。由此可判斷他所描述的歷史事件是( )A. 牧野之戰 B. 商湯滅夏C. 涿鹿之戰 D. 大禹治水9、如圖為湖北云夢發掘出土的戰國晚期木觚。木觚上寫有一段長文,記載了東方五國派謀士游說秦王停戰的故事。觚文大多清晰,字體是秦隸,個別文字篆書意味較濃。該觚文可用來研究( )①戰國時期各諸侯國之間的關系?、趹饑笃诘臅鴮懖牧稀、蹜饑笃谇貒奈淖职l展情況 ④商鞅變法的具體措施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10、學了“百家爭鳴”知識后,同學們興趣盎然,一起討論起班級各位任課老師的教學風格,并與教材中各家的主張作了比較。下列有關他們的說法正確的有( )A.語文老師善于因材施教,以德治班,熟諳儒家真諦B.數學老師深入了解學生,知己知彼,頗有道家風范C.英語老師講究順其自然,無為而治,典型法家做法D.歷史老師嚴格執行班規,照章辦事,深受墨家影響二、非選擇題(共30分)11、讀等高線地形圖,回答下列問題。(10分)(1)寫出圖中字母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稱: (3分)A________,B________,C________。(2)圖中甲村在丙村的________方向。 (1分)(3)圖中東湖 EF 間的圖上距離為 2 厘米,那么它們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為________米。(2分)(4)甲、乙、丙中最適于發展種植業的是________。 (1分)(5)從丙村和甲村登山到山頂 D,哪條線路更容易?為什么?(3分)12、考古發掘的成果是研究人類起源及了解古代社會的重要依據。閱讀材料,完成下列任務。(10分)材料一:1965年5月,考古學家在云南元謀上那蚌村發現了兩顆170萬年前的人類牙齒化石和一些粗糙的石器,石器人工痕跡非常清楚。材料二:1952年發現的半坡遺址中,先后發現粟的遺存和蔬菜籽粒,以及家畜和野生動物骨骸化石。同時還發現粗砂罐、小口尖底瓶和缽等各種彩陶。彩陶以紅底黑色為主,花紋簡練樸素。材料三:1973年發掘的河姆渡遺址中,發現了豐富的栽培稻谷和大面積的木建筑遺跡、捕獵的野生動物和家養動物的骨骸等遺存。——以上三則材料摘編自《七年級歷史上冊教師用書》(1)閱讀材料一,觀察下面示例:發現:一些粗糙的石器,人工痕跡非常清楚。推論:元謀人已經會使用打制的粗糙石器。請仿照以上示例,結合材料二、三的內容,完成有關推論。(8分)材料二:(4分)發現: 。推論: 。材料三:(4分)發現: 。推論: 。(2)以上材料反映出了解史前社會歷史的哪一種主要方法 (2分)13、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是社會制度變革的依據,社會制度的變革又是社會生產力發展的一種形式。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10分)材料一根據材料一指出春秋時期農業生產力水平提高的重要標志是什么。材料一所示工具的演變過程反映了什么問題 (4分)材料二 下表為商鞅變法部分內容。政治 “集小都鄉邑聚為縣”,以縣為地方行政單位,廢除分封制,“凡三十一縣”,縣設縣令以主縣政,設縣丞以輔佐縣令,設縣尉以掌管軍事??h下轄若干都、鄉、邑、聚經濟 鞅以三晉地狹人貧,秦地廣人寡,故草不盡墾,地利不盡出……故廢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軍事 “有軍功者,各以率受上爵,為私斗者,各以輕重被刑”;“宗室非有軍功論,不得為屬籍”;“明尊卑爵秩等級,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顯榮,無功者雖富無所芬華”根據材料二并結合所學知識,任選一個方面概括變法內容并說明其作用。(4分)材料三 商鞅兩次游說秦孝公失敗后,終以“霸道”學說(即法家學說)得到秦孝公的支持。以法家學說作為秦國變法的指導思想,這既是秦國君主的選擇,又是秦國文化的選擇,同時也是商鞅根據時代發展的要求和秦國的具體情況提出的改革路線,從而為變法的成功奠定了理論基礎。根據材料三并結合所學知識,談談社會變革取得成功的因素有哪些。(2分) 展開更多...... 收起↑ 資源列表 七年級歷史與社會試題卷.docx 社會答案.docx 縮略圖、資源來源于二一教育資源庫